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液晶顯示器做平面設計及怎麼調節色彩
有專門的校色軟體,不過貌似不太好使。
你可以拿到賣顯示器的地方,他們一般都有儀器校色。
設計這個行業,是不以顯示器顏色為準的,這個是規矩,因為你做的東西,在你自己顯示器上一個顏色,拿給客戶肯定又是一個顏色,即使接近,也無法完全相同,所以,我們一般都是拿印刷小樣給客戶去看。
而且,各個軟體的顏色也各不相同,比如同樣CMYK或RGB,ai和ps出來的顏色就不一樣,後者更加鮮亮。
不光是軟體,MAC和PC的顏色也不同。我在公司用MAC做的東西,拿回家就會顯示的暗淡無比,遠不如公司MAC上顯示的色彩好。
雖然大家都在說,設計一定要用CRT做,可是那玩意實在壞眼睛,尤其是每天至少8個小時的盯著它,不出一年,視覺絕對直線下降,而且還有輻射,孰輕孰重,自己把握吧。
❷ 液晶顯示器的組成及結構
直以來,更完美的視覺享受都是我們的追求,傳統的CRT顯示器就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球面到柱面再到平面直角,直至純平的發展。在這段加速度前進的歷程中,顯示器的視覺效果在不斷得到提高,色彩、解析度、畫質、帶寬和刷新率等各項指標均有大幅度的提升。目前成為主流的純平顯示器畫面清晰、色彩真實,圖像無扭曲、視角更廣闊,而且在設計上還充分考慮了人類視覺構造的原理,好的純平顯示器具有長時間使用,眼睛不感到疲勞等一系列優勢。
可以說純平顯示器是CRT顯示器發展的最高水平,不過,由於CRT顯示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依靠高電壓激發的游離電子轟擊顯示屏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圖像,技術已經十分成熟,沒有太多的發展餘地。受限於此,傳統CRT顯示器在體積、重量、功耗等方面露出自己的劣勢,然而其自身的優勢也同樣非常明顯,清晰逼真的色彩還原、高畫質大視角、快速顯示無抖動、長壽命結實耐用,很多產品通過更嚴格的TCO 99認證,更加體現環保健康的人文科技。綜觀現今的CRT純平顯示器市場,使用的顯像管主要為Sony FD Trinitron(特麗瓏)、Mitsubishi Diamondtron(鑽石瓏)、LG Flatron(未來窗)和Samsung DynaFlat(丹娜)。此外,雖然也有採用其他顯像管的產品,但在市場上則所見寥寥,而且少有人問津。
液晶顯示器以其體積小、厚度薄、重量輕、耗能少、無電磁輻射、畫面無閃爍、避免幾何失真、抗干擾等諸多優點被業界和用戶一致看好。但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成本的大幅削減,使它的價格也變得平易近人。現在很多1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價格已經降到了3000元左右。就像當初17英寸純平顯示開始被市場接受一樣,液晶顯示市場也已經正式啟動了。
LCD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通過外部的電壓控制和液晶分子的折射特性,以及對光線的旋轉能力來獲得明、暗效果,從而產生豐富多彩的顏色和圖像,達到顯像的目的。它是一種典型的受光型顯示器,工作原理的完全不同使得LCD與CRT顯示器有了明顯的性能差異,同時也使得它輕而易舉地解決了CRT顯示器無法克服的在體積、重量、功耗、環保等方面的缺點。並且隨著網路環境和移動辦公需求的發展,液晶顯示器更加迎合了便攜、環保、節能等更現代化的要求了
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CRT和低端LCD比較的優劣。
一、解析度。
由於LCD和CRT顯示器的成像原理不同,二者的屏幕解析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無論在高檔還是低檔LCD中,解析度都存在一點不足。LCD面板是由很多發光點組成,只能支持它自己的真實解析度。比如說15寸LCD真實解析度為1024×768,而用戶想要使用800×600的解析度,可以有兩種顯示方式。一是居中顯示,只有LCD中間的800×600個點會顯示圖象,其它面積的發光點則保持不發光的狀態,整個畫面居中縮小。另一種是模擬顯示,這種方式能使圖像使用到屏幕上每一個像素,但此時圖像難免會出現模糊、失真現象,會對顯示效果造成不小的影響。
二、刷新率。
對於CRT來講,屏幕圖像是在高電壓作用下,游離的電子轟擊熒光粉而來,由於顯像管內熒光粉受到電子束擊打後發光的時間很短,所以電子束必須不斷擊打熒光粉使其持續發光,這樣就會出現散焦現象。而且電子槍從屏幕的第一行開始,從左至右逐行掃描,掃描完整個屏幕後再從第一行開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閃爍感。所以CRT顯示器屏幕的刷新率要達到一定的速度人眼才不易感覺出屏幕的閃爍。LCD則是利用背光源,即熒光燈管作光源,由液晶分子控制光線的偏轉或通過,由於液晶分子只有兩種狀態--關或開,因此對LC......
❸ 液晶顯示器不應該設計成正面看亮 斜看暗
這個就是所謂的
液晶顯示器
的視角了
這是由於液晶顯示器的成像原理造成的
並不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
一般情況下
視角越大越好
但也有些特殊作用的顯示器處於保護隱私的目的而必須用視角很小的顯示器
❹ 液晶顯示器要做設計用,如何校準屏幕顏色
具體操作如下:
1.首先打開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中打開顏色管理選項,注意:如果沒有這個選項,說明控制面板圖標顯得得太大,沒有顯示出這個選項,就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類別,選擇小圖標即可。
拓展資料:
液晶顯示器,為平面超薄的顯示設備,它由一定數量的彩色或黑白像素組成,放置於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顯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師青睞,適用於使用電池的電子設備。它的主要原理是以電流刺激液晶分子產生點、線、面配合背部燈管構成畫面。
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液晶是一種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特殊物質,它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常態下呈液態,但是它的分子排列卻和固體晶體一樣非常規則,因此取名液晶,它的另一個特殊性質在於,如果給液晶施加一個電場,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
這時如果給它配合偏振光片,它就具有阻止光線通過的作用(在不施加電場時,光線可以順利透過),如果再配合彩色濾光片,改變加給液晶電壓大小,就能改變某一顏色透光量的多少,也可以形象地說改變液晶兩端的電壓就能改變它的透光度(但實際中這必須和偏光板配合)。
❺ 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它靠什麼來顯示圖象
液晶顯示器(LCD)是現在非常普遍的顯示器。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省電、輻射低、易於攜帶等優點。液晶顯示器(LCD)的原理與陰極射線管顯示器(CRT)大不相同。LCD是基於液晶電光效應的顯示器件。包括段顯示方式的字元段顯示器件;矩陣顯示方式的字元、圖形、圖像顯示器件;矩陣顯示方式的大屏幕液晶投影電視液晶屏等。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在通電時導通,使液晶排列變得有秩序,使光線容易通過;不通電時,排列則變得混亂,阻止光線通過。下面介紹三種液晶顯示器的工作原理。
1.「扭曲向列型液晶顯示器」(Twisted Nemat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TN型液晶顯示器」。這種顯示器的液晶組件構造如圖11所示。向列型液晶夾在兩片玻璃中間。這種玻璃的表面上先鍍有一層透明而導電的薄膜以作電極之用。這種薄膜通常是一種銦(Indium)和錫(Tin)的氧化物(Oxide),簡稱ITOH緩笤僭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Times, serif">ITO的玻璃上鍍表面配向劑,以使液晶順著一個特定且平行於玻璃表面之方向排列中左邊玻璃使液晶排成上下的方向,右邊玻璃則使液晶排成垂直於圖面之方向。此組件中之液晶的自然狀態具有從左到右共的扭曲, 這也是為什麼被稱為扭曲型液晶顯示器的原因。利用電場可使液晶旋轉的原理,在兩電極上加上電壓則會使得液晶偏振化方向轉向與電場方向平行。 因為液態晶的折射率隨液晶的方向而改變,其結果是光經過TN型液晶盒以後其偏振性會發生變化。我們可以選擇適當的厚度使光的偏振化方向剛好改變。那麼,我們就可利用兩個平行偏振片使得光完全不能通過.若外加足夠大的電壓V使得液晶方向轉成與電場方向平行,光的偏振性就不會改變。因此光可順利通過第二個偏光器。於是,我們可利用電的開關達到控制光的明暗。這樣會形成透光時為白、不透光時為黑,字元就可以顯示在屏幕上了。
2.TFT型液晶顯示器的原理 TFT型液晶顯示器也採用了兩夾層間填充液晶分子的設計。只不過是把左邊夾層的電極改為了FET晶體管,而右邊夾層的電極改為了共通電極。在光源設計上,TFT的顯示採用"背透式"照射方式,即假想的光源路徑不是像TN液晶那樣的從左至右,而是從右向左,這樣的作法是在液晶的背部設置了類似日光燈的光管。 光源照射時先通過右偏振片向左透出,藉助液晶分子來傳導光線。由於左右夾層的電極改成FET電極和共通電極,在FET電極導通時,液晶分子的表現如TN液晶的排列狀態一樣會發生改變,也通過遮光和透光來達到顯示的目的。但不同的是,由於FET晶體管具有電容效應,能夠保持電位狀態,先前透光的液晶分子會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直到FET電極下一次再加電改變其排列方式為止。 相對而言,TN就沒有這個特性,液晶分子一旦沒有被施壓,立刻就返回原始狀態,這是TFT液晶和TN液晶顯示原理的最大不同。
3. 「高分子散布型液晶顯示器」(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liquid crystal display),簡稱「PDLC型液晶顯示器」。這種顯示器的液晶組件構造如圖13所示。高分子的單體(monomer)與液晶混合後夾在兩片玻璃中間,做成一液晶盒。這種玻璃與上面所用的相同,是表面上先鍍有一層透明而導電的薄膜作電極。但是不需要在玻璃上鍍表面配向劑。此時將液晶盒放在紫外燈下照射使個單體連結成高分子聚合物。在高分子形成的同時,液晶與高分子分開而形成許多液晶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被高分子聚合物固定住。 當光照射在此液晶盒上,因折射率不同,而在顆粒表面處產生折射及反射。經過多次反射與折射,就產生了散射(scattering)。此液晶盒就像牛奶一樣呈現出不透明的乳白色。
足夠大電壓加在液晶盒兩側的玻璃上,液晶順著電場方向排列,而使每顆液晶的排列均相同。對正面入射光而言,這些液晶有著相同的折射率n。如果我們可以選用的高分子材料的折射率與n相同,對光而言這些液晶顆粒與高分子材料是相同的;因而在液晶盒內部沒有任何折射或反射的現象產生。此時的液晶盒就像透明的清水一樣。
❻ 液晶顯示器的主要構成和結構是什麼
站在「視」界的巔峰——淺析液晶顯示器技術
液晶顯示器市場從2001年伊始就沸沸揚揚,先是三星推出了24英寸大屏幕液晶顯示器,飛利浦則推出流線型液晶顯示器,緊接著EMC一次性推出六款液晶顯示器,在顯示器市場上颳起一股LCD旋風。總的看來,由於先天的技術優勢,LCD顯示器正在悄然升溫,大有取代CRT顯示器之勢,那麼,液晶顯示器的技術優勢究竟何在呢?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
液晶顯示器的技術優勢
體積更小,重量更輕 傳統的CRT顯示器由於利用顯像管技術成像,需要內藏真空顯像管,再在尾端配以電子槍,使其長度一般均超過了30厘米,那整個顯示器的體積當然就更大。而液晶顯示器選用液晶材料,再利用相應成像技術實現顯示目的,不用在顯示器內部安裝顯像管,體積當然較小。
相對顯示面積更大 傳統的CRT顯示器由於受到顯示技術的限制,其所標示的尺寸要比熒光屏的顯示面積要小,一般一台15英寸的CRT顯示器,雖然其標明的尺寸為15英寸,但其真正的可視范圍可能只有14.1英寸左右,而17英寸的顯示器可能只餘下15至16英寸的顯示面積。但液晶顯示器由於成像原理的不同,其所標示的尺寸即是實際的顯示面積,如三星的15英寸液晶顯示器的顯示面積就是完完全全的15英寸,相當於一台17英寸CRT顯示器的顯示面積,如果兩者價錢相差不多的話,當然是買台液晶顯示器劃算得多。
零輻射,無閃爍 CRT顯示器採用陰極顯像管成像,其內含的電子光束在運作時會產生很多靜電與幅射,並且電子束的運轉速度越快,其輻射越大,人體長期使用,會對眼睛及皮膚造成損害,造成眼睛近視、皮膚過敏等問題。而液晶顯示器由於採用液晶材料,工作時無須使用電子光束,因此沒有靜電與幅射這兩種影響視力的問題存在。另外,CRT顯示器一幅畫面的形成是經過掃描而形成的,只有在掃描頻率達到一定數值時,才沒有閃爍現象,而液晶顯示器不需要掃描過程,一幅畫面幾乎是同時形成的,即使刷新頻率很低,也不會出現絲毫閃爍現象。
功耗小,抗干擾能力強 CRT顯示器除了電路及顯像管功耗之外,還有顯示屏的功耗,而液晶顯示器主要是背光源和電路功耗,其顯示屏的功耗可以忽略不計。另外由於液晶顯示器不像CRT顯示器那樣採用顯像管及電子槍成像,不用考慮因為提高電子槍發射電子束而帶來的高輻射影響,而只是通過熒光管發射的背光來獲得亮度,因此具備了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即使是在光線比較集中的環境中,也會收到不錯的顯示效果。
畫面質量更高 傳統的CRT顯示器多採用模擬顯示方式,顯示的信號輸出採用模擬輸出方式,在傳送過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圖像的損失,導致畫面質量的下降,而液晶顯示器的信號傳送採用數字方式,由顯卡直接輸出數字信號,不會造成信號的損失,但目前多數液晶顯示器仍然採用面向模擬顯示器的VGA介面,只有少數如Acer、EMC、三星等廠商設置了數字視頻信號介面。
使用功能更為智能化 由於液晶顯示器採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它的一些參數搭配一般比較固定,這就要求顯示器的性能調節更為智能化,在這方面各家廠商均有自己成熟的技術。
應用材料的飛躍
液晶顯示器之所以具備如此多的優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採用液晶作為主要的成像材料。傳統的CRT顯示器採用的是超厚玻璃顯示屏,雖然外表面與液晶顯示器一樣實現了純平,但是內表面卻有些彎曲,看起來有一種內凹的現象,圖像會產生輕微程度的扭曲。而液晶顯示器採用的基本材料是液晶——一種同時具備液體的流動性和晶體的規則排列特性的物質。液晶受熱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透明狀液體,冷卻後會呈現出晶體的特徵,正由於液晶特性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不但具有固態晶體的光學特性,還具有了液態的流動特性,液晶顯示器正是利用它的這種特性達到了成像的目的。
因為液晶既有固態的光學特性,又有液態的流動特性,所以當光線射入液晶物質中,必然會按照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行進,產生了自然的偏轉現象。而液晶分子中的電子結構,又具備著很強的電子共軛運動能力,所以當液晶分子受到外加電場的作用,便很容易改變排列方式,也就相應改變了光線的行進方式。Acer、EMC、三星等廠商的液晶顯示器產品,就是利用液晶的光電效應,由外部的電壓控制,再通過液晶分子的折射特性,以及對光線的旋轉能力來控制亮暗狀態(或者稱為可視光學的對比),從而達到顯像的目的。
液晶顯示器成像原理
目前液晶顯示技術大多以TN、STN、TFT三種技術為主,在此就從這三種技術來探討一下液晶顯示器的成像原理。
TN型液晶顯示技術是液晶顯示器中最基本的,其他種類的液晶顯示器皆以TN型為基礎來加以改進,所以它的工作原理也較其他技術來得簡單。它主要包括垂直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偏光板、配向膜、液晶材料以及導電的玻璃基板。其顯像原理是將液晶材料置於兩片透明導電玻璃間,液晶分子會依配向膜的細溝槽方向依序旋轉排列,如果電場未形成,光線會順利地從偏光板射入,依液晶分子旋轉其行進方向,然後從另一邊射出。如果在兩片導電玻璃通電之後,兩片玻璃間會形成電場,進而影響其間液晶分子的排列,使其分子棒進行扭轉,光線便無法穿透,進而遮住光源。這樣所得到亮暗對比的現象,叫做扭轉式向列場效應,簡稱TNFE(Twisted Nematic Field Effect)。在電子產品中所用的液晶顯示器,幾乎都是用扭轉式向列場效應原理所製成。但因為單純的TN液晶顯示器本身只有明暗兩種情形,所以只能形成黑白兩種顏色,並沒有辦法做到色彩的變化。
STN型的顯示原理與TN相類似,不同的是TN扭轉式向列場效應的液晶分子是將入射光旋轉90度,而STN超扭轉式向列場效應是將入射光旋轉180~270度。這一區別導致了光線的干涉現象,實現了一定程度色彩的變化,使STN型液晶顯示器具備了一些淡綠色與橘色的色調。如果再加上一個彩色濾光片,並將單色顯示矩陣之任何一個像素分成三個子像素,分別通過彩色濾光片顯示紅、綠、藍三原色,再經由三原色比例之調和,也可以顯示出全彩模式的色彩。
一般TFT液晶顯示屏的主要構成包括熒光管、導光板、偏光板、濾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模式晶體管等。這種液晶顯示器必須先利用熒光燈管投射出光源,這些光源會先經過一個偏光板然後再經過液晶,這時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會改變穿透液晶的光線角度,然後這些光線接下來還必須經過前方的彩色的濾光膜與另一塊偏光板。而我們只要改變刺激液晶的電壓值就可以控制最後出現的光線強度與色彩,並進而能在液晶面板上變化出有不同深淺的顏色組合了。它與前兩者的區別是把TN上部夾層的電極改為FET晶體管,而下層改為共同電極。
液晶分子驅動技術
三種液晶顯示器所採用驅動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前兩者採用的是單純矩陣驅動方式,而後者採用的是主動式驅動方式。
單純矩陣驅動方式是由垂直與水平方向的電極所構成,選擇要驅動的部份由水平方向電壓來控制,垂直方向的電極則負責驅動液晶分子。在TN與STN型的液晶顯示器中,採用一種由玻璃基板、ITO膜、配向膜、偏光板等製成的夾層,共上下兩層。每個夾層都包含電極和配向膜上形成的溝槽,上下夾層中的是液晶分子,在接近上部夾層的液晶分子按照上部溝槽的方向來排列,而下部夾層的液晶分子按照下部溝槽的方向排列。上下溝槽呈十字交錯,即上層的液晶分子的排列是橫向的,下層的液晶分子排列是縱向的,而位於上下之間的液晶分子接近上層的就呈橫向排列,接近下層的則呈縱向排列。整體看起來,液晶分子的排列就像螺旋形的扭轉排。但這一技術的缺陷在於顯示部分不能太大,如果顯示部份過大的話,那麼中間部份的電極反應時間可能就會比較長,而為了讓屏幕顯示一致,整體速度上就會變慢。講的簡單一點,就好像是CRT顯示器的屏幕更新頻率不夠快,那時使用者就會感到屏幕閃爍、跳動; 或者是當需要快速3D動畫顯示時,但顯示器的顯示速度卻無法跟上,顯示出來可能就會有延遲的現象。所以,早期的液晶顯示器在尺寸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並不適合拿來看電影、或是玩3D游戲。
主動式矩陣驅動方式是讓每個像素都對應一組電極,它的構造有點像DRAM的迴路方式,電壓以掃描的(或稱作一定時間充電)方式,來改變每個像素的狀態。這種方法是利用薄膜技術所做成的硅晶體管電極,利用掃描法來選擇任意一個顯示點的開與關,其實是利用薄膜式晶體管的非線性功能來控制不易控制的液晶非線性功能。在EMC的BM-568中,導電玻璃上畫上網狀的細小線路,電極由薄膜晶體管排列而成的矩陣開關,在每個線路相交的地方則形成一個控制匣,雖然驅動信號快速地在各顯示點掃描而過,但只有電極上晶體管矩陣中被選擇的顯示點得到足以驅動液晶分子的電壓,使液晶分子軸轉向而呈亮的狀態,不被選擇的顯示點自然就是暗的狀態,也因此避免了顯示功能對液晶電場效應能力的依靠。
TN、STN及TFT型液晶顯示器因其利用液晶分子扭轉原理之不同,在視角、彩色、對比及動畫顯示品質上有高低層次之差別。其中TFT液晶顯示器所需的資金投入以及技術需求較高,對製造廠商的要求很高,而TN及STN所需的技術及資金需求則相對較低。
❼ 液晶顯示器的構造原理是
4-25. 液晶屏的構造原理是怎樣的?
答:液晶是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茲發現的,但是想把它應用到顯示器上,則是1968年的事了,當時器件很不穩定,離實用化還有一段距離;真正開始商品化生產的最早應用,則是1973年日本夏普公司生產的EL-8025計算器的屏幕。
液晶,是一種同時具備液體的能流動和晶體的規則排列特性的有機物,分子呈棒狀長條形,把5微米的液晶封閉地夾在兩層1mm的薄玻璃片之間,兩玻璃片上外側鍍上一層既導電又透明的氧化銦錫電極,當電極通電時(必須通方波交流電,若通直流電,屏不久就報廢了),使兩電極之間的液晶分子轉身,變成不透明狀態,若不通電,液晶就恢復原來的透明狀態。這就是計算器黑白液晶屏的簡單的工作原理。
液晶屏自己不會發光,只能透光或不透光,若用它做計算器的數字顯示,為了省電,直接用自然光反射就可以了。但若用作電腦顯示器或電視液晶屏,那就必須增加背光源。早期的背光源用節能燈管,自2008年開始,都使用更低能耗、壽命更長的白色發光二極體(LED)了,不但省電,還不怕頻繁開閉。
液晶真實的工作狀況是:因為在不通電時,液晶分子呈立體旋轉排列,會把經過的光線旋轉90度透出,人們為了做到不通電液晶就透明,通電就不透明,通常玻璃前後要加兩個相互垂直的偏光片(一個偏45°,一個偏135°),當背光通過後邊的垂直偏光片後,變成垂直偏振光,經過液晶的扭轉90度,變成水平偏振光,正好從前邊的水平偏光片透出;當液晶兩邊的電極通電後,液晶分子則排列整齊,不再把光線旋轉90度,這樣當垂直偏振光到達水平偏光片時,光線就被阻擋過不去了。產生了不通電屏幕就亮,通電就黑的理想效果。
彩色液晶屏的原理就復雜多了。首先,得讓小光點發的光分成紅、綠、藍三種顏色,但是不管是燈管發光或者LED白色發光二極體發的光,都是僅有一個白色,這就要在在兩層玻璃之間加上紅、綠、藍三種顏色濾色片,並讓濾色片上的顏色小點與小光閥點(像素)一一對應,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像彩色顯像管一樣隨心所欲地控制顏色了。
彩色液晶屏真實的結構是:兩層薄玻璃片之間夾有液晶,後面玻璃片上制有許多(解析度為1920×1080的有622萬個,3840×2160的2488萬個)透明電極,外(後)邊貼有偏光薄膜,前面玻璃片內側上制有公用電極,貼有濾色片,外(前)面貼有與後邊玻璃貼的偏光薄膜角度垂直的偏光薄膜。
彩色液晶屏與彩色等離子屏和彩色顯像管比較,其優點很多,主要是:節能,耗電很省,是等離子屏的二分之一,顯像管的五分之一。壽命長:30年;屏幕大、體積小,是等離子屏的四分之一厚,顯像管的幾乎百分之一厚。無輻射,對觀看者的身體無損害。與顯像管相比,還有圖像不失真不變形的好處。 在2006年之前,彩色液晶屏有兩大致命缺點使其無法全面超越等離子屏和顯像管:一是觀看角度小,只有30°~40°,在此角度之外觀看顏色失真甚至反轉。二是響應慢,在150ms~200ms之間,在觀看體育運動節目和打游戲時拖尾嚴重,使觀看者很難受。但2006年發明了TFT屏,將兩個缺點全部克服,觀看角度可達178°,也就是只要在屏幕前,任何角度的觀看效果都一樣。響應時間提升至4ms,運動再快也不會拖尾了(人眼的極限是62ms,即十六分之一秒)。
TFT屏也叫真彩屏,是在每個像素角上增加了一個薄膜晶體管(實際是絕緣柵場效應管)來驅動液晶,這一招真厲害,一下子就把彩色顯像管和彩色等離子屏全部趕出了歷史舞台,幾乎成為彩色液晶屏的一統天下了。雖然有OLED屏想與之抗衡,無奈OLED屏老化快、壽命短,還是比不了液晶屏。
❽ 顯示器的設計原則是什麼
()顯示器可覺察性、可辯性。
(2)信息數量不宜過多。
(3)考慮人接受信息能力的特性。
(4)同種類的信息應盡量用同樣的傳遞方式。
(5)符合習慣。
(6)重要的顯示器放在醒目的位置上。
通常在兩片玻璃基板上裝有配向膜,液晶會沿著溝槽配向,由於玻璃基板配向溝槽偏離90°,液晶中的分子在同一平面內就像百葉窗一樣一條一條整齊排列,而分子的向列從一個液面到另一個液面過渡時會逐漸扭轉90°,也就是說兩層分子的排列的相位相差90°。
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式為向列(nem 不同種類的顯示器 atic)液晶,分子形狀為細長棒形,長寬約1-10nm(1nm=10Am)。
在不同電流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會做規則旋轉90度排列,產生透光度的差別,如此在電源開和關的作用下產生明暗的區別,以此原理控制每個像素,便可構成所需圖像。
(8)液晶顯示裝置的設計擴展閱讀
關於筆記本電腦與液晶顯示器,以往的筆記本電腦中都是採用8英寸(對角線)固定大小的LCD顯示器,基於TFT技術的桌面系統LCD能夠支持14到18英寸的顯示面板。
CRT顯示器的調控方式從早期的模擬調節到數字調節,再到OSD調節走過了一條極其漫長的道路。
模擬調節是在顯示器外部設置一排調節按鈕,來手動調節亮度、對比度等一些技術參數。由於此調節所能達到的功效有限,不具備視頻模式功能。另外,模擬器件較多,出現故障的機率較大,而且可調節的內容極少,所以已銷聲匿跡。
數字調節是在顯示器內部加入專用微處理器,操作更精確,能夠記憶顯示模式,而且其使用的多是微觸式按鈕,壽命長故障率低,這種調節方式曾紅極一時。
OSD調節嚴格來說,應算是數控方式的一種。它能以量化的方式將調節方式直觀地反映到屏幕上,很容易上手。OSD的出現,使顯示器得調節方式有了一個新台階。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大多採用此調節方式,同樣是OSD調節,有的產品採用單鍵飛梭,如美格的全系列產品,也有採用靜電感應按鍵來實現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