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科知識-5
坦克
B. 噴粉的作業安全
1 、噴粉區范圍一般應包括:
a)噴粉室、供粉裝置(包括循環供粉裝置的粉料輸送裝置、粉料倉及其卸料裝置)、回收裝置、風機、凈化裝置及與其相連的粉末輸送管道。
b)噴粉室開口處向外水平3m及垂直1m方向內區域;
c)在鋁材噴塗現場存放或堆積有粉末塗料的場所;
d)排風管內部、空氣循環過濾器及其維護結構內部以及其他有可能產生具有爆炸性懸浮狀粉塵或堆積狀粉塵的區域。
2 、噴粉區防火防爆等級
2.1 噴粉區火災危險區域劃為22 區。
2.2 噴粉區按爆炸性粉塵環境危險區域劃為11 區。符合GB 50058 規定者可劃為非爆炸危險區域。
3 、設計
3.1 粉末靜電噴塗工藝設計、粉末靜電噴塗設備與器械的研製、設計與製造應符合GB 7691 的規定。
3.2 噴粉室安全衛生指標應符合以下規定:
a)除噴槍出口等局部區域外,噴粉室內懸浮粉末平均濃度(即噴粉室出口排風管內濃度)應低於該粉末最低爆炸濃度值一半,未知其最低爆炸濃度(MEC)者,其最高濃度不允許超過15 g/m3。系統中若有抑爆設備,則噴粉室出口排風管中懸浮粉末的濃度允許超過最小爆炸濃度的50%;
b)靜電噴粉槍及其輔助裝置的使用應符合GB 14773的要求;
c)工作場所空氣中總塵容許濃度為8 mg/m3;
d)噴粉室開口面風速宜為0.3~0.6 m/s。
4 、場所
4.1 粉末靜電噴塗作業與噴漆作業不宜設置在同一作業區內。若設置在同一作業區內,其爆炸危險區域和火災危險區域應按噴漆區劃分。
4.2 噴粉作業區宜布置在單層廠房內;如布置在多層廠房內,宜布置在建築物頂層,如布置在多跨廠房內,宜布置在邊跨,並符合GB 6514的有關規定。
4.3 噴粉作業應在符合第5 章規定的噴粉室內進行。
4.4 噴粉室應布置在不產生干擾氣流的方位上,並應避免與產生或散逸水蒸氣、酸霧以及其他具有粘附性、腐蝕性、易燃、易爆等介質的裝置布置在一起,並應與產生以上介質的區域隔離布置。
4.5 噴粉室不應兼作噴漆室。
5 、防火、防爆
5.1 進入噴粉室的工件,其表面溫度應比其所用粉末引燃溫度低28℃。
5.2 噴粉區內應遵循以下規定:
a)不允許存在發火源、明火和產生火花的設備及器具;
b)禁止撞擊或摩擦產生火花;
c)應選用不會引燃粉末或粉氣混合物的取暖設備;
d)防火按GB 50140配置滅火器,但不宜使用易使粉末塗料飛揚或污染的滅火器。
5.3 在自動噴粉室內,應安裝可靠的報警裝置和自動滅火系統。在發生火災時,能自動切斷供氣系統和電源。
6 、地面
噴粉區地面應採用不燃或難燃的的防靜電材料鋪設。地面應平整光滑無縫隙、凹槽,便於清掃積粉。
7、 照明
噴粉區應採用防塵型冷光源燈具照明,其照度應符合GB 12367-2006第4.3.1條的規定。當採用透明材料作隔板照明時,應符合以下要求:
a)採用固定式燈具作光源;
b)用隔板將燈具與噴粉區隔開,其安裝密封應能保證粉塵不會進入燈具;
c)隔板應選用不易破損的,不燃或難燃材料;
d)隔板上的沉積物厚度不允許影響規定的照度;
e)隔板的表面溫度不超過93℃。
C. 靜電如何使用更安全我的靜電噴塑機經常起火為什麼
靜電粉末塗裝事故及處理
1可燃物質粉末
靜電粉末噴塗作業中事故最為嚴重的是粉末噴塗引起的燃燒和爆炸,發生的原因有3種:一是粉末塗料為可燃物質,具有燃燒爆炸的可能性;二是正常噴塗時,如果噴塗器電極與工件(或其他物體)的間距不當,就有可能發生放電打火現象,如果恆流源控制失效,這一打火的能量就可能超過懸浮粉末燃爆的最小點火能量;三是噴粉艙內粉末與空氣的混合,若回收風量不足以將粉末與空氣混合濃度降低到允許濃度下,則容易達到爆炸濃度下限,當靜電打火能量超過粉末最小點火能量,就可能引發爆炸事故。
2電氣故障
靜電粉末噴塗電氣故障事故發生較多,其中噴室、噴槍裝置、電熱爐、烘道等設備發生故障率都較高。噴塗裝置靜電高壓引起的電擊,往往由電氣線路短路故障引起;電加熱爐中電熱元件老化,靜電、電器接地混亂、誤接或接地不良都會造成器具帶電傷人;移動設備電源電纜絕緣層磨損漏電引發事故等。
3機械事故
靜電粉末噴塗機械性事故的危害不容忽視,特別是濕法前處理工藝中的脫脂、除銹、磷化、水洗等,噴淋設備或槽浸設備,乾式前處理工藝中的拋丸、噴砂設備預熱爐、噴粉艙、固化爐、冷卻裝置等都容易造成事故。工件或懸鏈、吊鉤部件、掉落零件均可能造成設備嚴重損壞,甚至發生燃爆事故。
4噴塗工藝
從工藝上分析,靜電粉末噴塗的事故因素包含了多個方面,如工序的合理性,各工序間參數、設備銜接等是否合適;動力系統控制裝置的連鎖設計合理與否;安全警示標志設置合理與否,燃爆預防措施有效性如何;安全報警系統、消防系統設備是否合適,特別是其中的信息感測速度及處理模式狀況。從操作管理的角度分析,主要應考慮勞動保護措施的完善程度;安全操作程序、標準的執行水準;作業者上崗前包括安全教育在內的技術培訓;安全技術檢查的有效性;設備維護、保養的周期和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設備,包括搶修設備、物品的准備狀態等多項因素。
事故預防對策
1塗裝車間總體布局
塗裝作業場所應布置在廠區常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與廠前區、人流密集處、潔凈度要求高的廠房之間留出足夠的安全距離,原則上宜按獨立廠房設置,同時需按GB50016-2006《建築設計防火規范》的有關規定設消防通道,保證2個以上暢通的出入口。超大廠房內的塗裝操作工位與出入口安全門的緊急撤離距離一般不超過25m。當塗裝作業採用封閉噴漆工藝並使封閉噴漆空間內保持負壓,同時設置可燃氣體濃度報警系統或自動抑爆系統(包括合格泄爆裝置),且噴漆工段防火分區占塗裝車間面積不到20%時,廠房可按生產的火災危險性分類中的丁、戊類生產廠房確定防火要求。
2操作人員安全管理
操作人員必須熟悉設備系統,包括應急救災設施、消防設施和報警裝置,並能熟練操作。作業人員上崗前要接受培訓,了解設備安全性能,自覺遵守安全作業規程。作業者必須熟悉遵守個人勞動防護知識,要求在進行粉塵清理時採取吸塵措施。定期檢查並保養設備,保證設備在完好狀態下運行。專職安全員必須對生產現場進行巡查和定期檢測。
3塗裝設備安全
塗裝設備設計應符合國家的通用安全要求和塗裝作業安全規程的專業安全要求。塗裝設備器械應具有以下技術資料:使用說明書(包括安全說明);完整的產品銘牌(名稱、型號、主要參數、製造廠名與地址、製造時間)。
噴塗設備和其他移動電氣設備應配防塵罩,其電源電纜要採用支架撐托;鬆弛敷設,防止絕緣保護層的磨損和接插埠松脫。粉末塗裝作業區所使用的照明設備及開關必須滿足防爆防塵要求。必須定期測試,檢查動力源與供粉系統及通風機之間的電氣連鎖系統。位於塗裝作業區的設備導體,包括傳輸鏈、噴粉艙、風管、回收裝置等,必須牢固接地,以防靜電噴槍附近的對地電絕緣導體上積累能產生電弧放電的電荷。
嚴格進行前處理設備系統中管、泵、閥的例行檢查,分段設置蒸汽管線上的減壓閥、截止閥,並監控加熱器、換熱器及蒸汽管線是否過壓。固化爐必須設置氣流循環風道或排風管,以防長期運行產生刺激性揮發氛或可燃性氣體的積聚。燃油、燃氣型乾燥、固化設備要定期檢修管、泵、閥,嚴禁泄漏現象存在。塗裝前處理工段涉及噴拋丸、動力工具打磨及高壓水清理等方法的機械前處理,脫脂、酸洗、中和、表調、磷化、鈍化、清洗等化學前處理,以及有機溶劑處理,工件的除舊漆工序等。塗裝前處理工段所涉及的工藝設備均應符合要求。除特大型工件外,無論何種塗料的噴塗過程都應在噴漆(粉)室中進行。噴漆(粉)室通風應為有組織氣流,其通風量必須同時滿足防爆安全與工業衛生的要求。各種噴漆器具和進入噴漆(粉)室的噴塗設備、輔助裝置,都應符合爆炸性氣體環境危險區域中使用的安全技術條件。
為塗裝作業專門設置的廠房或劃定的有產生燃燒可能的空間,應劃為輕度危險區域,但是必須禁止一切明火,防止外來火種進入。塗裝工程設計應符合相關的耐火等級和廠房防爆、安全疏散的要求。建築結構、構件及材料應根據防火、防爆要求選用;疏散門最小寬度不宜小於0.8m,且應向疏散方向開啟;疏散走道的凈寬不宜小於1.4m;疏散設施應備有應急照明和安全疏散標志。塗裝作業場所應正確分區布置工藝路線,從有利於安全、衛生、消防、節能、環保等設計要素出發,採取必要的隔斷、隔離設施,並注意防火間距和防火分割。塗裝作業場所的集中空調布置管線在進入火災危險區前應設置防火閥。
選用性能優良的噴槍。安全低壓進槍和電路反饋技術都應設置恆流源輸出控制。當噴槍電極靠近接地工件時,高壓發生器能相應降低輸出電壓,在與地短路時能自動截止,關閉電源。選擇合理的工藝參數,盡可能進行低氣壓、低電壓靜電噴塗,電壓輸出30~70kV為宜。
噴粉艙通風量必須根據開口斷面進行調試,以保證噴粉艙開口處不發生逸粉現象。同時,噴塗過程中總回收風量要保證過噴粉末濃度在其爆炸下限。
與噴粉艙連通的回收凈化裝置應設有面向室外空間的快速泄壓口,以防止燃爆事故發生。噴粉艙內高風速的吸塵管道入口處應安裝網格柵或磁力分離裝置,以防金屬或硬質物件進入管道而摩擦、碰撞產生火花。噴粉艙內應設置清粉機構,最好進行連續清粉,保持艙內沒有沉積粉。用於吸粉的回收風管、橫管、彎頭等處的風速必須足夠大(≥15m/s),以保證管內沒有粉末堆積,防止因噴塗空間的粉塵燃爆引起破壞性更大的二次爆炸。在噴粉艙使用火焰探測器和聯動的滅火裝置,設置噴粉艙與回收裝置之間的連通風管上的阻斷閥門。
定期檢修校正掛具,以防因掛鉤松動、歪斜等故障而引發傳輸鏈勾掛事故;也要防止吊掛架擺動、脫落引發碰撞火花和靜電迴路的電極與距離不夠而發生臨界放電或短路放電現象。
4電氣安全
塗裝作業場內的電氣安全,必須符合整體防爆的要求,即電機、電器、照明、線路、開關、接頭等達到防爆安全要求,嚴禁亂接臨時電線。除此以外,靜電塗裝的事故大部分因為應接地的未予接地,並形成絕緣狀態。在塗裝間內的導電性物體須明確區分是高電壓電位或是接地電位,除了應施加高電壓者或部位以外,必須確實予以接地。
依接地方式的安全對策有:作業員須穿導電性鞋;充分清掃鞋底;塗裝間內的導電性物體須確實予以接地;洗凈用溶劑槽為固定式並確實予以接地;使用靜電手提噴漆槍的作業員,必須以赤手操作噴漆槍;吊掛被塗物的吊架應充分清掃,保持被塗物為接地電位;塗裝間地面需經常保持為導電狀態。對於有帶電可能的塗裝機或塗料槽,要充分換氣後再實施接地,並在將殘留電荷清除後使用。使用及操作的要點:塗裝終了時高電壓必須關閉,洗凈操作前確認有關高電壓的情況。在使用導電性塗料,並塗料供給系統從接地予以絕緣時,實施塗料補給於塗料槽,則首先實施塗料槽接地。若使用溶劑洗凈絕緣材料的部分時,在確認溶劑乾燥後施加高電壓;定期清掃塗裝機的塗料塵污染;不得使用會滯留溶劑蒸汽的塗裝機,以防止污染;確實轉緊鬆弛或脫落的高電壓電纜或塗料皮管;為防止放電,為在高電壓設備設聯鎖裝置。塗裝機系統及附帶設備上的安全控制要點有:設置必要的聯鎖裝置;需要順序動作者,則使其不能規定順序以外的操作;設輸送機、出入口門扉、給氣排氣、消防裝置與塗機的適當聯鎖裝置;設安全柵欄或防止作業員進入裝置;使用較長吊架,減輕輸送機與吊架的接觸點;採用自動洗凈系統;設自動消防裝置。
除此以外,高大廠房應有防直擊雷的設施,精密電氣設備、控制系統應有防感應雷的設施。在火災、爆炸危險區域內禁止設置或進入電磁波輻射性設備、設施、工具,以及易發生靜電放電的物體。在爆炸危險場所內,防靜電接地與防雷接地分開有困難時,接地阻值應按防雷接地電阻值選取。
http://hi..com/%CD%BF%D7%B0%C7%B0%B4%A6%C0%ED/blog/item/2aa2c3d0593028df562c842a.html
D. 自動滅火抑爆裝置有什麼作用
從國外引進的戰斗室自動滅火抑爆裝置,配有高靈敏度的光學探測器和微處理機內系統,具有兩次容抑爆和四次滅火功能,能在10毫秒內自動探測出侵入車內的破甲彈高能射流並發出控制信號,啟動滅火瓶在60毫秒內實現抑爆,從而防止了坦克中彈後的二次效應對車輛和乘員的傷害。
E. 要求寫一篇有關煤礦管理的論文
一、井下局部通風機
目前,我國煤礦用局部通風機生產企業90家,主要分布在重慶、山東、山西、河南、江蘇、湖南、江西等19個省(區、市)。技術力量、設備條件、管理水平、執行標准狀況和經營思路各不相同,產品質量、技術性能差異較大。產品質量、性能指標和技術水平不容樂觀。
1.JBT、YBT系列單級軸流式局部通風機是我國20世紀50、60年代引進前蘇聯的產品,體積小、價格低,但噪音大,全壓效率低,風壓偏低。其全壓效率約60%~73%左右,雜訊103~111dB(A),有的甚至達到l27dB(A)。風機效率低,造成了能源的嚴重浪費。雜訊主要集中在中、高頻率范圍,刺耳的尖叫聲嚴重影響了工人的正常作業和身心健康,並且掩蓋了一定距離內行車聲、機械運轉聲和信號電鈴聲,易引起傷亡事故。
近兩年,個別企業與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對YBT產品進行了技術改造,在小型號上改善了風機葉型和加裝了消音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產品不符合現代生產環境的要求,屬於應該被淘汰的產品。
2. 斜流式(也稱:昆流式)局部通風機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發展起來的新型 風機,具有空氣軸向流動、高效運行區域寬、噪音小等優點。但風壓偏低,在效率指標上形同虛設,生產工藝、技術還不成熟,目前國內生產企業約有4家,規格型號和使用量較少,未形成批量和系列化生產。
3. 對旋式局部通風機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製並迅速發展、推廣 的一種局部通風機。目前機號有No4.0至No10.0等;裝機功率有1.lkW×2至75kW×2等;工作方式有壓入式、抽出式和壓抽式等;葉片材料有鋼葉、銅葉片、鋁合金鑄造葉片和塑料葉片等。
對旋式局部通風機一般由容量相同的隔爆電動機驅動,兩個風葉輪採用不同的葉片數,一級葉輪的葉片安裝角大於二級葉輪的葉片安裝角。二級葉片還兼備普通軸流式風機中的靜葉功能。測試證明:對旋式局部通風機的通風效率比前置靜葉型兩級普通軸流式通風機高約8%~10%, 比後置靜葉型高約4%~5%;具備良好的逆風性能,逆向風量可達60%~70%。
目前,對旋式局部通風機均採用了外包復式消聲器結構,有效地降低了噪 聲。實驗證明:雜訊頻率越高,吸聲系數越高。在125Hz~500Hz時,吸聲系數只 有0.3~0.5左右,在1000Hz以上吸聲系數可達0.8以上,4000Hz時可達0.95。
近年來,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對礦用通風機技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進的理論、計算方法和結構優化等得到較好地應用,促進了礦用通風機產品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4. 小型煤礦用抽出式軸流通風機產品的質量狀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疆煤炭工業學校和山西省運城地區礦山節能防爆風機廠分別推出了外 置電動機型和內置電動機型小主扇,在小型煤礦很快得到推廣、應用,並迅速發展成型號、規格齊全的系列產品。
電動機內置型小主扇為目前常用的一種機型,電動機安裝在隔流腔內,與流道內的氣流完全隔離,並有孔道與大氣相通,以保證隔流腔中的電動機在新鮮風流中啟動和運行。小主扇動葉輪大部分安裝在通風機出氣口側(即葉輪後置式), 結構較為合理,隔流腔處於流道中氣流的負壓區域,對小主扇安全性有利,也便於調整葉片安裝角度。
目前,我國小主扇生產企業約40家。近年來,部分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小主扇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通風機涉及和提高產品性能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新的涉及理論、設計方法及加工方式被部分企業接受和應用,小主扇風量、壓力及效率有明顯提高。
二、井下輕合金材料
由於輕合金材料質量輕、塑性好,經過適當的工藝處理後,能達到很高的強度,而且有機械加工容易,耐腐蝕等優良特性。所以,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煤礦生產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輕合金材料在礦井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煤礦井下支柱、提升、通風設備及攜帶式儀表、工具等。但輕合金材料與其他鋼質材料沖擊摩擦產生火花,很容易點燃可燃性氣體,引起爆炸事故。如1986年9月28日,徐州礦務局龐庄煤礦-370m水平的718掘進面,因相裝機鋼絲摩擦產生火花引起煤塵爆炸事故,死亡26人,重傷2人,殃及巷道1509米。l987年12月,安徽省某礦角聯巷道中發生一起特大爆炸事故,死亡45人,重傷4人,輕傷6人,經濟損失199萬元。其原因是小絞車運行時,手閘和繩輪之間摩擦火花引起沼氣爆炸。國外輕合金材料摩擦、沖擊產生火花引燃沼氣爆炸事故也比較多。如1950年,英國諾克切斯礦用鋁合金外殼的煤電鑽掉到鋼支架上引起沼氣爆炸。爆炸危險環境中機械摩擦火花的危險性已引起煤礦安全部門的高度重視。
世界上許多國家,如英國、德國、前蘇聯、日本、波蘭、捷克等,很早就對機械摩擦火花及輕合金在礦井中應用的安全性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並建立了相應的試驗裝置,制定了檢驗規則。美國主要研究採煤機截隔火花安全性及預防措 施,Ralla冶金研究中心的D.H.Desy 等人設計建造了模擬通風機葉片與機殼摩擦火花工況,對金屬材料火花點燃沼氣的安全性進行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初對輕合金摩擦火花的研究,重點是對煤礦井下常用的輕合金,並建立了先進的實驗室,制定了JISC-0901 標准和JISM-7002通用規則。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也開始對金屬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當時建立的高速沖擊、自由落錘沖擊和旋轉摩擦3個試驗裝置和相應的檢測 、控制系統,是目前國內惟一的金屬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研究和試驗檢測系統。
國外井下礦用工具 、設備材料基本都作摩擦火花試驗,國內一般只注重設 備用材料作火花試驗,在工具用材料的火花試驗方面沒有建立相應的實驗及標 准。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強,井下工作的危險性越來越大,對井下火源的控制力度也必須增強,對材料摩擦火花的研究和實驗也應更加深入。
瓦斯及突出災害的研究
一、瓦斯災害
煤礦瓦斯事故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影響因素眾多。有的原因具有潛在 性、突發性,而事故本身具有破壞性和災難性。但煤礦瓦斯災害事故的發生也有其一般的規律,只有掌握了災害發生、發展的規律性,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發生和發展。煤礦災害事故發生的原因,除了與礦井本身的自然條件、開采工藝、管理水平、安全意識及員工素質等有很大關系外,技術裝備水平仍然是極為關鍵的因素。煤礦井下工作場所是動態變化的,影響災害發生的因素也是變化的。現有監測技術僅僅是監測部分安全參數,不能做到實時預測分析和監控,難以預先得知瓦斯災害事故可能發生的地點及波及區間,也難以預先制定和執行有效預防災害的措施,使得瓦斯災害事故難以顯著下降,災害危害程度難以有效控制,災害事故原因難以調查清楚。
我國所有煤礦均為瓦斯礦井。大中型煤礦中,高瓦斯礦井佔20.34%, 瓦斯突出礦井佔19.77%。小型煤礦中,高瓦斯礦井佔15%左右。隨著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強,瓦斯湧出量還會進一步增大,瓦斯災害的治理越來越成為煤礦災害防治的重點。
傳統的礦井瓦斯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員憑主觀意識和經驗進行工作。這種 管理模式,由於受管理人員的知識 、經驗和責任心的限制,很難適應礦井瓦斯災害事故的復雜多變條件,這也是瓦斯災害事故多發的原因之一。實現現代化管理,用科學方法管理礦井瓦斯,應建立礦井瓦斯災害事故資料庫、知識庫和專家系統,對礦井瓦斯災害進行科學預測,以便掌握礦井瓦斯動態,正確識別和評價瓦斯事故災情,及時提出抗災對策。
我國在瓦斯防治方面提出:加強煤礦瓦斯的基礎理論研究,掌握瓦斯災害 事故發生的機理及其演化過程,在瓦斯防災、抗災和救災的理論和技術難題上取得巨大突破,為煤礦瓦斯治理的全面好轉提供理論和技術基礎;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礦安全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研究礦井瓦斯事故發生、救災的有效技術,並制定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機制;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礦安全監察技術支撐體系,借鑒外國的經驗,在各省內部實現監察聯網。監察人員每次執法都現場無線上網,並存入省局伺服器,便於全省統一調度和指揮監察。
二、煤與瓦斯突出災害
隨著我國煤礦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強,煤與瓦斯突出的危險性也在增加,突出危險區域也在擴大,部分原無突出危險的煤礦也開始出現突出現象,部分未劃分為突出礦井的煤礦也不得不按突出煤礦管理。我國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礦井數目和突出強度、頻度 將隨著開采深度的延深、開采強度的增大而逐漸增多,危險性隨煤層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研究和統計表明,突出煤層中真正具有突出危險的區域只佔煤層總面積的 20%~30%。突出危險預測預報的最大意義在於找出和劃分煤層突出危險性區域,節省防突費用,使防治措施更據針對性。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煤層突出危險性區域預測,國家「七五」期間重點研究了綜合指標預測技術。按照我國目前的開采速度和進度,煤與瓦斯突出將是煤炭行業將要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突出,也將是下一步減少煤礦事故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應該在此領域投入充足的力量去研究相關理論,並開發有效產品,在這種危險來臨之前,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和手段。
粉塵災害的研究
目前,煤礦井下勞動條件差、塵毒 危害嚴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煤塵爆炸事故不斷發生,塵肺病人逐年增加,嚴重危害工人生命健康,直接影響安全生產。
一、煤塵爆炸
我國多數煤礦所產生的粉塵具有爆炸性。據統計,我國國有煤礦中90%的礦井的煤塵具有爆炸的危險。
對單一煤塵來說,其爆炸下限濃度為30mg/m3~50mg/m3, 上限濃度為1000mg /m3~2000 mg/m3 時,爆炸力最強的濃度為300g/m3~500g/m3時。煤塵爆炸的引爆溫度一般為650℃~990℃。粒度越小,單位煤塵質量的表面積越大,越容易產生爆炸。發生爆炸時,粒度小於1mm的煤塵都能參與爆炸,但爆炸的主體是小於75μm的煤塵。井下空氣中如果有沼氣和煤塵同時存在,能增加沼氣、煤塵爆炸的危險性,並能相互降低各自爆炸的下限濃度。當存在有沼氣,且濃度達到 3.5%時,空氣中的煤塵濃度只要達到6.lg/m3時,就可能發生爆炸。正常空氣中的氧含量為20.9%, 在井下作業環境空氣中由於其他氣體的混合,氧含量降低,則影響煤塵的著火溫度,使著火溫度升高,當氧含量低於17%時,煤塵就不會發生爆炸。
煤塵爆炸可放出大量熱能,爆炸火焰溫度可高達2000℃甚至更高,產生破壞性很強的高溫。在發生爆炸的地點,可能連續發生第二次爆炸,造成更大的災 害。煤塵爆炸時,爆源l0m~30m內的破壞程度較輕,即爆源附近的破壞力較弱,離爆源較遠處爆炸壓力較高,破壞力強。煤塵爆炸傳播時,沖擊波傳播的速度大於火焰傳播速度。這樣,巷道中沉積的煤塵先被沖擊波揚起,隨即被到達的火焰點燃發生爆炸,且不斷向遠處蔓延。煤塵爆炸氣體中含有大量CO和CO2爆炸區空氣中CO的含量可高達8%, 這是造成人員死亡的主要原因之瓦斯煤塵爆炸的控制技術分為預防爆炸發生技術和抑制爆炸傳播技術兩個方面。預防爆炸發生的方法主要是採取措施控制瓦斯積聚、煤塵的產生或飛揚以及火源的產生:抑制瓦斯煤塵爆炸傳播的方法主要是採取措施將已發生的瓦斯煤塵爆炸限制在一定區域,盡量控制災害損失。其措施主要是設置被動式隔爆裝置和自動抑爆裝置。被動式隔爆裝置是藉助於爆炸沖擊波的作用來噴灑消焰劑,而本身無噴灑動力源:自動抑爆裝置是利用感測器探測爆炸信號,觸發自帶的動力源噴灑消焰劑,形成抑制帶。
被動式隔爆裝置最早採用撒布岩粉和設置普通岩粉棚,雖然防止爆炸傳播 效果較好,但岩粉暴露在潮濕空氣中,極易受潮而失去消焰劑功效,且頻繁更換 岩粉的工作量較大,因此我國煤礦現在幾乎已不採用這兩種方法。但國外仍有些國家還普遍使用。在20世紀90年代,煤科總院重慶分院開發的隔爆水槽(脆 性) 和隔爆水袋,以水作為消焰劑,方便了煤礦安裝和使用,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推廣應用,其中隔爆水袋的使用最為普遍。
礦井瓦斯煤塵爆炸災害絕大多數是由於局部瓦斯燃燒或爆炸引起沉積煤塵 飛揚參與爆炸傳播造成的,因此,在爆炸初期的抑制相當重要。
二、煤礦塵肺
煤礦塵肺有3種:砂肺,即長期吸入游歷SO2含量較高的岩塵,所發生的塵肺,其發病工齡較短,砂肺病變的進展較快,掘進工砂肺的患病率較高;煤肺,即長期在高濃度的煤塵環境里工作,所發生的塵肺,其發病、患病率都很低,發病工齡一般較長,塵肺病變的進展緩慢,發展成為嚴重三期者為數極少,該病主要發生在採煤工作面的工人中;煤砂肺,即長期接觸兩種粉塵的工人所患上的坐肺,該病主要發生在既進行掘進、又從事採煤的工人中。
塵肺患病除與粉塵的性質有關外,還與粉塵的濃度直接相關。工作面的粉塵濃度越高,吸入並沉積到肺內的粉塵量也越大,掌握工人工作環境的粉塵濃度及工人接塵時間,可以大致估算接塵工人肺內的粉塵沉積量。5Og煤塵在肺內可能會導致塵肺,12g岩坐在肺內足以形成較嚴重的砂肺病變。
據衛生部統計,2002年底,中國塵肺病累計病例達到萬人,其中仍然存活者 44萬多人。2002年,全國共報塵肺病患者12448例,其中煤礦系統的塵肺病例占 47.6%(僅為原國有重點煤礦病例數,不包括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每年塵肺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0億元人民幣。2003年,全國產煤17.4億噸,其中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佔9億噸,佔一半多。專家認為,全國估計有120多萬塵肺病患者,這意味著每1000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塵肺病患者。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入,國際上通行的職業健康體系也逐步在我國得到 推廣。職業病的危害也日益被廣大從業者、社會、政府所重視。在各個工作現場都採用了減少粉塵產生、降塵、排塵、 除塵、個體防塵等措施,相信我國煤礦塵肺病患者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