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歷史做實驗裝置

歷史做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7-03 04:54:39

『壹』 人類科學發展史上著名的實驗

1 達爾文和他的蘭花

關於達爾文和他的南美之旅,我們都非常熟悉。我們都知道,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對物種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構建了適者生存理論的雛形。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達爾文回到英格蘭之後的實驗,而這些實驗中,有一些是關於蘭花的。

達爾文對本土蘭花進行了仔細的研究之後發現,蘭花在進化過程中,其花朵形狀會改變以便吸引為其授粉的昆蟲。每一種蘭花都有特定的昆蟲為其授粉,就像加拉帕戈斯群島中每個小島都適合不同的物種生存一樣。

這些蘭花的數據很好地支持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說道,交叉授粉的蘭花要比自身授粉的蘭花容易生存,因為後者屬於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的多樣性。三年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第一次闡述了自然選擇理論,並利用蘭花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這一理論。

2 解碼DNA

沃森和克里克幫助人們揭開了DNA之謎,然而他們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阿爾弗雷德 ·赫爾希和馬莎·蔡斯在1952年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結果證明遺傳物質是DNA。他們利用的是一種利用噬菌體病毒感染細胞,病毒在其中繁殖後,獲得病毒後代,他們用放射化學的原子示蹤方法最終確定了DNA是遺傳基因的載體。除此之外,羅莎琳·富蘭克林對沃森和克里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也有極大的幫助。

3 第一次接種疫苗

天花病毒在20世紀末期以前曾一度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在18世紀的瑞典和法國,十分之一的嬰兒死於天花病毒引起的疾病。而人們卻對此束手無策。愛德華詹納醫生發現,他所在地區的奶場女工會感染到牛痘,而感染牛痘的人卻不會得天花病。為了進一步研究,1796年,詹納將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一個8歲的孩子身上,孩子牛痘痊癒後,詹納又給他注射天花痘,結果,孩子沒有出現天花症狀。

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清楚,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是非常相似的,人體免疫系統根本無法區分他們。因此,牛痘產生的抗體也可以殺死天花病毒。

4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他將金箔片放在射線源和屏幕之間,將第二個屏幕放置在射線源旁來觀察阿拉法粒子是否被反射回來。在金箔後面的屏幕上,成的像類似於放雲母片時的像,而在金箔前的屏幕上,盧瑟福很驚訝地發現,有少數阿拉法粒子被反射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盧瑟福"α粒子大角度散射實驗",當年,盧瑟福把結果公布於世:並證實了原子中除電子外,還存在著"原子核",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5 X射線的系列實驗

我們都知道富蘭克林在x射線衍射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霍奇金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霍奇金是研究x射線衍射技術的先驅者,她利用這項技術成功的揭示了復雜的化學葯品——青黴素的結構。1928年,科學家亞歷山大發現了這種殺菌葯品,科學家們致力於提純該葯品以便研究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通過測繪青黴素原子的3D排列圖,霍奇金研究出了新的青黴素合成方法,為醫生們治療感染帶來了新的希望。

幾年之後,霍奇金採用同樣的技術,明白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她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其他女性無法企及的一項榮譽。

6 米勒—尤列實驗

1929年,生物學家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猜測早期的地球大氣層缺少氧氣。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如果單分子受到紫外線或者閃電等強能量刺激,它們將形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霍爾丹說道,海洋,曾經只是這些有機分子的「原生湯」。

為了對阿列克桑德·奧帕瑞和約翰·霍爾丹和理論進行驗證,1953年,美國化學家哈羅德·尤里和斯坦利·米勒進行了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受控型密封系統,模擬地球早期大氣層環境。

他們在長頸瓶中裝上溫水來模擬當時的海洋,當水蒸氣蒸發時,會被收集在另一個燒瓶中。尤里和米勒在該實驗裝置中引入了氫氣、甲烷和氨氣,模擬早期大氣層無氧氣的狀況。然後,他們釋放電火花,來模擬閃電,進入這種混合氣體構成的無氧大氣層。最終,利用冷凝器將這些氣體冷卻成液體,收集進行分析。

實驗開始一周後的觀察中發現,在冷卻的液體中大量地存在著有機化合物,約有10%到15%的碳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氨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或RNA則未出現。尤里和米勒得出結論稱,有機分子形式能夠來自於無氧大氣層,同時最簡單的生命體也可能孕育在這種早期環境中。

7 光的測速

1878年,物理學家邁克遜設計了一項實驗來計算光的傳播速度,他證實了光速是有限的可測量量。首先,他在海堤上間隔地放置兩個鏡子,對它們進行特殊排列,當光投射在一面鏡子上時可以反射到另一面鏡子上。然後他測量了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發現其間的距離為1986.23英尺(約605.4029米)。接下來,邁克遜利用蒸汽動力以每秒256轉的速度旋轉一面鏡子,而另一面鏡子則保持靜止。然後他使用透鏡,他將光聚焦在第二面鏡子上,當光投射在第二面鏡子時,又會被反射至第一面旋轉的鏡子,邁克遜放置了一個觀測屏幕,由於第二個鏡子處於移動狀態,反射的光束被輕微地偏移。邁克遜對偏移距離進行了測量,發現其距離為5.236英寸(133毫米)。使用這個數據,邁克遜計算出光速為186380英里每秒(約299949.53公里每秒)。目前,當今科學界認可的光速為186282.397英里/秒,歷史證明,邁克遜測量是非常精確的。非常重要的是,科學家獲得了精確的光圖片,從而證實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

8 解密放射線

對於瑪麗·居里來說,189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她決定去研究鈾放射線。鈾放射線是亨瑞·貝克勒爾首先提出的。有一次,貝克勒爾在一個暗室里遺留了鈾鹽,當他返回再次發現時,並將鈾鹽暴露在感光片下,他意外地發現了鈾放射線。居里夫人選擇了這種神秘的鈾放射線研究,她想確定其他物質是否也可以釋放類似的放射線。

在此之前,居里夫人已經知道釷也可以放出放射線,她將這些特殊的元素標記為「放射性元素」。她發現不同鈾和釷化合物釋放放射線的強度並不取決於該化合物成份,而是取決於鈾和釷的含量。最後,居里夫人證實放射線是放射性元素原子的特性。這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實驗發現。

居里夫人還發現瀝青油礦的放射性比鈾還要強,因此她預測礦中還還有一種未知元素。她的丈夫皮埃爾也參與了這項實驗,他們系統地分離瀝青油礦中的各種元素,最後他們成功的提純了一種的新的元素。他們將這種元素命名為「釙」——以居里夫人的故鄉波蘭命名的。不久之後,他們又發現另一種放射線元素,並將它命名為「鐳」。居里夫人也因此獲得兩次諾貝爾獎。

9 犬類研究

俄羅斯生理學家和化學家巴甫洛夫對犬類進行唾液分泌實驗是因為他對動物的消化能力和血液循環十分感興趣,他想要了解唾液分泌和胃的蠕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巴甫洛夫注意到,只有唾液分泌以後,胃才開始消化。也就是說,這只是犬類神經系統連接胃部和唾液分泌的一種條件反射。然後,巴甫洛夫想知道外界刺激是否會影響消化。因此,他在喂狗的時候,會用光或者聲音來刺激狗。在沒有外界刺激時,狗看到食 物時才會分泌唾液,可是過一會兒後,狗受到光或者聲音刺激時,不管它們面前有沒有食物,它們都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還發現,當這些外界刺激被證實是「錯誤」之後,這些條件反射也會馬上消失。

帕維洛維於1903年發表了這項發現,一年之後,他因此榮獲諾貝爾醫學獎。

10 權威性指令的力量

1960年代早期,斯坦利的著名服從實驗震驚了科學家。在這項實驗中,斯坦利告訴實驗自願者這是對記憶學習的懲罰性實驗,他叫一個自願者記憶一系列單詞,而叫其他自願者大聲讀出這些單片語,當這些自願者回答錯誤時便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回答的增加,電擊將逐漸加強 。實驗開始不久後,電擊懲罰就已經高達120伏特。此時自願者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嗨!實驗結果很傷痛!」當懲罰電擊達到150伏特時,自願者開始大聲尖叫,並要求離開。但令人困惑的是,自願者反而問研究人員他們應當如何做。研究人員始終平靜地回答:「這項實驗要求你繼續下去。」斯坦利驚奇的發現,即使自願者們可以清晰地聽到從隔壁實驗室里的尖叫聲,他們的表現卻依然十分鎮靜。實驗結果表明,三分之二自願者在按下拒絕電擊按鈕時已承受了450伏特電壓,此時自願者都進入可怕的沉寂,就像死亡了一樣。這些自願者在實驗中大汗淋漓,並且一直顫抖著,但是他們卻一直堅持著進行實驗。隨著實驗的持續進行,自願者已經不看也不聽單詞,只是等著接受懲罰了。

很多人質疑斯坦利這項實驗的道德性,但是這項實驗卻取得了很好結果。斯坦利成功的證明了權威人士對一些普通人的重大影響。

『貳』 歷史上著名的 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如圖所示是測量 的示意圖,人們將這個實驗稱為 實驗。

馬德堡半球:大氣壓強;托里拆利

『叄』 歷史上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實驗裝置是什麼

速度廣東分行發給結核桿菌打發高峰過後

『肆』 人類歷史上有過哪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呢

前蘇聯曾經在40年代末進行過一次恐怖的睡眠實驗,由軍方和科研人員組成,為了研究士兵在戰場上究竟多久可以不睡覺。但是這個實驗確實相當地恐怖

他們為了知道人究竟可不可以不睡覺,人長時間不睡覺究竟會怎樣,於是他們就找了5個戰犯,對他們說,如果他們能夠30天吧睡覺,那麼他們就可以被釋放。當然這本身就是一個謊言,但是這5個戰犯聽了覺得也不錯,非常地開心,因此在一開始的時候是非常地配合的。

士兵想把這4個人強行帶出屋子,但是這4個人拚死抵抗,他們不願意出去,希望留在這個屋子裡,在抵抗的過程中,有一個士兵的脖子被抓破,流了很多血而死,還有一個士兵的腿部動脈被咬破,也是流血過多而死。

醫生在對他們身上的傷痕研究後發現,他們身上的傷痕都是自殘造成的,而且有人還吃自己身上的肉,屋子裡明明留了很多的食物但他們都沒有吃,他們吃的是自己身上的肉!

『伍』 如圖是依據歷史上著名的化學家拉瓦錫關於空氣的成分研究的實驗原理而設計的研究空氣的一套實驗裝置.在集

(1)由於紅磷燃燒消耗了氧氣,瓶內壓強減小,所以,待紅磷熄滅並冷卻後,打開彈專簧夾,觀察屬實驗現象及水面的變化情況是: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水約占集氣瓶剩餘容積的

1
5

(2)實驗中導致液面上升體積達不到到液面以上體積的
1
5
的可能原因有:①紅磷的量不足,氧氣未完全消耗掉; ②裝置漏氣,使進入的水偏少;③未等到裝置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使進入的水偏少; ④導管過長,導管內留有的水過多.
故答為:(1)燒杯中的水進入集氣瓶,水約占集氣瓶剩餘容積的
1
5
.(2)①紅磷的量不足; ②裝置漏氣;③未等到裝置冷卻到室溫,就打開了彈簧夾; ④導管過長,導管內留有的水過多.

『陸』 歷史上驗證麥克斯韋速率分布的實驗有哪些

熱學研究(論文)
- 2 -
z三個方向上的分量為,,xyzvvv。處於平衡態的氣體分子速度分布應該是各向同性的,在速度區間xxxv~vdv,yyyv~vdv,zzzv~vdv內的分子數dN顯然與總分子數N和速度間隔體元xyzvvvddd成正比
即2xyz()vvvdNNFUddd (2222
xyzUvvv) (1)
這里比例系數 2()FUxyz
dNNdvdvdv (2 )
為速度分布函數
由於速度分布函數的各向同性,速度的任一分量的分布於其它量無關,故可設
2
()()()()xyzFUfvfvfv (3)
對上式兩邊取對數的
2
ln()ln()ln()ln()xyzFUfvfvfv
上式分別對,,xyzvvv求偏導 先對xv
x2
2
)1
12v())dF
UUFUdU




xxxxx
f(v 且
vf(vvv
整理後可得
2
2
xd)1
1
1
()2v)ddF
FUdU



xxxf(vf(vv
同理有
2
2
yd)1
11
()2v)
ddF
FUdU




yyy
f(vf(vv
2
2
zd)1
1
1
()2v)
ddF
FUdU




zzz
f(vf(vv
以上三式左邊相同,故右邊也相等 可令
xyzd)d)d)1
1
1
1
1
1
2v)
d2v)
d2v)
d





yxzxx
yy
zz
f(vf(vf(vf(vvf(vvf(vv
對上式積分得2
2
2
y
x
z
vvvyzfAe
fAe
fAe
x(v)=(v)=(v)=
將其帶入(3)式有 2
2
2
xyzv+v+v2
3F(U)=Ae
()
(5)
考慮到具有無限大速率的分子出現的幾率極小,故應為負值

熱學研究(論文)
- 3 -
令2a, 有歸一條件有:
22
2222
y
x
z
vvv2
3
F(U
)A
e
e
e
1aa
axyzx
y
zdvdvdvdvdvdv






由積分公式
22
e
ax
dxa


可知
上式33
A()1a

 得a
A=


於是 222
xyzv+v+v2
3
a
F(U)=()e

2-a()
(6)
在利用分子平均動能等於3
2
kT
2
13
22mU
kT


則 23kTUm

即 223(U)F(U)xyzkTdvdvdvm

 (7)
222
xyz2
2
2
222
222
xyzxyzxyzv+v+v2223
v+v+vv+v+vv+v+v3
22
2
a
()()e
a
(
)
[e
e
e
]x
yz
xyz
x
yzxyz
v
vvdvdvdvv
vvdvdvdv

22
22-a()
-a()
-a()
-a()

僅取上積分式中一項22
2
xyzv+v+v2e
xxyz
vdvdvdv2-a()

2
2
2
2
2
2
2x
2x
ve
v
e
y
x
z
y
x
z
avavavxyz
avavavxyz
e
e
dvdvdvdve
dve
dv

由積分公式22
23
1
2ax
xe
dxa


 2
2
ax
e
dxa



可得 原式3
23
2
5
1
122a
a
a





熱學研究(論文)
- 4 -

2222
2222
3
2()
253
2()
25
1212xyzxyzavvvy
yavvvz
zve
dvav
e
dva



代入(7)式有3
23
5
13(
)(3)2a
kTa
m




得 2makT

代入(6)式有
222
3
()
2
22()(
)2xyzmvvvkT
mFUe
kT
 (8)
通常說的速率分函數,f(u)指的是不論速度方向如何,只考慮速度的大小點的分布,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應該用球坐標系表示速度區間
2rsinvsin{dddrvdddv
2
球坐標空間 、、 dV=r
球速度空間 、、 d=
則 xyz2
x
y
z
vdddsin{vvvvvv
vdddv

、、、、
2
3
2/22
20
0
(
)sin2mvkT
dNme
vdddvN
kT



2
3
/22
24(
)2mvkT
me
vdvkT

可得: 2
3
/22
2()4(
)2mvkT
dNmfue
vNdV
kT


四. 實驗驗證
在麥克斯韋從理論推導速度分布律後的近半個世紀,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主要是高真空技術和測量技術的限制,要從實驗上來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是非常困難的,直到1920年,英國物理學家斯特恩才做了第一次的嘗試。雖然實驗技術曾經有許多物理工作者做了進一步的改進,但直到1955年才由哥倫比亞大學的密勒和庫士提出了這個定律的高精確的實驗證明。
1、實驗裝置簡介

熱學研究(論文)
- 5 -

(1)、o為分子或原子射線源
(2)、R是用鋁合金製成的圓柱體,圓柱體上均勻地刻制了一些螺旋形的細槽,細槽的入口狹縫與出口狹縫之間的夾角o4.8
(3)、D是根據電離計原理製成的檢測器,用來接收原子射線,並測定其強度
(4)、整個裝置都放在抽成真空的容器內 2、實驗原理
實驗時,圓柱體R以一定的角速度轉動,由於不同的速率的分子通過細槽所需的時間不同,各種速率的分子射入入口狹縫後,只有速率嚴格限定的分子才能通過這些細槽,而不和細槽壁碰撞。分子沿細槽前進所需的時間為tvl


,從而有lv



只有速率滿足上述關系的分子才能通過細槽,其它速率的分子將沉積在細槽的內壁上。因此旋轉主體起到了速率選擇器的作用,改變角速度,就可以使不同的分子通過。 3、實驗過程與結果
改變圓柱體轉動的角速度,依次測定相應分子射線的強度,就可以確定分子射線的速率分布情況。
試驗表明,射線強度確為速率v的函數,強度大,表明分布在該速率區間內的分子數所佔的比率較大,反之亦然。
實驗還表明,在相同條件下,各相等速率區間內的分子數比率不同,多次實驗得到同一速率區間內的分子數比率大致相同。這就說明分子速率確實存在一個恆定的分布律。
1955年密勒與庫士測定了從加熱爐內發射出來的鉈原子速率分布,實驗溫度為1400K,並由實驗數據會出了鉈原子速率分布的試驗曲線(見下圖)。

熱學研究(論文)
- 6 -

由試驗曲線可知:
(1)、()fv值兩頭小,中間大,()fv有一極大值
(2)、可認為大量原子(或分子)的速率是連續分布的,當v取得很小
時,則有 ()dNfvdv
N


()fv這一函數,麥克斯韋首先從理論上找到了
密勒與庫士於1955年在實驗上比較精確的證明了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
總結:
應用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律可以求與速度有關的函數的各種平均值;可以計算速率在~vvdv內的分子數dN;可以計算速率在有限間隔12~vv內的分子數N或者百分數/NN;也可以推導理想氣體的壓強公式、溫度公式、狀態方程及幾個實驗定律;還可以推導能量均分定理。
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對於研究氣體無規則熱運動有重要意義,找到了微觀量求統計平均值的途徑,為氣體分子運動論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蘭知著,熱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1
(2)、言經柳,麥克斯韋速率分布律的推導,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報,1999年第2期 (3)、吳瑞賢 章立源著,熱學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4

『柒』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花錢最多的實驗裝置是哪個

歐洲強子對撞機
建造經費最初是1995年通過的一筆26億瑞朗,另有一筆兩專億一千萬元瑞朗的經費作為實驗之用屬。然而,經費超支。在2001年的一次主要審核預期,將需增加四億八千萬元瑞朗在加速器的建造,與五千萬元瑞朗的支出在實驗運作上。同時,由於CERN年度預算的縮減,LHC的完工日期由2005年延後到2007年四月,以使用更多年度預算來支付。其中增加的一億八千萬元瑞朗,在於超導磁鐵的製造上。另外,尚有在興建放置CMS的地下洞穴時,遭遇到工程技術上的困難。預期的建造總額約為八十億元美金。

『捌』 下面是歷史上發現原子內部結構的幾個著名實驗的裝置圖,其中發現質子的裝置是() A. B.

A、A圖通過α粒子轟擊氮核得到質子,是發現質子的裝置.故A正確.
B、B圖是陰極射線偏轉內,從而確容定陰極射線是電子流,該裝置是發現電子的實驗裝置.故B錯誤.
C、C圖α粒子的散射實驗,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錯誤.
D、D圖α粒子轟擊鈹核得到中子的實驗,該裝置是發現中子的實驗裝置.故D錯誤.
故選A.

『玖』 歷史上的「雙頭狗」實驗是怎麼回事最後那兩只狗活了多久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科學已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我們今天所能做的大多數事情,在半個世紀以前的人們看來只會在科幻小說中出現。但就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人們也做了一些瘋狂的實驗,例如:蘇聯的雙頭狗實驗。

弗拉基米爾·德米霍夫

上述實驗是由前蘇聯科學家弗拉基米爾·德米霍夫(VladimirDemikhov)進行的,他被認為是器官移植領域的先驅。德米霍夫博士還在器官移植中率先使用了免疫抑制劑,並設計了「第一個機械心臟輔助裝置」,這基本上是現代人工心臟的前身。通過這一裝置,德米科霍夫能夠在大約5個小時內恢復狗的心臟功能,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實驗,因為它是「第一個在被切除了心臟的動物身上保持血液循環的實驗」。在德米科霍夫之前,這是一個許多人認為不可能完成的壯舉。


盡管德米科夫的研究有潛在的意義,但除了少數科學家(最著名的是美國神經科學家羅伯特·懷特博士,他在20世紀70年代用恆河猴成功地重復了這個臭名昭著的實驗)之外,他的這一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科學界已經忽視了。

『拾』 問一個歷史上的物理實驗

是奧斯特發現的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的實驗
科學家科拉頓,在1825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塊磁鐵插入繞成圓筒狀的線圈中,他想,這樣或許能得到電流。為了防止磁鐵對檢測電流的電流表的影響,他用了很長的導線把電表接到隔壁的房間里。他沒有助手,只好把磁鐵插到線圈中以後,再跑到隔壁房間去看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現在看來,他的裝置是完全正確的,實驗的方法也是對頭的,但是,他犯了一個實在令人遺憾的錯誤,這就是電表指針的偏轉,只發生在磁鐵插入線圈這一瞬間,一旦磁鐵插進線圈後不動,電表指針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等他插好磁鐵再趕緊跑到隔壁房間里去看電表,無論怎樣快也看不到電表指針的偏轉現象。
後來奧斯特在教室跟學生講課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電流周圍存在磁場,經過反復試驗證明事實確實如此

與歷史做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松下240升冰箱製冷能力是多少 瀏覽:597
西環閥門廠有招女工的嗎 瀏覽:345
帕薩特b7儀表怎麼拆 瀏覽:591
微量元素含量檢測用什麼儀器 瀏覽:349
鋼珠與軸承內外圈是什麼 瀏覽:780
L閥門是什麼 瀏覽:3
閥門凍壞了怎麼辦 瀏覽:864
單線水溫感應塞給儀表什麼信號 瀏覽:796
麻城市五金機電城地址 瀏覽:261
游樂園設備什麼時候維修 瀏覽:116
誠帆閥門廠招聘電話 瀏覽:472
攪拌機選用什麼軸承 瀏覽:739
起亞智跑如何在儀表盤顯示速度 瀏覽:742
健身器材業務怎麼找 瀏覽:30
電能計量裝置典型設計 瀏覽:539
超聲波作用在水會產生什麼 瀏覽:50
本田繽智汽車儀表盤上號什麼意思 瀏覽:333
福州五金零售市場 瀏覽:429
為什麼雷雲檢測不到設備 瀏覽:756
cadence機械孔怎麼畫 瀏覽:278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