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已知:MnO2+4HCl(濃)△MnCl2+Cl2↑+2H2O請用下圖裝置設計一個實驗,證明Cl2的氧化性比I2的氧化性強.請
(1)製取氯氣的裝置為:DEF,氯氣氧化碘離子的實驗裝置為:BA,導管要長進短出,故答案為:DEFBA;
(2)氯氣能將碘離子氧化為碘單質,即2I-+Cl2=I2+2Cl-,碘遇澱粉變藍色,證明Cl2比I2的氧化性強,故答案為:裝置①中KI-澱粉溶液出現藍色;2I-+Cl2=I2+2Cl-;
(3)氯氣能將溴離子氧化為單質,可以證明氯氣的氧化性強於溴,所以將裝置①中KI-澱粉溶液改為NaBr溶液即可證明,故答案為:將裝置①中KI-澱粉溶液改為NaBr溶液;
(4)氯氣是有毒氣體,反應後不能直接排入到空氣中,必須進行尾氣處理,可在①的裝置後連接一個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吸收未反應完的氯氣,以免污染空氣,故答案為:不完善;因氯氣是有毒氣體,反應後不能直接排入到空氣中,可在①的裝置後連接一個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吸收未反應完氯氣,以免污染空氣.
⑵ 水蒸氣通過熾熱的焦炭得到的水煤氣,其主要成分是CO和H2,還含有少量CO2和水蒸氣,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
(1)要驗證一氧化碳和氫氣必須先除去原來的二氧化碳和水,要先通過氫氧化鈉除去二氧化碳,再通過濃硫酸除去水,否則再通過氫氧化鈉時,又會帶上水,除完二氧化碳和水,再通過氧化銅,在驗證生成物時要先驗證有沒有水,通過無水硫酸銅,看是否變藍,變藍說明有水生成,再通過石灰水看是否變渾濁,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即原氣體中有一氧化碳;
(2)除雜質連接儀器的原則是:長進短出;
(3)由於氫氣能還原氧化銅,使黑色粉末變成紅色,並能生成水,能使白色的無水硫酸銅變成藍色;
(4)由於一氧化碳能還原氧化銅,使黑色粉末變成紅色,並能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5)由於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時尾氣中會混有大量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氣,所以缺點是缺少尾氣處理裝置,應該將尾氣點燃.
故答案為:(1)丙戊甲乙丁;(2)A;(3)甲中黑色物質變紅乙中無水硫酸銅變藍;(4)甲中黑色物質變紅丁中石灰水變渾濁;(5)沒有尾氣的處理在B導管處點燃.
⑶ 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證明Cl 2 的氧化性比I 2 的氧化性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
(1)F ;B ;A ;C (2) MnO 2 +4HCl(濃) ![]() (3)①中溶液變藍;Cl 2 +2I - =2Cl - +I 2 (4)吸收多餘的氯氣 (5)將①中KI澱粉版溶液換成權NaBr溶液 |
⑷ 若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以測定SO2轉化為SO3的轉化率(1)這些裝置的連接順序(按氣體左右的方向)是
(1)因從溶液中反應生成氣體中混有水蒸氣,所以產生的氣體首先經過乾燥裝置Ⅴ,然後版再進行二氧化硫氣體權的催化氧化即經過裝置Ⅱ,然後是收集S03,S03的熔點是16.8℃,沸點是44.8℃,所以選擇裝置Ⅳ進行冷卻,使三氧化硫與二氧化硫分離,最後在Ⅲ中吸收未反應的SO2,故答案為:h;i;b;c;f;g;d;
(2)為保證產生的二氧化硫盡可能多的轉化為三氧化硫,應先先加熱V2O5,後緩緩滴入濃硫酸,故答案為:先加熱V2O5,後緩緩滴入濃硫酸;
(3)裝置IV處是用來冷卻三氧化硫氣體,使之變成液態或固態,從而收集得到三氧化硫,所以可以在Ⅳ處看到有無色(或白色)晶體(或固體)生成,故答案為:有無色(或白色)晶體(或固體)生成;
(4)nmolNa2SO3粉末與足量濃硫酸反應生成nmol二氧化硫,當反應結束時,Ⅲ處增重的部分為未反應的二氧化硫,則轉化了的二氧化硫的質量為:64n-m,所以實驗中SO2的轉化率為
64n?m |
64n |
64n?m |
64n |
⑸ 水蒸氣通過灼熱的煤所產生的混合氣,其主要成份是CO、H2,還含有CO2和水蒸氣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
(1)混合氣→(E)(F)接(D)(C)接(A)(B)接(J)(I)接(H)(G)。 (2)無水硫酸銅變藍;從B逸出的氣體中含有水蒸氣,而此處的H2O只能由H2還原CuO時產生,所以原混合氣中一定含有H2。 ⑹ 水蒸氣通過熾熱的煤所產生的混合氣體主要成分是CO、H2,其中混有CO2和水蒸氣.請用下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
(1)為了驗證混合氣中含有CO和H2,實驗儀器的連接先後順序為:除二氧化碳→除掉水分→還原裝置→檢驗水分→檢驗二氧化碳;除雜質連接儀器的原則是:長進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