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尾氣處理措施 (1分);
將銅片改為銅絲,溶液中插入銅絲反應開始,抽出銅絲反應停止,節約葯品或「控制反應的進行」(合理描述均給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內外氣壓,A中氣壓不會減小(1分);從玻璃管口處鼓入大量空氣(1分)
(3)Cu+2H
2 SO
4 (濃)

CuSO
4 +SO
2 ↑+2H
2 O(2分)無水硫酸銅(1分)
B. 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提出假設】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其總質
【提出假設】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前後,其總質量 相等;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反應物為鋅和鹽酸,生成物為氯化鋅和氫氣,故反應現象是鋅粒溶解,有氣泡冒出.
(3)根據反應物生成物,依據質量守恆定律書寫化學方程式.
(4)化學反應的過程實質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5)實驗I、II不能正確反映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是因為反應中有氣體參與或生成,在實驗時沒有把這些氣體稱量在內,改進時,可以選擇無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也可將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置於密閉容器中進行.
故答案為:相等(或不變)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鋅粒逐漸溶解,並有氣泡冒出
(3)2NaOH+CuSO4═Na2SO4+Cu(OH)2↓
(4)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發生改變.
(5)實驗I應將鎂條放在密閉的金屬容器中引燃,再稱量.
C. 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I:稱量鎂條,在空氣中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Zn+2HCl==ZnCl 2 +H 2 ↑;置換 (3)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發生改變 (4)實驗I應將鎂條放在密閉的金屬容器中引燃,再稱量 |
D. 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I:稱量鎂條,在空氣中點燃,待反應
(1)根據質量守恆定律,生成的白色固體氧化鎂的質量應為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與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總和;而反應前所稱量的質量只是金屬鎂的質量,而反應後稱量的則是金屬氧化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才出現了反應後固體質量「增加」的現象; 故答案為: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金屬鋅的活動性們於氫之前,可與稀鹽酸反應生置換反應而生成氯化鋅,同時放出氫氣; 故答案為:Zn+2HCl=ZnCl 2 +H 2 ↑;置換; (3)化學變化是一個「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分子」的過程,此過程中,原子種類、原子個數、原子的質量都不改變,所以,化學變化前後雖然物質發生了改變,但構成物質(分子)的原子既不減少也不改變,變化前後總質量不變; 故答案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發生改變; (4)可把實驗I中的鎂條放在一密閉的容器進行點燃,稱量點燃前後容器內物質的總質量,以說明質量守恆;可把實驗II放在密閉容器內放出,使得產生的氫氣不能逸出,以稱量反應前後的總質量; 故答案為:實驗I應將鎂條放在密閉的金屬容器中引燃,再稱量(實驗II使用密閉容器使產生的氣體不能逸出,再進行稱量). |
E.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動,設計了A、B、C三個實驗裝置,實驗在夏天某一晴朗的上午進行
(1)在光下,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由於氧氣具有助回燃性,所以迅速將答一根將帶火星的木條燃燒伸進袋內,木條復燃了;夜晚無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但可以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使口袋中的氧氣減少,同時產生二氧化碳.所以第二天天亮前打開袋口,迅速將一根燃著的火柴伸進袋內,火柴熄滅了.
(2)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活的植物體內通過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散失到植物體外的大氣中的過程.因此必須選帶葉的植物,故C不可以.而B圖用塑料袋將植物連同盆土一同罩住,這樣塑料袋內壁的水珠是否來自葉片的蒸騰作用就不能確定,故選A圖.
(3)氣孔不但是氣體交換的「窗口」,而且是體內水分散失的「門戶」.一般植物葉片下表皮的氣孔多.
故答案為:(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2)A;
(3)6氣孔;下.
F. 某課外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實驗Ⅰ:稱量鎂條,在空氣中點燃,待反應結
(1)找准所有反應物和生成物,用質量總和進行解釋.故答案為: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帶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了反應,因此,生成氧化鎂的質量比原來鎂帶的質量增加了.
(2)反應物為鋅和鹽酸,生成物為氯化鋅和氫氣,無反應條件,產物氫氣後加氣體符號.因反應物和生成物均為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所以該反應是置換反應.故答案為:Zn+2HCl=ZnCl2+H2↑;置換.
(3)化學反應的過程實質是分子分為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不可再分.故答案為:化學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沒有發生改變.
(4)實驗I、II不能正確反映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的質量關系是因為反應中有氣體參與或生成,在實驗時沒有把這些氣體稱量在內,改進時,可以選擇無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也可將有氣體參與或生成的反應置於密閉容器中進行.故答案為:實驗I應將鎂條放在密閉的金屬容器中引燃,再稱量(或實驗II將燒杯換成帶塞子的錐形瓶).
G. 在線等: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三套實驗裝置,用於「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1.4P+5O2=2P2O5(條件:點燃)
2.容器密封性不好,漏氣
3.使用葯品量少,測量精確;15(試管50毫升專,消耗氧氣10毫升,因此注屬射器向試管輸送10毫升氣體
4.(題目有問題,是不是然後松開手,活塞仍返回至25ml刻度處?)密封性良好;10(系統貫通,因此總氣體量為50+25=75毫升,消耗氧氣75/5=15毫升,因此刻度為25-15=10)
H. 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方案,以研究甲狀腺素對小鼠新陳代謝的影響.步驟1:將一定數量
(1)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這一種條件就算唯一實驗變數;從實驗裝置的圖示及題干中的提示可知:甲裝置水槽內放的是氫氧化鈉溶液,而乙裝置水槽內放的是清水,由於探究的是甲狀腺素對小鼠新陳代謝的影響,故將B裝置中的清水改成氫氧化鈉溶液.控制實驗變數,做到惟一. (2)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這一種條件就算唯一實驗變數;一般地說,對實驗變數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因此,我們在進行科學探究中,設計實驗方案時,一定只能有一個變數,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結果是由你所確定的實驗變數引起的,其他因素均處於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於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減少誤差. (3)通過要實驗可知,若甲狀腺素能促進新陳代謝,則甲裝置中液滴向左移動的距離較大. (4)動物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所以該裝置是測定動物呼吸作用過程中吸收氧氣,而呼吸作用防除的CO 2 被NaOH溶液吸收,導致廣口瓶內氣壓下降. 故答案為:(1)將B裝置中的清水改成氫氧化鈉溶液; (2)控制變數,減少誤差; (3)大於; (4)氧氣. |
I. 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裝置(天平略)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1)上述的A~C三個實驗裝
(1)①B裝置內發生抄的變化屬於物理變化,不能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
C裝置內產生的氧氣會逸散到空氣中,因此不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
故填:B裝置內發生的變化屬於物理變化;C裝置內產生的氣體會逸散到空氣中.
②紅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
點燃 | .
J. 質量守恆定律是物質科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具體表述為: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
由質量守恆定律的定義可知只有化學變化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B中酒精溶於水屬於物理變化,不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恆定律,C中石灰石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二氧化碳,有氣體放出質量就減少了,不能用來驗證質量守恆; (2)①石灰石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二氧化碳,有氣體放出,所以現象是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產生氣球變大;②由於氣球體積比較大受到的浮力就比較大,所以氣球變大後,受到空氣的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導致天平稱量反應後物質質量的讀數偏小. 故答案為:(1)B裝置內發生的反應屬於物理變化;C裝置內產生的氣體會逸出到空氣中;(2)①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產生氣球變大;②氣球變大後,受到空氣的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導致天平稱量反應後物質質量的讀數偏小. |
與某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下三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手錶怎麼
發布:2025-09-23 21:39:04
瀏覽: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