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茨維特的研究課題是什麼
茨維特的研究課題是葉綠體,他認為葉綠體是葉綠素和清蛋白的混合物——葉綠蛋白。它成分復雜,含有不止一種綠色色素。多次實驗後,他發現存在兩種葉綠素:葉綠素a和b。葉綠素a當時已經被提純了,但葉綠素b尚無法製得。為使理論更有說服力,他決心把葉綠素b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② 茨維特實驗如何制樣
茨維特實驗如何制樣,這個你要查看相關實驗說明需要准備的環境和相關材料等基礎設施。
③ 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在研究植物色素的成分時所採用的色譜方法是屬於什麼
1906年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在研究植物色素時發明了柱色譜法.這種方法是把硅藻土〔現在常用石英砂或氧化鋁粉末〕粉末置於玻璃管中,在上端倒入混合物溶液.待溶液被硅藻土粉末吸附後用待分離的溶劑淋洗,當溶劑流下時,由於不同成分的吸附能力不同而分開.若是有色物質則形成一圍圈色帶.庫恩利用這個被埋沒多年的方法,用氧化鋁和碳酸鈣粉末的色譜柱成功地將胡蘿卜素分離成α和β兩個同分異構體.此後他又發現了多種新的類胡蘿卜素.並製成了純品進行結構分析,大大豐富了人們對類胡蘿卜素的認識.
20世紀30年代以後,人們對維生素的興趣日增。庫恩著手研究維生素A,確定了其結構,並於1937年成功地進行了維生素A的全合成.1933年庫恩從53 000升牛奶中分離出了1克維生素B2(核黃素),測定了其結構,並於1934-1935年成功地合成了核黃素,對維生素化學的研究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因庫恩對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研究工作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39年授予他1938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但由於德國納粹的阻撓.庫恩未能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按規定,發出授獎通知一年內未去領獎,獎金自動回歸諾貝爾基金會。戰後當庫恩在1949年7月去斯德哥爾摩補作受獎學術報告時,只領回了諾貝爾金質獎章和證書。
1938年庫恩又成功地分離出維生素B6,並測定了它的化學結構.以後庫恩主要從事抗生素的合成和性激素的研究工作,繼續在化學領域做出貢獻。
④ 現代色譜四個里程碑
一、色譜法的出現:b
俄國植物學家Tswett(茨維持)於1903年在波蘭沙大學研究植物葉子的組成時,用碳酸鈣作吸附劑,分離植物於燥葉子的石油醚萃取物,他把乾燥的碳酸鈣粉末裝到一根細長的玻璃管中,然後把植物葉子的石油醚萃到液倒到管中的碳酸鈣上,萃取液中的色素就吸附在管內上部的碳酸鈣里,再用純凈的石油醚洗脫被吸附的色素,於是在管內的碳酸鈣上形成三種顏色的6個色帶,當時茨維特把這種色帶叫作"色譜"(Chromatographie),茨維特於1906年發表在德國植物學雜志上用此名,英譯名為(Chromatography),在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作"色譜柱",碳酸鈣叫作"固定相"純凈的石油醚叫作"流動相"。把茨維特開創的方法叫液固色譜法(Lipuid-Solid Chromatography)。&|
二、色譜法的發展:[fUZ"
在茨維特提出色譜概念後的20多年裡沒有人關注這一偉大的發明,直到1931年德國的Kuhn和Lederer才重復了茨維特的某些實驗,用氧化鋁和碳酸鈣分離了α-,β-,和γ-,胡蘿卜素,此後用這種方法分離了60多種這類色素。Martin和Synge在1940年提出液液分配色譜法 (Lipuid-Lip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即固定相是吸附在硅膠上的水,流動相是某種有機溶劑,1941年Martin和Synge提出用氣體代替液體作流動相的可能性,11年之後James和Martin發表了從理論到實踐比較完整的氣液色譜方法(Gas Lipuid Chromatography)因而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在此基礎上1957年Golay開創了開管柱氣相色譜法(Open-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習慣上稱為毛細管柱氣相色譜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hy)。1956年 Van Deemte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描述色譜過程的速率理論。1965年Giddings總結和擴展了前人的色譜理論,為色譜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早在1944 Consden等就發展了紙色譜,1949年Mecllean等在氧化鋁中加入澱粉粘合劑製作薄層板使薄層色譜法,(TLC)得以實際應用。而在1956年Stahl開發出薄層色譜板塗布器之後,才使TLC得到廣泛地應用。在60年代末把高壓泵和化學鍵合固定相用於液相色譜,出現了高效液相色譜,(HPLC)。80年代初毛細管超臨界流體色譜(SFC)得到發展,在90年代後末得到較廣泛的應用。而在80年代初由Jorgenson等集前人經驗而發展起來的毛細管電泳(CZE),在90年代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同時集HPLC和CZE優點的毛細管電色譜在90年代後期受到重視,到21世紀色譜科學將在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領域發揮他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v'
三、色譜法的現狀和末來:Z`9
色譜法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各種方法發展展不平衡,McNair認為氣相色譜(GC)可能是世界上應用最廣的分析技術,仍處在上升的趨勢,有報告估計GC儀器和備件在世界市場上高達10億美元,並將以3%~4%逐年增長,其中軟體35%,硬體65%。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氣相色譜的靈敏度高,分離度好,分析速度快,定量分析的精度優 。將來的發展趨勢是增強自動化,特別是計算機工作站的應用,專門的進樣裝置與氣相色譜儀的一體化,包括頂空、吹掃捕集、固相萃取、超臨界流體萃取和加速溶劑萃取,GC/MS將以5%~10%的速度增加,GC/FTIR會維持現狀,GC/NMR會有商品儀器問世。Wa@=P#
高效液相色譜(HPLC)近年以6%~8%的速度增長,其中活躍的領域是離子色譜(IC),疏水作用色譜(HIC)手性分離及普遍使用的反相色譜,HPLC除具有GC的優點外,還有應用面廣,可以進行制備分離,在生命科學中有很大的應用前景,HPLC的儀器市場尚未成熟,仍將持繼增長,主要在LC/MS系統以及開發更為簡單便宜的系統。'~ d_
G.Guiochon認為GC和HPLC在分離分析領域發展最好,是極為成功的範例,而超臨界流體色譜(SFC)和場流分離(FFF)則處於失利的境地,毛細管區帶電泳(CZE)和電色譜則處於前途未卜的狀態,關於超臨界流體色譜(SFC)是Giddings和Myers早在60年代就進行了先驅性的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掀起SFC的熱潮,而且當時認為SFC將掀起分析方法的革命,但是目前各大公司卻紛紛撤消SFC的推銷,放棄進一步開發SFC的計劃,毫無疑問SFC具有一些獨特用途,但是他被擠在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之間,而GC和HPLC已成為廣泛應用的技術,所以SFC命中註定處理被束之高閣的地位。@Y
毛細管區帶電泳(CZE)於80年初引起分析化學家極大的興趣,由於他具有驚人的高柱效,使許多分析化學家趨之若鶩地奔向CZE,許多色譜學家也都轉向CZE,希望他能解決一切分離問題,但是許多工業分析化學家現在沮喪了,因為雖然CZE具有很高的柱效,但他失去了色譜方法靈活調節分離因子的機動性,他難以成為定量分析的手段,CZE分析結果的偏差要比HPLC整整大一個數量級,這是一個極大的障礙,儀器製造商們眼巴巴地看著銷售額的下降,CZE只有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定量分析方法之後才能獲得廣泛的應用。要解決這一困難的問題,需要付出十分艱辛的研究。E.%
現在電色譜(EC)成為這一領域的新秀,很多人希望EC能獲得成功,盡管要下一個結論還為時尚早,但是EC驅動流動相的方式和CZE相同,都是使用了電滲流,這種流動整度的波動造成CZE在定量分析中的誤差來源,要克服這一困難是近期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任務。{-pgBt
有許多理由說明SFC和場流分離(FFF)是不夠成功的,他們不能成為分析方法的主流,而CZE和EC是在苦難地掙扎之中,要使之成功和普及並成為定量分析方法必須具備:⑴易於使用,操作費用低,⑵能夠得到准確,可重復的定量結果,⑶要能夠解決至少一個分析化學中的重要問題,在所有這三個問題中,他的功能必須超過其他技術,在60年代的GC和70年代的HPLC就是這樣的。SFC ,CZE和EC是很重要的分析分離方法,都有自己的某些特殊的優點,他們如能滿足上述要求就會得到廣泛的應用,不過,CZE還是具有極大的機遇的,用他來分析生物大分子有非常突出的優點,只要把他的定量分析精度明顯地提高,他會蓬勃發展,成為極其重要的分析方法。
⑤ 俄國植物學家茨維特
M.С.(M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Цвет)(1872~1919)俄國植物生理學家和化學家。1872年 5月14日生於義大利阿斯蒂,1919年6月26日卒於蘇聯沃羅涅日。1896年獲日內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全家移居俄國。1901年獲喀山大學植物學學士學位。1902年任華沙大學講師,1907年任獸醫學院教授,1908年任華沙理工大學教授。
茨維特應用化學方法研究細胞生理學。1900年他在樹葉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葉綠素:葉綠素a和葉綠素b,後來又發現了葉綠素c,並分離出純的葉綠素。他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分析化學和有機化學中極重要的實驗方法——色譜法。他的第一篇關於色譜法的論文發表在1903年華沙的《生物學雜志》上。1906~1910年的論文都發表在德國的《植物學雜志》上。在這幾篇論文中,他詳細地敘述了利用自己設計的色譜分析儀器,分離出胡蘿卜素、葉綠素和葉黃素。由於他的論文發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當時沒有引起化學界的注意。直到1931年,R.庫恩才發現茨維特所發明色譜法的重要性,此法才得到普遍的推廣和應用。
⑥ 有哪些經典的化學實驗
五大經典化學實驗
一,實驗室製取氧氣
1.用H2O2(雙氧水)
2H2O2=MnO2=2H2O+O2↑
裝置:試管、導管、水槽、集氣瓶
2.KClO3加熱分解
2KClO3=△=2KCl+O2
裝置:酒精燈、試管、導管、水槽、集氣瓶、鐵架台
3.KMnO4(高錳酸鉀)加熱分解
2KMnO4=△=K2MnO4+MnO2+O2↑
裝置:酒精燈、試管、導管、水槽、集氣瓶、鐵架台
二,實驗室製取CO2
CaCO3
CaCO3+2HCl=CaCl2+H2O+CO2↑
試管、導管、集氣瓶
三,酸鹼中和反應
四,置換反應的,Fe,Mg,Cu與鹽酸,硫酸的反應
五,氫氣還原氧化銅
⑦ 茨維特回國後的研究課題是什麼
茨維特回國後致力於用物理學、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植物學,強調深入細胞內部研究。比起同行,他的觀點富有創意,也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導致新方法的發明。
茨維特回國後研究的課題是葉綠體,他認為葉綠體是葉綠素和清蛋白的混合物——葉綠蛋白。它成分復雜,含有不止一種綠色色素。此觀點當時不被認同。他力圖通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多次實驗後,他發現存在兩種葉綠素:葉綠素a和b。葉綠素a當時已經被提純了,但葉綠素b尚無法製得。為使理論更有說服力,他決心把葉綠素b從溶液中分離出來。經過不斷實驗和摸索,他發明了極其簡單卻十分有效的分離儀器:一根玻璃管填充以白堊或氧化鋁。不同物質在流動相中有不同吸附系數,含有多種組分的物質通過吸附柱後依次有規律地排列,這樣就將物質分離出來且不改變原性狀。他把此方法與多色光通過棱鏡分色類比,把新方法命名為色譜法。利用色譜法,他順利分離出了葉綠素b,證實了自己的理論。科學界對這種簡單儀器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認為缺乏理論依據且實驗數據不可靠。後來茨維特詳細闡述了色譜過程的理論依據,公布了對大量物質吸附特性的研究,還用它分離出類胡蘿卜素等重要物質。雖然色譜法已為眾人所知,但遺憾的是直至茨維特去世也沒得到推廣。
經後人努力,色譜技術得到發展,被廣泛應用於化學、生物學、醫葯學、石油化工等領域,在科學和工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⑧ 什麼是流動相和固定相和展開劑吸附劑有什麼區別
流動相是指色譜分析過程中攜帶組分向前移動的物質(如茨維特實驗中石油醚).
固定相是指色譜過程中不移動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體(如茨維特實驗中細粒狀碳酸鈣)或是塗漬在載體表面上的液體(稱固定液).
⑨ 實驗常用制備液相色譜儀及色譜柱都有什麼型號
色譜最早的起源是從液相的層析開始,1903年茨維特發現色素可以分開,所以起名色譜。從那開始就有很多關於分離的文章,直到現在可以在很多高校和葯廠能發現玻璃柱里盛著硅膠填料分離活性物質,這其實就是常壓的層析柱,如果有錢可以加個蠕動泵,加個檢測器這樣就可以攢一套常壓的制備色譜。 50年代前GC大發展,色譜理論也大發展,因此Martin和syngc還有獲得了1952年的諾貝爾獎。70年代人們開始把氣相的理論應用到液相中,於是嘗試把填料做細,後來又在硅膠表面鍵合一些基團改變極性,再後來又在硅膠上制孔。 為了讓流動相迅速通過,前面加一個高壓泵,這樣HPLC就誕生了,一開始P就是一個高壓pressure的意思。後來又進化為Performence。其實在國外HPLC的發展,分析和制備就同時進行的,因為國外生物葯做的很早,所以需要制備色譜去純化,中國從03年非典後因為肽類葯物的發展,制備色譜逐漸被關注。而分析型的HPLC一直就被廣泛應用於醫葯,化工,生物,環境行業。08年中國制備色譜行業井噴,源於國內浙江某葯企上了1套80cm高壓制備柱,國人第一次站在了這個行業的前列,11年國內另一家江蘇企業也做出一套80cm高壓制備被廊坊某企業應用。可以說中國高壓制備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如果要分類,我們可以按照系統的承受壓力粗分一下。 大於7MPA,全球最領先的是Novasep,他們有直徑1.6M的色譜柱。Varian在國內競爭力逐漸減弱,SD系列逐漸被淘汰,Danprocess是NOvasep一幫人做的後被法瑪西亞後被GE收購後,在中國幾乎沒有市場。中國高壓制備色譜兩大巨頭創新和漢邦現在都有80cmDAC色譜。 中壓色譜,GE的AKTA,密理博。實驗室級別的再加上BIORED,BUCHI,BIOTAGE。國內愛傑爾,利穗也佔有一席之地。但如果把AKTA和這些作比較,簡直是玷污它,不是一回事。 常壓的,你直接去買個玻璃柱自己搭一個就行。 理論上中低壓設備用於粗提,高壓設備用於精製。其實中低壓也可以做出高純的東西,但收率和效率會大打折扣,你需要把成本計算一下,溶劑+設備+填料+人力+純化過程損失的樣品。
⑩ 什麼是流動相和固定相和展開劑吸附劑有什麼區別
流動相是指色譜分析過程中攜帶組分向前移動的物質(如茨維特實驗中石油醚)。
固定相是指色譜過程中不移動的具有吸附活性的固體(如茨維特實驗中細粒狀碳酸鈣)或是塗漬在載體表面上的液體(稱固定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