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運用化學反應原理研究碳、氮、硫、氯等單質及其化合物的反應,對生產、生活、環境保護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意
(1)a.大量開采使用化石燃料,可減少非再生資源,不利於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故a錯誤;
b、氟里昂能產生氯原子,它是臭氧分解的催化劑,購買不含「氟里昂」的綠色環保冰箱,可以減少臭氧層的破壞,故b正確;
c、汽車燃燒的廢氣中均含有CO2、SO2、NOx等氣體,多步行或乘公交車,少用專車或私家車,可以降低大氣中的CO2、SO2、NOx濃度,故c正確;
d、工業上廢氣、廢渣和廢液的任意排放能造成水體污染,不利於環境保護,故d錯誤;
故選:ad;
(2)①二氧化碳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離子方程式為:CO2+2OH-=CO32-+H2O,故答案為:CO2+2OH-=CO32-+H2O;
②常溫下,0.1mol?L-1NaHCO3溶液的pH大於8,碳酸氫根離子水解大於電離程度,c(H2CO3)>c(CO32-),故答案為:>.
③以甲醇為燃料製作新型燃料電池,電池的正極通入O2,負極通入甲醇,電解液是鹼性,總反應方程式:2CH3OH+3O2+4OH-═2CO32-+6H2O;正極電極反應為:3O2+6H2O+12e-=12OH-,負極電極反應為:CH3OH+8OH--6e-═CO32-+6H2O;故答案為:CH3OH+8OH--6e-═CO32-+6H2O;
(3)產生1molClO2,則參加反應的HCl為2mol,被氧化的HCl為2mol×
=1mol,故答案為:
(4)①H
2SO
3與NaOH恰好中和生成Na
2SO
3,由SO
32-的水解可知溶液顯鹼性,第一步水解遠遠大於第二步水解,兩步水解都生成OH
-離子,則c(Na
+)>c(SO
32-)>c(OH
-)>c(HSO
3-)>c(H
+),故答案為:c(Na
+)>c(SO
32-)>c(OH
-)>c(HSO
3-)>c(H
+);
②NaOH溶液與H
2SO
3等物質的量混合時生成NaHSO
3,NaHSO
3溶液呈酸性,則HSO
3-的電離程度大於其水解程度,故答案為:HSO
3-的電離程度大於其水解程度;
2. 現代無機化學對硫氮化合物的研究是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其中下圖是已經合成的最著名的硫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
這個問題很簡單!C。 AS4N4是一整個分子吧,摩爾質量46*4 B1mol物質有6.022*10的23次方個分子啊,哪只有9個共價鍵 CS4N4與S2N2都是S:N=1:1,所以兩者可看成都是等量的S、N的組合啦,就是組成是相同的,然後質量相同所以兩者的S、N量分別都相同
3. 科研小組為探究氮的化合物性質,按如圖連接好裝置,進行實驗.將C處Pt絲加熱至紅熱,再將A試管中物質加熱
(1)若A中製取氣體時只用一種葯品,由下列物質中選取:
①NH4Cl受熱分解生成氨氣和氯化氫氣體,冷卻會重新生成氯化銨,且通過過氧化鈉不能生成氧化劑氧氣,故①不符合;
②NaHCO3 受熱分解不能生成需要的氨氣,故②不符合;
③NH4HCO3 分解生成氨氣、二氧化碳、水蒸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通過過氧化鈉會生成氧氣,故③符合;
④NH3?H2O 是液體不符合裝置制備要求,故④不符合;
故答案為:③;
(2)過氧化鈉是和水、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提供氨氣氧化需要的氧化劑氧氣;裝置C中是氨氣的催化氧化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裝置D中一氧化氮和氧氣反應生成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蒸氣反應生成的硝酸和氨氣生成硝酸銨固體附著在瓶壁上;
故答案為:吸收H2O和CO2產生氧氣;有紅棕色氣體出現,瓶壁上有固體物質附著;
(3)裝置C中是氨氣的催化氧化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NH3+5O2
催化劑 | .
4. 初中化學重點求補!!!
我有歸納好的,1-12單元很全,分6次給你,多看看掌握了就行。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考點1 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 ⒈觀察蠟燭的製作材料 燭芯棉線、外殼石蠟 由石蠟製成 ⒉點燃前 ⑴觀察蠟燭的顏色、 形態、形狀 乳白色固態圓柱狀 顏色:乳白色 狀態:固態 ⑵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難溶於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難溶於水
⒊點 燃 蠟 燭 ⑴用火柴點燃蠟燭,觀察蠟燭火焰 火焰分三層,第二層最明亮,內層暗 石蠟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三層,第二層最亮,內層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後取出 火柴桿接觸外焰部分變黑 外層溫度最高,加熱用的是外層 ⑶用一乾燥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石灰水,振盪 燒杯內壁有水霧,石灰水變渾濁 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滅蠟燭 ⑴將蠟燭熄滅觀察 有白煙 蠟燭燃燒時先由固態轉變成液態,再汽化,而後燃燒 ⑵用火柴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 白煙燃燒 考點2 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實驗探究步驟 觀察物質的性質、變化、現象 結論、解釋、化學方程式 ⒈用排水法收集氣體 ⑴在兩個集氣瓶中裝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倒放水中。將塑料管小心插入集氣瓶內,吹氣 集氣瓶中的水排出,集氣瓶內充滿氣體 呼出的氣體大部分沒有溶於水 ⑵在水中集滿氣體後,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從水中取出正放於桌上 氣體無色 呼出的是無色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 ⒉探究呼出氣體的性質 ⑴向一個盛空氣的集氣瓶和一個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各滴入幾滴石灰水,振盪 盛空氣的集氣瓶內石灰水沒有變渾濁, 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內石灰水變渾濁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CO2 + Ca(OH)2=== CaCO3↓+ H2O ⑵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盛空氣和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 燃燒的木條在盛空氣的集氣瓶中持續燃燒一會熄滅; 燃燒的木條在盛呼出氣體的集氣瓶中立即熄滅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少的氧氣 ⑶取一塊乾燥的玻璃片對著呼氣,並與放在空氣中的另一塊玻璃片比較 對著呼氣的玻璃片上有水珠 人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水蒸氣 考點3 化學實驗室常用儀器的名稱和作用(見課本附錄1) 考點4 葯品的取用 ⒈識記化學實驗室葯品的一些圖標。 ⒉葯品取用的基本原則。 ⑴實驗室取用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觸葯品;不要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葯品的氣味;不能嘗任何葯品的味道。 ⑵取用葯品注意節約:取用葯品應嚴格按規定用量。若無說明,應取最少量,即:液體取1~2mL;固體只需蓋滿試管底部。 ⑶用剩的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隨意丟棄,更不能拿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⒊固體葯品的取用 ⑴取用固體葯品的儀器:一般用葯匙;塊狀固體可用鑷子夾取。 ⑵取用小顆粒或粉末狀葯品,用葯匙或紙槽按「一斜、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塊狀或密度大的金屬,用鑷子按「一橫、二放、三慢豎」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⒋液體葯品的取用 ⑴取用少量液體,可用膠頭滴管。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將滴管懸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觸燒杯等容器壁,取液後的滴管不能倒放、亂放或平放。 ⑵從細口瓶倒出液體葯品時,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葯液;傾倒液體時,應使標簽向著手心,以防瓶口殘留的葯液流下腐蝕標簽;瓶口緊靠試管口或儀器口,以免葯液流出。倒完葯液後立即蓋緊瓶塞,以免葯液揮發或吸收雜質。 ⑶取用一定量的液體葯品,常用量筒量取。量液時,量筒必須放平,倒入液體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線。讀數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 注意:俯視則讀數偏大,仰視則讀數遍小。 考點5 物質的加熱 ⒈酒精燈的使用 ⑴酒精燈的火焰分外焰、內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溫度最高,因此,加熱時應用外焰部分加熱;酒精燈內的酒精不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絕對禁止用一隻酒精燈引燃另一隻酒精燈;使用完畢,必須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吹滅。 ⑵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有:試管、蒸發皿、燃燒匙、坩堝等;可以加熱但必須墊上石棉網的儀器有: 燒杯、燒瓶等;不能加熱的儀器有:量筒、集氣瓶、漏斗、水槽等。 ⒉給物質加熱:加熱玻璃儀器前應把儀器外壁擦乾,以免使儀器炸裂;給試管里葯品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均勻受熱——預熱,然後對准葯品部位加熱。給液體加熱,試管與桌面約成45度角,且試管內液體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口不準對著有人的地方。 注意:給試管里固體加熱時,試管口一般應略向下傾斜,以免濕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試管炸裂。 考點6 儀器的洗滌 玻璃儀器洗滌干凈的標准:玻璃儀器內壁附著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考點7 化學研究的對象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 考點8 近代化學理論的建立 ⒈原子、分子理論:由道爾頓(英國人)、阿伏加德羅(義大利)建立了原子—分子理論。 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由門捷列夫(俄國人)發現。 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 [考點梳理] 考點1 空氣成分的發現 ⒈科學史:二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 ⒉實驗方法及原理:曲頸甑(盛空氣)的熱汞。 汞 + 氧氣——→ 氧化汞 ⒊實驗現象及分析 ⑴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粉紅色粉末。 體積減少約1/5 ⑵容器里的空氣 剩餘氣體約4/5 ⒋ 實驗結論:空氣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考點2 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空氣的主要成分及體積分數 空氣成分 氮氣 氧氣 稀有氣體 二氧化碳 其他氣體和雜質 體積分數 78% 21% 0.94% 0.03% 0.03% 考點3 混合物和純凈物 ⒈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如氮氣(N2)、二氧化碳(CO2)等是純凈物。 ⒉混合物:由兩種或多種物質混合而成。如空氣是由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多種物質混合,是混合物。 考點4 空氣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氧氣、氮氣、稀有氣體的主要用途 成分 主要性質 主要用途
氧氣 化學性質:供給呼吸、支持燃燒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略大 潛水、醫療急救、煉鋼、氣焊以及登山和宇宙航行等
氮氣 化學性質:化學性質不活潑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略小 根據化學性質不活潑常用作保護氣;醫療上用作冷凍麻醉;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等
稀有氣體 化學性質:很不活潑(惰性)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利用惰性作保護氣;用於航標燈、閃光燈、霓虹燈的電源;用於激光技術,製造低溫環境等 考點5 物質的性質 ⒈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是否溶於水、揮發性、熔點、沸點、導電性、導熱性、硬度等。 ⒉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包括:可燃性、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酸鹼性等。 考點6 空氣的污染及防治 有害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⒈空氣中的有害物質 煙塵(可吸入顆粒物) ⒉空氣污染的危害:損害人體健康,影響作物生長,破壞生態平衡,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等。 ⒊保護空氣的措施:加強大氣質量監測,改善環境狀況,使用清潔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種草等。 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預報: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臭氧等。 考點7 測定空氣中氧氣體積分數的實驗方法 ⒈實驗原理及方法:利用過量的紅磷在集有空氣的集氣瓶中燃燒,(使集氣瓶中氣體體積減小,壓強減小),觀察集氣瓶中進水的多少,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⒉實驗現象:⑴紅磷燃燒時產生白煙;⑵燒杯中的水沿導管進入集氣瓶里,集氣瓶內水面上升了約1/5體積。 ⒊實驗成功的關鍵:⑴裝置不能漏氣;⑵集氣瓶中預先要加入少量水;⑶紅磷要過量;⑷待紅磷熄滅並冷卻後,打開彈簧夾。 ⒋實驗討論: ⑴不能用木炭、硫粉代替紅磷做上述實驗,原因是木炭、硫粉燃燒產生的分別是二氧化碳氣體和二氧化硫氣體,集氣瓶內氣體壓強沒有明顯變化,不能很好地測出氧氣的體積。 ⑵進入瓶中水的體積一般小於瓶內空間1/5的可能原因是:①紅磷量不足,使瓶內氧氣未耗盡;②瓶塞未塞緊,是外界空氣進入瓶內;③未冷卻至室溫就打開瓶塞,使進入瓶內水的體積減少。 考點8 氧氣的化學性質 ⑴氧氣與一些物質反應時的現象、化學方程式及注意點(見下表) 物質 反應現象(在O2中燃燒) 化學方程式 注意
木炭 ⒈發出白光 ⒉放出熱量 C + O2=== CO2 盛有木炭的燃燒匙應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硫 ⒈發出藍紫色火焰(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 ⒉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⒊放出熱量 S + O2=== SO2 硫的用量不能過多,防止空氣造成污染 紅磷 (暗紅) ⒈產生大量白煙 ⒉生成白色固體 ⒊放出熱量
4P + 5O2=== 2P2O5 此反應生成的P2O5為白色固體,現象應描述為白煙
鋁 (銀白色固體) ⒈劇烈燃燒,發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體 ⒊放出大量的熱量
4Al + 3O2 ===2Al2O3 ⒈鋁非常薄 ⒉預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濺落瓶底,炸裂瓶底⒊鋁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鎂條 ⒈發出耀眼的白光 ⒉生成白色固體 ⒊放出大量的熱量
2Mg + O2=== 2MgO
鐵絲 ⒈劇烈燃燒,火星四射 ⒉生成黑色固體 ⒊放出大量的熱量
3Fe + 2O2====Fe3O4 ⒈預先放少量水或沙,防止生成物濺落瓶底,炸裂瓶底 ⒉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 ⑵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能與多種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具有氧化性。 考點9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⒈物理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如:汽油揮發、冰雪融化、電燈發光等。 ⒉化學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如:鎂條燃燒、鐵生銹、食物腐敗等。 ⑴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徵是有新物質生成。 ⑵化學變化中伴隨的現象是: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澱等。 ⑶化學變化中發生能量變化,這種變化以放熱、發光的形式表現出來。 ⒊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聯系:在化學變化過程中一定同時發生物理變化,在物理變化中一定不發生化學變化。 考點10 化合反應、氧化反應、緩慢氧化 ⒈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它屬於基本反應類型。 ⒉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它不屬於基本反應類型。 ⒊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關系:化合反應不一定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也不一定是化合反應。有氧氣參加的化合反應,同時也一定是一個氧化反應。 ⒋緩慢氧化:有些氧化反應進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覺,這種氧化反應叫做緩慢氧化。通常無發光現象,但會放出熱量。如:動植物呼吸、食物的腐敗、酒和醋的釀造等。 考點11 氧氣的實驗室製法 ⒈葯品: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高錳酸鉀 ⒉反應原理:
⑴2H2O2====== 2H2O + O2↑
⑵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⑶2KClO3 ==== 2KCl + 3O2↑ ⒊實驗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見右圖) ⒋收集方法: ⑴排水法:因為氧氣不易溶於水。 ⑵向上排空氣法:因為氧氣密度比空氣略大。 ⒌用高錳酸鉀制氧氣,並用排水法收集。實驗步驟可以概括如下: ⑴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⑵將葯品裝入試管中,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目的是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用帶導管的單孔膠塞塞緊試管; ⑶將試管固定在鐵架台上;(注意: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 ⑷點燃酒精燈,先均勻受熱後固定加熱;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氣(當導管口產生連續、均勻的氣泡時才開始收集); ⑹收集完畢,將導管移出水槽;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入試管使試管炸 ⑺熄滅酒精燈。 裂。 ⒍檢驗方法: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內,如果木條復燃,說明帶瓶內的氣體是氧氣。 ⒎驗滿方法: ⑴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時,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口,如果木條復燃,說明帶瓶內的氧氣已滿; ⑵用排水法收集時,當氣泡從瓶外冒出時,說明該瓶內的氧氣已滿。 考點12 分解反應 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 考點13 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催化劑是指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沒有改變的物質。催化劑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考點14 氧氣的工業製法——分離液態空氣(物理變化) 考點15 裝置氣密性的檢查 用帶導管的單孔膠塞塞緊試管,把導管一端浸入水裡,兩手緊貼試管的外壁,如果導管口有氣泡冒出,則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5. 某學校化學學習小組為探究二氧化氮的性質,按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甲中盛放
(1)分液漏斗(分);Cu+4HNO 3 (濃)=Cu(NO 3 ) 2 +2NO 2 ↑+2H 2 O(3分) (2) 裝置編號
| 實驗現象
|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NO 2 表現的化學性質
| 乙
|
|
| 還原性(1分)
| 丙
| 溶液變藍色(1分)
| NO 2 +2KI+H 2 SO 4 =K 2 SO 4 +I 2 +NO+H 2 O(3分)
|
| (3)I 2 +SO 3 2- +H 2 O=2I - +SO 4 2- +2H + (3分) 編號
| 實驗操作
| 預期現象和結論
| 步驟①
| 新制飽和溴水(1分)
| 溴水褪色(1分)
| 步驟②
| 另取少量待測液於試管B中,加入過量的2 mol·L -1 的鹽酸,再滴加適量1 mol·L -1 的 BaCl 2 溶液(1分)
| 產生白色沉澱,證明含有SO 4 2- (1分)
| 步驟③
|
| 溶液分層,下層液體呈紫紅色(1分)
|
6. 有關氮硫化學方程式,還有鹵素。僅限於必修1全面些
(1) 硫與金屬單質反應,如: 2Na + S =(研磨)Na2S Hg + S = HgS Fe + S = (加熱) FeS (2)硫與非金屬單質反應,如: S + H2 =(加熱) H2S S + O2 = SO2 (3)硫與強鹼反應,如: 3S +6NaOH = 2Na2S + Na2SO3 +3H2O (4)硫與強氧化酸反應,如 S + 6HNO3(濃)= H2SO4 + 6NO2 + 2H2O S + 2H2SO4(濃)=(加熱) 3SO2(氣體) + 2H2O 1. 「雷雨發莊稼」涉及反應原理: ① N2+O2放電===2NO ② 2NO+O2=2NO2 ③ 3NO2+H2O=2HNO3+NO 2. 氨的工業製法:N2+3H2 2NH3 3. 氨的實驗室製法: ① 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 裝置:與制O2相同 ③ 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氣法 ④ 檢驗方法: a) 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試驗,會變藍色。 b) 用沾有濃鹽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煙產生。NH3+HCl=NH4Cl ⑤ 乾燥方法:可用鹼石灰或氧化鈣、氫氧化鈉,不能用濃硫酸。 4. 氨與水的反應: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 5.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製取硝酸的第一步) 6. 碳酸氫銨受熱分解:NH4HCO3 NH3↑+H2O+CO2↑ 7. 銅與濃硝酸反應:Cu+4HNO3=Cu(NO3)2+2NO2↑+2H2O 8. 銅與稀硝酸反應:3Cu+8HNO3=3Cu(NO3)2+2NO↑+4H2O 9. 碳與濃硝酸反應:C+4HNO3=CO2↑+4NO2↑+2H2O 10. 氯化銨受熱分解:NH4Cl NH3↑+HCl↑ 十、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 鐵與硫蒸氣反應:Fe+S△==FeS 2. 銅與硫蒸氣反應:2Cu+S△==Cu2S 3. 硫與濃硫酸反應:S+2H2SO4(濃)△==3SO2↑+2H2O 4. 二氧化硫與硫化氫反應:SO2+2H2S=3S↓+2H2O 5. 銅與濃硫酸反應:Cu+2H2SO4△==CuSO4+SO2↑+2H2O 6.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 7. 二氧化硫與氯水的反應:SO2+Cl2+2H2O=H2SO4+2HCl 8. 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反應:SO2+2NaOH=Na2SO3+H2O 9. 硫化氫在充足的氧氣中燃燒:2H2S+3O2點燃===2SO2+2H2O 10. 硫化氫在不充足的氧氣中燃燒:2H2S+O2點燃===2S+2H2O
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 氯氣與氫氧化鈉的反應:Cl2+2NaOH=NaCl+NaClO+H2O 2. 鐵絲在氯氣中燃燒:2Fe+3Cl2點燃===2FeCl3 3. 製取漂白粉(氯氣能通入石灰漿)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 氯氣與水的反應:Cl2+H2O=HClO+HCl 5. 次氯酸鈉在空氣中變質:NaClO+CO2+H2O=NaHCO3+HClO 6. 次氯酸鈣在空氣中變質:Ca(ClO)2+CO2+H2O=CaCO3↓+2HClO
7. 在講硫和氮的氧化物時,硫的化學性質要重點介紹嗎
在講硫和氮的氧化物時,硫的化學性質要重點介紹嗎 單質硫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 與多數金屬反應,生成—2價硫化物,Cu2S、FeS都是金屬的低價硫化物,硫單質氧化性弱,只能將金屬氧化到較低價態低價態.CuS是通過其它方法製得的. 化學性質 (1)與金屬反應 與變價金屬反應生成低價硫化物 硫粉與鐵粉的反應 (2)與非金屬反應 ①與氧氣反應 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黃色火焰,在純氧在燃燒發出藍紫色火焰. ②與氫氣反應 (3)與鹼反應 ,附著在容器內壁的硫可用熱的強鹼溶液洗滌 (4)與強氧化性酸反應 (5)特性 Hg、Ag在常溫下雖跟氧氣不反應,但卻易跟硫反應. Hg+S==HgS( 此法應用於消除室內灑落的Hg) 單質氮: 某些金屬在高溫下能與氮發生反應,生成金屬氮化物.高溫下還可與一些化合物反應.高溫下,還可與氧,碳等非金屬反應.在常溫下,鋰能有它反應生成氮化鋰.
8. 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實驗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質,裝置如圖所示(A裝置未畫出),其中A為氣體發生裝置.
(1)根據題意:C處鉑絲網加熱至紅熱,再將A處產生的氣體通過B裝置片刻後,撤去C處酒精燈,鉑絲繼續保持紅熱,F處銅片逐漸溶解,說明有硝酸生成,所以A中獲得的是氨氣,加熱NH4HCO3分解可以產生氨氣,固體加熱分解可以在大試管中進行,故答案為:a;試管、酒精燈; (2)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水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氧氣,故答案為:2Na2O2+2H2O=4NaOH+O2 或2Na2O2+2CO2=2Na2CO3+O2; (3)氨氣和氧氣在催化劑條件下能反應生成一氧化氮和水,4NH3 十 5O2 Pt |
9. 如圖是某同學設計的探究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請你協助他共同完成下列實驗相關的內容.(1)實驗探
(1)根據題干可以知道該實驗目的為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3)紅磷燃燒生成白色固體,硫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木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本實驗的目的是測定氧氣的含量,所以所選的物質不能生成氣體,否則不能產生壓強差,從而也就難以測定出氧氣的含量,所以本實驗中應該選擇紅磷來進行實驗,故選A; (4)實驗前先連接裝置,然後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在確認氣密性良好的前提下向瓶內裝入少量的水,作好標記,然後將點燃的××順迅速伸入瓶內,並加緊橡皮塞,等冷卻至室溫,打開止水夾,即正確的順序為:EABDC; (5)①紅磷燃燒放出熱量,生成大量的白煙; ②紅磷燃燒消耗了氧氣而使瓶中壓強減小,所以燒杯中的水會進入到瓶中約占瓶中體積的五分之一,; (6)根據(5)中的實驗現象來推斷結論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 (7)紅磷燃燒產生了五氧化二磷,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P+5O2 點燃 | .
10.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為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學性質,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1)銅和濃硫
(1)銅和熱的濃硫酸反應銅作還原劑,硫酸作氧化劑,生成二氧化硫、硫酸銅和水, 故答案為:Cu+2H2SO4(濃) △ | .
與探究氮及硫化學性質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肇慶車床五金件
發布:2025-10-02 12:41:20
瀏覽:645
湖塘五金機電城
發布:2025-10-02 11:11:37
瀏覽:951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