『壹』 用如圖所示裝置,做噴泉實驗,該實驗可說明:
2 產生噴泉時,容器A里得大氣壓小於大氣壓
4 噴泉如能將水灌滿容器A,說明噴水前A容器是真空
正確。
『貳』 跪求噴泉實驗各種裝置!
參考資料1:http://ke..com/view/879352.htm;
參考資料版2:http://..com/question/101355621.html?fr=qrl&index=1。權
『叄』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形成壓強差.(1)圖Ⅰ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
(1)極易溶於水或氣體與溶液易發生化學反應可形成圖中噴泉,A、C、D均可內形成噴泉容,而B中氧氣不易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答案為:B;
(2)酒精由液態變為氣態,可形成噴泉,則選擇的物質與冷水接觸放出大量的熱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與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熱,BD中熱效應不明顯,C中吸熱,
故答案為:A;
(3)圖Ⅲ所示的噴泉實驗裝置,利用氣體的熱膨脹打破壓強平衡即可引發噴泉實驗,則方法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故答案為:打開止水夾,用手(或熱毛巾等)將燒瓶捂熱,氨受熱膨脹,趕出玻璃管內空氣,氨氣與水接觸,從而引發噴泉.
『肆』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實驗現象(如圖),其產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1)圖Ⅰ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
(1)該裝置中形成噴泉的條件是燒瓶中的氣壓變小;
A、HCl易溶於H2O,所以能使燒瓶中的氣體迅速減小,能形成噴泉,故A不選;
B、O2不易溶於H2O,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不能形成噴泉,故B選;
C、S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故C不選;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故D不選;
故答案為:B;
(2)圖Ⅱ是在錐形瓶中加入的物質能導致錐形瓶中氣壓變大才能形成噴泉;
A、CaCO3與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鈣微溶於水,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較少,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化不大,不能形成噴泉,故A錯誤;
B、稀鹽酸與NaOH溶液反應不生成氣體,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B錯誤;
C、鋅與稀鹽酸生成氯化鋅和氫氣,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所以能形成噴泉,故C正確;
D、NaCl與稀HNO3反應不生成氣體,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3)圖Ⅰ和圖Ⅱ兩套裝置,均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
故答案為:圖Ⅰ是減小上部燒瓶內氣體壓強使其小於大氣壓,而圖Ⅱ是增大下部錐形瓶內氣體壓強使其大於大氣壓;
(4)城市中常見的人造噴泉及火山爆發的原理與圖Ⅱ原理相似,故答案為:圖Ⅱ.
『伍』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其產生原因是存在較大壓強差.(1)圖1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
(1)該裝置中形成噴泉的條件是燒瓶中的氣壓變小,所以可以是燒瓶中的氣體減少或者是燒瓶中的溫度減小等原因造成;
A、H2難溶於水H2O,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
B、O2不易溶於H2O,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
C、CO2能溶於水H2O,但溶解有限,所以不能使燒瓶中的氣體減小;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應,能導致燒瓶中的氣體減小,所以能形成噴泉;
(2)圖2是在錐形瓶中加入的物質能導致錐形瓶中氣壓變大才能形成噴泉;
①A、Cu與稀鹽酸不反應,所以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
B、鹽酸和NaOH溶液能反應,但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
C、CaCO3與稀鹽酸能生成二氧化碳,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
D、鐵和硫酸銅能反應,但但不能導致錐形瓶中的氣壓變大;
②在圖2錐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後,再加入足量的物質,結果也產生了噴泉,就必須要求水槽中加入的物質後能使錐形瓶中的溫度明顯升高;
濃硫酸溶於水放出大量的熱使酒精蒸發產生大量酒精蒸氣,使錐形瓶內壓強大大增加;食鹽、硝酸鉀、硫酸銅溶於水不會使水的溫度升高,所以不能形成噴泉;
③由以上的分析知圖2形成噴泉的原理是使錐形瓶中的壓強變大;
(3)城市中常見的人造噴泉及火山爆發的原理都是通過增加容器中的壓強完成的,所以與圖2原理相似;
故答案為:(1)D;(2)①C;②A;濃H2SO4溶於水放出大量的熱使酒精蒸發產生大量酒精蒸氣,使錐形瓶內壓強大大增加;③增大;(3)圖2;
『陸』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如圖是化學教材中常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夾持儀器已略去),在燒瓶中充滿乾燥氣
在燒瓶中充滿乾燥來氣體,而膠頭源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若形成噴泉,則氣體極易溶於液體或氣體極易與液體反應,
A.HCl極易溶於水,則可形成噴泉,故A不選;
B.氧氣不溶於水,則不能形成噴泉,故B選;
C.氨氣極易溶於水,可形成噴泉,故C不選;
D.二氧化碳極易與NaOH反應,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故D不選;
故選B.
『柒』 用圖示裝置,做噴泉實驗
答案:2、4
原因:
1、如果A內氣壓大於大氣壓,大氣無法將水壓入A中,
2、解釋同上面。
3、容器A的氣壓是小於大氣壓的。
4、如果容器不是真空,而是少量Co2氣體,完全可以都溶解到水中;
『捌』 噴泉實驗的原理
形成噴泉的根本原因是壓力差。
利用大氣壓將瓶下面燒杯中的液體壓入瓶內,在尖回嘴導管口處形成答噴泉。
1體積水可溶解700體積的氨氣(0攝氏度,1標准大氣壓下),當滴管內的水進入燒瓶內時,氨氣大量溶於水,外界大氣壓將水壓入瓶中,剩餘氨氣又溶於進入瓶中的水,最終水充滿燒瓶。
這類實驗的要求是:
1、裝置氣密性好。
2、所用氣體能大量溶於所用液體或氣體與液體快速反應。
(8)噴泉實驗裝置材料擴展閱讀:
噴泉實驗的發生實例:
氨氣(NH3)和氯化氫(HCl)氣體均極易溶於水。1體積的水常溫下大約分別能溶解700體積的氨氣和500體積的氯化氫氣體。因此,氨氣和氯化氫氣體溶於水的實驗可設計成噴泉實驗。
氣態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生成固態或液態物質的反應可設計成噴泉實驗在500ml圓底燒瓶里收集滿氯氣(Cl₂),加入約10g氫氧化鈣(Ca(OH)2),塞緊帶尖嘴的玻璃管的膠塞。
小心搖動燒瓶,使氯氣跟氫氧化鈣充分反應後,將玻璃管插入盛有紅顏色水的燒杯中,打開玻璃管上的止水夾,燒瓶內即出現美麗的噴泉。
『玖』 如圖為中學化學教材上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充滿了乾燥氣體,膠頭滴管及燒瓶中分別盛有液體,下列各組
在燒瓶中充滿抄乾燥氣體,而膠頭滴管及燒杯中分別盛有液體,若形成噴泉,則氣體極易溶於液體或氣體極易與液體反應,液體不能充滿燒瓶說明氣體溶於水反應生成難溶於水的氣體;
A.NH3極易溶於水,則可形成噴泉,液體充滿整個燒瓶,故A不選;
B.二氧化氮溶於水和水反應,能形成噴泉,但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氣體難溶於水,液體不能充滿燒瓶,故B選;
C.二氧化碳極易與NaOH反應,產生壓強差,形成噴泉,液體充滿整個燒瓶,故C不選;
D.4:1的NO2與O2和水,4NO2+O2+2H2O=4HNO3,能形成噴泉,燒瓶能充滿液體,故D不選;
故選B.
『拾』 熱噴泉實驗需要哪些材料
(1)固體加熱需要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市場的水倒流回試管底部炸裂試管,氨氣是比空氣輕的極易溶於水的氣體,需要用向下排氣法收集,裝置中的粗物是:大試管管口向上傾斜,集氣瓶中收集氨氣向上排氣法收集;故答案為:大試管管口向上傾斜,集氣瓶中收集氨氣向上排氣法收集;(2)實驗室用熟石灰和氯化銨在加熱條件下反應制備氨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2NH4Cl △ . CaCl2+2NH3↑+2H2O,一段時間後,將一端蘸有濃鹽酸的玻璃棒接近集氣瓶口,產生大量白煙,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3+HCl=NH4Cl;故答案為:Ca(OH)2+2NH4Cl △ . CaCl2+2NH3↑+2H2O;NH3+HCl=NH4Cl;(3)氨氣極易溶於水,如果打開止水夾,氨氣溶於水後燒瓶內壓強迅速減小,而形成噴泉,故答案為:打開止水夾,擠出膠頭滴管中的水;氨極易溶解於水生成一水合氨是弱鹼,溶液中存在電離平衡,電離出的氫氧化根離子顯鹼性,遇到酚酞變紅色,所以觀察到紅色噴泉;故答案為:打開止水夾,擠出膠頭滴管中的水,紅;(4)濃氨水可用於檢驗氯氣管道是否漏氣,其原理是8NH3+3Cl2=6NH4Cl+N2.在該反應中,當生成標准狀況下11.2LN2時,物質的量=11.2L 22.4L/mol =0.5mol,依據化學方程式分析氮元素化合價從-3價變化為0價,氨氣被氧化,每生成1molN2,被氧化的氨氣物質的量為2mol,所以生成0.5molN2,被氧化的氨氣物質的量為1mol,質量=17g/mol×1mol=17g,故答案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