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物理實驗誤差分析
誤差的分類有多種一般可分為系統誤差和人為誤差,系統誤差是儀器解析度和人的生理限製造成的,而人為誤差是由於認識不夠知識欠缺造成的
⑵ 弗蘭克-赫茲實驗的誤差分析
(1)溫度的微小變化引起的誤差;
(2)讀數時的視覺誤差;
(3)儀器自身的誤差。開始階段電流變化不明顯,誤差可能較大。
弗蘭克-赫茲實驗在本實驗中可觀測到電子與汞蒸汽原子碰撞時的能量轉移的量子化現象,測量汞原子的第一激發電位,從而加深對原子能級概念的理解。
弗蘭克-赫茲實驗為能級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對玻爾的原子理論是一個有力支持。弗蘭克擅長低壓氣體放電的實驗研究。
1913 年他和G.赫茲在柏林大學合作,研究電離電勢和量子理論的關系,用的方法是勒納德(P.Lenard )創造的反向電壓法,由此他們得到了一系列氣體,例如氦、氖、氫和氧的電離電勢。後來他們又特地研究了電子和惰性氣體的碰撞特性。
(2)旋流板塔裝置實驗誤差分析擴展閱讀
弗蘭克-赫茲實驗闡釋了純彈性碰撞,系統內的總動能大約不變。又因為電子的質量超小於水銀原子的質量,電子能夠緊緊地獲取大部分的動能。
增加電壓會使電場增加,剛從陰極發射出來的電子,感受到的靜電力也會加大。電子的速度會加快,更有能量地沖向柵極。所以,更多的電子會沖過柵極,抵達陽極。因此安培計讀到的電流也會單調遞增。
水銀原子的電子的最低激發能量是 4.9eV。當加速電壓升到 4.9 伏特時,每一個移動至柵極的自由電子擁有至少 4.9eV動能(外加電子在那溫度的靜能)。
自由電子與水銀原子可能會發生非彈性碰撞。自由電子的動能可能被用來使水銀原子的束縛電子從一個能量量子態躍遷至另一個能量量子態,從而增加了束縛電子的能極,稱這過程為水銀原子被激發。
但是,經過這非彈性碰撞,自由電子失去了 4.9eV 動能,它不再能克服柵極與陽極之間負值的電壓。大多數的自由電子會被柵極吸收。因此,抵達陽極的電流會猛烈地降低。
⑶ 弗蘭克赫茲實驗誤差分析與討論是什麼
如下:
1、該實驗的誤差分析存在以下幾點:①由於預熱不足,使測量值產生誤;②在實驗時,由於電壓的步差不可能連續,故測量的峰值會有一定的誤差;③儀器本身存在一定的誤差;④畫出氬的ip-vg2曲線是一個比較粗糙的過程,難免有誤差。
2、1914年,弗蘭克和赫茲在研究中發現電子與原子發生非彈性碰撞時能量的轉移是量子化的。他們的精確測定表明,電子與汞原子碰撞時,電子損失的能量嚴格地保持4.9ev,即汞原子只接收4.9ev的能量。
3、誤差分析是指對誤差在完成系統功能時,對所要求的目標的偏離產生的原因、後果及發生在系統的哪一個階段進行分析,把誤差減少到最低限度。
弗蘭克—赫茲實驗證明原子內部結構存在分立的定態能級。這個事實直接證明了汞原子具有玻爾所設想的那種「完全確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狀態」,是對玻爾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個決定性的證據。
⑷ 滲透試驗誤差分析
滲透試驗分為室內試驗和野外測定試驗兩大類。
在實驗室中測定滲透系數 k 的儀器種類和試驗方法很多,但從試驗原理上大體可分為」常水頭法「和"變水頭法"兩種。野外進行的滲透試驗又叫 滲水試驗(infiltration test),一般採用試坑滲水試驗,是野外測定包氣帶鬆散層和岩層滲透系數的簡易方法。試坑滲水試驗常採用的是試坑法、單環法、和雙環法。
室內試驗
常水頭試驗法
就是在整個試驗過程中保持水頭為一常數,從而水頭差也為常數。 如圖:
試驗時,在透明塑料筒中裝填截面為A,長度為L的飽和試樣,打開水閥,使水自上而下流經試樣,並自出水口處排出。待水頭差△h和滲出流量Q穩定後,量測經過一定時間 t 內流經試樣的水量V,則
V = Q*t = ν*A*t根據達西定律,v = k*i,則V = k*(△h/L)*A*t從而得出k = q*L / A*△h= = Q*L / A*△h*
常水頭試驗適用於測定透水性大的沙性土的滲透參數。粘性土由於滲透系數很小,滲透水量很少,用這種試驗不易准確測定,須改用變水頭試驗。
變水頭試驗法
就是試驗過程中水頭差一直隨時間而變化,其裝置如圖:
水從一根直立的帶有刻度的玻璃管和U形管自下而上流經土樣。試驗時,將玻璃管充水至需要高度後,開動秒錶,測記起始水頭差△h1,經時間 t 後,再測記終了水頭差△h2,通過建立瞬時達西定律,即可推出滲透系數 k 的表達式。
設試驗過程中任意時刻 t 作用於兩段的水頭差為△h,經過時間dt後,管中水位下降dh,則dt時間內流入試樣的水量為
dVe = -a dh
式中 a 為玻璃管斷面積;右端的負號表示水量隨△h的減少而增加。
根據達西定律,dt時間內流出試樣的滲流量為:
dVo = k*i*A*dt = k*(△h/L)*A*dt
式中,A——試樣斷面積;L——試樣長度。
根據水流連續原理, 應有dVe = dVo,即得到
k = (a*L/A*t)㏑(△h1/△h2)
或用常用對數表示,則上式可寫為
k = 2.3*(a*L/A*t)㏒(△h1/△h2)
⑸ 在基爾霍夫定律的驗證試驗中,若有誤差,請分析誤差產生的原因
基爾霍夫定律驗證實驗中,誤差產生的原因:
1、測量誤差;
2、電源內阻影響;
3、電源波動影響;(不是所有參數同時測量時)
4、連接線路的電阻和結點的接觸電阻。
基爾霍夫(電路)定律既可以用於直流電路的分析,也可以用於交流電路的分析,還可以用於含有電子元件的非線性電路的分析。
(5)旋流板塔裝置實驗誤差分析擴展閱讀:
由於似穩電流(低頻交流電)具有的電磁波長遠大於電路的尺度,所以它在電路中每一瞬間的電流與電壓均能在足夠好的程度上滿足基爾霍夫定律。因此,基爾霍夫定律的應用范圍亦可擴展到交流電路之中。
在列寫節點電流方程時,各電流變數前的正、負號取決於各電流的參考方向對該節點的關系(是「流入」還是「流出」);而各電流值的正、負則反映了該電流的實際方向與參考方向的關系(是相同還是相反)。
通常規定,對參考方向背離(流出)節點的電流取正號,而對參考方向指向(流入)節點的電流取負號。
⑹ 求 示波器使用——實驗報告的誤差分析
示波器使用——實驗報告的誤差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兩台信號發生器不協調。
2、桌面振動造成的影響。
3、示波器上顯示的熒光線較粗,取電壓值時的熒光線間寬度不準,使電壓值不準。
4、取正弦周期時肉眼調節兩熒光線間寬度不準,導致周期不準。
5、機器系統存在系統誤差。
6、fy選取時上下跳動,可能取值不準。
(6)旋流板塔裝置實驗誤差分析擴展閱讀:
示波器的作用:
1、用來測量交流電或脈沖電流波的形狀的儀器,由電子管放大器、掃描振盪器、陰極射線管等組成。
2、除觀測電流的波形外,還可以測定頻率、電壓強度等。凡可以變為電效應的周期性物理過程都可以用示波器進行觀測
⑺ 實驗中分析實驗誤差的原因
我以前回答過一個差不多的問題來著= =黏貼過來。。。
一般來說根據個人的經驗最常見的有以下誤差0 0....
首先是設備誤差
1)比如說儀器的精確度什麼的...這個一般如果需要計算的時候老師會給你數字和公式再讓你算的...
2)比如說儀器老化什麼的就會導致測量的不精確=。=
然後是環境誤差
這個主要就是溫度濕度什麼的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比如說測量空氣密度的時候這個影響就要計算在內~
還有人員誤差
1)計算時有效數字導致算出來的結果的誤差
2)讀數產生的誤差....比如說仰視俯視什麼的就不精確了=。=
3)比如說因為預計的不準確導致測量的數據沒有很好的反應了整個實驗的過程...就是說沒有正態分布0 0
還有一些根據實際情況再說~~.......比如說做碰撞實驗的時候因為有空氣阻力和摩擦所以速度不準確什麼的...
http://..com/question/228529135.html
⑻ 分析填料塔流體力學實驗誤差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是啊……在於他們是否知道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