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太陽能自動跟蹤裝置的設計
我設計過一個方案,但和你的很不同。至於書籍就看寫太陽能電池的,回裡面有聚光太陽能電池答的章節,若是想要了解更深入,可看半導體物理(對於非物理專業的人來說有一定難度)。要是真的想把它職業化,建議讀一些前沿的論文(在網上可以找到,你若是學生的話,學校的圖書和網路資源更便利、豐富)。
② 關於國內外太陽能自動跟蹤裝置的研究現狀,求資料!
在太陽能跟蹤方面, 我國在 1997 年研製了單軸太陽跟蹤器, 完成了東西方向的自動 跟 蹤,而南北方專向則通過屬手動調節,接收器的接收效率提高了。[16]1998 年美國加州成功 的 研究了 ATM 兩軸跟蹤器,並在太陽能面板上裝有集中陽光的透鏡,這樣可以使小塊的太 陽 能面板硅收集更多的能量, 使效率進一步提高。 2002 年 2 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推出了新 型 太陽能跟蹤裝置, 該裝置利用控制電機完成跟蹤, 採用鋁型材框架結構, 結構緊湊, 量輕, 重 大大拓寬了跟蹤器的應用領域。在國內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也相繼開展了這方面 的研究, 1992 年推出了太陽灶自動跟蹤系統,1994 年《太陽能》雜志介紹的單軸液壓自 4 動跟蹤器,完成了單向跟蹤。 目前,[17]太陽追蹤系統中實現追蹤太陽的方法很多,但 是不外乎採用如下兩種方式: 一種是光電追蹤方式,另一種是根據視日運動軌跡追蹤;前者 是閉環的隨機系統,後者是 開環的程式控制系統。
③ 跪求...基於51單片機自動跟蹤陽光太陽能熱水器控制系統的設計
你還真是挺執著的,呵呵。如果簡單一點,可以通過時鍾來控制,不過這個有誤差,也需要頻繁調試。最好的是光線跟蹤和集熱管移動分開來實現。用體積較小的光敏電阻(放置在金屬管裡面,類似槍管),加萬向移動的馬達支架來尋找最佳的角度;角度確定後再啟動集熱管移動的馬達到此位置。移動頻率可以設置為一小時移動一次,如果只是在水平方向上移動的話還是有點意義的,否則跟蹤本身消耗的的能量太大,就得不償失了。
④ 太陽能單軸跟蹤系統原理是
單軸跟蹤系統可分為水平單軸跟蹤、不同傾角單軸跟蹤、最佳傾角跟蹤;
水平單軸跟蹤只需要調整太陽電池方陣主軸旋轉角,從而准確跟蹤太陽的時角,並不跟蹤太陽赤緯角,僅適用於低緯度地區。
不同/最佳傾角單軸跟蹤,根據當地緯度決定傾角的角度。
⑤ 關於光伏跟蹤的幾個疑問
這個資料供參考:可能所問非所答
雙軸跟蹤優勢
當今,利用太陽能發電已成為新能源利用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太陽能光伏組件陣列是實現光電轉換的主要器件,光伏系統的發電量大小除與電池板功率和運行狀況有關外,還與能量的轉換效率有關,直接影響性能的好壞。因此太陽能光伏組件陣列的安裝方式對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效率影響非常大。傳統的太陽能光伏組件大都採用固定式安裝,即電池板固定在支架結構上,不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這樣的結果是將嚴重影響轉換效率。據測算,如果系統與太陽光線角度存在25°的偏差,就會因垂直射入的輻射能減少而使光伏陣列的輸出功率下降10%左右,這是因為太陽能光伏組件陣列的發電量與陽光光線入射角度有關,光線垂直與組件平面時光伏陣列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最大,其發電量最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太陽自動跟蹤系統應運而生,採用太陽自動跟蹤系統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電池組件與太陽光光線的始終垂直。
目前使用廣泛的有三種太陽光伏自動跟蹤系統,包括水平單軸跟蹤、傾緯度角斜單軸跟蹤和雙軸跟蹤,其中水平單軸跟蹤和傾斜單軸跟蹤只有一個旋轉自由度,雙軸跟蹤具有兩個旋轉自由度。三種跟蹤系統採用的跟蹤控制策略為主動式跟蹤控制策略,通過計算得出太陽在天空中的方位,並控制光伏陣列朝向。這種主動式光伏自動跟蹤系統能夠較好的適用於多霜雪、多沙塵的環境中,在無人值守的光伏電站中也能夠可靠工作。從跟蹤是否連續的角度看,所研製的光伏自動跟蹤系統採用了步進跟蹤方式,與連續跟蹤方式相比,步進跟蹤方式能夠大大的降低跟蹤系統自身能耗。
下圖是某地不同安裝情況組件接收到的輻射強度(度/平方米/日)對比數據。
水平面 最佳傾角安裝 水平單軸跟蹤 傾緯度角斜單軸跟蹤 雙軸跟蹤
一月 2.78 5.38 4.97 6.77 7.44
二月 3.79 5.95 5.88 7.46 7.75
三月 4.86 6.07 7.04 7.99 8.00
四月 5.90 6.20 8.27 8.61 8.70
五月 6.53 6.10 8.50 8.33 8.71
六月 6.35 5.67 7.90 7.51 8.03
七月 5.99 5.46 7.45 7.17 7.59
八月 5.66 5.62 7.47 7.54 7.73
九月 4.91 5.64 6.65 7.27 7.27
十月 4.08 5.74 5.77 7.06 7.16
十一月 2.92 5.13 4.76 6.39 6.75
十二月 2.32 4.65 4.19 5.79 6.45
年平均數 4.68 5.63 6.57 7.32 7.63
逐月數據比較
年平均值比較
從上表中可以知道,與水平相比,最佳傾角安裝可提高發電量20.3%,水平單軸安裝可提高40.3%,傾緯度角斜單軸跟蹤可提高56.4%,雙軸跟蹤可提高63.3%。
⑥ 光伏發電斜單軸或雙軸跟蹤控制系統中有個叫「反向跟蹤功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個跟蹤法求解!
當矩陣陣列中任意一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控制機構判斷出其所在的支架安裝面被與其相鄰的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支架安裝面遮擋產生陰影時,矩陣陣列中的所有太陽能發電裝置的控制機構控制調整機構來調整支架安裝面趨向水平方向運行直至陰影消除。採用反向跟蹤功能,減少陰影遮擋,實現發電量最大化。
⑦ 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與系統集成的目錄
第1章 太陽能資源
1.1 太陽能利用的必要性與利用方式
1.2 太陽能資源的特點
1.3 衡量太陽輻射的指標
1.3.1 輻照度
1.3.2 光譜強度分布
1.3.3 直射輻射(直射光/平行光)與散射輻射(散射光)
1.4 影響接收地表太陽輻射的因素
1.4.1 大氣質量數AM(Air.Mass)與緯度
1.4.2 AM1.5 標准光譜
1.4.3 接收面朝向
1.4.4 追蹤太陽機制
1.5 世界與中國的太陽輻照分布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伏發電原理與光伏電池
2.1 光伏技術基本原理
2.1.1 光生伏特效應
2.1.2 本徵半導體、P型、N型半導體
2.1.3 P.N結
2.1.4 太陽能電池的原理與轉換效率
2.2 第一代晶體硅太陽能電池
2.2.1 單晶硅太陽能電池
2.2.2 多晶硅太陽能電池
2.3 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
2.3.1 硅基薄膜電池
2.3.2 銅銦鎵硒
2.3.3 碲化鎘
2.4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
2.4.1 染料敏化電池(Dye.Sensitized.Solar.Cell,DSSC)
2.4.2 有機光伏電池(Organic.Photovoltaic,OPV)
2.4.3 量子點電池
2.5 Ⅲ.Ⅴ族多結電池與聚光光伏
2.5.1 Ⅲ.Ⅴ族多結電池
2.5.2 Ⅲ.Ⅴ族多結聚光電池
2.6 太陽能光伏電池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伏組件
3.1 晶體硅光伏組件
3.1.1 電池連接方式
3.1.2 組件構成
3.1.3 組件特性與參數
3.2 薄膜光伏組件
3.2.1 電池連接方式
3.2.2 組件構成
3.2.3 組件特性與參數
3.3 聚光光伏組件
3.3.1 組件構成
3.3.2 組件特性與參數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伏發電系統
4.1 光伏發電系統基本原理與組成
4.2 光伏發電系統的類型
4.2.1 並網與離網光伏發電系統
4.2.2 地面光伏系統及與建築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
4.3 自發自用的建築屋頂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
4.3.1 工程安裝
4.3.2 資金投入與回報
4.3.3 社會效益
4.3.4 潛在經濟效益
4.3.5 推廣自發自用分散式屋頂光伏系統
4.4 光伏發電成本
4.4.1 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構成
4.4.2 均化發電成本(Levelized.Cost.of.Electricity,LCOE)
4.5 光伏系統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5章 光伏系統的設計
5.1 光伏系統容量與發電量的設計計算
5.1.1 系統設計思路、步驟與內容
5.1.2 與設計相關的因素與技術條件
5.1.3 方陣傾角的選擇
5.1.4 日照與陰影分析
5.1.5 系統裝機容量、發電量計算方法
5.2 光伏系統的結構設計
5.2.1 確定光伏電站現場布置
5.2.2 光伏組件強度、重量與尺寸
5.2.3 方陣基礎與支架設計
5.2.4 配電房安排
5.3 光伏系統的電氣設計
5.3.1 直流匯流箱的配置
5.3.2 逆變器的選型
5.3.3 交直流配電櫃設計
5.3.4 防雷與接地系統設計
5.3.5 蓄電池組的設計
5.4 並網接入設計
參考文獻
第6章 光伏逆變器
6.1 逆變器的定義與分類
6.1.1 逆變器的定義
6.1.2 逆變器的分類
6.1.3 逆變器的發展前景
6.2 光伏逆變器
6.2.1 光伏逆變器的分類
6.2.2 逆變器的工作原理
6.2.3 國內外逆變器發展現狀
6.3 光伏離網逆變器
6.3.1 額定輸出容量
6.3.2 輸出電壓穩定度
6.3.3 整機逆變效率
6.3.4 過載保護功能
6.3.5 設備啟動性能
6.4 光伏並網逆變器
6.4.1 最大功率跟蹤
6.4.2 防孤島效應
6.4.3 自動運行與停機功能
6.4.4 自動電壓調整
6.4.5 直流檢測
6.5 逆變器製作及其使用維護
6.5.1 逆變器的工作原理
6.5.2 逆變器製作過程
6.5.3 逆變器的操作使用與維護檢修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伏發電儲能裝置
7.1 鉛酸蓄電池
7.1.1 鉛酸蓄電池簡介
7.1.2 鉛酸蓄電池的性能參數
7.1.3 免維護鉛酸蓄電池
7.1.4 膠體蓄電池
7.2 其他儲能電池與器件
7.2.1 鎳鎘電池
7.2.2 鎳氫電池
7.2.3 鋰離子電池
7.2.4 超級電容器
7.3 蓄電池充放電控制與管理
7.3.1 光伏控制器的分類與電路原理
7.3.2 光伏控制器的性能特點與技術參數
7.3.3 光伏控制器的選型配置
參考文獻
第8章 其他電氣設備與部件
8.1 直流側設備
8.1.1 匯流箱
8.1.2 直流配電櫃
8.1.3 離網控制器
8.1.4 儲能蓄電池
8.1.5 光伏電纜
8.1.6 其他元器件
8.2 交流側設備
8.2.1 交流配電櫃
8.2.2 防逆流元件
8.2.3 交流防雷元件
8.2.4 配電盤
8.2.5 單向電能表(發電與用電)
8.2.6 乾式變壓器
8.3 並網監控系統設計
8.3.1 監控主機
8.3.2 網路版監控軟體
8.3.3 系統調度
8.3.4 系統通信
8.3.5 諧波控制
參考文獻
第9章 光伏追日系統
9.1 光伏追日系統的類型
9.2 光伏追日系統對組件「有效」效率的影響
9.2.1 採用追日系統的平板光伏組件
9.2.2 聚光光伏組件
9.3 光伏追日系統的工作原理
9.3.1 光伏追日系統的組成
9.3.2 簡單追日機制示例
9.3.3 光伏追日系統的設計示例
9.4 光伏追日系統的技術參數
9.5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用對日單軸自動跟蹤裝置技術要求
參考文獻
第10章 光伏電站的施工、檢測與維護
10.1 光伏電站施工
10.1.1 方陣基礎及其光伏發電系統施工
10.1.2 配電設備及其設備之間線纜施工
10.1.3 防雷接地及其監控檢測系統施工
10.2 光伏系統檢測及其檢測儀器
10.2.1 設備外觀檢查
10.2.2 設備性能測試
10.2.3 光伏方陣絕緣電阻的測量
10.2.4 逆變設備絕緣電阻的測量
10.2.5 接地電阻測量
10.2.6 絕緣電阻測量
10.2.7 電能質量與並網保護裝置測試
10.3 光伏電站管理維護
10.3.1 建立光伏電站的管理體系
10.3.2 光伏電站維護管理的基本內容
10.3.3 光伏電站日常管理的制度
參考文獻
第11章 光伏發電系統效益與運營模式
11.1 光伏發電的效益
11.1.1 綜述
11.1.2 經濟成本
11.1.3 減排效益
11.1.4 社會效益
11.1.5 能量回報
11.2 光伏發電市場的政策扶持
11.2.1 國外光伏發電扶持政策
11.2.2 國內光伏發電政策
11.3 並網光伏系統開發模式
11.3.1 地面並網光伏電站
11.3.2 分散式並網光伏系統
11.4 並網光伏系統的運營模式
11.4.1 上網電價(FIT)模式
11.4.2 節能表現協議(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
11.4.3 電力購買協議(PPA)
11.5 離網光伏系統開發與運營模式
參考文獻
第12章 中國光伏市場與政策
12.1 中國太陽能光伏市場現狀
12.1.1 「光伏大國」
12.1.2 「兩頭在外」
12.1.3 「突圍之路」
12.1.4 國內光伏市場發展歷程
12.1.5 上網電價——特許招標
12.2 市場前景預測
12.2.1 我國太陽能市場潛力
12.2.2 世界太陽能市場發展
12.2.3 中國太陽能發展現狀及前景預測
12.3 適合中國國情的光伏政策
12.3.1 中國能源現狀與經濟轉型概述
12.3.2 觀念轉變
12.3.3 政策的可行性、科學性
12.3.4 國內光伏政策的現狀和展望
參考文獻
第13章 光伏發電的其他應用
13.1 太空光伏發電站
13.1.1 微波輸電的發展史
13.1.2 微波輸能的基本原理
13.1.3 SSPS計劃的由來
13.1.4 SSPS計劃的原理
13.1.5 太空光伏電站的技術與經濟問題
13.2 電動車光伏充電站
13.2.1 電動車充電站的基本原理
13.2.2 光伏充電站設計
13.2.3 電動車光伏充電站投資成本
參考文獻
第14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應用實例
14.1 深圳福田園博園1MWP光伏屋頂並網電站
14.1.1 項目安裝地情況
14.1.2 環境與資源情況
14.1.3 光伏電站方案描述
14.1.4 光伏電站主要設備
14.1.5 環保效益
14.1.6 社會效益
14.1.7 經濟效益
14.2 內蒙古烏海科技館50kWP光伏屋頂並網電站
14.2.1 項目安裝地情況
14.2.2 環境與資源情況
14.2.3 光伏電站方案描述
14.2.4 光伏電站主要設備
14.2.5 環保效益
14.2.6 社會效益
14.2.7 經濟效益
14.3 深圳市寶安區新湖中學4.32kWP光伏地面離網電站
14.3.1 項目安裝地情況
14.3.2 光伏電站方案描述
14.3.3 光伏電站主要設備
14.3.4 環保效益
14.3.5 社會效益
14.3.6 經濟效益
14.4 杭州萬輪科技創業中心5.12kWP光伏屋頂並網電站
14.4.1 項目安裝地情況
14.4.2 環境與資源情況
14.4.3 光伏電站方案描述
14.4.4 光伏電站主要設備
14.4.5 環保效益
14.4.6 社會效益
14.4.7 經濟效益
14.5 鞏義市青龍山莊50kWP地面光伏並網電站
14.5.1 項目安裝地情況介紹
14.5.2 環境與資源情況
14.5.3 光伏電站方案描述
14.5.4 光伏電站主要設備
14.5.5 環保效益
14.5.6 社會效益
14.5.7 經濟效益
附錄1 「關於實施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通知」
附錄2 關於做好2010年金太陽集中應用示範工作的通知
附錄3 第二批光伏特許權招標結果公告
附錄4 金太陽示範工程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
附錄5 金太陽示範工程和太陽能光電建築應用示範工程關鍵設備入圍企業目錄
附錄6 2010年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目錄
⑧ c語言程序編寫太陽能電池板單軸跟蹤系統程序(利用光電檢測跟蹤)急用,在線等
你好!你這是單片機的作業了,說實話,有點難度
1、光照的檢測,是否充足
2、根據光照和時間控制步進電機
3、光照不足的時候,根據時間控制
需要協助你完成嗎?
⑨ 當前太陽能跟蹤匯集裝置存在哪些問題
以下是國內外對於太陽跟蹤裝置的研究。美國Blackace,在1997年研製了單軸太陽跟蹤器,完成了東西方向的白動跟蹤,而南北方向則通過手動調節,接收器的熱接收率提高了15%。1998年美國加州成功的研究了ATM兩軸跟蹤器,並在太陽能面板上裝有集中陽光的涅耳透鏡,這樣可以使小塊的太陽能面板硅收集的能暈,使熱接收率進一步提高。Joel.H.Goodman研製了活動太陽能方位跟蹤裝置,該裝置通過人一南徑回轉台使人陽能接收器可從東到西跟蹤太陽,這個方位跟蹤器具有人直徑的軌跡,通風窗體是自晝光照鼓膜ii』i構窗體,窗體上面是圓頂結構,成排的太陽能收集器可以從為、到西跟蹤太陽,以提高夏人季』l\』里能舉的獲取率。2002年2月美國亞利桑那人學推出了新型太陽能跟蹤裝置,該裝置利用控制電機完成跟蹤,採用鋁型材框架結構,結構緊湊,重量輕,人人拓寬了跟蹤器的應用領域。1994年在德國北部,太陽能廚房投入使用,該廚房也採用了單軸太陽能跟蹤裝置121。捷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則以形狀記憶合金調節器為基礎,通過日照溫度的變化實現了單軸被動式太陽跟蹤。圖1.1,1.2為兩種太陽跟蹤裝置。手頭有一篇關於太陽能跟蹤裝置的論文,有一節是講國內外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的,留個郵箱,我可以發給你,不過要用CAJViewer才能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