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學研究報告——自行車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獃獃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么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 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復試驗,於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個板凳,像一個玩具俱似的.由於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只能直行,不會拐彎,出門騎一會兒就累得滿身大汗。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總是不那麼完善的.西夫拉克並不灰心,他繼續想辦法加以改進。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對依然要用兩只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盡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弄到了一輛破舊的"可愛的小馬崽"。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的,前輪大,後輪小.當騎車人踩動腳蹬,車子就會自行運動起未,向前跑去.這樣一來,就使騎車人的雙腳真正離開地面,以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公里,由於不小心,踩車的速度過快,撞倒了路上的一個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並處以罰款.其罪名是野蠻騎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原本職業是馬車修理匠,他們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這樣除非騎車的技術特別高超,否則就抓不穩車把,會從車子上掉下來。他們把這輛兩輪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1869年,英國的雷諾看了法國的自行車之後,覺得車子太笨重了,開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車做得輕巧一些。他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同時,利用細鋼棒來製成車架,車子的前輪較大,後輪較小.從而使自行車自身的重量減小一些.從西夫拉克開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作的5種型式的自行車都與現代自行車的差別較大。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松在這一年裡,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輪大,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利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里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減少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從18世紀末葉起,一直到20世紀初期,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大約200年的時光,有許多人為之奮斗不息,才演變成現在這種騎行自如的樣式。一個發明從構想到實現,使夢想成真,只有堅持不懈,頑強努力,最終一定會成功!
② 研究自行車上的鏈條轉動裝置:當你蹬腳踏板使它轉一圈時,後轉幾圈
轉一圈腳踏板,後輪轉3圈。(我是這樣的,不知道你是不是)
③ 如圖所示為自行車鏈條的傳動裝置,A是踏腳板,B、C分別是大輪和小輪邊緣上的一點,它們作圓周運動時的半
大輪與小來輪是同緣傳動自,邊緣點線速度相等,故:vB=vC;
由於rB=2rC,根據公式v=ωr,有:ωB:ωC=1:2;
大輪與腳踏板是同軸傳動,角速度相等,故:ωA:ωB=1:1;
由於rA:rB=4:2=2:1,根據公式v=ωr,有:vA:vB=2:1;
綜上,有:vA:vB:vC=2:1:1;ωA:ωB:ωC=1:1:2;
故答案為:2:1:1,1:1:2.
④ 自行車上的物理知識研究報告
自行車在我國是很普及的代步和運載工具。在它的「身上」運用了許多力學知識,測量中的應用。在測量跑道的長度時,可運用自行車。如普通車輪的直徑為0.71米或0.66米。那麼轉過一圈長度為直徑乘圓周率π,即約2.23米或2.07米。
然後,讓車沿著跑道滾動,記下滾過的圈數n,則跑道長為n×2.23米或n×2.07米。力和運動的應用。減小與增大摩擦。車的前軸、中軸及後軸均採用滾動以減小摩擦。為更進一步減小摩擦,人們常在這些部位加潤滑劑。
多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以增大摩擦。如車的外胎,車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閘把套等。變滾動摩擦為滑動摩擦以增大摩擦。
如在剎車時,車輪不再滾動,而在地面上滑動,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車可迅速停駛。而在剎車的同時,手用力握緊車閘把。
增大剎車皮對鋼圈的壓力以達到制止車輪滾動的目的。彈簧的減震作用。車的座墊下安有許多根彈簧,利用它的緩沖作用以減小震動。壓強知識的應用自行車車胎上刻有載重量。如車載過重,則車胎受到壓強太大而被壓破。
(4)自行車鏈條裝置實驗結論擴展閱讀:
研究報告分:研究的對象和方法、研究的內容和假設、研究的步驟及過程以及研究結果的分析與討論。研究報告內容的邏輯性是整個研究思路邏輯性的寫照。
報告必須絕對如實地反映客觀情況,一切敘述、說明、推斷、引用,必須恰如其分。文字、用詞應力求准確。概念表述應盡量用科學性用語,避免用常識性用語,以免讀者費解或產生歧義。
當然,研究報告的文字也必須簡單、明了、通順、流暢,既要明白如話,又要把研究的效果准確地、科學地表達出來。通過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論證某個建設或改造工程、某種科學研究、某項商務活動切實可行而提出的一種書面材料。
⑤ 關於自行車研究課題的結題報告,很急,要短,給所有分
關於自行車研究課題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自行車發明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今天,它作為交通代步、鍛煉身體、越野旅遊、運動比賽以及運送貨物(小型)已遍及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廉價、輕便的特點受到許多人的青睞,進而人們對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首先,安全性排首位.據相關調查表明,每年因自行車而引起的車禍正以驚人速度增長,所以要如何提高它的安全性是個問題;其次,自行車要如何更加輕便、高效、快速、造價更低廉,這些便成了人們關心自行車的話題.
我們課題組主要通過各種方式的調查和研究,了解市場上的自行車,使人們對它有個了解.通過研究自行車中的力學、查閱資料、進行實驗,目的就在於探索自行車的構造,以及工作原理,從而對自行車能否改變得更合乎人們的要求這話題找到理論依據.
二、研究目標
弄清自行車的構造;探索自行車的杠桿輪軸、摩擦力、氣壓知識;研究自行車在行駛中為何不會跌倒;分析如何減小有害摩擦力和如何增大有益摩擦.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對象:市場上的自行車
2、研究方向
a、杠桿輪軸:包括車把上的閘把、腳蹬、花盤、手把、前叉軸、後輪上的齒輪;
b、氣壓:包括內胎、氣門芯;
c、摩擦力:包括車輪與地面的、剎車塊與車輪之間的、輪軸中的;d、自行車在行駛中為何不會跌倒.
3、研究步驟:
a、分析研究課題
b、實地考查、收集資料
c、進行實驗
d、組員討論、得出結論、提出設想
四、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具體的自行車部件:
1、車架部件
車架部件是構成自行車的基本結構體,也是自行車的骨架和主體,其他部件也都是直接或間接安裝在車架上的。
車架部件的結構形式有很多,但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男式車架和女式車架。
車架一般採用普通碳素銅管經過焊接、組合而成。為了減輕管重量,提高強度,較高檔的自行車採用低合金鋼管製造。為了減少快速行駛的阻力,有的自行車還採用流線型的鋼管。
由於自行車是依靠人體自身的驅動力和騎車技能而行駛的,車架便成為承受自行車在行駛中所產生的沖擊載荷以及能否舒適、安全地運載人體的重要結構體,車架部件製造精度的優劣,將直接影響乘騎的安全、平穩、和輕快。一般輻條是等徑的,為了減輕重力,也有製成兩端大、中間小的變徑輻條,還有為了減少空氣阻力將輻條製成扁流線型 。
2、外胎
分軟邊胎和硬邊胎兩種。軟邊胎斷面較寬,能全部裹住內胎,著地面積比較大,能適宜多種道路行駛。硬邊胎自重輕,著地面積小適宜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具有阻力小,行駛輕快等優點。
外胎上的花紋是為了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山地自行車的外胎寬度特別寬,花紋較深也是適應越野山地用。
3、腳蹬、腳踏
腳蹬部件:腳蹬部件裝配在中軸部件的左右曲柄上,是一個將平動力轉化為轉動力的裝置,自行車騎行時,腳踏力首先傳遞給腳蹬部件,,然後由腳蹬軸轉動曲柄,中軸,鏈條飛輪,使後輪轉動,從而使自行車前進。因此腳蹬部件的結構和規格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騎車人的放腳位置是否合適,自行D:加速阻力:只是在加速時產生的。
腳踏:可分為整體式腳踏和組合式腳踏。無論什麼款式的腳踏都必須有腳踏面,必須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防滑性能,可以選用橡膠、塑料或金屬材料製造。腳踏必須轉動靈活。
4、前叉部件
前叉部件在自行車結構中處於前方部位,它的上端與車把部件相連,車架部件與前管配合,下端與前軸部件配合,組成自行車的導向系統。
轉動車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輪改變方向,起到了自行車的導向作用。此外,還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車行駛的作用。
前叉部件的受力情況屬懸臂梁性質,故前叉部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等性質.
5、鏈條、鏈輪:
鏈條:鏈條又稱車鏈、滾子鏈,安裝在連輪和飛輪上。其作用是將腳踏力由曲柄、鏈輪傳遞到飛輪和後輪上,帶動自行車前進。
鏈輪:用高強度鋼材製成,保證其達到需要的拉力。
6、飛輪
飛輪以內螺紋旋擰固定在後軸的右端,與鏈輪保持同一平面,並通過鏈條與鏈輪相連接,構成自行車的驅動系統。從結構上可分為單級飛輪和多級飛輪兩大類。
單級飛輪又稱為單鏈輪片飛輪,主要由外套、平擋和芯子、千斤、千斤簧、墊圈、絲擋幾鋼球等零件組成。
工作原理:當向前踏動腳踏是,鏈條帶動飛輪向前轉動,這時飛輪內齒和千斤 相含,飛輪的轉動力通過千斤傳到芯子,芯子帶動後軸和後輪轉動,自行車就前進了。當停止踏動腳踏板時,鏈條和外套都不旋轉,但後輪在慣性作用下仍然帶動芯子和千斤向前轉動,這時飛輪內齒產生相對滑動,由此將芯子壓縮到芯子的槽口內,千斤又壓縮了千斤簧。當千斤齒頂滑到飛輪內齒頂端時,千斤簧被壓縮得最多,再稍微向前滑一點,千斤被千斤簧彈到齒根上,發出「嗒嗒」的聲響。
⑥ 觀察自行車的主要傳動部件,了解自行車是怎樣用鏈條傳動來驅動後輪前進的,如圖1、圖2所示,其中圖2是鏈
答:(1)同一齒輪上各點繞同一軸轉動,因而各點的角速度相同;但同一齒輪上各點,因到轉軸的距離不相同,由v=ωr知,其線速度不同。 (2)自行車前進時,鏈條不會脫離齒輪打滑,因而兩個齒輪邊緣的線速度相同,角速度與半徑成反比.由角速度ω和轉速n存在關系:ω=2πn,兩齒輪角速度不同,轉速當然也不同。 (3)因兩齒輪邊緣線速度相同,而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是:v=ωr,ω=2πn 故2πn 1 r 1 =2πn 2 r 2 即n 1 d 1 =n 2 d 2 轉速與直徑成反比 |
⑦ 詳細介紹自行車的結構原理及實際運用
自行車
·
簡介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是通常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一般以人騎上腳踩踏板驅動。英文bicycle的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輪。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通常稱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香港、澳門則通常稱為「自行車」。
很多國家和地區認為自行車是車輛,常常要求適當配備甚至是要向政府相關部門登記領取車牌後始得上路。有些地方要求夜間行車時自行車要使用車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交通法規將自行車列為一種非機動車。在香港,自行車屬於「非機動車輛」,無須領有牌照,但在路上行駛時,須遵守和機動車輛一樣的交通規則。
歷史
1790年,有個法國人名叫西夫拉克,他特別愛動腦筋。有一天,他行走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因為前一天下過雨,路上積了許多雨水,很不好走。突然,一輛四輪馬車從身後滾滾而來,那條街比較狹窄,馬車又很寬,西夫拉克躲來躲去幸而沒有被車撞倒,還是被濺了一身泥巴和雨水。別人看見了,替他難過,還氣得直罵,想喊那輛馬車停下,講理交涉。西夫拉克卻喃喃地說:「別喊了,別喊了,讓他們去吧。」馬車走遠了,他還獃獃地站在路邊。他在想:路這么窄,行人又那麼多,為什麼不可以把馬車的構造改一改呢應當把馬車順著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他這樣一想,回家就動手進行設計。經過反復試驗,於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造出來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子,中間連著橫梁,上面安了一個板凳,像一個玩具俱似的。由於車子還沒有傳動鏈條,靠騎車人雙腳用力蹬地,小車才能慢慢地前進,而且車子上也無轉向裝置,只能直行,不會拐彎,出門騎一會兒就累得滿身大汗。
剛剛出現的新東西總是不那麼完善的。西夫拉克並不灰心,他繼續想辦法加以改進。可惜,不久他因病去世了。
1818年,在德國有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他每天從村東的這一片樹林,走到村西的另一片樹林,年年如此。他想:如果人坐在車子上,走走停停,隨心所欲,不是很瀟灑嗎?德萊斯開始製作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在前輪上加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子,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對依然要用兩只腳,一下一下地蹬踩地面,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德萊斯騎車出門試驗的時候,一路上遭到不少人的嘲笑。盡管如此,他還是十分喜歡自己創作的這架「可愛的小馬崽」。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弄到了一輛破舊的「可愛的小馬崽」。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的,前輪大,後輪小。當騎車人踩動腳蹬,車子就會自行運動起未,向前跑去。這樣一來,就使騎車人的雙腳真正離開地面,以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公里,由於不小心,踩車的速度過快,撞倒了路上的一個小女孩,因此而被警察抓住,並處以罰款。其罪名是野蠻騎車。
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原本職業是馬車修理匠,他們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面,這樣除非騎車的技術特別高超,否則就抓不穩車把,會從車子上掉下來。他們把這輛兩輪車冠以「自行車」的雅名,並於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展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1869年,英國的雷諾看了法國的自行車之後,覺得車子太笨重了,開始琢磨如何把自行車做得輕巧一些。他採用鋼絲輻條來拉緊車圈作為車輪;同時,利用細鋼棒來製成車架,車子的前輪較大,後輪較小。從而使自行車自身的重量減小一些。從西夫拉克開始,一直到雷諾,他們製作的5種型式的自行車都與現代自行車的差別較大。
真正具有現代形式的自行車是在1874年誕生的。英國人羅松在這一年裡,別出心裁地在自行車上裝上了鏈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是前輪大,後輪小,看起來不夠協調,不穩定。
1886年,英國的斯塔利,是一位機械工程師,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行車樣式,為自行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製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的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自行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行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自行車的大量生產利推廣應用開辟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行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自行車車型與今天自行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里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自行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自行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自行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自行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減少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這樣,就根本上改變了自行車的騎行性能,完善了自行車的使用功能。由此可知,從18世紀末葉起,一直到20世紀初期,自行車的發明和改進,經歷了大約200年的時光,有許多人為之奮斗不息,才演變成現在這種騎行自如的樣式。
自行車的發明
關於自行車的發明說法較多。
①我國是世界上發明自行車最早的國家。自行車的始祖是我國公元前五百多年的獨輪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黃履庄曾發明過自行車。《清朝野史大觀》卷十一載:「黃履庄所制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余,可坐一人,不須推挽,能自行。行時,以手挽軸旁曲拐,則復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自行車。
②自行車為西歐人所發明。公元1790年,法國人西夫拉克研製成木製自行車,無車把、腳蹬、鏈條。車的外形像一匹木馬的腳下釘著兩個車輪,兩個輪子固定在一條線上。由於這輛自行車沒有驅動裝置和轉向裝置,座墊低,西夫拉克自己騎在車上,兩腳著地,向後用力蹬,使車子沿直線前進。1817年,德國的馮?德萊斯男爵發明了一種能自由活動的車把,使他的自行車轉變比較方便。1818年,德萊斯在英國申請了專利。1839年,英國一位工人K?麥克米倫首創了用曲軸機構驅動後輪的腳踏自行車,可使人在騎自行車時雙足離開地面。1861年的一天,巴黎的馬車和嬰兒車製造商米肖父子修理德萊斯式自行車,修好後在坡道上試車時,感到這種車放腳很困難,於是對它進行了改進,在車的前輪上安上腳蹬曲軸,從而發明了米肖型自行車,不久這種自行車便開始大量生產。大概在1870年前後,法國的馬執又製造了一種前面驅動輪大,後面從動輪小的自行車,這種車的運行效果較好。1890年後,英國的亨伯公司生產出一種用鏈條傳動的、車為菱型的自行車,這種形式的自行車一直沿用至今。
③自行車為俄國人發明。1801年9月的一天,俄國農奴阿爾塔莫諾夫騎著自己製造的木製自行車,行駛2500公里,趕到莫斯科向沙皇來歷山大一世獻禮。阿爾塔莫諾夫製造的自行車與法國人西夫拉克製造的車較相似。亞歷山大一世見到阿爾塔莫諾夫製造的自行車,當即下令取消了他的奴隸身份。
歐洲人早期千奇百怪的設計方法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實用型的自行車出現於19世紀初。1817年,德國人德萊斯在法國巴黎發明了帶車把的木製兩輪自行車。自行車問世後迅速成為當時歐洲人青睞的交通工具。19世紀一些歐洲人也構思出了一些理想的自行車圖。
自行車發明的早期階段,人們認為越大的輪子行駛的速度越快,兩名男子騎著一輛車輪幾乎為一人高的自行車。
在自行車的發明階段,有些人並沒有把自行車的兩個輪子設計成前後放置,而是把兩個輪子做成了左右放置,這種自行車的外形有些類似輪椅。
這是歐洲人早期設計的一種三輪自行車。三輪自行車的平衡能力更好,人們更容易學會騎乘三輪自行車。隨著日後自行車技術的改進,三輪自行車逐漸發展成一種運貨的交通工具。
這也是一款三輪自行車,不過設計人員將兩個動力輪放在了車前部,一個輔助輪放在了車後部。人們在騎這種自行車時前方還可以做一名乘客。這種自行車與現代在後面可以帶人的自行車設計理念正好相反。
組成
①車體部分:包括車架、前叉、車把、鞍座和前叉合件等,是自行車的主體。
②傳動部分:包括腳蹬、曲柄、鏈輪、鏈條、中軸和飛輪等,由人力踩動腳蹬,通過以上傳動件帶動車輪旋轉,驅車前行。
③行動部分:即前後車輪、包括前後軸部件、輻條、輪輞(車圈)、輪胎等。
④安全裝置:包括制動器(車閘)、車燈、車鈴、反射裝置等。
根據需要,還可增加一些附件,如支架、衣架、保險叉、擋泥板、氣筒等。另外,裝有變速機構的運動車、競賽車、山地車等還裝有變速控制器和前後撥鏈器等。
分類
根據用途可分為載重車、普通車、輕便車、運動車、競賽車、山地車、特種車(如健身車、雜技車)等。
根據使用對象可以分為男車、女車和童車等。
根據車輪直徑大小可以分為71厘米車、66厘米車、61厘米車等。
根據車架等主體部件的用材可以分為碳鋼車、合金鋼車、鋁合金車等。
根據車架的結構可以分為桿疊車、可拆卸車和整體車等。
原理
自行車的車架、輪胎、腳踏、剎車、鏈條等25個部件中,其基本部件缺一不可。其中,車架是自行車的骨架,它所承受的人和貨物的重量最大。按照各部件的工作特點,大致可將其分為導向系統、驅動系統、制動系統:
1、導向系統:由車把、前叉、前軸、前輪等部件組成。乘騎者可以通過操縱車把來改變行駛方向並保持車身平衡。
2、驅動(傳動或行走)系統:由腳蹬、中軸、鏈輪、曲柄、鏈條、飛輪、後軸、後輪等部件組成。人的腳的蹬力是靠腳蹬通過曲柄,鏈輪、鏈條、飛輪、後軸等部件傳動的,從而使自行車不斷前進。
3、制動系統:它由車閘部件組成、乘騎者可以隨時操縱車閘,使行駛的自行車減速、停使、確保行車安全。
此外,為了安全和美觀,以及從實用出發,還裝配了車燈,支架等部件。
部件
1、車架部件是構成自行車的基本結構體,也是自行車的骨架和主體,其他部件也都是直接或間接安裝在車架上的。
車架部件的結構形式有很多,但總體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男式車架和女式車架。
車架一般採用普通碳素銅管經過焊接、組合而成。為了減輕管重量,提高強度,較高檔的自行車採用低合金鋼管製造。為了減少快速行駛的阻力,有的自行車還採用流線型的鋼管。
由於自行車是依靠人體自身的驅動力和騎車技能而行駛的,車架便成為承受自行車在行駛中所產生的沖擊載荷以及能否舒適、安全地運載人體的重要結構體,車架部件製造精度的優劣,將直接影響乘騎的安全、平穩、和輕快。一般輻條是等徑的,為了減輕重力,也有製成兩端大、中間小的變徑輻條,還有為了減少空氣阻力將輻條製成扁流線型
2、外胎:分軟邊胎和硬邊胎兩種。軟邊胎斷面較寬,能全部裹住內胎,著地面積比較大,能適宜多種道路行駛。硬邊胎自重輕,著地面積小適宜在平坦的道路上行駛,具有阻力小,行駛輕快等優點。
外胎上的花紋是為了增加與地面的摩擦力。山地自行車的外胎寬度特別寬,花紋較深也是適應越野山地用。
3、腳蹬部件:腳蹬部件裝配在中軸部件的左右曲柄上,是一個將平動力轉化為轉動力的裝置,自行車騎行時,腳踏力首先傳遞給腳蹬部件,,然後由腳蹬軸轉動曲柄,中軸,鏈條飛輪,使後輪轉動,從而使自行車前進。因此腳蹬部件的結構和規格是否合適,將直接影響騎車人的放腳位置是否合適,自行車的驅動能否順利進行。
腳踏:可分為整體式腳踏和組合式腳踏。無論什麼款式的腳踏都必須有腳踏面,必須安全可靠,具有一定的防滑性能,可以選用橡膠、塑料或金屬材料製造。腳踏必須轉動靈活。
4、前叉部件:前叉部件在自行車結構中處於前方部位,它的上端與車把部件相連,車架部件與前管配合,下端與前軸部件配合,組成自行車的導向系統。
轉動車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輪改變方向,起到了自行車的導向作用。此外,還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車行駛的作用。
前叉部件的受力情況屬懸臂梁性質,故前叉部件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等性質。
5、鏈條:鏈條又稱車鏈、滾子鏈,安裝在連輪和飛輪上。其作用是將腳踏力由曲柄、鏈輪傳遞到飛輪和後輪上,帶動自行車前進。
鏈輪:用高強度鋼材製成,保證其達到需要的拉力。
6、飛輪:飛輪以內螺紋旋擰固定在後軸的右端,與鏈輪保持同一平面,並通過鏈條與鏈輪相連接,構成自行車的驅動系統。從結構上可分為單級飛輪和多級飛輪兩大類。
單級飛輪又稱為單鏈輪片飛輪,主要由外套、平擋和芯子、千斤、千斤簧、墊圈、絲擋幾鋼球等零件組成。
其單級飛輪工作原理:當向前踏動腳踏是,鏈條帶動飛輪向前轉動,這時飛輪內齒和千斤相含,飛輪的轉動力通過千斤傳到芯子,芯子帶動後軸和後輪轉動,自行車就前進了。
當停止踏動腳踏板時,鏈條和外套都不旋轉,但後輪在慣性作用下仍然帶動芯子和千斤向前轉動,這時飛輪內齒產生相對滑動,由此將芯子壓縮到芯子的槽口內,千斤又壓縮了千斤簧。當千斤齒頂滑到飛輪內齒頂端時,千斤簧被壓縮得最多,再稍微向前滑一點,千斤被千斤簧彈到齒根上,發出「嗒嗒」的聲響。芯子轉動加快,千斤也很快在各個飛輪內齒上滑動,發出「嗒嗒」的聲音。當反向踏動腳踏時,外套反向轉動,會加速千斤的滑動,使「嗒嗒」聲響得更急促。多級飛輪是自行車變速裝置中的一個重要部件。
多級飛輪是在單級飛輪的基礎上,增加幾片飛輪片,與中軸上的鏈輪結合,組成各種不同的傳遞比,從而改變了自行車的速度。
①車架和前叉組合件的沖擊強度:有兩個測定方法。一是落重沖擊試驗,將組合件垂直豎起,在前叉上方180mm處置一個22.5kg的重錘,在重錘的一次沖擊下,組合件的永久變形不能超過40mm,並無肉眼能見的裂紋;二是跌落沖擊試驗,在組件的鞍座處放置70kg的重物,使其重心移至後軸垂直位置上,自由向前跌落,經過兩次重復測試,不得有肉眼能見裂紋。另外,車架和前叉還需進行側向荷重強度試驗,其負荷重量按車型而有所不同。
②車把與前叉的裝配牢固度:測定方法是車把裝入前叉後,在車把橫管(通常用試棒代替)上施加25N·m的力矩,車把不得轉動。
③前、後車輪的強度:測定方法是將穿好輻條並經過校正的車輪夾緊平放,在其側向施加178N的力,1分鍾後,永久變形不得大於1.5mm。
④閘車制動性能:測試方法根據車輛的傳動速比分為兩種。一種是對行程5m或5m以上的自行車,規定試驗車速為24km/h;另一種是對行程5m以下的車,車速為16km/h。制動性能有干態和模擬雨天的濕態兩種。在規定的試驗車速下,同時使用前、後閘,干態的制動距離不得大於5.5m,濕態的制動距離不得大於15m。
⑤安全裝置:自行車要裝有車鈴或車燈,還要有反射器(俗稱回光)。反射器是借機動車頭燈或其他外來光源照射,反射出足夠強度的光線,提醒對方注意,從而保護自身。反射器有前方、側向和後方反射器 3種。前方的為白色,後方的為紅色,前輪側向的為白色或琥珀色,後輪側向的為白色或紅色,腳蹬為白色或琥珀色。
耐用性能 可分為內在和外表兩個方面。內在的耐用性能要求保證一定的結構強度,要求對一些易磨損零件如前、中、後軸的擋碗、飛輪的齒片、鏈條心子和滾子以及腳閘的零件等,進行熱處理滲碳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外表的耐用性能是通過電鍍和塗裝(油漆)防止腐蝕和增加外表美觀。電鍍是在車把、輪輞等原有金屬表面上鍍上銅、鎳、鉻或鎳、鎳、鉻3層金屬鍍層,也可視資源情況和防銹性能要求選擇其他鍍層。對一些次要的小零件,則採用光亮鍍鋅工藝。塗裝是採用高壓靜電的方法,對車架、前叉表面進行噴塗。油漆表面要豐滿、絢麗,並具有一定的防銹性能和漆膜結合力。
發展趨勢 由於各國生活水平的差異,使用自行車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國家的騎行者以旅遊、鍛煉身體以及少年兒童體育運動為主要目的,一般使用多速車、越野車和山地車;有些國家的自行車主要作為交通工具,多使用輕便車和多速車。總的來說,自行車是朝著美、輕、牢、新、廉方向發展。美是造型美觀、色彩鮮艷、華麗而不俗;輕是自重輕、騎行輕;牢是強度高;新是款式新、品種多;廉是成本低、競爭力強。
維護
自行車的潤滑
自行車是量大面廣的人力機械,潤滑結構型式有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有點摩擦和線摩擦,有流體潤滑和邊界潤滑,有油潤滑和脂潤滑。
自行車的關鍵運動摩擦部位是中軸和前、後軸,都是使用滾珠軸承,用2號鈣基潤滑脂潤滑。每次檢修時都要將滾珠和珠槽及擋蓋清洗干凈,向珠槽內塗勻2號鈣基潤滑脂,沿軸周圍擺滿表面光滑完整滾圓並顆粒均勻,大小一致的專用滾珠(珠子),而後上好擋蓋,切勿使塵土雜質混入。而後每一季度或半年向加油孔(有油孔的)或軸端滴2-5滴自行車潤滑油,或40℃,粘度7-15mm2/s的低粘度潤滑油。但在加油之前一定要清除加油孔或軸端附近的塵埃污物,以免造成磨損。一般用潤滑脂潤滑時不能混用潤滑油,油與脂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混合。但在自行車上是特殊情況,為簡化設備而無脂嘴,只有補加潤滑油,以改善潤滑。
其次鏈條和齒輪盤的潤滑,這里是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混合摩擦,且大部分處於邊界潤滑狀態,因而摩擦條件較苛刻,一定要用粘附性和潤滑性較好的潤滑油潤滑,尤其大多數都是開放式,在塵埃較多的情況下工作的,對鏈條和齒輪盤的磨損嚴重,因而要根據情況隨時(季度或半年)清洗干凈,換用新油,最用用粘度較大的潤滑油(40℃粘度10-20mm2/s),但一般也用和向三軸加的同樣潤滑油,這樣較為方便。
正常騎乘使用
清洗車子:除了讓你的車保持新車時的耀眼外,清洗車子也同時避免車架的銹蝕,而如果你在一場大雨中或泥濘中騎車,在騎完之後應盡快進行清洗的工作,洗車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如果車身上的污泥不多,或多是灰塵而已,可以使用抹布擦乾凈,或是用大毛刷刷干凈。不可使用高壓水柱來清除車身上的污泥,這方法雖然很有效率,但是可能將污水逼入軸承中,如此會造成軸承的損壞。在車身上污泥很多的情況下,應使用刷子以及肥皂水將污泥洗凈後,用清水沖干凈,再用布擦乾。車一清潔干凈後,記得檢查烤漆是否有剝落,鋼制車架烤漆剝落後會開始銹蝕,鋁合金或碳纖維以及鈦合金車架則不會銹蝕,只會影響美觀。在使用水洗過車子後,記得鏈條要擦乾,並重新上油。
檢查剎車皮:將剎車皮上的雜物加以清除,以保證其剎車力,若其磨耗已很嚴重,則須更新。
將線管重新上油:如果剎車或變速的動作不良,可能是內外線的摩擦過大,將外線由止管的部位取下,把內線塗布黃油,再重新裝回,如果如此後動作仍然不順,則考慮更換內外線管。
鏈條上油:將鏈條上滴上潤滑油之後,約十分鍾之後,將鏈條外側的油擦乾凈,鏈條只要內部動作的部份有油就夠了,外部多餘的潤滑油會黏住灰塵,增加清潔的麻煩,因此最好擦乾凈。另外,如果使用噴罐式的潤滑油,記得在上完油後,把滴到其他部位的油擦乾凈。
中期定期維護
檢查鏈條:鏈條在長期使用後會發生拉長的情況,鏈條的節距為0.5英寸,測量24節鏈條,長度應為12英寸,若其長度已經超過正常長度1/8寸,則應更換鏈條。
清洗鏈條:如果你的鏈條內部有許多的油泥,也許該清洗了,清洗鏈條可以使用洗鏈器,或是把鏈條拆下,找一個容器,裝滿溶劑油,置入鏈條後,搖晃使其洗凈,最後取出晾幹上油。
檢查飛輪及大齒盤:若更新鏈條後,如果飛輪會有跳齒的情況,則更新飛輪,若大齒盤的齒磨耗甚大,產生卡鏈的情況,也應更換,檢查大齒盤的固定螺絲,若松動則須重新鎖緊。
檢查輪圈:檢查氣嘴孔及鋼絲孔附近,是否有細微的裂痕產生,若有裂痕,則盡快更換輪圈,將輪子抬起,旋轉輪子,觀察輪圈是否會摩擦到剎車皮,如果會,則須重新調整輪圈。
檢查鋼絲:檢查前後輪的鋼絲是否有斷裂的情形,若有則更換之,換鋼絲後須重調輪圈,調整輪圈時,觀察輪圈偏擺的方向,如向右偏,則將輪圈該處附近的右側鋼絲放鬆,左側鎖緊,向左偏則反之,輪圈左右的偏擺幅度應小於2mm。
檢查車手:檢查車手是否在車禍中發生變形,是否在立管鎖緊的部位產生裂痕,如果是,則更新車手。
檢查座墊及座墊桿:取下座墊桿,檢查是否有變形或裂痕,若無則上一層薄黃油後裝回,檢查座墊是否有損傷,底下的支架是否完好,如果有問題,則加以更換。
長期定期維護
檢查花鼓:取下前後輪,檢查鋼絲孔附近是否有裂痕,如有則馬上更換,用手轉動花鼓軸看看,再加以上下搖晃,如有感到間隙,或是非常的松動,則將花鼓軸分解,將內部的油清理干凈,再重新裝入新的黃油,把花鼓軸重新組合,記得調整軸承應調至軸可順暢轉動,但不會有上下搖晃的間隙。
檢查中天心:取下鏈條,抓住曲柄左右搖晃,如有晃動,鎖緊固定螺絲,若還會晃動,則須調整天心軸承;將耳朵貼座墊上,旋轉曲柄,聽到的聲音應是「呼-呼」很順暢的聲音,如果聽到嘎拉嘎拉或其他的怪聲,則表示軸承已損壞,應更換中天心。
檢查踏板:拆下踏板,使用15mm的開口扳手,注意左邊的踏板是左牙的,拆時不要拆錯,踏板軸承不太須要調整,但仍須加以檢查,如果使用的是卡式踏板,則檢查其機構動作是否正常,並上油潤滑。檢查變速器:檢查變速器的各個動作部位是否會晃動,如果會,表示變速器的磨損已相當嚴重,應該更換了,如果不會則在動作部位上油潤滑。
避震器保養:油壓避震前車腕應該拆卸,更換新的避震油,優利膠形式的則檢查優利膠是否已有裂痕或變形,如有的話則更新之,避震器的維修,應洽詢原購買廠商進行之。
檢查車架:檢查所有烤漆,如有銹蝕狀態至車架穿孔,則須更換車架,如果車架受到沖擊發生變形,則也應更換。
更新所有內外線管:所有的線管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已經磨損,因此建議加以更換,以維持其性能表現。
野外緊急修復
當在野外騎車時,車子發生了故障,使得你必須走路回家,實在是非常掃興的事情,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去騎車時千萬記得要帶著工具,不要認為意外不會發生,有備無患總是好的。以下介紹在野外常見到的故障狀況以及修復的方法:
爆胎:這是常常發生的事情,發生爆胎時,拆下輪子,用拆胎桿卸開外胎,取下內胎,如果有攜帶備胎,那麼直接裝上備胎即可,如無備胎,便須要補胎了,補胎時先找出破洞,用砂紙或粗糙的東西將破洞附近略為研磨後,塗上補胎膠,稍待等其接近半干時,將補胎片貼上,加以壓牢,然後打氣檢查是否還會漏氣,最後裝回內外胎,將氣打足即可。
怎樣選購自行車
選擇自行車的主要是一看是不是好的車架,二看是不是好的零件組成,三看組裝技術好不好。將這三個因素科學地加以組合後,才能算是一輛好的自行車。
一、車架:
1.車架是什麼?
車架相當於人的骨架、有了車架才能裝上各種自行車零件。車架由鐵、鋁合金等材料組成、根據管材的長短構成的角度等影響整體自行車的特性。比如,直線騎行較好的自行車、易轉的自行車、騎行舒暢的自行車等,決定這些因素的很多都來自於車架。
2.怎樣才能算是好車架?
輕、牢、彈性好等是車架追求的目標之一,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還要看各個車架生產廠家的工藝。如設計的車架是否根據材料的強度和特點來設計、焊接工藝是否成熟。這些都直接影響到車架的外觀、強度和彈性。還有較重要的就是噴漆,好的車架噴漆均勻,而且噴3-4層的漆。別小看噴漆,好的噴漆可使自行車容易保養、不易生銹。如果使用不符合以上要求的車架來裝車的話、就有可能生產出不能直線騎行或不易轉彎的自行車,或很快就退的自行車。
3.車架是由哪些材料組成的?
最多的是鐵車架,但是,鐵車架也分成鉻鉬鋼、高強鋼、普通鋼等在鐵中加入其它萬分的車架,加入了這些其它成分後,可以做成比如較薄的管材,使得整體車架變輕。最近,在不減低強度的基礎上,出現了採用鐵以外的材料的車架,比如鋁合金材料。以自行車比賽中有使用鈦金屬炭纖維材料的車架。
⑧ 在自行車中,鏈條是怎麼發揮傳動作用的
機械傳動方式中有一種就是鏈傳動。
鏈傳動是通過鏈條將具有特殊齒形的主動版鏈輪的運動和動力傳遞權到具有特殊齒形的從動鏈輪的一種傳動方式。
鏈傳動有許多優點,與帶傳動相比,無彈性滑動和打滑現象,平均傳動比准確,工作可靠,效率高;傳遞功率大,過載能力強,相同工況下的傳動尺寸小;所需張緊力小,作用於軸上的壓力小;能在高溫、潮濕、多塵、有污染等惡劣環境中工作。
鏈傳動的缺點主要有:僅能用於兩平行軸間的傳動;成本高,易磨損,易伸長,傳動平穩性差,運轉時會產生附加動載荷、振動、沖擊和雜訊,不宜用在急速反向的傳動中。因此,鏈傳動多用在不宜採用帶傳動與齒輪傳動,而兩軸平行,且距離較遠,功率較大,平均傳動比准確的場合。
常見實例:自行車
若要將自行車速度增大,應該將牙盤半徑增大,飛輪半徑減小,後輪半徑增大。現在的變速自行車就是這樣設計的。
鏈傳動是由裝在平行軸上的主、從動鏈輪和繞在鏈輪上的環形鏈條所組成,以鏈作中間撓性件,靠鏈與鏈輪輪齒的嚙合來傳遞運動和動力。
⑨ 關於校園自行車及配件丟失的社會實驗報告
關於校園自行車及配件丟失的社會實驗報告
對校園單車被盜的調查報告
前言
在我們的校園里,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自行車。對學生來說,自行車是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然而,對於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擁有屬於自己的自行車既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也是一個重大的財產隱患。因為在我們的校園丟失自行車的事情屢見不鮮。一般的學生大都會有丟失自行車的經驗,甚者,更是一輛接一輛的丟。校園存在如此大的安全隱患引起了學校相關機構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小組展開了這次關於校園單車被盜問題的調查。
調查課題:對大學單車被盜情況的調查分析及防盜建議。
調查目的:正視單車被盜現象,了解該現象並分析其發生頻繁的原因,進行總結
歸納並提出有效的建議。
調查對象:校內隨機100名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對單車銷售商進行訪談,上網收集資料。
調查組成員:
調查結果、分析及建議
結果與分析:
1. 在這個學期內(調查時是指這個學期開學直到被調查時間內),有11%的同學的自行車已經被盜,甚至有2%的同學在這段時間內(約3個月)已被盜兩輛或以上的自行車。其中被盜的自行車中,92.3%的都是全新車,只有7.7%的是二手單車。由此可以看出,新車是小偷的重點偷盜對象。
2. 76.92%被盜的自行車價格都在RMB 200~300之間且大都是新車,而23.08%的被盜自行車價格則達300及以上。被盜車的車型中普通小型單車和普通大型單車的比例都為38.46%,有23.08%的車型為山地變速車,而且這種自行車型通常價格在100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
小偷並非不偷便宜的車或者舊車,新車偷來還可以再作為新車賣出去,而舊的昂貴的車作為二手的有時甚至能賣的更貴。因此,無論學生擁有的是哪種車,都應該小心被盜。
3. 被盜自行車的地點有飯堂門口、宿舍樓下、教學樓樓下、商業中心區域或大學以外大學城以內。其中76.92%的是在宿舍樓下被盜,宿舍樓下因為樹蔭多,白天上課時人流量少,晚上光線暗,因此更適合小偷作案,被盜幾率高。在教學樓樓下被盜的幾率較低,但靠近外圍的教學樓依舊比較危險。在飯堂門口被盜的幾率較低,在商業區因為有專人保管,因此被盜幾率也幾乎為0。
4. 61.54%的同學是使用U型鎖鎖自行車的,15.38%的同學使用密碼鎖,23.08%的同學使用鐵鏈鎖。通過上網查尋資料,我們得知U型鎖和鐵鏈鎖是傳統的鎖,防盜性能一般,而密碼鎖雖是一種高科技的鎖,可是密碼容易泄露,而且也有無需密碼便可開鎖的技術,這樣自行車也自然地存在被盜的危險。此外,23.28%的只用一個鎖鎖自行車,而76.92%的同學會使用兩個鎖鎖住自行車。
深入分析探討單車被盜的原因:
1. 隨著新生的入住,代步工具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單車同時間大量出現,為小偷的集中作案提供了方便。
1/2
2. 內有一個商業區,人流大,校外人士多,增加了單車被盜的可能性。
3. 宿舍區如宿舍樓、飯堂等缺乏管理,而某些學生的防盜意識也弱,短期離開時不鎖單車,方便小偷下手。
4. 自己的自行車被盜之後學生只有少部分人報案,但是這部分學生從公安局得到的回復是「自行車失竊事件時有發生,找回的概率很小」,而實際上這部分學生中也沒有人通過這種途徑找回丟失的自行車。除此之外的同學往往覺得很無奈,只好放棄,在需要時繼續購得自行車,使偷盜更加猖獗。
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建議:
1、單車雙鎖法。為了延長盜車人的作案時間,每輛車配兩把或以上車鎖。一般可配防撬車鎖一把鎖後輪,鋼絲鎖一把鎖前輪。停車即用,養成習慣。
2、鏈條掛鎖法。自行車按正常辦法鎖好後,可在自行車鏈條上鎖一把較為堅固的掛鎖鎖柄要從鏈條孔中插入,使掛鎖在鏈條上不能滑動,如果車鎖被撬開了,有鏈條上的掛鎖卡住鏈條,自行車無法正常使用,盜車人無法將車騎走。自行車鏈條上掛鎖,因無撐點,不易被撬被砸,且較為隱蔽。全包鏈盒自行車可將鏈合後下方檢查小蓋卸下,亦可適用此法。
3、雙車聯鎖法。單車除按正常方法鎖好外,車主可各自聯系一位有自行車的夥伴,將兩輛單車用鋼絲鎖聯鎖在一起,如果兩車都有鋼絲鎖,可將兩條鋼絲鎖全部用上。
4、避開重點法。新自行車或者高檔自行車是盜車襲擊的重點目標,一般不要放在校內使用,必須實行雙鎖法,另在鏈條上掛鎖。自行車一般不要停放在十分顯眼、易於盜車分子下手的地段,也不要停放於機動車通行的路段,以防止盜車分子趁人不備將自行車放在機動車上捎帶出去。
5、平時防範法。將自行車按指定地點停放,車主要經常查看。短暫回宿舍和去飯堂吃飯,是自行車被盜多發期,應特別注意。
⑩ 自行車的鏈條轉動裝置氣怎麼樣的作用
鏈條傳動裝置可以較長距離的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