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時,將總重為G的鉤碼掛在杠桿A處,豎直向上勻速拉
(1)杠桿的機械效率:η=
W有 |
W總 |
Gh |
FS |
Gh |
FS |
② 某實驗小組利用圖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保持O點位置不變,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重為G的鉤碼緩慢
(1)有用功為W有=Gh1,總功W總=F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W有用 |
W總 |
Gh1 |
Fh2 |
③ 某實驗小組利用圖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主要的實驗步驟如下:
前面的兩個空我覺得比較簡單。我就重點說第三個空吧。
機械效率專是變大了。
理由是,懸掛點屬從A點移到C點,杠桿做的有用功Gh1大小沒有變化;但是克服杠桿的重力所做額外功變小了。原因是杠桿向上移動的距離小了。根據公式可知,用用功一定時,額外功越小,機械效率越高,所以答案是變大了。
④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 (1)他將2隻鉤碼懸掛在B點,
(1)勻速 2mgh 2 /Fh 1 (2)大於小於變大(3)最大(4)杠桿的自重
⑤ 某實驗小組利用圖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①用輕繩懸掛杠桿一端的O點作為支點,
(1)在步驟②中應該勻速豎直向上拉動彈簧測力計,以保證拉力大小恆定.
(3)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佔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重物升高的距離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4)杠桿提升鉤碼時,對鉤碼做有用功,克服杠桿重做額外功,並且W有+W額=W總; 設杠桿重心升高的距離為h,則有:Gh1+G杠h=Fh2,而G不變,h1不變,G杠不變,鉤碼從A點到C點,鉤碼還升高相同的高度,杠桿上旋的角度減小,杠桿升高的距離h變小, 所以Gh1+G杠h變小,所以Fh2也變小;由η=
故答案為:(1)勻速豎直向上拉動;(2)
⑥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每個鉤碼的質量為m,O為支點.(1)他將2隻鉤碼懸掛在B點,在A (1)探究杠桿的機械效率時,將2隻鉤碼懸掛在點,在A點豎直向上勻速動彈簧測力計,則有用功為W有=Gh2=2mgh2,總功W總=F1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2)鉤碼的懸掛點在B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1?OA=G?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F2?OA=G?OC;從圖中可以看出,由OB到OC力臂變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有用功不變,但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額外功減小,又因為總功等於額外功與有用功之和,因此此次彈簧測力計做的功將小於第一次做的功,並且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變大,即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 (3)因為第1與第2的有用功相等,並且第2的額外功小,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1的機械效率小於第2的機械效率; 將3隻鉤碼懸掛在C點時,物體升高的高度不變,物重增加,由W有=Gh2可得,有用功變大,但杠桿提升的高度與第2相同,額外功與第2相同,又因為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與總功的比值,因此第3的機械效率大於第2的機械效率. 綜上所述,第3的機械效率最大. (4)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佔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故答案為:(1)勻速;
⑦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調節杠桿的平衡時,如果杠桿右側高左側低,應將兩端
(1)調節 ⑧ 某實驗小組利用圖所示裝置研究杠桿的機械效率,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①用輕繩懸掛杠桿一端的O點作為支點 (1)有用功為W有=Gh1,總功W總=Fh2,則機械效率的表達式η=
(2)有用功是提升鉤碼所做的功,額外功主要是克服杠桿重力做的功,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主要是有用功和總功所佔的比例;提升的鉤碼重一定說明有用功一定,所以影響杠桿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杠桿自身的重力. (3)將三個相同的鉤碼懸掛在A點勻速提高相同高度時,根據W=Gh可知:W有用1<W有用2, ∵杠桿的自身重力不變, ∴根據W額=G桿h可知額外功不變, ∵η=
∴η2>η1. (4)鉤碼的懸掛點在A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G?OA=F?OB;懸掛點移至C點時,由杠杠的平衡條件得G?OC=F?OB,經對比發現,由OA到OC時力臂變大,所以拉力F也變大,因鉤碼勻速提高相同高度時則杠桿提升的高度減小,所以根據W額=Gh可知額外功減小,因此在有用功相同的條件下,杠桿的機械效率變大,即ηA<ηC. (5)由圖可知杠桿的重心不在支點上,杠桿的重力對杠桿轉動產生了影響,導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桿平衡條件計算出來的數值偏大. 故答案為:(1)
⑨ (2013山西)小明小組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個數的鉤碼,移動鉤
「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在杠桿內在水平位置容平衡且動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條件下得出的,此時的力臂正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為得出普遍結論,應改變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於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多做幾次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故正確的實驗操作應該是B、去掉一側鉤碼,換用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 與小明用圖示裝置探究杠桿的機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氧氣瓶閥門整個斷了怎麼辦
瀏覽:865
原電池實驗裝置原理
瀏覽:822
如何做好設施設備的售後工作
瀏覽:139
環宇五金機電城
瀏覽:189
工具磨磨頭軸承怎麼裝
瀏覽:975
寶來儀表盤代表什麼
瀏覽:748
主輔軸滾針軸承怎麼裝
瀏覽:989
舟山電動工具電機
瀏覽:634
空調製冷時為什麼吹冷風
瀏覽:722
油潤滑軸承蓋該怎麼設計
瀏覽:558
北斗測繪儀器測距離怎麼用
瀏覽:730
家庭無土栽培裝置設計
瀏覽:556
做機械防腐需要考什麼證防腐
瀏覽:226
熔化實驗的裝置圖
瀏覽:448
輸電線路重合閘裝置設計
瀏覽:81
超聲波融合能用到什麼行業
瀏覽:933
理發專用工具箱圖片
瀏覽:587
輪緣潤滑裝置的作用有
瀏覽:562
廣州市邁聽音響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51
齒輪箱用什麼軸承耐磨
瀏覽: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