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興趣小組設計如圖微型實驗裝置.實驗時,先斷開K2,閉合K1,兩極均有氣泡產生;一段時間後,斷開K1,閉
斷開K2、閉合K1時,裝置為電解池,兩極均有氣泡產生,則總反應為2Cl-+2H2O
電解 | .
②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開始實驗時夾子e是打開的,錐形瓶
(1)鐵和稀硫酸之間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Fe+2H+=Fe2++H2↑,夾子e是打開的,產生氣體會沿著e處導管進入B中,故答案為:Fe+2H+=Fe2++H2↑;導管口有氣泡冒出; (2)A中氣壓增加,會將生成的硫酸亞鐵以及剩餘的硫酸壓入B中和氫氧化鈉混合反應:OH-+H+=H2O,Fe2++2OH-=Fe(OH)2,立即產生白色沉澱, 故答案為:A中溶液進入B中,立即產生白色沉澱;OH-+H+=H2O、Fe2++2OH-=Fe(OH)2. (3)氫氧化亞鐵不穩定,容易被氧氣氧化為氫氧化鐵,4Fe(OH)2+O2+2H2O=4Fe(OH)3,看到沉澱逐漸變為灰綠色,最後變為紅褐色, 故答案為:沉澱逐漸變為灰綠色,最後變為紅褐色;4Fe(OH)2+O2+2H2O=4Fe(OH)3.
③ 某課外小組設計的實驗室製取乙酸乙酯的裝置如圖所示,A中放有濃硫酸,B中放有乙醇、無水醋酸鈉,D中放有
()酸與乙醇需濃硫酸作催化劑,該反應為可逆反應,濃硫酸吸水利於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動,由於反應加入的是乙酸鈉,故濃硫酸還制乙酸的作用,故濃硫酸的作用為制乙酸、催化劑、吸水劑; 羧酸與醇發生的酯化反應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OH,醇中的-OH提供-H,相互結合生成水,其它基團相互結合生成酯,同時該反應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H3COOH+CH3CH218OH CH3CO18OC2H5+H2O; (2)圓底燒瓶受熱不均,球形乾燥管的管口伸入液面下可能發生倒吸,球形乾燥管體積大,可以防止倒吸,同時起冷凝作用; 碳酸根水解CO32-+H2O?HCO3-+OH-,溶液呈鹼性,加入幾滴酚酞,溶液呈紅色; 碳酸鈉水解呈鹼性,乙酸乙酯不溶於飽和碳酸鈉溶液,密度比水小,溶液分層,上層無色油體液體,乙酸和碳酸鈉反應而使溶液紅色變淺; 故答案為:防止倒吸、冷凝;CO32-+H2O?HCO3-+OH-;溶液分層,上層無色油體液體,下層溶液顏色變淺; (3)用氯化鈣除去少量乙醇,用無水硫酸鈉除去少量的水,無水硫酸鈉吸水形成硫酸鈉結晶水合物,不能選擇P2O5、鹼石灰和NaOH等固體乾燥劑,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P2O5遇水生成酸)或鹼性條件下水解; 故答案為:乙醇;C.
④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驗證「二氧化碳與水接觸時才能和過氧化鈉反應」.(1)過氧化鈉與二氧
(1)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方程式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該反應是放熱反應,所以反應物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故答案為:2Na 2 O 2 +2CO 2 =2Na 2 CO 3 +O 2 ;大於; (2)鹽酸和碳酸鈣反應時可能會帶出一部分氯化氫,為了使實驗更准確應該可用稀硫酸和小蘇打反應制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c; (3)根據實驗目的可以知道,先通入乾燥的二氧化碳,來判斷乾燥的二氧化碳是否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所以打開的止水夾為K 2 ,故答案為:K 2 (4)(3)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能燃燒,當二氧化碳通過過氧化鈉時,不可能全部反應,所以應該除去二氧化碳,再用帶火星的木條來檢驗是否產生了氧氣, 故答案為:除去未充分反應的CO 2 ; ②根據查閱資料部分可以知道,水也能夠和過氧化鈉反應生成氧氣,所以不能判斷是二氧化碳和過氧化鈉發生了反應,故答案為:水與Na 2 O 2 反應生成氧氣; (5)Ⅲ中固體若有碳酸鈉,鹽酸可以和碳酸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故答案為:加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 |
⑤ 某課外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氣體性質實驗.圖中箭頭表示氣體流向.A表示一種純凈、乾燥的
(1)根據充分反應後丙中無固體物質剩餘,只有碳酸氫銨符合條件,故答案為:NH 4 HCO 3 NH 3 ↑+CO 2 ↑+H 2 O; (2)裝置丙製取氨氣,能乾燥氨氣的只能是中性乾燥劑或鹼性乾燥劑;氨氣能和無水氯化鈣反應生成配位化合物,反應為:CaCl 2 +8NH 3 ═CaCl 2 ?8NH 3 ,故不能用中性乾燥劑CaCl 2 乾燥NH 3 氣體. 故答案為:鹼石灰;因為無水CaCl2可以與氨絡合而無法得到氨氣; (3)題目中提供的葯品和乾燥劑只能從下列物質中選取:Na 2 CO 3 、NaHCO 3 、MnO 2 、Na 2 O 2 、NaCl、無水CaCl 2 、NH 4 HCO 3 、鹼石灰等固體和濃鹽酸、蒸餾水.裝置甲的作用是用來製取氧氣,所以只能選Na 2 O 2 ,故答案為;2Na 2 O 2 +2H 2 O=4NaOH+O 2 ↑;(4)戊中是氧氣和氨氣匯合的裝置,發生的主要反應是氨氣的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斷開電鍵S,鉑絲能繼續保持紅熱,說明該反應為放熱反應, 故答案為:4NH 3 +5O 2 4NO+6H 2 O 放熱; (5)戊中生成一氧化氮為無色,己中未觀察到紅棕色的二氧化氮,說明氧氣未進入己中,裝置的氣密性良好,甲、丙中均有氣體產生,只能說明甲中產生的氧氣太少,故答案為:甲中產生的氣體太少; |
⑥ (6分)某課外小組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該裝置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探究物質性質。 (1)
(1)過氧化氫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 (2)CaCO 3 +2HCl = CaCl 2 + CO 2 ↑+ H 2 O不支持燃燒,本身也不燃燒 (3)Na 2 CO 3 蠟燭燃燒更旺
⑦ 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體j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左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左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左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左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四)①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燒瓶中加入的試劑是固體氧化鈣或NaOH固體,滴入濃氨水溶解放熱生成氨氣; 故答案為:k手;c; ②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連接漏斗伸入到液體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錯誤; k、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左,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k正確. C、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左,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手錯誤; 手、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kC手; 故答案為:kC手; ③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內液面與乾燥管內液面相平; (下)先通入氨氣,氨氣與水形成呈鹼性的氨水可與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的碳酸發生反應,更有利於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生成碳酸氫根離子濃度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故答案為:NH下、CO四;&nksp;NH下+CO四+NaC1+H四O=NHkC1+NaHCO下↓; (k)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於水,測定的一氧化氮氣體體積不準確;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四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⑧ 某課外活動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氯氣制備及有關性質驗證的實驗. (1)在實驗時打開A中分液漏斗
(1)在實驗時打開A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後,漏斗中的液體沒有順利流下,其可能原因是分液漏鬥上口玻璃塞未打開或活塞上小孔和槽口未對齊;裝置圖分析可知A中是氯氣的發生裝置,利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加熱反應生成氯化錳、氯氣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故答案為:分液漏鬥上口玻璃塞未打開,MnO 2 +4H + +2Cl - Mn 2+ +Cl 2 ↑+2H 2 O (2)B裝置是驗證氯氣是否具有漂白性的實驗裝置,乾燥的氯氣不能使乾燥的有色布條褪色,能使濕潤的有色布條褪色,所以為防止氯氣中的水蒸氣干擾實驗驗證,需要對氯氣進行乾燥選擇Ⅲ能實現實驗目的; 故答案為:Ⅲ; (3)氯氣通入紫色石蕊試液,氯氣和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次氯酸,鹽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紅色褪色,氯氣溶解於水,溶液呈淺黃綠色;使石蕊變紅的微粒為H + ,紅色褪去的微粒為HClO,溶液呈淺綠色為Cl 2 ; 故答案為:H + 、HClO、Cl 2 ; (4)氯氣通入澱粉碘化鉀溶液中氧化碘離子為單質碘,Cl 2 +2I - =I 2 +2Cl - ,碘遇到澱粉變藍; 故答案為:澱粉KI溶液變藍; (5)①乾燥的氯氣和二氧化硫氣體一起通入品紅溶液中按照1:1發生反應生成硫酸和鹽酸,所以品紅紅色不褪色; 故答案為:品紅溶液不褪色; ②氯氣和二氧化硫一起通過品紅試液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硫酸和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l 2 +SO 2 +2H 2 O═4H + +SO 4 2- +2Cl - ; 故答案為:Cl 2 +SO 2 +2H 2 O═4H + +SO 4 2- +2Cl - ; |
⑨ 某課外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該裝置既可用於製取氣體,又可用於探究物質性質.(1)當打開K1、
(1)如果用雙氧水制氧氣就不需要加熱,製取氧氣的實驗中,其中量筒的作用是: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故答案為:過氧化氫;測定收集的氧氣的體積 (2)實驗室製取CO2,是在常溫下,用碳酸鈣和鹽酸互相交換成分生成氯化鈣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熱;本實驗證明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性質;故答案為:CaCO3+2HCl=CaCl2+CO2↑+H2O;不支持燃燒,本身也不燃燒 (3)根據化學方程式是2Na2O2+2CO2=2X+Y可知,2Na2O2生成一分子的Y,又因為39gNa2O2,生成Y的質量是8g,即156份Na2O2生成32份Y,因此Y是氧氣,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可知: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因此X是碳酸鈉;氧氣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因此蠟燭燃燒更旺;故答案為:Na2CO3;蠟燭燃燒更旺
⑩ 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實驗(夾持裝置已略去). (1)實驗過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液體
(1)分液漏斗用於氣體發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於互不相溶的幾種液體的分離,加液時要注意內外空氣相通,壓強相等,液體才能順利流下,具體操作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故答案為:打開分液漏鬥上口的活塞(或將活塞上的凹槽與瓶口上的小孔對齊),旋開分液漏斗的旋塞,緩慢滴加; (2)①氨氣為鹼性氣體,極易溶於水,量氣管中的液體應該不含水且不與氨氣反應,稀NaOH溶液、氨水、氯化銨溶液中含有水,氨氣被水吸收,而氨氣不溶於煤油,所以量氣管中液體最好是煤油;燒瓶中加入的試劑是固體氧化鈣或NaOH固體,滴入濃氨水溶解放熱生成氨氣; 故答案為:be;c; ②A、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連接漏斗伸入到液體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錯誤; B、對於極易溶於水的氣體,吸收裝置中的導管與乾燥管連接,當水進入乾燥管內,燒杯內液面下降低於導管口,液體又流落到燒杯中,能防止倒吸,故B正確. C、氨氣極易溶於水,不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導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氣泡向上到水層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確; D、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口,液體經進氣管倒流入前端裝置,產生倒吸,故E錯誤; E、氨氣極易溶於水,導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噴泉,進氣管在燒瓶底部,液體不能流入前端裝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確;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裝置有BCE; 故答案為:BCE; ③使量氣管兩端液面相平,因為相平說明兩邊液面上的壓強是一樣的,這樣測出來的氣體體積才是當時大氣壓下的體積; 故答案為:使量氣管內液面與乾燥管內液面相平; (3)先通入氨氣,氨氣與水形成呈鹼性的氨水可與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的碳酸發生反應,更有利於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生成碳酸氫根離子濃度大;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故答案為:NH 3 、CO 2 ;NH 3 +CO 2 +NaC1+H 2 O=NH 4 C1+NaHCO 3 ↓; (4)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於水,測定的一氧化氮氣體體積不準確; 故答案為:不可行;NO會與裝置中空氣反應,生成NO 2 溶於水,使測得的NO氣體體積不準; |
與某課外小組設計如圖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推胸怎麼做
發布:2025-10-03 02:02:04
瀏覽:64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