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詳情
在前蘇聯的能源設想中,為節約有機燃料的消耗,建立核工業聯合企業,已制訂了計劃。
此計劃採用三種堆型:建造中的核電站以VVER(輕水反應堆)、RBMK(大功率壓力管式石墨反應堆)和FBR(快中子增殖反應)型反應堆為基礎。前兩種為輕水冷卻熱中子反應堆,現在它們是俄羅斯核電站的基礎,其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第三種為鈉冷堆,目的是對已採取的技術方案和逐漸發展以鈈為基礎的閉路燃料循環做工業規模的實驗。
按照蘇聯1986~1990年和直到200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規定了高速發展前蘇聯的歐洲部分領土和烏拉爾地區的核動力。1985年,核電站的發電量為1700億度,而到2000年將增加5~7倍。
這樣的發展意味著將要由核電站提供歐洲部分的能源系統需求的額外容量,從而緩解對新的燒有機燃料熱電站的需求。
位於前蘇聯歐洲部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森林區,建造了一座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其周圍地區的特點原是一個低人口密度地帶,直到開始建核電站時,這個地區的平均人口密度大約是每平方公里70人。1986年初,在距核電站30公里半徑的區域內總人口已有大約100000人,其中49000人居住在普里皮亞特鎮,該鎮位於距電站3公里的安全區以西。有12500人居住在地區中心切爾諾貝利村,該村位於電站東南15公里處。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第一期工程(兩座RBMK-1000型反應堆機組)是在1970年至1977年間建造的,第二期工程兩座核電機組的建設任務於1983年末在同一個廠區完成並投入運行。
作者:約克公爵 回復日期:2006-4-27 01:29:56
讓我們再回憶一下事故當天的情況吧
1986年4月25~26日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建造工程廠區有值班操作人員和各部門的工人以及維護人員176人。此外,在第三期建築工程現場還有268名夜班建築工和安裝人員。
為了檢修,計劃於1986年4月25日第四號機組停閉反應堆,此時堆芯共有1659根具有平均燃耗為10.3兆瓦日/公斤的燃料組件,一根附加吸收器和一條未裝料的孔道,大部分燃料組件(75%)是首次裝料時裝入的燃料棒束,其燃耗為12~15兆瓦日/公斤。
在停堆之前,以某種規定的方式在8號透平發電機上要進行一些試驗,即在停機過程中靠透平機來滿足廠用電。這些試驗的目的,就是試驗在斷電期間透平發電機切斷蒸汽供應情況下動用轉子的動能維持機組本身用電的可能性。這種方式實際上被用於反應堆快速應急堆芯冷卻系統(ECCS)的一個子系統。如果以一種適當的方式並具有必要的附加安全措施來進行操作的話,這樣的一種試驗在運行中的電站上做不應被禁止。
類似的試驗在切爾諾貝利電站已經進行過。那時發現,在停機過程中,在耗盡轉子動能之前發電機的母線電壓早就跌落。在1986年4月25日計劃進行的試驗中,實驗人員打算利用特製的發電機磁場調節器來解決上述問題。可是,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8號透平發電機上進行試驗的工作大綱,以及根據這個大綱要進行的這些試驗都沒有認真准備,也沒有得到必要的審批。
作者:約克公爵 回復日期:2006-4-27 01:37:22
這個充滿官僚氣息的鳥大綱馬上就要名垂青史了:)該工作大綱質量低劣,以一種純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擬了有關安全措施的部分(該安全部分僅僅說到:在這些試驗當中執行所有接通開關的操作都要有值班長准許,在緊急事件情況下工作人員按電站規程行動,以及在這些試驗開始之前總指揮--一位電氣工程師,不是反應堆裝置專家--應該通知值班的安全工作人員)。除此之外,該大綱基本上沒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規定,大綱要求關掉反應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這就意味著在整個試驗過程里,即大約4個小時,實質上降低了反應堆的安全性。
在這些試驗中,由於安全性問題沒有得到必要的重視,有關工作人員對試驗沒有做充分地准備並且不知道可能的危險性,加之,如下面所述那樣,工作人員違反大綱要求,從而為這次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4月25日l點整,工作人員開始降低反應堆功率(直到此時,該機組一直在額定參數下運行),在13點05分反應堆功率為1600兆瓦(熱)時切除了7號透平發電機。機組本身所需要的電源(4台主循環泵,兩台給水泵,和其他設備)被切換到8號透平發電機的母線上。
在14點,按照試驗大綱的要求,把反應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與強迫循環迴路(MFCC)斷開。可是,由於控制室的要求推遲了機組從運行狀態下解列。於是,在違反運行規程的情況下,該機組在應急冷卻系統斷開後繼續運行。
在23點10分又開始降功率。試驗大綱中,發電機惰走的同時供給機組需要的電源應在堆功率為700~1000兆瓦(熱)下完成。可是,當局部的自動調節系統切除時(這是按低功率下運行規程應該做的),操作人員未能足夠迅速地消除因自動調節棒的測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結果,功率降到30兆瓦(熱)以下。
4月26日1點,操作人員才成功地使功率穩定在200兆瓦(熱)。同時,因為反應堆「中毒」仍在繼續,進一步提高功率受到了小的可利用的過剩反應性的限制。所以,當時的功率實際上低於規定要求的水平。
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曾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那次山姆大叔們在最危急的時刻啟動了應急堆芯冷卻系統才沒釀成大禍,而這次切電站的工作人員自去保護可謂是天奪其魄.下文可以看到:正是一連串不尊重科學的蠻干行為,簡單粗暴的工作態度導致了無可挽回的災難......
盡管出現了n多不妙的苗頭,可負責人們仍決定繼續做這些試驗。在1點3分和1點7分,各有一台備用主循環泵從各自一側投入,與已經運行的6台泵一起工作。所以當完成該實驗時,在MFCC系統上仍有四台泵運行用來安全冷卻堆芯。
由於反應堆功率以及因此導致的堆芯和MFCC系統的水阻顯著地低於所預計的水平,又由於8台主循環泵都投入運行,所以,通過堆芯的冷卻劑流量高達56000~58000立方米/小時,個別單泵流量達8000立方米/小時。這違反了運行規程。這種運行方式是被禁止的,因為泵有被損壞的危險和在主冷卻劑管道內形成空泡,從而能發生機械振動。備用主循環泵投入並導致通過堆芯的流量增加,從而引起蒸汽量的減少,汽鼓汽水分離器內的蒸汽壓力下降,並引起反應堆其他參數的改變。操作人員企圖維持系統的主要參數,但是,他們這樣做並未完全成功。在這一階段,他們看到在汽鼓汽水分離器蒸汽壓力下降大約0.5~0.6兆帕,而且水位低於緊急事故標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停堆,操作人員切除與這些參數有關的事故保護系統。
同時,反應性緩慢地持續下降。l點23分30秒,操作人員從快速反應性計算程序輸出看到,現在過剩反應性已達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然而,工作人員並沒有據此停堆,而是開始做各種實驗。
1點23分4秒第8號透平發電機組事故調節閥關閉。反應堆在大約200兆瓦(熱)功率下繼續運行。與兩台透平發電機組(7號透平發電機組於4月25日關閉)的應急調節閥關閉有關的事故保護系統都被解除,以便若第一次試驗失敗的話,將有可能再重新做該實驗。這意味著更進一步違反實驗大綱,大綱沒有規定在關閉2台透平發電機組時切除反應堆事故保護系統。
實驗開始之後不久反應堆功率開始緩慢上升。
在1點23分40秒,機組值班長發出命令按動AZ-5按鈕。這將把所有的控制棒和快速停堆棒插入堆芯。這些棒下落幾秒鍾後,感到有一些振動,而且,操作人員看到吸收棒沒有完全插到堆芯底部停止位置。接著他切斷了棒控制系統的伺服機驅動機構的電源,以便使吸收棒靠本身自重墜入堆芯......
四次致命失誤後,形勢徹底無法挽回.4號機組慘烈的崩潰了!
根據4號機組外側的目擊者們提供的情況,在1點24分接連發生兩次爆炸。燃著物的團塊和火星沖入反應堆上空,其中有些落到汽輪機廠房屋頂並開始著火。
在反應堆的設計中,考慮到了它的各種物理特性,並都提供了保護措施,以防止事故的發生,這包括技術方面的保護措施,也有為核電站實施工藝過程而制定的各種指令和嚴格的規則。
在准備和進行透平發電機的實驗過程中,透平機在惰走過程中要滿足該機組電力的需求,而操作人員卻切斷了各種重要的保護系統,違反了有關技術工藝過程安全管理上最重要的操作規程的規定。
操作人員的主要目的,是想盡可能迅速地完成這項實驗。沒有充分准備,進行實驗時不遵守規程,也沒有遵守那個本來就不可靠的鳥大綱本身的要求,對反應堆裝置操作的輕率,證明操作人員沒有掌握有關反應堆工藝過程的專門知識,也不懂得反應堆潛在的危險。
反應堆設施的設計者,並沒有提供能夠防止第4號機組這樣的事故(即切除技術保護系統和接連幾次違反操作規程的事故)情況下的安全保護系統,因為他們認為發生這樣的組合事件是極不可能的。
最初認為,事故的主要原因應該是該機組操作人員違背操作指令和規程的這些極不可能事件的組合所造成的。當時由於操作人員使反應堆進入不可控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空泡正反應性系數能使反應堆功率驟增。這種事故被認為是災難性的。
但事隔7年後,1993年4月17日俄羅斯《消息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暴露了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切爾諾貝利爆炸事故發生前半年,庫爾斯克核電站的一位專家就曾給國家核能監督委員會寫信,警告說這種大功率管道反應堆(即RBMK反應堆)危險,但主管的「中央」領導沒有認真對待這一警告。
事故發生後,1986年5月1日,核電站安全監督小組組長向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提出一個看法:「事故並非操作人員違章所致,而是因為反應區結構有缺陷,以及對反應區內的中子物理過程認識錯誤。」 1986年5月9日,他向國家領導人寫了同樣的信。
1986年7月2日和17日,在某院士主持下舉行了跨部門科技會議,討論了反應堆的結構缺陷。
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把事故原因歸結為操作上的錯誤,這一說法就成為前蘇聯政府在國際上,首先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中所持的正式立場。
在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報告之後,批准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報告,其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機組操作人員違章所致,但也暴露了反應堆和安全芯棒的結構缺陷。」可是在前蘇聯向國際原子能機構,1986年和1987年召開的專家會議提出的報告中卻刪去了後面一句。
他們不得不這樣干。因為大功率管道反應堆的設計者就是某院士本人,他不願作出對自己不利的事。
1989年5月17日一篇文章談到,國家創造發明鑒定試驗室代理主任所談的RBMK-1000未能登記注冊的原因。當時提出申報材料的是該院士等人。代理主任說:「1967年提出的第一批申報材料是一頁半打字紙,沒有公式和圖紙。我把材料退還給申報人,並請他們作補充。」
1967年10月6日他們交來了修改後的申報材料,但未等到作出審定,某院士就在1967年11月10日的《真理報》上宣稱:「蘇聯科學家已解決了提高核電站安全性的問題。」隨後,這種反應堆在未得到承認的情況下,就開始使用了,結果常出事故。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共發生事故104次,其中只有35次是由於操作不當。
在此不準備就技術結構的缺陷作討論,從上面所暴露的問題已經可以看出,前蘇聯的科技管理體制中是存在問題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發生可能要從科技工程立項決策的不民主,不科學,設計者自己鑒定驗收工程,監督制約機制不力等方面尋找原因......但不管事故責任怎麼算,核子災難已經席捲了三國交界區
地獄之劫火開始焚燒整個廠區,前三號機組在漫天奔流的熔融石墨雨中也隨時有爆炸的危險.整個事件中最為感人也是最為慘烈的階段開始了......
反應堆爆炸使得加熱到高溫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應堆的一些工作間、除氣站和汽輪發電機廠房的屋頂上,於是引起了30多處著火。由於部分油管破裂,電纜短路和來自反應堆的強烈熱輻射在汽輪機廠房7號汽輪發電機上方、被毀反應堆大廳和與大廳相連的部分廠房起了火。
1時30分核電站的值班消防隊從普里皮亞特和切爾諾貝利城趕到事故現場。
由於汽輪機廠房屋頂的火勢直接威脅到相鄰的3號機組並且火勢愈來愈猛,必須採取緊急措施全力以赴來撲滅這一重要地區的火災。與此同時,利用滅火器和室內固定消火栓組織了室內滅火。到2時10分撲滅了汽輪廠房屋頂的火,2時30分反應堆廠房頂部的火基本上被撲滅。到凌晨5時大火被撲滅了。
由於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達到臨界質量並發生自持鏈式反應,對這種潛在的危險必須採取防患措施。此外,被毀反應堆一直在向周圍環境排放大量放射性。
事故初期,曾試圖利用應急輔助給水泵向堆芯空間供水以降低反應堆坑室內的溫度和防止石墨砌體著火。這一嘗試無濟於事。
隨即不得不以兩種決策中選取一種:一是用吸熱劑和過濾材料覆蓋反應堆堆體,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許堆本體的燃燒過程直到自行結束。
因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積受到放射性污染並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採納了第一種方案。
而一切行動,都將在致死劑量上萬倍的惡劣環境下艱難進行.所以對於整裝待發的損管人員來說,不論行動成敗,他們必死無疑!
一個專家組開始用軍用直升飛機投放硼、白雲石、砂子、粘土、鉛的混合物來覆蓋毀壞的反應堆。從4月27日到5月10日共投放了約5000噸的材料,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進行的。結果反應堆被一層能強吸收氣溶膠粒子的鬆散材料所掩蓋。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為一個主要問題,已降到每晝夜幾百居里,到該月底降到每晝夜幾十居里。
同時解決了降低燃料溫度的問題。為了降低溫度和減少氧的濃度,由壓縮機站用鼓風機往反應堆坑室下的空間送氮氣。
到5月6日反應堆坑室的溫度停止上升,並隨著通過堆芯到大氣的恆定的空氣對流而開始下降。
由於擔心可能性極小的反應堆下部建築結構的破壞(雖然在事故的最初幾天它是可能的),採取了雙保險性措施,決定了在廠房基礎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熱通道。所採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設置一個平板式熱交換器,至6月底計劃工作已告結束。
盡管在導致事故的一系列乖張行為中實驗人員表現出難以置信的顢頇盲目,但英勇的損管人員所採取的決定基本上是正確的,他們在這場災難中重新贏得了用生命換取的榮譽.
從5月底以來,形勢大體上已經穩定。反應堆廠房被毀滅部分處於穩定狀態。經過短壽命同位素的衰變之後,輻射情況有所改善。從機組進入大氣的放射性量主要取決於風帶走的氣溶膠數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晝夜不超過幾十居里。反應堆坑室的溫度狀態已經穩定。反應堆各部分的最高溫度為幾百攝氏度,並以每晝夜大約0.5℃的速率穩定下降。反應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並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應堆內和蒸汽-水管線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內。為消除核電站事故後果,對廠區實行去污,前蘇政府對30公里地區也採取了一系列污染清除措施,並且對4號機組進行長期埋藏的構築物工程。
事故時放射性物質擴散到廠區上空,落到汽輪機廠房和3號機組的屋頂上、管道的金屬支架上。
由於放射性氣溶膠和放射性塵埃的降落,整個廠區以及建築物牆壁、屋頂也受到了嚴重污染。而廠區沾污是極不均勻的。
為了減少放射性塵埃從廠區擴散,汽輪機廠房屋頂、路肩用不同聚合物的溶液進行了處理。這些措施便於將土壤表層固定並防止塵埃揚起。
事故後,人們對大氣和地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特點和可能的生態學後果還作了估計。
從事故的最初幾天,對30公里以內和30公里范圍以外的水體底部沉積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組織了監測。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冷卻水池中,可以觀察到對其生態系統有明顯的輻射影響。
在切爾諾貝利電站周圍30公里區域以內,在個別受放射性沉降灰污染的區段,觀測到相當高的輻射水平。這可以明顯地改變這些區段對輻射敏感作物的狀態。但在30公里以外地區的輻射水平,當時似乎未發現對植物和動物群體有明顯的影響。
根據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圍30公里地區環境放射性污染情況的分析,對城市、鄉鎮、村莊和其他居民點居民的實際的、預期的輻照劑量作了評價。根據這些評價,採取了疏散普里皮亞特和其他一些居民的決策。疏散人口計135,000人。
採取這些和其他措施的結果,可以使居民受到的照射不超過規定的極限。同時,還估計了居民在最近幾十年內的輻射效應。
短期影響消除了,但長期的後果卻要用歷史來承擔......
❷ 反應釜爆炸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上海岩征實驗儀器為您解答:
1、物料問題:反應釜中的物料大多屬於危險化學品。如果物料屬於自燃點和閃點較低的物質,一旦泄漏後,會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點火源(明火、火花、靜電等),可能引起火災爆炸;如果物料屬於毒害品,一旦泄漏,可能造成人員中毒窒息。
2、設備裝置的製造問題: 反應釜設計不合理、設備結構形狀不連續、焊縫布置不當等,可能引起應力集中;材質選擇不當,製造容器時焊接質量達不到要求,以及熱處理不當等,可能使材料韌性降低;容器殼體受到腐蝕性介質的侵蝕,強度降低或安全附件缺失等,均有可能使容器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爆炸。
3、反應失控引起火災爆炸:許多化學反應,如氧化、氯化、硝化、聚合等均為強放熱反應,若反應失控或突遇停電、停水,造成反應熱蓄積,反應釜內溫度急劇升高、壓力增大,超過其耐壓能力,會導致容器破裂。物料從破裂處噴出,可能引起火災爆炸事故;反應釜爆裂導致物料蒸氣壓的平衡狀態被破壞,不穩定的過熱液體會引起2次爆炸(蒸汽爆炸);噴出的物料再迅速擴散,反應釜周圍空間被可燃液體的霧滴或蒸汽籠罩,遇點火源還會發生3次爆炸(混合氣體爆炸)。
4、水蒸氣或水漏入反應容器發生事故:如果加熱用的水蒸氣、導熱油,或冷卻用的水漏入反應釜、蒸餾釜,可能與釜內的物料發生反應,分解放熱,造成溫度壓力急劇上升,物料沖出,發生火災事故。
5、容器受熱引起爆炸事故:反應容器由於外部可燃物起火,或受到高溫熱源熱輻射,引起容器內溫度急劇上升,壓力增大發生沖料或爆炸事故。
6、物料進出容器操作不當引發事故:很多低閃點的甲類易燃液體通過液泵或抽真空的辦法從管道進入反應釜,這些物料大多數屬絕緣物質,導電性較差,如果物料流速過快,會造成積聚的靜電不能及時導除,發生燃燒爆炸事故。
以上事故和爆炸原因,充分說明了反應釜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因為絕大部分的事故都是由於反應釜的操作和使用造成的事故。
❸ 高中化學實驗室事故的預防和處理越全面越好,包括防倒吸裝置的圖和原理
1、.葯劑取用
(1)使用儀器:
固(塊狀)鑷子(粉狀)角匙, 液 量筒,滴管,滴定管
取用方法:固 一橫二放三慢豎 ,液 傾倒 口對口標簽對手心,滴加 滴管潔凈,吸液不太多,豎直懸滴
(2)定量取用儀器:用 天平量筒,不定量用最少量為 液1-2ml 固鋪滿試管底
(3)取完後 蓋上蓋子,放回原處 用剩葯品 不可放回原處(白磷、金屬鈉鉀除外)
(4)特殊試劑取用
白磷:用鑷子夾住白磷,用在小刀水下切割
金屬鈉鉀:用鑷子取出後,用濾紙吸去煤油,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黃豆或綠豆大小
取用試劑不能 用手接觸葯品 不能 直聞氣味 不能 嘗味道
2、儀器洗滌
基本方法:先注入少量水,振盪倒掉,沖洗外壁,若仍有污跡,刷洗或用洗滌液處理。最後用蒸餾水沖洗。
洗凈的標准:內壁均勻附著一層水膜,不聚成水滴,不凝成股
儀器洗滌的方法:根據儀器沾有污痕的性質,選擇適當的試劑溶解而除去。常用的有:酸洗、鹼洗、氧化劑洗、溶劑洗等。
特殊污跡的洗滌舉例:
(1)內有油脂的試管 NaOH溶液 或洗衣粉或汽油
(2)附有銀鏡的試管 HNO3溶液
(3)還原CuO後的試管 硝酸
(4)粘有硫磺、白磷、碘的試管 CS2
(5)久置KMnO4溶液的試劑瓶 濃鹽酸
(6)熔化硫的試管 NaOH溶液或CS2
(7)久置石灰水的試劑瓶 鹽酸
(8)熔化苯酚的試管 酒精或NaOH溶液
(9)盛放乙酸乙酯的試管 NaOH溶液 酒精
(10)做過Cl—,Br—檢驗的試管 氨水
3、試紙的使用
常用試紙及用途:
紅色石蕊試紙 測試鹼性試劑或氣體
藍色石蕊試紙 測試酸性試劑或氣體
KI澱粉試紙 測試氧化性氣體
PH試紙 測試溶液酸鹼性
使用方法:檢驗溶液 取試紙放在表面皿上,玻棒蘸取液體,沾在試紙中心,觀察顏色的變化,判斷溶液的性質。
檢驗氣體 用鑷子夾取或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先用水濕潤,再放在氣體中,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情況來判斷氣體的性質。
試紙的種類很多。常用的有紅色石蕊試紙、藍色石蕊試紙、PH試紙、澱粉碘化鉀試紙和品紅試紙等。
注意:使用PH試紙不能用蒸餾水潤濕。
4、溶液的配製
(l)配製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計算:
稱量:
溶解:
(2)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計算:
稱量
溶解:將固體或液體溶質倒入燒杯中,加入適量的蒸餾水(約為所配溶液體積的1/6),用玻璃棒攪拌使之溶解,冷卻到室溫後,將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滌(轉移):用適量蒸餾水將燒杯及玻璃棒洗滌2-3次,將洗滌液注入容量瓶。振盪,使溶液混合均勻。
定容:繼續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處,改用膠頭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
好與刻度相切。把容量瓶蓋緊,再振盪搖勻。
5.過濾 過濾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於溶劑的雜質的方法。
(1)儀器 漏斗 燒杯 鐵架台 玻棒 (濾紙)
(2)過濾時應注意:
a、一貼二低三靠
①一貼:將濾紙折疊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餾水潤濕,使濾紙緊貼漏斗內壁。
②二低:濾紙邊緣應略低於漏斗邊緣,加入漏斗中液體的液面應略低於濾紙的邊緣。
③三靠:向漏斗中傾倒液體時,燒杯的夾嘴應與玻璃棒接觸;玻璃棒的底端應和過濾器有三層濾紙處輕輕接觸;漏斗頸的末端應與接受器的內壁相接觸,例如用過濾法除去粗食鹽中少量的泥沙。
b、若要得到純凈的沉澱或需稱量沉澱的質量,則需對沉澱進行洗滌:洗滌的原因是洗去沉澱表面的可溶性物質;洗滌的方法是:用蒸餾水浸洗濾紙上的固體,待流完後,重復若干次,直至洗凈。
c、沉澱是否洗凈的檢查:(檢驗溶液中含量較多且易檢驗的離子,以含較多的SO42-為例)取新得到的洗出液少許,滴入用鹽酸酸化的BaCl2 溶液 ,若沒有白色渾濁出現,則說明沉澱已洗凈,若有白色渾濁出現,則說明沉澱沒有洗凈。
d、反應時是否沉澱完全的檢查:取沉澱上層清液,加入沉澱劑,若不再有沉澱產生,說明沉澱完全。
6.蒸發和結晶 蒸發是將溶液濃縮、溶劑氣化或溶質以晶體析出的方法。結晶是溶質從溶液中析出晶體的過程,可以用來分離和提純幾種可溶性固體的混合物。結晶的原理是根據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種溶劑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過蒸發減少溶劑或降低溫度使溶解度變小,從而使晶體析出。加熱蒸發皿使溶液蒸發時、要用玻璃棒不斷攪動溶液,防止由於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當蒸發皿中出現較多的固體時,即停止加熱,
7.蒸餾 蒸餾是提純或分離沸點不同的液體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餾原理進行多種混合液體的分離,叫分餾。
操作時要注意:
①在蒸餾燒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體暴沸。
②溫度計水銀球的位置應與支管底口下緣位於同一水平線上。
③蒸餾燒瓶中所盛放液體不能超過其容積的2/3,也不能少於l/3。
④冷凝管中冷卻水從下口進,從上口出。
⑤加熱溫度不能超過混合物中沸點最高物質的沸點,例如用分餾的方法進行石油的分餾。
8.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兩種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體分離開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質在互不相溶的溶劑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種溶劑把溶質從它與另一種溶劑所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來的方法。選擇的萃取劑應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劑互不相溶;對溶質的溶解度要遠大於原溶劑,並且溶劑易揮發。
(1)儀器
分液漏斗
燒杯
(2)萃取操作
在分液漏斗中加溶液和萃取劑,右手堵住漏鬥上口塞,左手握活塞,倒轉用力振盪,放氣,正立放鐵圈上靜置
萃取劑選擇:1與原溶劑互不相溶、互不反應2溶質在其中溶解度比原溶劑大得多
(3)分液操作 讓分液漏斗下端緊靠燒杯內壁,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玻璃塞,打開活塞,讓下層液體從下面流出到分界面,再關閉活塞,上層液體由上口倒入另一燒杯
在萃取過程中要注意:
①將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劑依次從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過漏斗容積的2/3,塞好塞子進行振盪。
②振盪時右手捏住漏鬥上口的頸部,並用食指根部壓緊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時用手指控制活塞,將漏鬥倒轉過來用力振盪。
③然後將分液漏斗靜置,待液體分層後進行分液,分液時下層液體從漏鬥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裡的溴。
9.升華 升華是指固態物質吸熱後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利用某些物質具有升華的特性,將這種物質和其它受熱不升華的物質分離開來,
10.滲析 利用半透膜(如膀胱膜、羊皮紙、玻璃紙等),使膠體跟混在其中的分子、離子分離的方法。常用滲析的方法來提純、精製膠體溶液。滲析的原理是擴散,要不斷更換燒杯中的蒸餾水或改為流水,以提高滲析的效果。
儀器 半透膜袋(如膀胱膜、羊皮紙、玻璃紙等)、燒杯、玻璃棒
鹽析 掌握蛋白質的鹽析和皂化反應中高級脂肪酸鈉鹽的鹽析
11各種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歸納
一、基本方法:
①受熱法:將裝置只留下1個出口,並先將該出口的導管插入水中,後採用微熱(手捂、熱毛巾捂、酒精燈微熱等),使裝置內的氣體膨脹。觀察插入水中的導管是否有氣泡。停止微熱後,導管是否出現水柱。
②壓水法:如啟普發生器氣密性檢查
③吹氣法
二、基本步驟:
①形成封閉出口
②採用加熱法、水壓法、吹氣法等進行檢查
③觀察氣泡、水柱等現象得出結論。
註:若連接的儀器很多,應分段檢查。
方法2:向導管口吹氣,漏斗頸端是否有水柱上升 用橡皮管夾夾緊橡皮管,靜置片刻,觀察長頸漏斗頸端的水柱是否下落若吹氣時有水柱上升,夾緊橡皮管後水柱不下落,說明氣密性良好。
化學實驗復習系列三:物質的提純分離、除雜和鑒別
知識再現:
對混合物分離、提純的基本要求:原理正確,操作簡便,少用試劑(主要成分)量不減少(或減少很少), 保護環境。
Ⅰ.混合物分離、提純常用的方法:
酸、鹼處理法:此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種組分酸鹼性不同,用酸或鹼處理,從而分離提純物質,
正鹽和與酸式鹽相互轉化法
沉澱法:
氧化還原法:此法是利用混合物中某種組分能被氧化(被還原)的性質來分離提純物質,
電解法:此法是利用電解原理來分離提純物質,如電解冶煉鋁;
吸附法:混合物中的某種組分易被某種吸附劑吸附,如用木炭使蔗糖溶液脫去有機色素
Ⅱ.常見物質除雜方法序號 原物 所含雜質 除雜質試劑 主要操作方法
1 N2 O2 灼熱的銅絲網 用固體轉化氣體
2 CO2 H2S CuSO4溶液 洗氣
3 CO CO2 NaOH溶液 洗氣
4 CO2 CO 灼熱CuO 用固體轉化氣體
5 CO2 HCI 飽和的NaHCO3 洗氣
6 H2S HCI 飽和的NaHS 洗氣
7 SO2 HCI 飽和的NaHSO3 洗氣
8 CI2 HCI 飽和的食鹽水 洗氣
9 CO2 SO2 飽和的NaHCO3 洗氣
10 炭粉 MnO2 濃鹽酸(需加熱) 過濾
11 MnO2 C -------- 加熱灼燒
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鹽酸) 過濾
序號 原物 所含雜質 除雜質試劑 主要操作方法
13 AI2O3 Fe2O3 NaOH(過量),CO2 過濾
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 過濾
15 AI2O3 SiO2 鹽酸`氨水 過濾
16 SiO2 ZnO HCI溶液 過濾,
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過濾
18 NaHCO3溶液 Na2CO3 CO2 加酸轉化法
19 NaCI溶液 NaHCO3 HCI 加酸轉化法
20 FeCI3溶液 FeCI2 CI2 加氧化劑轉化法
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過濾
22 FeCI2溶液 FeCI3 Fe 加還原劑轉化法
23 CuO Fe (磁鐵) 吸附
24 Fe(OH)3膠體 FeCI3 蒸餾水 滲析
25 CuS FeS 稀鹽酸 過濾
26 I2晶體 NaCI -------- 加熱升華
27 NaCI晶體 NH4CL -------- 加熱分解
28 KNO3晶體 NaCI 蒸餾水 重結晶.
29 乙烯 SO2、H20 鹼石灰 加固體轉化法
30 乙烷 C2H4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洗氣
31 溴苯 Br2 NaOH稀溶液 分液
32 甲苯 苯酚 NaOH溶液 分液
33 己醛 乙酸 飽和Na2CO3 蒸餾
34 乙醇 水(少量) 新制CaO 蒸餾
35 苯酚 苯 NaOH溶液、CO2 分液
Ⅲ.物質的鑒別專題總結
1.物理方法
觀察法:主要是通過觀察被鑒別物質的狀態、顏色等進行,如鑒別相同濃度氯化鐵和氯化亞鐵溶液溶液;
嗅試法:主要通過判斷有揮發性氣體物質的不同氣味來進行,如鑒別氨氣和氫氣;
水溶法:主要通過觀察鑒別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來進行,如鑒別碳酸鈉和碳酸鈣;
加熱法:主要適用於易升華的物質鑒別,如單質碘、萘的鑒別;(此方法在化學方法中也用到)
熱效應法:常用於某些物質溶於水後溶液溫度有明顯變化的物質,如銨鹽、濃硫酸、燒鹼的鑒別;
焰色法:常用於某些金屬或金屬離子的鑒別,如鉀鹽、鈉鹽的鑒別。
2.化學方法
加熱法:如碳酸氫鹽、硝酸鹽、銨鹽等鹽類及難溶性鹼等受熱易分解、結晶水合物的受熱失水等等;
水溶性(或加水)法:如無水硫酸銅遇水呈藍色,或其水溶液呈藍色,電石遇水有氣體放出等等;
指示劑測試法:常用石蕊、酚酞及pH試紙等來檢驗待鑒別溶液或液體的酸、鹼性,如等物質的量濃度的醋酸銨、氯化鋁、小蘇打、蘇打(用pH試紙);
點燃法:主要用於檢驗待鑒別氣體物質的助燃性或可燃性的有無,以及可燃物的燃燒現象、燃燒產物的特點等等,如乙炔燃燒產生大量黑煙,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火焰呈蒼白色;
指示劑法:主要是利用待鑒別物質性質的差異性,選擇適合的試劑進行,如鑒別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銨、氯化鈉四種溶液,可選用氫氧化鋇溶液;鑒別甲酸、甲醛、葡萄糖、甘油四種溶液,可選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然後分別與其共熱;
分組法:當被鑒別的物質較多時,常選擇適合的試劑將被鑒別物質分成若干小組,然後再對各小組進行鑒別,如鑒別純鹼、燒鹼、水、氯化鋇、硫酸、鹽酸六種無色溶液(液體)時,可選用石蕊試液將上述六種溶液分成三個組(酸性、鹼性、中性),然後再對各組進行鑒別。
3.其他方法
只用一種試劑法:如只有蒸餾水和試管,鑒別以下幾種白色固體粉末,氫氧化鋇、無水硫酸銅、硫酸鈉、氯化鋁、氯化鈉時,先檢驗出硫酸銅,然後再依次鑒別出氫氧化鋇、硫酸鈉、氯化鋁、氯化鈉;
不同試劑兩兩混合法:如不用任何試劑鑒別下列四種無色溶液,純鹼、燒鹼、硫酸鋁、氯化鋇,分別取少量,任取一種與其餘三種溶液混合,記錄實驗現象;
兩種溶液自我鑒別法:如兩瓶失去標簽,外觀無任何區別的無色溶液,只知一瓶是鹽酸,一瓶是碳酸鹽,不用其他試劑進行鑒別。
化學實驗復習:氣體的制備
介面的連接
一般應遵循裝置的排列順序。對於吸收裝置,若為洗氣瓶則應「長」進(利於雜質的充分吸收)「短」出(利於氣體導出),若為盛有鹼石灰的乾燥管吸收水分和CO2,則應「大」進(同樣利用CO2和水蒸氣的充分吸收)「小」出(利於余氣的導出),若為排水量氣時應「短」進「長」出,排出水的體積即為生成氣體的體積。
1、氣體實驗裝置的設計
(1)裝置順序:制氣裝置→凈化裝置→反應或收集裝置→除尾氣裝置
(2)安裝順序:由下向上,由左向右
(3)操作順序:裝配儀器→檢驗氣密性→加入葯品→進行實驗
2、氣體發生裝置的類型
(1)設計原則:根據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所需條件等因素來選擇反應裝置。
(2)裝置基本類型:
(4)裝置氣密性的檢驗
3、凈化、乾燥與反應裝置
(1)雜質產生原因:①反應過程中有揮發性物質,如用鹽酸製取的氣體中一般有HCl;從溶液中冒出的氣體中含有水氣。②副反應或雜質參加反就引起,如制乙烯時含SO2;乙炔中的H2S等。
(2)裝置基本類型:根據凈化葯品的狀態及條件來設計
(3)氣體的凈化劑的選擇
選擇氣體吸收劑的依據:氣體的性質和雜質的性質的差異。主要考慮的是吸收效果,而不是現象。選擇一種與雜質反應快而且反應完全的除雜劑。
一般情況下:①易溶於水的氣體雜質可用水來吸收;②酸性雜質可用鹼性物質吸收;③鹼性雜質可用酸性物質吸收;④水分可用乾燥劑來吸收;⑤能與雜質反應生成沉澱(或可溶物)的物質也可作為吸收劑。
選用吸收劑的原則:①只能吸收氣體中的雜質,而不能與被提純的氣體反應。②不能引入新的雜質。在密閉裝置中進行,要保持裝置氣體暢通。
(4)氣體乾燥劑的類型及選擇
常用的氣體乾燥劑按酸鹼性可分為三類:
①酸性乾燥劑,如濃硫酸、五氧化二磷、硅膠。酸性乾燥劑能夠乾燥顯酸性或中性的氣體,如CO2、SO2、NO2、HCI、H2、Cl2 、O2、CH4等氣體。
②鹼性乾燥劑,如生石灰、鹼石灰、固體NaOH。鹼性乾燥劑可以用來乾燥顯鹼性或中性的氣體,如NH3、H2、O2、CH4等氣體。
③中性乾燥劑,如無水氯化鈣等,可以乾燥中性、酸性氣體,如O2、H2、CH4等。
在選用乾燥劑時,顯鹼性的氣體不能選用酸性乾燥劑,顯酸性的氣體不能選用鹼性乾燥劑。有還原性的氣體不能選用有氧化性的乾燥劑。能與氣體反應的物質不能選作乾燥劑,如不能用CaCI2來乾燥NH3(因生成 CaCl2·8NH3),不能用濃 H2SO4乾燥 NH3、H2S、HBr、HI等。
(5)氣體凈化與乾燥裝置連接次序
洗氣裝置總是進氣管插入接近瓶底,出氣管口略出瓶塞。乾燥管總是大口進,小口出氣。
一般情況下,若採用溶液作除雜試劑,則是先除雜後乾燥;若採用加熱除去雜質,則是先乾燥後加熱。對於有毒、有害的氣體尾氣必須用適當的溶液加以吸收(或點燃),使它們變為無毒、無害、無污染的物質。如尾氣Cl2、SO2、Br2(蒸氣)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氣H2S可用CuSO4或NaOH溶液吸收;尾氣CO可用點燃法,將它轉化為CO2氣體。
4、收集裝置
1、設計原則:根據氣體的溶解性或密度
(1)易溶或與水反應的氣體:用向上(或下)排空氣法
(2)與空氣成分反應或與空氣密度相近的氣體:排水(液)法
(3)可溶性氣體考慮用排液法
(4)兩種方法皆可用時,排水法收集的氣體較純。若欲製取的氣體要求乾燥,用排空氣法或排非水溶劑法。
2、裝置基本類型:
5、尾氣處理裝置-安全裝置
尾氣的處理方法:直接排放、直接吸收、防倒吸吸收、燃燒處理
處理裝置
(1)直接吸收
(2)防止倒吸裝置的設計
在某些實驗中,由於吸收液的倒吸,會對實驗產生不良的影響,如玻璃儀器的炸裂,反應試劑的污染等,因此,在有關實驗中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防止倒吸一般採用下列措施:
a切斷裝置:將有可能產生液體倒吸的密閉裝置系統切斷,以防止液體倒吸,如實驗室中製取氧氣、甲烷時,通常用排水法收集氣體,當實驗結束時,必須先從水槽中將導管拿出來,然後熄滅酒精燈。
b設置防護裝置:①倒立漏斗式:這種裝置可以增大氣體與吸收液的接觸面積,有利於吸收液對氣體的吸收。當易溶性氣體被吸收液吸收時,導管內壓強減少,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於漏斗容積較大,導致燒杯中液面下降,使漏鬥口脫離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燒瓶內,從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下一個裝置所示,對於易溶於水難溶於有機溶劑的氣體,氣體在有機溶劑不會倒吸。②肚容式:當易溶於吸收液的氣體由乾燥管末端進入吸收液被吸收後,導氣管內壓強減少,使吸收液倒吸進入乾燥管的吸收液本身質量大於乾燥管內外壓強差,吸收液受自身重量的作用又流回燒杯內,從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這種裝置與倒置漏斗很類似。③蓄液式:當吸收液發生倒吸時,倒吸進來的吸收液被預先設置的蓄液裝置貯存起來,以防止吸收液進入受熱儀器或反應容器。這種裝置又稱安全瓶。④平衡壓強式:為防止分液漏斗中的液體不能順利流出,用橡皮管連接成連通裝置(見恆壓式);⑤防堵塞安全裝置式:為防止反應體系中壓強減少,引起吸收液的倒吸,可以在密閉裝置系統中連接一個能與外界相通的裝置,起著自動調節系統內外壓強差的作用,防止溶液的倒吸。⑥為防止粉末或糊狀物堵塞導氣管,可將棉花團置於導管口處。⑦液封裝置:為防止氣體從長頸漏斗中逸出,可在發生裝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住一隻小試管
3)防污染安全裝置:燃燒處理或袋裝
判斷原則
①有毒、污染環境的氣體不能直接排放。
②尾氣吸收要選擇合適的吸收劑和吸收裝置。
直接吸收:Cl2、H2S、NO2 防倒吸:HCl、NH3、SO2
常用吸收劑:水,NaOH溶液,硫酸銅溶液
③可燃性氣體且難用吸收劑吸收:燃燒處理或袋裝。如CO。
離子的檢驗
離子 試劑 現象 注意
沉澱法 Cl-、Br-、I-、 AgNO3+HNO3 AgCl↓白、AgBr↓淡黃、AgI↓黃
SO42- 稀HCl和BaCl2 白色沉澱 須先用HCl酸化
Fe2+ NaOH溶液 白色沉澱→灰綠色→紅褐色沉澱
Fe3+ NaOH溶液 紅褐色沉澱
Al3+ NaOH溶液 白色沉澱→溶解 不一定是Al3+
氣體法 NH4+ 濃NaOH溶液和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 產生刺激性氣體,使試紙變藍 要加熱
CO32- 稀鹽酸+石灰水 石灰水變渾濁 SO32-也有此現象
SO32- 稀H2SO4和品紅溶液 品紅溶液褪色
顯色法 I- Cl2水(少量),CCl4 下層為紫色
Fe2+ KSCN溶液,再滴Cl2水 先是無變化,滴Cl2水後變紅色
Fe3+ ①KSCN溶液 紅色
②苯酚溶液 紫色
Na+、K+ Pt絲+HCl 火焰為黃色、淺紫色 K+要透過藍色鈷玻璃片
幾種重要有機物的檢驗
(1)苯 能與純溴、鐵屑反應,產生HBr白霧。能與濃硫酸、濃硝酸的混合物反應,生成黃色的苦杏仁氣味的油狀(密度大於1)難溶於水的硝基苯。
(2)乙醇 能夠與灼熱的螺旋狀銅絲反應,使其表面上黑色CuO變為光亮的銅,並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乙醛。乙醇與乙酸、濃硫酸混合物加熱反應,將生成的氣體通入飽和Na2CO3溶液,有透明油狀、水果香味的乙酸乙酯液體浮在水面上。
(3)苯酚 能與濃溴水反應生成白色的三溴苯酚沉澱。能與FeCl3溶液反應,生成紫色溶液。
(4)乙醛 能發生銀鏡反應,或能與新制的藍色Cu(OH)2加熱反應,生成紅色的 Cu2O沉澱。
5.用一種試劑或不用試劑鑒別物質
用一種試劑來鑒別多種物質時,所選用的試劑必須能和被鑒別的物質大多數能發生反應,而且能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常用的鑒別試劑有FeCl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稀H2SO4、Cu(OH)2懸濁液等。
不用其他試劑來鑒別一組物質,一般情況從兩個方面考慮:
①利用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顏色、氣味、溶解性等),首先鑒別出來,然後再用該試劑去鑒別其他物質。
②採用一種試劑與其他物質相互反應的現象不同,進行綜合分析鑒別。
引申發散:在推斷混合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離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溶液是否有顏色。某些離子在溶液中具有特殊的顏色:Fe3+——棕黃色,Fe2+——淡綠色,Cu2+——藍色(CuCl2濃溶液呈綠色)
(2)溶液的酸鹼性。從溶液的酸鹼性情況可以初步判斷某些離子是否存在。
在強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離子有:S2-、SO32-、CO32-、SiO32-、AlO2-等;在強鹼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離子有:NH4+、Mg2+、Al3+、Fe3+、Fe2+、Cu2+、HCO3-、Ag+等。
(3)在判斷出肯定存在的離子後,再排除跟該離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共存的離子。例如,在已肯定存在SO42-時,就應排除Ba2+的存在。
化學實驗復習系列五:化學實驗中的安全問題
考綱要求:了解實驗室一般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方法。
化學實驗安全須做到以下「十防」:
1.防爆炸。
①可燃性氣體(如H2、CO、CH4、C2H4、C2H2等)在空氣中達到爆炸極限點燃時都會發生爆炸,因此點燃這些氣體前均須檢驗純度,進行這些氣體實驗時應保持實驗室空氣流通;
②H2還原CuO,CO還原Fe2O3等實驗,在加熱之前應先通氣,將實驗裝置內的空氣排出後再加熱,防止與裝置內空氣混合受熱發生爆炸。
③活潑金屬與水或酸反應要注意用量不能過大;
④銀氨溶液應現配現用,並且配製時氨水不能過量。
2.防儀器炸裂。
①給燒瓶、燒杯等加熱時要墊石棉網;在試管中加熱固體時(如制氧氣、制氨氣、制甲烷、氫氣還原氧化銅等),管口要略向下傾斜;
②在集氣瓶中點燃金屬時,瓶中要加少量水或鋪一層細沙;
③玻璃儀器加熱前外壁要乾燥,在加熱過程中不能逐及焰芯;
④熱儀器不能立即用水刷洗。
3.防液體飛濺。
①濃硫酸與水、濃硝酸、乙醇等混合時,應將濃硫酸小心沿容器壁慢慢加入另一液體中,邊加邊振盪。而不能將液體注入濃硫酸中,更不要將濃硫酸與碳酸鈉溶液混合;
②加熱沸點較低的液體混合物時,要加細瓷片以防暴沸;加熱試管中的液體,管口不能對人;
③蒸發溶液要用玻璃棒攪拌。
4.防液體倒吸。
①氯化氫和氨氣等易溶性氣體溶於水要連接防倒吸的裝置;
②加熱氯酸鉀制氧氣等實驗並用排水法收集後,停止加熱前應先將導氣管從水中取出;
③實驗室制乙酸乙酯,因裝置內氣壓不穩定,也要防倒吸。
5.防導管堵塞。
①制氣裝置若發生導管堵塞,將導致裝置內壓強增大,液體噴出。因此,制氧氣和乙炔時,發生裝置的導管口附近要塞一團疏鬆的棉花,以防導管被固體或漿狀物堵塞。(你還見過哪些分堵塞的裝置?)
6.防中毒。
①不能用手直接接觸化學葯品;
②不能用嘴品嘗葯品的味道;
③聞氣味時,應用手輕輕扇動,使少量氣體進入鼻孔;
④制備或使用有毒氣體的實驗,應在通風廚內進行,尾氣應用適當試劑吸收,防止污染空氣。
7.防燙傷。
①不能用手握試管加熱;
②蒸發皿和坩堝加熱後要用坩堝鉗取放(石棉網上)。
8.防割傷。
刷洗、夾持或使用試管等玻璃儀器時,要注意進行正確操作,以防被割傷。
9.防火災。
①易燃物要妥善保管,用剩的鈉或白磷要立即放回煤油或水中(其它葯品能放回原試劑瓶嗎?)
②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不能多於容積的2/3,不得少於容積的1/4,不能用燃著的酒精燈去點燃另一隻酒精燈,不能用嘴吹滅酒精燈。
③萬一發生火災,應選用合適的滅火劑撲滅,如少量酒精著火,可用濕抹布蓋滅或用水澆滅,活潑金屬著火可用砂土埋滅。
10.防環境污染。
①實驗剩餘的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隨意丟棄,更不要拿出實驗室,要放人指定的容器或廢液缸內。所有實驗廢棄物應集中處理,不能隨意丟棄或傾倒,;
②能相互反應生成有毒氣體的廢液(如硫化鈉溶液和廢酸等)不能倒入同一廢液缸中;涉及有毒氣體的實驗要有尾氣處理裝置(如實驗室制氯氣時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多餘的氯氣,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中可用氣球將多餘的一氧化碳收集起來或使其通過鹼液後點燃除去)。
③汞灑落地面應及時用硫黃粉覆蓋,防止汞蒸氣中毒。
常見事故的處理
事故 處理方法
酒精及其它易燃
因字數限制,只發一部分.如需要可留下郵箱地址
❹ 歷史上共有幾次核電站事故原因是什麼
17次。
一、1979年3月28日三英里島核電站事故。
三英里島核電站2號反應堆發生的放射性物質外泄事故是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電站事故,盡管此次事故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九、1999年9月30日東海村核事故。
發生在東京東北部東海村鈾回收處理設施的核事故是日本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災難。事故發生時,工人們正在混合液體鈾。
十、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納貝利核實驗過程中,美國內華達州加卡平地地下一萬噸級當量核裝置發生爆炸,實驗之後,封閉表面軸的插栓失靈,導致放射性殘骸泄漏到空氣中。現場的6名工作人員受到核輻射。
十一、1988年1月6日,美國俄克拉何馬州的一座核電站,由於對核材料筒加熱不當引起爆炸,造成1名工人死亡,100人受傷。
十二、1992年11月,法國發生了最嚴重的核事故:三名工作人員未穿防護服進入一座核粒子加速器後受到污染。
十三、1998年到2002年,印度在四年間核電站共發生了6次核泄漏事故。
十四、2003年12月29日,韓國榮光核電廠5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
十五、2004年8月9日,日本中部福井縣美濱核電站再次發生蒸汽泄漏事故,導致4人死亡,7人受傷。
十六、2005年5月,英國塞拉菲爾德核電站的熱氧再處理電廠因發生放射性液體泄漏事件被迫關閉。
十七、2011年3月12日,日本9級地震後,導致的日本福島縣第一和第二核電站發生安全事故。
(4)反應裝置設計出事故擴展閱讀:
核事故:
一般來說,在核設施(例如核電廠)內發生了意外情況,造成放射性物質外泄,致使工作人員和公眾受超過或相當於規定限值的照射,則稱為核事故。顯然,核事故的嚴重程度可以有一個很大的范圍,為了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標准,國際上把核設施內發生的有安全意義的事件分為七個等級。
由表可以看出,只有4-7級才稱為「事故」。5級以上的事故需要實施場外應急計劃,這種事故世界上共發生過四次, 即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英國溫茨凱爾事故,美國三里島事故和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建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大起火,並發生化學爆炸(並非核爆炸)。爆炸釋放量相當於堆內約3%~4%的核燃料。
事故當時有2人被炸死,1人死於心臟病,救火中有29人受輻射損傷,其中28人因患急性放射性病致死。事故後周圍30公里范圍內撤離了21萬居民。
事實上,這是一次嚴重的人為責任事故,當時研究人員在做一次安全實驗,切斷了反應堆所有的安全措施,卻又啟動了反應堆,這個實驗方案嚴重違反了安全規程,這是事故的人為原因。
事故的技術原因是前蘇聯開發的這種石墨水冷堆具有較大的缺陷,它有一段正溫度系數的正反饋工作區,這在反應堆的設計上是不能允許的,另外,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沒有絕大多數核電站具有的安全殼。
1979年3月38日清晨,美國建在賓夕法尼亞洲哈里斯堡東南16公里的三哩島核電站,第二號反應堆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失水事故,反應堆的堆芯部分熔化,大部分燃料元件損壞或熔化,放射性裂變產物泄漏到安全殼內,但並未外泄,對環境造成了輕微影響。
由於事發地為美國,這次事故引起了極為強烈的反響,但其本身危害並不大,核電站內的118名職工無一傷亡,只有三人受到略高於季度允許劑量的照射,其餘都在職業控制劑量以內。
外泄的放射性物質也更少,方圓80公里的200萬居民中,平均每人所受的放射性劑量還不如帶一年夜光錶或看一年彩電所受的劑量。三哩島核事故是迄今壓水堆核電廠發生的最嚴重的事故。
❺ 與化學有關的安全事故
實驗室安全事故典型案例
一、火災事故
1.2001年5月20日,江蘇省石油化工學院化工樓一實驗室發生火災,燒毀了該實驗室全部設備。
2.2001年11月20日,廣東工業大學5號樓三樓化工研究所的一個化工實驗室發生爆炸事故,造成二人重傷,三人輕傷,其中一人生命垂危。
3.2002年9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棟理化實驗室,由於一實驗室在實驗過程中操作不當引起火災,造成整棟大樓燒毀,所幸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4.2003年1月19日,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學院實驗室發生化學原料爆炸,該實驗室堆放著很多研究用的化學原料,爆炸可能是因電線短路引起的。
5.2003年5月31日,浙江中醫學院實驗樓發生火災,隨後發生輕微爆炸,實驗室內堆放著乙醇、丙酮、食用醇等化學危險物品,周圍其他實驗室也有不少化學危險品,食用醇就有250kg左右,要是大火引爆這些化學危險品,後果相當嚴重。
6.2003年6月12日,北京化工大學一實驗室突然發生猛烈爆炸,爆炸事故中共造成3名教師受傷。
7.2004年8月24日,中國科技大學的一間實驗室突發大火,兩間實驗室中全是實驗用的器材及化學試劑和液氯氣罐等易爆品,大火燒掉了兩間實驗室及其中物品。
8.2004年10月16日,長沙理工大學的實驗室發生火災,該實驗室里的化學物品全部被燒毀,所幸隔壁其他實驗室沒有受到影響。
二、化學實驗類事故
1.封管事故
某高校化學實驗室的李某在進行時,往玻璃封管內加入氨水20mL,硫酸亞鐵1g ,原料4g,加熱溫度160℃。當事人在觀察油浴溫度時,封管突然發生爆炸,整個反應體系被完全炸碎。當事人額頭受傷,幸虧當時戴防護眼睛,才使雙眼沒有受到傷害。
事故原因:
玻璃封管不耐高壓,且在反應過程中無法檢測管內壓力。氨水在高溫下變為氨氣和水蒸汽,產生較大的壓力,致使玻璃封管爆炸。
經驗教訓:
化學實驗必須在通風櫃內進行,密閉系統和有壓力的實驗必須在特種實驗室里進行 。
2.鹽酸氣傷人事故
2005年8月2日某軍校化學實驗室王某、趙某等人在安裝高壓釜的緊固件和閥門。在前幾日拆卸時已將管道內氯硅烷液體放出,為擋灰塵用簡易塞將氯硅烷液相管塞住。當時並沒有感覺到有壓力和液體積存。在安裝氯硅烷液相管時,當事人將簡易塞拔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股氯硅烷揮發氣體沖出,此時正值王某俯身緊固螺絲,來不及躲閃,正好噴到臉上和兩手臂上,將其灼傷。
事故原因:
這套高壓釜反應裝置被安置在棚內,當時又正值高溫時節,棚內溫度超過40℃,管內殘留的氯硅烷變為氣體,產生了一定的壓力,拔去塞子時氯硅烷氣體就沖了出來。
經驗教訓:
高溫對化學試劑可能帶來的危險性認識不足,科研人員又忽視了防護用品的使用,擴大了受傷部位。
3.誤操作事故
2007年8月9日晚8時許,某高校實驗室李某在准備處理一瓶四氫呋喃時,沒有仔細核對,誤將一瓶硝基甲烷當作四氫呋喃投到氫氧化鈉中。約過了一分鍾,試劑瓶中冒出了白煙。李某立即將通風櫥玻璃門拉下,此時瓶口的煙變成黑色泡沫狀液體。李某叫來同實驗室的一名博後請教解決方法,即發生了爆炸,玻璃碎片將二人的手臂割傷。
事故原因:
該事故是由於當事人在投料時粗心大意,沒有仔細核對所要使用的化學試劑而造成的。實驗台葯品雜亂無序、葯品過多也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經驗教訓:
這是一起典型的誤操作事故。它告誡我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仔細、認真,不能有半點馬虎;實驗台、工作台要保持整潔,不用的試劑瓶要擺放到試劑架上,避免試劑打翻或誤用造成的事故。
4.金屬鈉燃燒事故
2004年3月某高校化學實驗室王某將1升工業乙醇倒入放在水槽中的塑料盆,然後將金屬鈉皮用剪刀剪成小塊,放入盆中。開始時反應較慢,不久盆內溫度升高,反應激烈。當事人即拉下通風櫃,把剪刀隨手放在水槽邊。這時水槽邊的廢溶劑桶外殼突然著火,並迅速引燃了水槽中的乙醇。當事人立刻將燃燒的廢溶劑桶拿到走廊上,同時用滅火器撲救水槽中燃燒的乙醇。此時走廊上火勢也逐漸擴大,直至引燃了四扇門框。
事故原因:反應時放出氫氣和大量的熱量,氫氣被點燃並引燃了旁邊的廢溶劑造成事故。
經驗教訓:處理金屬鈉時必須清理周圍易燃物品;一次處理量不宜過多;注意通風效果,及時排除氫氣;或與安全部門聯系,在空曠的地方處理。
❻ 催化裂化裝置事故的處理原則是什麼
催化裂化是煉油廠提高原油加工深度的一種重油輕質化的工藝,其基本組成單元為:反應再生單元、能量回收單元、分餾單元、吸收穩定單元等。催化裂化裝置的重點設備包括:沉降器、再生器、分餾塔、三機系統(主風機、增壓機、氣壓機)、特殊閥門等。
催化裂化過程既存在微球催化劑硫化,同時還不斷進行著化學反應,工作條件較為惡劣,由於高溫、壓力操作、物料大部分為甲類危險品,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有害氣體,如硫化氫等,所以在煉廠設備中是易出現事故的裝置,設備的故障率也較高。
催化裂化裝置常見事故的處理原則
(1)任何情況下兩器(反應器、再生器)藏量不得相互壓嚴,防止再生器中空氣和反應沉降器內油氣互竄,以避免發生惡性爆炸事故的可能。
(2)啟用主風機自保連鎖後,嚴禁向再生器內噴燃燒油。
(3)當反應提升管進料時,要保證提升管出口溫度高於某一定值,以防止待生劑帶油進入再生器,造成再生器超溫和再生煙氣冒黃煙。
(4)因事故切斷進料,兩器流化時,維持再生溫度於某一定值。當難以維持再生溫度於某定值時,要立即卸催化劑,停止兩器各點吹汽和催化劑和泥。
(5)維持好分餾塔底液面,防止塔底液面高而憋壓和催化劑堵塞塔底系統。
(6)維持好分餾塔頂迴流罐液面和頂溫,氣壓機入口放火炬系統暢通。
裝置易發生的事故及其處理
由於催化裝置兩器存在催化劑的流化,所以易發生事故部位集中在兩器系統,表現為催化劑的磨蝕而引發的設備問題,反應油氣的結焦而引發的沉降器旋分系統的堵塞,以及流化不正常造成兩器的超溫超壓。分餾系統故障主要是分餾塔底超溫,引起迴流罐液面上升而影響兩器以及氣壓機操作,分餾塔底油漿堵塞、結焦和磨損將造成油漿系統泄漏著火和後路不通而被迫停工。
吸收穩定系統較為常見的事故是因穩定塔底穩定性過低而造成汽油夾帶大量的液化氣,從而造成罐區發生事故。此外,由於催化原料的重質化,硫含量成倍增加,易造成吸收穩定系統因硫化氫中毒而發生事故。
❼ 反應堆失流事故與失水事故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針對這兩種事故在設計時分別採取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失流事故是指冷卻劑因為泵機或電源故障導致強製冷卻喪失。對於常見的壓水堆來說,就是主泵不懂了。而失水不僅僅是冷卻劑不在堆芯流動了,還跑到一迴路外面去了。
安全措施很多,以下僅針對國內常見的M310堆型討論。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安全注入系統,就是由其他應急泵往堆內注入高硼水。按壓力分為高壓安注,中壓安注和低壓安注。然後不管是失流還是失水事故,都有緊急停堆裝置使反應性快速下降。而且停堆後汽機就停了,所以由輔助給水系統(ASG)和RRA等系統帶走最終熱量。
LOCA事故要麻煩的多(失水事故),高溫水流出使熱量無法帶走。安全殼裡面就容易過熱過壓,所以有噴淋系統降溫。大破口LOCA可能導致堆芯融化,為防止高溫後產生氫爆,於是有氫復合器。小破口LOCA要快速減壓,所以穩壓器上有泄壓閥和相應的水箱。
你要真感興趣可以看看《900MW壓水堆核電站系統與設備》
不過估計你是學生。。。就是來找答案的。。。答案課後咋不附上呢
❽ 網傳中科院化學所發生反應釜爆炸一人身亡,如何避免事故發生
2021年3月31號,在網路上流傳著一則信息,中科院化學所發生了反應釜爆炸事件,導致一人身亡。如何避免該事故發生呢?
實驗安全始終牢記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