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心理學典型的實驗有那些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Ⅱ 心理學有哪幾大著名的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感覺剝奪實驗
3對1規律
阿希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
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
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
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
判斷共進行了18次。
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
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在實驗中發現的 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Ⅲ 阿希經典從眾實驗有何巧妙之處 知乎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Ⅳ 幫忙設計一個從眾心理的實驗。有趣,新穎,安全。
簡單 你說自己有第六感 並舉出自己的"事跡"
Ⅳ 阿希經典從眾實驗的設計有何巧妙之處
實驗步驟:心理學者阿什(Solomon Asch)曾作了一系列用以驗證從眾效應的研究,其實驗結果可令所有讀到它的人都為之沮喪不已。
受試者們被告知,他們將與另一部分人一同參與某項視力測試,隨後將出示一些圖片,並要求各自回答一些十分容易和顯見的問題。這個測試的陷阱在於,除受試者本人之外,房間里還有其他實驗合作者共同進行這一測試,他們將按照要求給出顯然錯誤的答案。那麼,在大多數人都犯了再明白不過的弱智錯誤時,受試者會與其他人給出不同的結果么?
他們所需做的僅是指出右側中的哪一條線段與左側的線段等長。你看,阿什所提的問題遠未達到什麼設計下一代空間站的那種難度。說實在話,一個能在這種類似線段長度的問題上答錯的人,除非是你當天早上服用了兩個劑量的迷幻葯,還把它擦在了眼球上(當然這將會引發其他更為可怕的「試驗」,我們略過不談)。
然而遺憾的是,當看到參與測試的其他三個人給出錯誤的回答時,32%的受試者也給出同樣錯誤的答案,即使線段長度的差別達到幾個英寸也依然如此。三人成虎的諺語無疑得到了驗證。
結果分析:試想一下,當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那麼黑白分明、顯而易見的時候,這個32%的比例將會上升到多少。即使我們沒聽懂一個笑話,我們也更願意跟著大多數人一起笑起來;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被大多數人認可時,我們更傾向於懷疑自己的觀點。小學時我們所經歷過的同齡人的競爭壓力和「勇敢地做你自己」之類的鼓勵,彷彿都不知所蹤。
「嗯,我應該是一個叛經離道的獨行者,這樣挺好。」我們當中的大多數人總是這樣說。當然,也同樣是我們當中的每個人,下一步的舉動就是觀察其他「獨行者」所做的事……
……然後,確保自己與他們所做的完全一致而不相違背。
Ⅵ 7、說明從眾行為的經典實驗是( )
B
根據心理學上從眾行為的概念: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
Ⅶ 舉出一個從眾現象。。
從眾效應是一種追隨別人的行為的常見的心理效應。這種效應有時是積極的,如別人獻血你也去獻;有時是消極的,如看到別人在公園摘花,自己也跟著去摘花。
有這么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里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上述現象都反映了典型的從眾現象,
請採納,謝謝支持!
Ⅷ 從眾實驗的介紹
證明從眾現象,心理學家阿希(S.Asch,1951)關於線條判斷的從眾實驗最為著名。典型的實驗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兩張,一張畫有標准線段,另一張畫有比較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