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小車動能變化與合外力對它所做功的關系.圖中A為小車,連接在小車後面的
(1)根據描點法作出圖象,如圖所示: 由動能定理可得:W=Fx= mv 2 - mv 0 2 = m(v 2 -v 0 2 ) △v 2 = x 則可知圖象的斜率等於 ,由圖可知,圖象的斜率為2.5;合外力F=0.25N; (2)實驗中是將物體的重力充當了小車的拉力,由於小車受到桌面的摩擦力,故會使合力小於物體的重力,造成較大的誤差,故應未平衡摩擦力(或小車受到的摩擦阻力的影響).措施是把木板不帶定滑輪的那一端適當墊高,以平衡摩擦力. 故答案為:(1)0.25;(2)未平衡摩擦力;把木板不帶定滑輪的那一端適當墊高,以平衡摩擦力
|
② (2012資陽三模)I、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於固定點P,
Ⅰ(1)由圖示彈簧測力計可知,其分度值是0.2N,彈簧測力計示數是3.60N;
(2)實驗過程中需要:A、應測量重物M所受的重力;B、彈簧測力計應在使用前校零;
C、拉線方向應與木板平面平行;物體重力大小與方向一定,O點確定後,彈簧測力計A拉力的大小與方向就確定了,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與方向也是確定的,沒有必要改變拉力,進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使O點靜止在同一位置,故操作D是不需要的;故選D.
(3)彈簧測力計A的指針稍稍超出量程,可以更換大量程的彈簧測力計或減小重物M的質量,或改變另一個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大小與方向,以減小A的示數.
Ⅱ(1)安阻法測電源電動勢與內阻的電路圖如圖甲所示;伏阻法測電源電動勢與內阻的實驗電路圖如圖乙所示;
(2)①採用安阻法測時選擇開關應旋至「直流電流100mA」;採用伏阻法時,選擇開關應應旋至「直流電壓2.5V」.
②由圖示電阻箱可知,電阻箱示數是1×10Ω+2×1Ω=12Ω.
(3)採用安阻法測電源電動勢與內阻時,E=I(r+R),則R=
-r,圖象為R-
圖象,圖象斜率等於電源

40?2 |
36?10 |
V=1.46V;圖象與縱軸交點截距是電路的總電阻,即干電池內阻與電阻箱阻值之和.
故答案為:Ⅰ、(1)3.60;(2)D;(3)更換大量程的彈簧測力計.
Ⅱ、(1)電路圖如圖甲所示;(2)①「直流電流100mA」;②12;(3)1.46;干電池與電阻箱.
③ (6分)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於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
(1)3.6 (2)ACD (3)①將A更換成較大量程的彈簧測力計② 減小重物M的質量
④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來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所受力的關系.滑道水平,用鉤碼所受的重力作為滑
(1)圖象表明當F≠0時,a=0.也就是說當繩子上有拉力時小車的加速度還為0,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 (2、3)設滑塊的質量為M,鉤碼的質量為m,滑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為f,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f=(M+m)a 解得:a= = 當m>>M時,a=g=10m/s 2,圖象趨於一條水平直線, 由圖象可知,當F=2N時,a=2m/s 2,此數據不在圖線的直線部分,說明不滿足m<<M的條件, (4)由F=2N得:m=0.2kg,再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mg-f=(M+m)a 2-1=(M+0.2)×2 解得:M=0.3kg 由f=μMg得: μ= 因為上述摩擦力包含紙帶與限位孔之間的摩擦力,所以在利用f=μMg計算滑動摩擦因數時,計算值比真實值大一些. 故答案為:(1)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1N;(2)所掛鉤碼質量太大;(3)一條水平直線;10;(4)0.3; ;偏大.
⑤ (2014眉山)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他在水平檯面上分別鋪上不同材料,
(1)用抄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小車的初速度相同; (2)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車在上面運動的距離最遠,則標記c是小車在木板表面下停下的位置. (3)由上述實驗可推理得:如果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4)同一小車從不同高度由靜止滑下,通過小車運動的距離可知克服阻力做功的多少,從而可判斷小車具有能量的大小,所以可以探究小車重力勢能與高度的關系,由於從不同高度滑下,到達水平面時的初速度不同,所以還可探究動能與速度的關系. (5)實驗中阻力對小車的影響程度或小車克服阻力做功的多少是通過小車運動的距離來反映的,用到了控制變數法. 故答案為:(1)初速度相同;(2)木板;(3)做勻速直線運動;(4)②④;(5)轉換法.
⑥ (7分)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請回答下列有關此實驗的問題: (1)該同學在實驗
(1)C (1分)(2)0.680(1分); 1.61(2分)(3)平衡摩擦力過度(1分) 砂和小砂桶的總質量回m不遠小於小答車和砝碼的總質量M(2分)
⑦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於固定點P,下端用細線掛一重物
(1)由圖示可知,彈簧測力計分度值為0.2N,其示數為3.6N. (2)A、彈簧測力計是測出力的版大小,所以權要准確必須在測之前校零,故A項需要; B、該實驗中不一定需要OB水平,故B項不需要; C、彈簧測力計A和B的示數分別為兩細線的力的大小,同時畫出細線的方向即為力的方向.雖懸掛重物的細線方向確定,但大小卻不知,所以要測重物重力,故C項需要; D、拉線方向必須與木板平面平行,這樣才確保力的大小准確性,故D項需要; E、該實驗中,改變拉力時,只要物體處於平衡狀態,兩彈簧拉力的合力與M的重力等大反向,因此O點不用每次靜止在同一位置,故E不需要; F、該實驗中AO與OB的夾角大小不會影響實驗結果,故F不需要. 故選:ACD. (3)當彈簧測力計A超出其量程,則說明彈簧測力計B與重物這兩根細線的力的合力已偏大.又由於掛重物的細線力的方向已確定,所以要麼減小重物的重量,要麼改變測力計B拉細線的方向,或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從而使測力計A不超出量程. 故答案為:(1)3.6;(2)ACD;(3)改變彈簧測力計B拉力的大小,減小重物M的質量.
⑧ (2013惠州二模)Ⅰ.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彈簧測力計A掛於固定點
I、(1)彈簧測力計讀數,每1N被分成5格,則1格就等於0.2N.圖指針落在3N到4N的第3格處,所以3.6N. 故答案為:3.6. (2)A、實驗通過作出三個力的圖示,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因此重物的重力必須要知道.故A項也需要; B、彈簧測力計是測出力的大小,所以要准確必須在測之前校零.故B項也需要; C、拉線方向必須與木板平面平行,這樣才確保力的大小准確性.故C項也需要; D、當結點O位置確定時,彈簧測力計A的示數也確定,由於重物的重力已確定,兩力大小與方向均一定,因此彈簧測力計B的大小與方向也一定,所以不需要改變拉力多次實驗.故D項不需要. 故選D. (3)當彈簧測力計A超出其量程,則說明彈簧測力計B與重物這兩根細線的力的合力已偏大.又由於掛重物的細線力的方向已確定,所以要麼減小重物的重量,要麼改變測力計B拉細線的方向,從而使測力計A不超出量程. 故答案為:改變彈簧測力計B的方向; 減小重物的質量. II、①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相鄰的時間間隔位移之差相等)得出: x34-x23=x23-x12=x12-x01 所以屬於紙帶A的是乙圖. ②△x=(6.11-3.00)=3.11cm 根據運動學公式△x=at2得: a= =3.1m/s 2③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因此有: v1==0.46m/s 故答案為:①乙;②3.1;③0.46.
⑨ (2013上海模擬)某同學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測定果蠅幼蟲的呼吸速率.實驗所用毛細管橫截面積為1mm2,實
A、圖中X為NaOH溶液,NaOH的作用是吸收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軟管夾關閉後液滴將向左移動回.所以A描述錯誤.答 B、20min~30min內毛細管中液滴移動的距離變化是130-65=65mm,體積變化是65mm×1mm2=65mm3,平均吸收速率為6.5mm3/min.所以B描述正確. C、若將試管充入N2,將X換為清水試管中積累了大量二氧化碳和N2,抑制了果蠅的無氧呼吸.所以C描述錯誤. D、增設的對照實驗應是不加果蠅,並將該裝置置於相同的環境中.所以D描述錯誤. 故應選B.
⑩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D.∵沒必要使得O點禁止在同一位置,只要看測力計的示數,和重物的重力。看是否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近似)不需要禁止在同一位置的。(補充一句:隨意跟換拉力角度都能到達O點)
與某同學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具箱家居
發布:2025-09-30 06:48:18
瀏覽:875
電動工具內容
發布:2025-09-30 05:49:03
瀏覽:5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