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軸流泵傳動裝置

軸流泵傳動裝置

發布時間:2022-09-11 04:07:28

㈠ 軸流泵的類型以及結構是由哪些組成的

一、軸流泵的類型

軸流泵是一種高比轉數葉片泵,其比轉數一般為500~1200。特點是流量大,揚程低,效率高,泵的外形尺寸小。常見磁力驅動泵的揚程一般為4~15m,很少有超過25m的。軸流泵在我國平原河網地區的機電排灌中應用相當廣泛。

軸流泵按泵軸的方向不同,可分為立式、卧式、斜式;按其葉片是否可調和調節機構的不同,又可分為固定式、半調節式和全調節式。

中、小型軸流泵常用立式、半調節式。

立式軸流泵的泵體管道系統基本可分為兩種構造類型:一種是泵的長度固定,出水彎管也固定為60°。泵的傳動裝置與泵體分離,借中間傳動軸連接。另一種是泵體管道的長度是按揚程的需要來設計的,泵與動力機之間採用直接傳動。

二、軸流泵的結構

(―)吸入管

為改善水泵的進水條件,減少水力損失,提高抗氣蝕性能,小型立式軸流泵的吸人管常做成流線型喇叭口,喇叭口一般用鑄鐵製成。大、中型泵的吸人管與泵站基礎則用鋼筋混凝土澆築成整體,做成肘形進水管道。

(二)葉輪

葉輪是決定水泵性能的主要部件,軸流泵葉輪無前後蓋板,屬敞開式。葉輪通常由葉片、輪轂、導水錐等幾部分組成。中、小型泵一般用優質鑄鐵製成,大型泵多用鑄鋼製成。

軸流泵的葉片一般為2~6片,呈扭曲形,裝在輪轂上。固定式葉輪的葉片和輪轂鑄成一體;半調節式葉輪的葉片用螺母和定位銷緊固在輪轂上。在葉片根部上刻有基準線,而在輪轂上刻有幾個不同安裝角度的位置線。葉片安裝角度不同,則泵的性能曲線也將隨之變化,根據使用要求,可把葉片安裝在某一位置上。在運行過程中,當工作條件發生變化,需要調節時,要先關機後再把葉輪拆卸下來(泵軸不必從輪轂上卸下),將螺母松開,轉動葉片,使葉片根部基線對准輪轂上某一要求的角度線,然後把葉片螺母擰緊,插上定位銷,裝好葉輪即可。.應注意的是,每片葉片調好的角度要相等,否則運行時就會產生振動。

全調節式多用於大、中型軸流杲上。大型泵的調節機構常用機械控制系統和液壓控制系統,中型泵多用手動控制系統。大、中型全調節式軸流泵,在運行中不停機即可根據需要調節葉片安裝角。

㈡ 立式軸流泵連軸器怎麼拆卸

1.上機座的拆卸先拆去彈性聯軸器的螺絲,松開電動機與機座連接的螺絲,取下電動機。用木塊撐住泵軸剛性聯軸器,以防泵軸往下落,再拆去傳動軸上的拼帽螺母、軸承壓蓋和剛性聯軸器的連接螺絲,把傳動軸向上提到一定高度,隨後拆下剛性聯軸器的拼帽螺絲,取下彈性聯軸器,即可將傳動軸抽出上機座。再把彈性聯軸器拆下,將滾動軸承從傳動軸上用專用工具取下來,至此,上機座全部拆卸完畢。
2.下部泵體部分的拆卸先拆下進水喇叭口。然後用專用工具把泵軸下端葉輪螺母擰開,便可把整個葉輪拆下來。對裝有動葉圈的水泵,在拆下進水喇叭口以後,將動葉圈拆開再拆葉輪。
葉輪拆下後,可以把泵軸向上抽出,然後拆卸導葉體,其方法是把導葉座與上部泵體彎管的連接螺絲一一松開,導葉座即可取下。再用套筒扳手把橡膠軸承與導葉座連接螺絲拆去,就可把橡膠軸承取下來。再拆彎管上的填料壓蓋,鉤出填料。繼續拆掉上橡膠軸承的固定螺絲,取出上橡膠軸承。
泵體彎管固定在水泵樑上,一般不拆。

㈢ 潛水軸流泵安裝示意圖,有哪幾種安裝方式

潛水軸流泵有井筒懸吊式安裝、井筒落地式安裝、雪橇式安裝、漂浮式安裝等多種安裝形式。

其中井筒懸吊式安裝多用於雨水泵站或者污水泵站;井筒落地式安裝適用於,安裝井筒中間部分泵座處沒有承重梁,從而底部需要承受整個裝置重量的情況。雪橇式安裝常用於,河道、水池等,這種安裝形式直接將水泵放於池底或者河岸上,在水泵出水口末端接上出水管路即可,相對於井筒式安裝大大減少了土建成本,減少真項目的造價。漂浮式安裝多用於,水庫河道等,在不具備雪橇式安裝的情形下,也可採用漂浮式安裝。
潛水軸流泵主要用於雨水收集、防汛排澇、抗旱澆灌、泵站用泵等,使用效率高、推薦泵站常用產品之一;泵段由進水喇叭口,葉輪部件,葉輪外殼和導葉體四大零件組成。潛水電機是全密封乾式非同步電動機,機殼將電機封閉,電機上端電纜出線處有靜密封裝置,電機下端蓋出軸處有轉動密封裝置,潛水電機具備一切潛水運行的可靠性能。

㈣ 軸流泵有什麼性能優點

軸流泵靠旋轉葉輪的葉片對液體產生的作用力使液體沿軸線方向輸送的泵,有立式、卧式、斜式及貫流式數種。其比轉數n分別為500、700、850、1000、1250、1400、1600等;轉輪直徑為1.6m、2.0m、2.8m、3.0m、3.1m、4.0m及4.5m。
軸流泵葉輪裝有2~7個葉片,在圓管形泵殼內旋轉。葉輪上部的泵殼上裝有固定導葉,用以消除液體的旋轉運動,使之變為軸向運動,並把旋轉運動的動能轉變為壓力能。軸流泵通常是單級式,少數製成雙級式。流量范圍很大,為180~360萬立方米/時;揚程一般在20米以下。軸流泵一般為立式,葉輪浸沒在水下面,也有卧式或斜式軸流泵。
小型軸流泵的葉輪安裝位置高出水面時,需要用真空泵排氣引水啟動。軸流泵的葉片分固定式和可調式兩種結構。大型軸流泵的使用工況(主要指流量)在運行中常需要作較大的變動,調節葉片的安裝角可使泵在不同工況下保持在高效率區運行。小型泵的葉片安裝角一般是固定的。軸流泵屬於動力式泵中比轉數最高的一種,比轉數為500~1600。泵的流量-揚程、流量-軸功率特性曲線在小流量區較陡,故應避免在這一不穩定的小流量區運行。
軸流泵在零流量時的軸功率最大,因此泵在啟動前必須先打開排出管路上的閥,以減小啟動功率。軸流泵主要適用於低揚程、大流量的場合,如灌溉、排澇、船塢排水、運河船閘的水位調節,或用作電廠大型循環水泵。揚程較高的軸流泵(必要時製成雙級)可供淺水船舶的噴水推進之用。
其中立式軸流泵主要是靠葉片的升力將流體引到出口,是軸向進,軸向出,具有流量大等優點。
1、潛水軸流泵:驅動水泵的電動機是乾式全封閉潛水三相非同步電動機,可以長期浸入水中運行,具有傳統機組一系列無可比擬的優點。
2、由於電機與水泵構成一體,無須在安裝現場進行耗工、耗時的電機、傳動機構、水泵軸線對中的裝配工序,現場安裝方便、快速。
3、由於潛入水中運行,可以大大簡化泵站的土建及建築結構工程,減少安裝面積,節約工程造價30~40%。
4、雜訊低,泵站內無高溫,改善操作環境,可按要求建成全地下泵站,保持地面的環境風貌。
5、潛水電機採用雙重或三重機械密封,F級(耐溫155。C)絕緣,防護等級為IP68(IEC)。在水力模型方面,我們吸收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優點,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變環量、變軸面速度升力法,獨立設計的高效節能、抗汽蝕性能好的新型水力發電模型。可靠性高,且與傳統水泵具有互換性,便於用戶選型、使用。
6、操作方便,易於實現遙控和自動控制。
採用該型潛水電泵是解決水位漲落大的沿江、湖泊地區建泵站來防洪的最徹底的辦法,且省去機泵間的長軸和中間軸承,使機組運行更為可靠。

㈤ 誰知道水泵的原理及製作

水泵原理詳細介紹

借動力設備和傳動裝置或利用自然能源將水由低處升至高處的水力機械。廣泛應用於農田灌溉、排水以及農牧業、工礦企業、城鎮供水、排水等方面。用於農田排灌、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的水泵稱農用水泵,是農田排灌機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類型

根據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為容積水泵、葉片泵等類型。容積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積的變化來傳遞能量,主要有活塞泵、柱塞泵、齒輪泵、隔膜泵、螺桿泵等類型。葉片泵是利用回轉葉片與水的相互作用來傳遞能量,有離心泵、軸流泵和混流泵等類型。潛水電泵的泵體部分是葉片泵。其他類型的水泵有射流泵、水錘泵、內燃水泵等,分別利用射流水錘和燃料爆燃的原理進行工作。水輪泵則是水輪機與葉片泵的結合。上述各類水泵中以下列各式較具代表性。

離心泵是利用離心力的作用增加水體壓力並使之流動的一種泵。由泵殼、葉輪、 轉軸等組成。動力機帶動轉軸,轉軸帶動葉輪在泵殼內高速旋轉,泵內水體被迫隨葉輪轉動而產生離心力。離心力迫使液體自葉輪周邊拋出,匯成高速高壓水流經泵殼排出泵外,葉輪中心處形成低壓,從而吸入新的水流,構成不斷的水流輸送作用。葉輪具有逆旋轉方向彎曲的葉片,其結構型式有封閉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3種,農用的多為封閉式葉輪,葉片兩側由圓盤封閉。泵體沿出水管方向逐漸擴張成蝸殼形。水流自葉輪一面吸入的稱單吸離心泵,自葉輪兩面吸入稱雙吸離心泵。為增加揚程,可將多個葉輪裝在同一軸上成為多級離心泵。由前一葉輪排出的水進入後一葉輪的進水口,增壓後再從後一葉輪排出,因而葉輪數愈多,壓力愈高。有的離心泵帶有能自動排除吸水管和泵體內空氣的裝置,在起動前無需向泵體灌水,稱自吸離心泵,但其效率常低於一般離心泵。

離心泵在農田排灌和農牧業供水中應用最廣。多用於揚程高而流量小的場合。單級離心泵的揚程為5~125米,排出的流量均勻,一般為6.3~400米3/小時,效率約可達86~94%。

軸流泵

由泵殼、葉輪和轉軸等機件構成。也稱螺槳泵。葉輪上有螺旋槳狀的葉片若干,當葉輪隨轉軸一起被動力機械驅動旋轉時,各葉片將水推向一端,同時又在另一端從水源吸取水,使水產生沿著平行於轉軸方向的連續流動,達到不斷輸送水流的目的。水流壓力因葉輪轉動作用而提高。由葉輪出來的旋轉水流通過固定導葉後,消除了旋轉分速度,並由於擴散作用而使其部分動能轉換成壓力能,推動泵殼內的水流沿軸向上升,由出水管流出。軸流泵多用於揚程低而流量大的場合,揚程范圍1~25米左右;流量2.7~60.0米3/秒,效率可達85~90.5%。安裝方式有立式、卧式和斜式3種,其中以立式軸流泵應用較多(圖2)。 大型軸流泵葉輪輪轂上的旋槳葉片的安裝角度可以調節,或借液壓傳動的轉軸在運行中隨時間調節,以適應揚程及流量變化的要求,獲得較高的生產率,故稱可調式軸流泵。

貫流泵是卧式軸流泵的一種。由電動機、減速裝置和水泵組成一整體,裝設在水下堤壩內部的機坑內,其進出水流道位於一條直線上,近似直圓筒形,水力損失少,提水效率高,且結構緊湊,安裝、檢修方便,泵站工程簡單。圬工泵是一種低揚程軸流泵,除葉輪及其外圍的泵殼用金屬材料製成以外,進水流道和出水流道均採用磚石或混凝土結構,其揚程在2米以下,流量大、結構簡單、造價低、效率高。適用於低窪地區的排澇和灌溉。

混流泵

構造和工作原理兼有離心泵和軸流泵兩種類型的特點的一種水泵。葉輪被動力機械帶動旋轉時,葉片一方面推動著水體,同時又驅使水體旋轉產生離心作用。水體在葉片的推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產生流動和提高壓力。水流由軸向流入葉輪後沿葉片斜向流出,常用於輸送排量較大而壓力中等的場合。通常有蝸殼式和導葉式兩種類型。蝸殼式混流泵的結構同離心泵相似,利用蝸殼形流道將水流通過葉輪後獲得的動能轉換為壓力能,一般中、小型混流泵多採用蝸殼式結構。導葉式混流泵也稱斜流泵,其結構與軸流泵相似,具有徑向尺寸較小,結構簡單輕便等特點。大型混流泵以導葉式居多,其葉片的安裝角度一般也能調節。混流泵的揚程范圍一般為 3~10.5米,起動功率較低,能適應水位的變化,流量為0.1~50米3/秒;效率可達64~86%。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型混流泵的發展速度較快,在許多場合有取代大型軸流泵的趨勢。

長軸深井泵

多數是一個立式單吸離心泵,其葉輪裝在井中動水位以下,動力機設置在井上,通過傳動長軸驅動葉輪在導流殼內旋轉,水流沿導流殼與葉輪之間的流道,經輸水管向上提升到地面。揚程高時可採用多個葉輪串聯的多級離心泵。由於傳動長軸的製造和安裝精度要求較高,效率隨井深的增加而顯著降低,因而一般只用於不超過100米的深井。

潛水電泵

泵體葉輪和驅動葉輪的電機都潛入水中工作的一種水泵,有深井用和作業面用兩種。深井用潛水電泵通過伸入井中的電纜向電機供電,免去了傳動長軸,因而結構緊湊,重量輕,安裝、使用和轉移方便,在有電源地區有取代長軸深井泵的趨勢,但對含沙量大的水井和無電源地區不適用。潛水電泵用的電動機有乾式(電機全部密封)、半乾式(電機的定子密封,而轉子在水中運轉)、充油式(電機內部充油以防水分侵入繞組)和濕式(電機內部充水,定子和轉子都在水中運轉)等類型。前3種都需要密封且製造安裝精度要求較高,因而農用深井潛水電泵通常採用濕式電動機,其定子繞組採用耐水絕緣導線或在定子繞組端部及槽內澆注合成樹脂,水進入電機內部影響不大,密封結構可大大簡化,只要求防砂。有的深井潛水電泵揚程高達1400米,最大流量達1.4米3/秒。

射流式深井泵

通常是由射流泵和離心泵配以相應套管組成。用於從30米以內的深井中提水。射流泵的工作原理是使壓力通過噴嘴噴射到喉管的入口處,由於射流的橫向紊動擴散作用,帶走吸水管內的空氣,使管內形成真空,井水被吸入並與射流水在喉管內混合,進行能量交換。在喉管的出口處二者的流速趨近一致,再通過擴散管將大部分動能轉換為壓力能,使水壓進一步提高,最後從排水管排出。

射流式深井泵有兩種組合類型:①將射流泵同離心泵並聯,離心泵通過管路將壓力水送入射流泵,射流泵將這部分水與被吸水一同向上提升,從而使小流量的高壓水轉換成大流量的低壓水,主要用於地面灌溉和渠道清淤等;②將射流泵和離心泵串並聯,使射流泵給離心泵加壓,提高其吸程,而將離心泵的出水量分出一部分提供給射流泵,其餘部分送入壓水池或壓力管路,其出水壓力較高,主要用於噴灌設備和農牧業供水。同潛水電泵和長軸深井泵相比,射流式深井泵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可靠、製造方便、成本低等特點;但效率較低,相同工況下的電耗較高。

螺桿泵

依靠螺桿轉動時泵腔容積的變化吸入和輸送水體的一種容積泵。有單螺桿、雙螺桿和多螺桿等類型。在農業中使用的是單螺桿泵,其泵腔由鋼制螺桿和固定安裝在泵殼內的橡膠套管組成。具有單螺距的螺桿在具有雙螺距內螺旋的套管內轉動,兩者間形成的空腔由吸入端移動到出口端,從而形成連續的水流。由於其結構簡單、體積小、拆裝容易、工作可靠,自吸性能好,多用於移動式噴灌系統。

手動隔膜泵

用於低揚程、小流量的提水作業,由泵體、 進出水管、進出水閥門、 隔膜和推拉桿等組成。泵體可由一個或兩個泵腔組成。具有兩個泵腔的隔膜泵,其隔膜設置在泵體的中央,或兩個隔膜分別裝在分隔的兩個泵腔外側。工作時由兩人用手操縱與隔膜相連的推拉桿,推動隔膜作壓進和張開的往復運動,使兩個泵腔的容積交替擴大和縮小。當泵腔擴大時,壓力減小,進水閥開啟出水閥關閉,水從進水管流入泵腔;當泵腔縮小時,壓力加大,進水閥關閉,出水閥開啟,泵腔內的水從排水管流出,兩個泵腔交替吸水和排水,每小時可提水10~20噸。

拉桿式活塞泵

由畜力原動機、風力機或內燃機等驅動,常在放牧場上從井中提水時使用。由泵缸、活塞、進出水管、進出水閥門、拉桿和傳動裝置等組成。活塞靠連接在它上面的拉桿帶動,在泵缸內作上下往復運動。當活塞向上運動時,進水閥開啟,進水管中的水進入泵缸,同時出水閥關閉,活塞上面的水被帶動向上提升;當活塞向下運動時,進水閥關閉,出水閥開啟,泵缸內的水由出水閥升到活塞上面,如此反復進水和提升,使水不斷從排水管排出。

性能參數

衡量水泵性能的技術參數有流量、吸程、揚程、軸功率、水功率、效率等;對葉片式水泵來說,還有轉速和比轉數。 ①吸程。即水泵的吸水高度。指由泵體中心至水源水平面的垂直距離,利用泵體內真空度抽吸水流時,容許吸程一般不大於7.5米。 ②揚程。即水泵的提水高度。指單位重量的水通過水泵後,能量增加的數值。一般將抽水站進、出水池水面的高度差稱為實際揚程; 加上抽水站管路及其附件(如底閥、彎頭、閘閥等)的水頭損失稱為總揚程。水泵銘牌上所標的揚程,是指水泵在一定轉速條件下效率最高時的揚程,是實際揚程和損失揚程之和。 ③流量。指水泵在單位時間內輸水的數量,也稱輸水量。常用的流量單位有升/秒、米3/秒、米3/小時、千克/秒、噸/小時等幾種。 ④軸功率。指動力機械輸送給水泵軸的功率,即水泵的輸入功率。 ⑤水功率。又稱有效功率。指單位時間內水泵用於輸水的實際功率,即水泵的輸出功率。 ⑥效率。水功率與軸功率的比值即為水泵效率,通常以百分數表示。它是用來衡量動力機械傳送給水泵的能量利用情況的指標,反映出水泵效能的優劣。 ⑦比轉數。表示水泵特性的綜合性參數。通常用nS來表示。nS=3.65nQ1/2H-3/4。式中n為轉速(轉/分),Q為流量(米3/秒),對雙吸式水泵應以Q/2代入式內;H為揚程(米)。水泵的比轉數與水泵的各項參數密切相關。一般離心泵的比轉數較小,因其葉輪直徑大,出口寬度窄,揚程高而流量小;而軸流泵的比轉數較大,因而揚程低而流量大;混流泵則介於兩者之間。常用離心泵的比轉數為30~300,混流泵為300~600,軸流泵為500~1800。兩台幾何相似的葉片泵,其比轉數必然相等。因而可以利用幾何相似模型的試驗數據來預測大型泵的性能參數。

水泵的配套功率

水泵與動力的合理配套對保證水泵的正常運行,以獲得高效率和低能耗具有重要的意義。配套動力機的功率根據水泵的揚程H(米)和流量Q(米3/秒)按下式計算:(千瓦)。揚程H 由幾何揚程Hj和管路損失HS兩項組成,在初步選型時可按HS=(0.1~0.2)Hj估算。 管路確定後根據管道和接頭的類型或尺寸按流體力學方法計算或查表求得。式中K 為功率儲備系數,常用K=1.05~1.3,功率大時取小值;η1為傳動效率,當動力機與水泵直接聯結時η1=1;η2為水泵效率,根據泵型和工況確定。

進出水管與水池

水泵配套的進出水管道直徑D根據下式選用 = 1.13Q1/2V-1/2(米),式中V 為管內流速,一般進水管V ≤2米/秒,出水管V ≤3米/秒。如採用直徑變化的漸變管時,其漸變部分的長度應大於平均直徑的5~7 倍。離心泵和軸流泵的進水管口設在進水池水面以下距離h1處,h1=(1.4~1.6)D1,D1為進水管直徑。軸流泵的葉輪中心線設在進水池水面以下距離h3處,h2≥(0.75~D)D0,D0為葉輪直徑。進水管口離池底的高度h0=(0.5~1)D0。單台水泵的進水池寬度為(2~3)D1。安裝多台水泵的進水池中,相鄰進水管的間距為(3~3.5)D1。進水管至進水池後壁的距離為(1~1.5)D1。為避免浪費揚程,通常將出水管裝在出水池水面以下。中小型水泵出水管下緣至池底的距離約為10~20厘米;出水管上緣至水面的垂直距離為(1~2)V娤/2g,v2為出水流速(米/秒);出水池長度為(6~12)D2。D2為出水管直徑;出水管與池壁的距離為0.2~0.5米。

發展趨勢

對發展農用水泵的要求是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用一台大泵代替多台小泵可提高機組效率、節約材料、降低能耗和工程造價,且便於實現自動化管理。因此,各種大型軸流泵和混流泵發展較快,最大葉輪直徑分別達到4.6米和6.2米,配套功率最高達1.25萬千瓦,混流泵有取代部分高揚程軸流泵和低揚程離心泵的趨勢。在深井提水方面主要發展潛水電泵,其最大口徑已達1米,有的採用6000伏高壓電機,最大功率達2500千瓦。水輪泵、風力拉桿泵、螺桿泵、各種人畜力驅動的隔膜泵、活塞泵和專用於同噴灌設備配套的水泵等,在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 轉載請註明出自水泵技術論壇——水泵人網上技術交流專業平台。

㈥ 軸流泵裝置的啟動與停機分哪幾步進行

軸流泵起動搡作:
1、起動油泵.注意泵軸的轉向是否正確。
2、注意壓力表及真空表讀數.起動後當壓力表及真空表的讀數經過一段吋間的波動而指示穩定後. 說明泵內已經上液,油泵迸入正常輸油作業。
3、注意轉動時有無不正常的聲響和振動。
4、在泵進入正常輸油作業前即自吸(或掃艙)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泵內油溫升高惰況,如果這個過程過長,泵內油溫過高,則停泵檢査其原因。
5、調節出口控制閥,使壓力表讀數指到規定區域.避免油泵在規定區域的下限范圍內工作.以防因軸功率過大而引起電動機過載.或因流量過大而使泵產生汽蝕,影響泵的正常運轉.使泵強烈振動. 發出矂聲。
6、如果泵內液體溫度過高而引起自吸困難.那麼可以暫時停機.利用吐出管路中的液體倒流回泵內或向泵體上的加儲液口處直接向泵內補充液體.使泵內液體降溫.然後起動即可。
7、軸流泵在工作過程中如發生強烈振動和矂聲,有可能是泵發生汽蝕所致。
8、泵在工作過程中因故停泵.需再起動時,出口控制閥應稍開(不要全閉),這樣既有利於自吸過程中氣體從吐出口排出.又能保證泵在較輕的負荷下啟動。
9、注意檢査管路系統有無滲漏現象。
軸流泵停泵操作:
1、首先必須關閉吐出管路上的閘閥。
2、使泵停止轉動。
3、在寒冷季節,應將泵體內的儲液和軸承體冷卻室內的水放空,以防凍裂機件。

㈦ 軸流泵的性能優點

其中立式軸流泵主要是靠葉片的升力將流體引到出口,是軸向進,軸向出,具有流量大等優點。
1、潛水軸流泵:驅動水泵的電動機是乾式全封閉潛水三相非同步電動機,可以長期浸入水中運行,具有傳統機組一系列無可比擬的優點。
2、由於電機與水泵構成一體,無須在安裝現場進行耗工、耗時的電機、傳動機構、水泵軸線對中的裝配工序,現場安裝方便、快速。
3、由於潛入水中運行,可以大大簡化泵站的土建及建築結構工程,減少安裝面積,節約工程造價30~40%。
4、雜訊低,泵站內無高溫,改善操作環境,可按要求建成全地下泵站,保持地面的環境風貌。
5、潛水電機採用雙重或三重機械密封,F級(耐溫155。C)絕緣,防護等級為IP68(IEC)。在水力模型方面,我們吸收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優點,採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變環量、變軸面速度升力法,獨立設計的高效節能、抗汽蝕性能好的新型水力發電模型。可靠性高,且與傳統水泵具有互換性,便於用戶選型、使用。
6、操作方便,易於實現遙控和自動控制。
採用該型潛水電泵是解決水位漲落大的沿江、湖泊地區建泵站來防洪的最徹底的辦法,且省去機泵間的長軸和中間軸承,使機組運行更為可靠。

㈧ 軸流泵為什麼不能「閘閥調節」而是變角調節

閘閥不適合做調節閥,同時軸流泵的介質流速相對較高,若使用閘閥,閥板易被沖刷,造成內漏,隨意不能用

㈨ 為什麼有的坦克可以在水中漂浮前行

1958年8月23日,我福建前線炮兵部隊奉命開始對蔣軍盤踞的金門等島嶼進行猛烈炮擊,給予瘋狂叫囂反攻大陸和嚴重襲擾我東南沿海的敵軍以應有的懲罰。隨著炮擊金門作戰的開始,我東南沿海地區裝甲兵部隊也把隨時准備迎擊敵軍的登陸反撲以及奪取敵占島礁,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首要任務。為適應兩棲作戰需要,軍委裝甲兵領導機關於同年10月決定研製水陸坦克,從此,一場打造我軍裝甲「水中蛟龍」的科研大會戰拉開了序幕。

63式水陸坦克

一、橫渡瓊州海峽,成為我國裝甲裝備研製的壯舉

我國第一代水陸坦克的研製任務下達後,裝甲兵科研機構和兵工戰線的有關工廠立即投入精兵強將進行科研會戰。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科研院等先後披掛上陣,承擔設計、試制等各項任務。從1958年10月開始設計到1959年3月和6月先後試制出兩輛樣車,只用了不到半年左右的時間。樣車隨即交付試驗機構進行嚴格的考核,並取得了較好的試驗效果,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為此,承研單位對樣車的設計進行過多次修改。隨後,某工廠於1960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先後交部隊試用。

經過小批量生產和部隊試用,科研人員發現該坦克在性能和結構上仍存在一些問題。1960年底和1961年初,科研人員為進一步掌握水陸坦克的特性,輾轉數千千米,分別在浙江、江蘇和北京等地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性試驗,並提交了詳細的研究報告。根據試驗研究結果,國防科委組織有關專家於1961年5月在蘇州召開水陸坦克設計定案會議,確定了總體修改方案,隨後在北京重新進行全面設計。1962年5月,某工廠試制出火炮和發動機水上冷卻系統各不相同的兩輛設計定型試驗樣車,並分別在陝西和江蘇等地進行了陸上2500千米和水上70個摩托小時的設計定型試車。根據試制和試驗中發現的問題,科研人員又對水陸坦克進行了85個大小項目的修改。修改設計後,樣車又進行了2650千米的補充試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經過1958年至1962年歷時4年多的研製,科研人員筆下的「水中蛟龍」,在戰術技術性能、結構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達到了戰技指標要求,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第一代水陸坦克終於「橫空出世」。1963年4月13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批准水陸坦克設計定型,命名為63式水陸坦克(以下簡稱「63水」),並投入了批量生產。

登陸演習中的63式水陸坦克,該車裝有激光測距儀。

設計定型後,科研人員再接再厲,先後在桂林、蘇州、乍浦、連雲港和浙江的海鹽等地對定型後的63水進行近乎苛刻的使用試驗,以確保部隊官兵用上可靠、放心的兩棲裝甲車輛。試驗的壓軸戲是橫渡瓊州海峽。為展示水陸坦克的良好水上性能,同時探索水陸坦克海上長距離航行的可行性,裝甲兵某試驗大隊的官兵冒著生命危險,大膽組織了一次水陸坦克橫渡海南瓊州海峽的試驗。我國自行研製的水陸坦克不負眾望,安全順利地渡過了寬達幾十千米、海況復雜的瓊州海峽,寫下裝甲兵試驗的壯麗篇章。據筆者所知,這一記錄至今尚未被改寫。許多參加過橫渡海峽試驗的裝甲兵老專家,一提起這次試驗仍然是異常激動和興奮。以後,63水在各種重大演習中頻頻「上鏡」,並多次參加核沾染地帶通過性試驗。

水上突擊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針對63水裝備部隊後使用中暴露出的問題,科研人員分別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對其進行了較大的改進,使該車在防護性、密封性、零部件可靠性和使用維修方便性等方面都有較明顯的改善和提高。1979年,63水參加了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在強渡紅河等戰斗中屢立戰功,大展國威軍威。戰後,裝甲兵針對63水參戰中出現的防護能力嚴重不足(有的水陸坦克車體被越軍的高射機槍擊穿數處)等的問題,進行了增加高射機槍防護板等多項改進。從1980年起,改進後的63水陸續裝備部隊,使兩棲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作戰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軸流泵噴水推進,是當時最先進的水上推進方式

說起63水,由於它在近幾年我軍舉行的數次大規模兩棲作戰演習中頻頻上鏡,使軍事發燒友們對它並不陌生。另外,本刊2004年第1期「鐵甲英豪」欄目中的《江河湖海總關情》一文,也從水陸坦克研製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生動和感人的報道。本文側重從它的結構和特點方面再做一些介紹。

它的外部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車體長而像一艘船,車首鋒利似犁水之刀;履帶有點像62式輕型坦克,帶有增強附著力的「人」字花紋,以便在水網稻田地等泥濘地上更加平穩的行駛;採用了單輪緣的中空大負重輪,以減輕重量提高浮力,輪緣卡在兩排卡齒之間(59式中型坦克是雙輪緣負重輪,履帶是單排卡齒,卡在雙輪緣之間);火炮細而修長,安裝在酷似船體的底盤上,顯得十分清秀;後部的特徵則是獨一無二的,有兩個噴水口和水上轉向用的活動水門(簡稱活門),坦克入水後,兩道白色的水柱從活門處噴涌而出,彷彿是兩條白色綵帶在水中飄舞。另外,它的車首前端裝有防浪板,水上行駛時駕駛員在車內將防浪板搖起,以防止水浪湧上車首。

登陸演習中的63式水陸坦克群

它的總體布局與59式中型坦克大同小異,也是4名乘員(駕駛員、車長、炮長和裝填手),駕駛室位於車首,戰斗室位於車體中部,動力傳動室位於車體後部。它的內部結構給人的印象是車內明顯寬大,不像59坦克那樣狹小擁擠。由於它是兩棲裝備,水上性能自然也就不能含糊(一般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輛的水上性能是兼顧的),因此,用於水上航行的設備自然更為講究:一是它裝有專用的噴水推進器,以便在水上能夠高速航行;二是前面提到的後部裝有水活門,以便進行靈活的水上轉向和倒車;三是裝有機動、電動和手動三種排水裝置,以便及時排出車內積水;四是它的發動機與62式輕型坦克的功率相同,都是400馬力的,但放置方式與眾不同,是縱向放置的(與筆者所在部隊存放的幾輛T-34坦克一樣。有關專家說縱置發動機震動小,但不足是佔地方太大)。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水中蛟龍」的看家本事有三大法寶:一是能夠在大風浪條件下在海上高速航行,而且不翻不沉;二是在水上能夠發揚火力,看得見、打得准;三是「水中蛟龍」上陸後也能變成「陸上猛虎」,在瀕海地區的陸上或內陸江河湖泊地區沖鋒陷陣。它的85毫米火炮及陸上作戰能力與62式輕型坦克相差無幾,所不同的是,63水還可進行水上射擊。但是,由於早期的63水沒有安裝火炮穩定器,所以水上射擊的精度不高。這里重點說一說它的「浪里白條」功夫。直到上世紀末,63水仍保持著現役兩棲裝甲車輛水上航行最快的桂冠。而這一殊榮的獲得,一靠它的大馬力發動機提供強勁的動力,二靠先進的噴水推進器。

先看它的強勁動力。63水不僅是我國現役兩棲裝甲裝備中發動機功率最大的車輛(400馬力,單位功率達到16千瓦/噸),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前蘇聯的∏Τ-76水陸坦克的發動機功率僅為240馬力,單位功率也只有12.57千瓦/噸;美國的M551「謝里登」水陸坦克單位功率也僅為13.9千瓦/噸)。再看它的水上推進器。水陸坦克光有「勁」還不夠,還要看勁怎麼「使」,也就是說水上推進方式很關鍵(美國的「謝里登」水陸坦克雖然「勁」也不小,公路最大時速達到了70千米/小時,但由於水上行駛採用了履帶劃水的推進方式,所以水上航速只有5.8千米/小時,還不如我國的63式裝甲車呢)。由於63水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噴水推進,因此,水上航速高居世界榜首。關於裝甲車輛的水上航行方式問題,有必要多說幾句。

在坦克博物館停放的退役63式水陸坦克

裝甲車輛在水上行駛,主要有三種推進方式。一種叫做履帶(輪胎)劃水,就是車輛入水後,靠履帶(輪胎)的轉動在水中產生推力,使車輛向前航行。國產的大多數履帶式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如86式步兵戰車、63式裝甲車等,基本上都採用這種推進方式。它的特點是結構簡單、可靠,不足是劃水效率低,水上航速慢,63式裝甲車的水上航速僅6千米。這種推進方式用於克服一般江河障礙還湊合,用於登陸作戰時的搶灘上陸,就顯得太慢了。還有一種叫做螺旋槳推進,就是裝甲車輛裝有像船一樣的螺旋槳,車輛入水後,螺旋槳轉動產生推力。國產的輪式裝甲車輛都採用了這種推進方式,其推進效率要高於履帶劃水。如92式輪式裝甲車的水上航速達到了8千米。再一種就是噴水推進方式,它是效率最高的推進方式,水上航行快的兩棲裝甲車輛大多採用這種推進方式(如前蘇聯的∏Τ-76水陸坦克、美國在研的AAAV高速兩棲突擊車等)。

63水的噴水推進系統是這樣構成的:在坦克的傳動裝置兩側各裝有一套帶葉輪的軸流泵和水道,每個水道均有尾噴管和倒車水道和倒車噴水口(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兩側車體的後部有幾個帶柵欄的出水口,即為倒車水道和噴水口),噴水口設有可轉動開閉的活門。其水上推進原理是:當坦克在水上要向前行駛時,駕駛員掛上水上前進檔,此時,發動機的動力經主離合器、分動箱、萬向聯軸器傳至左右兩側的軸流泵,軸流泵的葉輪正轉,水流向後噴出使坦克前進。此時,駕駛員通過操縱車尾的活門來實現水上轉向:當關小或完全關閉一側活門時,該側噴水減少,同時部分水流經倒車水道向斜前方倒噴,產生反向推力,使水陸坦克迅速向該方向偏轉。當坦克需要在水上倒車時,有兩種方法:一是需要短距離倒車時,前進檔不變,駕駛員拉操縱桿同時關閉車尾的活門,此時水流同時經倒車水道向斜前方倒噴,產生向後的推力,實現水上倒航。二是當需要較長距離倒車時,掛上水上倒車檔,此時,軸流泵的葉輪反轉,水流從後部吸入向進水口方向倒噴,實現倒航。據駕駛過水陸坦克的同志介紹,水上倒車檔還有「另類」用法呢。一個是可以用倒噴水流清除水道進口鐵柵欄上的水草與雜物,防止堵塞;再一個就是當水陸坦克被淤泥等托住車底(坦克兵們叫做「托肚皮」)時,掛上倒檔讓水倒噴,此時車尾上翹,車頭下扎(由於發動機後置,正常情況下水陸坦克是後沉前翹的),使托底情況得以緩解;同時強大的倒噴水流沖擊車底的淤泥,水陸坦克就順利地脫陷了。「水中蛟龍」水上自救的這一絕招(還有一招就是全浮裝載,即在海上上登陸艦的動作),是北方坦克兵不能不佩服的。

77-1式履帶式水陸裝甲輸送車

由於採用了高效率的推進方式,63水的水上航速達到了12千米/小時,這是一般裝甲車輛所望塵莫及的。最新改進型的63水的水上航速更高,接近登陸艇的航速了。據63水的總設計師楊楚泉先生介紹,我國自行設計的噴水推進器不僅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且擁有多項專利。讀到這里,大家一定會為我國的坦克設計師叫好吧!

三、一車多用、一車多能,開創了裝甲裝備系列化之先河

要說63水的另外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在一車多用、一車多能方面下了功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坦克與裝甲輸送車同一個底盤的系列化傑作。這一創舉不僅為我國裝甲車輛的發展寫下了厚重的一筆,也為我國新一代兩棲裝甲裝備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63水裝備部隊後,軍委裝甲兵就開始著手考慮其系列化的問題,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相繼推出了多種改進型和變型車。主要改進型有WZ211-l水陸坦克、ZTS63水改進型(為海軍陸戰隊的專用裝備)等;變型車主要有76式水陸坦克搶救牽引車【(WZ401)、本刊2005年第1期《現代戰場上的「大力神」--坦克搶救牽引車》已做介紹】、77-1式履帶式水陸裝甲輸送車(WZ511-1)、77-2式履帶式水陸裝甲輸送車(WZ511-2)、水陸兩棲新122mm履帶式自行榴彈炮和上游一號履帶式地艦導彈發射車等。這里重點說一說伴隨水陸坦克作戰的77-1式水陸裝甲輸送車。

為滿足兩棲裝甲機械化部隊登陸作戰中步坦協同作戰的需要,63水定型和裝備部隊後,軍委裝甲兵很快就決定研製兩棲裝甲輸送車。科研工作於1965年4月啟動,當年製成2輛樣車,經試驗改進後,於1969年和1970年進行了兩次小批量生產,爾後又進行過4次大的改進,1977年11月設計定型,並命名為77-1式水陸裝甲輸送車。該車以63水為基礎,去掉炮塔,將原車戰斗艙的裝甲板加高作為運載車廂,動力、傳動、水上推進、操縱、行動、通信設備等主要部件與63水相同。該車與63水具有相同的機動性,可乘載步兵,運載和短距離牽引火炮,輸送物資、器材、彈葯和油料等,是典型的多用途裝甲車輛。與其他國產裝甲輸送車相比,它還真有不少「另類」的地方,可以說是亮點頻現。

一是在它的後部設有火炮專用牽引鉤,可以用於短距離牽引火炮機動。其他坦克和裝甲車輛後部也有牽引鉤,但那是用於牽引裝甲車輛的,能不能掛火炮,筆者還真沒有考察過,所以不敢妄下結論。

二是它可以「馱」火炮。如果部隊需要強渡江河,這時牽引火炮就犯難了,牽引汽車不具備兩棲能力,炮兵就過不了河。沒關系,77-1水陸裝甲輸送車可以把炮「背」到自己身上過河--它可以輕松地馱1門85毫米加農炮加30發炮彈和1個8人的炮班,或1門122毫米榴彈炮加1個炮班,或1門120迫擊炮加1個炮班。為了方便馱炮,在車尾還專門設置供裝卸火炮用的可折疊的尾跳板、中跳板和火炮牽引鉤,以及拉炮上車的電動牽引絞盤等,裝載火炮上下車的時間不超過13秒,火炮上車後採用半剛性固定裝置。筆者認為,這一功能在強渡江河作戰時是非常實用的,可以在工程兵一時難以架橋的緊急情況下,把火炮、高炮等不具兩棲能力的裝備以及彈葯物資迅速馱過去,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後來的77-2水陸裝甲輸送車,由於種種原因取消了馱炮的功能。筆者分析可能是因為登陸作戰時在登陸艦艇上馱炮難度較大;馱好炮再上艦也很不方便。盡管如此,筆者認為這一功能仍然值得稱道:它在作戰需求上著眼於兩棲作戰諸兵種密切協同的需要,在設計上大膽新穎,在功能上也是目前國產裝甲車輛中獨一無二的。

三是馱炮和運輸物資、人員三不誤,而且載員的數量大。運載艙的頂部馱火炮後,頂部的其他部位還開有3個窗口,供步兵、物資器材、彈葯裝入運載艙內。由於整車對輸送人員、載炮和物資作了合理安排,實現了馱炮、載人和運彈葯都不誤。另外,77-1水陸裝甲輸送車可載20名步兵,載運量是一般裝甲車的2倍。但是,由於該車發動機後置,步兵和物資、器材等要從車頂的3個窗口出入,不太方便,特別是在敵火威脅時步兵從車頂下車戰斗,過於危險。後來的77-2水陸裝甲輸送車,取消了馱炮功能後,將運載倉加高,同時開了一個側門,使步兵下車的安全性有所改善(還是不如開後門的裝甲車),同時,還可以直接進擔架,運送傷員。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水陸兩用新122毫米履帶式自行榴彈炮。這款自行火炮於1979年研製。該自行火炮是以63水底盤為基礎,增大了戰斗室空間,車首前下甲板內開有寬敞的大門,炮塔上安裝1門新122毫米榴彈炮,它具有良好的水上性能,可以有效伴隨水陸坦克登陸,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筆者認為,由於兩棲自行火炮是兩棲部隊不可缺少的重要配套裝備,因此,當時軍方提出研製這種兩棲自行火炮是卓有遠見的,可惜的是這款兩棲自行榴彈炮只研製出樣車,未能投產和裝備部隊,給兩棲裝甲機械化部隊的裝備發展留下了一個不小的遺憾。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63水從裝備部隊到今天幾十年過去了。當年在裝甲兵中還是配角的水陸坦克,如今已成為我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寵兒」--63水經過重大改進後,作戰效能大幅提升,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批新型兩棲裝甲車輛爭奇斗艷,競放光彩,為我軍東南沿海軍事斗爭的「鐵拳頭」--兩棲裝甲機械化部隊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坦克發燒友們都期待著能夠早日揭開他們那神秘的面紗,一展新「寵兒」的風采吧!

63式水陸坦克主要戰術技術性能

戰斗全重

18.4噸

乘員

4人

車長(炮向前)

8.435 米(車體長7.150米)

車寬

3.2米

車高(至指揮塔頂)

2.522 米

單位功率

16.O千瓦/噸

單位壓力

56.4 千帕

最大速度

64.2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土路)

370千米/340千米

航行/推進方式

自浮/軸流泵噴水推進

最大航速

12k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

120千米

主要武器口徑/類型

85毫米/線膛坦克炮

輔助武器口徑/類型

12.7毫米/高射機槍

7.62毫米/並列機槍

彈葯

基數

85毫米炮彈

47發

12.7毫米機槍彈

500發

7.62毫米機槍彈

2000發

裝甲類型(炮塔/車體)

鑄鋼裝甲/鋼裝甲板

【評論】【陸軍論壇】【關閉】

閱讀全文

與軸流泵傳動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冰封散熱背夾不製冷 瀏覽:92
燃氣截止閥選什麼類型閥門好 瀏覽:955
刀組軸承如何拆 瀏覽:966
超聲波花邊機怎麼更換模具 瀏覽:96
小米手機設備激活失敗怎麼辦 瀏覽:185
機械鍵盤怎麼調打字就閃光 瀏覽:676
氣體滅火系統自動控制裝置型號 瀏覽:688
自貢不銹鋼精密鑄造怎麼樣價格 瀏覽:597
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時如何檢查裝置氣密性 瀏覽:234
分餾實驗報告裝置圖 瀏覽:264
在我要吃雞裡面如何獲得機械暴龍 瀏覽:445
港華燃氣表閥門怎麼開 瀏覽:956
路上檢測噪音的扣分裝置是什麼 瀏覽:924
嘉善電動工具流水線裝配工 瀏覽:576
設備外借清單怎麼寫 瀏覽:789
軸承加熱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68
修個汽車儀表盤多少錢 瀏覽:785
dnf機械王座如何看破防了 瀏覽:713
消防管道用什麼閥門6 瀏覽: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