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測定稀硫酸和稀氫氧化鈉中和熱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寫出該反應的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中和熱數值
(1)稀強酸、稀強鹼反應生成1mol液態水時放出57.3kJ的熱量,稀硫酸和稀氫氧化鈉反應的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H
2SO
4(aq)+NaOH(aq)=
Na
2SO
4(aq)+2H
2O(l)△H=-57.3kJ/mol,
故答案為:
H
2SO
4(aq)+NaOH(aq)=
Na
2SO
4(aq)+2H
2O(l)△H=-57.3kJ/mol,
(2)中和熱的實驗的關鍵是保溫,所以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溫、隔熱,防止中和反應時熱量損失,
故答案為:保溫、隔熱,減少熱量損失;
(3)①4次溫度差分別為:4.0℃,6.1℃,4.1℃,3.9℃,第2組捨去,溫度差平均值=
=4.0℃,
故答案為:4.0;
②a.裝置保溫、隔熱效果差,測得的熱量偏小,中和熱的數值偏小,故a正確;
b.量取NaOH溶液的體積時仰視讀數,會導致所量的氫氧化鈉體積偏大,放出的熱量偏高,中和熱的數值偏大,故b錯誤;
c.盡量一次快速將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不允許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燒杯中,故c正確;
d.溫度計測定NaOH溶液起始溫度後直接插入稀H
2SO
4測溫度,硫酸的起始溫度偏高,測得的熱量偏小,中和熱的數值偏小,故d正確.
故答案為:acd.
⑵ (6分) 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先關閉止水夾,將足量氫氧化鈉
⑴澄清石灰水倒流使溶液變渾 ⑵不能;可能是二氧化碳溶於氫氧化鈉溶液中,也會有這樣的現象 ⑶
⑶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在研究植物時,設計了如圖實驗裝置,請據圖分析回答(註: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
(1)實驗前應將甲、乙兩個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讓葉片內原有的淀專粉運走耗盡;光照幾小時屬後,從甲裝置和乙裝置中各取一片葉,經酒精脫色後,滴加碘液,變藍色的是乙裝置的葉片,因為乙裝置中含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因此乙裝置中的綠色植物進行了光合作用,而甲裝置中的二氧化碳被小燒杯里的氫氧化鈉吸收了,由於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甲裝置中的植物沒有進行光合作用;比較甲、乙裝置的實驗現象,可以得出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在黑暗環境中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若要使乙裝置中的清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則應將乙裝置放在黑暗環境中,目的就是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而影響實驗現象的產生. (3)水分以氣體狀態通過葉片表皮上的氣孔從植物體內散失到植物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實驗過程中植物進行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會凝結在玻璃罩內壁上. 故答案為:(1)讓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乙;二氧化碳 (2)黑暗;光合作用 (3)蒸騰作用;氣孔.
⑷ 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裝置
(1)首先將圖一、二兩個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將葉片內的澱粉運版走耗盡,然後將圖一權、二裝置放在光下照射幾小時,圖一裝置中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氫氧化鈉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圖二裝置中有氫氧化碳能進行光合作用,從圖一裝置和圖二裝置中各取一片葉,經酒精脫色後,滴加碘液,變藍色的是圖二裝置中的葉片,此實驗現象可以證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圖二裝置中的清水換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防止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影響實驗效果. 故答案為:(1)澱粉;酒精;圖二;二氧化碳 (2)黑暗;光合作用
⑸ 化學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探究鹼的性質。將適量氫氧化鈉溶液放入A中,先打開止水夾Ⅰ,過一會兒,再
(1)CO 2 +Ca(OH) 2 =CaCO 3 ↓+H 2 O; 酸(或碳酸鹽);取少量C中的液體放入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證明是酸(或檢驗碳酸鹽的方法) (2)濃硫酸 ; 濃硫酸倒吸入B中,遇水放熱,使氫氧化鈣溶解度降低,飽和溶液析出固體。 (3)NaOH + HCl =" NaCl" + H 2 O
⑹ 下圖實驗裝置甲的槽里盛的是氫氧化鈉溶液,乙裝置的槽里盛的是清水;將兩裝置放在黑暗處一晝夜,然後放在
(1)讓葉片內的澱粉運走耗盡 (2)二氧化碳 (3)繼續燃燒 釋放氧氣 熄滅 呼吸 |
⑺ 實驗室醋酸甲酯和氫氧化鈉反應制備乙酸鈉 的詳細步驟和裝置圖
D乙酸甲酯+水+氫氧化鈉,加熱迴流。 注意摩爾比,乙酸甲酯要過量。測反應液ph值至弱鹼性,且1小時內無變化為反應終點:D 反應完畢減壓蒸干,過量乙酸甲酯及反應生成甲醇均被蒸走,剩餘固體為醋酸鈉:D
⑻ 如圖為某同學進行電解水實驗的裝置圖:(1)在做電解水的實驗時,一般要在水中如少量氫氧化鈉等物質,其
(1)在水中加入的少量氫氧化鈉,其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而增加了水的導電能力;水在通電條件下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可判斷該反應是將電能轉化為了化學能;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在凈水過程中起到吸附有色雜質、除去異味的作用;而紫外線可殺死水中細菌,凈水中起到了殺菌消毒的作用; (3)①農業生產中要合理使用農葯和化肥,可防止不合理使用造成水污染; ②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後再排放,可防止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質進入水中而污染水體; ③不用含磷冼農粉,可預防水中營養元素過量而造成水華等現象; ④將海水淡化,用於解決淡水資源貧乏,與防止水資源污染不相關; 故答案為:(1)為增強水的導電能力;電;化學;(2)吸附(雜質或異味);殺菌消毒;(3)①②③.
⑼ 某學生為測定實驗室中一瓶因保存不善而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圖
(1)該裝置要求氣密性良好,才能准確測量出二氧化碳的體積,所以實驗前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氫氧化鈉是鹼,可以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變質,若變質生成的碳酸鈉與稀硫酸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3)本題的實驗目的是通過測二氧化碳的體積來計算葯品中碳酸鈉的含量,所以必須保證二氧化碳的准確性,因為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所以用飽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可以避免二氧化碳的減少. (4)證明硫酸過量,即證明碳酸鈉反應完,所以可以繼續滴一滴硫酸,沒有氣泡產生. (5)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 L ×1.8 g/L=0.396 g 設樣品中含碳酸鈉的質量為x Na 2 CO 3 +H 2 SO 4 =Na 2 SO 4 +CO 2 ↑+H 2 O 106 44 x 0.396g = , 解之得:x=0.954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00%=15.9% (6)氫氧化鈉溶液變質後就是碳酸鈉,氫氧化鈣可以和碳酸鈉發生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故要除掉部分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可以加入Ba(OH) 2 溶液,過濾出反應生成的BaCO 3 ; 故答案為:(1)檢查裝置氣密性 (2)向氫氧化鈉樣品中滴加稀硫酸時產生氣泡 2NaOH+CO 2 ═Na 2 CO 3 +H 2 O (3)CO 2 能溶於水,而不溶於飽和的CO 2 水溶液中 (4)裝置A中試管內沒有氣泡產生 (5)15.9% (6)Ba(OH) 2 或Ca(OH) 2 Ba(OH) 2 +Na 2 CO 3 ═BaCO 3 ↓+2NaOH或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
⑽ 化學活動小組的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先關閉止水夾,將足量氫氧化鈉溶液滴入
(1)氫氧化鈣溶液倒吸入錐形瓶中,有白色沉澱生成 (2)Na 2 CO 3 NaOH乙同學,Na 2 CO 3 和Ca(OH) 2 能反應,不能共存。 Ca(OH) 2 + C0 2 =CaC0 3 ↓ + H 2 O Na 2 CO 3 + Ca(OH) 2 = CaC0 3 ↓+2 NaOH
與氫氧化鈉實驗裝置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閥門是什麼
發布:2025-09-22 00:04:34
瀏覽: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