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 1 、關閉K 2 時,利用I、Ⅱ裝置,可進行的實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 2 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故答案為:白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放熱,待冷卻後打開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約占瓶內氣體體積的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所以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水發生反應,應向燒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 故答案為:紫色石蕊試液. ②要驗證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我們可進行如下操作: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說明廣口瓶中的氣體減少了;另外I中還會有氣泡產生,因為從Ⅲ中流入的稀鹽酸與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產物反應,產生了氣體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關閉K 1 、K 2 ,打開K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廣口瓶中,關閉K,充分反應後打開K 2 ,Ⅲ中稀鹽酸倒流入Ⅰ中有氣泡產生. |
② 某班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用來研究物質溶於水後溫度的變化. 試猜想:(1)裝置A產生
(1)硝酸銨溶於水吸熱,因此水會結冰,燒杯底和木板粘住;
(2)氫氧化鈉溶於水放熱,因此石蠟融化,燒杯底和木板脫離.
故答案為:(1)水會結冰,燒杯底和木板粘住;硝酸銨溶於水吸熱;(2)石蠟融化,燒杯底和木板脫離;氫氧化鈉溶於水放熱.
③ (2012朝陽區一模)某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甲同學認為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I、Ⅱ
(1)根據裝置I、Ⅱ的導管進出口順序可知,裝置Ⅱ只能用來收集難溶於水的氣體,因此利用裝置I、Ⅱ可收集氧氣、H2等難溶於水的氣體.
故答案為:製取氧氣(或製取不溶於水的氣體)
(2)白磷燃燒會產生大量白煙,並放出熱量;白磷燃燒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氣體積
1 |
5 |
1 |
5 |
1 |
5 |
④ 某課外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該裝置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探究物質性質.(1)當打開K1、
(1)如果用雙氧水制氧氣就不需要加熱,製取氧氣的實驗中,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故答案為:過氧化氫;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
(2)實驗室製取CO2,是在常溫下,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本實驗證明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CO2↑+H2O;不支持燃燒,本身也不燃燒
(3)根據化學方程式是2Na2O2+2CO2=2X+Y可知,2Na2O2生成一分子的Y,又因為39gNa2O2,生成Y的質量是8g,即156份Na2O2生成32份Y,因此Y是氧氣,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因此X是碳酸鈉;氧氣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因此蠟燭燃燒更旺;故答案為:Na2CO3;蠟燭燃燒更旺
⑤ 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中,某小組設計呢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圖中上下兩層水平
(1)操作中為了使繩子上的拉力等於小車所受外力大小,應該使小車與滑輪之間的細線水平(或與軌道平行). (2)在該實驗中實際是:mg=(M+m)a,要滿足mg=Ma,應該使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量遠小於小車的質量. (3)在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有x=
故答案為:(1)小車與滑輪之間的細線水平(或與軌道平行);遠小於 (2)兩車從靜止開始作勻加速直線運動,且兩車的運動時間相等,據X=
|
⑥ 某物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當用力擠壓裝滿水的玻璃瓶,會看到細玻璃管內的水面明顯
A、玻璃管越細,玻璃瓶受力發生的形變引起液柱的變化越明顯.此說法錯誤;
B、細玻璃管內專水面上升的原屬因是玻璃瓶發生形變.此說法錯誤;
C、此實驗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此說法錯誤;
D、在實驗過程中,玻璃瓶受力發生的微小形變用細玻璃管內水面的變化來放大.此說法正確.
故選D.
⑦ 某課外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氣體性質實驗.圖中箭頭表示氣體流向.A表示一種純凈、乾燥的
(1)根據充分反應後丙中無固體物質剩餘,只有碳酸氫銨符合條件,故答案為:NH 4 HCO 3
(2)裝置丙製取氨氣,能乾燥氨氣的只能是中性乾燥劑或鹼性乾燥劑;氨氣能和無水氯化鈣反應生成配位化合物,反應為:CaCl 2 +8NH 3 ═CaCl 2 ?8NH 3 ,故不能用中性乾燥劑CaCl 2 乾燥NH 3 氣體. 故答案為:鹼石灰;因為無水CaCl2可以與氨絡合而無法得到氨氣; (3)題目中提供的葯品和乾燥劑只能從下列物質中選取:Na 2 CO 3 、NaHCO 3 、MnO 2 、Na 2 O 2 、NaCl、無水CaCl 2 、NH 4 HCO 3 、鹼石灰等固體和濃鹽酸、蒸餾水.裝置甲的作用是用來製取氧氣,所以只能選Na 2 O 2 ,故答案為;2Na 2 O 2 +2H 2 O=4NaOH+O 2 ↑;(4)戊中是氧氣和氨氣匯合的裝置,發生的主要反應是氨氣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斷開電鍵S,鉑絲能繼續保持紅熱,說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4NH 3 +5O 2
(5)戊中生成一氧化氮為無色,己中未觀察到紅棕色的二氧化氮,說明氧氣未進入己中,裝置的氣密性良好,甲、丙中均有氣體產生,只能說明甲中產生的氧氣太少,故答案為:甲中產生的氣體太少; |
⑧ 某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若干組,室溫25℃下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對實驗過程中裝置條件及結果
A、若抄X溶液為CO2緩沖液並給予光照,光合作用將吸收CO2釋放O2導致液滴向右移動,液滴移動的距離是釋放O2的原因,可表示凈光合作用強度大小,A正確;
B、若要測真光合強度,即光合作用的總量,就要明白真正的光合強度=凈光合作用強度(釋放的O2量)+呼吸消耗強度(吸收的O2量),X溶液為CO2緩沖液並給予光照,可表示凈光合作用強度大小,那X溶液為NaOH溶液並遮光處理,在有氧呼吸中吸收的O2量等於產生的CO2量並被NaOH吸收,導緻密閉小室中氣體體積減小,液滴向左移動,可表示的是呼吸消耗強度,B正確;
C、清水既不吸收和釋放O2,也不吸收和釋放CO2.X溶液為清水並給予光照,光合作用大於細胞呼吸時,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所用,光合作用產生的O2除滿足呼吸作用所用外,又釋放到細胞外,同時從細胞外吸收CO2,但是密閉小室中的CO2量有限,限制釋放的O2量和吸收的CO2量相等,液滴不移動,C錯誤;
D、若X溶液為清水並遮光處理,消耗的底物為脂肪時,由於脂肪中[H]含量比糖中高,有氧呼吸時消耗的O2量多,產生的CO2量相對減少,導緻密閉小室中氣體體積減小,液滴左移,D正確.
故選:C.
⑨ 某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裝置,可進行的實驗是______(填字母)
(1)當打開K1、關閉K2時,利用裝置收集的氣體的密度應該比內空氣的密度小,可進行的實容驗是鋅與稀硫酸反應製取氫氣.
故填:a.
(2)①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②若原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酚酞,則溶液是紅色的,氣體通入並充分反應後,生成的碳酸鈉溶液仍然顯鹼性,因此溶液顏色始終呈紅色.
故填:A.
③當C中液體大部分排出時,裝置D中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