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課外小組分別用如圖所示裝置對原電池和電解原理進行實驗探究.請回答:Ⅰ.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第一組
(1)在保證電極反應不變的情況下,仍然是鋅作負極,則正極材料必須是不如鋅活潑的金屬或導電的非金屬,鋁是比鋅活潑的金屬,所以不能代替銅,
故答案為:A;
(2)N電極連接原電池負極,所以是電解池陰極,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電極反應式為:2H++2e-═H2↑(或2H2O+2e-═H2↑+2OH-),
故答案為:2H++2e-═H2↑(或2H2O+2e-═H2↑+2OH-);
(3)原電池放電時,陰離子向負極移動,所以硫酸根從右向左移動,電解池中,陰極上氫離子得電子生成氫氣,陽極上鐵失電子生成亞鐵離子,亞鐵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亞鐵,氫氧化亞鐵被氧氣氧化生成氫氧化鐵,所以濾紙上有紅褐色斑點產生,
故答案為:從右向左;濾紙上有紅褐色斑點產生;
(4)電解過程中,陰極上氫離子放電生成氫氣,則陰極附近氫氧根離子濃度大於氫離子溶液,溶液呈鹼性,溶液的pH增大,故答案為:增大;
(5)鐵是活潑金屬,電解池工作時,陽極上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氫氧根離子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所以發生的電極反應式為:Fe-6e-+8OH-═FeO42-+4H2O和4OH--4e-═2H2O+O2↑,故答案為:4OH--4e-═2H2O+O2↑;
(6)正極上高鐵酸根離子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反應方程式為2FeO42-+6e-+5H2O═Fe2O3+10OH-,故答案為:2FeO42-+6e-+5H2O═Fe2O3+10OH-.
❷ 高中化學 溶液導電變化分析
導電變化。先說說電流的產生,電流是電荷的定向移動。在溶液中,電荷就是陰陽離子。因此分析導電變化,就是分析溶液中離子的濃度變化。
並且這個無關指定的某個離子,只要是離子就OK。一旦離子都變成氣體,沉澱,水,這樣難電離的物質了,那麼導電性就大大下降。搞清楚這個原則,剩下的還不是手到擒來?
1A.反應前是硝酸銀。反應後是等物質的量生成硝酸,因此離子濃度沒有太大變化。導電性亦然。
2B。亞硫酸是弱酸,不完全電離,跟氯氣反應後變成硫酸,是強酸,完全電離,因此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幅度提升,同時,氯氣變成鹽酸,溶液中引入了新的離子,因此導電性大幅增強。方程我就懶得寫了。那個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分析才是難點,方程式基礎。
3B。氯氣跟氯化亞鐵,生成氯化鐵,溶液中多出了一部分氯離子。電荷變多,因此導電性變強。
4A。氯氣跟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次氯酸鈉。次氯酸鈉雖說是弱酸鹽,但是鈉離子是完全電離的。因此溶液中的鈉離子總量不變,一半的氫氧根被氯離子替換,一半的氫氧根被次氯酸根替換。並且氯氣是少量,因此變化不大。
5B。氨水是弱電解質,溶液中只存在少量NH4+和OH-。現在加入鹽酸形成氯化銨,氯離子完全電離,因此離子大量增加,導電性明顯增強。
6D。首先是酸鹼中和形成水跟鹽。水難電離,形成的鹽碳酸鈣又是沉澱,因此溶液中幾乎沒有離子了,然後持續通入CO2,沉澱溶解。溶液中的離子又變多啦!導電性恢復。
7A。氯氣到底是先置換溴離子,還是先氧化亞鐵離子呢?如果先把亞鐵變成三價鐵,那麼三價鐵一樣會把溴離子變成溴單質。因此是直接置換。所以就是把溴的位置替換成了離子,因此溶液中離子的變化不大。
❸ 用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做溶液導電性實驗。 (1)用一定量的硫酸溶液進行導電性實驗,發現燈
(1)硫酸是電解質,產生了較多的H + 和SO 4 2- ,所以燈泡較亮,加入氫氧化鋇後,溶液中的H + 和SO 4 2- 與氫氧化鋇電離出的Ba 2+ 和OH - 反應生成BaSO 4 和H 2 O,溶液中離子濃度減少,燈泡變暗。反應完畢後,繼續滴加Ba(OH) 2 溶液,由於Ba(OH) 2 電離出Ba 2+ 和OH - ,燈泡又逐漸變亮。 (2)氨水溶液中離子濃度較小,通入CO 2 後由於溶液中發生反應:2NH 3 +CO 2 +H 2 O=(NH 4 ) 2 CO 3 , (NH 4 ) 2 CO 3 電離使溶液中離子濃度增大,燈泡逐漸變亮。 |
❹ 做氯化鈉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時,小華不僅看到燈泡亮了,還觀察到與電解水相似的現象:兩根石墨電極上都出現
【提出假設】根據氯化鈉溶液中含有的離子,結合質量守恆定律而做出的推斷; 【實驗分析】若觀察到一支試管中收集的氣體為黃綠色,另一支試管中收集到的氣體能被點燃,則說明該氣體為氯氣和氫氣,及假設1正確;加入酚酞變紅說明含有氫氧化鈉,可以得出的答案; 【反思評價】氯化鈉能夠分解產生氫氣和氯氣,會干擾實驗現象,所以不能加入氯化鈉;通常加入氫氧化鈉或稀硫酸,來增強導電性. 故答案為:【提出假設】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 【實驗分析】1;2H 2 O
2NaCl+2H 2 O═2NaOH+H 2 ↑+Cl 2 ↑ 【反思與評價】不可以;產生氣體中含有氯氣;氫氧化鈉;稀硫酸 |
❺ 學習完焦耳定律後,小紅和小亮想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比較鋁和錳銅這兩種材料的導電性能.(1)電路中將兩
(1)由串聯電路的特點可知,將兩金屬絲串聯,則通過金屬絲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
(2)實驗要求金屬絲的電阻不同,故在材料不同的金屬絲,長度和橫截面積應相同;
(3)甲燒瓶中煤油的溫度升高得慢,說明鋁絲產生熱量少;而兩根金屬絲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由焦耳定律可知,鋁絲的電阻小即鋁絲的導電性好;
(4)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是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在探究電熱與電流大小的關系時,應使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故應觀察同一根電阻絲所在瓶中煤油溫度的變化.
故答案為(1)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2)長度、橫截面積;(3)鋁;(4)滑動變阻器;同一根電阻絲.
❻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電解水實驗,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可增強水的導性②甲、乙兩試管內收集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強水的導電性,故該說法正確;
②正極產生氧專氣,負極產生氫屬氣,產生的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為1:2,故該說法正確;
③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甲連接電源的正極產生的氧氣,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該說法正確;
④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乙和電源負極連接產生的氫氣,氫氣能燃燒,故該說法正確.
故選:A.
❼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電解水實驗,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使水電解產生氣體的速度變大;②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強水的導電性,能使水電解產生氣體的速度變大,說法正確;版
②甲、乙權生成的氣體分別是氫氣與氧氣,氣體的體積比約為2:1,說法正確;
③甲試管內產生的氣體是氫氣能燃燒,說法正確;
④乙試管內產生的氣體是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法正確.
故選:A.
❽ 在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實驗(裝置如圖所示)中,若向某一電解質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時,則燈泡由亮變暗
A.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生成NaCl,溶液電荷濃度不為0,燈泡不可能熄滅,故A錯誤;
B.硫酸銅溶液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鋇溶液,完全反應時生成硫酸鋇和水,溶液電荷濃度接近0,燈泡熄滅,符合題目要求,故B正確;
C.硫酸鈉溶液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鋇溶液生成NaOH和硫酸鋇,溶液電荷濃度不為0,燈泡不可能熄滅,故C錯誤;
D.鹽酸中逐滴加入硝酸銀溶液生成氯化銀沉澱和硝酸,溶液電荷濃度不為0,燈泡不可能熄滅,故D錯誤.
故選B.
❾ 用圖所示裝置分別進行下列溶液的導電性實驗,燈泡最亮的是()A.5%蔗糖溶液B.75%乙醇溶液C.20%葡
A.蔗糖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B.乙醇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C.葡萄糖為非電解質,不能電離,溶液中離子總濃度幾乎為0,幾乎不導電;
D.NaCl為強電解質,溶液中離子濃度較大,故D 符合;
則離子濃度最大的是D,所以D導電性最強.
故選D.
❿ 為了探究原電池和電解池的工作原理,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分別用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據圖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