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抓麻雀自動裝置

抓麻雀自動裝置

發布時間:2025-07-15 21:45:45

⑴ 關於鳥的提問

鳥類腿腳上的肌腱長得十分巧妙。從大腿肌長出的屈肌腱向下延伸,經過膝,再至腳,繞過踝關節,直達各個趾爪的下面。肌腱長成這個樣子,這就意味著,鳥在休息時,身體放鬆,它身體的重量使它自然屈膝蹲下,拉緊肌腱,於是趾爪收攏,緊抓住樹枝。

小鳥睡覺的時候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其秘密在於它們的雙腳上有一種類似衣服夾子的自動裝置。當小鳥停在樹枝上的時候,全身的重量會集中在肌腱上而使肌腱綳緊,它那象橡皮筋似的肌腱緊緊地將雙足抽緊。當它的雙腳要離開樹枝起飛時,它就會先撲扇幾下翅膀,使全身的重量不再壓在肌腱上,只有這樣它的雙腳才能離開樹枝
鳥的這種腿腳結構顯然十分有效,甚至可以看見死去多時的鳥,仍然用爪緊抓住樹枝而不掉下來。

更令人驚奇的是,似乎可以向鳥兒施行催眠術,按照你的意思讓它睡覺。
如果你想驗證一下,可以湊近鳥籠,把你的眼睛眯起來像一雙催眠師眼睛,也就是做出一副睏倦不堪的樣子,「眼睛越來越沉重」(別講話),彷彿就要入睡。這時,你的小鳥便會跟著你入睡:提起一隻腳貼在腹部下,把頭卷縮在翅膀下,很快就睡著了。
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圖:褐馬雞)

鳥的主要特徵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鳥》(公元前414)也是阿里斯托芬的傑作之一,是現存的唯一以神話幻想為題材的喜劇。劇中有兩個雅典人和一群鳥一起在天和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雲中鵓鴣國」。這個國家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這部喜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在藝術性方面,《鳥》無疑是阿里斯托芬最優秀的作品。劇中情節豐富多彩,由合唱隊扮演的飛鳥出入林間,五色繽紛。全劇富於幻想,抒情氣氛濃厚。在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這部喜劇的結構最完整。

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勇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現在已知最早的鳥是始祖鳥,1861年在德國南部發現了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始祖鳥既有鳥類的特徵又與爬行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它是鳥類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鳥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翅膀,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雙腳,除極少數種類外都能飛翔。鳥的嘴叫喙,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鳥是恆溫動物,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徵。

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現在世界上已知的鳥類9000餘種,中國有1186種。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駝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駝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駝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很短,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大多數的鳥都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

世界鳥類之最

跑得最快的鳥:鴕鳥,72千米/小時。

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27.4千米/小時。

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准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於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於古巴的吸蜜蜂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 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

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

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

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厘米,體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

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的「老壽星」。

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

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

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

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

水平飛行最快的鳥:歐絨鴨,76千米/小時。

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

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

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

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

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

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

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

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

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

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

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

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

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

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

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

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每窩15~19枚。

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

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

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

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7世紀時滅絕。

鳥的起源

鳥類起源的研究,經過了主要這樣的一些階段。

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赫胥黎是英國著名的一個生物學家,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同時他也是首先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的一位學者。

到了1927,丹麥古生物學家海爾曼在他1927年發表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鳥類的起源》書中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所以鳥類可能不會從恐龍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龍有一種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槽齒類。所謂槽齒類,就是說比恐龍更加原始的一種化石類群,這個類群被認為是產生了恐龍、鳥類、鱷魚等現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動物大的類群,它出現的時代可能會更早一點,比侏羅紀、白堊紀還要早的三疊紀出現。這種學說從提出來以後,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個世紀。

從1973年到1985年,恐龍起源說再次復興。學者在研究脊椎動物化石的時候,發現有一塊被鑒定成翼龍的化石具有羽毛,進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鳥化石。正中這種偶然的發現,是學者將鳥類和恐龍的關系連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現在,恐龍起源學說不斷盛行,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了這樣的一種假說。

來自於我國的帶毛的恐龍,如中華龍鳥是第一個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龍化石。該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很大的轟動,被認為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最重要最新的證據。甚至有學者提出恐龍沒有絕滅,我們所見到的現生的鳥類都是恐龍,生活在南美的蜂鳥當然就自然而然成為最小的恐龍。

鳥類的起源是復雜的問題,當更多證據被發現後,或許還有其他的解讀
鳥的爪部的抓握動作,如同人手在不動時總保持半張開,仔細觀察死鳥或死雞(吃雞爪時最明顯),它們在死亡後爪部都是抓握狀態,這與鳥類的爪部骨骼狀態有關。因此它們睡覺時爪子會不由自主的抓住樹干,但僅僅如此鳥還是不放心。注意沒有鳥一般靠著樹干睡(就是在樹叉處)它們也怕從樹上落下來,不然它們睡到半夜可能就會像蝙蝠一樣倒吊在樹上。
棲身何處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睡眠位置的選定可是性命攸關的大事,不僅要遮風避雨,更要躲避天敵的耳目。對於位在食物鏈上層的猛禽來說,大多單獨棲息在樹上,能避開地面的蛇獸即可。然而有不少棲息在樹上的鳥類,都是群聚在一起休息,例如一般常見的小白鷺、金門常見的玉頸鴉、港南常見的紅鳩等。據研究,群聚棲息的作用除了便於警戒之外,也有交換覓食訊息的好處。鳥類在樹枝上蹲踞下來,受到腿部肌腱的牽引,腳爪會自動抓緊樹枝,牢牢鎖住,不會因睡著而跌下來。 許多鳥的棲息地點會選在巢的附近,或就在巢內。因為睡眠的地點和巢的地點選擇方式,有許多共同點,包括避敵及禦寒。例如:山雀、 、啄木鳥等喜歡在樹洞中過夜,有時會回到它們孵化的巢裏。旋木雀和某些北美的啄木鳥睡覺時會掛在樹乾的樹皮缺口上,也可能就是巢的位置。都市裏的麻雀棲息位置和築巢都可能選在建築物的屋檐、凹角或是牆上的爬籐裏。在地面上休息的鵪鶉和鷓鴣,則有它們特別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它們通常緊緊圍成一圈,尾朝裏、頭朝外,既可以留意四面八方的風吹草動,也方便萬一有難時好四散奔逃。 在海上討生活的鳥類,有不少具有富含油脂的羽毛,可以讓它們在海上載浮載沈地睡上一覺,一些海番鴨和絨鴨即是一例。敝人也曾在小金門陵水湖外海的漲潮時分,看到一群一百多隻的羅文鴨在海面上睡大覺。而烏領燕鷗和一些信天翁據說是在空中補眠的,因為除了繁殖季之外,很難看到它們著陸。相同的現象也出現在陸上活動的小雨燕身上.它們的腳比翅膀短太多,落地難再起飛,通常只有繁殖期會掛在巢邊。這樣邊飛邊睡,自然每次時間只能以秒計算。
類腿腳上的肌腱長得十分巧妙。從大腿肌長出的屈肌腱向下延伸,經過膝,再至腳,繞過踝關節,直達各個趾爪的下面。肌腱長成這個樣子,這就意味著,鳥在休息時,身體放鬆,它身體的重量使它自然屈膝蹲下,拉緊肌腱,於是趾爪收攏,緊抓住樹枝。

鳥的這種腿腳結構顯然十分有效,甚至可以看見死去多時的鳥,仍然用爪緊抓住樹枝而不掉下來。

更令人驚奇的是,似乎可以向鳥兒施行催眠術,按照你的意思讓它睡覺。
如果你想驗證一下,可以湊近鳥籠,把你的眼睛眯起來像一雙催眠師眼睛,也就是做出一副睏倦不堪的樣子,「眼睛越來越沉重」(別講話),彷彿就要入睡。這時,你的小鳥便會跟著你入睡:提起一隻腳貼在腹部下,把頭卷縮在翅膀下,很快就睡著了。
鳥在樹上睡覺不摔下來的奧妙在鳥的腿腳和腦的結構上,同時鳥類在長期飛翔生活中練就的高超的平衡本領,也是從樹上不摔下來的重要原因。

樹棲鳥類的腳,有一個長有宏肌和筋腱的鎖扣機關,非常適合抓樹枝。當鳥全身放鬆蹲下睡覺時它能用身體的重壓使腳趾自動緊握樹枝,這樣只管放心睡覺,摔不下來。當鳥醒後站立起來時,它腿上的肌腱又重新舒展開。此外,鳥的小腦蚓部最為發達,視葉也很大,這不單能適應飛翔的生活,同時對調節運動和視覺、很好的保持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睡覺的時候不會從樹上掉下來,其秘密在於它們的雙腳上有一種類似衣服夾子的自動裝置。當小鳥停在樹枝上的時候,全身的重量會集中在肌腱上而使肌腱綳緊,它那象橡皮筋似的肌腱緊緊地將雙足抽緊。當它的雙腳要離開樹枝起飛時,它就會先撲扇幾下翅膀,使全身的重量不再壓在肌腱上,只有這樣它的雙腳才能離開樹枝

閱讀全文

與抓麻雀自動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5摩托儀表燈怎麼換 瀏覽:677
怎麼測量送風機製冷量 瀏覽:28
開網站需要什麼設備 瀏覽:779
塑料桶自動上水裝置 瀏覽:530
學機械專業繪圖不行怎麼辦 瀏覽:331
sfc變頻啟動裝置作用 瀏覽:514
攬式漏油檢測裝置 瀏覽:766
大車前輪軸承壞了怎麼修復 瀏覽:462
大藝電動工具價格表砌割 瀏覽:538
閥門泄漏量的單位是什麼 瀏覽:428
外國街邊機械停車裝置 瀏覽:621
河北保定五金批發市場 瀏覽:462
鑄造塗料很糯刷不走是少了什麼 瀏覽:139
智能機械裝置 瀏覽:847
膠囊生產線的設備多少錢 瀏覽:46
暖氣片上的閥門哪個是回水閥門 瀏覽:42
攜帶型受電弓檢測裝置 瀏覽:166
機械制圖橢圓怎麼畫教程 瀏覽:538
世工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14
機械設計及自動化日語怎麼說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