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的概況
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 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瞄準世界物理學前沿和國家在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等領域的戰略需要,圍繞量子物質的制備和量子物態的探索重大創新任務,提出「一個中心,六個平台;五項協同,八項突破」的構建思路。即在科研組織方面,中心將形成新型量子及拓撲態研究、高溫超導研究、低維量子結構和物性研究、介觀光學及冷原子研究、多體量子系統及相互作用研究、實驗技術與儀器研發六個創新平台。在機制體制創新方面,中心將努力實現組織管理、人員團隊、人才培養、科研組織、資源共享五個方面的協同,和中心協同管理機制、創新文化建設、跨校人員聘任、人員評價激勵、學生聯合培養、協同研究、資源成果共享、合作交流八項突破。爭取在八年時間將中心建設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物理學學術創新高地,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
為落實中心實施方案,兩校一所在啟動儀式上鄭重簽署了《關於組織機構與管理運行機制的協議》、《關於崗位設置、人員聘任和人事管理的協議》、《關於研究人員招聘程序的協議》、《關於人才協同培養的協議》、《關於創新任務協同實施的協議》、《關於資源整合與成果共享的協議》、《關於「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合作協議》以及《關於培育經費的協議》八項組建協議。
2013年4月11日,中心通過教育部認定,成為首批通過認定的14家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㈡ 極端製造是什麼,都有哪些問題焦點
極端製造是指在極端條件或環境下,製造極端尺度或極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統。極端製造集中表現的領域在微細製造、超精密製造、巨系統製造和強場製造等方面,極端製造是一國製造業硬實力的集中體現。如極小尺寸的微納製造,能將矽片切成晶元,完成高精度、如此小的製造,這樣納米級的集成電路製版的裝備,是一個國家製造技術的綜合考量;幾萬噸水壓機的極大尺寸製造,是製造超大型飛機精密模鍛框架高強度、超大構件的前提。此外,還有超大油輪、航空母艦、超音速飛行器等經濟軍事領域的極端製造,對一國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極端製造集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技術於一體,是未來高技術更新換代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的製造如果能更多地搶占極端製造的領地,這個國家就是製造強國,在製造領域能夠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極端製造的問題焦點:
1、強場製造的多維、多尺度演變與製造目標。
超強加工能場與被加工系統之間能量的傳遞與轉化,超強能場誘導下物質的多尺度演變與製造目標的實現。例如大型構件製造的能量傳遞與演變,晶元高密度倒裝界面能量傳遞與轉化。
2、微結構精密成形、選擇性性能演變與製造目標。
包括微去除、微生長、微成形、微改性等製造界面處的物理、化學作用、能量與物質的輸運等。
3、微系統的組裝與功能形成。
包括在微驅動、微操縱、微連接、微裝配等過程中運用量子力學、微動力學規律與流體動力學、分子動力學規律等。
4、復雜功能系統創成與功能狀態的確定性。
例如大型水壓機動態運行精度,其製造追求是高階、多元運動的穩定性、惟一性。此外,還有「極端製造」環境的多場耦合、隨機擾動與過程穩定問題,例如,高速切削的顫振與熱位移、高速軋制的顫振與惡性發散等技術問題,至今仍是未決的難題。
㈢ 為什麼中國要搞天眼項目,主要目的是什麼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克度鎮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工程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眼」工程由主動反射面系統、饋源支撐系統、測量與控制系統、接收機與終端及觀測基地等幾大部分構成 [1]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先生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FAST 工程的科學目標包括: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觀測脈沖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主導國際低頻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網,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探測星際分子;搜索可能的星際通信信號。
首要目標
FAST總工藝師王啟明表示,在FAST的科學目標中,確實「包括尋找地外文明」,「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排在最前列的目標」。「排在我們最前列的目標是尋找脈沖星。」
脈沖星是快速自轉的中子星,它能夠發射嚴格周期性脈沖信號。脈沖星的觀測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而且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在時間尺度、深空自主導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28]
為什麼要找脈沖星?王啟明說,脈沖星會不斷地發出脈沖信號,而這種信號非常穩定。「找到以後就可以應用於深空探測、星際旅行,可以起到導航作用。」
他舉例稱,「如果你要走到火星,或者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根本無法用地球上的GPS去導航,但如果能知道宇宙中很多脈沖星的位置,就可以通過它來定位、導航。」
他還指出,航天航空的精確定位也離不開射電望遠鏡。「如果我們發射飛船去火星,飛船在走的過程中隔一段時間就發一個脈沖信號回來,我們的中國『天眼』就可以接收到這個信號,判斷它的位置,是否在正確軌道上。」
人類在地面建實驗室,高溫高壓強磁場都是很難實現的,而脈沖星的實驗條件非常極端,它「對人類認識極端條件下的一些物理現象也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除了觀測脈沖星,中國「天眼」的另一大科學目標是「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他指出,這可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㈣ 上天的天宮二號,都帶了哪些「法寶」
太空中的「八卦爐」:綜合材料實驗裝置
這套實驗裝置由「材料實驗爐」、「材料電控箱」和「材料樣品工具袋」三個單機構成。整個裝置共約27.6公斤重,最大功耗不到200瓦(一般電水壺1000~1800瓦,這套裝置只用了電水壺功耗的1/9~1/5,相當於2個100瓦的白熾燈),卻能實現真空環境下最高950攝氏度的爐膛溫度!
在未來,未來的伴隨衛星是航天員可以操縱的機器人,搭載VR相機,可以實現更加復雜的空間操作任務。甚至可以個人化,將社交網路搬到太空。利用伴星和主星,或者釋放多顆伴星組網,還可以實現多星協同工作,完成一顆衛星單獨無法實施的應用任務,提高主星應用效率,擴大應用領域,促進空間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天宮二號的伴隨衛星將協同天宮二號進行實驗。圖片來源:jiangsu.china.com.cn
「百變金剛」液橋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是在太空中,水未必能往低處流。這就是太空中,微重力的神奇所在。它顛覆了地面上的一些常識,航天員到了空間站里就喜歡上了淘氣地「玩水」游戲。「神舟10號」里,王亞平在太空授課,變魔術一般地給我們展示了不可思議的大液膜和大水球。這次,在天宮二號里,科學家們將要首次開展「液橋」熱毛細對流的空間流體物理實驗!
液橋是什麼?通俗地講,液橋就是固體間的小液柱。之所以稱之為液橋,是因為「橋」字有連接兩地的含義,液橋就是連接著兩個固體表面之間的一段液體。
地面上,由於重力作用,不能建立大尺寸液橋,但是在太空的微重力環境下,可以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橋。利用大尺寸液橋,就可以開展微重力熱毛細流動的科學實驗。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康琦研究員的話說:「為生產出高質量的半導體材料,就要科學控制單晶硅在晶體生長過程中浮力對流和熱毛細對流的影響,而太空特有的微重力環境將使科學家深入剖析熱毛細對流的真實過程。」
㈤ 與力學相比,熱學研究對象,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主要區分
1、研究對象不一樣。力學研究的是少體問題,主要集中於單體和兩體問題。熱學研究的是多粒子系統的統計熱力學性質。
2、研究理論不一樣。經典力學基於牛頓運動學方程,研究物體的動力學演化過程,量子力學基於薛定諤方程,研究微觀粒子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相對論量子力學基於迪拉克方程,研究具有相對論效應粒子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熱力學主要手段是統計的方法,得到的是多粒子的體系的平均性質。
3、作用不一樣。力學可以弄清楚兩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區分不同種類的原子,而熱學研究的是整個原子系統的平均性質,難以區分是哪類原子,因為統計不可能具體到某個原子,是集體行為,所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差別。
(5)什麼是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力學主要理論
1、物體運動三定律。
2、達朗貝爾原理。
3、分析力學理論。
4、連續介質力學理論。
5、彈性固體力學基本理論。
6、粘性流體力學基本理論。
㈥ 又過了三個月,商場再次進貨,你覺得取暖器還能大量進貨嗎你有什麼建議
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的致殘、致死性疾病,所以,中老年人,特別是平時患有高血壓、肥胖症,當天氣變涼時,要採取有效措施預防中風的發生。飲食也是預防中風的一個重要因素,那麼預防中風該如何飲食呢?在日常生活中,為預防中風,請看下面關於預防中風最基本的飲食建議,對你有好處。
預防中風的飲食建議
1、補鉀
鉀是人體所需的重要元素之一,擔負著維持人體細胞內滲透壓、維持神經肌肉正常興奮性等作用,鉀還參與心肌收縮、舒張,參與人體能量代謝,缺鉀的人容易發生中風。馬鈴薯含鉀豐富,有報道稱,每天吃一個馬鈴薯,就可以使中風危險下降60%,黃豆、青豆、黑豆、紅小豆、綠豆等含鉀也很高,宜常吃。
2、補鎂
鈣和鎂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親兄弟,又是一對互不相讓的冤家對頭。鈣能促進心肌收縮,增強神經肌肉興奮性,而鎂則能對抗鈣的作用,維持腦細胞內外鈣的平衡,從而保護大腦。一旦鈣與鎂的比例失衡,容易引發中風。常吃玉米、西紅柿、海帶等食品,可以補充豐富的鎂,有助於預防中風的發生。
3、補維生素
預防中風,維生素C和維生素E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兩種維生素都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維生素C能保護血管內皮系統的完整性,防止發生血栓、出血;維生素E能抗氧化,防止有害物質對腦血管的破壞,保持血管彈性,防止中風發生。常吃蔬菜、水果、玉米油等大有好處。
4、降脂
高血脂造成動脈硬化,血管堵塞,是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應經常吃降血脂的食物,如洋蔥、海帶、捲心菜、深海魚油等,適當飲醋、飲茶大有益處。
5、降壓
高血壓也是引起中風的危險因素之一,而且是更危險的因素。高血壓既可以直接造成出血性中風,又可以間接造成血栓性中風,因此,降低血壓,保持血壓平穩非常重要。可以多吃點芹菜、橄欖油、蘿卜等。
6、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管里的血液黏稠度增高,導致血液流動緩慢,容易發生堵塞,出現血栓,引發中風。因此,降低血液黏稠度是防治中風的重要內容。為此,可以多吃點黑木耳、韭菜、生菜等。
預防中風的食療方
(一)黑木耳6克,用水泡發,加入菜餚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二)芹菜根5個,紅棗10個,水煎服,食棗飲湯,可起到降低血膽固醇的作用。
(三)吃鮮山楂或用山楂泡開水,加適量蜂蜜,冷卻後當茶飲。它能擴張血管,具有降壓和促 進膽固醇排泄的作用。若中風並發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四)生食大蒜或洋蔥10~15克,可降血脂,並有增強纖維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五)中風病人飯後飲食醋5~10毫升,有軟化血管的作用。
(六)香蕉花飲:香蕉花5克,水煎代茶飲。可預防中風及腦血管意外。
(七)芹菜汁:芹菜適量。將芹菜洗凈去根,搗爛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3湯匙,天為一療程。清理內熱,降壓安眠。主治中風、高血壓,對血管硬化亦有較好療效。
(八)小米麻子粥:冬麻子、薄荷葉、荊芥穗各50克,小米150克。將冬麻子炒熟去皮研細;砂鍋內放水先煮薄荷葉、荊芥穗,而後去渣取汁,再將麻子仁、小米同放汁內,加水煮成粥即可。每日1次,空腹食。滋養腎氣,潤腸,清虛熱。可輔治中風以及大腸滯澀。
㈦ 超導體的作用
超導體
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內斯(Ones)用液氦冷卻汞,當溫度下降到4.2K時,水銀的電阻完全消失,這種現象稱為超導電性,此溫度稱為臨界溫度。根據臨界溫度的不同,超導材料可以被分為:高溫超導材料和低溫超導材料。但這里所說的「高溫」,其實仍然是遠低於冰點攝氏0℃的,對一般人來說算是極低的溫度。1933年,邁斯納和奧克森菲爾德兩位科學家發現,如果把超導體放在磁場中冷卻,則在材料電阻消失的同時,磁感應線將從超導體中排出,不能通過超導體,這種現象稱為抗磁性。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超導材料的磁電障礙已被跨越,下一個難關是突破溫度障礙,即尋求高溫超導材料。
1973年,發現超導合金――鈮鍺合金,其臨界超導溫度為23.2K,這一記錄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設在瑞士蘇黎士的美國IBM公司的研究中心報道了一種氧化物(鑭鋇銅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溫超導性。此後,科學家們幾乎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
198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的超導材料,其臨界超導溫度達到40K,液氫的「溫度壁壘」(40K)被跨越。
1987年,美國華裔科學家朱經武以及中國科學家趙忠賢相繼在釔-鋇-銅-氧系材料上把臨界超導溫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溫度壁壘」(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鉈-鋇-鈣-銅-氧系材料又把臨界超導溫度的記錄提高到125K。從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臨界超導溫度提高了近100K。
來自德國、法國和俄羅斯的科學家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高溫超導體的一個成員單銅氧層Tl2Ba2CuO6+δ中觀察到了所謂的磁共振模式,進一步證實了這種模式在高溫超導體中存在的一般性。該發現有助於對銅氧化物超導體機制的研究。
高溫超導體具有更高的超導轉變溫度(通常高於氮氣液化的溫度),有利於超導現象在工業界的廣泛利用。高溫超導體的發現迄今已有16年,而對其不同於常規超導體的許多特點及其微觀機制的研究,卻仍處於相當「初級」的階段。這一點不僅反映在沒有一個單一的理論能夠完全描述和解釋高溫超導體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統一的、在各個不同體繫上普遍存在的「本徵」實驗現象。本期Science所報道的結果意味著中子散射領域里一個長期存在的困惑很有可能得到解決。
早在1991年,法國物理學家利用中子散射技術在雙銅氧層YBa2Cu3O6+δ超導體單晶中發現了一個微弱的磁性信號。隨後的實驗證明,這種信號僅在超導體處於超導狀態時才顯著增強並被稱為磁共振模式。這個發現表明電子的自旋以某種合作的方式產生一種集體的有序運動,而這是常規超導體所不具有的。這種集體運動有可能參與了電子的配對,並對超導機制負責,其作用類似於常規超導體內引起電子配對的晶格振動。但是,在另一個超導體La2-xSrxCuO4+δ(單銅氧層)中,卻無法觀察到同樣的現象。這使物理學家懷疑這種磁共振模式並非銅氧化物超導體的普遍現象。1999年,在Bi2Sr2CaCu2O8+δ單晶上也觀察到了這種磁共振信號。但由於Bi2Sr2CaCu2O8+δ與YBa2Cu3O6+δ一樣,也具有雙銅氧層結構,關於磁共振模式是雙銅氧層的特殊表徵還是「普遍」現象的困惑並未得到徹底解決。
理想的候選者應該是典型的高溫超導晶體,結構盡可能簡單,只具有單銅氧層。困難在於,由於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很弱,只有足夠大的晶體才可能進行中子散射實驗。隨著中子散射技術的成熟,對晶體尺寸的要求已降低到0.1厘米3的量級。晶體生長技術的進步,也使Tl2Ba2CuO6+δ單晶體的尺寸進入毫米量級,而它正是一個理想的候選者。科學家把300個毫米量級的Tl2Ba2CuO6+δ單晶以同一標准按晶體學取向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個「人造」單晶,「提前」達到了中子散射的要求。經過近兩個月散射譜的搜集與反復驗證,終於以確鑿的實驗數據顯示在這樣一個近乎理想的高溫超導單晶上也存在磁共振模式。這一結果說明磁共振模式是高溫超導的一個普遍現象。而La2-xSrxCuO4+δ體繫上磁共振模式的缺席只是「普遍」現象的例外,這可能與其結構的特殊性有關。
關於磁共振模式及其與電子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一直是高溫超導領域的熱點之一,上述結果將引起許多物理學家的關注與興趣。
20世紀80年代是超導電性的探索與研究的黃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機超導體,1986年繆勒和柏諾茲發現了一種成分為鋇、鑭、銅、氧的陶瓷性金屬氧化物LaBaCuO4,其臨界溫度約為35K。由於陶瓷性金屬氧化物通常是絕緣物質,因此這個發現的意義非常重大,繆勒和柏諾茲因此而榮獲了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7年在超導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國休斯頓大學物理學家朱經武小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趙忠賢等人先後研製成臨界溫度約為90K的超導材料YBCO(釔鉍銅氧)。
1988年初日本研製成臨界溫度達110K的Bi-Sr-Ca-Cu-O超導體。至此,人類終於實現了液氮溫區超導體的夢想,實現了科學史上的重大突破。這類超導體由於其臨界溫度在液氮溫度(77K)以上,因此被稱為高溫超導體。
自從高溫超導材料發現以後,一陣超導熱席捲了全球。科學家還發現鉈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可達125K,汞系化合物超導材料的臨界溫度則高達135K。如果將汞置於高壓條件下,其臨界溫度將能達到難以置信的164K。
1997年,研究人員發現,金銦合金在接近絕對零度時既是超導體同時也是磁體。1999年科學家發現釕銅化合物在45K時具有超導電性。由於該化合物獨特的晶體結構,它在計算機數據存儲中的應用潛力將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證實(超導體)電阻為零,科學家將一個鉛制的圓環,放入溫度低於Tc=7.2K的空間,利用電磁感應使環內激發起感應電流。結果發現,環內電流能持續下去,從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兩年半的時間內的電流一直沒有衰減,這說明圓環內的電能沒有損失,當溫度升到高於Tc時,圓環由超導狀態變正常態,材料的電阻驟然增大,感應電流立刻消失,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電流實驗。
㈧ 目前電氣工程領域,研究較為前沿的內容有哪些
1、提高電機及其系統的技術品質及控制性能
例如:電動汽車、全電/多電飛機、全電/多電艦船、高鐵、磁懸浮列車、風力發電、燃氣渦輪發電、波浪發電等性能源發電、高檔數控機床、高端科學儀器、火電水電核電等大容量電機、國防領域中的高性能電機, 需改進或提高的性能包括:效率、功率密度、轉矩密度、可靠性、伺服精度、平穩性、動態響應、高轉矩、高功率、穩定控制等。
2、電力系統規劃與安全高效運行
例如:包括特高壓、新能源、儲能、微網、智能電網、直流輸電在內的新一代電力系統的規劃理論與方法、控制保護理論與方法、能量流與信息流相互作用機理和信息安全、大容量負荷波動性負荷隨機接入對電網的影響及其調控理論方法、綜合能源系統等。
3、電氣絕緣與放電
例如:納米電介質、負荷介電質系統的介電效應與損傷破壞規律;高電壓大容量直流電弧的物理特性及其控制、開端;交直流絕緣的長期可靠性及其狀態評估與監測等。
4、電力電子設備與系統
例如:高性能功率半導體的新結構和新機理研究;新型功率器件的封裝材料和結構及其多物理層模擬和建模;大容量電力電子元器件、組件、裝置的在線檢測、失效分析和健康管理;電力電子裝置和系統的多尺度建模、穩定性分析和可靠性技術;電力電子裝置和系統的綜合優化控制策略;交流/直流/混合微網和輸配電換流技術等。
5、極端條件電磁裝置以及極端條件下的電工裝備
例如:深空/海/地、零磁/強磁、高速/超高速等極端環境對特種電工裝備的影響機理;極端條件下特種電工裝備用新型電工材料;特種電工裝備用新型高精度電磁測量與感測;實現電磁極端條件的電磁裝置,如加速器、核聚變、電磁武器、核磁共振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尖端電磁裝備所需要的高電壓、大電流、強脈沖、強磁場等。
6、高效率、低成本、大規模電能存儲技術
例如:提高電能存儲裝置的儲能的容量、密度、效率、壽命、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等綜合指標並取得突破;綜合應用多種儲能技術,提升儲能系統整體的規模、效率和經濟性;儲能應用系統關鍵技術,包括儲能在電力、艦船、高性能武器等系統中高效應用的規劃、分析、控制理論與方法等。
7、生物電磁及其醫學應用
例如:生物組織電磁特性參數的變化規律;新型電磁動態圖像變化的病理生理基礎及與臨床表徵的對應關系、磁聲成像、磁共振電阻抗成像等耦合成像新方法;神經電磁調控的神經生物學機理;生物電磁干預與調控理論與方法;生物醫學中的電工新技術。
㈨ 實驗室創造的極端條件有哪些
實驗室創造的極端條件有:
1、病毒可以在極端條件下存活一段時間,但是病毒自身的活性周期短。
絕大多數的細菌維持生理活性必須依賴水的存在,只有個別種類的細菌會從自身代謝產物中得到水分,還有部分細菌在極度缺乏水時會暫停自身代謝。
總體來說病毒和細菌要維持生理活性需要水。
2、極端條件下的合成 超高壓,超高溫,超高真空,超低溫,強磁場或電場, 激光,等離子體等條件 新化合物 新價態化合物 化合物的新物相 新合成方法。
介紹: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建設的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日前在北京市懷柔科學城正式開工。該工程擬通過5年左右時間,
建成國際上首個集極低溫、超高壓、強磁場和超快光場等極端條件為一體的用戶裝置,極大提升我國在物質科學及相關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綜合實力。
㈩ 未來20年,新增的16的大科學裝置,看看都落戶在哪些城市
海底科學觀測網
落戶城市:上海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意義:將為國家海洋安全、深海能源與資源開發、環境監測、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等研究提供支撐。
2.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
落戶城市:哈爾濱
依託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
3.強流重離子加速器
落戶城市:蘭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為研究原子核存在極限、核結構新現象和新規律、宇宙中重元素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
4.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落戶城市:成都/甘孜州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意義:將集高靈敏度、大視場、全時段掃描搜索伽馬射線源、伽馬射線強度空間分布和精確能譜測量等多功能為一體,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宇宙線研究中心。
5.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
落戶城市:合肥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
意義:將滿足我國長壽命高放核反應堆廢料安全、妥善處理處置的研究需求,為我國核能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6.中國南極天文台
落戶城市:南京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意義:將開闢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窗口,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7.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
落戶城市:長春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意義:將為我國空間科學發展和深空探測模擬研究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