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把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闡述清楚
概念結構設計的任務是在需求分析階段產生的需求說明書的基礎上,按照特定的方法把它們抽象為一個不依賴於任何具體機器的數據模型,即概念模型.概念模型使設計者的注意力能夠從復雜的實現細節中解脫出來,而只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的組織結構和處理模式上.概念模型具有以下的特點:
l、概念模型是對現實世界的抽象和概括,它真實、充分地反映了現實世界中事物和事物之間的聯系,能滿足用戶對數據的處理要求.
2、由於概念模型簡潔、明晰、獨立於計算機,很容易理解,因此可以用概念模型和不熟悉計算機的用戶交換意見,使用戶能積極參與資料庫的設計工作,保證設計工作順利進行.
3、概念模型易於更新,當應用環境和應用要求改變時,容易對概念模型修改和擴充.
4、概念模型很容易向關系、網狀、層次等各種數據模型轉換.邏輯結構設計的任務是將基本概念模型圖轉換為與選用的數據模型相符合的邏輯結構.邏輯結構設計的步驟:概念模型、一般數據模型、特定持的數據模型、優化的數據模型.物理設計的任務是根據具體計算機系統(DBMS和硬體等)的特點,為給定的資料庫模型確定合理的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所謂的「合理」主要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要使設計出的物理資料庫佔用較少的存儲空間,另一個對資料庫的操作具有盡可能高的速度.
⑵ 系統設計中物理設計有哪幾個方面
所謂物理設計主要是指資料庫在物理設備上的存貯結構和存取方法。一句話,如果說資料庫的邏輯結構是面向現實世界、面向用戶的話,那麼資料庫物理設計則是面向計算機世界的。
物理設計可分兩步:第一步先確定資料庫的物理結構;第二步評價物理結構的性能。評價的重點是時間和空間的效率,若滿足,則繼續向下進行,否則就重新修改設計。
⑶ 如何寫軟體設計的技術路線
技術路線:
本課題將應用軟體工程原則,嚴格按照項目計劃、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物理設計、編碼、實現與維護等步驟進行。
⑷ 物理方案設計
用一個「倒順開關」就可以實現。正轉反轉可以直接切換。倒順開關可以用雙刀雙制開關製作。兩個方向插口用導線交叉連接。中間做輸出即可。
⑸ 系統物理設計過程及實施過程
資料庫設計的過程(六個階段)
1.需求分析階段
准確了解與分析用戶需求(包括數據與處理)
是整個設計過程的基礎,是最困難、最耗費時間的一步
2.概念結構設計階段
是整個資料庫設計的關鍵
通過對用戶需求進行綜合、歸納與抽象,形成一個獨立於具體DBMS的概念模型
3.邏輯結構設計階段
將概念結構轉換為某個DBMS所支持的數據模型
對其進行優化
4.資料庫物理設計階段
為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和存取方法)
5.資料庫實施階段
運用DBMS提供的數據語言、工具及宿主語言,根據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的結果
建立資料庫,編制與調試應用程序,組織數據入庫,並進行試運行
6.資料庫運行和維護階段
資料庫應用系統經過試運行後即可投入正式運行。
在資料庫系統運行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對其進行評價、調整與修改
設計特點:
在設計過程中把資料庫的設計和對資料庫中數據處理的設計緊密結合起來將這兩個方面的需求分析、抽象、設計、實現在各個階段同時進行,相互參照,相互補充,以完善兩方面的設計
⑹ 技術路線
以層次分析思想為主線,將高分辨層序地層學原理、沉積相精細分析、儲層非均質性分析及流動單元納為一體,由大到小、由粗到細分層次解剖儲層的非均質體系,最終建立儲層流動單元模型(圖1-13)。
圖1-13 河流相儲層流動單元的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流程圖
具體技術路線為:
1)高解析度地震層序地層學研究:利用貫穿研究區的高解析度的地震剖面及VSP資料在整套地層中進行構造層序解釋,確定盆地三級層序地層界限,通過井-震對比,建立地震-地質模型及地震層序地層格架。
2)露頭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在沉積露頭區,以地層接觸關系、岩性與顏色變化、古土壤、河流侵蝕作用、岩相的垂向變化以及堆砌樣式等標志准確識別不同級次的基準面旋迴界面與成因單元,並將露頭層序分析成果應用到岩心層序界面和地震層序界面的識別。
3)岩心高解析度地震層序地層學研究:通過對岩心反復系統的觀察描述,全面收集各種沉積相標志,確定沉積間斷、沖刷面、各種接觸關系、沉積事件、沉積環境、水體深度、介質能量大小、沉積速率、相序類型及沉積旋迴類型的轉換面,結合樣品室內鑒定測試資料,綜合分析確定層序界面、劃分不同級次的地層層序,並通過岩-電層序對比(在對關鍵取心井建立四性(岩性、物性、含油性、電性)關系的前提下進行)建立取心段的不同類型的層序分界和相轉換面及短期、中期基準面旋迴層序測井響應模型;同時,通過岩心層序剖面與VSP資料標定地震剖面,建立井-震對比模型。
4)測井高解析度層序地層學研究:通過岩-電層序模型的測井曲線特徵,選擇以自然伽馬為主,電阻率、自然電位和時差為輔的測井系列,根據測井曲線與岩心關系建立模型,然後將此模型運用到非取心段測井曲線的層序界面識別(測井曲線的突變接觸界面),在對各單井組合測井曲線進行綜合分析、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層序劃分和岩相解釋。
5)建立等時地層格架:以單井剖面上相序、相組合及不同級次基準面旋迴劃分結果,建立不同級次高解析度時間地層對比格架。
6)沉積相精細分析:以單井沉積微相分析為主要手段,利用高解析度時間序列及相控等時原理,在等時地層格架內研究相對應的沉積相演化序列,結合井間沉積微相對比和地震特殊處理資料(物性與含氣性的地震響應模型),確定儲集層沉積相類型、疊置樣式、規模及展布方向。
7)儲層非均質性分析:通過中短期旋迴內儲層的宏觀、中觀和微觀非均質性分析,從儲層的岩性組成、垂向連通性與夾層分布、橫向連續性、產能、裂縫發育程度、碎屑成分、孔隙類型、孔隙結構、成岩作用等方面全面深入地分析儲層的非均質性特徵及其對儲層的物性和產能的影響。
8)儲層流動單元研究:從基準面旋迴與流動單元的層次性分析入手,選取合理參數,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單井成因砂體級的中小尺度流動單元的識別與評價,分析各短期旋迴內流動單元的垂向疊置樣式與側向分割特徵,探討基準面旋迴與流動單元的關系,並結合岩石物理相主要短期旋迴流動單元的平面分布特徵分析。
在技術路線的執行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點、線、面、體、時」的循序漸進和有機結合:①利用取心井岩心觀察、岩相、室內實驗分析、粒度、岩礦、古生物、測井和錄井等資料,進行單井層序地層和沉積微相研究(「點」);②建立井-震剖面、鑽井層序對比和沉積微相剖面及地震反演剖面(「線」);③結合砂泥百分比圖、砂岩等厚圖、砂岩粒度等值線圖、重礦物分布圖編制沉積相平面分布圖(「面」);④建立三維沉積模式圖(「體」);⑤在低級次高精度等時格架內,開展沉積體對比(「時」)。
2)模型對比:以取心井為基礎建立的地質模型,是最為可靠的。根據測井曲線與岩心關系建立取心段不同類型的層序分界和相轉換面及短期、中期基準面旋迴層序測井響應模型,為非取心段提供可供對比的層序地層與沉積相模型。
3)宏觀與微觀、常規化驗與現代測試技術相結合:岩心可提供最直觀、最可靠的層序地層與相標志,因此要對岩心進行仔細的觀察、描述、取樣、照相、錄像;同時在室內利用多功能顯微鏡,研究其微觀標志,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
4)地質與地球物理相結合:以鑽井和測井資料為基礎,開展地震反演,是井間儲層和含氣性預測的重要工具。
⑺ 初中物理設計實驗步驟
例題2的主要實驗步驟:①按照電路圖連接電路:滑動變阻器、電阻箱、電流表、開關、電源串聯在一起,電壓表並聯在電阻箱兩端。②使電阻箱接入電路的電阻為R1,測出此時的電路中的電流I,電阻箱兩端的電壓U1。③增大電阻箱接入電路的阻值,使之為R2,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電路中的電流保持I不變,測出此時電阻箱兩端的電壓U2。④計算U1/U2,R1/R2,比較U1/U2和R1/R2,得出結論。如果U1/U2=R1/R2,則說明「當通過導體電流不變時,電阻兩端電壓與該電阻的阻值成正比」。
⑻ 物理結構的設計過程通常包括哪些步驟
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物理結構設計,資料庫實施。
⑼ 基本原理與技術路線
油水層識別是利用油田測井資料對測井數據進行解釋的重要內容,結論的准確度對油田的開發生產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常規採用鑽井地質錄井、地球物理測井和地層測試資料綜合分析的方法識別油水層,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並成為識別油水層的傳統的方法。地球物理測井是油氣層判識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根據儲層岩石中流體物理性質的差異解釋油氣水層。用於油水層識別的測井信息和岩性、物性等參數屬性眾多,如自然伽馬、自然電位、井徑、聲波時差、密度、補償中子、微球型聚焦電阻率、中感應電阻率、深感應電阻率等。近年來,現代測井解釋技術發展很快,在油水層識別方面先後出現了對應分析方法、神經網路學習方法、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等。在實際應用中,由於地質條件的復雜性,上述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它受儲層岩石成分、地層水礦化度、泥漿侵入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各因素之間關系不明確,油水層的類別與其影響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對應關系。容易漏判或錯判一些油氣層,給油田的勘探開發造成損失。
地球化學方法可以直接、准確地確定油砂體中的含油程度。近年來人們曾提出一些根據地球化學特徵分析油水層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主要綜合應用地球化學特徵對油水層作定性判斷,並未提出可以在油田推廣的定量判識油水層的圖版。張枝煥等(2008)研究了一種應用地球化學參數研究油層、水層、干層的新方法。這種方法有許多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優越性,並在松遼盆地新站油田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應用成效,可望成為判斷油水層的有效的補充手段。
本章充分利用柳北區塊沙三3油藏現有的9口老探井的岩心,系統採集油層、油水同層、水層與干層的岩心樣品各20~30件,以及一部分新鑽開發井的井壁取心樣品,洗出所含原油,進行棒薄層色譜絕對定量分析,求得岩樣的含油豐度(mg油/g岩石),建立含油豐度-孔隙度圖版,確立油層-油水同層-水層-干層的含油豐度與孔隙度判識界限,並結合地質錄井、地球物理及試油資料,檢驗判識標準的可靠性,並對比岩心與井壁取心樣品的判識效果。應用新鑽開發井的井壁取心樣品,求得其含油豐度與孔隙度,標繪在上述新建的含油豐度-孔隙度圖版上,用以判識油層、油水同層、水層或干層(圖3.1)。
圖3.1 油層、水層、干層的地球化學判識技術路線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