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何謂「聲波清灰」呢
廣泛用於各種鍋爐、電除塵器、布袋除塵器及石膏倉、石灰倉、水泥倉、料倉灰(料)斗等已形成掛料堆積、流通不暢的場合;在線清除各種設備(熱交換器、極板、極線、濾袋)表面積灰、灰(料)斗(倉)蜂洞、架橋或堵塞現象;穩態聲波清灰屬於軟清灰,對設備無損害,運行過程中泄露的雜訊,一般都能達到國標規定的勞動保護限值和廠界雜訊排放限值要求。目前市場上的聲波發生器按聲波特性分為兩類,穩態聲波發生器(旋笛結構、膜片哨結構和哈特曼哨結構)和脈沖聲波發生器(燃爆激波聲源、空氣炮)。
B. 科學家怎麼測量原子的質量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使用 任何一種原子受到激發後,當由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時,將輻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長為,由能級間的能量差決定: 式中,為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種原子所輻射的不同波長的光,經色散後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譜,稱發射光譜。 不同元素的原子結構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發後所輻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長,也就是有不同的發射光譜。通過對發射光譜的測量和分析,可確定物質的元素成分,這種分析方法稱為光譜分析。通過光譜分析,不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質的組成,還可以定量地確定待測物質所含各種元素的多少。發射光譜分析常用攝譜儀進行。 小型棱鏡攝譜儀,是以棱鏡作為色散系統,觀察或拍攝物質的發射光譜。 【實驗目的】: 1.了解攝譜儀的結構、原理和使用方法,學習小型攝譜儀的定標方法。 2.觀察物質的發射光譜,測定氫原子光譜線的波長,驗證原子光譜的規律性,測定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3.學習物理量的比較測量方法。 【實驗儀器】: 小型攝譜儀、汞燈及鎮流器、氫燈及電源、調壓變壓器。 【實驗原理】: 1.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1885瑞士物理學家巴爾末發現,氫原子發射的光譜,在可見光區域內,遵循一定的規律,譜線的波長滿足巴爾末公式: (1) 式中,n=3,4,5,組成一個譜線系,稱為巴爾末線系。用波數()表示的巴爾末公式為: n=3,4,5 (2) 式(2)中,稱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用攝譜儀測出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後,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若與公認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就能驗證巴爾末公式和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2.譜線波長的測量 先用一組已知波長的光譜線做標准,測出它們移動到讀數標記位置處時螺旋刻度尺的讀數後,以為橫坐標,為縱坐標,作~定標曲線。 對於待測光譜波長的光源只要記下它各條譜線所對應的螺旋尺上讀數,對照定標校正曲線就可確定各譜線的波長。 本實驗利用汞燈為攝譜儀進行定標校正。然後測出氫原子光譜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再根據式(2)算出。 【實驗步驟與內容】: 1.對著儀器(如右圖)或儀器使用說明書,在處裝上看鏡目鏡,熟悉攝譜儀各部分的結構及操作方法。 2.將汞燈置於 「S」處,前後移動聚光鏡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於狹縫處。在目鏡中觀察出射光譜,轉動轉角調節輪,使任一條光譜進入視場,輕輕轉動出射聚光鏡2的調焦手輪,使光譜線像聚焦清晰;再轉動角調節輪,逐個觀察光源的各條光譜線並與附表中列出的譜線顏色核對無誤後,開始測量。依次記下各光源不同波長譜線的所對應的讀數。 3.將氫燈置於「S」處,(注意:氫燈用的是高壓,調壓變壓器輸出指示數不能超過規定的值),測出氫原子光譜中紅、藍、紫三條譜線所對應的鼓輪讀數。 4.數據處理與分析: (1)列表記錄所有數據,表格自擬。 (2)用毫米方格作圖紙,作出光譜儀的~定標曲線。 (3)由定標校正曲線及氫光譜測得的,求出巴爾末譜線系中三條譜線的波長,並與氫光譜的標准波長比較。 (4)由氫光譜所測得的三個波長,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求出其平均值,並與公認值比較,算出測量的不確定度。 【注意事項】: 1.光譜儀中的狹縫是比較精密的機械裝置,實驗中不要任意調節。旋轉轉角調節輪時,動作一定要緩慢。禁止用手觸摸透鏡等光學元件。 2.氫光源使用的是高壓電源,應特別小心。開燈前,先將調壓變壓器置於低電壓處,然後通電源,慢慢地調節變壓器升壓到氫光源穩定發光。關燈時,先把變壓器降到最低電壓,再斷開電源。 問題討論 1.要能在看譜目鏡中看到不同波長的譜線,應如何調節?各譜線出射時的相對位置應在何處讀出? 2.測物質光譜波長時,如何定標? 3.氫原子光譜的巴爾末線系三條譜線的量子數n各為多少? 4.根據光柵實驗和本實驗的學習、實踐,請對光柵光譜和棱鏡光譜作簡要的比較、分析。 5.要使比較光譜的各個光源的位置都位於攝譜儀準直透鏡的光軸上,應怎樣進行調節? 6.利用比較光譜測定光波波長的原理是什麼? 7.哈特曼光闌的作用是什麼? 8.為什麼感光片必須位於一定的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見光區的所有譜線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測定光波波長的方法?你已作過的實驗有哪幾種?試比較它們的特點。 附錄 一、攝譜儀基本結構 攝譜儀的光學系統原理如右圖所示,自光源S發出的光,經聚光鏡會聚於可調狹縫上,調節狹縫以獲得一束寬度、光強適當的光,此光經準直透鏡後成平行光射到棱鏡上,再經棱鏡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鏡成像於接收系統。以上元部件均安裝在導軌上。下面分別介紹攝譜儀的幾個主要元部件。 (1)狹縫頭 狹縫頭由狹縫片、狹縫蓋、哈特曼光欄、刻度手輪、曝光開關等組成。 狹縫頭是光譜儀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機械部分,它用來限制入射光束,構成光譜的實際光源,直接決定譜線的質量。 狹縫片由一對能對稱分合的刀口組成,其分合動作由刻度手輪d控制。刻度手輪是保持狹縫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轉動手輪時一定要用力均勻、輕柔,狹縫蓋內裝有能左右拉動的哈特曼欄板c,蓋外裝有可左右拉動控制狹縫開、閉的曝光的開關e,如圖28-3所示。 哈特曼光欄是用來改變譜線在照相膠片上的位置,以便對三種譜線進行比較。當板上三條刻線與狹縫蓋邊緣相切時,表示光欄板上的三個橢圓孔相應地移到狹縫的正前方,從而選擇光譜在膠片上的位置。 曝光開關還兼有防塵作用,在不使用時應把它關閉。 (2)色散系統 色散系統是一個恆偏向棱鏡,它使光線在色散的同時又偏轉90o。棱鏡本身也可繞鉛直軸轉動。 (3)接收系統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接收系統有三種。①照相機;②看譜目鏡;③出射狹縫,可分別裝於圖28-2中的處。 若處裝上照相機,則光譜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調焦清晰後,取下毛玻璃屏換上感光膠片,即可曝光拍攝光譜線。 若處裝上出射狹縫,則構成一個單色儀,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可使聚焦於出射狹縫的不同光譜線射出,以獲得所需的單色光。 若處裝上看譜目鏡系統,則可直接用眼睛觀察光譜線。本實驗利用看譜系統進行各種發射光譜線波長的測量。在看譜目鏡視場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為測量譜線波長的基準。當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時,棱鏡位置旋轉,出射的光譜線位置也跟著移動,當在所需讀出的譜線移到黑三角位置處時,可由與轉角調節輪相連的螺旋刻度尺上讀出此時棱鏡的相對位置。欲知此時譜線波長的數值,則需先對螺旋刻度尺進行定標校正。 二、汞、氫光譜的標准波長表 光源 顏色和波長(nm) 氦 藍 藍 藍綠 藍綠 藍綠 藍綠 黃 紅 紅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藍 藍綠 綠 黃 黃 紅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氫 紫 藍 紅 434.05 486.13 656.28參考資料: http://home.henannu.e.cn/jingpinkecheng/gx/kecheng/shiyan/6.htm
C. 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是什麼原理
哈特曼哨(振腔哨):「噴注前用共振腔反饋就是振腔哨;噴口內不加中心柱,壓力超過臨界,就成為哈特曼哨;哈特曼哨的噴口-共振腔系統中加一中心軸就形成連桿噴注哨」(摘自《聲學手冊》),「哈特曼哨發聲效率較高,理論值最高可達10%」(摘自《超聲原理與應用》);
哈特曼哨的發聲頻率由共振腔的諧振頻率決定(發聲波長約是共振腔的深度加口的等效長度之和的四分之一),90年代有人曾在實驗中發現哈特曼哨的頻率會隨著供氣壓力的提高而向低頻漂移。
哈特曼哨(振腔哨)聲波清灰設備,優點是結構簡單,沒有任何「動」的機構或部件,效率也比較高;缺點是由於共振反饋帽的結構和尺度限制,只能是高頻聲源(市場上的產品頻率均為2000HZ以上)!
「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就「共振聲波」字面意思分析,只能是頻率漂移,微量變化!要說微量變化就是「變音變頻」,用來和「旋笛」的變頻(使用變頻器變頻)抗衡,那水分實在是太大了!
就你提的這個問題,我上網查了查,確有一個廠家宣傳其「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產生較寬的帶狀頻率並使其可控可調,適用於不同爐型、不同部位、不同煤種…」,我看了幾遍都看不到怎麼完成「可控可調」,是電?是氣?是機械?從理論是講,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哈特曼哨結構,共振腔不改變,也就是說,共振腔的諧振頻率不改變,頻率可控可調范圍只能是微調!這個廠家宣傳其聲波頻率為45—2100HZ,我不清楚這是頻率的可控可調范圍還是頻率范圍,要說是頻率的可控可調范圍,共振腔深度的可調范圍在1-2米(相對45 HZ聲波頻率)!要說是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頻率范圍為45—2100HZ,那可控可調、變音變頻又有什麼用哪?頻率分布范圍已經很寬了。
有人為了抗衡旋笛結構、膜片結構低頻聲波清灰設備,在2KHz的哈特曼哨(振腔哨)根部加上一個反射罩,就聲稱頻率是30—2KHz,宣傳雙音雙頻、雙峰、寬頻,但多年來,一直不出示其波形圖和頻率譜圖(聲波能量隨頻率的變化分布圖),更不出示聲學計量部門的檢定報告。
雙音雙頻哈特曼哨廠家抨擊旋笛結構頻率低,需要很長的喇叭,殊不知它的30HZ 比旋笛結構聲波清灰器的通用頻率-125HZ還要低!它就不用更長的喇叭。
但願這些都是現實理論無法解釋的新理論、新發現!!!
D. 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是什麼原理
哈特曼哨(振腔哨):「噴注前用共振腔反饋就是振腔哨;噴口內不加中心柱,壓力超過臨界,就成為哈特曼哨;哈特曼哨的噴口-共振腔系統中加一中心軸就形成連桿噴注哨」(摘自《聲學手冊》),「哈特曼哨發聲效率較高,理論值最高可達10%」(摘自《超聲原理與應用》);
哈特曼哨的發聲頻率由共振腔的諧振頻率決定(發聲波長約是共振腔的深度加口的等效長度之和的四分之一),90年代有人曾在實驗中發現哈特曼哨的頻率會隨著供氣壓力的提高而向低頻漂移。
哈特曼哨(振腔哨)聲波清灰設備,優點是結構簡單,沒有任何「動」的機構或部件,效率也比較高;缺點是由於共振反饋帽的結構和尺度限制,只能是高頻聲源(市場上的產品頻率均為2000HZ以上)!
「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就「共振聲波」字面意思分析,只能是頻率漂移,微量變化!要說微量變化就是「變音變頻」,用來和「旋笛」的變頻(使用變頻器變頻)抗衡,那水分實在是太大了!
就你提的這個問題,我上網查了查,確有一個廠家宣傳其「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產生變音變頻共振聲波、產生較寬的帶狀頻率並使其可控可調,適用於不同爐型、不同部位、不同煤種…」,我看了幾遍都看不到怎麼完成「可控可調」,是電?是氣?是機械?從理論是講,可以肯定的是,既然是哈特曼哨結構,共振腔不改變,也就是說,共振腔的諧振頻率不改變,頻率可控可調范圍只能是微調!這個廠家宣傳其聲波頻率為45—2100HZ,我不清楚這是頻率的可控可調范圍還是頻率范圍,要說是頻率的可控可調范圍,共振腔深度的可調范圍在1-2米(相對45
HZ聲波頻率)!要說是哈德曼哨式聲波吹灰器頻率范圍為45—2100HZ,那可控可調、變音變頻又有什麼用哪?頻率分布范圍已經很寬了。
有人為了抗衡旋笛結構、膜片結構低頻聲波清灰設備,在2KHz的哈特曼哨(振腔哨)根部加上一個反射罩,就聲稱頻率是30—2KHz,宣傳雙音雙頻、雙峰、寬頻,但多年來,一直不出示其波形圖和頻率譜圖(聲波能量隨頻率的變化分布圖),更不出示聲學計量部門的檢定報告。
雙音雙頻哈特曼哨廠家抨擊旋笛結構頻率低,需要很長的喇叭,殊不知它的30HZ
比旋笛結構聲波清灰器的通用頻率-125HZ還要低!它就不用更長的喇叭。
但願這些都是現實理論無法解釋的新理論、新發現!!!
E. 「用小型棱鏡攝譜儀測量激光的主譜線波長」這個實驗怎麼做要用鈉燈做光源的。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使用
任何一種原子受到激發後,當由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時,將輻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長為,由能級間的能量差決定:
式中,為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種原子所輻射的不同波長的光,經色散後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譜,稱發射光譜。
不同元素的原子結構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發後所輻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長,也就是有不同的發射光譜。通過對發射光譜的測量和分析,可確定物質的元素成分,這種分析方法稱為光譜分析。通過光譜分析,不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質的組成,還可以定量地確定待測物質所含各種元素的多少。發射光譜分析常用攝譜儀進行。
小型棱鏡攝譜儀,是以棱鏡作為色散系統,觀察或拍攝物質的發射光譜。
【實驗目的】:
1.了解攝譜儀的結構、原理和使用方法,學習小型攝譜儀的定標方法。
2.觀察物質的發射光譜,測定氫原子光譜線的波長,驗證原子光譜的規律性,測定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3.學習物理量的比較測量方法。
【實驗儀器】:
小型攝譜儀、汞燈及鎮流器、氫燈及電源、調壓變壓器。
【實驗原理】:
1.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1885瑞士物理學家巴爾末發現,氫原子發射的光譜,在可見光區域內,遵循一定的規律,譜線的波長滿足巴爾末公式:
(1)
式中,n=3,4,5,組成一個譜線系,稱為巴爾末線系。用波數()表示的巴爾末公式為:
n=3,4,5 (2)
式(2)中,稱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用攝譜儀測出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後,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若與公認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就能驗證巴爾末公式和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2.譜線波長的測量
先用一組已知波長的光譜線做標准,測出它們移動到讀數標記位置處時螺旋刻度尺的讀數後,以為橫坐標,為縱坐標,作~定標曲線。
對於待測光譜波長的光源只要記下它各條譜線所對應的螺旋尺上讀數,對照定標校正曲線就可確定各譜線的波長。
本實驗利用汞燈為攝譜儀進行定標校正。然後測出氫原子光譜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再根據式(2)算出。
【實驗步驟與內容】:
1.對著儀器(如右圖)或儀器使用說明書,在處裝上看鏡目鏡,熟悉攝譜儀各部分的結構及操作方法。
2.將汞燈置於 「S」處,前後移動聚光鏡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於狹縫處。在目鏡中觀察出射光譜,轉動轉角調節輪,使任一條光譜進入視場,輕輕轉動出射聚光鏡2的調焦手輪,使光譜線像聚焦清晰;再轉動角調節輪,逐個觀察光源的各條光譜線並與附表中列出的譜線顏色核對無誤後,開始測量。依次記下各光源不同波長譜線的所對應的讀數。
3.將氫燈置於「S」處,(注意:氫燈用的是高壓,調壓變壓器輸出指示數不能超過規定的值),測出氫原子光譜中紅、藍、紫三條譜線所對應的鼓輪讀數。
4.數據處理與分析:
(1)列表記錄所有數據,表格自擬。
(2)用毫米方格作圖紙,作出光譜儀的~定標曲線。
(3)由定標校正曲線及氫光譜測得的,求出巴爾末譜線系中三條譜線的波長,並與氫光譜的標准波長比較。
(4)由氫光譜所測得的三個波長,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求出其平均值,並與公認值比較,算出測量的不確定度。
【注意事項】:
1.光譜儀中的狹縫是比較精密的機械裝置,實驗中不要任意調節。旋轉轉角調節輪時,動作一定要緩慢。禁止用手觸摸透鏡等光學元件。
2.氫光源使用的是高壓電源,應特別小心。開燈前,先將調壓變壓器置於低電壓處,然後通電源,慢慢地調節變壓器升壓到氫光源穩定發光。關燈時,先把變壓器降到最低電壓,再斷開電源。
問題討論
1.要能在看譜目鏡中看到不同波長的譜線,應如何調節?各譜線出射時的相對位置應在何處讀出?
2.測物質光譜波長時,如何定標?
3.氫原子光譜的巴爾末線系三條譜線的量子數n各為多少?
4.根據光柵實驗和本實驗的學習、實踐,請對光柵光譜和棱鏡光譜作簡要的比較、分析。
5.要使比較光譜的各個光源的位置都位於攝譜儀準直透鏡的光軸上,應怎樣進行調節?
6.利用比較光譜測定光波波長的原理是什麼?
7.哈特曼光闌的作用是什麼?
8.為什麼感光片必須位於一定的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見光區的所有譜線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測定光波波長的方法?你已作過的實驗有哪幾種?試比較它們的特點。
附錄
一、攝譜儀基本結構
攝譜儀的光學系統原理如右圖所示,自光源S發出的光,經聚光鏡會聚於可調狹縫上,調節狹縫以獲得一束寬度、光強適當的光,此光經準直透鏡後成平行光射到棱鏡上,再經棱鏡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鏡成像於接收系統。以上元部件均安裝在導軌上。下面分別介紹攝譜儀的幾個主要元部件。
(1)狹縫頭
狹縫頭由狹縫片、狹縫蓋、哈特曼光欄、刻度手輪、曝光開關等組成。
狹縫頭是光譜儀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機械部分,它用來限制入射光束,構成光譜的實際光源,直接決定譜線的質量。
狹縫片由一對能對稱分合的刀口組成,其分合動作由刻度手輪d控制。刻度手輪是保持狹縫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轉動手輪時一定要用力均勻、輕柔,狹縫蓋內裝有能左右拉動的哈特曼欄板c,蓋外裝有可左右拉動控制狹縫開、閉的曝光的開關e,如圖28-3所示。
哈特曼光欄是用來改變譜線在照相膠片上的位置,以便對三種譜線進行比較。當板上三條刻線與狹縫蓋邊緣相切時,表示光欄板上的三個橢圓孔相應地移到狹縫的正前方,從而選擇光譜在膠片上的位置。
曝光開關還兼有防塵作用,在不使用時應把它關閉。
(2)色散系統
色散系統是一個恆偏向棱鏡,它使光線在色散的同時又偏轉90o。棱鏡本身也可繞鉛直軸轉動。
(3)接收系統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接收系統有三種。①照相機;②看譜目鏡;③出射狹縫,可分別裝於圖28-2中的處。
若處裝上照相機,則光譜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調焦清晰後,取下毛玻璃屏換上感光膠片,即可曝光拍攝光譜線。
若處裝上出射狹縫,則構成一個單色儀,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可使聚焦於出射狹縫的不同光譜線射出,以獲得所需的單色光。
若處裝上看譜目鏡系統,則可直接用眼睛觀察光譜線。本實驗利用看譜系統進行各種發射光譜線波長的測量。在看譜目鏡視場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為測量譜線波長的基準。當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時,棱鏡位置旋轉,出射的光譜線位置也跟著移動,當在所需讀出的譜線移到黑三角位置處時,可由與轉角調節輪相連的螺旋刻度尺上讀出此時棱鏡的相對位置。欲知此時譜線波長的數值,則需先對螺旋刻度尺進行定標校正。
二、汞、氫光譜的標准波長表
光源
顏色和波長(nm)
氦
藍
藍
藍綠
藍綠
藍綠
藍綠
黃
紅
紅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藍
藍綠
綠
黃
黃
紅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氫
紫
藍
紅
434.05
486.13
656.28
F. 和百慕大三角有關的事件
本世紀以來所發生的各種奇異事件,最讓人費解的大概就要算發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連串飛機與輪船的失蹤案了。
所謂百慕大三角,即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個三角形海域。在這片面積達400000平方英里的海面上,從1945年開始數以百計的飛機和船隻,在這里神秘地失蹤。當然,這些失蹤事件不包括那些機械故障、政治綁架和海匪打劫等,因為這些本不屬於那種神秘失蹤的范疇。
由於事件疊出,人們賦予這片海域以「魔鬼三角」、「惡運海」、「魔海」、「海輪的墓地」等渾號。這些渾號反過來又烘託了這里特有的神秘而恐怖的氣氛。
現在,百慕大三角已經成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種失蹤事件的代名詞。
在我們熟悉的地球上,怎麼獨獨有這么一個神奇而無法解釋的角落?怎麼會發生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百慕大三角作祟?
1.失蹤的飛機群
第19飛行中隊由5架「報復者」(Avenger)魚雷轟炸機和14名飛行員(包括5名駕駛員,其他為無線電員和槍炮手)組成。其中四駕飛機由學生飛行員駕駛,第五架飛機的駕駛員是負責訓練這些學生的中隊長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上尉。在1945年12月5日下午2點,這五架飛機從佛羅里達的勞德代爾(Ft. Lauderdale)海軍航空基地起飛進行飛行訓練,既定航線是從佛羅里達半島向東飛越大西洋抵達巴哈馬群島上空,然後折回勞德代爾堡,全程約300英里,飛機上攜帶的汽油足夠飛行6個小時。在下午4點,基地接到了泰勒發來的遇到麻煩的信號。這時飛機已到達了巴哈馬群島的上空,但是並未按原定的向南、向西折回,而是繼續向北、向東飛行,離開大陸越來越遠,向大西洋深海飛去。基地收到的最後一次通訊是7點過後不久,那時飛機還有一小時的燃料,但很顯然仍然繼續向大西洋深處飛去,直到汽油耗完沉落海底。飛行員可能試圖在海面迫降,但在黑暗之中失敗而遇難。援救人員未能發現飛機的殘骸和屍體,顯然它們都已沉入了大海深處。「復仇者」綽號「鐵鳥」,空機重達14000磅,一旦掉到海面上就很快沉落海底。但是這次悲劇並沒有結束,在當天晚上7點27分,兩架「水手」海上飛機(Martin Mariner)起飛前去救援,其中的一架在升空23分鍾後發生爆炸,機上13名乘員全部遇難。「水手」海上飛機有容易漏油的毛病,綽號「飛行油箱」,如果有乘員吸煙或因別的原因出現火花,就可能發生爆炸而出事。「甘斯·米爾斯」號(SS Gaines Mills)的海員目睹了這架飛機的爆炸經過,並發現了掉到海面上的殘骸。
隨後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包括庫舍)的調查結果,都認為泰勒上尉必須為第19飛行中隊的失蹤承擔主要責任。泰勒並不是一名優秀的飛行員,而以馬虎著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曾經兩次因為在海上迷航而不得不棄機跳傘而獲救(泰勒還被迫在海上第三次棄機跳傘,不過那一次不是他的責任)。在這次飛行訓練時,泰勒既忘了帶手錶又忘了帶基本的導航儀器。在飛行中,他報告他的飛機上的羅盤失靈,但是相信自己能夠根據目測繼續帶領飛行,聲稱無需幫助。在4點45分時,基地發現泰勒顯然已迷失了方向,要求他把指揮權交給跟隨的飛機,但是泰勒顯然沒有這么做。從通話記錄可知,泰勒一直在率領飛行中隊向錯誤的方向航行,遲至6點時,泰勒還在命令飛行中隊向東飛行,而至少有兩名學生飛行員認為應該向西飛行,但是由於軍中的紀律,他們不得不跟隨泰勒飛向深淵。基地反復地要求泰勒改用更可靠的緊急頻道通訊,而泰勒也拒絕這樣做。因此這次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人為錯誤導致,其次天氣也不佳。盡管在第19飛行中隊剛起飛時,天氣情況良好,但很快就變得惡劣。救援飛機報告遇到強烈的氣流和危險的飛行條件,當時在該海域的船隻報告風暴和巨浪。一位迷航而又剛愎自用的中隊長帶著沒有經驗的學生飛行員在惡劣的天氣中夜裡飛行,遇難幾乎是無法避免的,並沒有任何神秘之處。
但是泰勒的親屬對這個調查結果不滿。他們向美國海軍高層上訴。在40年代末,美國海軍最高當局滿足了泰勒親屬的要求,把事故原因歸咎於壞天氣和「未知因素」。「未知因素」激發了人們的想像能力。第19飛行中隊的失事成了「百慕大魔鬼三角」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神秘故事,在傳播中又被有意無意地添油加醋,於是惡劣的氣候被說成「當時天氣很好」(見趙俊濤《百慕大:死亡三角》,下同),一次對學生飛行員的訓練飛行被說成「參加訓練的14名飛行員也都是有經驗的老手」,泰勒拒絕使用緊急通訊頻道被說成「無線電聯絡受到干擾」,那架升空後不久就爆炸的「水手」救援飛機被說成「與基地保持一段聯系後也失蹤了」,好像也很神秘,而實際上那隻是當天出動的眾多救援飛機中的一架而已。
這件事被添油加醋再披露之後,百慕大海域出了名。隨著人們對這片海域的關注,不可思議的飛機失蹤事件,就顯得越發令人感到恐怖——
1948年12月27日22點30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揮塔曾聽到機長驚詫的話聲:「這是怎麼回事?都在唱聖誕歌哪?」
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麼。
28日凌晨4點30分,班機還向機場發過電訊—— 「接近機場,燈光可見,准備降落。」機場做好接受著陸的各項准備。
可是這架DC—3型班機始終沒在機場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機組人員和全部乘客無一生還。
飛機一分鍾前還與機場保持著正常聯系,這次失蹤彷彿是在一瞬間之內發生的。就像天空破了個洞,飛機一下掉進洞里,無聲無息了。
2.航海者的墓地
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片什麼樣的海域呢?我們從最早揚帆駛過這片海域的哥倫布的見聞中,也許能窺見300年前這片海域的若干情況。
1502年,哥倫布第四次度過美洲時,曾途經百慕大三角。
這天,哥倫布佇立船頭,但見晴空萬里,海面平靜。突然間,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幾十米高的巨浪像牆一樣向船隊撲來。
水手們齊心協力試圖調轉航向,但船上所有的導航儀器全部失靈,磁羅盤上的指針不是指著正北方向,而是指向西北方向,偏離6度。船失控了,任隨風浪推打。
哥倫布是幸運的,經過幾天幾夜顛簸,船總算沒有沉沒。令他奇怪的是,這場從天而降的風暴竟嘎然而止了,風浪說結束就結束,馬上就風平浪靜了。
哥倫布把這一切詳細地寫在他的航海日記里。他在給西班牙國王的信中,也談到這次難忘的經歷——
當時,浪濤翻滾,一連八九天時間,我們看不到太陽和星辰……我這輩子見過各種風暴,可是從來沒遇到過時間這么長,這么狂烈的風暴。
問題在於哥倫布活過來了,他的經歷至少屬於那些尚可解釋的遭遇。那麼,那些沒能活過來的人,他們的遭遇呢?當然,那是一種不可解釋的、誰也沒看到的經歷——
1840年8月,一艘法國帆船「洛查理」號正在百慕大海面航行。這艘船扯著帆,而且風帆飽滿,說明它在平靜地航行著。令人感到迷惑的是,它好像在沒有目標似地隨風漂浮。人們感到奇怪,便劃船靠上去。他們發現船上靜悄悄的。上船後才發現,船上空無一人,但貨艙里裝著的綢緞等貨物完整無損,水果仍很新鮮,也沒人碰過。然而,為什麼船上的水手都跑光了呢?沒有人能夠解答,船上唯一健在的生物,就是一隻餓得半死的金絲鳥,可惜它不能說話。
到底船上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但誰都明白船上肯定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872年,這一帶海面又發生了一件怪事。
一艘雙桅船「瑪麗亞·采列斯特」號,在亞速爾群島以西100海里的地方漂浮。當它被人們發現時,船上也是空無一人,而且船艙的餐桌上還擺著美味佳餚,茶杯里還盛著沒喝完的咖啡和水。壁上的掛鍾正常地走動,縫紉機台板上還放著裝著機油的小瓶子。這一切除了說明這艘船沒有遇到風浪之外,絲毫不能解釋它的主人為何棄船而去。
1944年,古巴籍的貨船「魯比康」號在同一海域同樣出現人去船空的奇案。當人們登上這艘漂浮不定的船時,只有一隻狗孤獨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國籍油輪「瑪林·凱思」號穿過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報務員還向岸上通報說:「航行正常,位置北緯26度4分,西經73度。」但這是「瑪林·凱思」號傳給世界的最後訊息,它從此失蹤了。誰也無法想像這樣一艘裝有現代化導航和通訊設備的油輪,竟然連一點油花都沒留下,就從這片海域上失蹤了。
美國籍貨輪「獨眼」號是一艘長達542英尺、擁有309名水手的巨型貨輪。1918年3月,它在巴西裝滿錳礦砂,返回弗吉尼亞的諾福克的途中失蹤了。當時天氣很好,不存在風浪掀翻船隻的可能。有人推測說當時正值戰爭期間,「獨眼」號很可能遭德軍潛艇的襲擊。可是戰後人們查閱了德國海軍的戰時記錄,發現當時沒有一艘德國潛艇在「獨眼」號航線上出現過。如此龐大的一條巨輪,又有無線電通訊設備,它怎麼連個「SOS」的信號都沒發出就失蹤了呢?
1935年8月,義大利籍的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親眼看到美國籍縱帆船「拉達荷馬」號被海浪漸漸吞沒,他們奮不顧身地從海上救起了「拉達荷馬」號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後,「萊克斯」號的水手卻驚訝地發現,「拉達荷馬」竟然漂浮在海上。這並不是幻覺,因為「萊克斯」號上的水手,連同被他們救起的「拉達荷馬」號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達荷馬」號縱帆船。
一艘已經沉沒了的船,怎麼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們無從解釋。
3.究竟誰在這里作怪
既然這里出現如此眾多的奇異事件,那麼,人們當然要問究竟是什麼在這里搗鬼?
1951年10月,一艘巴西的軍艦在亞洛爾群島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後來船和水兵一起神秘失蹤了。次日,巴西方面派出飛機和艦船前往找尋,一架水上飛機在海面上搜尋時發現,海面下有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在飛速前進,而且速度快得驚人。這說明這絕非海底生物,同時龐大的體積又說明,它又非水中的魚類。在這天夜裡和次日凌晨,有人在這一海域看見了一種奇異的極其明亮的光,但誰也無法說清這奇異的物體和奇異的光芒從何而來。
從這片魔鬼三角海域僥幸逃脫出來的人,他們的回憶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點線索。
美國海難救助公司一船長說,他有一次從波多黎各返回佛羅里達,途中船上羅盤的指針突然猛烈擺動,雖然柴油機仍在運轉,但毫無功率。海浪從四面八方朝船撲來,看不到水平線,船的四面都是濃濃的大霧。他急忙命令輪機手全速前進,終於沖出大霧。奇怪的是這大霧以外的海面浪並不大,也沒有霧。水手們都說,這輩子從未見過這種怪事。
1972年9月,美國籍貨輪「惡夢」號航經百慕大三角海域時,突然船上所有的燈都暗了下來,羅盤也失靈了。水手們感到事情不妙,趕緊根據陸地的燈光定向,把船朝西駛去。航行片刻,他們發現船原本是向北行駛,但無論如何他們也糾正不了航向。這時候,天空出現一個龐大的黑色物體,遮住了星星。一道亮光射進這個物體。不久,它又不見了,船也恢復了正常航行。
天空中這個黑色物體和前面說到的水下的那個黑色物體有無聯系?或者說,它們是否為同一物體?沒有人能夠回答。人們只能說:這是耐人尋味的。
顯然,這里存在著一股神秘而強大的、看不見的力量。
1977年2月,一架私人水上飛機掠過百慕大三角海域,飛機上的幾位朋友正在吃飯,突然發現盤子里的刀叉都變彎了。當時羅盤指針偏轉了幾十度,他們加速逃離這個可怕的航區。返航後他們發現,錄音機磁帶里錄下了強烈的海的噪音。
海,怎麼能發出嗓音呢?
一位老飛行員說了件怪事。一次,他在百慕大三角海域7000米高空做夜間飛行。起初,一切正常。忽然他發現機翼兩側光芒閃閃,他以為是機艙玻璃反光,但反光不可能這么強烈,強光刺得他睜不開眼,連儀表也看不清楚,而飛機亮得像個透明的玻璃物體。他抬起頭,覺得天空亮得連星星都看不見了。他趕緊關閉自動操縱桿,改用手操縱著飛機飛行。幾分鍾後,亮光漸漸消失,一切恢復正常。
夜空中的亮光從何發射而來?老飛行員答不上來,相信你也答不出來。
4 百慕大失蹤者再現之謎
「時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人們通常最普遍的認識誤區之一。根據科學家們判定:在通古斯隕石墜落的地區、核武器實驗地區、切爾諾貝利原子能發電站附近以及其他有死亡威脅的地方,即使最精確的表也會不準。有時發生的某種不可思議的事,好像「時間斷裂」一樣……神奇的海洋上,似乎也時時向人們展示著時間斷裂。
1.海風號失蹤八年再現
1981年8月,一艘名叫海風號的英國遊船在「魔鬼三角」——百慕大海區突然失蹤,當時船上六人驟然不見了蹤影。
不料,時過八年,這艘船在百慕大原海區又奇跡般地出現了!船上六人安然無恙。
這六個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當時已失去了感覺,對已逝去的八年時光他們毫無覺察,並以為僅僅是過了一霎間。當調查人員反復告訴他們已經過去了八年,最後他們才勉強接受這個事實,當日他們都做了些什麼事時,他們無話以對,因為他們只感覺過了一會兒,似乎什麼也沒干。
調查人員之一澳大利亞UFO(不明飛行物)專家哈特曼對此十分興奮,因為在百慕大海區失蹤的人員重新再現,這還是首次。雖然以前曾有失蹤的船隻出現,但無法弄清楚事情始末。盡管這六個人未能圓滿回答調查人員的話,但他認為,用催眠術很可能搞清他們這次奇遇的細節,從他們身上會得到驚人的發現。
這件怪事,雖然出現了時間差異,這對於研究第I類世界和II類世界之間的時間差異問題是絕好的案例。也是對「時間隧道」進行研究的好素材。這是在諸多不明飛行物案例中,當事者產生時間丟失或產生衰老現象是同樣重要的案例,引起了有關科學家極大的重視。
2.失蹤三十六年的氣球再現
1954年在加勒比海,駕駛員夏里·羅根和戴歷·諾頓駕駛氣球和其他五十個參賽者參加氣球越洋比賽。當時天氣晴朗,視野清晰。突然,在眾人面前,這個氣球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1990年,消失多年後的氣球又突然在古巴與北美陸地的海面上出現。它的出現曾使古巴和美國政府大為緊張,特別是古巴,誤以為美國派出秘密武器來進攻了呢。
古巴飛機駕駛員真米·艾捷度少校說:「一分鍾前天空還什麼也沒有,一分鍾後那裡便多了一個氣球。」當時古巴軍方在雷達上發現了這個氣球,以為是美國的秘密武器,曾一度派飛機想把它擊落,最後大氣球被古巴飛機迫降在海上,兩名駕駛員則由一艘巡洋艦救起,送到古巴一個秘密海軍基地受審。
這件怪事不但古巴人感到驚訝,連兩個駕駛員諾頓和羅根也同樣感到迷惑不解。這兩個駕駛員說他們當時正在參加由夏灣拿到波多黎各的一項氣球比賽。他們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六年,他們只是感到全身有一種輕微的刺痛感覺,就好像是微弱電流流過全身一樣,然後一眨眼他們面前的一切包括大海和天空都變成一片灰白色,接著他們記得有一架古巴飛機在他們氣球面前出現。
芝加哥調查員卡爾·戈爾曾查證過羅根與諾頓的講話,他們確實在1954年參加一項氣球比賽途中神奇地失蹤,戈爾認為這氣球進入了時間隧道。「對他們來說可能只是一瞬間,可在地球上卻已過去了三十六年,相差很大。」因此說,這是比地球時間慢的一條神奇隧道。
類似上述的案例還可以列舉許多,其共同點就是失蹤者再現時時間變慢。但是,也有失蹤者感到時間變快的案例。
3.九十三名船員驟然衰老之謎
在百慕大魔鬼三角區出現過這樣的怪事,一艘前蘇聯潛水艇一分鍾前在百慕大海域水下航行,可一分鍾後浮上水面時竟在印度洋上。在幾乎跨越半個地球的航行中,潛艇中九十三名船員全部都驟然衰老了五至二十年。
此事發生後,前蘇聯軍方和科學界立即開始對潛艇和所有人員進行調查,並作出三份報告。
其中研究人員阿列斯·馬蘇洛夫博士認為:「這艘潛艇進入了一個時間隧道的加速管道。雖然對它仍知之甚少,不過除此之外,無其他更合理的解釋。」「至於在穿越時空之際,速度對人體有何影響,我們也知道不多,只知道對人體某些部位有影響。那些船員竟在很短時間內衰老了五至二十年,卻是我們前所未見的。」
該潛艇指揮官尼格拉·西柏耶夫說:「當時我們正在百慕大執行任務,一切十分正常,不知什麼原因,潛艇突然下沉。」「它來得突然,也停得突然,接著一切恢復了正常,只是我們感覺有些不妥,便下令潛艇浮出水面。」「整個事件發生得實在太快了,我們連想一下的時間都沒有,而當時我們的領航儀表明我們的位置已在非洲中部以東,就是說與我們剛才的位置相差1萬千米。潛艇立即與前蘇聯海軍總部進行無線電聯系,聯系結果證實他們潛艇的位置的確在印度洋而不在百慕大。
這艘潛艇回到黑海的潛艇基地後,艇上人員立即由飛機送往莫斯科一個實驗室接受專家檢查,結果發現他們明顯地衰老了,典型特徵是:皺紋、白發、肌肉失去彈性和視力衰退等。從使人衰老這方面看,這的確是一個悲劇,但從科學上看,這卻是一個可喜的新發現。這些船員所經歷的事告訴我們,可能有一個比地球時間快的時間隧道。
4.海洋中漂流四十五年的士兵獲救
1945年,一艘戰艦觸雷,美國二十五名士兵漂流海上,1989年獲救。
1945年在南太平洋由於遭到日本潛水艇襲擊,與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一起沉沒在大海的二十五名美軍士兵在1989年被菲律賓漁民救起。
當人們接到SOS求救信號後,發現這二十五名美軍士兵正坐在一個海軍救生艇中,在菲律賓南部的西里伯斯海漂浮。他們所在的那個區域常有神秘的失蹤事件發生,人們稱為「南太平洋魔鬼三角」——即龍三角海區。
美國海軍當局對於這批水兵的出現感到困惑不解,那些重新出現的士兵,就像四十五年前巡洋艦沉沒時那樣年輕。
而被救起的二十五名美國士兵認為自己僅漂流了九天,實際上地球時間已過去了四十五年。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巡洋艦的沉沒是美軍歷史上最不幸的事件之一。當那條船秘密向沖繩島運送原子彈部件後向菲律賓開出時,突然遭到5顆水雷攔阻襲擊而沉沒大海,當時甲板上總共有1196人。而此次海難僅有25人獲救,其餘1171人命歸何處,尚不知曉。
對此,我們除了用時間隧道解釋外實難理解。
如果我們按照士兵所說的九天比四十五年來計算,當時巡洋艦的航行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250米/秒)相比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初步計算,巡洋艦假如進入了時空隧道,根據推算,那麼它起碼應達到844.9千米/秒的高速度,顯然這個速度還遠遠沒有達到光速。可惜目前做這樣的試驗尚有困難。
5 .失蹤二十四年再現的漁民
1990年8月在委內瑞拉卡拉卡斯市的一隻失蹤了二十四年的帆船尤西斯號在一處偏僻海灘擱淺再現(這只船是在二十四年前一次颶風中在百慕大三角區失蹤的)。帆船上三名船員由土著居民救起之後,就送到卡拉卡斯市尋求援助。
為這三個人檢查身體的醫生說:這三人雖然經歷這么多年,但一點也沒有衰老,好像時間對他們已完全停止了。柏比羅·古狄茲醫生說:「這三名船員中最老的一個在失蹤時是四十二歲,按理說他現在應該是六十六歲的老人,可是現在看起來依然像四十多歲,身體非常健康。」
這三名船員之一——來自美國緬因州的職業漁民柏狄·米拿說:「我們什麼也記不清啦,只知道當時起了場颶風。我們當時揚帆出海,駛向艾路巴小島,希望能捕到當地盛產的馬林魚。然而忽然天色大變,轉眼漫天烏雲,電閃雷鳴,波濤洶涌,我們便立即將船向岸邊駛去,這便是我所知道的所有經歷。我還知道的就是我們的船隻擱淺了,當我們向那裡的土人問起時,才知道今年是1990年。最初我們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我們是1966年1月6日出發的,原來打算出海捕魚七天,沒想到一去就去了二十四年!」
船上最年輕的十九歲的提比·保利維亞說他記得遇到1966年那場颶風前,他們還捕到一條金槍魚。當他們回到岸上後,當局派人上船調查,在船艙冷藏庫中真的找到了那條金槍魚。調查人員說:「這條魚仍然十分新鮮,就好像是剛捕到的一樣。」
英國政府曾查閱1966年記錄,證實當年確有這么一艘帆船無影無蹤了,原因不詳。
此事只能有一個解釋:帆船進入了時間隧道中,時間變慢。至於如何進入時間隧道?是否有不明飛行物在現場作怪,目前尚不可斷下結論。與此案情頗類似的現代案例是1994年夏,一架由菲律賓起飛的客機飛往義大利,中途經過非洲東部上空時,突然失蹤了二十分鍾(在雷達屏幕上消失後再現),到達義大利機場時晚點二十分鍾。可是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一無所知,每人的手錶指針也沒有晚點。該飛機是否進入時空隧道,還是受不明飛行物影響作用所致?有待探討。
5百慕大三角的「死人復活」
百慕大三角在世人的心目中簡直比魔鬼還可怕,在那時莫名其妙的失蹤的飛機和船隻不知有多少,這個恐怖的海域不知吞噬了多少人的生命。但是世間事無其不有,也有人在百慕大「死」而復活,連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1989年2月26日,一艘由巴拿馬漁船在百慕大三角南75里處作業,人們發現一白色布袋在海面上一沉一浮,拉出海面一看,裡面竟是一個活人。這個人叫米高維爾斯奇思,他在1926年死於癌症,他隨身攜帶的一些文件證明了這點。他先被送到百慕大醫院,後又被轉至歐洲蘇黎世精神中心,以便找出其「死而復生」的原因?醫生們費盡周折也找不出原因,他自己也不明所以。
此人1918年移居百慕大,1923年患癌症,1926年3月24日,他的妻子遵照其生前要求海葬的遺願,把他裝在帆布袋裡海葬,拋到百慕大以南的海里。想不到63年他怎麼活過來了呢?即使「復活」了,在帆布袋裡也會淹死呀?他本人對這些也不能解釋,他說他「死」後自己也很模糊,只記得恢復知覺時被人救上了漁船。
1946年3月16日,白賴仁的莉地亞夫結為夫婦。一年後,他們在百慕大坐遊艇再度蜜月,在游覽中,白賴仁失足墜入海中,被洶涌的波濤卷的無影無蹤。莉地亞回到家鄉肯特基後,不再嫁人,苦苦思念著丈夫。四十三年後的1990年初,莉地亞心血來潮,她要故地重遊,租用了老船長63歲杜比亞辛的船,當船駛到她丈夫被溺的海域時,被認為早已溺死的白賴仁竟奇跡般的出現在該船的甲板上,與其忠貞的妻子擁抱、接吻,之後卻又出乎意料地雙雙消失了,好在船長並未因驚奇而發昏,就在這對夫婦擁抱、接吻的一剎那,他不失時機的利用照像機拍攝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並在返回港口後向警方出示了這張照片,警察們也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令人不解的是,白賴仁當初是怎麼回下來的?這43年他在干什麼?夫妻相會後為什麼又雙雙不明不白的「消失」了?他們又去了哪兒?這不是現今人類的知識所回答得了的。
這種「死而復活」的事比天方夜譚還離奇神秘,在地球人中相信的恐怕還不到百分之一,但既然別人言之鑿鑿,我們也就姑且聽之吧。但是,我誠懇地希望大家記住亞歷克西斯。卡雷爾博士的一句名言:「科學的責任不是迴避事實,不管這些事實是明擺著的,或是無法解釋的也罷。
G. 介紹下德國的BF-106戰斗機
你是想問梅塞施密特109戰斗機吧?
Bf 109是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數量最大(不算戰後生產的,超過三萬架),生產時間最久(德國本身從1936年生產到1945年初),產生空戰王牌最多,累積單人擊落架數最高(哈特曼的361架世界紀錄),也是德國空軍最重要的日間戰斗機.
尺寸數據:翼展 9.92米,機長 9.07米,機高 2.5米。
重量數據:空重 263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速度 686千米/時,升限 10000米,航程 700千米。
武器裝備:一門MG108 30毫米機炮,兩挺MG131 13毫米機槍。
動力裝備:一台Daimler Benz DB 605D發動機,功率1850馬力。
H. 強襲魔女中的武器在現實生活中有沒
·宮藤芳佳(cv:福圓美里)
14歲(8月18日),隸屬扶桑皇國海軍遣歐艦隊,軍銜為軍曹,身高150cm,使用機材為A6M3a,武器為99式2號2型改13mm機關槍、摩澤爾M712。特技為烹飪、射擊、游泳、和誰都能成為好朋友。
【人物原型】
武藤金義 二戰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王牌飛行員。
1935年入「呉海兵団」,半年後成為「第三十二期操縦練習生」,第二年7月畢業。1945年2月17日,與「グラマン編隊」的12架「紫電改」單挑時擊墜對方2架戰機,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一乗寺下り松の決闘」,從而被稱為「空の宮本武蔵」。
曾服役於「ラバウル航空隊」、「三四三航空隊」。死於「呉軍港空襲」,被追升為「中尉」。
·坂本美緒(cv:千葉紗子)
19歲(8月26日),隸屬扶桑皇國海軍遣歐艦隊,軍銜為少佐,身高165cm,使用機材為A6M3a,武器為99式2號2型改13mm機關槍、日本刀。特技為全部戰鬥技能、拔刀術、教育部下、善於發現別人潛藏的才能
【人物原型】
坂井三郎 二戰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王牌飛行員
出生於日本佐賀縣賀郡西與賀村(現在的佐賀市)的農民家庭,家中4個兒子中排行第3,因而得名三郎。二戰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日本海軍王牌飛行員,綽號「空武士」。曾服役於日本帝國海軍佐世保艦隊(在戰艦霧島號及榛名號上擔任炮手)、高雄海軍航空隊、第12航空隊、台南海軍航空隊、橫須賀海軍航空隊。曾在中國、硫磺島及菲律賓等地作戰。
坂井三郎在退役後著有《天空的武士(台譯:荒鷲武士)》、《坂井三郎空戰記》、《零戰之真實》、《零戰之命運》等書,為研究者提供了許多日本海軍航空隊及太平洋戰爭中期的寶貴資料,也使他成為最為西方人所知的日本飛行員。2000年,坂井接受微軟公司的邀請,為游戲《Combat Flight Simulator 2》的製作擔任顧問。
2000年9月22日,坂井三郎去參加在厚木海軍航空基地舉行的美軍西太平洋艦隊航空司令部50周年記念晚會,回家後突然感到身體不適送醫治療,在醫院檢查時只對醫生留下一句「我太累了,只要睡一下就好」的話後就此與世長辭,享年84歲。
一般認為其擊落數為64架,此數字亦有爭議存在。其在西方知名度較高,美國許多空戰研究專家認為坂井三郎是日本二戰期間的頭號王牌飛行員。太平洋戰爭結束時為海軍少尉,最後退役時為海軍上尉。
·佩里尼·克洛斯迪爾曼(cv:沢城みゆき)
15歲(2月28日),隸屬自由加利亞空軍第602飛行隊,軍銜為中尉,身高153cm,使用機材為VG39,武器為刺劍、布連輕機關槍MK1。特技為射擊、惡語傷人、擊劍
【人物原型】
皮埃爾·克洛斯特曼(Pierre Clostermann)法國王牌飛行員,
留學英國,在英國加入空軍。擊落戰機33架,座機為噴火 MKⅣ、台風 MKⅤ,隸屬英國皇家空軍第341中隊、第602中隊、第274中隊、第56中隊、第3中隊,(註:按照英國評定方式,總戰果應該是23架或19架。)
·艾拉·伊爾瑪達爾·由迪萊寧(cv:仲井繪里香)
15歲(2月21日),隸屬斯奧姆司斯空軍第24戰隊,軍銜為少尉,身高160cm,使用機材為BF109G-2,武器為斯奧米M1931短機關槍、MG42。特技為占卜(經常說中相反的地方)、情報分析
【人物原型】
依諾·尤蒂萊南
芬蘭戰斗機飛行員依諾·尤蒂萊南(Eino Juutilainen),他的擊落戰績高達94架,使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德國飛行員以外的最高戰績獲得者,也有資料顯示一些日本飛行員的戰績高於這個數字,但由於日軍的戰績記錄系統較為混亂,一般戰史學界不將其考慮在內。國際上公認的日本第一王牌飛行員是海軍航空兵的西澤廣義,得到確認的戰績是87架擊落記錄。
尤蒂萊南出生的鎮子附近就有一個芬蘭空軍基地,他和他的許多人同伴後來都成為了飛行員,例如尤蒂萊南在「冬季戰爭」中的八機編隊指揮官和「持續戰爭」中的中隊長——依諾·盧卡南(Eino Luukkanen)。
·弗蘭切西卡·魯其尼(cv:齋藤千和)
12歲(12月24日),隸屬羅馬尼亞公國空軍第4航空團,身高148cm,使用機材為G55千塔羅,武器為M1919A6,部隊中最小的一位天才飛行員,挑食喜歡睡午覺,在基地里倒數見自己的秘密小屋,愛撒嬌,團隊意識無限等於0.特技為格鬥、抓種子、不怕熱
【人物原型】
義大利第一王牌-魯奇尼
擁有26個個人擊落空戰戰績,上尉費蘭克.魯奇尼是義大利在西班牙干涉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頭號空戰王牌。
1914年12月24日,弗蘭克出生於義大利羅馬,長大後滿懷對航空飛行的熱愛,1936年以預備軍官的身份進入Foggia空軍學校學習飛行。
西班牙內戰爆發後,義大利和德國不僅在武器和資源上支持弗朗哥,而且直接派出軍隊參加西班牙內戰。費蘭克.魯奇尼志願加入19戰斗機中隊前往西班牙參戰。 1937年10月12日取得了他的第一次戰績,當時所用戰機為CR32 戰斗機。截止1938年7月22日被擊落俘虜前,他一共出擊122次,取得5個擊落戰績,獲得銀質勛章1枚。擊落被俘後被關押在戰俘營中7個月,戰後才得以重返義大利。
1940年,希特勒在西線發動對英法的閃電戰,德軍迅速突破法國防線,一路猛進。此時墨索里尼也乘機落井下石,於6月對英法宣戰,義大利正式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費蘭克.魯奇尼此時在第4大隊中的90戰斗機中隊服役,其座機編號2中隊徽標是一匹狂暴的黑色野馬,來自於義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高王牌飛行員弗朗西斯科.巴瑞卡。第4大隊是義大利二戰期間戰績最高的戰斗機大隊,一共擊落敵機近600架,擁有32個王牌飛行員,其中有最好的3個:魯奇尼、 Martinoli和Ferrulli。
開戰後,第90中隊移駐到北非,當時裝備的是菲亞特CR42戰斗機。1940年6月11日,魯尼奇開始他第一次戰斗執勤,任務是保衛的黎波里。3天後,他和另外3個飛行員一起攔截一隊格羅斯特鬥士戰斗機,這是英國皇家空軍和第4大隊的第一次遭遇戰。戰斗的結果是1架鬥士被擊落,但是義大利空軍的記錄中都很難確定這到底是哪一個飛行員的戰績,最後定為集體戰績。
6月20日,魯奇尼和另外3個飛行員從90中隊的基地托布魯克起飛攔截一架英軍「桑德蘭」飛機,經過長時間的追逐和戰斗(CR42最大速度僅 430km/h,兩挺12.7機槍),英軍飛機被擊落在巴比迪亞附近,只有飛行員生還,被俘。這次戰績再次被中隊記錄為集體戰績,但據其他飛行員的描述,這應該是魯奇尼在二戰中的第一個戰績。
接下的6月和7月里,每天都是反反復復的警報和戰斗巡邏。在此期間,7月24日,魯奇尼引得了他的第二個擊落戰績,對方是一架格羅斯特鬥士戰斗機,4天後,他和另外兩個飛行員起飛攔截並擊落了2架英軍布倫海姆轟炸機。
經過幾個月這種反反復復的戰斗後,皇家空軍的新銳戰斗機加入了北非戰場,颶風戰斗機,雖然不是皇家空軍最好的戰斗機,但相對義大利空軍的雙翼戰斗機CR42 來說,最大速度可達530km/h和8挺機槍火力,就超出很多了。義大利人在相對不利的情況下苦苦堅持,也取得了一些戰績。
1941年1月,第90中隊返回義大利本土換裝新型的馬基C200戰斗機。魯奇尼在北非期間共出擊103次,取得3個擊落戰績。4月中,第4大隊移駐斯齊尼,准備配合德軍發動對馬耳它島的攻擊行動。
對馬爾他島的空襲行動期間,第4聯隊主要是護衛轟炸機編隊,掃射壓制機場防空火力,以及自由獵殺。負責馬爾他島空防任務的是皇家空軍第6中隊,裝備的是颶風MK.I。得益於裝備了新型的馬基C200戰斗機,義大利人還有機會和英軍一比高低。
魯奇尼在5月被晉升為上尉,並與6月27日取得了和颶風較量的第一個戰績。到9月4日,官方的報告顯示他在馬耳它行動期間共取得了2個擊落戰績和22個集體戰績。在27日一次護衛轟炸機轟炸英國護航船隊後,由於遇上惡劣氣候,一些飛機不得不迫降,魯奇尼也在其中,著陸時飛機滑進一條壕溝導致嚴重受傷。他隨即被醫務船送到了斯齊尼的一家醫院,在那裡他養傷休息了2個月後,11月回到部隊,在21日和23日參加了最後兩次對馬爾他的攻擊行動。
1941年12月,魯奇尼被任命為84戰斗機中隊指揮官,稍後中隊和整個第10大隊一起轉移到烏迪內,在那裡接受改裝新型的C202戰斗機。在此次馬爾他行動中,魯奇尼出動55次,取得5個擊落戰績。
第4聯隊在1942年5月回到斯齊尼,全部換裝了C202戰斗機。魯奇尼帶領他的84中隊,再次回到了對馬爾他的攻擊行動中,只是這次對手換成了更強大的噴火MK.V戰斗機。僅僅20天里,他就出擊了14次,擊落2架噴火,還取得了另外2個可能戰績。
5月22日,第4聯隊重返北非,駐扎在馬圖巴,配合隆美爾對英軍的進攻。6月6日,在Bir Hacheim上空的一次自由獵殺戰斗中,魯奇尼擊落了1架,擊傷4架P-40。11日,他被授予第5枚銀質勛章。
6 月16日,他在阿拉曼上空擊落了1架P-40,但自己也被擊傷,迫降在科特菲附近的1個德軍機場,兩天後才回到己方。10月20日下午,魯奇尼在和一群噴火和P-40的纏斗中,擊落1架P-40,自己也因螺旋槳被擊傷而迫降。4天後,他在和同伴們攔截由25架B-25米切爾轟炸機和40架P-40組成的編隊時,再次擊落1架P-40,擊傷2架B-25和1架P40,自己則由於1根手臂和1條腿中彈而來了次幾近墜毀式的迫降,隨即被送回位於福卡的聯隊基地,接著又被送回義大利本土。在第二次北非戰斗歷程中,魯奇尼一共出擊94次,取得10個擊落戰績。
1943年,北非戰局已經無可挽救,第4聯隊於1月撤回到義大利,駐扎在斯齊尼修整。這里已經變成了前線,來自馬爾他的敵軍攻擊日益猛烈,美國人的兩棲登陸也迫在眉睫了。
魯奇尼於3月重返部隊,並於6月20日被任命為第10大隊指揮官,同時全大隊換裝C205S戰斗機。
7月5日,魯奇尼和其他6擊落飛行員接到戰斗警報,起飛攔截1大群美軍B-17轟炸機,隨同護衛的是50架噴火。這是他首次面對擁有強大自衛火力的美軍轟炸機群,在擊落1架噴火,也就是他的第26個擊落戰績後,他還擊傷了3架B-17,但隨後被美軍擊落身亡。
陣亡地點是在卡塔尼亞附近。
作為大隊指揮官,魯奇尼只出擊過5次,在7月5日他的日誌中,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再進入」。
1952年2月,魯奇尼被追授於義大利最高榮譽勛章Medaglia d'oro al valor militare (M.O.V.M.)。
·傑特魯德·巴克霍恩(cv:園崎未恵)
18歲(3月20日),隸屬卡魯斯蘭德空軍JG52第2飛行隊司令,軍銜為大尉,身高162cm,使用機材為Fw190D-6原型機,武器為MG42、MG131、MG151/20,特技為所有戰鬥技巧、力氣大、耐力好
【人物原型】
二戰德軍二號王牌——G·巴克霍隆
在世界空戰史上只有兩個人擊落過超過 300 架的飛機,其中一個是眾所周知的空前絕後的超級王牌--埃里希·哈特曼,另一個就是 G·巴克霍恩少校,他總共擊落了 301 架飛機,是德國的第二號王牌。
1941.7.2,首次擊落敵機;11 月底,其個人戰果累計已達 10 架;12 月底 100 架;1943.11.30,累計已達 200 架;1945. 1.5,巴克霍恩的個人戰果已猛增到 301 架。
G·巴克霍隆1919年生於德國東普魯士,1939年加入空軍,1940年8月隨52航空團參加了不列顛之戰,但毫無建樹。1941年7月2日,當他第120次出擊時才首次擊落敵機,而且把子彈一直打到敵機翻身墜落的那一瞬間。8月22日,他的戰果已滿5架,成為王牌。11月底,其個人戰果累計已達10架。
1942年春季過後,他的戰果開始大幅度上升。5、6、7月份分別擊落敵機7架、16架和31架,因此獲得騎士十字獎章。10月7日,當他休養結束返回前線後,又連連得手,於10月、11月和12月份分別擊落14架、7架和17架敵機,也即每個月的戰果都足以構成王牌或雙料王牌資格。年底,他的累計戰果已突破百架大關!
1943年1月11日,他又獲得橡葉騎士十字勛章。他和哈特曼的不同之處是:在單次空戰中最多擊落架數僅為4架。但在其2000次出擊中,有1104次遇上空戰,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戰機會和空戰實踐次數最多的一名飛行員!1943年11月30日,他的戰果累計已達200架。
1944年2月13日,他已成為當時僅次於諾波特尼和拉爾,排名第三的德國大王牌和第三個戰果達250架的飛行員。同年4月,巴克霍隆和哈特曼一起從希特勒手中接過了寶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5月31日,當他擊落第272架飛機後,卻被1架P—39擊落,負傷住進醫院。在住院期間,後起之秀哈特曼的戰果終於超越了他。從11月下旬到1945年的1月5日,巴克霍隆的個人戰果已猛增到301架,此時,他卻接到了擔任第6航空團(JG6)司令官的任命書,這將意味著永遠喪失升空作戰和為爭奪全德國頭號王牌桂冠而繼續沖刺的機會。不久,他奉命調往JV44部隊接受改裝Me262型噴氣式戰斗機,但在一次飛行事故中身負重傷,再次住進醫院,從而徹底結束了他的飛行生涯。
巴克霍隆個人戰果累計高達301架。在戰爭中,他有9次被敵機擊落,還有一次中彈後跳傘逃生的經歷。
戰後,巴克霍隆加入聯邦德國空軍,退役前,其軍銜已升至空軍中將。
·夏洛特·E· 耶卡(cv:小清水亞美)
16歲(2月13日),隸屬里背利昂合眾國陸軍第363戰斗飛行隊,軍銜為大尉,身高167cm,使用機材為F-51D,武器為BAR、M1911 A1,特技為順風耳。人稱「性感夏利」號稱擁有部隊里最完美的身材
【人物原型】
Chuck Yeager
人類飛行歷史上首位突破音速的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在如火如荼的 1942 年,英國的邁爾斯飛機公司(Miles Aircraft Co)就受命開始秘密設計 M52 超音速飛機,但由於戰事緊張和國力衰竭,英國政府下令邁爾斯將所有設計數據移交給美國,貝爾飛機公司接手之後,於 1948 年成功地將 X-1 實驗型飛機飛上天,在著名的試飛員 Chuck Yeager 的操控下,於 1947 年 10 月 14 日首次在平飛中突破音速。
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試飛員 Chuck Yeager,早年曾參加二戰的歐洲空戰,在法國上空被擊落後,借道西班牙逃回英國。當時條令規定,逃回的飛行員不再到佔領區上空作戰,大概是擔心飛行員有心理障礙,但 Yeager 直接向艾森豪威爾請求重返歐陸上空,獲得特許,以後曾在一天內連續擊落 5 架敵機,戰爭結束時總戰績 11.5 架,包括一架 Me 262。在 75 年從空軍退役時,官拜准將,30 年後,獲國會特別推薦,於 2005 年晉升少將。
·米娜·底特林德·威爾凱(cv:田中理惠)
18歲(3月11日),隸屬卡魯斯蘭特德空軍JG3航空團司令,軍銜為中佐,身高165cm,使用機材為bf109G-2,武器為MG42,特技為萬能超人,不管什麼都能輕松學會,特別是歌
【人物原型】
Wolf-Dietrich Wilcke
沃爾夫-迪特里希 維爾克上校,進行空戰732次,擊落162架戰機(其中東線141架,西線21架)1944年3月23日被美軍P-51野馬擊落身亡
·艾莉卡·哈德曼(cv:野川さくら)
16歲(4月19日),隸屬卡魯斯蘭德空軍JG62,軍銜為中尉,身高154cm,使用機材為bf109G-6,武器為MG42、MP40.特技為擅長團隊作戰(從未失去過自己的僚機)
【人物原型】
埃里希·艾佛瑞·「布比」哈特曼(Erich Alfred "Bubi" Hartmann,1922年4月19日-1993年9月20日),二戰時德國戰斗機飛行員,從1941年加入Jagdgeschwader 52戰斗機聯隊到德國戰敗為止時擔任該部隊指揮官為止,他成為世界前無古人的著名王牌飛行員,創造了擊落敵機352架的可以說空前的空戰紀錄,事實上,他在世界空戰史的擊墜王中排名第一(至今世界空戰史前100名擊墜王全都是德國人),他獲授與鑽石橡葉帶劍鐵十字勛章,全德軍僅有27人獲此殊榮。他執行過1,404戰斗任務並交戰過825次(平均2.34次任務就是一架敵機戰果)。
南方的黑色魔鬼
哈特曼在實戰中總結了一套「觀察-判斷-攻擊-脫離或暫停攻擊」的戰術,這完全不同於主流的「盤旋-遠距離開火」戰術,再加上他自身的非凡技術,哈特曼的擊墜數不斷飆升。1943年8月17日時已達到80架,平了一戰第一王牌里希特霍芬的記錄,10月29日達到第150架飛機,平均每月18.5架,5天3架。由於他的機身上有一個像黑鬱金香花心的箭頭,他被蘇聯飛行員起名為「南方黑色魔鬼」或是"黑百合",一看到這個標志就選擇避戰,因此有一段時間,他竟然無事可做。後來他與同僚機互換座機,才又有了戰斗的機會。1944年8月24日他的記錄已超過了300架,獲得第二次希特勒的接見,並獲得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十字勛章。
·桑妮婭·V· 里圖雅克(cv:門脇舞以)
13歲(8月18日),隸屬奧拉夏陸軍第586戰斗機連隊,軍銜為中尉,使用機材為Mig60,武器為弗里卡哈瑪。特技為隱去自己的氣息(實為無存在感……)、貓眼(此為魔法特性)
【人物原型】
Lidiya"Lilya" Vladimirovna Litvyak
蘇聯女飛行員,lilya,1921年8月18日出生在莫斯科。1942年1月參軍,在586戰斗機團戰斗。1942年8月,Lilya堅決要求到286戰斗機團和男飛行員一起執行更危險的戰斗任務。隨後,為了裝備新式的「La-5」戰斗機調到437戰斗機團,在437團得到最初的兩次勝利。1943年1月,Lilya和另外兩個女飛行員一起調到戰斗最激烈的斯大林格勒前線,加入296戰斗機團。由於戰績突出,1943年2月Lilya獲得中尉軍銜和『紅旗勛章」。
Lilya和其他年青姑娘一樣喜歡鮮花,在她的戰機座艙兩旁畫了一朵白色的白合花;戰斗空隙中,Lilya經常採集野戰機場旁的野花插在飛機座艙中;在儀錶板上還插上一張繪有黃色玫瑰明信片。隨著戰績的增加,繪有百合花的Yak飛機逐漸被敵我雙方的飛行員和蘇軍地面部隊的戰士所熟悉,蘇軍戰士出於對這位年青女戰士的喜愛,將Lidiya改稱Lilya(百合花);德軍飛行員將她稱為「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在空戰中盡量避免和她纏斗。
1943年春夏之交,Lilya在戰斗中3次受傷。3月15日,在擊落一架Ju-88後,被護航的Bf-109擊傷。Lilya帶傷堅持將擊傷她的Bf-109擊落,飛回自己的機場。5月傷愈歸隊時,296戰斗機團已經榮獲73近衛戰斗機團的光榮稱號。7月16日、18日的戰斗中Lilya兩次被德軍擊落(18日的戰斗中,戰友Katya Budanova犧牲),降落在敵占區。第一次靠步行穿越戰線回到機場,第二次靠另一位飛行員冒死在敵後迫降援救。
1943年8月1日,在奧廖爾上空,Lilya的單機被8架Bf-109圍攻,在擊落其中兩架後終於被敵軍擊落,Lilya英勇犧牲。飛機的殘骸和Lilya的遺體在戰爭期間都沒有找到。Lilya犧牲時22歲,一共擊落敵機12架,參加戰斗168次。
1979年,她的遺骸和飛機殘骸在Dmitriyevka村附近的田野里被發現。在覆蓋Lilya遺骸的機翼殘片上有人們熟悉的飛機編號。1990年5月5日,戈爾巴喬夫總統簽署命令,追授Lilya「蘇聯英雄」稱號,並為她舉行正式葬禮。在Lilya曾經戰斗過的卡盧基、頓涅茨克,人們樹立了兩座大理石紀念碑,碑身上鐫刻著12顆金色的五角星,紀念這位女飛行員。
·莉妮特·比索普(cv:名冢佳織) 15歲(6月11日),隸屬布里塔尼亞空軍第610戰斗機中隊,軍銜為軍曹,身高156cm,使用機材為Speed Fire MK IX,武器為波依斯MK1反器材來福槍。特技為做菜(大部分都搞砸了)、縫紉、照顧人
【人物原型】
一戰加拿大飛行員-畢曉普
Bishop, William Avery
(1894.2.8,加拿大 安大略 歐文桑德∼1956.9.11,美國 佛羅里達州 西棕櫚灘)
別名比利•畢曉普(Billy Bishop)。
加拿大戰斗機優秀飛行員,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擊落72架德國飛機。曾在京斯頓(Kingston)的皇家軍事學院學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加拿大騎兵出國。1915年奉調至皇家飛行隊,1917年調入駐法國的第六十中隊。他很快就精通空戰,擊落敵機總數達72架,其中有25架是在10天內擊落的。他獲得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和其他幾枚勛章,1918年晉升為中校軍銜,負責指揮第八十五中隊。1918年8月畢曉普被任命為英國空軍部官員,他在這個職位上幫助成立加拿大皇家空軍(RCAF),成為一個獨立旅。大戰結束後,他進入加拿大第一家商業航空公司,最後成為一名商人。1936年加拿大皇家空軍授予他榮譽空軍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晉升為榮譽空軍中將。著有《空中作戰》(Winged Warfare, 1917)及《飛行小隊》(Flying Squad, 1926)。
I. 小型攝譜儀測量原子光譜為什麼總是雙光譜
實驗四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使用
任何一種原子受到激發後,當由高能級躍遷到低能級時,將輻射出一定能量的光子,光子的波長為,由能級間的能量差決定:
式中,為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不同,也不同。同一種原子所輻射的不同波長的光,經色散後按一定程序排列而成的光譜,稱發射光譜。
不同元素的原子結構是不相同的,因而受激發後所輻射的光波具有不同的波長,也就是有不同的發射光譜。通過對發射光譜的測量和分析,可確定物質的元素成分,這種分析方法稱為光譜分析。通過光譜分析,不僅可以定性地分析物質的組成,還可以定量地確定待測物質所含各種元素的多少。發射光譜分析常用攝譜儀進行。
小型棱鏡攝譜儀,是以棱鏡作為色散系統,觀察或拍攝物質的發射光譜。
【實驗目的】:
1.了解攝譜儀的結構、原理和使用方法,學習小型攝譜儀的定標方法。
2.觀察物質的發射光譜,測定氫原子光譜線的波長,驗證原子光譜的規律性,測定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3.學習物理量的比較測量方法。
【實驗儀器】:
小型攝譜儀、汞燈及鎮流器、氫燈及電源、調壓變壓器。
【實驗原理】:
1.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1885瑞士物理學家巴爾末發現,氫原子發射的光譜,在可見光區域內,遵循一定的規律,譜線的波長滿足巴爾末公式:
(1)
式中,n=3,4,5,組成一個譜線系,稱為巴爾末線系。用波數()表示的巴爾末公式為:
n=3,4,5 (2)
式(2)中,稱為氫原子光譜的里德堡常數。
用攝譜儀測出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後,就可由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若與公認值=1.096776相比,在一定誤差范圍內,就能驗證巴爾末公式和氫原子光譜的規律。
2.譜線波長的測量
先用一組已知波長的光譜線做標准,測出它們移動到讀數標記位置處時螺旋刻度尺的讀數後,以為橫坐標,為縱坐標,作~定標曲線。
對於待測光譜波長的光源只要記下它各條譜線所對應的螺旋尺上讀數,對照定標校正曲線就可確定各譜線的波長。
本實驗利用汞燈為攝譜儀進行定標校正。然後測出氫原子光譜巴爾末線系各譜線的波長,再根據式(2)算出。
【實驗步驟與內容】:
1.對著儀器(如右圖)或儀器使用說明書,在處裝上看鏡目鏡,熟悉攝譜儀各部分的結構及操作方法。
2.將汞燈置於 「S」處,前後移動聚光鏡1,使光源清晰地成像於狹縫處。在目鏡中觀察出射光譜,轉動轉角調節輪,使任一條光譜進入視場,輕輕轉動出射聚光鏡2的調焦手輪,使光譜線像聚焦清晰;再轉動角調節輪,逐個觀察光源的各條光譜線並與附表中列出的譜線顏色核對無誤後,開始測量。依次記下各光源不同波長譜線的所對應的讀數。
3.將氫燈置於「S」處,(注意:氫燈用的是高壓,調壓變壓器輸出指示數不能超過規定的值),測出氫原子光譜中紅、藍、紫三條譜線所對應的鼓輪讀數。
4.數據處理與分析:
(1)列表記錄所有數據,表格自擬。
(2)用毫米方格作圖紙,作出光譜儀的~定標曲線。
(3)由定標校正曲線及氫光譜測得的,求出巴爾末譜線系中三條譜線的波長,並與氫光譜的標准波長比較。
(4)由氫光譜所測得的三個波長,按式(2)算出里德堡常數,求出其平均值,並與公認值比較,算出測量的不確定度。
【注意事項】:
1.光譜儀中的狹縫是比較精密的機械裝置,實驗中不要任意調節。旋轉轉角調節輪時,動作一定要緩慢。禁止用手觸摸透鏡等光學元件。
2.氫光源使用的是高壓電源,應特別小心。開燈前,先將調壓變壓器置於低電壓處,然後通電源,慢慢地調節變壓器升壓到氫光源穩定發光。關燈時,先把變壓器降到最低電壓,再斷開電源。
問題討論
1.要能在看譜目鏡中看到不同波長的譜線,應如何調節?各譜線出射時的相對位置應在何處讀出?
2.測物質光譜波長時,如何定標?
3.氫原子光譜的巴爾末線系三條譜線的量子數n各為多少?
4.根據光柵實驗和本實驗的學習、實踐,請對光柵光譜和棱鏡光譜作簡要的比較、分析。
5.要使比較光譜的各個光源的位置都位於攝譜儀準直透鏡的光軸上,應怎樣進行調節?
6.利用比較光譜測定光波波長的原理是什麼?
7.哈特曼光闌的作用是什麼?
8.為什麼感光片必須位於一定的傾斜的位置上,才能使可見光區的所有譜線清晰?
9.你知道有哪些測定光波波長的方法?你已作過的實驗有哪幾種?試比較它們的特點。
附錄
一、攝譜儀基本結構
攝譜儀的光學系統原理如右圖所示,自光源S發出的光,經聚光鏡會聚於可調狹縫上,調節狹縫以獲得一束寬度、光強適當的光,此光經準直透鏡後成平行光射到棱鏡上,再經棱鏡折射色散,由另一聚光鏡成像於接收系統。以上元部件均安裝在導軌上。下面分別介紹攝譜儀的幾個主要元部件。
(1)狹縫頭
狹縫頭由狹縫片、狹縫蓋、哈特曼光欄、刻度手輪、曝光開關等組成。
狹縫頭是光譜儀中最精密、最重要的機械部分,它用來限制入射光束,構成光譜的實際光源,直接決定譜線的質量。
狹縫片由一對能對稱分合的刀口組成,其分合動作由刻度手輪d控制。刻度手輪是保持狹縫精密的重要部分,因此轉動手輪時一定要用力均勻、輕柔,狹縫蓋內裝有能左右拉動的哈特曼欄板c,蓋外裝有可左右拉動控制狹縫開、閉的曝光的開關e,如圖28-3所示。
哈特曼光欄是用來改變譜線在照相膠片上的位置,以便對三種譜線進行比較。當板上三條刻線與狹縫蓋邊緣相切時,表示光欄板上的三個橢圓孔相應地移到狹縫的正前方,從而選擇光譜在膠片上的位置。
曝光開關還兼有防塵作用,在不使用時應把它關閉。
(2)色散系統
色散系統是一個恆偏向棱鏡,它使光線在色散的同時又偏轉90o。棱鏡本身也可繞鉛直軸轉動。
(3)接收系統
小型棱鏡攝譜儀的接收系統有三種。①照相機;②看譜目鏡;③出射狹縫,可分別裝於圖28-2中的處。
若處裝上照相機,則光譜可成像在毛玻璃屏上,調焦清晰後,取下毛玻璃屏換上感光膠片,即可曝光拍攝光譜線。
若處裝上出射狹縫,則構成一個單色儀,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可使聚焦於出射狹縫的不同光譜線射出,以獲得所需的單色光。
若處裝上看譜目鏡系統,則可直接用眼睛觀察光譜線。本實驗利用看譜系統進行各種發射光譜線波長的測量。在看譜目鏡視場中有一小的黑三角,作為測量譜線波長的基準。當轉動棱鏡轉角調節輪時,棱鏡位置旋轉,出射的光譜線位置也跟著移動,當在所需讀出的譜線移到黑三角位置處時,可由與轉角調節輪相連的螺旋刻度尺上讀出此時棱鏡的相對位置。欲知此時譜線波長的數值,則需先對螺旋刻度尺進行定標校正。
二、汞、氫光譜的標准波長表
光源
顏色和波長(nm)
氦
藍
藍
藍綠
藍綠
藍綠
藍綠
黃
紅
紅
438.79
447.15
471.32
492.19
501.57
504.77
587.56
667.82
706.57
汞
紫
紫
藍
藍綠
綠
黃
黃
紅
404.66
407.80
435.84
491.60
546.07
576.96
579.07
623.40
氫
紫
藍
紅
434.05
486.13
6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