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機械加工過程中怎麼保護自己
安全防護裝置的設置原則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內的各種運動零部件應設防護。
第二,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上,有物料傳輸裝置、皮帶傳動裝置以及在施工機械施工處的下方,應設置防護。
第三,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的作業位置,應設置防護。
第四,為避免擠壓傷害,直線運動部件之間或直線運動部件與靜止部件之間的間距應符合安全距離的要求。
第五,運動部件有行程距離要求的,應設置可靠的限位裝置,防止因超行程運動而造成害傷。
第六,對可能因超負荷發生部件損壞而造成傷害的,應設置負荷限制裝置。
第七,有慣性沖撞運動部件必須採取可靠的緩沖裝置,防止因慣性而造成傷害事故。
第八,運動中可能松脫的零部件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緊固,防止由於啟動、制動、沖擊、振動而引起松動。
第九,每台機械都應設置緊急停機裝置,使已有的或即將發生的危險得以避開。緊急停機裝置的標識必須清晰、易識別,並可迅速接近其裝置,使危險過程立即停止並不產生附加風險。
1.防護裝置
通常採用殼、罩、屏、門、蓋、柵欄、封閉式裝置等作為物體障礙,將人與危險隔離。例如,用金屬鑄造或金屬板焊接的防護箱罩,一般用於齒輪傳動或傳輸距離不大的傳動裝置的防護;金屬骨架和金屬網製成防護網,常用於皮帶傳動裝置的防護;柵欄式防護適用於防護范圍比較大的場合或作為移動機械臨時作業的現場防護。
1、防護裝置的功能
(1)防止人體任何部位進入機械的危險區觸及各種運動零部件;
(2)防止飛出物的打擊、高壓液體的意外噴射或防止人體灼燙、腐蝕傷害等;
(3)容納接受可能由機械拋出、掉下、發射的零件及其破壞後的碎片等。
在有特殊要求的場合,防護裝置還應對電、高溫、火、爆炸物、振動、放射物、粉塵、煙霧、雜訊等具有特別阻擋、隔絕、密封、吸收或屏蔽作用。
2、防護裝置的類型
防護裝置有單獨使用的防護裝置(只有當防護裝置處於關閉狀態才能起防護作用);和與連鎖裝置聯合使用的防護裝置(無論防護裝置處於任何狀態都能起到防護作用)。按使用方式可分為固定式和活動式兩種。
(1)固定式防護裝置。它是保持在所需位置關閉或固定不動的防護裝置,不用工具不可能將其打開或拆除。常見型式有封閉式、固定間距式和固定距離式。
①封閉式:將危險區全部封閉,人員從任何地方都無法進入危險區。
②固定間距式和固定距離式:不完全封閉危險區,憑借其物理尺寸和離危險區的安全距離來防止或減少人員進入危險區的機會。
(2)活動式防護裝置。它是通過機械方法(如鐵鏈、滑道等)與機器的構架或鄰近的固定元件相連接,不用工具就可以打開的防護裝置。常見的有可調式和聯鎖式防護裝置。
①可調式防護裝置。整個裝置可調或裝置的某組成部分可調,在特定操作期間調整件保持固定不動。
②聯鎖防護裝置。防護裝置的開閉狀態直接與防護的危險狀態相聯鎖,只要防護裝置不關閉,被其"抑制"的危險機器功能就不能執行;只有當防護裝置關閉時,被其"抑制"的危險機器功能才有可能執行。在危險機器功能過程中,只要防護裝置被打開,就給出停機指令。
3、防護裝置的安全技術要求
(1)固定防護裝置應該用永久固定(通過焊接等)方式或藉助緊固件(螺釘、螺栓、螺母等)固定方式,將其固定在所需的地方,若不用工具就不能使其移動或打開。
(2)進出料的開口部分盡可能地小,應滿足安全距離的要求,使人不可能從開口處接觸危險。
(3)活動防護裝置或防護裝置的活動體打開時,盡可能與防護的機械藉助鉸鏈或導鏈保持連接,防止挪開的防護裝置或活動體丟失或難以復原。
(4)活動防護裝置出現喪失安全功能的故障時,被其"抑制"的危險機器功能不可能執行或停止執行;聯鎖裝置失效不得導致意外啟動。
(5)防護裝置應是進入危險區的唯一通道。
(6)防護裝置應能有效地防止飛出物的危險。
2.安全裝置
安全裝置通過自身的結構功能限制或防止機器的某種危險,或限制運動速度、壓力等危險因素。常見的安全裝置有聯鎖裝置、雙手操作式裝置、自動停機裝置、限位裝置等。
安全裝置的技術特徵
(1)安全裝置零部件的可靠性應作為其安全功能的基礎,在一定使用期限內不會因零部件失效而使安全裝置喪失主要安全功能。
(2)安全裝置應能在危險事件即將發生時停止危險過程。
(3)安全裝置具有重新啟動的功能,即當安全裝置動作第一次停機後,只有再次重新啟動,機器才能開始工作。
(4)光電式、感應式安全裝置應具有自檢功能,當安全裝置出現故障時,應使危險的機器功能不能執行或停止執行,並觸發報警器。
(5)安全裝置必須與控制系統一起操作並與其形成一個整體。安全裝置的性能水平應與之相適應。
(6)安全裝置的部件或系統的設計應採用"定向失效模式",考慮關鍵件的加倍或冗餘,必要時還應採用自動監控。
3.安全裝置的種類
(1)聯鎖裝置。這是防止機器零部件在特定條件下(一般只要防護裝置不關閉)運轉的裝置。它可以是機械的、電動的、液壓的或氣動的。
(2)使動裝置。這是一種附加手動操縱裝置,當機器啟動後,只有操縱該使動裝置,才能使機器執行預定功能。
(3)止一動操作裝置。這是一種手動操縱裝置,只有當手對操縱器作用時,機器才能啟動並保持運轉;當手放開操縱器時,該操作裝置能自動回復到停止位置。
(4)雙手操縱裝置。這是兩個手動操縱器同時動作的止一動操縱裝置。只有兩手同時對操縱器作用,才能啟動並保持機器或機器的一部分運轉。
(5)自動停機裝置。當人或人體的某一部分超越安全限度,就使機器或其零部件停止運轉(或保證其他安全狀態)的裝置。自動停機裝置可以是機械驅動的,如觸發線、可伸縮探頭、壓敏裝置等;也可以是非機械驅動的,如光電裝置、電容裝置、超聲裝置等。
(6)機械抑制裝置。這是一種機械障礙(如楔、支柱、撐桿、止轉棒等)裝置。該裝置靠其自身強度支撐在機構中,用來防止某種危險運動發生。
(7)限制裝置。這是防止機器或機器要素超過設計限度(如空間限度、速度限度、壓力限度等)的裝置。
(8)有限運動控制裝置,它也稱為行程限制裝置。只允許機器零部件在有限的行程內動作。在該控制裝置有下一個分離動作前,機器零部件不能進一步運動。
(9)排除裝置。通過機械方式,在機器的危險行程期間,將處於危險中的人體部分從危險區排除的裝置。
4.防護裝置的選擇
選擇安全防護裝置的型式應考慮所涉及的機械危險和其他非機械危險,根據運動件的性質和人員進入危險區的需要決定。對特定機器安全防護應根據對該機器的風險評價結果進行選擇。
1、機械正常運行期間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應優先考慮選用固定式防護裝置,包括進料、取料裝置,輔助工作台,適當高度的柵欄及通道防護裝置等。
2、機械正常運轉時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當操作者需要進入危險區的次數較多、經常開啟固定防護裝置會帶來不便時,可考慮採用聯鎖裝置、自動停機裝置、可調防護裝置、自動關閉防護裝置、雙手操縱裝置、可控防護裝置等。
3、對非運行狀態等其他作業期間需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對於機器的設定、示教、過程轉換、查找故障、清理或維修等作業,防護裝置必須移開或拆除,或安全裝置功能受到抑制,可採用手動控制模式、止-動操縱裝置或雙手操縱裝置、點動-有限運動操縱裝置等。
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幾個安全防護裝置聯合使用。
㈡ 皮帶傳動裝置防護罩可採用金屬骨架的防護網,與皮帶的距離不應小於多少mm
皮帶傳動裝置防護罩
可採用金屬骨架的防護網,
與皮帶的距離
不應小於多少50mm。
防止手指尖誤通過造成傷害時,
其開口寬度:
直徑及邊長或橢
圓形孔的短軸尺寸應小於6.5mm,
安全距離不應小於35mm。
㈢ 採用的安全防護措施有哪些
機床上常見的傳動機構有齒輪嚙合機構、皮帶傳動機構、聯軸器等。在齒輪傳動機構中,兩輪開始嚙合的地方最危險。在皮帶傳動機構,皮帶開始進入皮帶輪的部位最危險。
聯軸器上裸露的突出部分有可能鉤住工人衣服等,給工人造成傷害。為了保護機構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所採取的安全技術措施一般可分為直接、間接和指導性三類。
直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設計機器時,考慮消除機器本身的不安全因素;間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機械設備上採用和安裝各種安全防護裝置,克服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指導性安全措施是制定機器安裝、使用、維修的安全規程及設置標志,以提示或指導操作程序,從而保證作業安全。
傳動裝置的安全防護措施:
1、齒輪傳動的安全防護
齒輪傳動裝置必須裝置全封閉型的防護裝置。齒輪傳動機構沒有防護罩不得使用。防護裝置的材料可用鋼板或鑄造箱體,必須堅固牢靠,保證在機器運行過程中不發生振動。同時應便於開啟,便用機器的維護保養,即要求能方便地打開和關閉。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防護罩內壁應塗成紅色,最好裝電氣聯鎖,使防護罩在開啟的情況下機器停止運轉。另外,上海鋌和建議大家機械設備防護罩殼體本身不應有尖角和銳利部分。
2、皮帶傳動的安全防護
由於皮帶摩擦後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故不適用於容易發生燃燒或爆炸的場所。皮帶傳動機構的危險部分是皮帶接頭處、皮帶進入皮帶輪的地方。皮帶傳動裝置的防護罩可採用金屬骨架的防護網,與皮帶的距離不應小於50mm,一般傳動機構離地面2m以下,應設防護罩。但在下列3種情況下,即使在2m以上也應加以防護:皮帶輪中心距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皮帶寬度在15cm以上;皮帶回轉速度在9m/min以上。皮帶的接頭必須牢固可靠。
3、聯軸器的安全防護
對聯軸器的安全要求是沒有突出的部分,即採用安全聯軸器。但這樣還沒有徹底排除隱患,根本的辦法是加防護罩,最常見的是防罩。軸上的鍵及固定螺釘必須加以防護,螺釘一般應採用沉頭螺釘。
㈣ 機械安全技術的一些要點
第一節 機械安全概要
1、齒輪傳動機構必須裝置全封閉型的防護裝置;(鋼板、鑄造箱體)
2、皮帶摩擦後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不適用於容易發生燃燒或爆炸的場所;
3、皮帶傳動裝置的防護罩可採用金屬骨架的防護網,與皮帶的距離不應小於50mm;
4、皮帶設置防護罩的情況:(不應小於50mm)
①傳動機構距離地面2m以下時;
②皮帶輪中心距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
③皮帶寬度在15cm以上;
④皮帶回轉的速度在9m/min;
5、消除聯軸器隱患的根本辦法:加防護罩;
6、機械傷害的類型:正常工作狀態下、非正常工作狀態、非工作狀態;
7、區分傷害類別:
①物體打擊:不包括:機械設備、車輛、起重機械、坍塌引發的物體打擊;
②車輛傷害:不包括:起重設備提升、牽引車輛、車輛停止發生的事故;
③機械傷害:不包括:起重機械引起的機械傷害;
④起重傷害:起重作業中墜落引起的物體打擊;
⑤觸電:雷擊傷亡;
⑥淹溺:包括高出墜落淹溺,不包括礦山、井下透水;
⑦高處墜落:高處作業中發生的傷亡事故,不包括觸電墜落事故。
⑧坍塌:如腳手架、土方倒塌,不包括礦山冒頂片幫,車輛其中傷害、爆破引起的坍塌。
8、實現機械本質安全方法:(順序先消除、再減少-重點)
①消除原因;
②減少或消除接觸危險部件的次數;
③使人難以接觸危險部位;
④保護裝置、個人防護裝備。
9、保護操作者和有關人員安全:
①培訓,提高辨別危險的能力;
②重新設計+使用警示標志;
③提高避免傷害能力;
④增強避免傷害的自覺性;
10、保護罩一般不準腳踏或站立,必須做平台或階梯時,應能承受1500N的垂直力。
11、本質安全:(重點)
①採用本質安全技術:避免銳角、尖角、突出部分,確定物理量限制。
②限制機械應力;
③材料的安全性;
④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⑤設計控制系統的安全原則;
⑥防止氣動和液壓系統的危險;
⑦預防電氣危害;
12、機器安全防護裝置:
①固定安全防護裝置:防治操作人員接觸機器危險部件的固定防護裝置;
②連鎖安全裝置;
③控制安全裝置:使機器能迅速的停止;
④自動安全裝置:用於低速
⑤隔離安全裝置;
⑥跳閘安全裝置;
⑦雙手控制安全裝置:僅對操作者提供保護;
13、廠區幹道雙向:寬度不小於5m,單向不小於3m。門口設置限速限高牌、提示牌、警示牌。
14、車間安全通道:通汽車寬度>3m;電瓶車>1.8m;手推車三輪車>1.5m;人行通道寬度>1m。
15、設備布局
16、料堆放:白班存放=每班加工量的1.5倍;夜班=2.5倍,但不得超過當班定額;
17、垛底與垛高之比為1:2,垛高不超過2m;砂箱不超過3.5m;
第二節 金屬切削機床及砂輪機安全技術
18、機床異常現象:溫升異常、轉速異常、振動雜訊大、出現撞擊聲、輸入參數異常、機床內部缺陷;
19、運動機械中易損件的故障檢測:
①零部件檢測重點:傳動軸、軸承、齒輪、葉輪;
②滾動軸承損傷的現象:雜碎、斷裂、壓壞、磨損、腐蝕;
20、機床由於振動而產生的故障率占整個故障的60~70%;
21、砂輪機正面應裝設不低於1.8m高度的防護擋板;(開口角度65°)
22、直徑≥200m的砂輪裝上法蘭盤後應進行平衡調試;
23、砂輪與卡盤的匹配:
①法蘭盤的直徑不得小於砂輪直徑的1/3;
②砂輪磨損到比法蘭盤直徑大10mm時,應更換;
③砂輪與法蘭盤之間加裝直徑大於卡盤直徑2mm,厚度1~2mm的軟墊。
24、砂輪機的使用:①禁止側面磨削、②不準正面操作、③不準共同操作;
第三節 沖壓機械安全技術
25、沖壓作業危險因素:(不包含「沖壓件裝卡不牢,飛出傷人」)
①設備結構的危險;完成一個循環,才會停止;
②動作失控:零部件變形、磨損;
③開關失靈;
④模具的危險;
26、沖壓設備的安全裝置:
①機械式:對作業干擾影響較大,操作人員不喜歡使用,有局限性;
②按鈕式:實行隔離保護;
③光電式;
④感應式;
27、剪板機的安全技術措施:應由2~3人完成;運動部件安裝防護罩;③手指離刀口距離最少保持200mm;
第四節 木工機械安全技術
28、木工機械安全裝置:安全防護裝置、安全控制裝置、安全報警信號裝置;
29、技術要求:「有輪必有罩、有軸必有套、鋸片有罩、鋸條有套、刨切有擋」;
30、帶鋸機:採用液壓可調式封閉防護罩;
31、手壓平刨刀軸設計與安裝要求:
①必須使用圓柱形刀軸,絕對禁止使用方刀軸;
②壓力片的外緣應與刀軸外緣相合,手觸及刀軸時,只會碰傷手指皮,不會切斷;
③刨刀刃口伸出來不能超過刀軸外徑1.1mm;
④刨刀開口量應符合規定;
第五節 鑄造安全技術
32、溫度達到40℃以上,對工作健康極為不利;
33、鑄造工藝布置:非採暖季節(污染小的)——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
(污染大的)——上風側;
34、凡產生粉塵污染的定型鑄造設備,應配備密閉罩;
35、鑄造車間廠房主要朝向——宜南北向;
第六節 鍛造安全技術
36、鍛造危險有害因素:機械傷害、火災爆炸、灼燙(無高處墜落、無急性中毒);
37、鍛造職業危害:雜訊和振動、塵毒危害、熱輻射;
38、鍛造安全技術措施:防護罩需用鉸鏈安裝在不動部件上;停車按鈕為紅色,比啟動按鈕高10~12mm;
第七節 安全人機工程基本知識
39、解決安全問題的基本需求——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40、人機系統分類:(區分-記憶)
①機械化、半機械化控制的人機系統:(應用最多),系統安全主要取決於人機功能分配的合理性、機器本質安全性、人為失誤狀況;
半自動——(人充當操作者、控制者)
②全自動化控制的人機系統:系統安全性主要取決於機器本質安全性、機器的冗(rong)余系統失靈、人處於低負荷時應急反應變差;
全自動化——(人充當監視者、管理者)
第八節 人的特性
41、影響人體測量數據的因素:民族因素、性別年齡因素、職業因素;
42、人體測量數據運用准則:
①最大最小准則;②可調性准則;③平均准則;④最新人體數據准則;⑤地域性准側;⑥功能修正與最小心理空間相結合準則;
43、產品最佳功能尺寸=功能修正量+心裡修正量+百分位人體尺寸數據;
44、產品最小功能尺寸=功能修正量+百分位人體尺寸數據;
45、暗適應過度時間=30min;——從亮到暗;
46、明適應過度時間=1min;——從暗到黑;(慢慢適應)
47、炫光造成的有害影響:①破壞暗適應、②產生視覺後像、③降低照度、④減弱對比度、⑤產生模糊感覺;
48、視錯覺:①形狀錯覺、②色彩色覺、③物體運動錯覺;
49、眼睛能承受的最見光的最大亮度值——10六次方cd/㎡;
50、視覺運動規律:①眼睛水平運動比垂直快;②運動順序左右、上下、順時針;③水平估計比垂直准;④觀察有些順序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51、人的反應時間:0.1S~0.5S,復雜的選擇性感應時間1~3S;
52、聽覺:人耳對頻率感覺最強烈;
53、減少反應時間的途徑:①合理選擇感知類型、②按人機工程學原則設計機器、③訓練提高反應速度。(無:縮短工作時間)
54、體力勞動強度分級:分為4級,4級最重;
55、人的能力:感+知覺、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想像力、操作能力;
56、疲勞的原因(工作條件因素):作業時間長、雜訊大、顯示器不變觀察;
第九節 機械的特性
57、機械安全特性:系統性、防護性、友善性、整體性;
58、故障診斷步驟:①信號檢測、②信號處理(特徵提取)、③狀態識別對比、④診斷決策;(順序-重點)
59、診斷信號的檢測與分析
①振動信號一般用位移、速度或加速度感測器來測量。感測器應盡量安裝在診斷對象敏感點或離核心部位最近的關鍵點。低頻振動測3個方向,高頻振動測1個方向。
②油液分析技術:應用較多的有光譜油液分析和鐵譜油液分析。
③溫度檢測及紅外線監測技術;
④超聲探傷技術:聲波振動頻率更高,可以對所有固體材料進行探傷和檢測。
⑤表面缺陷探傷技術:磁粉探傷、滲透探傷、渦流探傷。(重點)
60、可靠性度量指標:可靠度、故障率、平均壽命、維修度、有效度;
61、維修性設計應考慮:①可達性、②零組部件的標准化和互換性、③維修人員安全;
第十節 人機作業環境
62、光的度量:光通量、發光強度、亮度、照度(重要影響因素);
63、引起眼睛疲勞的顏色:藍色、紫色+紅橙;
64、不易引起疲勞的顏色:黃綠、綠、綠藍;
65、暖色——紅橙黃;冷色——藍綠紫;
66、高明度、暖色系具有前進、凸出、接近的感覺;
67、低明度、冷色系具有後退、凹陷、遠離的感覺;
68、舒適溫度——21±3℃;允許溫度——舒適溫度±3~5℃;
69、高氣濕——相對濕度80%;低氣濕——相對濕度30%;
70、舒適濕度——30%~70%;
71、舒適氣流——室外:0.15m/s、房間:0.3m/s、擁擠:0.4m/s;
72、評價作業場所高溫控制主要指標是——作業地點的wbgt指數;
73、高溫作業環境類型:①高溫、強熱輻射作業、②高溫、高濕作業;
第十一節 人機系統
74、人機系統主要功能:①感測功能、②信息處理功能、③操縱功能;
75、人的特性優點(與機器對比):通用性強、圖像識別能力強、隨機應變能力強、適應性強、有預測能力;
76、機器的熱性優點(與人對比):抗干擾性高、重復性好、計算速度准確+快、監控能力強、耐久性好、質量好;
77、人機功能合理分配
①機器來做:笨重的、快速、持久的、單調的、精度高的、可靠性高的、高價運算的、操作復雜的、環境條件差的;
②人來承擔:研究、創造、決策、指令、程序、檢查、維修、故障處理、應付不測;
78、人機系統的可靠度計算:串聯直接×(計算-重點)
①人機系統的可靠度計算
(1)人機串聯系統。可靠度=人可靠度×機可靠度;
(2)人機並聯系統:可靠度= 1—(1—人甲)(1—人乙)——並聯可靠度相對高
②兩人監控人機系統的可靠度:
(1)異常狀態時,相當於兩人並聯:可靠度= 1—(1—人甲)(1—人乙)×機可靠度
(2)正常狀態時,相當於兩人串聯:可靠度=人1可靠度×人2×機可靠度;
例題:某系統由甲乙兩人監控,甲的操作可靠度為0.90,乙的操作可靠度為0.80,機器設備的可靠度為0.95。當兩人並聯工作,並發生異常情況時,該人機系統的可靠度為()。[1-(1-0.9)(1-0.8)] ×0.95 = 0.931
78、高可靠性原則:採用冗餘設計、故障安全裝置、自動保險裝置;
①自動保險:外行+不熟練的人操作,也能保證安全;
②故障安全:個別零件故常,系統性能不變,仍可靠工作。
㈤ 人貨梯傳動安全裝置有哪些
(1)底籠的門連鎖,有機械式和電動式兩種.當吊籠上升時機械連鎖的底籠門會自動落下關閉.電器連鎖的底籠門開啟狀態下,吊籠的其他門關閉,升降貨梯應該無法啟動,否則視為底籠門連鎖失靈.
(2)吊籠的上料門連鎖也有機械式和電器式兩種.機械連鎖門在吊籠升降過程中打不開,如果能打開,顯然是連鎖失靈;電器聯鎖門在升降過程中打開,則吊籠會自動停止,如果不能自動停止,說明連鎖失靈.
(3)出料口的中間開門,檢查與進料口相同.
(4)樓層安全門應能可靠鎖閉,只有在吊籠停靠時才能打開.高度應超過一般人平均身高(1.70m)防止人頭探出門外.
(5)檢查極限開關,不能只試驗開關是否有效,主要是分別檢查開關與上、下極限撞塊的碰撞過程是否准確、靈敏、可靠.極限開關動作以後不能自動復位,因為它切斷了總電源,使吊籠上、下都無法啟動,只能靠手動恢復.
(6)上、下限位開關是分別控制上升電路和下降電路的兩個開關.檢查時要分別看到它們的碰撞過程是否准確、靈敏、可靠.對極限開關和上、下限位開關的檢查,均不能用手動方法代替碰撞過程的試驗.因為在以往的升降貨梯檢查中,發現有沒裝撞塊或撞塊錯位的實例.
(7)防斷(松)繩限位的安裝有多種形式:a.有依靠偏心繩輪碰觸的,當出現斷(松)繩事故時,繩輪向重心方向倒下壓動限位開關切斷
電源使轎箱停止運行.B.有靠鉸鏈式繩輪碰觸的,鉸鏈式繩輪應有倒向控制彈簧,保證在斷(松)繩事故狀態下繩輪向限位開關方向傾倒.
(8)頂門限位,在轎箱的頂部,有一個供安拆人員上下的活動門,電梯升降過程中,為保證安全,必須將頂部的活動門關閉,因此活動門裝有限位開關,以保證頂門在關閉狀態下運行.安全檢查時用木棍頂一下頂門就能試驗限位開關的好壞.
(9)電纜保護架的安裝間距不應大於6m,間距過大時,遇到大風天氣,電纜會被風吹彎,掛在腳手架上,使轎箱無法下降,嚴重時會將電纜掛斷造成事故,安全檢查過程中發現過這樣的實例.
(10)急停開關安裝在司機操作的控制面板上,供緊急情況下(在其他限位、開關失靈時)使用.按一下急停開關,升降過程中的升降平台轎箱應能立即停止.
(11)警鈴聲音應清晰,在電梯啟動,停止前應鳴鈴示警.
㈥ 高度在多少米以下的皮帶輪應有防護罩
㈦ 機械傳動中的危險零部件和安全防範措施是什麼
1設計與製造的本質安全措施
1)選用適當的設計結構
(1)採用本質安全技術。
①避免銳邊、尖角和凸出部分。在不影響預定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應盡量避免設計成會引起損傷的銳邊、尖角以及粗糙的、凸凹不平的表面和較突出的部分。金屬薄片的棱邊應倒鈍、折邊或修圓,可能引起刮傷的開口端應包覆。
②安全距離的原則。利用安全距離防止人體觸及危險部位或進入危險區,是減小或消除機械風險的一種方法。在規定安全距離時,必須考慮使用機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態、有關人體的測量數據、技術和應用等因素。
③限制有關因素的物理量。在不影響使用功能的情況下,根據各類機械的不同特點,限制某些可能引起危險的物理量值來減小危險。例如,將操縱力限制到最低值,使操作件不會因破壞而產生機械危險;限制運動件的質量或速度,以減小運動件的動能;限制雜訊和振動等。
④使用本質安全工藝過程和動力源。對預定在爆炸環境中使用的機器,應採用全氣動或全液壓控制系統和操縱機構,或「本質安全」電氣裝置,也可採用電壓低於「功能特低電壓」的電源,以及在機器的液壓裝置中使用阻燃和無毒液體。
(2)限制機械應力。
機械選用材料的性能數據、設計規程、計算方法和試驗規則,都應該符合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專業標准或規范的要求,使零件的機械應力不超過許用值,保證安全系數,以防止由於零件應力過大而被破壞或失效,避免故障或事故的發生;同時,通過控制連接、受力和運動狀態來限制應力。
(3)材料和物質的安全性。
用以製造機器的材料、燃料和加工材料在使用期間不得危及面臨人員的安全或健康。
(4)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在機械設計中,通過合理分配人機功能、適應人體特性、人機界面設計、作業空間的布置等方面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提高機器的操作性能和可靠性,使操作者的體力消耗和心理壓力盡量降到最低,從而減小操作差錯。
(5)設計控制系統的安全原則。
機械在使用過程中,典型的危險工況有:意外啟動;速度變化失控;運動不能停止;運動機器零件或工件飛出;安全裝置的功能受阻等。控制系統的設計應考慮各種作業的操作模式或採用故障顯示裝置,使操作者可以安全進行干預的措施,並遵循以下原則和方法:
①機構啟動及變速的實現方式。機構的啟動或加速運動應通過施加或增大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採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由「0」狀態到「1」狀態去實現;相反,停機或降速應通過去除或降低電壓或流體壓力去實現,若採用二進制邏輯元件,應通過「1」狀態到「0」狀態去實現。
②重新啟動的原則。動力中斷後重新接通時,如果機器自發啟動會產生危險,應採取措施,使動力重新接通時機器不會自行啟動,只有再次操作啟動裝置機器才能運轉。
③零部件的可靠性。這應作為安全功能完備性的基礎,使用的零部件應能承受在預定使用條件下的各種干擾和應力,不會因失效而使機器產生危險的誤動作。
④定向失效模式。這是指部件或系統主要失效模式是預先已知的,而且只要失效總是這些部件或系統,就可以事先針對其失效模式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⑤關鍵件的加倍(或冗餘)。控制系統的關鍵零部件可以通過備份的方法,即當一個零部件萬一失效,用備份件接替以實現預定功能。當與自動監控相結合時,自動監控應採用不同的設計工藝,以避免共因失效。
⑥自動監控。自動監控的功能是保證當部件或元件執行其功能的能力減弱或加工條件變化而產生危險時,以下安全措施開始起作用:停止危險過程,防止故障停機後自行再啟動,觸發報警器。
⑦可重編程序控制系統中安全功能的保護。在關鍵的安全控制系統中,應注意採取可靠措施,防止儲存程序被有意或無意改變。可能的話,應採用故障檢驗系統來檢查由於改變程序而引起的差錯。
⑧有關手動控制的原則。
A.手動操縱器應根據有關人類工效學原則進行設計和配置。
B.停機操縱器應位於對應的每個啟動操縱器附近。
C.除了某些必須位於危險區的操縱器(如急停裝置、吊掛式操縱器等)外,一般操縱器都應配置於危險區外。
D.如果同一危險元件可由幾個操縱器控制,則應通過操縱器線路的設計,使其在給定時間內,只有一個操縱器有效。但這一原則不能用於雙手操縱裝置。
E.在有風險的地方,操縱器的設計或防護應做到不是有意識的操作不會動作。
F.操作模式的選擇。如果機械允許使用幾種操作模式以代表不同的安全水平(如允許調整、維修、檢驗等),則這些操作模式應裝備能鎖定在每個位置的模式選擇器。選擇器的每個位置都應相應於單一操作或控制模式。
⑨特定操作的控制模式。對於必須移開或拆除防護裝置或使安全裝置功能受到抑制才能進行的操作(如設定、示教、過程轉換、查找故障、清理或維修等),為保證操作者的安全,必須使自動控制模式無效,採用操作者伸手可達的手動控制模式(如止一動、點動或雙手槽子裝置),或在加強安全條件下(如降低速度、減小動力或其他適當措施)才允許危險元件運轉並盡可能限制接近危險區。
(6)防止氣動和液壓系統的危險。
當採用氣動、液壓、熱能等裝置的機械時,必須通過設計來避免與這些能量形式有關的各種潛在危險。
①藉助限壓裝置控制管路中最大壓力不超過允許值;不因壓力損失、壓力降低或真空度降低而導致危險。
②所有元件(尤其是管子和軟管)及其連接應密封,要對各種有害的外部因素加以防護,不因泄漏或元件失效而導致流體噴射。
③當機器與其動力源斷開時,貯存器、蓄能器及類似容器應盡可能自動卸壓,若難以實現,則應提供隔離措施或局部卸壓及壓力指示措施,以防剩餘壓力造成危險。
④機器與其能源斷開後,所有可能保持壓力的元件都應有明顯識別排空的裝置和繪制有注意事項的警告牌,提示對機器進行任何調整或維修前必須對這些元件卸壓。
(7)預防電的危險。
電的安全是機械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器中電氣部分應符合有關電氣安全標準的要求,預防電的危險尤其應注意防止電擊、短路、過載和靜電。
2)採用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
機械化和自動化技術可以使人的操作崗位遠離危險或有害現場,從而減少工傷事故。
(1)操作自動化。在比較危險的崗位或被迫以機器特定的節奏連續參與的生產過程,使用機器人或機械手代替人的操作,使得工作條件不斷改善。
(2)裝卸搬運機械化。裝卸機械化可通過工件的送進滑道、手動分度工作台等措施實現;搬運的自動化可通過採用工業機器人、機械手、自動送料裝置等實現。應注意防止由於裝置與機器零件或被加工物料之間阻擋而產生的危險,以及檢修故障時產生的危險。
(3)調整、維修的安全。在設計機器時,應盡量考慮將一些易損而需經常更換的零部件設計得便於拆裝和更換;提供安全接近或站立措施(梯子、平台、通道);鎖定切斷的動力;機器的調試、潤滑、一般維修等操作點配置在危險區外,這樣可減少操作者進入危險區,從而減小操作者面臨危險的概率。
2安全防護措施
安全防護是通過採用安全裝置、防護裝置或其他手段,對一些機械危險進行預防的安全技術措施,其目的是防止機器在運行時產生各種對人員的接觸傷害。防護裝置和安全裝置有時也統稱為安全防護裝置。安全防護的重點是機械的傳動部分、操作區、高處作業區、機械的其他運動部分、移動機械的移動區域,以及某些機器由於特殊危險形式需要採取的特殊防護等。採用何種手段防護,應根據對具體機器進行風險評價的結果未決定。
1)安全防護裝置的一般要求
安全防護裝置必須足與其保護功能相適應的安全技術要求,其基本安全要求如下:
(1)結構的形式和布局設計合理,具有切實的保護功能,以確保人體不受到傷害。
(2)結構要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安裝可靠,不易指拆卸。
(3)裝置表面應光滑,無尖棱利角,不增加任何附加危險,不應成為新的危險源。
(4)裝置不容易被繞過或避開,不應出現漏保護區。
(5)滿足安全距離的要求,使人體各部分(特別是手或腳)無法接觸危險。
(6)不影響正常操作,不得與機械的任何可動零部件接觸;對人的視線障礙最小。
(7)便於檢查和修理。
2)安全防護裝置的設置原則
安全防護裝置的設置原則有以下幾點:
(1)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內的各種運動零部件應設防護。
(2)以操作人員所站立的平面為基準,梵谷度在2m以上,有物料傳輸裝置、皮帶傳動裝置以及在施工機械施工處的下方,應設置防護。
(3)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2m以上的作業位置,應設置防護。
(4)為避免擠壓傷害,直線運動部件之間或直線運動部件與靜止部件之間的間距應符合安全距離的要求。
(5)運動部件有行程距離要求的,應設置可靠的限位裝量,防止因超行程運動而造成傷害。
(6)對可能因超負荷發生部件損壞而造成傷害的,應設置負荷限制裝置。
(7)有慣性沖撞運動部件必須採取可靠的緩沖裝置,防止因慣性而造成傷害事故。
(8)運動中可能松脫的零部件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緊固,防止由於啟動、制動、沖擊、振動而引起松動。
(9)每台機械都應設置緊急停機裝置,使已有的或即將發生的危險得以避開。緊急停機裝置的標識必須清晰、易識別,並可迅速接近其裝置,使危險過程立即停止並不產生附加風險。
3)安全防護裝置的選擇
選擇安全防護裝置的型式應考慮所涉及的機械危險和其他非機械危險,根據運動件的性質和人員進入危險區的需要決定。對特定機器安全防護應根據對該機器的風險評價結果進行選擇。
(1)機械正常運行期間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操作者不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應優先考慮選用固定式防護裝置,包括進料、取料裝置,輔助工作台,適當高度的柵欄及通道防護裝置等。
(2)機械正常運轉時需要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當操作者需要進入危險區的次數較多,經常開啟固定防護裝置會帶來不便時,可考慮採用連鎖裝置、自動停機裝置、可調防護裝置、自動關閉防護裝置、雙手操縱裝置、可控防護裝置等。
(3)對非運行狀態等其他作業期間需進入危險區的場合。
對於機器的設定、示教、過程轉換、查找故障、清理或維修等作業,防護裝置必須移開或拆除,或安全裝置功能受到抑制,可採用手動控制模式、止一動操縱裝置或雙手操縱裝置、點動一有限運動操縱裝置等。
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幾個安全防護裝置聯合使用。
3履行安全人機工程學原則
1)操縱(控制)器的安全人機學要求
操縱器的設計應考慮到功能、准確性、速度和力的要求,與人體運動器官的運動特性相適應,與操作任務要求相適應;同時,還應考慮由於採用個人防護裝備(如防護鞋、手套等)帶來的約束。操縱裝置應滿足以下安全人機學要求:
(1)操縱器的表面特徵。
操縱器的形狀、尺寸。間隔和觸感等表面特徵的設計和配置,應使操作者的手或腳能准確、快速地執行控制任務,並使操作受力分布合理。
(2)操縱力和行程。
操縱器的行程和操作力應根據控制任務、生物力學及人體測量參數選擇,操縱力不應過大而使勞動強度增加;操縱行程不應超過人的最佳用力范圍,避免操作幅度過大,引起疲勞。
(3)操縱器的布置。
操縱器數量較多時,其布置與排列應以能確保安全、准確、迅速地操作來配置,可以根據控制器在過程中的功能和使用的順序將它們分成若幹部分;應首先考慮重要度和使用頻率,同時兼顧人的操作習慣、操作順序和邏輯關系;應盡可能給出明顯指示正確動作次序的示意圖,與相應的信號裝置設在相鄰位置或形成對應的空間關系,以保證正確有序的操作。
(4)操縱器的功能。
各種操縱器的功能應易於辨認,避免混淆,使操作者能安全、即時地操作。必要時應輔以符合標准規定且容易理解的形象化符號或文字說明。當執行幾種不同動作採用同一個操縱器時,每種動作的狀態應能清晰地顯示。例如,按壓式操縱器,應能顯示「接通」或「斷開」的工作狀態。
(5)操縱方向與系統過程的協調。
操縱器的控制功能與動作方向應與機械繫統過程的變化運動方向一致。控制動作、設備的應答和顯示信息應相互適應和協調,同樣操作模式的同類型機器應採用標准布置,以減少操作差錯。
(6)防止附加風險。
設有多個擋位的控制機構,應有可靠的定位措施,防止操作越位、意外觸碰移位、因振動等原因自行移動;雙手操作式的操縱器應保證安全距離,防止單手操作的可能;多人操作應有互鎖裝置,避免因多人動作不協調而造成危險;對關鍵的控制器應有防止誤動作的保護措施,使操作不會引起附加風險。
2)顯示器的安全人機學要求
顯示器是顯示機械運行狀態的裝置,是人們用以觀察和監控系統過程的手段。顯示裝置的設計、性能和形式選擇、數量和空間布局等,均應符合信息特徵和人的感覺器官的感知特性,使人能迅速、通暢、准確地接受信息。
顯示裝置應滿足以下安全人機學要求:
(1)顯示信息的形式。
指示器、刻度盤和視覺顯示裝置的設計應在人能感知的參數和特徵范圍之內,顯示形式(常見有數字式和指針式)、尺寸應便於察看,信息含義明確、耐久、清晰易辨。
(2)顯示器的布置。
當信號和顯示器的數量較多時,在安全、准確、迅速的原則下,應根據其功能和顯示的種類不同,根據工藝流程、重要程度和使用頻度的要求,適應人的視覺習慣,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優先順序,布置在操作者視距和聽力的最佳范圍內;還可依據過程的機能、測定種類等劃分為若幹部分順序排列。
(3)顯示器的數量。
信號和顯示器的種類與數量應符合信息的特性,要少而精,不可過多、過濫,提供的信息量應控制在不超過人能接受的生理負荷限度內;信號顯示的變化速率和方向應與主信息源變化的速率和方向相一致。
(4)危險信號和報警裝置。
對安全性有重大影響的危險信號和報警裝置,應配置在機械設備相應的易發生故障或危險性較大的部位,優先採用聲、光組合信號,其強度、對比性要明顯區別並突出於其他信號。報警裝置應與相關的操縱器構成一個整體或緊密相連。
3)工作位置的安全性
確定操作者在機械上的作業區設計時,考慮人機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布置機械設備上直接由人操作或使用的部件(包括各種顯示器、操縱器、照明器),以及創造良好的與人的勞動姿勢有關的工作空間、工作椅、作業面等條件,防止產生疲勞和發生事故。
(1)工作空間。對機械工作空間的設計應考慮到工作過程中對人身體所產生的約束條件,其工作空間應保證操作人員的頭、臂、手、腿、足有合乎心理要求和生理要求的充分的活動餘地;危險作業點,應留有足夠在意外情況下能避讓的空間和安全通道。
必要時提供工作室,以防禦外界的有害作用,保證操作者不受存在的危險(如灼熱、氣溫、通風不良、視野、雜訊、振動、上方落物)的傷害。工作室及裝潢所用材料必須是耐燃的,有緊急逃難措施,視野良好。保證司機在無任何危險情況下進行機械操作。
(2)工作檯面。工作高度應適合於操作者的身體測量參數及所要完成的工作類型。工作面或工作台應能滿足安全、舒適的身體姿勢;可使身體軀干挺直、舒展得開,身體重量能適當地得到支承;各種操作器應布置在人的相應器官功能可及的范圍內。
(3)座位裝置。座位結構及尺寸應符合人的解剖生理特點和功能的發揮,高低可調,以適應不同人員的需要。其固定須能承受相應載荷時不破壞,應將振動降低到合理的最低程度並滿足工作需要和舒適的要求。
(4)良好的視野。操作者應在操作位置直接看到或通過監控裝置了解到控制目標的運行狀態,在主要操作位置能夠確認沒有人面臨危險;否則,操縱系統的設計應該做到:每當機器要啟動時,都能發出聽覺或視覺警告信號,使面臨危險的人有時間撤離,或能採取措施防止機械啟動。
(5)高處作業位置。操作人員的工作位置在墜落基準面2m以上時,必須充分考慮腳踏和站立的安全性,配置供站立的平台、梯子和防墜落的欄桿或防護板等。若操作人員需要經常變換工作位置,還須配置走板寬度不小於500mm的安全通道。當機械設備的操作位置高度在30m(含30m)以上時,必須配置安全可靠的載人升降設備。
(6)工作環境。機械工作現場的環境應避免人員暴露於危險及有害物質(如溫度、振動、雜訊、粉塵、輻射、有毒)的影響中;在室外工作時,對不利的氣候影響(如熱、冷、風、雨、雪、冰)應提供適當的遮掩物;應滿足照明要求,優先採用自然光,當工作環境照明不足時,輔之以機器的局部人工照明,光源的位置在使用中進行調整時不應弓[起任何危險。避免眩光、陰影和頻閃效應引起的風險。
4)操作姿勢的安全要求
工作過程設計、操作的內容、重復程度及操作者對整個工作過程的控制,應避免超越操作者生理或心理的功能范圍,保護作業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有利於完成預定工作。
(1)負載限度。機器各部分的布局要合理;減少操作者操作時來回走動、大幅度扭轉或擺動,使操作時的姿勢、用力、動作互相協調,避免用力過度或頻率過快,還應保證負荷適量。超負荷使人產生疲勞,負荷不足或單調重復的工作會降低對危險的警惕性。
(2)工作節奏。設計機器時應考慮操作模式,人的身體動作應遵循自然節奏,避免將操作者的工作節奏與機器的自動連續循環相聯系;否則,會使操作者處於被動配合狀態,由於工作節奏過分緊張,產生疲勞而導致危險。
(3)作業姿勢。身體姿勢不應由於長時間的靜態緊張而引起疲勞。機械設備上的操作位置,應能保證操作者可以變換姿勢,交替採用坐姿和立姿。若兩者必擇其一,則優先選擇坐姿,因坐姿穩定性好,並可同時解放手和腳進行操作。
(4)提供必要的支承。如果必須施用較大的肌力或需要在振動、顛簸環境下進行精細或連續調節的操作時,應該通過採取適宜的身體姿勢並提供適當的身體支承,以保持操作平穩、准確。手控操縱器應提供依託裝置;腳控操縱器應考慮在操作者有靠背座椅坐著的條件下使用。
(5)保持平衡。身體動作的幅度、強度、速度和節拍應互相協調,提供適合於不同操作者的調整機器的工具,使操作者保持操作姿勢平衡,防止失穩跌倒。
㈧ 皮帶回轉速度在多少min需要設置皮帶傳動裝置防護
要求,帶式輸送機能非常靈活地從一點或多點受料.也可以向多點或幾個區專段卸料。當同屬時在幾個點向輸送帶上加料(如選煤廠煤倉下的輸送機)或沿帶式輸送機長度方向上的任一點通過均勻給料設備向輸送帶給料時,帶式輸送機就成為一條主要輸送干線。
帶式輸送機可以在貯煤場料堆下面的巷道里取料,需要時,還能把各堆不同的物料進行混合。
㈨ 機械設備的傳動,轉動部分應設置防護罩為什麼
轉動部分設置防護罩可以起到安全防護的作用,防止人被絞入轉回運部件中。
機械設備防護罩安答裝要求 :
1.為所有的軸端安裝防護裝置,轉動機械的防護罩包括轉動機械的全部外露轉動部分的防護罩,含轉動機械的聯軸器、傳動皮帶、機械密封等處(或盤根)等所有轉動部分;
2.為所有做旋轉或振盪運動的杠桿、凸輪、傳動裝置或軸安裝防護裝置;
3.為所有的傳送帶安裝防護欄(尤其要注意傳送帶下面)、頭尾部滾筒的封閉裝置;
4.為所有的皮帶傳動裝置和鏈條傳動裝置安裝防護裝置;
5.為所有正常情況下能夠伸手摸到運動部件安裝防護裝置或封閉。
㈩ 傳動裝置有哪些安全防護措施
機床上常見的傳動機構有齒輪嚙合機構、皮帶傳動機構、聯軸器等。在齒輪傳動機構中,兩輪開始嚙合的地方最危險。在皮帶傳動機構,皮帶開始進入皮帶輪的部位最危險。
聯軸器上裸露的突出部分有可能鉤住工人衣服等,給工人造成傷害。為了保護機構設備的安全運行和操作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所採取的安全技術措施一般可分為直接、間接和指導性三類。
直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設計機器時,考慮消除機器本身的不安全因素;間接安全技術措施是在機械設備上採用和安裝各種安全防護裝置,克服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不安全因素;指導性安全措施是制定機器安裝、使用、維修的安全規程及設置標志,以提示或指導操作程序,從而保證作業安全。
傳動裝置的安全防護措施:
1、齒輪傳動的安全防護
齒輪傳動裝置必須裝置全封閉型的防護裝置。齒輪傳動機構沒有防護罩不得使用。防護裝置的材料可用鋼板或鑄造箱體,必須堅固牢靠,保證在機器運行過程中不發生振動。同時應便於開啟,便用機器的維護保養,即要求能方便地打開和關閉。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防護罩內壁應塗成紅色,最好裝電氣聯鎖,使防護罩在開啟的情況下機器停止運轉。另外,上海鋌和建議大家機械設備防護罩殼體本身不應有尖角和銳利部分。
2、皮帶傳動的安全防護
由於皮帶摩擦後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故不適用於容易發生燃燒或爆炸的場所。皮帶傳動機構的危險部分是皮帶接頭處、皮帶進入皮帶輪的地方。皮帶傳動裝置的防護罩可採用金屬骨架的防護網,與皮帶的距離不應小於50mm,一般傳動機構離地面2m以下,應設防護罩。但在下列3種情況下,即使在2m以上也應加以防護:皮帶輪中心距之間的距離在3m以上;皮帶寬度在15cm以上;皮帶回轉速度在9m/min以上。皮帶的接頭必須牢固可靠。
3、聯軸器的安全防護
對聯軸器的安全要求是沒有突出的部分,即採用安全聯軸器。但這樣還沒有徹底排除隱患,根本的辦法是加防護罩,最常見的是防罩。軸上的鍵及固定螺釘必須加以防護,螺釘一般應採用沉頭螺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