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發現電子的三個關鍵實驗是什麼稍微具體一點。
電子的發現和陰極射線的實驗研究聯系在一起的,而陰極射線的發現和研究又是以真空管放電現象開始的.早在1858年,德國物理學家普呂克在利用放電管研究氣體放電時發現了陰極射線.普呂克利用真空泵,發現隨著玻璃管內空氣稀薄到一定程度時,管內放電逐漸消失,這時在陰極對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現了綠色熒光.當改變管外所加的磁場時,熒光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可見,這種熒光是從陰極所發出的射線撞擊玻璃管壁所產生的。
陰極射線究竟是什麼呢?在19世紀後30年中,許多物理學家投入了研究.當時英國物理學家克魯克斯等人已經根據陰極射線在磁場中偏轉的事實,提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微粒,根據偏轉算出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e/m),要比氫離子的荷質比大1000倍之多.當時,赫茲和他的學生勒納德,在陰極射線管中加了一個垂直於陰極射線的電場,企圖觀察它在電場中的偏轉,為此他們認為陰極射線不帶電.實際上當時是由於真空度還不高,建立不起靜電場.
J.J.湯姆生設計了新的陰極射線管(圖1),在電場作用下由陰極C發出的陰極射線,通過Α和B聚焦,從另一對電極D和E間的電場中穿過.右側管壁上貼有供側量偏轉用的標尺.他重復了赫茲的電場偏轉實驗,開始也沒有看見任何偏轉.但他分析了不發生偏轉的原因可能是電場建立不起來。於是,他利用當時最先進的真空技術獲得高真空,終於使陰極射線在電場中發生了穩定的電偏轉,從偏轉方向也明確表明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他還在管外加上了一個與電場和射線速度都垂直的磁場(此磁場由管外線圈產生),當電場力eE與磁場的洛侖茲力evB相等時,可以使射線不發生偏轉而打到管壁中央。經過推算可知,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e/m≈1011C/kg.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湯姆生發現用不同的物質材料或改變管內氣體種類,測得射線粒子的荷質比e/m保持不變.可見這種粒子是各種材料中的普適成分。
1898年,湯姆生又和他的學生們繼續做直接測量帶電粒子電量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用威爾遜雲室,測得了電子電荷是1.1x10-19C,並證明了電子的質量約是氫離子的千分之一.於是,湯姆生最終解開了陰極射線之謎.這以後不少科學家較精確地測量了電子的電荷值,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科學家密立根,在1906年第一次測得電子電荷量e=l.34X10-19C,1913年最後測得e=1.59x10-19C.在當時條件下,這是一個高精度的測量值.近代精確的電子電荷量e=1.60217733(49)x10-19C(括弧中的值是測量誤差).
『貳』 發現電子的裝置是什麼
A、圖是陰極射線抄偏轉襲,從而確定陰極射線是電子流,該裝置是發現電子的實驗裝置.故A正確.
B、電子束衍射的實驗,說明粒子具有波動性.故B錯誤.
C、圖α粒子的散射實驗,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錯誤.
D、圖是光電效應現象的實驗,該裝置是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的實驗裝置.故D錯誤.
故選:A.
『叄』 下面是歷史上發現原子內部結構的幾個著名實驗的裝置圖,其中發現質子的裝置是() A. B.
A、A圖通過α粒子轟擊氮核得到質子,是發現質子的裝置.故A正確. B、B圖是陰極射線偏轉內,從而確容定陰極射線是電子流,該裝置是發現電子的實驗裝置.故B錯誤. C、C圖α粒子的散射實驗,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錯誤. D、D圖α粒子轟擊鈹核得到中子的實驗,該裝置是發現中子的實驗裝置.故D錯誤. 故選A. |
『肆』 湯姆森發現電子實驗 具體實驗是怎樣的
電子束射到熒光物質上時能讓它發光,湯姆森在陰極射線實驗中就用了熒光物質,結果真的發光了,由此斷定這是電子。
『伍』 湯姆孫發現電子的實驗是什麼實驗
陰極射線實驗。樓上說的阿爾法粒子偏轉實驗是發現原子核和質子的實驗。
『陸』 湯姆孫發現電子的實驗是什麼實驗他是如何完成的
湯姆孫「發現」電子實際上只是較准確(其實也有一定誤差)地測出了陰極射線的荷質比,從而證明構成陰極射線的粒子是帶一個單位負電荷但質量是氫原子的近2000分之一,他把構成陰極射線的粒子命名為電子。
『柒』 電子是如何發現的
電子是在1897年由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在研究陰極射線時發現的。
1897年,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約瑟夫·約翰·湯姆森重做了赫茲的實驗。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強的電場,他觀察出負極射線的偏轉,並計算出負級射線粒子(電子)的質量-電荷比例,因此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湯姆遜採用1891年喬治·斯托尼所起的名字——電子來稱呼這種粒子。至此,電子作為人類發現的第一個亞原子粒子和打開原子世界的大門被湯姆遜發現了。
(7)發現電子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1、電子的應用
電子的應用領域很多,像電子束焊接、陰極射線管、電子顯微鏡、放射線治療、激光和粒子加速器等等。在實驗室里,精密的尖端儀器,像四極離子,可以長時間約束電子,以供觀察和測量。大型托卡馬克設施,像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借著約束電子和離子等離子體,來實現受控核聚變。
在一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風洞試驗中,電子束射向太空梭的迷你模型,模擬返回大氣層時,太空梭四周的游離氣體。
2、電子的發現過程
19世紀末,許多科學家都研究陰極射線。原因是對它的本質還沒搞清。這么多的科學家研究陰極射線,為什麼他們不能發現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顆粒呢?原因是,只要在陰極射線管內有一定的氣體,當陰極射線通過時,這些氣體就變成導體而使陰極射線受到屏蔽,令它不受電場或磁場的影晌。
1897年湯姆森把陰極射線管內抽到殘留的氣體很少,當陰極射線通過時把原來過多氣體變成導體的屏蔽效應消除。他就可以看見陰極射線受到磁場(電場)的偏轉。這表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這樣,湯姆森研究陰極射線實際就是研究帶負電顆粒的遠動。
1899年湯姆森從電(磁)場的強度,顆粒運動的速度和偏轉的角度,就可以測出電子的質量以及它所帶的電荷。湯姆森得出結論是,他所發現的帶負電的顆粒比最輕的原子都要輕一千倍,它是原子的組成元素。後來,科學家把它稱為電子。湯姆森提出,電子是分布在正電的海中的「葡萄乾布丁」原子模型。
『捌』 湯姆森發現電子實驗 具體實驗是怎樣的 想了解實驗過程
電子束射到熒光物質上時能讓它發光,湯姆森在陰極射線實驗中就用了熒光物質,結果真的發光了,由此斷定這是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