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真相:1949年開國大典時候,升國旗時是順利的升起來的嗎
那時候可沒有電動的升旗設備,全手動的。你覺得它升起來是不是順利呢?
只不過,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那容面旗子都是由一個工人代管的,根本沒什麼有關部門去關注它。我看過紀實頻道,他們只找到了第2位接管這面旗子升降的工人,第一位的名字都已經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② 開國大典的電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電動旗桿設計師林治遠做的。
林治遠,號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廣內東潮容陽人。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旗桿設計者。
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所用的旗桿,由林治遠親手設計施工完成。
(2)開國大典自動升國旗裝置是誰設計的00未收錄未收錄未收錄擴展閱讀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製作進行了具體分工,自動升旗方案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
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治遠
③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④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⑤ 開國大典
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民族,28響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
我國實行慶典禮炮鳴放始於開國大典。1949年8月,毛澤東主席提議,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開幕和開國大典都要鳴放禮炮,而且要鳴28響,以示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走過了28年光輝歷程。
8月中旬,華北軍區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向軍區新組建的禮炮團傳達了華北軍區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開國慶典定在10月1日午後舉行,慶典的第一項是奏國歌、升國旗、鳴禮炮;禮炮要有54門,代表政協的54個方面的人士;鳴放禮炮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28年取得勝利。這是毛主席親自定的,一定要很好地完成任務。禮炮團由華北特種兵部隊組成。」趙大滿任禮炮團總指揮,戰車團參謀長韓懷志任現場指揮。接著從張家口等地調來108門山炮作為開國大典的禮炮。這些禮炮主要是繳獲日軍的75毫米九四式山炮,還有山西兵工廠仿日本山炮製造的75毫米一四式山炮。日軍九四式山炮炮身長1560毫米,彈丸重6.34千克(榴彈),射程8300米,全炮重536千克。有了禮炮,然後從各炮兵部隊選調軍政素質好的排、連、營幹部,其中還有戰斗英雄。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儀式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在108門禮炮鳴放的28響威震寰宇的炮聲中,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開國大典後,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禮炮團的108門山炮作為國家珍貴文物全部存入專門建造的炮庫,予以妥善保管。
在開國大典之前,曾在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式上,於中南海懷仁堂前鳴放過禮炮,當時用9門禮炮,鳴放54響。之後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周年和10周年時,都鳴放了慶典禮炮,使用的禮炮仍然是開國大典時用過的山炮。
後來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45周年、5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慶典,以及1990年北京第十一屆亞洲運動會上都鳴放了28響禮炮。很多國家在舉行盛大慶典時都鳴放禮炮,但響數、鳴放時間也不同。如英國的君主誕辰鳴放62響,議會開幕和閉幕鳴放41響;美國國慶日全國各地軍營鳴放50響,以示美國50個州;1945年5月9日,蘇聯在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日這天鳴放禮炮時,用1000門火炮齊鳴30響。
按照國際慣例,鳴放禮炮分為慶典禮炮和迎賓禮炮兩種。鳴放迎賓禮炮是隆重迎送國賓儀式上的一種最高規格的禮遇。凡國家元首,鳴放21響;歡迎外國政府首腦,則鳴放19響。我國鳴放迎賓禮炮始於1961年6月13日歡迎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的儀式。當時蘇加諾總統第二次訪華之前,提出要我國在總統專機抵達機場前,由空軍派出8架戰斗機護航;在機場的歡迎儀式上,按照國際上歡迎國家元首的規格鳴放21響禮炮。由於我國建國後從未鳴放過迎賓禮炮,所以周恩來總理把鳴放禮炮的任務交給北京衛戍區警衛師儀仗營執行。儀仗營營長王立堂帶人從天安門管理處炮庫保存的開國大典108門禮炮中,挑選了24門禮炮,臨時組織戰士們進行訓練,並圓滿完成了任務。在此之後的迎接國賓活動中,依然沒有鳴放迎賓禮炮。為了建立我國的禮炮部隊,使迎賓禮儀更符合國際慣例,1963年6月,周恩來總理指示,在中央警衛師增建禮炮連。師長曾紹東將組建禮炮連的任務交給儀仗營,上級機關將執行過開國大典鳴放禮炮任務的某軍126團熟悉業務的牛茂林等調進儀仗營,牛茂林任連長,另有3名排長,24名炮手,也全部從這支部隊碉出。又從師里和儀仗營其他連抽調了幾十人,組成了禮炮連。那些在戰爭年代功績卓著、早已退役的九四式山炮,因炮身短、便於搬運、聲響宏亮,而從倉庫中「請出」重新服役。6匹馬將28門炮拉到了南苑儀仗營。為使禮炮發射時聲音整齊,特請軍械部門組織專人對火炮的發射裝置進行了改進。開始是手工拉火,後改進為電操縱擊發。1964年5月16日,蘇丹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主席、部長會議主席阿布德是我國開始正式用禮炮迎接的第一位國賓。
⑥ 誰有開國大典的資料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毛澤東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首都北京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員全體出席會議,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政府施政綱領。選舉林伯渠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並責成他們迅速組成政府機關,推行各項工作。
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在天安門城樓上就位。
毛澤東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本日成立了。」在國歌聲中,毛澤東親自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毛澤東又宣讀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接著,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朱德總司令檢閱了陸海空三軍,並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對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鎮壓他們的一切反抗和搗亂行為。」
晚上,北京市民舉行提紅燈遊行,直到9時許結束。
⑦ 開國大典上,設計自動升旗的人是誰
林治遠
⑧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親自按動升旗電鈕
當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⑨ 為什麼開國大典升旗時起初是全場肅靜,而後響起轟雷似掌聲
升旗肅靜是代表對國旗的敬意。響起雷鳴掌聲是表示對升國旗這個行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