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車各部件的主要功能
汽車總的說有兩大系統 驅動系統和轉向系統
汽車各部件作用!吊系統是支持車身重量,並緩和及吸收路面不平整所導致上下振動的機構,藉由減震筒與彈簧的組合防止不當振動傳入車身,來達到乘坐舒適性、改善行駛操控的目的。而因彈簧的系數與減震筒的阻尼軟硬不同,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屬性。懸吊連結車身和輪胎間的主要機件就是避震和防傾桿。 避震器是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後反彈時的震盪和吸收路面沖擊的能量。 避震器越硬重量轉移的速度越快,重量轉移越快則車身子的轉向反應也越快。
原理:車身重量轉移的速度是由避震器所控制,改變避震器在壓縮和拉伸行程的速度可改變車身動量轉移的速度。過彎時轉動方向盤,輪胎會產生一個滑移角,進而產生轉向力,這力量作用在滾動中心和重心,然後導致車身重量轉移,車身產生滾動。此時彎外輪的轉向力會隨著滑移角的增大及車身重量的轉移而加大,車子在達到最大轉向力及完成重量轉移後會建立一個過彎姿勢,由於避震器控制重量轉移的速度,因此也會影響建立過彎姿勢的速度。
加硬避震器和彈簧可以抑制側傾
錄像是以較軟的彈簧,配上較硬的可調式避震器,以避震器的硬度補彈簧強度的不足,加上可自由調整的阻尼,獲得高度的路況適應性。 防傾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達成操控的平衡和限制過彎時的車身側傾以改善輪胎的貼地性。
防傾桿和彈簧所提供的的防傾阻力是相輔相成的,而且防傾阻力是成對發生的,也就是說車頭的防傾阻力是和車尾的防傾阻力伴隨發生,但是由於車身配重比例以及其它外力的作用的關系會使得前後的防傾阻力並不平衡,如此一來便會直接影響車身重量的轉移和操控的平衡。 桿身的長度越長則硬度越軟,反之桿臂的長度越長卻會增加其硬度。太軟的防傾桿在獨立懸吊的車會造成過彎時過多的外傾角,減少輪胎的接地面積,太硬則是會造成輪胎無法緊貼地面,影響操控性。對彎內輪來說,防傾桿對車輪施的力和彈簧對車輪施的力是方向相反的,彈簧產生的力可把車輪壓回地面,而防傾桿卻會使它離開地面。(假如防傾桿太硬會減少把車輪壓回地面的力,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驅動輪,可能會使得出彎加油時彎內輪的抓地力變小,造成輪胎的空轉。)
假如一部車過彎時最極限的車身滾動會導致懸吊系統產生一定角度的外傾角變化,我們就需要這個角度的外傾,以便使輪胎在極限過彎時維持充分的輪胎貼地性。如果外傾角過大,會破壞所謂『瞬間循跡性』,也就是從車子直線到彎道或從平路到傾斜路面的瞬間的循跡性。這對操控平衡、過彎速度、進彎和出彎的的轉向靈敏度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更會影響彎中的剎車和加速表現。
後傾角的主要功能是使車輛保持向正前方行駛。
錄像傾角的應用:絕對不推薦使用正值
也稱輪胎偏角。論壇有人說往「正極」會增加輪胎偏角的角度,使得輪胎很「八」字,以獲得高速穩定性。
這是一個很錯誤的說法,正極角度越大,越會降低車輛在直線行走的速度。所以適當調校。
胎壓
胎壓的高低會影響車高
錄像不同車胎的胎壓與抓地力的關系曲線。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你的——抓地力。胎壓相對越低,車輪橡膠與地面接觸的面積就越大,能產生越大的抓地力。
至於怎樣找到最佳的胎壓,哈哈,哈哈,我也不知道.而且我一直有個疑問,那就是,輪圈的選擇是否真正對汽車有影響。我會在以後的帖子里闡述。
轉向反應比
賽車對方向改變的反應,和後傾角相輔
引擎
引擎是一部車子的心臟,對動力性能的提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引擎系統的改裝,同時也是最難的改裝之一。
凸輪軸可視為氣門機構的靈魂,所以凸輪軸也是也是車改裝重點之一
道理相當復雜,簡單的說凸輪正時調後(也就是軟?),會具有較佳的高轉速動力表現,但在低轉速運轉時,將因為氣缸真空度不足及吸入油氣的流失而造成容積效率降低,導致低轉速動力不足、怠速運轉不穩的後遺症。
凸輪正時調前(也就是進階?)正好相反.
實際應用:直線賽應適當把凸輪正時調軟。提高氣門揚程也可提高容積效率。 渦輪增壓機分兩種:發動機渦輪增壓(自然吸氣)和機械增壓。 自然吸氣渦輪增壓機原理:利用引擎經過爆炸行程後產生的高溫、高速廢氣,通過特殊形狀的名為排氣蕉的管道,流入廢氣側渦輪,並推動廢氣側內的渦輪葉片轉動,同時,與廢氣側渦輪葉片同軸相連的生氣端壓縮葉輪,會對流經風格後的生氣進行壓縮,壓縮氣體經過中央冷卻器冷卻後,成為帶有一定壓力的和高密度的新鮮空氣,流經節氣門和進氣歧管後,進入氣缸內燃燒。 機械增壓就簡單的多了。原則上只要引擎在運轉,機械增壓就自然而然的產生,引擎轉速越高加壓力度就越大,好處就是沒有渦輪增壓所產生的那種遲滯現象,加速感受相當線性化,於自然吸氣引擎差別不大。
個人感覺,提前增壓,退後結束。是提高汽車馬力的重要途徑。汽車馬力都大的驚人,如果覺得馬力太大難以控制。那就都減低吧。 氮氧加速裝置
氣體量是一定的,就看你想讓它快速,大馬力爆發,還是想長久持續加速了。根據個人喜好吧,這個沒有太大技術含量
傳動系統(發揮車輛性能的重點
傳動系統在極品飛車里只有一項--齒比。
在改裝前我們要記住一句話:汽車的提速主要是靠扭矩,極速才是靠功率。獲得更大的加速度要增大齒輪比,但要保證驅動功率足夠。發動機的轉速保持在最有效率的動力區內,而變速箱的功能便是在維持發動機轉速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不同擋位的變速率來改變車子的行車速度。
變速箱的重要動作就是更換不同的齒輪組合,齒輪比對於直線加速來說太過重要。變發動機達到合理匹配,才能真正發揮出車子的性能。一台發動機在按照設計訴求製造出來之後,就要按照發動機的動力輸出曲線,確切說是扭矩曲線來匹配變速箱。
我們可以把發動機的扭矩曲線大致分為兩類,也就是說,汽車大體有如下兩類。一類是有明顯峰值,整個成山峰狀;另一類沒有明顯的峰值,大體成高原狀。 對於這兩種不同的輸出曲線,我們就需要匹配不同齒比的變速箱來充分發揮發動機的動力特性。對於山峰型的扭矩曲線的特點是能利用扭矩曲線的爬升段,充分發揮加速性能。對於高原型的扭矩曲線,因為它比較平直,扭矩能一直維持在一個較恆定的值上,動力區間很寬,需要變速箱用密齒來遷就它較短的動力區間。
我們的訴求是在這一擋轉速到達扭矩輸出峰值時,換擋後的轉速應落在一個較大的扭矩輸出值上,這樣的加速才有連貫性,不至於使發動機乏力,降低加速能力。
汽車在起步時,需要先克服靜摩擦力,然後再推動車身前進,這時是需要較大的扭力來幫忙的;於是低檔位(一檔)時,是類似腳踏車起步的「前面小齒輪,後面大齒輪」的設計,當車速越來越快時,我們不必需要這么大的扭力輸出,在高速檔時,變速箱將換成類似騎腳踏車時的「後面小齒輪,前面大齒輪」的設定。
一檔時高的齒輪比,用意就相當明顯:起步時會很有力。這樣的設計是有助於起步沖刺;而各檔位的齒輪比或檔位間齒比的差異,都是影響車子的運動性能,高齒比是為了扭力,而高檔(四檔或五檔)的低齒比就是為了高速行駛與引擎提速的發揮了.
此外還要考慮換檔時的動力差異不致於過大。那到底要如何設定齒輪比呢?因為齒比過高,就轉的慢;齒比太低又有扭力不足的可能,各檔齒比又不能差異過大。一般說來,變速箱的各個擋位之間都是成等差數列的,也就是說,各個擋位之間的齒輪比差別在理論上是基本相等的,一般只會根據需要做適量的修改。
比(主減速比) 的不同,決定了車輛的加速能力或者極速表現,二者有一定的矛盾性,有時難以兼顧。變速箱的基本作用是充分的發揮出發動機的動力,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決定車輛的行駛極速和加速表現。用較大的齒輪比不僅能提高車輛的輪端扭矩,還能有更為出色的加速表現。只要發動機本身的轉速提升夠快,用大齒比的1擋猛踩油門,肯定能獲得最佳的推背感,同理,後面的每個擋都盡量的用大齒比,那麼車輛的加速性能將非常出色。但這種過於密齒的變速箱雖說有凌厲的加速表現,卻沒有較高的的極速,這就是一把雙刃劍,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這就是變速箱的另一功用,是選擇加速,還是極速,還是中和加速和極速。但對於一般的汽車改裝來說,去調變速箱太麻煩,直接更換最終傳動比齒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車輛的加速性能或是極速。
終比增加15%,便可立刻把全擋位內的發動機轉速拉高15%,縮短發動機從低轉速提升到動力區甚至是最大馬力峰值點所需的時間,直接地改善車子在每擋上的提速能力。
多數跑車和運動型車(ff車)的發動機都是典型的高速發動機。這類發動機的扭矩曲線一般都比較陡峭,有些還會設計多個峰值,峰值區間較窄,其中最大扭矩一般是出現在發動機高轉時,也就是車輛在後段發力。無論對於何種發動機,對於變速箱的匹配來說,盡可能的讓升擋以後的發動機轉速保持在扭矩充沛的區域,是最合適的。這種高轉發動機的最高扭矩出現的比較晚,而且最高扭矩持續的時間也比較短。也就是說很多高轉速發動機,其最大扭矩或功率看似非常可觀,但實際上出現的轉速范圍段非常短,那麼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給它匹配一個稀齒比的變速箱,發動機轉速沖上5500轉以後升擋,然後轉速會落到3000轉,那此時還何談加速性?如果為了使換擋後的轉速落在4000轉以上,我們在6500轉換擋,那5500轉到6500轉這個區域,扭矩也很小,同樣無法獲得足夠的加速性。顯然,這個齒比的變速箱是無法滿足這類發動機的性能需求的。那麼我們給它換個變速箱,換個密齒比的,加速到5500轉以後恰好到達扭矩峰值的末端,然後升擋,此時轉速能保持在4000轉以上,那麼就可以充分利用這個高扭矩的平台,將高轉速發動機的性能充分發揮出來。
低轉速大扭矩的發動機(fr車),配備密齒比變速箱可能適得其反,不利於性能的發揮,而且提升了駕駛難度。這類發動機的扭矩曲線一般都比較平滑,且持續的區間比較寬泛。我們假設一台從2000轉開始就能達到或接近最大扭矩,同時可以將這個扭矩數值一直持續到5000轉的發動機。此類發動機與高轉發動機的最主要區別是有一個寬廣的扭矩平台,而且可以在前段發力。這類發動機在整個駕駛過程無法尋找到令人興奮的加速點,注重平順性此時尤為重要。
仍然以前面舉例的兩個變速箱為例,當我們給它配備稀齒比的變速箱的時候,加速到5000轉然後升擋,此時轉速落在2500轉左右,恰好是在其最大扭矩的范圍內,可以在這個擋位從2500轉一直又加速到5000轉。而如果我們給它配備一款密齒比變速箱呢?當我們同樣加速到5000轉以後升擋,發動機轉速落到3500轉。沒錯,現在仍然是最大扭矩區域,但這樣白白浪費了前面的這1000轉,在這個擋位上車輛只能從3500轉加速到5000轉,加速區間比前面的變速箱少了1000轉。哪一個的性能更好,就不用說了吧?齒比更稀的變速箱反而可以獲得更好的加速性,別忘了,密齒比變速箱在這個時候還在不停的倒騰擋位呢!所以,對於轉速始終較低,在前段發力的發動機,匹配低擋位變速箱反而更適合。
這也是為什麼FR車在同樣馬力的情況下更適合加速賽的的原因
剎車是一項技術活,剎車理想的狀態是前剎車『恰』比後剎車早死鎖。也就是前輪偏重。
也就是剎車距離長短的調解。個人覺得在游戲里還是松油門更好些。改裝剎車系統時要注意平衡前後制動分布,過大的制動力容易令輪胎抱死。如果後制動力過大,會造成剎車時後輪抱死甩尾。
而且注意一點就是輪胎的抓地力極限就是剎車性能的最高極限,其他一切配備都只是為了接近這個極限,而不是把這個極限提高。
輕輪圈的旋轉慣性較鋼制重輪圈小得多,所以裝上合金輪圈可令汽車的加速、剎車、轉彎都更加靈敏,就像我們脫去笨重的皮鞋改穿充氣的超輕跑步鞋去跑步一樣,輕的輪圈會讓發動機提速更爽,所以有車輪減輕1公斤相當於車身減輕5公斤的這種說法,這可一點也不誇張。由於車重對於車的平地加速、剎車、轉彎性能都有負面影響,所以車身在減重之餘,非簧載質量總是越輕越好。
在輪圈改裝的整體尺寸方面有一種說法,意思即是在原廠輪圈基礎上把輪圈直徑和寬度同時加大1英寸或同時加大2英寸。 當你考慮換輪圈更改前,必須清楚這會給車的性能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車輪向外移之後,由於杠桿比的改變,懸掛就會顯得軟了;二是車的轉向特性會發生變化,增大了前輪輪距,會增加轉向不足的特性。
最後要談的是輪圈的大小問題,一般來說較寬的輪胎/輪圈組合可以給車子帶來更好的操控性,但直徑較大的輪胎/輪圈組合卻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增加車子的非簧載質量
2. 車輛走行裝置的基本作用是什麼
【走行部】指機車車輛下部引導車輛沿軌道運行,並將機車車輛的全部重量回傳給鋼軌的部分,由輪對、答軸箱油潤裝置、側架、搖枕和彈簧減振裝置等組成。它保證機車車輛以最小的阻力在軌道上運行,並且順利地通過曲線。出處為:《鐵路常用詞典》(第三版)賈新民主編,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3. 汽車發動機的基本作用是什麼
汽車用的發動機是靠燃料在汽缸里燃燒推動活塞做功,進而轉化為機械能驅動車子前進的,如今車用發動機不外乎是二種類型:汽油機和柴油機。最早的汽車發動機是19世紀末開發出來的,是很簡單的單氣缸的汽油發動機,輸出只有功率只有幾馬力,相當於現在普通摩托車的功率,例如德國一個叫戴姆勒的人就是製造汽車發動機的先驅,後來戴姆勒與製造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人——本茨合作,兩家公司合並,於是就有了現在赫赫有名的「戴姆勒—賓士」公司,簡稱賓士公司。20世紀早期汽車比賽的興起,大大地推動了發動機技術的進步,法拉利、美洲虎、馬莎拉蒂等車廠都曾經在賽場上有過輝煌。那時候,大排量,多氣缸的汽車發動機已經應用在賽車和豪華車上,只不過當時由於技術限制,汽車的發動機都是直列氣缸的,而且不能做太復雜,否則體積就會太大,可*性就會降低,這樣就大大限制了高性能發動機在普通汽車上的應用。二戰以後,V型排列的發動機開始廣泛應用的高檔車上,普通汽車還是應用結構簡單、經濟性好的直列汽缸發動機,而且隨著技術的不進步,汽車油耗也在不斷降低,而為了達到更好的舒適性和耐用性以及更好的性能,普通經濟型汽車發動機的排氣量也有不斷增大的趨勢。衡量發動機性能指標的二個最基本參數是:氣缸數量和氣缸工作容積,後者也就是通常所用的排氣量。一般來說,發動機氣缸數量越多,排量越大,它的性能就會越好,而氣缸數也是與排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大排量的發動機通常氣缸數量也會越多。現時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轎車發動機氣缸數都在4—12之間,而排量在1—6升之間。現時大多數轎車裝備的都是汽油發動機
4. 汽車底盤的作用
你好!汽車的底盤是繼發動機外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底盤中有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
底盤:底盤作用是支承、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並接受發動機的動力,使汽車產生運動,保證正常行駛。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四部分組成。
傳動系
傳動系一般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組成。
一.傳動系的功用
汽車發動機所發出的動力靠傳動系傳遞到驅動車輪。傳動系具有減速、變速、倒車、中斷動力、輪間差速和軸間差速等功能,與發動機配合工作,能保證汽車在各種工況條件下的正常行駛,並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二.傳動系的種類和組成
傳動系可按能量傳遞方式的不同,劃分為機械傳動、液力傳動、液壓傳動、電傳動等。
行駛系
行駛系由汽車的車架、車橋、車輪(注意)和懸架等組成。
汽車的車架、車橋、車輪和懸架等組成了行駛系,行駛系的功用是:
1.接受傳動系的動力,通過驅動輪與路面的作用產生牽引力,使汽車正常行駛;
2.承受汽車的總重量和地面的反力;
3.緩和不平路面對車身造成的沖擊,衰減汽車行駛中的振動,保持行駛的平順性;
4.與轉向系配合,保證汽車操縱穩定性。
轉向系
汽車上用來改變或恢復其行駛方向的專設機構稱為汽車轉向系統。
轉向系統的基本組成
(1)轉向操縱機構 主要由轉向盤、轉向軸、轉向管柱等組成。
(2)轉向器 將轉向盤的轉動變為轉向搖臂的擺動或齒條軸的直線往復運動,並對轉向操縱力進行放大的機構。轉向器一般固定在汽車車架或車身上,轉向操縱力通過轉向器後一般還會改變傳動方向。
(3)轉向傳動機構 將轉向器輸出的力和運動傳給車輪(轉向節),並使左右車輪按一定關系進行偏轉的機構。
轉向系統的類型
按轉向能源的不同,轉向系統可分為機械轉向系統和動力轉向系統兩大類。
制動系
汽車上用以使外界(主要是路面)在汽車某些部分(主要是車輪)施加一定的力,從而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強制制動的一系列專門裝置統稱為制動系統。其作用是:使行駛中的汽車按照駕駛員的要求進行強制減速甚至停車;使已停駛的汽車在各種道路條件下(包括在坡道上)穩定駐車;使下坡行駛的汽車速度保持穩定。
對汽車起制動作用的只能是作用在汽車上且方向與汽車行駛方向相反的外力,而這些外力的大小都是隨機的、不可控制的,因此汽車上必須裝設一系列專門裝置
以實現上述功能。
分類:
(1) 按制動系統的作用
制動系統可分為行車制動系統、駐車制動系統、應急制動系統及輔助制動系統等。用以使行駛中的汽車降低速度甚至停車的制動系統稱為行車制動系統;用以使已停駛的汽車駐留原地不動的制動系統則稱為駐車制動系統;在行車制動系統失效的情況下,保證汽車仍能實現減速或停車的制動系統稱為應急制動系統;在行車過程中,輔助行車制動系統降低車速或保持車速穩定,但不能將車輛緊急制停的制動系統稱為輔助制動系統。上述各制動系統中,行車制動系統和駐車制動系統是每一輛汽車都必須具備的。
(2)按制動操縱能源
制動系統可分為人力制動系統、動力制動系統和伺服制動系統等。以駕駛員的肌體作為唯一制動能源的制動系統稱為人力制動系統;完全靠由發動機的動力轉化而成的氣壓或液壓形式的勢能進行制動的系統稱為動力制動系統;兼用人力和發動機動力進行制動的制動系統稱為伺服制動系統或助力制動系統。
(3)按制動能量的傳輸方式
制動系統可分為機械式、液壓式、氣壓式、電磁式等。同時採用兩種以上傳能方式的制動系稱為組合式制動系統。
制動系統一般由制動操縱機構和制動器兩個主要部分組成。
(1) 制動操縱機構
產生制動動作、控制制動效果並將制動能量傳輸到制動器的各個部件,如圖中的2、3、4、6,以及制動輪缸和制動管路。
(2) 制動器
產生阻礙車輛的運動或運動趨勢的力(制動力)的部件。汽車上常用的制動器都是利用固定元件與旋轉元件工作表面的摩擦而產生制動力矩,稱為摩擦制動器。它有鼓式制動器和盤式制動器兩種結構型式。
望能幫到你!
5. 車輛由哪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有何作用
車輛的基本構造由車體、車底架、走行部、車鉤緩沖裝置和制動裝置五大部分組成。
車體是車輛上供裝載貨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裝與連接車輛其他組成部分的基礎。早期車輛的車體多以木結構為主,輔以鋼板、弓形桿等來加強。近代的車體以鋼結構或輕金屬結構為主。
車底架就是由各種縱向和橫向鋼梁組成的長方形構架。它承托著車體,是車體的基礎。車底架承受上部車體及裝載物的全部重量,並通過上、下心盤將重量傳給走行部。在列車運行時,它還承受機車牽引力和列車運行中所引起的各種沖擊力及其他外力。
走行部是車輛在牽引動力作用下沿線路運行的部分。走行部的作用是保證車輛靈活、安全平順地沿鋼軌運行和通過曲線;可靠地承受作用於車輛各種力量並傳給鋼軌;緩和車輛和鋼軌的相互沖擊,減少車輛振動,保證足夠的運行平穩性和良好的運行質量;具有可靠的制動機構,使車輛具有良好的制動效果。
車鉤緩沖裝置是用於使車輛與車輛,機車或動車相互連掛,傳遞牽引力,制動力並緩和縱向沖擊力的車輛部件。它由車鉤,緩沖器、鉤尾框,從板等組成一個整體,安裝於車底架構端的牽引梁內。為了保證車輛連掛安全可靠和車鉤緩沖裝置安裝的互換性,我國鐵路機車車輛有關規程規定:車鉤緩沖器裝車後,其車鉤鉤舌的水平中心線距鋼軌面在空車狀態下的高度,客車為880mm(允許+10mm,-5mm誤差),貨車為880mm(±10mm)。兩相鄰車輛的車鉤水平中心線最大高度差不得大於75mm。
列車制動就是人為地制止列車的運動,包括使它減速,不加速或停止運行。對已制動的列車或機車解除或減弱其制動作用,則稱為「緩解」。為施行制動和緩解而安裝在列車上的一整套設備,總稱為列車「制動裝置」。
6. 汽車傳動系的基本功用是什麼
汽車發動機與驅動輪之間的動力傳遞裝置稱為汽車的傳動系。它應保證汽車具有在各種行駛條件下所必需的牽引力、車速,以及保證牽引力與車速之間協調變化等功能,使汽車具有良好的動力性和燃油經濟性;還應保證汽車能倒車,以及左、右驅動輪能適應差速要求,並使動力傳遞能格局需要而平穩地結合或徹底、迅速地分離。傳動系包括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主減速器、差速器及半軸等部分。
汽車傳動系統的組成和分布形式:
汽車傳動系的組成和布置形式是隨發動機的類型、安裝位置,以及汽車用途的不同而變化的。例如,越野車多採用四輪驅動,則在它的傳動系中就增加了分動器等總成。而對於前置前驅的車輛,它的傳動系中就沒有傳動軸等裝置。
傳動系的布置型式機械式傳動系常見布置型式主要與發動機的位置及汽車的驅動型式有關。可分為:
1.前置後驅—FR:即發動機前置、後輪驅動
這是一種傳統的布置型式。國內外的大多數貨車、部分轎車和部分客車都採用這種型式。FR的優點是附著力大易獲得足夠的驅動力,整車的前後重量比較均衡,操控穩定性較好。缺點是傳動部件多、傳動部件多、傳動系統質量大,貫穿乘坐艙的傳動軸占據了艙內的地台空間。
2.後置後驅—RR:即發動機後置、後輪驅動
在大型客車上多採用這種布置型式,少量微型、輕型轎車也採用這種型式。發動機後置,使前軸不易過載,並能更充分地利用車箱面積,還可有效地降低車身地板的高度或充分利用汽車中部地板下的空間安置行李,也有利於減輕發動機的高溫和雜訊對駕駛員的影響。缺點是發動機散熱條件差,行駛中的某些故障不易被駕駛員察覺。遠距離操縱也使操縱機構變得復雜、維修調整不便。但由於優點較為突出,在大型客車上應用越來越多。
3.前置前驅—FF:發動機前置、前輪驅動
這種型式操縱機構簡單、發動機散熱條件好。但上坡時汽車質量後移,使前驅動輪的附著質量減小,驅動輪易打滑;下坡制動時則由於汽車質量前移,前輪負荷過重,高速時易發生翻車現象。現在大多數轎車採取這種布置型式。
4.越野汽車的傳動系
越野汽車一般為全輪驅動,發動機前置,在變速箱後裝有分動器將動力傳遞到全部車輪上。目前,輕型越野汽車普遍採用4×4驅動型式,中型越野汽車採用4×4或6×6驅動型式;重型越野汽車一般採用6×6或8×8驅動型式。
5.中置後驅—MR: 即發動機中置、後輪驅動
發動機放置在前、後軸之間,同時採用後輪驅動,類似F1賽車的布置形式。還有一種「前中置發動機」,即發動機置於前軸之後、乘員之前,類似於FR,但能達到與MR一樣的理想軸荷分配,從而提高操控性。MR的優點是:軸荷分配均勻,具有很中性的操控特性。缺點是:發動機佔去了座艙的空間,降低了空間利用率和實用性,因此MR大都是追求操控表現的跑車。
6.四輪驅動—4WD
無論上面的哪種布局,都可以採用四輪驅動,以前越野車上應用的最多,但隨著限滑差速器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四驅系統已能精確地調配扭矩在各輪之間分配,所以高性能跑車出於提高操控性考慮也越來越多採用四輪驅動。4WD的優點是:四個車輪均有動力,地面附著率最大,通過性和動力性好。
汽車傳動系統的分類
機械式傳動系
機械式傳動系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在各類汽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其基本組成情況和工作原理:發動機的動力經離合器1、變速器2、萬向節3、傳動軸8、主減速器7、差速器5、半軸6傳給後面的驅動輪。並與發動機配合,保證汽車在不同條件下能正常行駛。為了適應汽車行駛的不同要求,傳動系應具有減速增扭、變速、使汽車倒退、中斷動力傳遞、使兩側驅動輪差速旋轉等具體作用。
液力傳動系
液力傳動系組合運用液力和機械來傳遞動力。在汽車上,液力傳動一般指液傳動,即以液體為傳動介質,利用液體在主動元件和從動元件之間循環流動過程中動能的變化來傳遞動力。動液傳動裝置有液力偶合器和液力變矩器兩種。液力偶合器只能傳遞扭矩,而不能改變扭矩的大小,可以代替離合器的部分功能,即保證汽車平穩起步和加速,但不能保證在換檔時變速器中的齒輪不受沖擊。液力變矩器則除了具有液力偶合器的全部功能外,還能實現無級變速,故目前應用得比液力偶合器廣泛得多。但是,液力變矩器的輸出扭矩與輸入扭矩的比值范圍還不足以滿足使用要求,故一般在其後再串聯一個有級式機械變速器而組成液力機械變速器以取代機械式傳動系中的離合器和變速器。液力機械式傳動系能根據道路阻力的變化自動地在若干個車速范圍內分別實現無級變速,而且其中的有級式機械變速器還可以實現自動或半自動操縱,因而可使駕駛員的操作大為簡化。但是由於其結構較復雜,造價較高,機械效率較低等缺點,目前除了高級轎車和部分重型汽車以外,一般轎車和貨車很少採用。
靜液式傳動系
靜液式傳動系又稱容積式液壓傳動系。主要由油泵、液壓馬達和控制裝置等組成。發動機的機械能通過油泵轉換成液壓能,然後由液壓馬達再又轉換為機械能。在圖示方案中,只用一個水磨石馬達將動力傳給驅動橋主減速器,再經差速器、半軸傳給驅動輪。另一方案是每一個驅動輪上都裝一個水磨石馬達。採用後一方案時,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機械傳動件都可取消靜壓式傳動系由於機械效率低、造價高、使用壽命和可靠性不夠理想,故目前只在某些軍用車輛上開始採用。
電力式傳動系
電力式傳動系主要由發動機驅動的發電機2、整流器3、逆變裝置(將直流電再轉變為頻率可變的交流電的裝置)、和電動輪(內部裝有牽引電動機和輪達減速器的驅動輪)等組成。電力式傳動系的性能與靜液式傳動系相近,但電機質量比油泵和液壓馬達大得多,故目前只限於在超重型汽車上應用。
汽車傳動系統的組成
離合器
功用:1,離合器可使汽車發動機與傳動系逐漸結合,保證汽車平穩起步。2,離合器可暫時切斷發動機與傳動系的聯系,便於發動機的起動和變速器的換擋,以保證傳動系換擋時工作平順。3,離合器還能限制所傳遞的轉矩,防止傳動系過載。
組成:主動部分、從動部分、壓緊裝置、分離機構和操縱機構。
變速器
功用:1,實現變速變矩。2,實現汽車倒駛。3,必要時中斷動力傳輸。4,實現動力輸出。
由於變速器分為MT、AT、AMT、DCT、CVT等多種形式,並且此處並沒有完全展開介紹的必要。只按照手動和自動兩種情況分類。手動變速器最為常見,自動變速器已較為普遍並且有取代手動變速器的趨勢。雖然類型不同、組成部分不同。但功能幾乎一樣。顯然自動變速器結構更為復雜、技術含量更高、操作更為簡便、價格較為昂貴、維修較為不便。此處就再略為介紹下對變速器的要求:1,能防止變速器自動換擋和自動脫檔。2,能保證變速器不會同時掛入兩個檔位。3,能防止誤掛倒檔。(關於汽車自動變速器網路有專門詞條,欲知詳情請直接在網路里搜「汽車自動變速器」就可以了)
萬向傳動裝置
功用:在汽車上任何一對軸間夾角和相對位置經常發生變化的轉軸之間傳遞動力。
7. 機動車的總體構造、主要裝置的作用
6.1 機動車總體構造常識(18題)
6.1.1 選擇題:(11題)
6.1.1.1 汽車主要由發動機、底盤、車身和 四部分組成。
A.電氣設備
B.車架
C.車箱
D.駕駛室
答案:A
6.1.1.2 發動機冷卻水不能進行循環時,將會使發動機 。
A.燃料消耗降低
B.溫度過低
C.燃料消耗不變
D.溫度過高
答案:D
6.1.1.3 汽車機油壓力表指示的壓力是發動機 的機油壓力。
A.主油道中
B.曲軸箱中
C.機油泵進油腔中
D.機油泵產生
答案:A
6.1.1.4 發動機潤滑系的主要作用是 。
A.密封
B.冷卻
C.清洗
D.潤滑
答案:D
6.1.1.5 發動機的動力是經離合器、變速器、傳動軸、傳給 。
A.減振器
B.轉向節
C.驅動車輪
D.從動車輪
答案:C
6.1.1.6 汽車制動時,如果前輪單側制動器起作用,將會引起汽車 ,極易發生事故。
A.側滑
B.跑偏
C.溜車
D.抖動
答案:B
6.1.1.7 轉向盤是操縱汽車行駛方向的裝置,用以控制 實現車輛的轉向。
A.被動輪
B.車後輪
C.轉向輪
D.從動輪
答案:C
6.1.1.8 離合器踏板是離合器的操縱裝置,用以控制 與傳動系動力的接合與分離。
A.離合器
B.變速器
C.差速器
D.發動機
答案:D
6.1.1.9 制動踏板是 的操縱裝置,用以減速或停車。
A.行車制動器
B.駐車制動器
C.變速器
D.離合器
答案:A
6.1.1.10 加速踏板是控制發動機 或噴油泵柱塞的裝置,用以控制發動機轉速。
A.加速器
B.節氣門
C.離合器
D.噴油嘴
答案:B
6.1.1.11 變速器操縱桿是 的操縱裝置,用於改變車輛的行駛速度、轉矩和方向。
A.離合器
B.制動器
C.變速器
D.節氣門
答案:C
6.1.2 判斷題:(7題)
6.1.2.1 汽車由發動機、底盤、點火系和車身等四個基本部分組成。
答案:錯誤
6.1.2.2 點火系由蓄電池、點火開關、點火線圈、容電器、分電器和火花塞等組成。
答案:正確
6.1.2.3 變速器的作用是使發動機與傳動系平穩接合或徹底分離,便於起步和換擋。
答案:錯誤
6.1.2.4 行車制動器的作用是使停駛的車輛保持不動。
答案:錯誤
6.1.2.5 踏下加速踏板發動機轉速降低,松抬轉速升高。
答案:錯誤
6.1.2.6 踏下離合器踏板,離合器接合;抬起離合器踏板,離合器分離。
答案:錯誤
6.1.2.7 踏下制動踏板,駐車制動器作用。
答案:錯誤
6.2 主要安全裝置常識(26題)
6.2.1 選擇題:(14題)
6.2.1.1 車速里程錶由車速表和里程錶兩部分組成,車速表指示 。
A.加速時間
B.行駛速度
C.發動機轉速
D.累計里程
答案:B
6.2.1.2 機油壓力表是用來指示發動機運轉時 主油道的潤滑油壓力。
A.行駛系
B.冷卻系
C.傳動系
D.潤滑系
答案:D
6.2.1.3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或閃爍,表示 。
A.制動系出現異常
B.缺少潤滑油
C.可能是油路故障
D.輪胎過熱
答案:A
6.2.1.4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時,提示駕駛人應該 。
A.前往維修廠檢修
B.加註燃油
C.停車添加機油
D.檢查油路故障
答案:B
6.2.1.5 儀錶板上的「 」燈一直亮,是提示駕乘人員 。
A.已經系好安全帶
B.駕駛姿勢不正確
C.沒有系好安全帶
D.安全帶系得過松
答案:C
6.2.1.6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時,表示 。
A.車內溫度過高
B.發動機溫度過低
C.燃油溫度過高
D.發動機溫度過高或冷卻液不足
答案:D
6.2.1.7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時,表示 。
A.發動機機油量不足、壓力過低
B.制動液泄漏
C.燃油有泄漏
D.發動機機油量過多、壓力過高
答案:A
6.2.1.8 儀錶板上的「 」燈亮,提醒駕駛人使用的是 。
A.前照燈近光
B.前照燈遠光
C.前霧燈
D.後霧燈
答案:B
6.2.1.9 座椅安全頭枕的主要作用是 。
A.在車輛行駛過程中使頭部放鬆
B. 車輛發生追尾事故時保護頸椎
C. 車輛發生追尾事故時保持正確姿勢
D.長時間駕駛時使頸部放鬆
答案:B
6.2.1.10 調節座椅頭枕高度,使頭枕中心 。
A.抵住脖子
B.與頸平齊
C.與頭平齊
D.抵住頸椎
答案:C
6.2.1.11 駕駛車輛上道路行駛前,應系好安全帶,其主要目的是 。
A.避免受到管理部門的處罰
B.固定乘坐位置
C.使後背緊靠背椅
D.在車輛發生碰撞或緊急制動時,有效保護身體
答案:D
6.2.1.12 裝有安全氣囊的車輛在行駛中,前排乘員 。
A.應當系好安全帶
B.不必系安全帶
C.安全帶可系可不系
D.用手抓住安全帶
答案:A
6.2.1.13 駕駛人調整座椅時,應調整到 的位置。
A.雙手伸直後手尖能碰到轉向盤頂端
B.雙手伸直後手腕過轉向盤頂端
C.加速踏板踏輕松踏到底
D.能將離合器踏板和制動踏板輕松踏到底
答案:D
6.2.1.14 出車前應檢查機動車轉向機構、燈光和 等是否完好。
A.制動
B.後排座椅
C.隨車工具
D.音響
答案:A
6.2.2 判斷題:(12題)
6.2.2.1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或閃爍,若暫時未發現操縱異常,可以繼續行駛。
答案:錯誤
6.2.2.2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或閃爍,表示制動系統出現異常。
答案:正確
6.2.2.3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提醒需要添加機油。
答案:錯誤
6.2.2.4 儀錶板上的「 」燈亮,表示安全帶插頭未插入固定扣。
答案:正確
6.2.2.5 儀錶板上的「 」燈亮,是提醒駕駛人座椅位置調整不當。
答案:錯誤
6.2.2.6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表示車內溫度異常。
答案:錯誤
6.2.2.7 行車途中,儀錶板上的「 」燈亮起,表示機油量可能不足、機油壓力過低。
答案:正確
6.2.2.8 儀錶板上的「 」燈亮,表示已開啟近光燈。
答案:錯誤
6.2.2.9 儀錶板上的「 」燈亮,表示已開啟防霧燈。
答案:錯誤
6.2.2.10 駕駛裝有安全氣囊的汽車,應當系好安全帶。
答案:正確
6.2.2.11 駕駛裝有安全氣囊的汽車,不必系安全帶。
答案:錯誤
6.2.2.12 儀錶板上的「 」燈亮,表示已開啟近光燈。
答案:錯誤
6.3 車輛日常檢查和維護基本知識 (20題)
6.3.1 選擇題:(10題)
6.3.1.1 汽車日常維護以清洗、補給和 為主要內容。
A.檢查
B.排故
C.試車
D.緊固
答案:A
6.3.1.2 行車前應檢查機動車的轉向機構、輪胎、照明信號和 等裝置是否完好。
A.隨車工具
B.制動
C.座椅
D.備胎
答案:B
6.3.1.3 汽車轉向盤的最大自由轉動量不得超過 。
A.5度
B.30度
C.10度
D.20度
答案:B
6.3.1.4 發動機艙的日常檢查與維護的項目有 。
A.發動機溫度
B.點火正時
C.機油、冷卻液、制動液量
D.發動機有無異響
答案:C
6.3.1.5 檢查發動機機油時,應把車停在平坦的地方,在發動機 進行。
A.熄火後立即
B.怠速時
C.高轉速時
D.冷車起動之前或熄火30分鍾後
答案:D
6.3.1.6 行駛途中停車時,應檢查各部位有無漏水、 、漏氣三漏現象。
A.漏雨
B.漏電
C.漏油
D.漏光
答案:C
6.3.1.7 車輛日常維護時,應保持輪胎氣壓正常,檢查輪胎外表有無破損,並 。
A.更換新輪胎
B.進行輪胎換位
C.清洗輪胎
D.清除胎紋間雜物
答案:D
6.3.1.8 檢查輪胎時,從輪胎表面到溝槽底部的橡膠厚度應不低於 ,否則應更換輪胎。
A.1.6毫米
B.1.2毫米
C.1.0毫米
D.0.8毫米
答案:A
6.3.1.9 使用已經有裂紋或損傷的輪胎行駛,容易引起 。
A.車輛跑偏
B.爆胎
C.轉向失控
D.增大行駛阻力
答案:B
6.3.1.10 專用備胎使用的錯誤做法是 。
A.作為正常輪胎長期使用
B.發生爆胎時臨時使用
C.在輪胎漏氣臨時使用
D.不能作為正常輪胎使用
答案:A
6.3.2 判斷題:(10題)
6.3.2.1 行車前的檢查有駕駛室內檢查、發動機艙檢查、車輛外部檢查、輪胎檢查。
答案:正確
6.3.2.2 檢查離合器踏板時,應將踏板踏到底,檢查踏板與車廂板之間的間隙是否合適。
答案:錯誤
6.3.2.3 檢查刮水器時,盡量在乾燥狀態下進行。
答案:錯誤
6.3.2.4 行車前發動機艙的檢查包括玻璃清洗液、機油、冷卻液、蓄電池液、制動液、風扇傳動帶等項目。
答案:正確
6.3.2.5 為了避免爆胎,平時一定要定期檢查輪胎的氣壓是否符合標准,外表有無損傷等,清理胎紋間雜物。
答案:正確
6.3.2.6 為了避免爆胎,要定期進行輪胎換位,適當降低輪胎氣壓。
答案:錯誤
6.3.2.7 專用備胎只能在輪胎漏氣或者發生爆胎時臨時使用。
答案:正確
6.3.2.8 專用備胎不僅是在輪胎漏氣或者發生爆胎時臨時使用,也可作為正常輪胎使用。
答案:錯誤
6.3.2.9 輪胎氣壓高於或低於標准均會導致爆胎。
答案:正確
6.3.2.10 使用已經有裂紋或損傷的輪胎行駛,容易引起爆胎。
答案:正確
8. 汽車傳動系統的作用是
傳動系的基本功用是將發動機發出的動力傳給汽車的驅動車輪,產生驅動力,使汽車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駛。 傳動系一般由離合器、變速器、萬向傳動裝置、主減速器、差速器和半軸等組成。
9. 車輛由哪幾部分組成每部分有何作用
車輛的基本構造由車體、車底架、走行部、車鉤緩沖裝置和制動裝置五大部分組成。 車體是車輛上供裝載貨物或乘客的部分,又是安裝與連接車輛其他組成部分的基礎。早期車輛的車體多以木結構為主,輔以鋼板、弓形桿等來加強。近代的車體以鋼結構或輕金屬結構為主。 車底架就是由各種縱向和橫向鋼梁組成的長方形構架。它承托著車體,是車體的基礎。車底架承受上部車體及裝載物的全部重量,並通過上、下心盤將重量傳給走行部。在列車運行時,它還承受機車牽引力和列車運行中所引起的各種沖擊力及其他外力。 走行部是車輛在牽引動力作用下沿線路運行的部分。走行部的作用是保證車輛靈活、安全平順地沿鋼軌運行和通過曲線;可靠地承受作用於車輛各種力量並傳給鋼軌;緩和車輛和鋼軌的相互沖擊,減少車輛振動,保證足夠的運行平穩性和良好的運行質量;具有可靠的制動機構,使車輛具有良好的制動效果。 車鉤緩沖裝置是用於使車輛與車輛,機車或動車相互連掛,傳遞牽引力,制動力並緩和縱向沖擊力的車輛部件。它由車鉤,緩沖器、鉤尾框,從板等組成一個整體,安裝於車底架構端的牽引梁內。為了保證車輛連掛安全可靠和車鉤緩沖裝置安裝的互換性,我國鐵路機車車輛有關規程規定:車鉤緩沖器裝車後,其車鉤鉤舌的水平中心線距鋼軌面在空車狀態下的高度,客車為880mm(允許+10mm,-5mm誤差),貨車為880mm(±10mm)。兩相鄰車輛的車鉤水平中心線最大高度差不得大於75mm。 列車制動就是人為地制止列車的運動,包括使它減速,不加速或停止運行。對已制動的列車或機車解除或減弱其制動作用,則稱為「緩解」。為施行制動和緩解而安裝在列車上的一整套設備,總稱為列車「制動裝置」。
10. 列車轉向架的基本作用
1。車體坐落在轉向架上,通過軸箱裝置將車輪沿鋼軌方向的滾動轉化為車輛沿線內路方向的平動容
2.支撐車體,承受並傳遞車體與輪對間載荷,並使軸重平均分配
3.從分利用輪軌間黏著,傳遞牽引力與制動力
4.緩和線路不平順對車輛的沖擊,保證良好運行平穩性和安全性
5.保證車輛有良好的直線穩定性和曲線通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