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混凝沉澱實驗與水處理實際情況有哪些差別如何改進
1、混凝沉澱實驗主要解決:合適的PH值、混凝劑、助凝劑選擇、投加量確認,沉澱池水力停留時間確認;
2、在實際應用時,可作為設計參數考慮,系統調試時也可作為調試依據,但是在實際應用時,水質水量經常變化,所以投加量要以現場燒杯實驗確認。
混凝沉澱實驗是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的,它有助於確定實際處理的投加量。往往實際的加量和實驗加量是不相同的,但是你要明白實驗只是讓確定加量的范圍,而不是精準的投加量。
(1)混凝沉澱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懸浮物濃度不太高(一般質量濃度在50~500 mg/L)時的顆粒沉澱屬於絮凝沉澱,如給水工程中的混凝沉澱、污水處理中初沉池內的懸浮物沉澱均屬此類型。絮凝沉澱過程中,由於顆粒相互碰撞。凝聚變大.沉速不斷加大,因此顆粒沉速實際上是變化的。
我們所說的絮凝沉澱顆粒沉速.是指顆粒沉澱平均速度。在平流沉澱池中,顆粒沉澱軌跡是一曲線,而不同於自由沉澱的直線運動。在沉澱池內顆粒的去除率不僅與顆粒沉速有關,而且與沉澱有效水深有關。因此,不僅要考慮沉澱柱器壁對懸浮物沉澱的影響.還要考慮柱高對沉澱效率的影響
㈡ 混凝實驗和燒杯試驗難道有什麼區別么
1)取原水時要攪拌均勻,要一次量取以盡量減少所取原水濃度上的差別。
2)混凝包括混合與凝聚,混合過程(即混凝劑剛加入水中的混合過程)要求快速避免因時間間隔較長各 水樣加葯後反應時間長短相差太大而導致混凝效果懸殊。之後則要不斷減慢速度,使脫穩膠體粒子相互凝 聚。混合過程大約要在 1~2 分鍾內完成,而凝聚過程則大約需要 20~30 分鍾,沉澱過程則大約需要 1 個小 時。試驗室燒杯試驗可適當縮短試驗時間。
3)混凝過程要保持攪拌儀不被人為擾動,防止對混凝結果產生影響。
㈢ 混凝沉澱實驗混凝對水力條件有何要求
混凝過程中混凝劑的水解結合效力和水力條件是決定混凝效果的兩個關鍵因素,其中快速攪拌(擴散和混合)處於核心地位,然而關於強化混凝過程中水力條件影響的報道較少。對配水進行強化混凝條件的選擇試驗,考察了混凝劑種類和快速攪拌時間及強度等對強化混凝效果的影響。通過測定絮凝指數(FI)、沉後水濁度及DOC等發現:影響有機物去除效率的關鍵因素是混凝劑的擴散過程和快速混合碰撞過程;200~250
r/m in(G值為106~145 s-1)的快攪速度和60
s左右的快速攪拌時間即可滿足強化混凝的要求;絮體在過度攪拌強度下的破碎對有機物的去除率沒有顯著影響。
㈣ 普通的混凝沉澱實驗需要哪些器材
第一沉澱池的污泥排回生化系統就相當於污泥迴流,就不再是剩餘污泥了,當然有影響,MLSS上升了,有機負荷更低了,系統會運行不正常. 第二混凝沉澱池排泥應該是根據污泥周期來的,像您說的沉澱池污泥濃度太低有可能是混凝沉澱效果不好,建議做混凝沉澱實驗,找到最佳投加劑量.其次有可能拍泥太頻繁,建議減少排泥次數,增大間隔.最後難道你們廠沒有污泥濃縮池嗎,污泥難道直接排入脫水機房?
㈤ 簡述混凝沉澱及過濾實驗中,如何人工配製實驗用原水
取少量黃色粘土於裝有水的水桶中,然後攪拌,使粘土盡量溶於水中,然後靜置30min,將粘土中大的顆粒沉於水底,一些細小的顆粒則懸浮於水中不下沉,取上部的水,測其濁度,使其在50~100之間,因為江河湖泊地表水的濁度在這之間。濁度要多次測定,若濁度不夠,則再加適量粘土並攪拌,若濁度偏高,則加入自來水以降低其濁度,直至濁度在范圍之內,即可用於實驗
㈥ 在混凝沉澱實驗中應注意哪些操作方法,對混凝效果有什麼影響
在混凝沉澱實驗中應注意哪些操作方法
1)取原水時要攪拌均勻,要一次量取以盡量減少所取原水濃度上的差別。
2)混凝包括混合與凝聚,混合過程(即混凝劑剛加入水中的混合過程)要求快速避免因時間間隔較長各
水樣加葯後反應時間長短相差太大而導致混凝效果懸殊。之後則要不斷減慢速度,使脫穩膠體粒子相互凝
聚。混合過程大約要在
1~2
分鍾內完成,而凝聚過程則大約需要
20~30
分鍾,沉澱過程則大約需要
1
個小
時。試驗室燒杯試驗可適當縮短試驗時間。
3)混凝過程要保持攪拌儀不被人為擾動,防止對混凝結果產生影響。
㈦ 如何根據混凝實驗設計加葯反應裝置和沉澱裝置
第一:這套工藝使用了多久了,如果時間長了,考慮是不是清理絮凝沉澱池中的版污泥;權
第二:絮凝沉澱前加次氯酸鈉,是考慮前加氯嗎看加多少次氯酸鈉看如果原水中藻類不多,或者沒有的話,不建議加類似次氯酸鈉除藻殺菌劑。
第三:你的沉澱器是什麼看斜管沉澱嗎看 用了多久了看傾斜的角度多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