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目前精度最高的計時儀器
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原子鍾,目前世界上最准確的原子鍾一百萬年積累起來的誤差才1秒。
人們平時所用的鍾表,精度高的大約每年會有1分鍾的誤差,這對日常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產、科研中就需要更准確的計時工具。目前世界上最准確的計時工具就是原子鍾,它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原子鍾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
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鍾的計時就可以非常准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鍾里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❷ 精度最高的計時儀器是
原子鍾。
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項技術有朝一日竟能應用於全球的導航系統上。
原理
原子鍾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鍾的計時就可以非常准確了。
現在用在原子鍾里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不同電子排列順序的能量差,也就是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這里電磁能量是不連續的。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
這種電磁波特徵頻率是不連續的,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共振頻率。同一種原子的共振頻率是一定的,例如銫133的共振頻率為9192631770Hz。因此銫原子便用作一種節拍器來保持高度精確的時間。
應用領域
原子鍾的發展已促成許多科學和技術進步,例如精確的全球和區域導航衛星系統以及在互聯網上的應用,這些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頻率和時間標准。
原子鍾安裝在時間信號無線電發射器的位置。他們應用在一些長波和中波廣播電台中,以提供非常精確的載波頻率。原子鍾在許多科學學科中,如在射電天文學長基線使用干涉測量。
一、定位系統
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運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航天集團運營的格洛納斯系統、歐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統、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二、無線電發射機時間信號
無線電時鍾是由政府無線電的裝置通過接收的無線電接收器自動同步本身的時間信號。盡管它們接收到的無線電信號來自原子鍾,但它們本身並不是原子鍾。
普通的低成本消費級接收機僅依靠幅度調制的時間信號,並使用帶有小型鐵氧體線圈天線的窄帶接收機(帶寬為10 Hz)以及具有非最佳數字信號處理延遲的電路,因此只能期望以±0.1秒的實際不確定性精度來確定秒的開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原子鍾
❸ 自動化高精度視覺最高能達到多少精度
線性精度±0.0045mm,解析度0.0008mm,重復精度±0.0008mm,測量范圍16-25mm
❹ 什麼數控機床精度最高
數控機床是數字控制機床的簡稱,是一種裝有程序控制系統的自動化機床。該控制系統能夠邏輯地處理具有控制編碼或其他符號指令規定的程序,並將其解碼,從而使機床動作並加工零件。
數控機床的控制單元
數控機床的操作和監控全部在這個數控單元中完成,它是數控機床的大腦。
與普通機床相比,數控機床有如下特點:
●加工精度高,具有穩定的加工質量;
●可進行多坐標的聯動,能加工形狀復雜的零件;
●加工零件改變時,一般只需要更改數控程序,可節省生產准備時間;
●機床本身的精度高、剛性大,可選擇有利的加工用量,生產率高(一般為普通機床的3~5倍);
●機床自動化程度高,可以減輕勞動強度;
●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對維修人員的技術要求更高。
數控機床一般由下列幾個部分組成:
●主機,他是數控機床的主題,包括機床身、立柱、主軸、進給機構等機械部件。他是用於完成各種切削加工的機械部件。
●數控裝置,是數控機床的核心,包括硬體(印刷電路板、CRT顯示器、鍵盒、紙帶閱讀機等)以及相應的軟體,用於輸入數字化的零件程序,並完成輸入信息的存儲、數據的變換、插補運算以及實現各種控制功能。
●驅動裝置,他是數控機床執行機構的驅動部件,包括主軸驅動單元、進給單元、主軸電機及進給電機等。他在數控裝置的控制下通過電氣或電液伺服系統實現主軸和進給驅動。當幾個進給聯動時,可以完成定位、直線、平面曲線和空間曲線的加工。
●輔助裝置,指數控機床的一些必要的配套部件,用以保證數控機床的運行,如冷卻、排屑、潤滑、照明、監測等。它包括液壓和氣動裝置、排屑裝置、交換工作台、數控轉台和數控分度頭,還包括刀具及監控檢測裝置等。
●編程及其他附屬設備,可用來在機外進行零件的程序編制、存儲等。
自從195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以來,數控機床在製造工業,特別是在汽車、航空航天、以及軍事工業中被廣泛地應用,數控技術無論在硬體和軟體方面,都有飛速發展。
加工中心
加工中心是帶有刀庫和自動換刀裝置的一種高度自動化的多功能數控機床。工件在加工中心上經一次裝夾後,能對兩個以上的表面完成多種工序的加工,並且有多種換刀或選刀功能,從而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加工中心按其加工工序分為鏜銑和車削兩大類,按控制軸數可分為三軸、四軸和五軸加工中心。
❺ 國產液壓自定心中心架有哪些精度如何
sorry,答題加速。
❻ 現代機床夾具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夾具最早出現在18世紀後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夾具已從一種輔助工具發展成為門類齊全的工藝裝備。
1.機床夾具的現狀
國際生產研究協會的統計表明,目前中、小批多品種生產的工件品種已佔工件種類總數的85%左右。現代生產要求企業所製造的產品品種經常更新換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與競爭。然而,一般企業都仍習慣於大量採用傳統的專用夾具,一般在具有中等生產能力的工廠里,約擁有數千甚至近萬套專用夾具;另一方面,在多品種生產的企業中,每隔3~4年就要更新50~80%左右專用夾具,而夾具的實際磨損量僅為10~20%左右。特別是近年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柔性製造系統(FMS)等新加工技術的應用,對機床夾具提出了如下新的要求:
1)能迅速而方便地裝備新產品的投產,以縮短生產准備周期,降低生產成本;
2)能裝夾一組具有相似性特徵的工件;
3)能適用於精密加工的高精度機床夾具;
4)能適用於各種現代化製造技術的新型機床夾具;
5)採用以液壓站等為動力源的高效夾緊裝置,以進一步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6)提高機床夾具的標准化程度。
2.現代機床夾具的發展方向
現代機床夾具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為標准化、精密化、高效化和柔性化等四個方面。
(1)標准化 機床夾具的標准化與通用化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目前我國已有夾具零件及部件的國家標准:GB/T2148~T2259-91以及各類通用夾具、組合夾具標准等。機床夾具的標准化,有利於夾具的商品化生產,有利於縮短生產准備周期,降低生產總成本。
(2)精密化 隨著機械產品精度的日益提高,勢必相應提高了對夾具的精度要求。精密化夾具的結構類型很多,例如用於精密分度的多齒盤,其分度精度可達±0.1";用於精密車削的高精度三爪自定心卡盤,其定心精度為5μm。
(3)高效化 高效化夾具主要用來減少工件加工的基本時間和輔助時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常見的高效化夾具有自動化夾具、高速化夾具和具有夾緊力裝置的夾具等。例如,在銑床上使用電動虎鉗裝夾工件,效率可提高5倍左右;在車床上使用高速三爪自定心卡盤,可保證卡爪在試驗轉速為9000r/min的條件下仍能牢固地夾緊工件,從而使切削速度大幅度提高。目前,除了在生產流水線、自動線配置相應的高效、自動化夾具外,在數控機床上,尤其在加工中心上出現了各種自動裝夾工件的夾具以及自動更換夾具的裝置,充分發揮了數控機床的效率。
(4)柔性化 機床夾具的柔性化與機床的柔性化相似,它是指機床夾具通過調整、組合等方式,以適應工藝可變因素的能力。工藝的可變因素主要有:工序特徵、生產批量、工件的形狀和尺寸等。具有柔性化特徵的新型夾具種類主要有:組合夾具、通用可調夾具、成組夾具、模塊化夾具、數控夾具等。為適應現代機械工業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需要,擴大夾具的柔性化程度,改變專用夾具的不可拆結構為可拆結構,發展可調夾具結構,將是當前夾具發展的主要方向。
❼ 目前精度最高的計時儀器是啥
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原子鍾。原子鍾,是一種計時裝置,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目前世界上最准確的計時工具就是原子鍾,它是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原子鍾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釋放能量時發出的電磁波來計時的。由於這種電磁波非常穩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儀器進行控制,原子鍾的計時就可以非常准確了。現在用在原子鍾里的元素有氫(Hydrogen)、銫(Cesium)、銣(rubidium)等。原子鍾的精度可以達到每2000萬年才誤差1秒。這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❽ 回轉頂尖的定心精度比固定頂尖高嗎
固定頂尖的精度高於回轉頂尖,回轉頂尖因為裡面有軸承和芯軸外殼組裝起來的,有裝配精度,一般固定頂尖的精度可以控制在1um,回轉活頂尖,能夠控制在5um。固定頂尖和回轉頂尖使用有區別的,
❾ 精度最高的計時儀器是什麼
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原子鍾,目前世界上最准確的原子鍾一百萬年積累起來的誤差。
根據原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不同電子排列順序的能量差,也就是圍繞在原子核周圍不同電子層的能量差,來吸收或釋放電磁能量的。這里電磁能量是不連續的。當原子從一個「能量態」躍遷至低的「能量態」時,它便會釋放電磁波。
原子鍾的應用:
銣原子鍾是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研製的一款高精度、高可靠性同步時鍾產品。
該時鍾將高穩定性銣振盪器與GPS高精度授時、測頻及時間同步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銣振盪器輸出頻率馴服同步於GPS衛星銫原子鍾信號上,提高了頻率信號的長期穩定性和准確度,能夠提供銫鍾量級的高精度時間頻率標准,是通信廣電等部門替代銫鍾的高性價比產品。
❿ 計時精確度最高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簡介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日晷、水鍾、沙漏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日晷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鍾表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漏刻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渾天儀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於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水運儀象台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大明燈漏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