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箕斗在結構上主要有哪幾部分組成
不答道樓主問的是哪一種,以下幾種解釋僅供參考:
1、裝運煤炭或矸石的提升容器。多為自動裝卸
箕斗是一種直接裝載有用礦物、廢石或矸石的容器。分斜井用和立井用兩種。主井箕斗按提升機型式不同又分單繩箕斗和多繩箕斗;按卸載方法不同分用於立井的底卸式和翻轉式;用於斜井的後卸式和翻轉式。煤礦立井用底卸式,斜井用後卸式;金屬礦纏繞式提升用翻轉式,多繩摩擦式提升用底卸式。用於平衡提升的箕斗有尾繩懸掛裝置;用於多繩提升的有鋼絲繩張力平衡裝置。中國單繩箕斗容量一般為3~16t,多繩箕斗容量4~30t。
箕斗只能用來提升礦石和廢石。當一個礦山須裝設兩套提升設備時,主井一般採用箕斗提升,副井則用罐籠提升。
豎井使用的箕斗按結構不同分為翻轉式、底卸式和側卸式三種。圖6-6為底卸式箕斗。 單繩箕斗金屬礦山單繩提升一般採用翻轉式箕斗,多繩提升一般採用底卸式箕斗。
2、星名。即箕宿與斗宿。
《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後因以「箕斗」比喻虛有其名。 宋 蘇軾 《和三舍人省上》:「嗟君妙質皆瑚璉,顧我虛名但箕斗。」
3、人手上的指紋,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
《第一屆全國曲藝會演作品選集·斷頭山》:「惡霸橫蠻不甘休,冷笑一聲說出口:『不還帳拿你的兩畝薄土抵壓頭。』叫兒父當約上去蓋箕斗,他還說自家人寬待從優。」
② 裝載機的工作裝置有哪些部分
�0�2�0�2�0�2 裝載機是一種作業效率很高的鏟裝機械,它不僅能對鬆散物料進行裝、運、卸作業,還能對爆破後的礦石以及土壤作輕度的鏟掘丁作。如果交換相應的工作裝置後,還可以完成挖土、推土、起重及裝卸等丁作。因此,裝載機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工程施工中。裝載機主要由工作裝置、行走裝置、發動機、傳動系統、轉向制動系統、液J系統、操作系統和輔助系統組成。 �0�2�0�2�0�2 裝載機的工作裝置主要由動臂、搖臂、鏟斗、連桿等部件組成。動臂和動臂油缸鉸接在前車架上,動臂油缸的伸或縮使丁作裝置舉升或下降,從而使鏟斗舉起或放下。轉斗油缸的伸或縮使搖臂前或後擺動,再通過連桿控制鏟斗的上翻收斗或下翻卸料,由於作業的要求,在裝載機的工作裝置設計中,應保證鏟斗的舉昇平移和下降放平,這是裝載機工作裝置的一個重要特性。這樣就可減少操作程序,提高生產率。
③ 畢業設計《主井提升設備選型設計》求幫助
主井提升設備選型的
看要求跟找的
④ 箕斗是國家禁止的淘汰設備嗎
一種直接裝載有用礦物、廢石或矸石的容器。分斜井用和立井用兩種。主井箕斗按提升機型式不同又分單繩箕斗和多繩箕斗;按卸載方法不同分用於立井的底卸式和翻轉式;用於斜井的後卸式和翻轉式。煤礦立井用底卸式,斜井用後卸式;金屬礦纏繞式提升用翻轉式,多繩摩擦式提升用底卸式。用於平衡提升的箕斗有尾繩懸掛裝置;用於多繩提升的有鋼絲繩張力平衡裝置。中國單繩箕斗容量一般為3~16t,多繩箕斗容量4~30t。
⑤ 機械電子畢業論文,最好是原創的文章
這方面的問題,建議你看下銘文網,之前我就在那裡寫的論文,非常不錯,遇到的問題和格式都挺快給我了。最關鍵的是銘文網有很多在線的輔導老師幫你解決問題,不用費勁心思查資料。
⑥ 煤礦設計手冊WORD格式
書名:煤礦礦井采礦設計手冊 上冊
圖書編號:1014235
出版社:煤炭工業出版社
定價:106.0
ISBN:750200542
作者:
出版日期:1996-01-01
版次:1
開本:16開
簡介:
(京)新登字042號
內容提要
本《手冊》是為礦山(主要為煤礦)設計工作者編寫的一本礦井設計實用工具書·全書共分:采礦設計常
用技術資料、礦區總體和礦井開拓、采區布置和採煤方法、巷道斷面及交岔點、立井井筒及硐室、斜井井筒及
硐室、井底車場、井底車場硐室、采區車場及硐室、通風與安全等十篇,分上、下兩冊出版·書中編入了有關
設計依據、規定、設計原則、計算方法和實例·此外還列舉了大量的資料和數據·本《手冊》表達形式以圖表為
主,文字敘述亦較簡潔,便於讀者查閱·
責任編輯:鮑儀施修誠張文山
目錄:
目錄
第一篇采礦設計常用技術資料
第一章常用數學、力學公式
及有關計算用表
第一節常用數學公式
一、代數
二、平面三角
三、常用曲線
四、微積分
五、幾何圖形及數學用表
六、曲線、切線長度計算
第二節梁的內力及變位計算公式
一、受靜載荷梁的內力及變位
計算公式
二、受沖擊載荷梁的計算公式
第二章常用符號、計量單位及換算
第一節字母表
第二節單位制和單位換算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二、曾經使用及暫時與國際單位制
並用的單位
三、市制單位
四、常用計量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第三章煤的性質、分類及用途
第一節煤的性質及工業分析
一、煤的物理性質
二、煤的化學性質
三、煤的工藝性質
四、我國不同牌號煤的主要煤質指標
第二節工業用煤的分類及綜合利用
一、中國煤(以煉焦用煤為主)
分類方案
二、國際硬煤分類
三、煤質主要指標
四、煤的綜合利用
第三節工業用煤的質量要求
一、煉焦用煤
二、動力用煤
三、氣化用煤
四、煉油用煤
五、腐植酸用煤
第四章岩石性質與圍岩分類
第一節岩石性質
一、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
二、岩體的工程性質
第二節圍岩分類
一、錨噴圍岩分類
二、普氏岩石分類
三、鐵路隧道圍岩分類
第三節煤層分類
一、煤層分類
二、構造和煤層頂底板
三、緩傾斜煤層工作面頂板分類
第五章窄軌道岔與線路聯接
第一節窄軌道岔
一、窄軌道岔的類別和系列
二、窄軌道岔選用說明
三、扳道器的布置
四、警沖標
第二節線路聯接
一、單開道岔非平行線路聯接
二、單開道岔平行線路聯接
三、對稱道岔線路聯接
四、渡線道岔線路聯接
五、三角岔道線路聯接
第六章礦井開采抗震設計資料
第一節簡述
一、地震烈度
二、震級與震中烈度及震源深度
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岩石性質對地震烈度的影響
四、水文地質條件對地震烈度的影響
第二節井巷工程震害與采礦抗震
設計的有關規定
一、井巷震害
二、采礦抗震設計的有關規定
三、名詞術語
第七章工業場地和鐵路安全煤柱
留設方法
第一節岩層移動角、邊界角及其計算
一、岩層移動角、邊界角及其計算
二、建築物的保護級別
三、保護地面建築物及主要井巷
的方法和圍護帶的大小
第二節安全深度
第三節安全煤柱的計算
一、計算規則
二計算方法
第四節安全煤柱設計實例
一、立井安全煤柱的設計實例
二、斜井安全煤柱的設計
三、工業場地安全煤柱的設計
四、鐵路安全煤柱的設計
第八章采礦制圖
第一節制圖一般規定
一、圖幅
二、圖簽
三、比例
四、字體及書寫方法
五、字母代號
六、圖線及畫法
七、剖面(斷面)線的畫法
八、尺寸注法
九、圖紙上序號的注法
第二節圖例
一、說明
二、圖例
三、常用地質圖例
第九章圖紙編號
第一節圖紙分類及符號
一、說明
二、設計圖紙的分類和符號
三、圖號組成
第二節固定圖號
第十章常用工程材料
第一節鋼鐵材料
一、各種型鋼的型號規格尺寸
重量及有關系數
二、鋼軌及附件
三、鋼板
四、鋼管
五、幾種常用的鋼絲繩的規格
重量及抗拉強度
六、螺栓
七、螺母
八、墊圈
九、花籃螺絲
第二節木材及竹材
一、木材
二、竹材
第三節磚、石、砂材料
一、磚
二、石料
三、石子的分類及質量要求
四、普通砂的分類及質量要求
五、砌築砂漿配合比
六、砂漿的標號
第四節水泥、混凝土
一、水泥
二、混凝土
三、噴射混凝土
四、鋼筋
第五節其他材料
一、鑄石
二、樹脂
三、膠管
四、礦用膠布風筒
五、塑料製品
第十一章採掘運設備及部分
煤礦專用設備
第一節採掘運設備
一、採煤機械
二、煤礦運輸設備
三、煤礦支護設備
四、掘進、裝載機械
五、煤(岩)電鑽
六、煤礦井巷工程設備
七、礦井小絞車
八、工業泵
第二節部分煤礦專用設備
一、翻車機
第二篇礦區總體設計和井田開拓
第一章設計依據
第一節計劃任務書及設計的審批決定
一、計劃任務書
二、設計的審批決定
第二節地質報告
一、地質報告的內容
二、分析地質報告的內容及方法
第三節生產礦井概況
一、生產礦井(露天礦)概況
二、地質情況
三、生產礦井(露天礦)主要
技術經濟指標
第二章礦區總體設計
第一節一般規定與設計內容
一、一般規定
二、設計內容
第二節井田劃分
一、井田劃分的原則
二、井田劃分的方法
三有關井田尺寸的規定及計算
公式
四、井田劃分實例
五、各類井型實際井田尺寸
第三節礦區規模與服務年限
一、一般規定
二、確定礦區規模的依據
三、各類規模礦區均衡生產年限
四、儲量動用系數
第四節井田開拓及並筒(平碉)位置
第五節礦井建設順序
一、編制礦井建設順序的原則和依據
二、礦井建設順序實例
第三章井田開拓
第一節井田開拓方式的確定
一、開拓方式分類
二、確定開拓方式的主要依據
三、開拓方式的選擇
四、水力採煤與水砂充填的適用條
件及主要問題
第二節礦井設計生產能力與服務年限
一、生產能力的確定
二、井型與服務年限參考資料
第三節井田境界與水平劃分
一、井田境界
二、水平劃分
第四節井筒位置選擇
一、地面條件
二、井下條件
三、綜合確定井筒位置
四井口坐標計算、提升方位角
及井硐方位角
五、井口標高
六、風井位置選擇
七、注砂井位置選擇
第五節主要巷道布置與采區劃分
一、主要巷道布置
二、采區劃分與開采順序
第六節開采計劃與水平延深
一、開采計劃
二、水平延深
第七節大巷運輸
一、大巷運輸方式
二、大巷運輸方式的選擇
三、礦車選型與數量
第八節礦井工作制度
第四章井田開拓方案比較
第一節方案比較內容
一、井筒形式方案比較內容
二、生產能力方案比較內容
三、井筒(平硐)位置方案比較內容
四、水平劃分方案比較內容
五、通風方式方案比較內容
六、運輸大巷布置方案比較內容
七、大巷運輸方式方案比較內容
八、總回風道布置方案比較內容
九、采區劃分方案比較內容
第二節方案比較法
一、方法、步驟
二、方案比較時應注意的問題
三、經濟比較的計算方法
四、建設工期
第三節方案比較實例
一、礦井生產能力
二、水平劃分
三、井筒形式、位置及通風
附錄一煤田地質
一、地層與地質時代
二、中國主要含煤地層
三、煤層
第三篇采區布置和採煤方法
第一章采區布置設計依據及要求
第一節采區布置設計依據
第二節采區布置要求
一、一般要求
二、初期采區位置選擇的要求
第二章主要參數選擇
第一節采區尺寸
一、采區尺寸的數值
二、影響采區尺寸的因素
三、設計采區尺寸參考數據
第二節採煤工作面及分階段長度
一、工作面長度
二、工作面長度的確定因素
三、工作面長度參考資料
四、分階段長度
第三節同時回採工作面的錯距
一、確定回採工作面錯距的要求
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
三、同時回採工作面錯距的計算方法
四、工作面錯距經驗數值
五、分層開采工作面錯距示例
第四節采區煤柱及回採率
一、采區煤柱分類及尺寸
二、確定采區煤柱的要求
三、采區回採率
第五節采區生產能力
一、影響采區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確定采區生產能力的方法
三、采區生產能力參考資料
第三章采區巷道布置
第一節煤層群分組和采區巷道聯
合布置的適用條件
四構造
附錄二煤田勘探
一、勘探程序和工作程度
二、構造和煤層類型(勘探類型)
三、各勘探階段的煤質工作
四、水文地質勘探
五、開采技術條件勘探
六、伴生有益礦產勘探
七、儲量計算
一、煤層群分組的主要依據
二、采區巷道聯合布置的適用范圍
三、煤層群分組實例
第二節采區巷道礦山壓力顯現規
律及其應用
一、采區巷道受壓後的一般狀態
二采區內各類巷道礦山壓力顯
現規律及巷道維護措施
三、無煤柱開采
第三節近水平、緩及傾斜煤層采
區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類型
二、采區(盤區)巷道布置
三、傾斜長壁開采巷道布置
四、跨多上山(石門)連續開采
巷道布置
第四節急傾斜煤層采區巷道布置
一、急傾斜煤層采區巷道布置特點
二、采區巷道布置
第五節綜采采區巷道布置
一、綜采對采區巷道布置的要求
二、煤炭部《綜采采區、工作面設計
暫行規定》對綜采采區巷道布
置的有關規定
三、綜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第六節水砂充填採煤法采區巷道布置
一、巷道布置類型圖示
二、巷道布置分析
第七節水力採煤的采區巷道布置
一、水力採煤采區的巷道布置
類型圖示
二、水力採煤采區巷道布置的特點
第八節有煤與沼氣突出危險煤層
的采區巷道布置
一、《煤礦安全規程》對有煤與
沼氣突出危險煤層的採掘
規定
二、開采解放層
三、采區巷道布置
第九節采區(盤區)巷道布置實例
一、走向長壁開采采區(盤區)
巷道布置實例
二、傾斜長壁開采采區(盤區)
巷道布置實例
三、水力採煤采區巷道布置實例
第四章採煤方法
第一節採煤方法的選擇
一、採煤方法選擇的依據
二、採煤方法選擇的要求
三、採煤方法分類
第二節薄及中厚煤層採煤方法
一、緩傾斜煤層單一長壁採煤法
二、傾斜煤層單一長壁採煤法
第三節厚煤層採煤方法
一、傾斜分層走向長壁採煤法
二、V型傾斜長壁水砂充填採煤法
第四節急傾斜煤層採煤方法
一、偽傾斜柔性掩護支架採煤法
二、急傾斜厚煤層水平分層斜
切分層採煤法
三、倒台階採煤法
四、倉儲採煤法
五、鋼絲繩鋸採煤法
第五節綜合機械化採煤
一、自移式液壓支架的類型
二、自移式液壓支架的選擇
三、工作面布置及主要參數
四、勞動組織及技術經濟指標
第六節水力採煤
一、漏斗式採煤法
二、小階段(走向短壁)式採煤法
三、適用條件及有關參數
四、作業方式及技術經濟指標
第五章建築物鐵路和水體下
採煤
第一節岩層與地表移動的一般特徵
一、岩層移動的一般特徵
二、地表移動的一般特徵
第二節地表移動和變形的主要參數
及預計方法
一、地表移動和變形的基本概念
二、地表移動和變形的主要參數
移動和變形的預計方法
第三節建築物下採煤
一、地表移動和變形對建築物的影響
二、減少地表移動和變形的開采措施
三、建築物下採煤實例
第四節鐵路下採煤
一、鐵路下採煤的特點和要求
二、鐵路下採煤應採取的措施
三、鐵路下採煤實例
第五節水體下採煤
一、采動後上覆岩層的變形和破壞
特徵
二、導水裂縫帶高度的計算
三、水體下採煤的技術措施
四、水體下採煤實例
第六章採掘關系
第一節配采
一、礦井兩翼產量與儲量的關系
二、各類煤層合理配采
三、不同開采技術條件的煤層
合理搭配
四、確定合理的掘進率
五、工作面進度
第二節巷道掘進工程排隊
一、接續時間一般要求
二、巷道掘進速度
三、掘進組的配備
第三節三量規定
一、三量可采期的規定及計算
二、三量的解釋和計算范圍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四、三量接替系數
第七章采區運輸
第一節煤炭運輸
一、《煤炭工業設計規范》的有關
規定
五、回採工作面運輸巷膠帶化及效果
六、膠帶運輸對巷道布置的要求
第二節輔助運輸
第四篇巷道斷面和交岔點
第一章巷道斷面
第一節巷道斷面形狀的選擇
一、選擇斷面形狀應考慮的因素
二、巷道斷面形狀及其適用條件
第二節拱形、梯形及矩形巷道斷面
尺寸的確定
一、確定巷道斷面凈尺寸的有關規定
二、巷道斷面凈寬度的確定
三、巷道斷面凈高度的確定
四、圓弧拱形及三心圓拱形幾何參數
五、按通風條件校核巷道斷面
六、經濟斷面
第三節地壓及巷道支護計算
一、地壓計算
二、巷道支護計算
第四節拱形、梯形、矩形巷道支護
參數及工程量材料消耗量
一、錨噴支護
二、砌石旋支護
三、木支架及梯形金屬支架
第五節封閉拱形巷道斷面的計算
一、設計原則
二、幾種封閉拱形巷道斷面
第六節U型鋼拱形可縮性支架
一、支架分類
二、支架的適用條件
三、拱形可縮性金屬支架設計參數
四、三節對稱直立式拱形可縮性金
屬支架巷道斷面計算
五、25U型鋼拱形可縮性支架應用
實例
第七節曲線巷道
一、矸石及材料運輸方式
二、人員運送
第三節採掘運設備配備
二、采區上(下)山煤炭運輸方式
三、采區運輸設備能力的確定
四、采區掘進煤的處理
一、採掘運設備的配備
二、採掘運設備的備用台數
一、曲線軌道半徑
二、曲線巷道加寬值
三、曲線軌道的外軌超高值
四、曲線軌道的軌距加寬值
第八節水溝
一、水溝布置
二、水溝砌築
三、水溝坡度及流速
四、水溝斷面和流量計算
五、水溝蓋板
六、特大涌水量礦井的水溝實例
第九節軌道鋪設
一、鋼軌
二、軌枕
三、石碴道床
四、固定道床
第二章平巷交岔點
第一節交岔點分類
一、普通交岔點
二、穿尖交岔點
第二節交岔點平面尺寸的確定
一、確定交岔點平面尺寸的依據
二、交岔點平面尺寸計算公式
三、交岔點平面尺寸計算
第三節交岔點牆高及斜率
一、交岔點牆高
二、交岔點斜率
第四節交岔點支護
一、錨噴支護交岔點
二、砌石旋支護交岔點
第五節工程量及材料消耗量計算
第五篇立井井筒和硐室
第一章立井井筒平面布置
第一節概述
一、井筒斷面形狀
二、井筒名稱
第二節並筒平面布置
一、井筒平面布置設計依據和要求
二、井筒平面布置形式
三、立並提升容器
第三節井筒斷面的確定
一、井筒斷面確定步驟
二、剛性罐道的井筒斷面確定方法
三、井筒斷面積計算
四、井筒斷面布置實例
第二章井筒裝備
第一節鋼絲繩罐道
一、概述
二、鋼絲繩罐道布置形式
三、鋼絲繩罐道安全間隙的確定
第二節剛性罐道
一、概述
二、罐道梁
三、罐道
四、罐道布置形式及罐道梁固定方式
第三節剛性罐道的計算
一、荷載分析
二、罐道、罐道樑上的荷載計算
三、罐道計算
四、罐道梁計算
五、罐道梁層間距的確定
六、計算實例
第四節罐道與罐道、罐道與罐道梁
的連接
一、罐道接頭
二、鋼罐道梁接頭
三、罐道與罐道梁的連接
第五節管路敷設及梯子間
一、管路布置及管子梁的選擇
二、電纜布置與敷設
三、梯子間
第六節井筒裝備的防腐
一、井筒中鋼材構件的防腐
二、木質構件的處理
第七節百米井筒裝備材料消耗
第三章井筒支護
第一節支護類型及支護材料
一、支護類型
二、支護材料
三、混凝土配料
第二節立井地壓計算
第三節井壁厚度及圓環內力的計算
一、井壁厚度計算
二、均勻側壓力作用下圓環內力計算
三、不均勻側壓力及圓環內力計算
四、井口構築物作用下的側壓力及井
壁圓環內力計算
五、地震力作用下的井筒側壓力
第四節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構件
一、混凝土、鋼筋的強度及參數
二、混凝土、鋼筋混凝土構件計算
第五節磚石構件(砂漿砌體)的強
度計算
一、砌體強度計算
二、圓環砌體承載力的驗算
三、計算實例
第六節井筒錨噴支護設計
一、使用條件及注意事項
二、錨噴支護參數的選擇
三、立並錨噴支護計算
第七節壁座及梁窩計算
一、壁座設計
二、梁窩尺寸計算
第四章凍結法鑿井井壁設計
第一節井壁類型及特點
第二節井壁設計依據
一、井筒特徵及裝備情況
二、地質及水文地質資料
三、凍結施工資料
第三節凍結深度及壁座位置的確定
一、凍結深度的確定
二、壁座位置的選擇
第四節設計荷載
一、地壓
二、不均勻地壓
三、凍結壓力(施工期間臨時荷載)
第五節混凝土及鋼筋混凝土
井壁設計
一、井壁安全系數的確定
二、混凝土並壁的設計
三、鋼筋混凝土井壁的設計
第六節凍結法井壁設計中的
幾個問題
一、凍結井壁受力的一般規律
二、凍結並筒混凝土井壁的特點
三、凍結井壁的裂縫及溫度應
力計算
第七節復合井壁
一、材料及使用要求
二、復合井壁各部分的組成和作用
三、復合井壁設計計算
四、壁座的設計
第八節井塔荷載作用下的井壁結構
一、概述
二、計算公式及圖表的應用
三、計算步驟
第九節凍結法雙層鋼筋混凝土井壁
設計實例
一、井筒計算資料
二、井壁側壓力計算
三、確定井壁厚度
四、按凍脹力對外層井壁環向配筋
的計算
五、內壁環向配筋計算
六、按吊掛力計算豎向鋼筋及抗裂
性驗算
七、壁座的設計
八、在井塔作用下的井壁計算
第五章鑽井法井壁結構設計
第一節概況
一、鑽井法施工井壁的一般結構形
式以及要求
二、煤炭系統鑽井法鑿井施工情況
三、國內、外使用立井鑽機的主要
技術特徵
第二節預制鋼筋混凝土井壁計算
一、鑽井法施工井筒直徑的確定
二、鑽井法井筒設計的結構
安全系數
三、荷載
四、井壁強度及穩定性計算
第三節井壁底計算
一、淺碟式井壁底
二、截錐式井壁底
三、半球和削球式井壁底
四、半橢圓回轉扁球殼井壁底
第四節設計舉例
一、設計依據
二、地壓計算
三、井壁計算
四、回轉橢圓扁球殼並壁底的計算
第六章沉井法結構設計
第一節沉井法分類及技術特徵
一、沉井法分類
二、沉井技術特徵
第二節沉井井壁結構設計
一、設計依據及所需資料
二、井筒主要參數確定及井壁設計
三、井壁的環向配筋計算
四、井壁豎向鋼筋的計算
第三節沉井刃腳設計
一、刃腳的用途及形狀
二、刃腳內力及配筋計算
第四節沉井構造要求
第五節套井結構設計
一、套井尺寸的確定
二、套井的結構型式及特點
第六節沉井結構計算實例
一、地質情況
二、沉井井筒尺寸確定
三、按下沉條件驗算井壁厚度
四、井壁環向配筋計算
五、豎向鋼筋計算
六、聯系鋼筋
七、沉井的刃腳計算
第七章硐室
第一節罐籠立井井筒與井底車場連
接處(馬頭門)
一、設計依據
二、連接處形式
三、連接處尺寸的確定
四、連接處斷面形狀及支護
五、連接處附屬硐室及行人通道
六、其它要求
七、部分礦井連接處設計索引
第二節井底煤倉及箕斗裝載硐室
一、設計依據
二、並底煤倉及箕斗裝載硐室布置
三、井底煤倉
四、箕斗裝載硐室
五、裝載膠帶輸送機巷及機頭、給
煤機、貯氣罐硐室
六、配煤膠帶輸送機巷
七、井底煤倉、箕斗裝載硐室通用
設計索引
第三節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煤硐室
及水窩泵房
一、設計依據
二、清理撒煤硐室及水窩泵房布置
三、井底受煤漏斗及撒煤溜道
四、沉澱池硐室及水倉、水窩泵房
五、清理斜巷及絞車房
六、部分礦井箕斗立井井底清理撒
煤及水窩泵房設計索引
第四節罐籠立井井底水窩及清理
一、設計依據
二、井底水窩分類
三、井底水窩深度的確定
四、井底水窩支護及水窩底部結構
五、井底水窩梯子間及平台梁
六、井底水窩排水及清理方式
七、副井井底清理斜巷及排水硐室
通用設計索引
第五節立風井井口及井底布置
一、設計依據
二、井口布置
三、井底布置
四、風井井底連接處通用設計索引
第六節休息硐室
一、設計依據
二、休息硐室的布置
三、斷面及支護
第七節硐室支護計算
一、設計依據
二、支護計算
三、計算例題
主要參考資料
⑦ 裝載機工作裝置的有限元分析的難點在哪
1、 引言
裝載機是工程機械的主要機種之一,廣泛用於建築、礦山、水電、橋梁、鐵路、公路、港口、碼頭等國民經濟各部門。國外裝載機發展迅速,而我國裝載機在設計上存在很多問題,其中主要集中在可靠性、結構設計強度等方面[1,2]。由於採取「類比試湊」等設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形成設計中的「人為」應力集中點,造成機構整體強度的削弱甚至破壞。按這種設計生產出的產品,外觀上看上去很強壯、剛性很好,但卻有內在的設計缺陷,使用過程中常因工作裝置結構強度等原因,產生開焊、甚至斷裂等破壞,致使工作裝置報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本文將以SDZ20型裝載機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在典型工況下用MARC軟體進行靜態結構分析,獲得工作裝置整體的應力及變形分布。其結論對該種結構的優化設計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 工作裝置結構受力破壞與力學特徵
2.1工作裝置的結構
工作裝置由鏟斗、動臂、橫梁、支撐、搖臂、拉桿等組成。各構件之間由鉸銷聯接,有相對轉動。為了增強搖臂、支撐的剛度,在搖臂及支撐之間有筋板連接,在計算時,可以將其視為一體。動臂上鉸點與裝載機前車架鉸接,中部鉸點與舉臂油缸鉸接;搖臂上鉸點與翻斗油缸鉸接。用MARC對其做有限元靜力分析中,認為工作裝置各鉸接處沒有相對轉動。動臂是工作裝置的主要受力部件,其截面形狀為矩形;又因其長、寬方向遠大於厚度方向,故可以用板殼元對動臂進行離散。橫梁截面為箱形,為焊接結構。搖臂和支撐也是焊接結構,其焊接板的截面均為矩形。考慮各構件的厚度遠小於其它兩個方向的厚度,可以認為均為板類零件。
2.2結構受力與破壞特徵
裝載機整體結構為對稱結構。分析裝載機插入、鏟起、舉升、卸載等的作業過程可知,裝載機載初鏟時,工作裝置受力最大。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受到的外界載荷為不變載荷,主要是物料的重量以及機構自重。由於物料種類和作業的條件不同,裝載機工作時鏟斗切削刃並非均勻受載,一般可以簡化為兩種極端情況:(1)認為載荷沿切削刃均勻分布,並以作用在鏟斗切削刃中點的集中載荷來代替均布載荷,稱其為對稱受載情況;(2)非對稱受載情況,由於鏟斗偏鏟、料堆密集情況不均,使載荷偏於鏟斗一側,通常將其簡化為集中載荷作用在鏟斗最邊緣的斗齒上。這兩種處理方法都是偏於安全的。當結構受力超過其極限載荷,材料發生塑性變形直至開裂(焊接部位)或斷裂。
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邊界條件
工作裝置作為裝載機的主要工作部件,強度和剛度必須有充分的保證。根據工作裝置的結構特徵,建立起與其對應的有限元模型。
3.1單元類型的選取有限元網格劃分
工作裝置的各板厚度均勻,且長寬相比較小的多。根據經典薄殼理論假設,厚度小於中面輪廓尺寸1/5的為薄板。因此可以採用空間板殼單元進行網格劃分。考慮四邊形單元比三角形單元具有更高的計算精度,而三角形單元比四邊形單元更利於擬合過渡,所以採用四邊形單元與三角形單元混合進行網格劃分。
有限元網格按照「均勻應力區粗劃、應力梯度大的區域細劃」的原則進行劃分。按照給定尺寸自動劃分後,對局部(如尖角和軸承孔等部位)進行細劃。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3.2邊界條件的施加
邊界條件包括兩方面:邊界載荷和邊界約束。取額定裝載量,按靜力等效的原則將力施加在鏟斗尖內移約100mm處中部。在初鏟轉斗時,可認為舉臂油缸和翻斗油缸都不動,動臂的兩個鉸銷部位和搖臂的鉸銷部位無相對移動。
3.2.1邊界載荷
額定裝載為2×104N。聯合鏟取的工況進行載入。根據以上假設,可以計算出鏟斗所受水平力Rx和垂直力Ry。
水平力(即插入阻力)的大小由裝載機的牽引力確定
Rx=Pkpmax=4000N 式中,Pkpmax為裝載機的牽引力。
垂直力(即鏟起阻力)大小受裝載機的縱向穩定條件的限制。
Ry=GL1/L=58800x1300/2615.8=26974N 式中,G——裝載機自重,為6000kg(58800N)。
L1——中心到前輪水平距離,為1300mm。
L——垂直力作用點到前輪水平距離,為2615.8mm 。
考慮到鏟斗的特殊性,對其變形及破壞不予考慮。根據聖維南原理,局部載荷不影響遠處應力場的分布,可以知道,在鏟斗尖部附近所施加的點載荷不會影響除去鏟斗外的工作裝置的應力分布。所以這種載入方式是可行的。
3.2.2邊界約束
根據假設,舉臂油缸和翻斗油缸不動。這樣,在油缸與工作裝置的鉸接處和動臂與前車架的鉸接處分別施加對應的邊界條件。
3.3材料性能參數的確定
SDZ20型裝載機工作裝置構件所用的材料為16Mn(包括動臂、搖臂、支撐、橫梁和各筋板、加強板)和Q235(拉桿),變形在彈性范圍內,對應各構件分別施加所需材料常數:
4、 結果分析
用MARC軟體對工作裝置進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整個工作裝置的整體應力應變場、變形場分布,圖3給出了工作裝置的局部等效應力分布。
由結果可知,該裝置的結構完全滿足了強度要求。各構件情況是:動臂的危險點在動臂下鉸點及動臂與舉臂油缸鉸接處附近,應力值已經分別達到142.5MPa和118.9MPa,偏載時應力值達到184.5 MPa和153.6 MPa,是正載時的1.29倍,且偏載的一側與橫梁焊接部分出現應力集中,其值已達到100 MPa;搖臂的危險點在搖臂與拉桿鉸接處,應力已達91.7 MPa;橫梁的危險點在橫梁與動臂的鉸接處,應力值已達65.2 MPa;拉桿的危險點在與搖臂鉸接處,應力值已達107.2 MPa。同時,在偏載時,動臂承載了由於偏載所產生的大部分扭矩,而其他構件在偏載時的應力集中相對減小。即使這樣,最大值仍遠小於屈服應力,設計是偏於安全的。
⑧ 求ZL50裝載機工作裝置的完整技術參數!!!
鏟斗容積: 3.0 立方
卸載高度: 3200 mm
卸載距離: 1200 mm
動臂舉升時間 5 秒
鏟斗卸料版時間: 2秒
動臂下降時間: 4 秒
鏟斗最大卸載角度 45
鏟斗最高權位
自動放平
動臂限位
鏟斗限位等等
⑨ 曹國華的發表的學術論文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邵杏國.變質量提升系統鋼絲繩軸向-扭轉耦合振動特性. 振動與沖擊, 2010, 29(2): 64-68. (EI: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陳國安.繩式防墜器制動過程制動繩沖擊行為研究.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09, 38(2): 244-250.(EI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邵杏國.纏繞提升礦車進出罐籠過程鋼絲繩耦合振動行為. 煤炭學報, 2009, 34(5): 702-706.(EI: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彭玉興.箕斗在裝載過程中的震動特性研究. 煤炭學報, 2007, 32(3): 327-330.(EI:)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陳國安.軸向載荷下單股鋼絲繩內部鋼絲變形特性. 中國機械工程, 2009, 20(3): 267-270.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陳國安.6×7+IWS雙螺旋鋼絲曲率和撓率及其變化特性. 機械強度, 2009, 31(3): 491-496.
曹國華,朱真才,彭維紅,邵杏國.懸垂狀態下單股鋼絲繩軸向及扭轉變形特性. 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08(CCCM2008)暨第七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交流會(SCCM-7)宜昌: 2008.
曹國華,朱真才,王林濤.快速卡繩裝置的應力分析與優化. 煤礦機械, 2005,(3):34-36.
曹國華,朱真才, 彭維紅. 虛擬樣機聯合模擬在提升防墜系統設計中的應用. 礦山機械, 2005, 33(12):51-52.
朱真才, 曹國華, 彭維紅, 彭玉興. 鋼絲繩在箕斗裝載過程中的縱向振動行為研究.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2007, 32(03): 325-329. (EI:2
鈕磊,曹國華,張愛軍,等.多繩摩擦式提升機摩擦輪的有限元分析. 煤礦機械. 2009, 30(6): 69-71.
⑩ 裝載機工作裝置模擬研究有什麼意義
在對裝載機工作裝置復優化設計及運動制住址研究現狀進行全面回顧與綜合的基礎上,以裝載機工作裝置反轉六連桿機構為例,建立了裝載機工作裝置運動過程的通用數學表達式,對工作裝置優化設計的合理方法進行了探索.採用復合形法和黃金分割法對六連桿機構進行了優化設計,並對裝載機工作裝置的運動性能參數進行了計算.利用VisualC++6.0開發了連桿機構的優化設計及運動模擬軟體.對優化設計的具體應用技術,如數學模型的建立、目標函數的選擇、約束條件的建立、優化方法的選擇等進行了闡述.對優化設計的主要方法進行了比較,確定了裝載機工作裝置六連桿機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