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圖所示是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在一個小鉛盒裡放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釙,它發出的α粒子從鉛盒的
A、α粒子散射實驗的內容是:絕大多數α粒子幾乎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偏轉角度超過
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被反彈回來),故A正確,D錯誤;
B、α粒子散射實驗現象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假設,從而否定了湯姆孫原子模型的正確性,故B錯誤.
C、發生α粒子偏轉現象,主要是由於α粒子和原子核發生碰撞的結果,故C錯誤;
故選:A.
B. 如圖所示為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α粒子打到熒光屏上都會引起閃爍,若將帶有熒光屏的顯微鏡分別放在圖中A
由於絕大多數粒子租團纖運動方向基本不變,所以A位置閃爍此時最多,少數粒子發生了偏轉,極少數發生了大角度偏轉或叢.符合該規律的數據只有A選項.故A正弊仿確,B、C、D錯誤. 故選A. |
C. 質子的發現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的實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質A,從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鋁箔F上,適當選取鋁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後,α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過,在F後面放一熒光屏S,用顯微鏡冊來觀察熒光屏上是否出現閃光.通過閥門T往C里通進氮氣後,盧瑟福從熒光屏S上觀察到了閃光,把氮氣換成氧氣或二氧化碳,又觀察不到閃光,這表明閃光一定是α粒子擊中氮核後產生的新粒子透過鋁箔引起的 .
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確定它就是氫原子核,又叫做質子,通常用符號盧瑟福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確定它就是氫原子核,又叫做質子,通常用符號表示 .
這個質子是α粒子直接從氮核中打出的,還是α粒子打進復核後形成的復核發生衰變 時放出的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英國物理學家布拉凱特又在充氮的雲室里做了這個實驗.如果質子是α粒子直接從氮核中打出的,那麼在雲室里就會看到四條徑跡:放射α粒子的徑 跡、碰撞後散射的.粒子的徑跡、質子的徑跡及拋出質子後的核的反沖徑跡.如果 粒子打進氮核後形成一個復核,這復核立即發生衰變放出一個質子,那麼在雲室里就能看到三條徑跡:入射α粒子的徑跡、質子的徑跡及反沖核的徑跡.布拉凱特拍攝了兩萬多張雲室照片,終於從四十多萬條「粒子徑跡的照片中,發現有八條產生了分叉.分叉的情況表明,這第二種設想是正確的.從質量數守恆和電荷數守恆可以知道產生的新核是氧17 。
在雲室的照片中,分叉後細而長的是質子的徑跡,短而粗的是反沖氧核的徑跡.
後來,人們用同樣的方法使氟、鈉、鋁等核發生了類似的轉變,並且都產生了質子.由於各種核里都能轟擊出質子,可見質子是原子核的組成部分 .
D. 對α粒子散射實驗的裝置描述,正確的是 ()A.主要器材是:放射源、金箔、熒光屏、顯微鏡B.金箔厚
A、α粒子散射實驗器材有放射源、金箔、熒光屏、顯微鏡;故A正確;
B、金箔厚度回太大,α粒子答就不能穿透了,所以不可以太厚,故B錯誤;
C、如果不用金箔改用鋁箔也會發生散射現象,只是鋁的延展性不如金好,不可以做到很薄,所以實驗結果會受到影響,C錯誤;
D、試驗裝置必須在真空進行,否則α粒子會電離空氣,造成實驗現象不明顯,D正確.
故選AD
E.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的顯微鏡可在圓周軌道上轉動,通過顯微鏡前相連的熒光
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回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答部很空曠.故A錯誤;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錯誤;
C、選用不同金屬箔片作為α粒子散射的靶,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基本相似.故C正確;
D、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擊到金原子後,因庫侖力作用,且質量較大,從而出現的反彈.故D錯誤.
故選:C.
F. (1)如圖所示為盧瑟福和他的同事們做α粒子散射實驗的裝置示意圖,熒光屏和顯微鏡一起分別放在圖中的A、
(1)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部很空曠,故A正確;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正確;
C、放在C、D位置時,屏上仍能觀察一些閃光,但次數極少.說明極少數射線較大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且質量大,故C錯誤;
D、放在D位置時,屏上可以觀察到閃光,只不過很少很少.說明很少很少射線發生大角度的偏折,故D正確.
故選:ABD.
(2)用紫外線照射鋅板時,發生光電效應,有電子從鋅板逸出,鋅板失去電子帶正電,所以驗電器帶正電而張開一定角度,鋅板、指針均帶正電,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3)A、光照強度減弱,單位時間內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子數目減小,因此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子數目減小,但是仍能發生光電效應,故A錯誤;
B、光照強度減弱,單位時間內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子數目減小,因此單位時間內產生的光電子數目減小,故B正確;
C、發生光電效應時,根據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可知,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為:Ek=hv-W,W為逸出功,由此可知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隨著入射光的頻率增大而增大,與光照強度無關,故C錯誤;
D、根據C選項的論述可知D正確.
故選BD.
G. 歷史上人們如何發現原子的內部秘密
1803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創立了原子學說以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認為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直到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電子以後,人們才開始真正揭開了原子內部的秘密;1910年盧瑟福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α粒子散射實驗,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提出了更為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學說;20世紀30年建立了原子的電子雲模型。至此,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詳細可參考郭正誼著《打開原子的大門》
電子書地址:http://www.tianyabook.com/kepu2005/g/guozhengyi/dkyz/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