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奧運火炬的燃料是什麼呢有什麼設計要求呢
液化天然氣成分主要是甲烷及其它烷烴,燃燒後排放物為二氧化碳和水,環保、質輕、來源廣泛、經濟、便於運送、安全目前的奧運火炬及世界上大多數戰爭紀念常明火炬都使用液化天然氣,火炬結構也非常簡單,只要設計出燃燒噴嘴和電子點火器即可,無需其它輔助設備。
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
詳情如下: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藝術和技術特色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情況下保持燃燒。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塗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舒適不易滑落。北京奧運會火炬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產物,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北京奧運會火炬使用燃料為丙烷,這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氫,燃燒後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沒有其他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發過程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征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征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征作品初評和復評,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❷ 奧運聖火是什麼裝置,是利用什麼原理燃燒的
奧運火炬的構造及原理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❸ 火炬的構造是什麼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的一個重要創新是設置了『雙火焰』方案。」 劉興洲院士介紹說,燃氣流出後,一部分進入燃燒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擴散的比較飽滿的火焰;另一部分進入預燃室,在火炬內保持一個比較小的但十分穩定的火焰,如果出現極端情況,主燃室火焰熄滅,預燃室仍能保持燃燒,保證火炬不熄滅。
火炬火焰的抗風抗雨能力受到廣泛關注。按照要求,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檢驗火炬火焰在大風、速度突變的風、方向無規則的風等各種情況下的穩定性。現在,在風速每秒30米的情況下,火焰能保持燃燒,而風速達每秒18米時就是8級大風。火炬設計要求火焰在每小時50毫米的雨量下不熄滅,目前火炬火焰可以承受的雨量達規定的十多倍。
北京奧運會火炬將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據北京奧組委相關官員介紹,針對珠峰嚴寒、低壓、強風、缺氧的極端特殊氣候,在保持火炬外形一致的前提下,北京奧組委特別委託航天科工集團科研部門研製登上珠峰火炬的內部燃燒系統。目前,初步的設計方案已經在珠峰附近進行實際環境檢測。
2008年3月25日,這片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祥雲」,將被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採集的奧運火種點燃,從北京起步飄飛,跨山越海,歷經五大洲,回到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國。2008年8月8日,這片「祥雲」將飄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場「鳥巢」,點燃主火炬塔。在熊熊燃燒的聖火映照下,全世界將為著歡樂與和平,為著人類未來美好的夢想共同翩翩起舞!
❹ 火炬設計理念
北京奧運會的火炬:祥雲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版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權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❺ 奧運火炬的燃燒原料是什麼 原理是什麼
液化天然氣成分主要是甲烷及其它烷烴,燃燒後排放物為二氧化碳和水,環保、質輕、來源廣泛、經濟、便於運送、安全目前的奧運火炬及世界上大多數戰爭紀念常明火炬都使用液化天然氣,火炬結構也非常簡單,只要設計出燃燒噴嘴和電子點火器即可,無需其它輔助設備。
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
詳情如下: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藝術和技術特色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情況下保持燃燒。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塗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舒適不易滑落。北京奧運會火炬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產物,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北京奧運會火炬使用燃料為丙烷,這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氫,燃燒後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沒有其他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發過程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征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征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征作品初評和復評,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❻ 奧運火炬的構造及原理是怎樣的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的一個重要創新是設置了『雙火焰』方案。」 劉興洲院士介紹說,燃氣流出後,一部分進入燃燒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擴散的比較飽滿的火焰;另一部分進入預燃室,在火炬內保持一個比較小的但十分穩定的火焰,如果出現極端情況,主燃室火焰熄滅,預燃室仍能保持燃燒,保證火炬不熄滅。
火炬火焰的抗風抗雨能力受到廣泛關注。按照要求,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檢驗火炬火焰在大風、速度突變的風、方向無規則的風等各種情況下的穩定性。現在,在風速每秒30米的情況下,火焰能保持燃燒,而風速達每秒18米時就是8級大風。火炬設計要求火焰在每小時50毫米的雨量下不熄滅,目前火炬火焰可以承受的雨量達規定的十多倍。
北京奧運會火炬將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據北京奧組委相關官員介紹,針對珠峰嚴寒、低壓、強風、缺氧的極端特殊氣候,在保持火炬外形一致的前提下,北京奧組委特別委託航天科工集團科研部門研製登上珠峰火炬的內部燃燒系統。目前,初步的設計方案已經在珠峰附近進行實際環境檢測。
2008年3月25日,這片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祥雲」,將被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採集的奧運火種點燃,從北京起步飄飛,跨山越海,歷經五大洲,回到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國。2008年8月8日,這片「祥雲」將飄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場「鳥巢」,點燃主火炬塔。在熊熊燃燒的聖火映照下,全世界將為著歡樂與和平,為著人類未來美好的夢想共同翩翩起舞!
❼ 奧運火炬裡面是什麼構造它又是燃燒什麼著火的
獨特的「芯」設計
創造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在近幾屆奧運會火炬設計中,一般都只進行外形設計,而內部燃燒系統基本都通過購買原來成型的技術來解決。北京奧組委慎重研究後,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
科研實力雄厚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成為競爭這一設計方案的積極參與者。為此,集團幾十名相關領域的精幹科研人員組成了設計攻關團隊,並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興洲為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總設計師。
「簡單地說,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就是在火炬內安裝一套設備,使火炬在點燃後能在一定范圍內的各種復雜環境下保持一段時間燃燒不熄,完成接力傳遞。」劉興洲院士介紹說,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包括三個部分,即燃燒器、穩壓裝置和用於儲存燃氣的燃氣罐。「我們就是要在很小、彎曲且不規則的空間內精心安裝固定好這些裝備。」
最先需要解決的是燃料。北京奧運會火炬選擇了丙烷。丙烷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在零下40攝氏度時仍能產生1個以上飽和蒸氣壓,高於外界大氣壓,形成燃燒;而且,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動態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較醒目。
「北京奧運會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的一個重要創新是設置了『雙火焰』方案。」 劉興洲院士介紹說,燃氣流出後,一部分進入燃燒器的主燃室,在火炬外形成擴散的比較飽滿的火焰;另一部分進入預燃室,在火炬內保持一個比較小的但十分穩定的火焰,如果出現極端情況,主燃室火焰熄滅,預燃室仍能保持燃燒,保證火炬不熄滅。
火炬火焰的抗風抗雨能力受到廣泛關注。按照要求,科研團隊進行了大量試驗,檢驗火炬火焰在大風、速度突變的風、方向無規則的風等各種情況下的穩定性。現在,在風速每秒30米的情況下,火焰能保持燃燒,而風速達每秒18米時就是8級大風。火炬設計要求火焰在每小時50毫米的雨量下不熄滅,目前火炬火焰可以承受的雨量達規定的十多倍。
北京奧運會火炬將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據北京奧組委相關官員介紹,針對珠峰嚴寒、低壓、強風、缺氧的極端特殊氣候,在保持火炬外形一致的前提下,北京奧組委特別委託航天科工集團科研部門研製登上珠峰火炬的內部燃燒系統。目前,初步的設計方案已經在珠峰附近進行實際環境檢測。
2008年3月25日,這片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祥雲」,將被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希臘採集的奧運火種點燃,從北京起步飄飛,跨山越海,歷經五大洲,回到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國。2008年8月8日,這片「祥雲」將飄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會場「鳥巢」,點燃主火炬塔。在熊熊燃燒的聖火映照下,全世界將為著歡樂與和平,為著人類未來美好的夢想共同翩翩起舞!
❽ 關於2008奧運火炬的設計
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
詳情如下:
奧林匹克火炬是經國際奧委會批準的、用於奧林匹克聖火燃燒的、可手持的火炬。奧林匹克火炬是奧林匹克聖火的載體。從1936年的第11屆奧運會開始,每屆奧運會都誕生一支體現主辦國家文化特色並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並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燃燒時間15分鍾,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在工藝方面使用錐體曲面異型一次成型技術和鋁材腐蝕、著色技術。燃料為丙烷,符合環保要求。火炬外形製作材料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
北京奧運會火炬藝術和技術特色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靈感來自「淵源共生,和諧共融」的「祥雲」圖案。祥雲的文化概念在中國具有上千年的時間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火炬造型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方。人類文明隨著紙的出現得以傳播。源於漢代的漆紅色在火炬上的運用使之明顯區別於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紅銀對比的色彩產生醒目的視覺效果,有利於各種形式的媒體傳播。火炬上下比例均勻分割,祥雲圖案和立體浮雕式的工藝設計使整個火炬高雅華麗、內涵厚重。
北京奧運會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情況下保持燃燒。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十分輕盈。下半部噴塗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舒適不易滑落。北京奧運會火炬是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產物,擁有完全的知識產權。
北京奧運會火炬使用燃料為丙烷,這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和氫,燃燒後只有二氧化碳和水,沒有其他物質,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發過程
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研究規劃工作從2005年8月開始。結合北京奧運會舉辦理念,通過對往屆奧運會火炬設計經驗的分析,確定了火炬設計理念、設計要求和創作方式。根據火炬工業設計的特點,為使設計方案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經北京奧組委辦公會批准,確定了火炬設計方案以藝術造型為主導,燃燒技術與工業設計同時徵集、公開徵集和定向委託創作相結合的創作方式。
2005年12月6日,北京奧組委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出公開徵集火炬設計的邀請。截至2006年2月28日,北京奧組委共收到海內外設計機構和設計師提交的應征參賽作品847件,其中有效應征作品388件。
經過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徵集活動初評評審委員會對應征作品初評和復評,按照評審程序的規定,選出3件作品提交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2006年6月至8月,根據選擇最好藝術設計和技術設計方案的原則,北京奧組委執委會審議確定由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創新設計中心設計的火炬外形《祥雲》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藝術設計方案,由航天科工集團設計研發的火炬內部燃燒系統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技術方案,並確定由航天科工集團在聯想(北京)有限公司協助下完成火炬外形與燃燒系統結合的火炬樣品製作工作,形成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的完整設計,並於2007年1月經國際奧委會批准。
❾ 奧運火炬燃燒材料是什麼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活動將歷時130天,傳遞總里程約13.7萬公里。在這漫長的「旅途」中,聖火會在一隻只火炬間接力傳遞。那麼我們將怎樣保證整個火炬接力過程不出紕漏呢? 首先我們來看火炬,北京奧運會火炬長72厘米,重985克,在工藝上採用輕薄高品質鋁合金和中空塑件設計,下半部噴塗了高觸感塑膠漆,手感輕盈舒適且不易滑落;每支火炬的燃燒時間15分鍾,這對於傳遞過程已經足夠,因為每屆奧運會火炬手數量和傳遞距離有所不同,此次傳遞每天將有208名火炬手參與傳遞,一般每個火炬手傳遞200到400米,整個過程不會超過十分鍾。 130天的過程中,有33天屬於境外接力,5月4日後聖火將回到中國大陸,繼續其在內地進行97天的旅程。4個多月里,聖火將「光臨」我國的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13個城市和地區,地理環境差異性較大不說,難保不碰上刮風下雨,火炬的火焰會受到影響嗎? 當然不會。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在燃燒穩定性與外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了全新的技術高度,能在每小時65公里的強風中和每小時50毫米的大雨下保持燃燒,最低零下6℃到最高45℃的溫度變化也不會對其燃燒產生影響。據悉,該火炬令人驕傲的內部燃燒系統是由航天科工集團自主設計研發,由於涉及軍工技術,火炬燃燒技術被視為北京奧組委的核心機密。 另外,火炬火焰在零風速下火焰高度25至30厘米,在強光和日光情況下均可識別和拍攝,也就是說,不能到達現場為火炬手加油的朋友可以在電視機前看到清晰的火焰。這是因為丙烷產生的火焰呈亮黃色,火炬手跑動時,飄動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非常醒目。丙烷是一種無色無味且價格低廉的常用燃料,可以適應比較寬的溫度范圍,近幾屆奧運會都用丙烷等混合氣體做燃料。 北京奧運會的「綠色奧運」理念在火炬上也能夠得以體現。北京奧運會火炬的外形製作材料均為可回收的環保材料,而丙烷作為一種碳氫化合物,在燃燒後主要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同樣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初步了解火炬的製作材料和原理後,讓我們仔細看一下火炬身上所具有的科技元素。航天三院三十一所的設計師們可以講這些困難的奧秘告訴大家,讓我們真正了解這支高科技奧運之「芯」。 ①基本工作流程 航天芯,也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的燃燒系統,包括燃料供應系統(燃料瓶、穩壓裝置和回熱裝置)和燃燒器兩大部分。工作時,利用開關工具順時針打開燃料瓶上的常閉開關閥,瓶內的高壓丙烷蒸汽經過穩壓裝置進行減壓,並維持在相對穩定的某一壓力值附近,然後經過有五個通氣孔的燃料分配器的側孔進入回熱銅管,在流經燃燒室和燃料瓶後重新進入燃料分配器,並從兩路分別進入預燃室和主燃室進行燃燒。 ②燃料瓶 燃料供應系統的主要構成部件是穩壓裝置和燃料瓶,都是採用國內先進工藝和技術自主研發的。燃料瓶採用無縫冷拉工藝,直徑為32毫米,即用一整塊板拉成現在的形狀,因此非常耐壓(達14兆帕),相當於可承受水下1400多米的壓力。由於火炬燃燒有時間要求,一瓶燃料需要保證燃燒15分鍾以上,而燃燒器除要保證火炬形態外,也有一定的流量要求,因此為了既能保證和火炬外殼的匹配,又能滿足燃燒時間,燃料瓶只能做得又細又長。這從工藝上講,難度大大增加。因為是整體成型,且燃料瓶壁的壁厚不到1毫米,在長細比達到7.5倍的情況下是很容易拉裂的。 ③燃料的選擇 燃料用的是99%以上純度的丙烷。歷史上的奧運火炬用混合燃料的較多。採用丙烷燃料是為了能在火炬傳遞路線范圍內,滿足環境溫度的要求。其次顏色也是一個考慮,丙烷燃燒後火焰是橙色,具有較好的可視性。 ④穩壓裝置 穩壓裝置也是特別研製的。從燃料瓶里出來的氣體壓力是不穩定的,隨著溫度降低而減小。而火炬的燃燒需要一個穩定的流量,穩壓裝置的作用就是提供一定壓力,一定流量的燃料供應,這和一般穩壓裝置的原理是一樣的。氣態的燃料以相對較高的壓力進入穩壓裝置的進口,以高出環境壓力一定范圍的壓力流出,保證燃燒所需的燃料壓力和流量。穩壓器的設計要求一般就是小巧輕便和多功能。現在的穩壓裝置共有四個功能:第一是將火炬開關設計到穩壓裝置上,這就少了一個零件;第二是減壓;第三是穩壓;第四就是在意外跌落的情況下,還能確保火炬繼續燃燒,不會發生危險。 ⑤燃料瓶和穩壓裝置的連接 燃料瓶和穩壓裝置採用螺紋連接,燃料瓶口用外螺紋,穩壓裝置用內螺紋。這個雖不是獨創,但在火炬上用得比較少。以前的一些火炬用的是現成的燃料瓶,多數是採用直接的頂壓方式。這種沒有螺紋的連接方式,如果氣體壓力過大,頂針會頂得很緊,用起來費勁;如果壓力過小,由於使用時的振動,容易松脫,造成漏氣;同時由於是非精確定位密封,在壓緊的過程中或使用過程中也容易密封不嚴而漏氣,既不安全,也容易熄火。我們吸取了國外火炬的經驗和教訓,採用了螺紋介面。 ⑥回熱管 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的火炬都採用了保溫裝置。因為對於氣相燃燒而言,若沒有有效的熱量補充,燃料瓶的溫度是下降的。燃料在低溫狀態下,蒸汽壓會降低,有可能會影響火炬燃燒性能。最初的設計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剛研製時燃料瓶容積較大,因此它降溫慢。現在燃料瓶小了,而燃燒時間要求提高,所以必須要加回熱裝置。要給它加熱,就要有熱源,於是很自然地想到利用火炬自身的火焰熱量——燃料出來後不是直接進燃燒室,而是通過回熱系統給燃料瓶進行加熱,減緩溫度降低的速度,滿足燃燒時間。回熱管還有個好處,就是熱交換不可能把所有熱量都交換掉,所以管內的氣體溫度也是升高的,有利於燃燒,這是個額外的好處。 ⑦燃燒器 雙火焰是一個核心設計,並在國內第一次運用。燃料經過回熱之後,分兩路,一路進入預燃室,一路進入主燃室,基本上按1:2的比例進行分配。預燃室底部中心是噴嘴,其周圍是進空氣的孔。火炬外殼底部也有一定面積的進氣通道。預燃室燃料往上噴時,會帶動周圍空氣上升進入預燃室,這就是引射作用。 預燃室中燃料和空氣混合後再燃燒,火焰像我們家裡的煤氣灶一樣,摻混得比較好,燃燒充分,火焰溫度比較高,形狀短,是藍色的,在強光下不易看見。而主燃室的燃料沒有經過預混,燃料噴出後和空氣混合,先擴散再燃燒,火焰溫度稍低些,呈不透明的橙色。火焰高度高於25厘米。預燃室相當於一個穩定的火源,保證它始終不滅,即使外面的主燃室火焰熄滅,它會馬上把主火焰點燃。 國外也有類似雙火焰的設計,但不太一樣,不是預混氣的。像2006年都靈冬奧會,也是前後兩個燃燒室,但兩個都是擴散火焰。我們考慮用預混火焰,主要是它的溫度比較高,復燃主火焰比較容易些。另一方面,主火焰在上,預燃火焰在下,受外界影響相對就小,保護火焰就容易些。 這個設計實際上是受了吸氣式發動機的啟發。因為有的發動機也有一個小的預燃室。應該說這種方案在火炬的使用中是第一次。主火焰從圓形管道上均勻的小孔中噴出,這也是特別之處。國外有很多是從一個小口噴出,或者雖是多個噴口,但尺寸較大。我們也做過這樣方案的試驗,一方面不太利於火焰的穩定,另一方面燃燒時煙較大。我們現在這個設計,火焰能從一個環的小孔中噴出,好處之一是噴出的燃料比較均勻,是圓形的火焰;另一個就是噴出來的燃料能與空氣摻混的比較均勻,燃燒比較充分,煙就會小,有利於觀賞性和環保。 在火炬研製中我們發現,風速對火炬工作的影響最大,在專用設備上進行了大量實驗,做到大風小風條件下,都不熄火。我們很希望得到一支性能可靠、穩定的火炬。我們認為今後應在實際環境中,繼續對火炬進行各項參數考核,並經嚴格的生產過程,保證研製質量。我們期待著北京奧運火炬將在同一個世界,傳播同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