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沼氣發酵工藝有哪些類型
對於沼氣發酵工藝,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從投料方式、發酵溫度、發酵階段、發酵級差、料液流動方式等角度,可作如下分類:
(1)以投料方式劃分
根據沼氣發酵過程中的投料方式不同,可將發酵工藝分為連續發酵、半連續發酵和批量發酵三種工藝。
①連續發酵工藝。沼氣池發酵啟動後,根據設計時預定的處理量,連續不斷地或每天定量地加入新的發酵原料,同時排走相同數量的發酵料液,使發酵過程連續進行下去。發酵裝置不發生意外情況或不檢修時,均不進行大出料。採用這種發酵工藝,沼氣池內料液的數量和質量基本保持穩定狀態,因此產氣量也很均衡。連續發酵工藝適用於大型的沼氣發酵系統,要求有充分的物料保證,發酵裝置結構和發酵系統比較復雜,造價高。
②半連續發酵工藝。沼氣發酵裝置發酵啟動初始,一次性投入較多的原料(一般占整個發酵周期投料總固體量的1/4~1/2),經過一段時間,開始正常發酵產氣,隨後產氣逐漸下降,此時就需要每天或定期加入新物料,以維持正常發酵產氣,這種工藝就稱為半連續沼氣發酵。
我國農村的沼氣池大多屬於半連續發酵。其中的「三結合」沼氣池,就是將豬圈、廁所里的糞便隨時流入沼氣池,在糞便不足的情況下,可定期加入鍘碎並堆漚後的秸稈等纖維素原料,起到補充碳源的作用。這種工藝的優點是比較容易做到均衡產氣和計劃用氣,能與農業生產用肥緊密結合,適宜處理糞便和秸稈等混合原料。
③批量發酵工藝。發酵原料成批量地一次投入沼氣池,待其發酵完後,將殘留物全部取出,又成批地換上新料,開始第二個發酵周期,如此循環往復。這種工藝的優點是投料啟動成功後,不再需要進行管理,簡單省事,其缺點是產氣分布不均衡,高峰期產氣量高,其後產氣量低,因此所產沼氣適用性較差。
(2)以發酵溫度劃分
沼氣發酵的溫度范圍一般在10~60℃,溫度對沼氣發酵的影響很大,溫度升高,產氣率也隨之提高,通常以沼氣發酵溫度區分為:高溫發酵、中溫發酵和常溫發酵工藝。
①高溫發酵工藝。高溫發酵工藝指發酵料液溫度維持在46~60℃。該工藝的特點是微生物生長活躍,有機物分解速度快,產氣率高,滯留時間短。採用高溫發酵可以有效地殺滅各種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具有較好的衛生效果。從除害滅病和發酵剩餘物肥料利用的角度看,選用高溫發酵是較為實用的,但要維持消化器的高溫運行,能量消耗較大。
②中溫發酵工藝。中溫發酵工藝適宜溫度為28~38℃,與高溫發酵相比,這種工藝產氣率要低一些,但維持中溫發酵的能耗較少,沼氣發酵能總體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產氣速度比較快,料液基本不結殼,可保證常年穩定運行。工程中常採用近中溫發酵工藝,其發酵料液溫度為25~30℃。這種工藝因料液溫度穩定,產氣量也比較均衡。
③常溫發酵工藝。常溫發酵工藝指在自然溫度下進行沼氣發酵,不需要對發酵料液溫度進行控制,發酵溫度受氣溫影響而變化,我國農村戶用沼氣池基本上採用這種工藝。其特點是發酵料液的溫度隨氣溫、地溫的變化而變化,其缺點是同樣投料條件下,一年四季產氣率相差較大。南方農村沼氣池在地下,還可以維持用氣量,北方的沼氣池則需採取保溫措施,才可確保沼氣池安全越冬,維持正常產氣。
(3)以發酵階段劃分
根據沼氣發酵分為「水解—產酸—產甲烷」三個階段理論,以沼氣發酵不同階段,可將發酵工藝劃分為單相發酵工藝和兩相(步)發酵工藝。
①單相發酵工藝。將沼氣發酵原料投入到一個裝置中,使沼氣發酵的產酸和產甲烷階段合二為一,在同一裝置中自行調節完成。
②兩相發酵工藝。兩相發酵也稱兩步發酵,或兩步厭氧消化。該工藝是根據沼氣發酵三個階段的理論,把原料的水解、產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分別安排在兩個不同的消化器中進行。
(4)按發酵級差劃分
①單級沼氣發酵工藝。產酸發酵和產甲烷發酵在同一個沼氣發酵裝置中進行,而不將發酵物再排入第二個沼氣發酵裝置中繼續發酵。這種工藝流程的裝置結構比較簡單,管理比較方便,因而修建和日常管理費用相對來說,比較低廉。
②多級沼氣發酵工藝。多個沼氣發酵裝置串聯而成,進行多級發酵。第一級發酵裝置主要是發酵產氣,產氣量可占總產氣量的50%左右,而未被充分消化的物料進入第二級消化裝置,使殘余的有機物質繼續徹底分解,這既有利於物料的充分利用和徹底處理廢物中的有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用氣和用肥的矛盾。
(5)按發酵濃度劃分
①濕發酵工藝。發酵料液的干物質濃度控制在10%以下,在發酵啟動時,加入大量的水。發酵液如用作肥料,存在運輸、貯存或施用不方便的問題。
②干發酵工藝。干發酵又稱固體發酵,發酵原料的總固體濃度控制在20%以上,干發酵運行能耗低,用水量少,沒有二次污染,但是干發酵存在出料難的問題,不適合戶用沼氣採用。
Ⅱ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把秸稈、雜草、人畜糞便等廢棄物放入密閉的沼氣池中發酵,就可產生甲烷(CH4).秸
【提出猜想】沼氣池中的氣體除CH4外,還可能有CO、CO2、H2S等,所以小施的猜想:有C、H、O、S四種元素;
【實驗過程】(1)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裝置A的作用乾燥氧氣;
(2)裝置B中用乾燥的碎秸稈,目的是①使其容易燃燒,②增加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3)白色無水硫酸銅遇水會變成藍色來檢驗生成的水,所以C裝置的作用是檢驗生成的水;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水,化學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
【實驗結論】:氧元素有可能來源於氧氣,所以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討論交流】:硫化氫氣體有毒,所以該實驗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改進意見是:加裝一個尾氣處理裝置;
【拓展應用】農村的大部分地區處理秸稈的方式是直接燒掉,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有害氣體和粉塵,污染環境,而將秸稈製成沼氣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防止環境污染.
故答案為:【提出猜想】C、H、O、S四種元素;
【實驗過程】(1)乾燥氧氣;
(2)增加與氧氣的接觸面積;
(3)檢驗生成的水;CO2+Ca(OH)2=CaCO3↓+H2O;
【實驗結論】:氧元素有可能來源於氧氣,所以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討論交流】:加裝一個尾氣處理裝置;
【拓展應用】節約資源又可以防止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