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圖示的定軸輪系中,已知各齒輪的齒數 分別為Z1、Z2、Z2'、Z3、Z4、Z4'、Z5、Z5'、Z6, 求傳動比i16。
傳動比i16=(Z2*Z4*Z5*Z6)/(Z1*Z2'*Z4'*Z5')
傳動比等於,所有被動輪齒數乘積,除所有主動輪齒數乘積,所得的商。介輪(惰輪)的齒數不影響傳動比,如圖中的齒輪3 。
Ⅱ 已知圖示的輪系中各齒輪的齒數為z1=15 z2=20 z2'=65 z3=20 z3'=15 z4=65,試求輪系的傳動比i1H
先分別算出定軸輪系和周轉輪系,因為齒輪2和齒輪2'是同軸,所以轉速相等,即n2等於n2',外加上齒輪4和機架是連在一起,所以轉速等於0。然後利用這些關系,聯立一個式子,就可以求出nl和nH了,最後你懂得。
Ⅲ 在圖示輪系中,已知各齒輪齒數。
沒看到各齒輪傳動比多少......只能告訴你最後的方向,第一張齒輪1沒有標方向,第二張8是齒條方向向上,第三張5方向向上
Ⅳ 在圖示的輪系中,已知各齒輪齒數為Z1=100,Z2=35,Z3=35,Z4=40,試計算傳動比i14 。
i14=i12×i34
=(ω1/ω2)×(ω3/ω4)
=(Z2/Z1)×(Z4/Z3)
=(35/100)×(40/35)
=0.4
Ⅳ 如圖所示的齒輪傳動裝置中,主動輪的齒數z1=24,從動輪的齒數z2=8,若已知從動輪以角速度ω順時針轉動時
齒輪不打滑,說明邊緣點線速度相等,從動輪順時針轉動,故主動輪逆專時針轉動;
主動輪的齒屬數z1=24,從動輪的齒數z2=8,故大輪與小輪的半徑之比為R:r=3:1;
根據v=rω,有:
ω′ |
ω |
r |
R |
1 |
3 |
1 |
3 |
2π |
ω′ |
6π |
ω |
Ⅵ 在圖示輪系中,已知各齒輪的齒數分別為Z1=18、Z2=31、Z2'=25,Z3 =30,Z3'=2
解:(1)∵|z1|=|z2|=|z3|=1
∴A,B,C三點都在單位圓上
∵A,B,C三點對應的復數分別為z1,z2,z3滿足z1+z2+z3=0
∴z1=-(z2+z3)
∴1=z1
Ⅶ 在圖示輪系中,已知:蝸桿為單頭且右旋,轉速n1=2880r/min,轉動方向如圖示,其餘各輪齒數為z2=80
(1)輪系類型屬於定軸輪系。
(2)i₁₄=n₁/n₄=Z₂Z₃Z₄/Z₁Z₂Z₃=80×60×108/1×40×36=360
n₄=n₁/i₁₄=2880/360=8r/min
(3)各齒輪的轉動方向如下圖所示:
(7)在圖示傳動裝置中已知齒輪數擴展閱讀:
平面定軸輪系始末兩輪轉向關系可由上式中的正負號來確定,為正值時,表示始末兩輪轉向相同;為負值時,表示始末兩輪轉向相反。
平面定軸輪系各輪的相對轉向也可以通過逐對齒輪標注箭頭的方法來確定;空間定軸輪系中包含圓錐齒輪傳動或蝸桿蝸輪傳動。
Ⅷ 如圖所示輪系傳動裝置,已知輸入軸齒輪1的轉速為,轉向如圖所示,求:
在軸2上,圓錐齒輪3的軸向力是從小端到大端(水平向左),為了使軸2的軸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則斜齒輪2的軸向力應「水平向右」。斜齒輪2和斜齒輪1的軸向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故斜齒輪1的軸向力應「水平向左」,斜齒輪1的轉向是順時針的(從軸1的左端看,軸1的轉向是順時針的)
。
根據主動輪螺旋定則,左旋用左手,右旋用右手,四指彎曲的方向為轉動方向,大拇指指向為軸向力方向。結合斜齒輪1的軸向力「水平向左」,轉向順時針,可判斷斜齒輪1是左旋的。
根據軸1的轉向,可判斷軸2的轉向為「豎直向上」(從軸2的左端看為逆時針),軸3的轉向為「水平向右」(從軸4的下端看為順時針)。
在軸3上,圓錐齒輪4的軸向力是從小端到大端(豎直向下),為了使軸3的軸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則蝸桿的軸向力應「豎直向上」。蝸桿的軸向力 「豎直向上」且轉向為「水平向右」,根據主動輪的螺旋定則,結合軸向力方向和旋轉方向,可判斷蝸桿是右旋的。
蝸桿的軸向力與渦輪的周向力是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蝸桿的軸向力「豎直向上」,則渦輪的圓周力「豎直向下」,則可知渦輪的轉動方向為「逆時針」。
斜齒輪2的轉向為「豎直向上」(從軸2的左端看為逆時針),故在斜齒輪1與斜齒輪2在嚙合點處,斜齒輪2受到的圓周力應「垂直紙面向里」。斜齒輪2的徑向力「指向斜齒輪2的中心」,軸向力「水平向右」。
Ⅸ 急急急!求轉動比的題目 在圖示傳動裝置中,已知各輪齒數為Z1=18,Z2=36,Z2』=20,
n4=6.25
i總為2*2*40=160
n4=1000/1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