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把裝置浸入水中,干涉條紋的間距怎麼變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把裝置浸入水中,干涉條紋的間距會變小。由於楊氏雙縫干涉的條紋間距和介質波長成正比,在水中的介質波長小於在空氣中的波長,所以條紋間距會減小。
㈡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
你說干涉條紋保持與雙縫平行很不理解,可以這樣認為:干涉現象首先須有相干光繞過障礙物(其實就是衍射),然後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設雙縫豎直,每一條縫從水平方向看尺寸小,光容易繞過去(衍射),分布到左右兩邊去;而豎直方向尺寸大,光不容易繞過去,所以上下沒有光。最終每條豎縫左右兩邊的光相互疊加,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自然與縫平行。當縫轉動,條紋也轉動。
也可以理解為每條條紋離雙縫的波程差為一個定值,經分析,這些點必然全都分布在與縫平行的直線上,所以條紋與雙縫平行。
你的第四段考慮的是移動單縫的問題,這對條紋分布沒有影響。要知道雙縫很窄,才相當於兩個新的光源。而單縫僅僅是保證有光透過雙縫而已,它對條紋的方向、寬窄均沒有影響。
㈢ 如何做雙縫干涉實驗
1、照射粒子束於刻有兩條狹縫的不透明板,然後確認在探測屏出現了干涉圖樣。
2、因為可見光波長很短,所以手指寬的縫隙根本無法完成光線的干涉和衍射。縫隙寬度應大致和頭發絲一樣寬,雙縫間距應小於1毫米。
3、找一小塊不用的鏡子,用刀片去劃鏡子背後的水銀塗層,這樣就可以做出符合要求的雙縫,最主要的是,沒有透過雙縫的光線都會被鏡子反射,不會影響背後形成的陰影。
(3)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裝置使用方法擴展閱讀:
雙縫實驗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
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里,微觀物體可以同時通過兩條路徑或通過其中任意一條路徑,從初始點抵達最終點。這兩條路徑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觀物體物理行為的量子態發生相移,因此產生干涉現象。另一種常見的雙路徑實驗是馬赫-曾德爾干涉儀實驗。
㈣ 中學生怎麼在家裡做簡單的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需要那些材料呢,
撕下一小張白紙,用筆畫兩條平行的線,長約4mm,間隔1mm。用美工刀割一下兩條線,要保證有光通過。隨後打開激光筆(玩具是就可以了,但是不能用手電筒代替),讓發出的光點通過兩條縫(所以間隔才要1mm),用光屏(一面牆或是白紙都行,最好是純色的)承接激光筆透過雙縫的光,就可以觀察到現象。如果是呈兩條縫那樣的,不妨打開手機相機對准光屏,看看會發生什麼。希望能夠採納我的答案。
㈤ 如何自製楊氏雙縫干涉實驗我想自己在家做。在紙上劃兩道縫用激光照還是看不到,怎麼才能自己做一個呢
在家沒有實驗室的相關專業設備,但還是能成功完成簡易實驗。詳細步驟如下:
1、准備器材:鏡子,刀片,激光筆
實驗總結:在黑暗環境中觀察結果更好,明暗顯示更佳。注意在使用刀片時小心劃到手。
㈥ 請教:雙縫干涉實驗裝置
你是不是沒裝慮光鏡?先過濾成單色光才可以進行干涉實驗。要加在單縫前的,干涉的條件是相同頻率、相位差。你先加個慮光鏡看看,調整下雙縫和成像處的位置。
㈦ 關於楊氏雙縫干涉
當然是這樣,偏振片只不過選取了振動方向一定的光,使光的強度減弱,並沒有改變光的性質,頻率仍然沒變,仍然會發生干涉現象
㈧ 楊氏雙縫干預實驗怎麼做成功
1、楊氏雙縫實驗需要用相干光。也就是頻率和相位都相同的光,比如激光。蠟燭是不行的。
2、雙縫的間距要和光的波長相仿,對於紅光為600nm左右,紙板開縫的工藝肯定滿足不了要求。
㈨ 關於高中物理楊氏雙縫干涉是怎麼回事
這個裝置的激光源與雙縫不在同一條直線上,它是向上照到反光鏡上,經過反射後再照到雙縫。你仔細看,那個反光鏡的鏡片與水平方向的角度是45度,它起到改變激光的方向,使之與雙縫共線的作用。直接照射也是可以的,這里是這個裝置的問題,那個激光源向上發射激光。不過,托馬斯·楊當初做實驗的時候,沒用到激光,而是用了單縫來得到相同的效果。
界線實際上是不明顯的,看上去明顯的「界線」,事實上不是界線,而是光強大造成的對比度大。界線處是有過渡的。明暗是相對的概念,暗條紋並不是說完全的一點光都沒有,它是相對於亮條紋處暗,接近中央亮條紋的暗條紋,是比遠離中央暗條紋要亮的。界線處也是如此,接近中央亮條紋的界線要更亮。
這個亮度的增加比較復雜,我簡單的這樣認為:接近亮條紋中央的地方,與遠離亮條紋中央的地方相比較,光照強度隨「距離中央亮條紋的距離」的減小而增加的速度更快。這樣,在接近中央亮條紋處,暗條紋會變亮,而界線處變亮的更多,以至於界線處看起來像是屬於亮條紋,實際上是在過渡。遠離中央亮條紋處,可以看到暗條紋比亮條紋寬,也是這樣的。正因為是漸進,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確實。如上。
確實不太容易區分。在課本後面「實驗:用雙縫干涉測量光的波長」給出的實驗裝置更為完整,可以看到藉助了放大鏡來輔助。課本上的圖片也是藉助特殊的儀器設備,經過處理後得到的。
雙縫相當於兩個光源,光源發出的「光線」的數量是有限的,越接近光源,「光線」越密集,與光源等距處「光線」的密集程度相同。兩邊的條紋越來越暗,是因為距離光源越來越遠,「光線」逐漸變得稀疏。這個地方高中物理不深入研究,咱也不清楚准確的描述,能明白就好了。
這個在2裡面說了一些了,暗條紋處並不是沒有光,而是相對較少。我們一般用光的波動性來解釋干涉現象。我們說在暗條紋處,兩列光波在疊加後相互削弱。光波,也就是電磁波,和機械波是不太一樣的,這個地方高中物理不深入研究,咱也不是很清楚。
我猜測,這個白板用來顯示光路。但是因為沒有實際見過,所以並不能確定,僅僅猜測。
㈩ 如何利用雙縫干涉實驗裝置測量未知雙縫的雙縫間距
利用他們之間的公式。測出明暗條紋的間距,和光牆到投屏的距離。相當於半波長的倍數。兩個明紋間距KRD/d,這樣就可以求d的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