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動上水沒插電,也沒手動上水,它自已上水,水滿還不停
沒插電肯定不上水,自動上水自己會上水。滿了自己斷電。如果不斷電可能就是自動裝置壞了
Ⅱ 有沒有不用電的水箱自動上水浮球
有沒有不用電的冰箱自動上水浮球,這個暫時還沒有,也沒有聽說過。既然你有了這樣的想法,說明你是一個,愛動腦筋的人。那你可以自己發明一個這樣的冰箱,還可以創造一下國家的科研記錄,如果項目被認可了,你還可以領到一筆可觀的獎勵。一舉兩得。
Ⅲ 不用電,水自己通過抽水機,抽水機會壞嗎,
水泵不通電,水根本就過不去。
Ⅳ 無能耗水泵(也就是微水頭增壓水泵)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如何收集壓力如何傳輸壓力如何把水抽上來
「無能耗水泵」技術的介紹
一、簡介
以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新理論——「香蕉理論」為理論基礎所產生的——「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水力開發技術。「無能耗水泵」是「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應用到具體工作中的產品之一。下面就以「無能耗水泵」為主題介紹一下「香蕉理論」的具體內容、「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的相關技術、「無能耗水泵」的構造等。它的工作原理是教科書上不曾提及的,但又可以根據教科書理論推導出來。【「無能耗水泵」視頻資料請看:邢台農民發明全自動抽水裝置不用電不耗油自動抽水高處流--無能耗水泵。可以觀看1月21日河北新聞報道視頻(http://www.hebtv.com/broadcast/request_bc.php?id=109978打不開時多登錄幾次就可以了)。也可以登錄另一個不同的視頻:http://www.hebtv.com/broadcast/request_bc.php?id=133735(可以把選時條直接拉到43分鍾段)】。「無能耗水泵」技術應用的主要領域是傳統水力開發技術無法開發的微水頭能領域(微水頭能指落差低於3米的水蘊能),具體指「微水頭能水力發電技術」、「微水頭能泵水技術」、以及微水頭能轉換而來的「氣體動力傳輸轉換」等。
二、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新理論——「香蕉理論」為理論基礎所產生的——「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及其實用產品「無能耗水泵」的遭遇。
以下是該項技術的詳細內容
要對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新理論——「香蕉理論」為理論基礎所產生的——「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及其實用產品「無能耗水泵」有所了解,就需要了解以下的一些問題。
一、「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的意義
現有的水力發電技術、水車抽水技術、水錘泵抽水技術等就是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技術。沒有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工農業發展就會面臨能源的緊缺,社會發展將無從談起。(去年年底,我國燃煤機組發電容量5.82億千瓦,天然氣2100萬千瓦,水電1.73億千瓦,核電900萬千瓦,風電800萬千瓦。可以看出,水電已佔全國電力總裝機的21.6%,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清潔電力。至2020年底,我國水力發電容量將達3.3億千瓦左右,核電1億千瓦左右,風電1.3億千瓦左右。也就是說10年之後,單是採用傳統水利開發技術,水利能資源的開發也將是現在的2倍。)
二、「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技術」的現狀
一、水利能的現狀
世界上利用現有的水力技術可開發的水力資源為9.8萬億度/年,平淘只開發利用了13.3%。在工業化國家中,水力資源利用率平均為30.5%,最高的是瑞士98%其次是法國95%,義大利84%。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可開發的水能資源佔世界65%,而開發利用率僅4%。中國的開發率不到10%。
而地球上水力能總的蘊藏量是利用現有的水力技術可開發的水力資源的上成百千倍。
二、水利能的優勢
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技術以其成本低,可再生、無污染,開發潛力巨大等優勢成為目前前景最好的新能源。
1、成本低,可再生。相比較於太陽能、風能、溫差能等可再生能源,水利能具有能量集中、相對穩定等優勢,開發成本較低,使水電佔到了中國電能的20%以上
2、無污染、沒有化石能源那種二氧化碳的排放,以及水利能在地球上的巨大蘊藏量,使各國政府都在水利能開發新技術上投入數額巨大的研究資金以及開發資金。各種各樣的水電站就是很好的例子。
3、開發潛力巨大。海浪潮汐能、河道低落差水利能、平緩的水流能等潛在微水頭水利能的蘊藏量大於已經開發的大落差水利能的幾十上百倍。
三、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技術的應用領域主要有:水力發電、水力抽水、水力直接提供動能等
四、水利能開發技術的現狀。
1、現有的水力開發技術中,不可避免的流速水頭動能的損失有進水口、出水口、葉輪渦流、管道渦流等等,總計損失要達流速水頭的幾倍到幾十倍。
以落差3米,無壓管路發電損失流速水頭10倍為例計算,則水頭最大流速為(2*10*3/10)開平方≈2.45米/秒,此流速下要想達1000轉/分,葉輪直徑最大為2.45*60/1000/3.14≈0.047米。再說,用0.047米直徑的管道水力發電達到0.1kw的發電量成本是多少可自己算算。落差3米用有壓管路發電,則可以用較小流速水頭,但做到一定規模的發電量一般要用直徑1米左右的葉輪,轉速很慢很慢,只能間接傳動,而間接傳動的效率很低,並且有一定的技術問題要解決。所以現在的微水頭發電效率很低(多在10%以下,最高不超過20%,且投資很大)。為了減小水力發電水頭流速動能的損失,現在的發電技術只好讓水頭流速動能占水力發電水頭落差能很小的比例。水頭流速太小了,傳動方式問題沒法解決。既然水頭流速不能小,而又滿足「水頭流速動能占水力發電水頭落差能很小的比例」,只好增加落差能來有壓管路發電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型水力發電要求落差要在40米以上。但是,高落差就需要攔壩截流蓄水,造價高投資大不說,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超過了所帶來的效益(中國的三門峽水電站和埃及的阿斯旺大壩就是很好的例子。採用傳統水利開發技術的農村小水電,更是反對聲不斷)。
三門峽位於黃河中游下段的幹流上,大壩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凌、蓄水、供水、發電。庫區淹沒農田325萬畝,移民87萬人。1960年三門峽水庫使用後,水庫由於淤積泥沙造成潼關高程抬高,渭河下游兩岸農田受淹沒和浸沒,土地鹽鹼化。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渭河流域發生了50多年來最為嚴重的洪災。有1080萬畝農作物受災,225萬畝農作物絕收。這次洪水造成了多處決口,數十人死亡,515萬人口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23億元。但是這次渭河洪峰僅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可謂「小水釀大災」。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說:「三門峽水庫建成後取得了很大效益,但這是以犧牲庫區和渭河流域的利益為代價的。渭河變成懸河,主要責任就是三門峽水庫。」2004年3月5日,在陝西的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提案,建議三門峽水庫立即停止蓄水發電,以徹底解決渭河水患。
阿斯旺大壩在開羅以南600英里處的尼羅河,歷經10年,大壩建成。大壩水位落差產生的巨大電力也成為埃及邁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動力。阿斯旺大壩是埃及現代化的起點。30多年來,它為埃及的工農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濟效益極大。但事物總是有利有弊。從建設之初至今,埃及國內對阿斯旺大壩的爭論從沒停止過,最大的爭論點就是阿斯旺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阿斯旺大壩在攔截河水的同時,也截住了河水攜帶而來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這些天然肥料而變得貧瘠,加之沿尼羅河兩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沖刷,鹽鹼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而抵銷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與此同時,由於沒有了淤泥的堆積,自大壩建成後,尼羅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約5毫米的速度下沉。專家估計,如果以這個速度下沉,再過幾十年,埃及將損失15%的耕地,1000萬人口將不得不背井離鄉。此外,由於納賽爾湖庫區沉澱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庫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埃及有位學者曾說過:「建造阿斯旺大壩的埃及總統納賽爾是位偉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壩的人,要比納賽爾更偉大。」
三門峽水電站和埃及的阿斯旺大壩自建成後,政府就對他們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多次更改,但是它們的負面效應問題就是無法解決,以至於最後不得不考慮將它們拆除——這是高水頭有壓管路發電所無法克服的問題,有壓管路高水頭落差發電是否有社會效益成為水力能開發的懸念。
2、如今,環保問題越來越多的受到全世界人們的重視,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是環保問題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水利能無有害氣體排放的優勢,使它盡管有很多缺點,各國也不得不爭相進行水利能開發。
那一項水利開發技術能解決以上的水利開發缺點,必將得到全世界的廣泛採用。
三、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新理論——「香蕉理論」為理論基礎所產生的——「微水頭能增壓實用技術」及其實用產品「無能耗水泵」的問世
1、技術背景
從現在的水利開發現狀可以看到,一方面是社會對水利能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現有的水利能開發技術在水利能開發中造成的環境破壞和耗資巨大使水利能開發得不償失。難道沒有兩全其美的水利能開發技術設備嗎?
2、發明內容
在綜合分析了以上的水利開發技術的優缺點後,本技術採用教科書上沒有的水利能收集轉換利用新技術——微水頭能增壓技術,降低了水利能開發的投資,縮短了工程建設的工期,提高了微水頭能開發中的能量利用率,從而達到了可以達到在對環境不改變或改變很小的情況下做到水利能開發的「低投資高效益」運行。其具體技術原理為:
紊流水中,水流有自動分離其內的氣泡為較小氣泡的趨勢;氣泡有自動融合為較大氣泡的趨勢。
如果某狀態下,水流分離氣泡為小氣泡的趨勢強於氣泡融合為大氣泡的趨勢,氣泡體積就處於非平衡狀態,氣泡將漸次分離為較小氣泡。隨著氣泡體積的減小,「氣泡所受到的浮力/氣泡與水流之間的摩擦力」的比值會減小到小於1。這時,氣泡所受的合力為「氣液接觸面的摩擦力可使氣泡克服所受浮力的影響而隨水流運動」;此『水流——氣泡體積』狀態下,氣泡將隨水流運動。此時,如果讓某需排氣處氣體進入水流,則氣體被分離為小氣泡被水流運走,可達到排氣目的。
如果某狀態下,水流分離氣泡為小氣泡的趨勢弱於氣泡融合為大氣泡的趨勢,氣泡體積就處於非平衡狀態,氣泡將漸次融合為較大氣泡。隨著氣泡體積的增大,「氣泡所受到的浮力/氣泡與水流之間的摩擦力」的比值會增大到大於1。這時,氣泡所受的合力為「氣液接觸面的摩擦力不足以克服氣泡所受浮力的影響而氣泡上浮溢出水流外」;此『水流——氣泡體積』狀態下,氣泡將上浮溢出水流外。溢出的氣體如收集於某需氣體處,則氣體可利用。
上述排氣體、收集氣體過程伴有能量的流動和氣體氣壓的變化,能量來自水流。如利用「氣體氣壓的變化」來做功,就是水蘊能轉換為氣壓差能了。再利用氣壓差能可以管道傳輸,傳程遠損耗小;和蒸汽機可以轉換氣壓差能成為機械能的優勢,轉換氣壓差能為其它可利用的能源(如下述的「不耗油、電,抽水到高處,或轉換為機械能帶動發電機發電等」)。
為了對這項原理技術的敘述方便,以下稱這項原理技術為「香蕉」方法。
對「香蕉」原理用一句話解釋就是:水流內被裹挾的氣體隨水流狀態的變化,可以伴隨水流運動或是溢出水流外,這個過程中伴有能量的轉換。(見附圖一)
3、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見附圖一)
實施例二(見附圖二)
實施例三【可以觀看1月21日新聞報道視頻http://www.hebtv.com/broadcast/request_bc.php?id=109978(打不開時多登錄幾次就可以了)。也可以登錄另一個不同的視頻http://www.hebtv.com/broadcast/request_bc.php?id=133735:可以把選時條直接拉到43分鍾段)】
實施例四:附圖一收集水利能轉換得到的氣壓差能,利用管道傳輸給蒸汽輪機或是類似轉子馬達式的氣壓差動力機,就可以把水利能轉換為機械動力能了。水利能轉換而來的機械動力能可以進一步利用來作為動力源來使用。比如用來發電、抽水、或直接提供工業用動力等。
4、技術優勢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水蘊動能、勢能收集並轉換為氣壓差能供進一步利用的裝置。
現有的水力開發技術中,不可避免的流速水頭動能的損失有進水口、出水口、葉輪渦流、管道渦流等等,總計損失要達流速水頭的幾倍到幾十倍。所以現在的微水頭能利用效率很低(多在10%以下,最高不超過20%,且投資很大);而高水頭能的利用效率雖然高,但攔壩蓄水的社會負效益太大。風力發電則不同,因為氣體密度很小,只有水的近千分之一,一點點壓差發電就可把風速動能的做功和浪費的風速頭動能忽略不計。以「截面1平方米,有0.5個大氣壓的壓差下的流速20米/秒的風速」風力發電為例計算。此條件下風速動能1*20*1.3*20*20/2=5200w=5.2kw,浪費10倍風速頭動能才5.2*10=52kw。而截面1平方米,0.5個大氣壓差下20米/秒的風速攜帶的能量為100000*0.5*20=1000kw,5.2/1000=0.52%。可以看出,風速頭動能浪費的能量占總能量的比例很小,要比有壓管路水力發電中的「水頭流速動能占水力發電水頭落差能的比例」還要小很多。這就是為什麼很小的氣壓差能發電轉換率就可以很高且所需設備很小的原因。【(普通的風力發電,只是用的風速的動能,因為自然風力幾乎沒有壓差,單靠風的動能做功,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所以風葉的旋轉直徑都很大。實例計算:截面1平方米,流速20米/秒的風速動能(相當於8級風)1*20*1.3*20*20/2=5200w=5.2kw。也就是說,此時單靠風速動能風力發電,全轉換為電能才5.2kw,要想達到1000kw的發電量,風葉的旋轉直徑就得有15米多。如果是截面1平方米,有0.5個大氣壓的壓差下的流速20米/秒的風速,則壓差做功50000*20=1000000w=1000kw。可以看到,二者的面積相差200多倍。)(蒸汽輪機是把熱能轉換為氣壓差能,再把氣壓差能轉換為機械動力能的機械,蒸汽輪機把氣壓差能轉換為機械動力能的效率在90%以上。)】
把水蘊能轉換為氣壓差能發電,不知是技術原因還是理論原因(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想不到二者可組合發電的原因),在國際發電史上還是空白。也有利用水蘊能轉換為氣壓差能利用的先例,如人工噴泉等,但轉換率很低且不能連續運作。本發明很高效的完成了水蘊能轉換為氣壓差能,並能連續運轉。粗略的試驗就可把流速水頭能的30%——40%轉換為氣壓差能,精確一些我認為會更高的多(要知道,我的試驗用具手工製作,極其不配套,所有數據我都取小不取大)。剩下把氣壓差能的90%轉換為動力機械能是任何蒸汽輪機廠和轉子馬達場都可做到的。我自行設計的「壓差氣體發動機」(見附圖三)更是可以高效低成本的完成氣壓差能到機械能的轉換。
香蕉理論微水頭能增壓裝置可說不論水頭大小,可轉換水蘊能的10%~40%為氣壓差能,而蒸汽輪機可以把90%的壓差能轉化為動力電能,也就是說香蕉方法可9%~36%的轉換水蘊能為電能,而不是傳統方法那種再大投資也不能把微水頭能的轉換率提高到可利用程度。剩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投資和回報問題,而不是微水頭能能不能開發的問題。做為一項新技術,社會發展證明,只要技術可行,成本總會下降的。(何況,附圖二和新聞報道的無能耗水泵,已經讓落差0.1米的水頭能可有價值開發了。比傳統的3米落差才有開發價值的可開發水力發電范圍大了多少啊。)
四、技術對比
現在的水利能開發中,可以達到有使用效益的技術是渦輪水力發電技術和水錘泵水利能抽水技術。
1、渦輪水力發電技術如果達到具有水利能開發盈利的目的,要求落差至少要在3米以上,且每千瓦的發電功率投資要在3000元——15000元之間(以每千瓦的發電功率投資5——9千元居多),且攔壩蓄水帶來的社會負效益還不計算在投資之內。
而採用「香蕉理論微水頭能增壓裝置」技術開發水利能,因為採用的是純管道結構收集傳輸水利能,所以落差達到0.05米就有開發價值。每千瓦的發電功率投資可控制在500元以內,且無需攔壩蓄水,所以對生態環境幾乎沒有影響。
2、水錘泵水利能抽水技術要求的落差為1.5——7米,且以落差4米為最佳。因為利用水錘技術收集利用水利能,水錘泵製造上對材料強度要求很高,且對安裝環境要求高,安裝施工挖方動土很多,故除本身製作水錘泵機械本身所需成本外,安裝施工的費用要達到水錘泵機械本身所需成本的數倍。(水錘泵六十年代就出現,是目前效率最好的利用水利能抽水的設備。水錘泵以流水為動力,通過機械作用,產生水錘效應,將低水頭能轉換為高水頭能的高級提水裝置)。
Ⅳ 電熱水器不插電是否還自動上水
電熱水器上水是靠自來水管里的壓力上水,只要有用水,不通電也會自動上水!
Ⅵ 金魚缸自動迴流裝置做法,不用電,順便過濾
搜一下:金魚缸自動迴流裝置做法,不用電,順便過濾
Ⅶ 嘉和自動上水不需要用電的原因
水箱的水位不夠時,自動上水裝置會啟動,水就可以自動上到水箱,無需用電。
Ⅷ 從井裡抽水到水塔上 然後裝自動抽水感測器 這個感測器有不用電的嗎
通過浮球可以實現,但是前提是你的供水必須達到一定的壓力,從井裡抽水很難保證壓力一直不變,只能考慮用電磁開關等控制水塔水位的裝置。
Ⅸ 電熱水器不插電時會自動上水嗎
電熱水器上水是靠自來水管里的壓力上水的,只要有用水,不通電也會自動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