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前校正裝置和滯後校正裝置各利用校正裝置的什麼特性對系統進行校正
超前校正復裝置利用控制系統中制的超前校正方法的裝置,使用時需要獲得校正指標,一般用電阻和電容就可連接而成,即通過對系統引入相位超前校正環節來改變系統的頻率特性。
滯後校正裝置利用校正裝置的滯後相位特性(即相頻特性小於零)對系統進行校正。
(1)超前矯正裝置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滯後校正對系統的影響:
1、系統的幅值穿越頻率減小;
2、幅頻特性在附近的斜率減小了,即曲線平坦了;
3、改善了系統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提高了系統的相對穩定性;
4、減小了系統的最大超調量,但上升時間等增大;
5、本身對系統的穩態誤差沒有影響,但由於對中高頻段幅值的衰減,所以可以提高低頻段的幅值,提高穩態性能。
參考資料:網路——超前校正裝置
網路——滯後校正
2. 為什麼超前校正要作用於被校正系統的中頻
超前校正的是利用超前校正網路的相位超前特性來增大系統的相位裕量專,以達到改善系統瞬屬態響應的目的。
為此,要求校正網路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現在系統的截止頻率(剪切頻率)處。由於RC組成的超前網路具有衰減特性,因此,應採用帶放大器的無源網
3. 超前校正裝置和滯後校正裝置的傳遞函數有何不同他們多利用校正裝置的什麼特性對系統進行校正
1、校正作用的作用因素不同。
超前校正:Gc(s)=(a*Td*s+1)/(a*(Td*s+1)).其中a>1, a越大,校正作用越強
滯後校正:Gc(s)=(B*T*s+1)/(T*s+1),其中B<1。
2、利用的原理不一樣。
超前校正:利用相角超前特性增大相角裕量,利用正斜率幅頻特性提高幅穿(截止)頻率,從而改善暫態性能。應選擇裝置的最大超前角頻率等於系統的幅穿頻率。
滯後校正:利用幅值衰減特性,使截止頻率下降,從而增大穩定裕量,改善響應的平穩性,但快速性降低。
超前校正裝置利用相角超前特性,滯後校正裝置利用幅值衰減特性。
(3)超前矯正裝置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超前校正的校正裝置:
傳遞函數為的一類串聯校正在超前校正裝置上輸人入一個正弦信號,則其輸出量也是一個正弦信號,但在相位上超前於輸入信號一個角度,超前校正之名即源於此.。
在復平面上,超前校正裝置的特點是其傳遞函數的零點總是位於極點的右方。超前校正裝置基本上是一個高通濾波器,主要作用是能使控制系統的瞬態響應得到顯著改善,但不能顯著改善穩態精度。同時,如果存在雜訊,則引入超前校正的結果會降低控制系統的信噪比,圖中為用電阻、電容元件構成的一個超前校正網路.
4. 串聯超前校正設計能實現了什麼功能 求詳細解答(廢話的別說)
串聯超前校正是將超前網路的最大超前角在校正後系統開環頻率特性的截止頻率處,提高校正後系統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頻率,從而改善系統的動態性能。
5. 2. 除超前校正裝置外,還有什麼類型校正裝置它們的特點是什麼如何選用校正裝置的
利用超前網路或PD控制器進行串聯校正,超前校正裝置。
利用滯後網路或PI控制器進行串聯校正,滯後校正裝置。
6. 什麼是相位超前校正、滯後校正、滯後超前校正,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統的動態性能,實現在系統靜態性能不受損的前提下,提高系統的動態性能。通過加入超前校正環節,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來增大系統的相位裕度,改變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環節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現在系統新的穿越頻率點。
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雖然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
(6)超前矯正裝置的作用是什麼擴展閱讀:
常用方法:
時鍾頻率
即主頻(也就是常聽到CPU主頻2.81GHz等),通常主頻越高,速度越快。但只能夠在相同體系結構的機器上進行比較。對於異構系統而言,很難保證其有效性。
指令執行速度
在早期,我們經常使用每次執行的加法指令(由於當時各種指令的速度大致相同或等比例)總數作為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其單位為KIPS(每秒千條指令)、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
等效指令法
隨著時間指令系統的發展,使用單種指令的MIPS值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後來就出現了改進的吉普森混合指令速度法。它通過統計各類指令在程序中所佔的比例,進行折算。
7. 如何充分發揮滯後--超前校正裝置的作用
也在自考吧……
8. 如何充分發揮滯後--超前校正裝置的作用
9. 加入超前校正裝置後 為什麼系統的瞬態響應會變快
通過加入超前校正環節,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來增大系統的相位裕度,改變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使系統的瞬態響應變快。
10. 自動控制原理 超前校正
書上有很多類似的例題,我已經考過一年了,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不過我感覺這個題不難的。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