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雕塑裝置藝術設計

雕塑裝置藝術設計

發布時間:2022-02-04 18:42:22

A. 先鋒派藝術家,裝置藝術作品世界頂級設計公司排名全球藝人影響力排名

戴帆(DAI FAN), 當代全球先鋒藝術大師之一,作品經常引起轟動效應和社會各專領域的廣泛關注 ,他屬以利用高科技自動、感應器、虛擬現實技術的介入建構的進化批判裝置而聞名,現工作生活在北京和紐約。戴帆是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作為前衛藝術的代表藝術家,戴帆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宇宙宣言」,宇宙太空藝術、自動控制裝置藝術、生物材料、空間觀念藝術、計算機虛擬藝術、人工社會、超現實神話、園林建築、觀念攝影、海報裝置、觀念雕塑、數學繪畫、自然現象的藝術化等諸多領域 、奇異虛擬物種。前衛藝術家戴帆以他超冷酷的夢幻般的未來藝術令世界著迷。戴帆的奇妙之處在於他通過裝置的精巧設計、個性和對文化的深刻觀察將人物和空間以及物體異化。他的作品處處給予人以啟發。

B. 國外校園景觀雕塑設計的分析與比較

大學是人才的搖籃,是科學、技術、知識的薈萃之地,其校園景觀就是它品格最直接的表達載體。由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專才教育,過分重視大學生狹窄的專業素質教育而忽視綜合素質教育,這種教育理念通過不斷的校園建設反映在校園面貌上則往往過於強調理性而缺乏人文氣息的體現,過於強調人工的元素而缺乏自然生態的景觀,校園景觀單調刻板。
人與環境的認知整合作用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說校園規劃與景觀的好壞未必能直接導致學生的成才,但一座景色宜人、充滿自然與生態氣息的校園肯定可以給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提供正面的影響,本文正是探討雕塑這種藝術應用手法在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一、雕塑的概念
雕塑藝術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活動之一。《辭海雕塑條》是這樣給雕塑定義的:「雕塑以各種可塑(如粘土)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屬、石、木等)材料,製作出各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 人類最早的雕塑活動是把人自身的形象作為表現的中心。這種對於人的關注,一直貫穿於整個雕塑藝術的歷史,並在不同的時期里加入了各自豐富多彩的時代特徵。
隨著表現手法的多樣化、材料的豐富化、空間意識的轉變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雕塑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現代雕塑被給予了新的定義,即是用雕、刻、塑以及堆、焊、敲擊、編制等手段製作三維空間形象的藝術,雕塑不再僅僅是環境的裝飾與點綴,而是與現代園林景觀融合在一起,其本身就是一個嶄新的「景觀」。
景觀學的發展促使了雕塑必須與環境相融合,這種「文化景觀」「的發展使景觀雕塑也就應運而生。隨著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水平不斷的提高,景觀雕塑作為新的發展方向,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學校園景觀特點
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上的大學校園,是通過外在物質構成要素的形態來反映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如社會、經濟、民族宗教、文化、自然環境、工程技術水準以及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等。概括起來,這些影響因素可分為自然、人文和社會三大類。這三類影響因素中的各因子相互制約、相輔相成,最終決定了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
1、自然環境
對校園環境而言,除了學術性是各個校園的共同點之外,各大學都十分注重形成自己的校園特色。在制約校園景觀特色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充分利用當地獨有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宜的校園環境。
談到自然條件,我們不難想到自然界中包含的四種基本物質:木、水、岩石和土壤,它們在一起能夠形成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合成物。這些合成物體的種類是如此之多,以至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對景觀設計師來說,復雜的自然條件是設計根基,無論做何種設計都必須考慮建築及其環境、地形、方位、道路和植物之間的關系;同時還必須注意氣候強加給環境的諸多影響,以及土地、植被、水和建築材料等等彼此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自然與人共相協調的校園環境景觀。
2、人文因素
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人而用、為師生服務。這里的人文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設計者,另一方面是校園環境景觀的使用者。人文因素可以說是對校園空間環境的塑造影響最大的方面。
大學是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殿堂,文化背景對校園環境景觀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含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總會在世界各大學校園的環境景觀形態上留有痕跡。從中國古代傳統的「禮制」到近代美國對「自由、民主」的崇尚,從建國初期的「高、大、全」到當代的「開放、效率、集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種種觀念成為了定位校園環境景觀形態的參照系,也為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定下了基調。
3、社會因素
我國建國初期,大學校園建設受政治、經濟影響仍然很大。校園規劃、建築單體和環境景觀形態都有著清晰的時代烙印。前蘇聯曾是我國各行業發展的楷模,在校園建設方面也不例外,莫斯科大學成為了我國50年代興建的大學校園的範本。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許多大學校園環境景觀形態都十分雷同。
隨著國家中央權利的下放與分散,高校條塊分割的隸屬關系逐漸得到「松綁」,學校的自主權日益增大。因此校園規劃設計應具有更大的彈性。在校園環境景觀設計中,既要充分考慮用地性質和景觀結構的生長與變化,在景觀設計上又要具備適用性、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三、雕塑藝術手法的運用
雕塑及各類藝術小品是建築外環境中的重要藝術景觀設施。對於點綴和烘托氣氛,增添場所的文化氣息和時代風格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校園中的雕塑,猶如玉盤上的珍珠,往往是校園中最豐富生氣的景點,重要的雕塑可以成為校園文化最凝練的標志,是大學校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雕塑常常作為某一空間環境的視覺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吸引人群休息,交往,在吸引的交往空間中它又常常作為教育的手段,增加校園文化韻味。雕塑在設計上從如下幾個方面主要方面入手:
1、選題
校園雕塑主題的選定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主題的選擇須視設置的目的,環境的特點,校園的歷史及人們的審美習慣等因素綜合考慮。 雕塑內容很多,它們功能簡明、體量小巧、造型新穎。既與廣大師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又對美化環境、提高校園景觀品質有重要意義。它們一方面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另一方面又是人們觀賞景觀的所在。
設計校園雕塑的主題時,要考慮其自身的造型的藝術性;同時還要尊重校園的歷史文脈,反映出每個校園獨特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還應處理好它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建築的關系以及與植物的配置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校園中「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體現其藝術價值,形成美好的意境。在我國很多具有歷史傳統的老校都有獨特的景觀小品來體現其深厚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例如:北京大學一些體現北大景觀風格的雕塑,使得北大景觀風格與北大人文精神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營造出了一個具有深厚東方文化底蘊又具豐富現代感的生態校園;南京大學在逸夫樓前的空地上安置了「孺子牛」雕塑,激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知識,並懂得奉獻於人民的精神。一些新建的學校也很注重雕塑體現其獨特的校園文化,如中央美術學院把雕塑放置在教學建築樓前既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又使現代與歷史水乳交融。在這種藝術環境當中,各種景觀小品與建築、庭院、綠地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氣氛;真正地做到了使學生們的身心受到熏陶。
2、形式
形式有抽象與具象之分,具象的雕塑較易為人們所接受理解,而抽象的雕塑常常會比具象的雕塑寓意更為深刻,更能激發人們的聯想,啟發人們的思維,成功的雕塑往往與環境或是協調或是對比,或是呼應,除了自身比例關系,色調關系,材質工藝關系的協調外,應力求與校園環境統一和諧,力求與大學的歷史和未來聯系,力求與校園環境的主流精神的所有者溝通,並為之服務。一方面在形式上應避免單一和空泛,在表現手法上力求創新,在空間處理上應保持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在風格上應應體現各校特色。另一方面,校園雕塑的坐落位置也要有選擇,使之適得其所,尤其要慎重考慮校慶紀念物的性質,位置,不能見縫插針,否則,會流於淺薄,庸俗。
總之,雕塑與其他環境藝術品一樣,與環境的關系不能只著眼於個別作品的美,必須充分考慮這個環境層面中所有建築和物品的空間形式,隨著主體的活動在時間序列展開構成的總的形象和節奉,創造整體環境的美。
3、材料
歷史每次對材料的變化和新材料的應用都將雕塑的發展向前推進一大步。當前由於人文主義對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重新認識,新的觀點得以顯出,布朗庫西的雕塑創作發現了材質美的獨立的審美內涵,為現代雕塑開辟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是受海德格爾哲學的影響,塑雕家更加重視雕塑的「物」的意義,在傳統雕塑中、題材、形式決定材料的選擇。在現代景觀雕塑中,材質肌理誘導形式的產生。材質可以作為表現的主題,材質是激發雕塑家靈感的契機,隨著雕塑家對材質表現可能性的探索不斷深化,材質表現也具有了豐富的審美內涵,如果說傳統藝術的美感來源於造型和色彩的表現,那麼現代雕塑的美感更多的源於材質的表現。從最原始的石材、木頭、陶瓷等硬質材料,到現在各種金屬、玻璃等各種高科技材料,無不體現了雕塑水平的提高和審美的變化。大學校園作為社會思想的前沿,針對不同院校的特點,創新性的運用材料,往往會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4、照明
隨著社會的開放發展,大學校園的夜生活日益活躍,夜間的大學景觀己成為校園面貌的重要組成方面。景觀雕塑的風采如何能從白晝延伸到夜晚,便是景觀雕塑照明所要解決的問題。對雕塑來說,不能要求每個部分都平均照亮,而要對正、側、背面,分別為主光和輔助光的不同亮度,分出體面的立體感。如能有附近的高層建築上的投射光,以側頂光為主光最好,對人物雕塑尤為如些,浮雕作品的照明最忌正面投射。需用斜側光,才能強調出起伏的體積感。
景觀雕塑的不同材質和色澤,需要用不同的照射方法和不同的光源。不銹鋼或欽合金材質有強烈的反光性能,更多地是反射出環境的光線和色澤,可隨季節和時辰的變化而變化。如用強烈燈光從四面直接投射,到處都是輝點而顯得凌亂,又容易暴露表面的任何微小疵點和不平整。應在環境照明的基礎上,有重點的投射。對於灰褐色的材質如砂岩、花崗岩等,宜用橙黃調的高壓鈉燈。而用於紅藍綠色系的銅、著色鋼則必須用顯色性好的復金屬燈。某些特定情況下,也可以把背景牆面照亮,使雕塑顯出剪影輪廓的裝飾效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雕塑運用可以提高大學校園本身的育人環境和文化品味,也可以提高大學所在城市的景觀品質和文化內涵,培養大學生對大學校園形成歸屬感、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
我們應敏感地意識到,雕塑是如此緊緊地把校園環境與建設、文化、藝術結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利用雕塑來記錄大學的人文歷史和塑造環境,來反映當代文明的成果,來展示美好的理想,就成為我們每一個景觀設計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和應承擔的重任。

C. 世紀知名當代藝術大師 798藝術區雕塑798裝置作品

當代全球抄著名實驗前衛襲藝術家、先鋒建築設計師、視覺藝術家。宇宙觀念藝術的代表之一,戴帆嘗試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藝術,將有創造力的直覺、卓越的計算能力、嚴密的邏輯推理、縝密實驗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剔除掉任何觀念及感情,以一種冷靜的縝密的高度結構化的思維來推進藝術。我們從數字、字母、符號、式子和圖形莫測變幻的世界裡,開拓出一個神奇的世界,思維像一道劃破長空的閃電,在瘋狂猜想和邏輯推理中,獲得一種優美而崇高的體驗,一種快慰而神聖的感覺。

D. 裝置藝術的構成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裝置藝術的發展如同其它藝術發展的景況一樣,都是受當下多種單一與復合的觀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發展經驗的積累所促動。裝置藝術日漸在內容關注、題材選擇、文化指向、藝術到位、價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多元繁復的狀態。但從其總體來看,裝置藝術的固有特徵並沒有朝令夕改。

裝置藝術簡介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裝置藝術產生的原因
美國藝術批評家安東尼·強森(Anthony Janson)對後現代主義時期裝置藝術如此引人注目是這樣解釋的,「按照解構主義藝術家的觀點,世界就是『文本』(text),裝置藝術可以被看做是這種觀念的完美宣示,但裝置的意象,就連創作它的藝術家也無法完全把握,因此,『讀者』能自由地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解讀。裝置藝術家創造一個另外的世界,它是一個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識。觀眾不得不自己尋找走出這微縮的宇宙的途徑。裝置所創造的新奇的環境,引發觀眾的記憶,產生以記憶形式出現的經驗,觀眾藉助於自己的理解,又進一步強化這種經驗。其結果是,『文本』的寫作,得到了觀眾的幫助。就裝置本身而言,它們僅僅是容器而已,它們能容納任何『作者』和『讀者』希望放入的內容。因此,裝置藝術可以作為最順手的媒介,用來表達社會的、政治的或者個人的內容。」。另一位評論家麥克(Michael Kimmelman)則指出,裝置藝術在當代興起,與它的文獻記錄功能有關。它在這方面的潛能,遠遠超過繪畫、雕塑和攝影等藝術形式。此外,裝置藝術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對「極少主義」美術的反動。如果說「極少主義」幾至虛無的直接和簡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後工業社會對速度、效率的崇拜,那麼,裝置藝術的多多益善,則迫使觀眾放慢節奏。因此,裝置藝術似乎滿足了繁忙的當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於裝置藝術中眾多的藝術門類,以及眾多實物的非邏輯,非再現的陳列,它們之間的張力構成了無窮大的觀念的「排列組合」關系。同時,裝置藝術還充分反映變化中的世界,因為裝置藝術中靜止的物品並不是絕對靜止的,它們所存在的空間環境和社會處於永恆的運動中,因此它們本身的意義也在不斷變化。

後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是摒棄極端,擁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漸形成,意識形態的對立被經濟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為國際的主調。在瞬息萬戀的時代,就像未來主義藝術家在他們的宣言中所說的,「試圖使用邏輯來精微准確地解釋一切,來解釋其因果關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因為我們周圍的現實,互為牽連的事物向我們劈頭襲來,它們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無序。」裝置藝術正是這樣一個說不清的世界--雜亂的實物,令人目不暇接的錄像,昏亂怪異的聲響,玄言斷句,雕塑加繪畫。這體現西方當代人迷茫而又無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放棄傳統宗教,在神秘中尋求對不可知的答案。裝置藝術解讀的不確定性暗示這種神秘,承認人類的認知是相對的,而無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絕對的。

與傳統藝術的區別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的特徵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這正如張晴所言: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E. 什麼是裝置藝術設計

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

F. 當代藝術為什麼多為繪畫、雕塑、裝置藝術

燈光裝置藝術是為了適應公共藝術發展的需求,而進行的特殊燈光氣氛的營造,使公共藝術品更有趣,更鮮活,有更豐富的視覺體驗,通過燈光裝置藝術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質形象成為了一種國際化潮流。

公園燈光秀設計

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和變化,都會使燈光裝置藝術更加耳目一新,也會出現更多與觀賞者產生共鳴的燈光藝術作品,燈光藝術作品的價值更加突出,更具有吸引力。

註:本文版權歸「深圳新未來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所有,禁止轉載!

G. 裝置藝術特點

裝置藝術特點:
1、裝置藝術的一個關鍵屬性是它與觀眾進行身體互動的能力。雖然所有的藝術媒介都有吸引個人的能力,但大多數並沒有讓他們完全沉浸在互動體驗中。

2、鑒於其互動性,大多數裝置藝術作品都是大規模的。他們巨大的身材使觀眾能夠完全沉浸在每一個比現實更大的環境中。在許多情況下,它甚至允許他們坐著、站著或走過它——這種獨特的能力在更傳統的藝術形式中並不常見。
3、與雕塑、繪畫和類似的作品不同,裝置通常是在特定地點進行規劃的,從畫廊和博物館的房間到戶外空間。鑒於其設計的戰略性和環境的獨特性,特定場所的藝術作品確保了獨一無二的審美和體驗。

H. 裝置藝術是什麼

裝置藝術是什麼,或者補充一下燈光裝置藝術是什麼?藝術燈光裝置在夜景照明上的體現屬於公共空間藝術的范疇,涵蓋的形式多種多樣,是指設計者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在展示環境中的特定區域,運用各種燈光、彩光的發光效果及特殊材質對各種燈光的吸附、反射的變化,以特定的展示主題元素為媒介,營造出更新穎、更具特色的燈光裝置設計,白天與夜晚都具有一定藝術性、思想性、景觀性。

藝術燈光裝置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它的發展狀況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燈光自身的革新,或者燈光藝術裝置創作中能運用到的新技術手段的出現,都能使燈光藝術裝置的面貌耳目一新,給觀者愉悅的視覺享受和藝術體驗。

I. 雕塑與環境藝術設計的關系 要求3000左右

隨著經濟騰飛和社會的變革,城市公共雕塑藝術有了新的發展。當前城市公共藝術發展上呈現的一些特點:(1)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發展經濟促使人與社會的接觸更多,精神需要亟待滿足。雕塑藝術,滿足了這一需要。(2)紀念性雕塑比重大幅度減少。公共雕塑題材與形式的多樣化,使得紀念性雕塑失去主導地位。(3)廣場雕塑比重增加。新建的大批公園廣場,使公共雕塑為廣大群眾所認識。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公共雕塑的政治性, 教育性以及宣傳性有所減弱,開始面向生活,更關注人性需要;這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舞台,增加藝術性和觀賞性,但事實並非如此。 從許多公共雕塑作品中,我們看不到它應該具有的一些特色,如與環境氣氛的協調,與心情的吻合,以及必要的審美性藝術性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種世俗化趨向。這里的世俗化指的是對流行的大眾文化的一種迎合。實質上大眾文化是在市場環境下形成的文化產品,其特點是,按照市場的需要,對人文精神的關注, 而這種關注無法從內在的人性需要出發,僅僅作為一種時尚標簽,一種升值的消費觀念存在,其重點關注直接付駐於感觀價值與一般的觀賞。 大眾文化在當前文化市場中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原因是它依託多種媒體的組合效力。尤其是以電子媒介為代表的「視文化」時代,書刊,報紙等傳統媒體的迎合下, 一些世俗的,視覺化的東西被演繹得驚天動地,營造出對生存痛苦和空虛的某種關懷,靈魂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被分解成為無所畏懼,甚至是漫不經心。大眾文化的優勢得益於它平民化的外衣,似乎它反映的才是群眾的心聲。其實回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能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大都是反映當時的時代特點和精神,從人性自我出發思考總結的結果,平民化不意外即是世俗化畫。 博覽全球雕塑發展史,從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代的樂府舞戲,敦煌石窟雕刻到古希臘的阿波羅,維納斯和米開朗基羅,羅丹,亨利摩爾,無不印證出對大自然, 社會大眾和人個體本身的關注與思考,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及貫穿其中的人文內涵。當代公共雕塑應該更有表現的條件。為更好的欣賞雕塑這種形式的藝術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和條件。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交流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如何更有力的體現出時代風貌,如何能使人們看到更多的好作品?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解決的,這里包括許多方面的因素,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的關注與努力。 城市雕塑作為環境藝術的一部分,首先要有時代性。這主要是從它作品的實質和風格與時代相統一來體現,基於對生活的深刻反思。其次,還應該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雕塑藝術也有自己的發展軌跡和藝術風格。繼承傳統不意味著沿襲原有的形式與技法,更多的是建立在對歷史的反思上的提煉與創造,只有將民族性特點和精神貫穿其中,才能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內涵。第三,雕塑作品要體現出其獨特的形式個性。黑格爾說:「雕刻則把精神本身表現於在本質上適宜於表現精神個性的肉體眼前......憑它自己而獨立地站在那裡。」雕塑是三維立體造型藝術,人們不僅可以多角度獲得審美享受,還可以與周圍的環境相結合,體現更多的內容和意義。 公共雕塑作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部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城市雕塑對環境的關系並不是機械地服從依附,而是積極參與的主動行為。建築幾何性為主的空間,高大挺拔,給人強烈的現代感的同時,生硬,冷峻的理性線條感令人產生壓抑躁動的情緒。以幾何為造型的雕塑與幾何形的建築環境完美的吻合,自然是體現出一種和諧之美;然而面對古典形,曲線的,色彩豐富的活雕塑,同樣為呆板的直線空間增添情趣,成為人與建築環境間溝通的橋梁,這類雕塑同樣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就物化文化載體的雕塑而言,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對環境施加影響的實質是人類精神的文化顯彰。在當前的現代環境中,古典的,原生態風格的雕塑作品中,蘊含著現代人對傳統人文情懷回歸情愫與期待;在古老的傳統的環境中設置現代抽象雕塑,又是一種對現代文明的精神關照,這正是公共雕塑所具有的一種主動性,即可以參與環境,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環境的魅力所在。公共雕塑對環境與建築缺陷的補救與營造,以及作為審美主體性的一種對象時,使環境與建築具有了藝術美學的映襯,提高了文化品格的層次。然而,整體環境的基調常由占據巨大空間體量的建築形象與風格奠定,波及相關環境的服從與趨同,也強調著雕塑的形式語言的選擇。反之,公共雕塑的精品所在地的環境與建築形態也應該跟隨該公共雕塑設計的風格有機的形成互補,兩者的契合匹配是從相互襯托補充的關系中體現出來。 在城市化進程大發展的大背景下,理清多種因素並加以融合協調,辨正處理社會性與個性間的關系,使之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有效動力。既依附於「環境」,又需從「環境」中表現出個性化的環境藝術特徵,使其協調又不失豐富的效果,這是相關公共環境衍生的價值系統所建立的趨向准則,是衡量公共雕塑成敗與否的一個重要尺度。

J. 裝置藝術和雕塑有哪些區別

裝置藝術可以是現有物品的一個堆砌,而雕塑就像字面意思有「雕」或有「塑」

閱讀全文

與雕塑裝置藝術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安高級科技探究器材哪裡有賣 瀏覽:478
大眾朗逸儀表盤怎麼成英文了 瀏覽:144
電動工具用什麼手套 瀏覽:407
車輛機械故障是什麼原因 瀏覽:515
暖氣管道絲杠閥門圖片 瀏覽:829
科學儀器屬於什麼 瀏覽:192
儀表盤上五角星是什麼 瀏覽:972
煤礦井下自動滅火裝置 瀏覽:224
江蘇二類機械費多少錢 瀏覽:215
自動加葯裝置驗收 瀏覽:116
暖氣總閥門如何開關 瀏覽:245
工具箱家居 瀏覽:875
染頭發的儀器是什麼 瀏覽:872
閥門上的雙向箭頭表示什麼 瀏覽:552
水管中間怎麼接閥門 瀏覽:342
演示實驗結束後拆卸裝置放哪 瀏覽:719
手動閥門怎麼打開 瀏覽:782
途岳如何把儀表盤碼數顯示數字 瀏覽:133
天然氣閥門關閉打不開 瀏覽:306
點樣展開實驗的裝置圖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