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子熒光分析儀器的基本結構與紫外可見吸收分光光度儀有三點不同,那三點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與紫外分光光度的區別
1.試比較原吸收分光光度法與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有哪些異同點?
答:相同點:二者都為吸收光譜,吸收有選擇性,主要測量溶液,定量公式:A=kc,儀器結構具有相似性.
不同點:原子吸收光譜法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1) 原子吸收 分子吸收
(2) 線性光源 連續光源
(3) 吸收線窄,光柵作色散元件 吸收帶寬,光柵或棱鏡作色散元件
(4) 需要原子化裝置 (吸收池不同) 無
(5) 背景常有影響,光源應調制
(6)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7) 干擾較多,檢出限較低 干擾較少,檢出限較低
2.試比較原子發射光譜法(AES)、原子吸收光譜法(AAS)、原子熒光光譜法有哪些異同點?
答:相同點:屬於原子光譜,對應於原子的外層電子的躍遷;是線光譜,用共振線靈敏度高,均可用於定量分析.
不同點:原子發射光譜法 原子吸收光譜法 原子熒光光譜法
(1)原理 發射原子線和離子線 基態原子的吸收 自由原子(光致發光)
發射光譜 吸收光譜 發射光譜
(2)測量信號 發射譜線強度 吸光度 熒光強度
(3)定量公式 lgR=lgA + blgc A=kc If=kc
(4)光源作用不同 使樣品蒸發和激發 線光源產生銳線 連續光源或線光源
(5)入射光路和檢測光路 直線 直線 直角
(6)譜線數目 可用原子線和 原子線(少) 原子線(少)
離子線(譜線多)
(7)分析對象 多元素同時測定 單元素 單元素、多元素
(8)應用 可用作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
(9)激發方式 光源 有原子化裝置 有原子化裝置
(10)色散系統 棱鏡或光柵 光柵 可不需要色散裝置
(但有濾光裝置)
(11)干擾 受溫度影響嚴重 溫度影響較小 受散射影響嚴重
(12)靈敏度 高 中 高
(13)精密度 稍差 適中 適中
按照電磁輻射的本質,光譜又可分為分子光譜和原子光譜.分子光譜是由於分子中電子能級變化而產生的.原子光譜可分為發射光譜、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熒光光譜和X- 射線以及X- 射線熒光光譜.前三種涉及原子外層電子躍遷,後兩種涉及內層電子的躍遷.目前一般認為原子光譜僅包括前三種.原子發射光譜分析是基於光譜的發射現象;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是基於對發射光譜的吸收現象;原子熒光光譜分析是基於被光致激發的原子的再發射現象.
㈡ 5、分子熒光分析法所用的比色皿為什麼要四面都是透明光滑的熒光分析儀器機構圖。
詳見熒光儀光路圖:圖中進入樣品池(比色皿)的激發光和熒光檢測器的方向是成直角的(干擾小)。為使測定誤差最小,樣品池四面都需採用光潔透明的石英玻璃。
㈢ 熒光分光光度計原理及結構
基本原理
由高壓汞燈或氙燈發出的紫外光和藍紫光經濾光片照射到樣品池中,激發樣品中的熒光物質發出熒光,熒光經過濾過和反射後,被光電倍增管所接受,然後以圖或數字的形式顯示出來。 物質熒光的產生是由在通常狀況下處於基態的物質分子吸收激發光後變為激發態, 這些處於激發態的分子是不穩定的,在返回基態的過程中將一部分的能量又以光的形式放出,從而產生熒光.
不同物質由於分子結構的不同,其激發態能級的分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徵,這種特徵反映在熒光上表現為各種物質都有其特徵熒光激發和發射光譜;,因此可以用熒光激發和發射光譜的不同來定性地進行物質的鑒定。
在溶液中,當熒光物質的濃度較低時,其熒光強度與該物質的濃度通常有良好的正比關系,即IF=KC,利用這種關系可以進行熒光物質的定量分析,與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類似,熒光分析通常也採用標准曲線法進行。
基本結構
1. 光源:
為高壓汞蒸氣燈或氙弧燈,後者能發射出強度較大的連續光譜,且在300nm~400nm 范圍內強度幾乎相等,故較常用。
2.激發單色器:
置於光源和樣品室之間的為激發單色器或第一單色器,篩選出特定的激發光譜。
3.發射單色器:
置於樣品室和檢測器之間的為發射單色器或第二單色器,常採用光柵為單色器。篩選出特定的發射光譜。
4. 樣品室:
通常由石英池(液體樣品用)或固體樣品架(粉末或片狀樣品)組成。測量液體時,光源與檢測器成直角安排;測量固體時,光源與檢測器成銳角安排。
5. 檢測器:
一般用光電管或光電倍增管作檢測器。可將光信號放大並轉為電信號。
㈣ 如圖所示為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圖中的顯微鏡可在圓周軌道上轉動,通過顯微鏡前相連的熒光
A、放在A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最多.說明大多數射回線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內答部很空曠.故A錯誤;
B、放在B位置時,相同時間內觀察到屏上的閃光次數較少.說明較少射線發生偏折,可知原子內部帶正電的體積小.故B錯誤;
C、選用不同金屬箔片作為α粒子散射的靶,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基本相似.故C正確;
D、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擊到金原子後,因庫侖力作用,且質量較大,從而出現的反彈.故D錯誤.
故選:C.
㈤ 什麼是熒光分子探針
熒光探針是建立在光譜化學和光學波導與測量技術基礎上,選擇性的將分析對象的化學信息連續轉變為分析儀器易測量的熒光信號的分子測量裝置。
熒光探針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使其發生熒光發射發生變化,從而使人們獲知周圍環境的特徵或者環境中存在的某種特定信息
靈敏度高,選擇性好,使用方便,成本低,不需預處理,不受外界電磁場影響,遠距離發光.
識別基團決定了探針分子的選擇性和特異性,報告基團則決定了識別的靈敏度,而連接體部分則可起到分子識別樞紐的作用。
㈥ 分子熒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分子熒光的發生主要包括三過程:1、分子的激發;2、分子去活化;3、熒光的發生。
分子的激發主要包括單線激發態和三線激發態,大多數分子含有偶數電子,在基態時,這些電子成對地存在於各個原子或分子軌道中,成對自旋,方向相反,電子凈自旋等於零:S=½+(-½)=0,其多重性 M=2S+1=1 (M 為磁量子數),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級不受外界磁場影響而分裂,稱「單線態」。當基態分子的一個成對電子吸收光輻射後,被激發躍遷到能量較高的軌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變,即ÄS=0,則激發態仍是單線態,即「單線(重)激發態」;如果電子在躍遷過程中,還伴隨著自旋方向的改變,這時便具有兩個自旋不配對的電子,電子凈自旋不等於零,而等於1:S=1/2+1/2=1 其多重性:M=2S+1=3,即分子在磁場中受到影響而產生能級分裂,這種受激態稱為「三線(重)激發態,「三線激發態」 比「單線激發態」 能量稍低。
一個分子的外層電子能級包括S0(基態)和各激發態S1,S2,…..,T1…..,每個電子能級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動能級。處於激發態的分子不穩定,在較短的時間內可通過不同途徑釋放多餘的能量(輻射或非輻射躍遷)回到激態,這個過程稱為「去活化過程」,這些途徑為:1. 振動弛豫;2. 內轉換;3. 外轉換;4.系間跨躍;5. 熒光發射;6. 磷光發射。
處於激發態的分子,可以通過上述不同途徑回到基態,也就是熒光的發生。哪種途徑的速度快,哪種途徑就優先發生。如果—發射熒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過程與其他過程相比較快,則熒光發生幾率高,強度大。如果—發射熒光使受激分子去活化過程與其他過程相比較慢,則熒光很弱或不發生。 只有那些具有p- p共軛雙鍵的分子才能發射較強的熒光;p電子共軛程度越大,熒光強度就越大(lex與lem長移)大多數含芳香環、雜環的化合物能發出熒光,且p電子共軛越長,F越大。(苯環上)取代給電子基團,使p共軛程度升高à熒光強度增加:如–CH3,–NH2 ,–OH ,–OR等。(苯環上)取代吸電子基團,時熒光強度減弱甚至熄滅:如:,–COOH ,–CHO,–NO2 ,–N=N–。高原子序數原子,增加體系間跨越的發生,使熒光減弱甚至熄滅。如:Br,I 。另外熒光素呈平面構型,其結構具有剛性,它是強熒光物質;而酚酞分子由於不易保持平面結構,故不是熒光物質。
㈦ 分子熒光光譜圖譜在固定波長周圍總有一個強度很大的尖峰,為什麼
這個尖峰就是激發光的信號峰。你可以試試更換激發波長,比如340 nm,再掃描一遍光譜,你會發現,這個峰的位置移動到340 nm的位置了。
一般而言,掃描熒光光譜的時候光譜掃描范圍設定在比激發光波長更長的波長位置作為起點,比如你用300 nm激發樣品,你的掃描范圍應該從 305 nm開始或者更長,如310 nm開始。一來可以避開激發光的干擾,而來,熒光光譜的信號峰不可能出現在比激發光更短的波長范圍。
㈧ 簡述熒光光譜產生的過程
原子的我不熟,分子熒光則是處於基態的分子吸收光子能量,躍遷至電子激發態,然後通過內轉換或振動弛豫回到第一電子激發態的最低振動能級,由第一電子激發態的最低振動能級躍遷回基態的各個振動能級並發出熒光。若是系間竄越到了三重態,再重三重態回到基態的則會發射出磷光,磷光壽命一般比熒光要長。其實說半天很難表述清楚,我在《熒光分析法》上截了個圖,應該很清楚的表述了熒光的產生。
㈨ 分子熒光的原理
原發布者:江學凱123
1光致電子轉移(PET)遞給熒光基團的鍵合基團(RecePtor),負責光吸收並產生熒光發射信號的熒光基團(Fluorophorc)—其熒光發射強度反映鍵合基團的結合狀態,以及連接鍵合集團和熒光基團的連接基團(Spacer)。鍵合基團和熒光基團通常為電子給體或者電子受體。光致電子轉移是指電子給體或電子受體受光激發後,激發態的電子給體與電子受體之間發生電子轉移從而導致熒光的淬滅過程。例如,當熒光分子感測器的鍵合基團是電子給體,熒光基團是電子受體時,具體PET作過程如下:在光激發下,具有電子給予能力的鍵合基團能夠將其處於最高能級的電子轉入激發態下熒光基團空出的電子軌道,使被光激發的電子無法直接躍遷巨}到原基態軌道發射熒光,從而導致熒光的淬滅;當鍵合基團與底物結合後,降低了鍵合基團的給電子能力,抑制了PET過程,熒光基團中被光激發的電子可以直接躍遷回到原基態軌道,從而增強了的熒光基團的熒光發射。因此在未結合底物前,感測器分子表現為熒光淬滅,一旦鍵合基團與底物相結合,熒光基團就會發射熒光(見圖)由於與客底物結合前後的熒光強度差別很大,呈現明顯的「關」、「開」狀態,因此這類熒光化學感測器又被稱為熒光分子開關。PET熒光分子感測器的作用機制可由前線軌道理論「來進一步說明(見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