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科學發展史上著名的實驗
1 達爾文和他的蘭花
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南美之旅,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都知道,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構建了適者生存理論的雛形。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格蘭之後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中,有一些是關於蘭花的。
達爾文對本土蘭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之後發現,蘭花在進化過程中,其花朵形狀會改變以便吸引為其授粉的昆蟲。每一種蘭花都有特定的昆蟲為其授粉,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每個小島都適合不同的物種生存一樣。
這些蘭花的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說道,交叉授粉的蘭花要比自身授粉的蘭花容易生存,因為後者屬於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的多樣性。三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第一次闡述了自然選擇理論,並利用蘭花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這一理論。
2 解碼DNA
沃森和克里克幫助人們揭開了DNA之謎,然而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阿爾弗雷德 ·赫爾希和馬莎·蔡斯在1952年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證明遺傳物質是DNA。他們利用的是一種利用噬菌體病毒感染細胞,病毒在其中繁殖後,獲得病毒後代,他們用放射化學的原子示蹤方法最終確定了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除此之外,羅莎琳·富蘭克林對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有極大的幫助。
3 第一次接種疫苗
天花病毒在20世紀末期以前曾一度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在18世紀的瑞典和法國,十分之一的嬰兒死於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人們卻對此束手無策。愛德華詹納醫生發現,他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會感染到牛痘,而感染牛痘的人卻不會得天花病。為了進一步研究,1796年,詹納將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牛痘痊癒後,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症狀。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清楚,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非常相似的,人體免疫系統根本無法區分他們。因此,牛痘產生的抗體也可以殺死天花病毒。
4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將金箔片放在射線源和屏幕之間,將第二個屏幕放置在射線源旁來觀察阿拉法粒子是否被反射回來。在金箔後面的屏幕上,成的像類似於放雲母片時的像,而在金箔前的屏幕上,盧瑟福很驚訝地發現,有少數阿拉法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α粒子大角度散射實驗",當年,盧瑟福把結果公布於世:並證實了原子中除電子外,還存在著"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5 X射線的系列實驗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在x射線衍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霍奇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霍奇金是研究x射線衍射技術的先驅者,她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的揭示了復雜的化學葯品——青黴素的結構。1928年,科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這種殺菌葯品,科學家們致力於提純該葯品以便研究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通過測繪青黴素原子的3D排列圖,霍奇金研究出了新的青黴素合成方法,為醫生們治療感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年之後,霍奇金採用同樣的技術,明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她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其他女性無法企及的一項榮譽。
6 米勒—尤列實驗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里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7 光的測速
1878年,物理學家邁克遜設計了一項實驗來計算光的傳播速度,他證實了光速是有限的可測量量。首先,他在海堤上間隔地放置兩個鏡子,對它們進行特殊排列,當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時可以反射到另一面鏡子上。然後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其間的距離為1986.23英尺(約605.4029米)。接下來,邁克遜利用蒸汽動力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一面鏡子,而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然後他使用透鏡,他將光聚焦在第二面鏡子上,當光投射在第二面鏡子時,又會被反射至第一面旋轉的鏡子,邁克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個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被輕微地偏移。邁克遜對偏移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其距離為5.236英寸(133毫米)。使用這個數據,邁克遜計算出光速為186380英里每秒(約299949.53公里每秒)。目前,當今科學界認可的光速為186282.397英里/秒,歷史證明,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非常重要的是,科學家獲得了精確的光圖片,從而證實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8 解密放射線
對於瑪麗·居里來說,18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她決定去研究鈾放射線。鈾放射線是亨瑞·貝克勒爾首先提出的。有一次,貝克勒爾在一個暗室里遺留了鈾鹽,當他返回再次發現時,並將鈾鹽暴露在感光片下,他意外地發現了鈾放射線。居里夫人選擇了這種神秘的鈾放射線研究,她想確定其他物質是否也可以釋放類似的放射線。
在此之前,居里夫人已經知道釷也可以放出放射線,她將這些特殊的元素標記為「放射性元素」。她發現不同鈾和釷化合物釋放放射線的強度並不取決於該化合物成份,而是取決於鈾和釷的含量。最後,居里夫人證實放射線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特性。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實驗發現。
居里夫人還發現瀝青油礦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因此她預測礦中還還有一種未知元素。她的丈夫皮埃爾也參與了這項實驗,他們系統地分離瀝青油礦中的各種元素,最後他們成功的提純了一種的新的元素。他們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以居里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的。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另一種放射線元素,並將它命名為「鐳」。居里夫人也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9 犬類研究
俄羅斯生理學家和化學家巴甫洛夫對犬類進行唾液分泌實驗是因為他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十分感興趣,他想要了解唾液分泌和胃的蠕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巴甫洛夫注意到,只有唾液分泌以後,胃才開始消化。也就是說,這只是犬類神經系統連接胃部和唾液分泌的一種條件反射。然後,巴甫洛夫想知道外界刺激是否會影響消化。因此,他在喂狗的時候,會用光或者聲音來刺激狗。在沒有外界刺激時,狗看到食 物時才會分泌唾液,可是過一會兒後,狗受到光或者聲音刺激時,不管它們面前有沒有食物,它們都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這些外界刺激被證實是「錯誤」之後,這些條件反射也會馬上消失。
帕維洛維於1903年發表了這項發現,一年之後,他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0 權威性指令的力量
1960年代早期,斯坦利的著名服從實驗震驚了科學家。在這項實驗中,斯坦利告訴實驗自願者這是對記憶學習的懲罰性實驗,他叫一個自願者記憶一系列單詞,而叫其他自願者大聲讀出這些單片語,當這些自願者回答錯誤時便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回答的增加,電擊將逐漸加強 。實驗開始不久後,電擊懲罰就已經高達120伏特。此時自願者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嗨!實驗結果很傷痛!」當懲罰電擊達到150伏特時,自願者開始大聲尖叫,並要求離開。但令人困惑的是,自願者反而問研究人員他們應當如何做。研究人員始終平靜地回答:「這項實驗要求你繼續下去。」斯坦利驚奇的發現,即使自願者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隔壁實驗室里的尖叫聲,他們的表現卻依然十分鎮靜。實驗結果表明,三分之二自願者在按下拒絕電擊按鈕時已承受了450伏特電壓,此時自願者都進入可怕的沉寂,就像死亡了一樣。這些自願者在實驗中大汗淋漓,並且一直顫抖著,但是他們卻一直堅持著進行實驗。隨著實驗的持續進行,自願者已經不看也不聽單詞,只是等著接受懲罰了。
很多人質疑斯坦利這項實驗的道德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取得了很好結果。斯坦利成功的證明了權威人士對一些普通人的重大影響。
『貳』 歷史上著名的 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如圖所示是測量 的示意圖,人們將這個實驗稱為 實驗。
馬德堡半球:大氣壓強;托里拆利
『叄』 歷史上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實驗裝置是什麼 速度廣東分行發給結核桿菌打發高峰過後 『肆』 人類歷史上有過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呢 前蘇聯曾經在40年代末進行過一次恐怖的睡眠實驗,由軍方和科研人員組成,為了研究士兵在戰場上究竟多久可以不睡覺。但是這個實驗確實相當地恐怖 他們為了知道人究竟可不可以不睡覺,人長時間不睡覺究竟會怎樣,於是他們就找了5個戰犯,對他們說,如果他們能夠30天吧睡覺,那麼他們就可以被釋放。當然這本身就是一個謊言,但是這5個戰犯聽了覺得也不錯,非常地開心,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地配合的。 士兵想把這4個人強行帶出屋子,但是這4個人拚死抵抗,他們不願意出去,希望留在這個屋子裡,在抵抗的過程中,有一個士兵的脖子被抓破,流了很多血而死,還有一個士兵的腿部動脈被咬破,也是流血過多而死。 醫生在對他們身上的傷痕研究後發現,他們身上的傷痕都是自殘造成的,而且有人還吃自己身上的肉,屋子裡明明留了很多的食物但他們都沒有吃,他們吃的是自己身上的肉! 『伍』 如圖是依據歷史上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關於空氣的成分研究的實驗原理而設計的研究空氣的一套實驗裝置.在集 (1)由於紅磷燃燒消耗了氧氣,瓶內壓強減小,所以,待紅磷熄滅並冷卻後,打開彈專簧夾,觀察屬實驗現象及水面的變化情況是: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水約占集氣瓶剩餘容積的
(2)實驗中導致液面上升體積達不到到液面以上體積的
故答為:(1)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水約占集氣瓶剩餘容積的
『陸』 歷史上驗證麥克斯韋速率分布的實驗有哪些
熱學研究(論文) 『柒』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花錢最多的實驗裝置是哪個
歐洲強子對撞機 『捌』 下面是歷史上發現原子內部結構的幾個著名實驗的裝置圖,其中發現質子的裝置是() A. B.
『玖』 歷史上的「雙頭狗」實驗是怎麼回事最後那兩只狗活了多久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科學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我們今天所能做的大多數事情,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們看來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但就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也做了一些瘋狂的實驗,例如:蘇聯的雙頭狗實驗。 弗拉基米爾·德米霍夫上述實驗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德米霍夫(VladimirDemikhov)進行的,他被認為是器官移植領域的先驅。德米霍夫博士還在器官移植中率先使用了免疫抑制劑,並設計了「第一個機械心臟輔助裝置」,這基本上是現代人工心臟的前身。通過這一裝置,德米科霍夫能夠在大約5個小時內恢復狗的心臟功能,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實驗,因為它是「第一個在被切除了心臟的動物身上保持血液循環的實驗」。在德米科霍夫之前,這是一個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壯舉。 盡管德米科夫的研究有潛在的意義,但除了少數科學家(最著名的是美國神經科學家羅伯特·懷特博士,他在20世紀70年代用恆河猴成功地重復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實驗)之外,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科學界已經忽視了。 『拾』 問一個歷史上的物理實驗
是奧斯特發現的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的實驗 與歷史做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松下240升冰箱製冷能力是多少
瀏覽:597
西環閥門廠有招女工的嗎
瀏覽:345
帕薩特b7儀表怎麼拆
瀏覽:591
微量元素含量檢測用什麼儀器
瀏覽:349
鋼珠與軸承內外圈是什麼
瀏覽:780
L閥門是什麼
瀏覽:3
閥門凍壞了怎麼辦
瀏覽:864
單線水溫感應塞給儀表什麼信號
瀏覽:796
麻城市五金機電城地址
瀏覽:261
游樂園設備什麼時候維修
瀏覽:116
誠帆閥門廠招聘電話
瀏覽:472
攪拌機選用什麼軸承
瀏覽:739
起亞智跑如何在儀表盤顯示速度
瀏覽:742
健身器材業務怎麼找
瀏覽:30
電能計量裝置典型設計
瀏覽:539
超聲波作用在水會產生什麼
瀏覽:50
本田繽智汽車儀表盤上號什麼意思
瀏覽:333
福州五金零售市場
瀏覽:429
為什麼雷雲檢測不到設備
瀏覽:756
cadence機械孔怎麼畫
瀏覽: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