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圖是一套製取並驗證氯氣部分化學性質的實驗裝置.圖中,A是Cl2的發生裝置,B、C是氣體的凈化裝置,D中
(1)反應MnO2+4HCl═MnCl2+Cl2+2H2O中,Mn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MnO2為氧化劑,Cl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HCl為還原劑,Cl2為氧化產物,MnCl2為還原產物,氧化劑和還原劑得失電子數目相等,由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可知轉移的電子數目為2,用「雙線橋法」表示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情況為:
② 該裝置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能與水反應還是探究氯氣和次氯酸的漂白性
現象:乾燥的不變色 濕潤的變色。因此,氯氣漂白性小於次氯酸。通過現象,很明顯,說明的是漂白性。
③ 某同學設計的製取氯氣和驗證氯氣部分化學性質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其中D處放有乾燥的紫色石蕊試紙,E處
(1)濃鹽酸具有還原性,二氧化錳有氧化性,在加熱條件下,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反應方程式為4HCl(濃)+MnO2;;△;;.;MnCl2+Cl2↑+2H2O,故答案為:4HCl(濃)+MnO2;;△;;.;MnCl2+Cl2↑+2H2O; (2)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所以製取的氯氣中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極易溶於水,氯氣也能溶於水,飽和食鹽水中有氯離子,抑制氯氣的溶解,且吸收氯化氫氣體,故答案為:氯氣中混有氯化氫氣體; (3)氯氣不具有漂白性,所以乾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色;氯氣與碘化鉀反應生成碘,碘與澱粉變藍;氯氣有毒不能直接排放的空氣中,用G吸收氫氧化鈉溶液吸收過量的氯氣,反應的方程式為: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為:乾燥的紫色石蕊試紙不變色;溶液變藍;尾氣處理,吸收過量的氯氣;Cl2+2NaOH═NaCl+NaClO+H2O; (4)關閉活塞K,生成的氯氣進入甲裝置,導致H瓶中的壓強大於大氣壓,為平衡壓強,導致I瓶中液面上升,H瓶中充滿黃綠色氣體.所以甲裝置的作用是儲存多餘的氯氣,故答案為:儲存多餘的氯氣.
④ 為驗證SO2與Cl2的漂白性、氧化性、還原性,設計下圖裝置實驗.請回答下列部分實驗的操作、現象或能夠得到
(1)驗證SO2具有還原性,打開K1、關閉K2,C中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可說明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或K1、K2同時打開,且按V(SO2):V(Cl2)=1:1的比例通入,發生SO2+Cl2+2H2O=SO42-+2Cl-+4H+,A中品紅不褪色,也可說明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
故答案為:打開K1、關閉K2,C中的高錳酸鉀溶液褪色,可說明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K1、K2同時打開,且按V(SO2):V(Cl2)=1:1的比例通入,發生SO2+Cl2+2H2O=SO42-+2Cl-+4H+,A中品紅不褪色,也可說明二氧化硫具有還原性;
(2)若K1、K2同時打開,且按V(SO2):V(Cl2)<1:1的比例通入,由SO2+Cl2+2H2O=SO42-+2Cl-+4H+可知,氯氣過量,氯氣與水反應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則觀察到A中品紅褪色,B中先變紅後褪色,則潮濕的氯氣具有漂白性,故答案為:品紅褪色;先變紅後褪色;潮濕的氯氣具有漂白性;
(3)分別打開K1、關閉K2或打開K2、關閉K1,分別通入SO2或Cl2,A中品紅均褪色,B中通入二氧化硫時變為紅色,B中通入氯氣時先變紅後褪色,可知SO2與Cl2均具有漂白性,故答案為:SO2與Cl2均具有漂白性.
⑤ 探究氯氣的性質實驗裝置圖
(2)氯氣不具有漂白性,可與水反應:Cl 2 +H 2 O⇌H + +Cl - +HClO,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
故答案回為:不褪色;褪答色;乾燥的氯氣不具有漂白性,濕潤的氯氣具有漂白性;
(3)氯氣可用濃硫酸乾燥,氯氣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氣中,可用NaOH溶液吸收,發生Cl 2 +2NaOH=NaCl+NaClO+H 2 O,
故答案為:濃硫酸;NaOH;Cl 2 +2NaOH=NaCl+NaClO+H 2 O.
⑥ 實驗室用MnO2和濃鹽酸製取氯氣並驗證氯氣的部分性質,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G裝置名稱______.A裝置的
(1)根據實驗室製取氯氣的反應原理,二氧化錳與濃鹽酸是在燒瓶中進行的,此處用的是蒸餾燒瓶,濃鹽酸盛放在分液漏斗中,加熱反應時為了防止液體的暴沸,需要加入碎石防止暴沸.
故答案為:分液漏斗; 蒸餾燒瓶; 防止液體暴沸
(2)實驗室製取氯氣是利用二氧化錳將濃鹽酸中的hcl氧化得到的,故反應的離子方式為:mno2+4h++2cl-
△
.
mn2++2h2o+cl2↑,
故答案為:mno2+4h++2cl-
△
.
mn2++2h2o+cl2↑.
(3)因為氯化氫氣體有毒,如果先加入濃鹽酸再加入二氧化錳,會有氣體揮發出來污染大氣,因此先加二氧化錳,再加濃鹽酸,然後加熱.
故答案為:a、c、b
(4)為了使測得的鹽酸濃度,需要准確的測出氫氣的量,如果先加鋅粒再加鹽酸,則馬上有氣體產生,從而是產生的氣體有損失,使測得的氣體的量不準確,測得的鹽酸的濃度不準,因此應將鋅粒轉移至殘留溶液中;壓強對氣體的體積有影響該反應是在加熱條件下進行的,溫度升高氣體壓強增大,如果不回復到原溫度,相當於將氣體壓縮了,使得測出的氣體的體積減小.故溫度要恢復到原溫度時,同時上下移動右端的漏斗,使兩端的液面的高度相同,視線要與液體的凹液面相切,讀取測量氣體的體積.
故答案為:恢復至室溫; 乙
⑦ 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為此C中I、II、III依次放入_______。
U形管一般盛裝固體乾燥劑,濃硫酸不能盛裝在U形管中
⑧ 製取氯氣的實驗裝置實驗現象
(1)實驗室制用濃鹽酸和二氧化錳在加熱條件下制氯氣;除雜時先除去氯化氫版,再除去水蒸氣權,最後收集;氯氣的密度大於空氣,採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時應從長管進短管出;
故答案為:稀鹽酸改用濃鹽酸;B應在A的左邊;C中進氣管應該長,排氣管應該短;
(2)氯氣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Cl 2 +H 2 O=HClO+HCl,鹽酸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次氯酸具有強氧化性,能用於漂白,所以溶液紅色褪去,鹽酸能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澱:HCl+AgNO 3 =AgCl↓+HNO 3 ,所以在E裝置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有白色沉澱生成;
故答案為:溶液先變紅後褪色;有白色沉澱生成;Cl 2 +H 2 O=HClO+HCl、HCl+AgNO 3 =AgCl↓+HNO 3 ;
(3)氯氣有毒,為防止污染空氣,應用鹼液來吸收: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故答案為:吸收多餘的氯氣,防止污染環境;Cl 2 +2OH - =ClO - +Cl - +H 2 O.
⑨ 如圖是實驗室制備氯氣並進行一系列相關實驗的裝置(夾持設備已略).(1)制備氯氣選用的葯品為:漂粉精
(1)次氯酸鈣與濃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氯氣與水,反應方程式為Ca(ClO)2+4HCl(濃)=CaCl2+2Cl2↑+2H2O,
故答案為:Ca(ClO)2+4HCl(濃)=CaCl2+2Cl2↑+2H2O;
(2)、鹽酸易揮發,反應製取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裝置B中飽和食鹽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
裝置B亦是安全瓶,監測實驗進行時C中是否發生堵塞,發生堵塞時B中的,壓強增大,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故答案為:除去Cl2中的HCl;B中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裝置C的實驗目的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驗證乾燥氯氣無漂白性,濕潤的有色布條中,氯氣和水反應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選項中abc的Ⅱ中都是乾燥劑,再通入濕潤的有色布條不能驗證氯氣的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濕潤的有色布條、無水氯化鈣、乾燥的有色布條,所以選d,
故答案為:d;
(4)當向D中緩緩通入少量氯氣時,可以看到無色溶液逐漸變為黃色,說明氯氣和溴化鈉反應生成溴單質,
故答案是:黃;
(5)打開活塞,將裝置D中含溴單質的少量溶液加入焓碘化鉀和苯的裝置E中,溴單質和碘化鉀反應生成碘單質,碘單質溶於苯呈紫紅色,振盪.觀察到的現象是:E中溶液分為兩層,上層(苯層)為紫紅色,
故答案為:E中溶液分為兩層,上層(苯層)為紫紅色;
(6)氯氣具有強氧化性,在溶液中將SO32-氧化SO42-同時生成Cl-、H+.,反應離子方程式為SO32-+Cl2+H2O=SO42-+2Cl-+2H+;
若改用NaHSO3,會發生反應4HSO3-+Cl2=SO42-+2Cl-+3SO2↑+2H2O,生成二氧化硫氣體,二氧化硫污染環境,故不可行.
故答案為:SO32-+Cl2+H2O=SO42-+2Cl-+2H+;否.
⑩ 下圖是一位學生設計的實驗室製取和收集氯氣並驗證其性質的裝置圖。 (1)找出在此裝置圖中出現的錯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