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迪稱全印進入疫情戰時狀態,印度的戰時狀態都有哪些措施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印度地區已經突破單日新冠死亡病例超過4000人,印度總理莫迪在5月17日宣布度將全面進入疫情的戰時狀態,首都將延長封鎖一周的時間。而此次疫情對印度的影響恐怕會更深遠,尤其是當前印度並沒有足夠的疫苗來支撐。對於印度一些偏僻的農村地區,幾乎是毫無抵抗力。莫迪在電視講話中發表聲明目前印度的疫情日趨嚴重,而印度武裝部隊、科學家們也在夜以繼日的抗擊病毒。
當下印度新德里地區的疫情通過封鎖的形式已經有所緩解,病毒陽性出檢率也不斷的下降,目前現存病例數超過6.6萬人,戰時狀態下的措施包括民眾非必要情況不得外出,一切外部的大型活動暫時不開放舉辦。一心抗疫,確保當地的抗疫結果能夠有所成效。
2. 為什麼說印度的軍事武器哪怕小小的一顆子彈都需要進口
印度莫迪總理正在推進印度裝備國造,很多引進裝備都要求在印度國內製造,提高印度軍工製造業水平,比如進口法國的「鮋魚」級常規潛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的「布拉莫斯」導彈等,印度製造的水平會慢慢提高。
印度人也比較馬虎,很多事情想不周全,臨時買救急也存在,比如1999年印巴卡吉爾沖突,炮彈突然打光了,印度趕緊全世界去高價急購,類似的急購坦克,導彈也時有發生。
從莫迪的政策看得出來,他很想使印度成為能自行製造武器裝備的國家,這會一步一步來,現在看,印度依賴進口一時還改變不了。
3. 1946年印度總督魏菲爾提出印度臨時政府組成方案各教派在政府中席位怎麼劃分
印度總督魏菲爾提出印度臨時政府組成方案,印度教徒、穆斯林、其他教派在政府中各佔40%、40%和20%的席位。
4. 在印度開設公司需要如何辦理手續
1、在網上申請臨時董事代碼(DIN),填寫數字簽名(DSC)申請表格。臨時董事代碼獲批之後申請者會即刻收到DIN-1(永久董事代表申請表)。
2、憑DIN 號及DSC,核實公司名稱。
3、起草公司章程(Memoranm)及實施細則(Article of Association),明確公司營業范圍、股東人數、各出資比例、董事會如何召集等。
4、向公司注冊處(ROC,Registar of Companies)提交公司章程及實施細則,申請「公司營業執照」(Certificate of Incorporation in India)。
5、刻章 (董事章及授權簽名章)。
6、收到「公司成立證明」之後,印刷「公司章程及實施細則」小冊子(將COI 置在首頁)。
7、向UTI Investors Services Limited 申請永久賬戶號碼(PAN,Permanent Account Number,也稱「稅號」)。UTI 代表印度財政部稅務局(Income Tax Department) 處理此項申請。
8、到銀行開設往來賬戶。
9、向稅務局評定處(Assessing Office in the Income Tax Department)申請稅務代碼(Tax Account Number for Income Taxes dected at source,TAN 碼)。
10、如果公司主營進口及批發貿易,需申請進出口代碼及TIN(Tax Identification Number),該號碼代表中央銷售稅及地方銷售稅(需提供10萬盧比銀行保函)。
備註:如果公司主營服務業,則需申請服務稅號(Service Tax Number)。一般在印度投資成立獨資或合資企業審批周期最短為一年, 成立印度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後, 一切公司運營遵守印度公司法,與印度當地私企無異。
股東會行使下列職權:
(1)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
(2)選舉和更換董事,決定有關董事的報酬事項;
(3)選舉和更換由股東代表出任的監事,決定有關監事的報酬事項;
(4)審議批准董事會的報告;
(5)審議批准監事會或者監事的報告;
(6)審議批准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7)審議批准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8)對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作出決議;
(9)對發行公司債券作出決議;
(10)對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出資作出決議。
5. 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的艦島位置怎麼這么靠中間太不合理的設計了,浪費了很多甲板空間!
這玩意兒還講什麼設計?這艘航母本身就是前蘇聯的直升機航母改的,根本就不是固定翼航母設計!
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上只有一部升降機能起降米格29,而且在艦身內部,狹小而擁擠!
維克拉瑪蒂亞號沒有起飛擋板,灰機起飛時機身後部所有的東西都必須清空,否則會被吹進海里!
這艘航母上的攔阻索都是臨時加上去的,原設計里根本沒有給這東西預留空間!
大家想想,這航母有實戰的可能性嗎?阿三被毛子坑慘的活證據!
6. 1998年5月,印度以什麼為借口進行了五次核試驗。
以「中國威脅論」為借口。
印度人民黨政府堅持冷戰思維,認為只有發展核武器才能提高印度的國際地位。印度新政府深知進行核試驗必將遭到國際社會的嚴厲譴責,因此採取了製造「中國威脅論」的辦法為其核試驗找借口。
1998年5月11日,印總理瓦傑帕伊在給柯林頓的信中說,印度對中國使之「面臨不斷惡化的安全環境,特別是不斷惡化的核環境深感不安」。
印度新政府製造「中國威脅論」的另一個目的是想轉移國內的注意力和混淆國際視聽。印度開動了所有宣傳機器:總理到處寫信說中國對其安全構成威脅;國防部長親自動筆,以散發「機密通知」的方式,說中國采購武器強化戰爭機器,造謠說中國在緬甸有駐軍;政府的喉舌刊物則說中國在西藏部署了核武器。
(6)印度臨時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1948年,印度成立了原子能委員會,制定了《原子能法》,表明印度要「全力以赴地縮小長期的殖民統治所造成的技術差距」。
1954年,印度成立原子能部,執行原子能發展計劃。印度通過民用核能計劃秘密儲存核武器材料,研究、開發核武器技術並取得突破,於1974年5月爆炸了第一顆核裝置。
後來印度一直沒有進行核試驗,但從未停止核武器發展計劃,有一支2萬多人的科研隊伍長期從事核武器的研究與開發。
由於印度拒絕參加《核不擴散條約》,因而它不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督、核查其核反應堆等核設施,加之美國等國把印度列為「民主國家」,印基本上得以不受限制地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設備包括發展核武器的關鍵技術,西方國家媒體指出,印度的核計劃正是在美國的姑息、縱容之下發展起來的。
7. 關於印度: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了一項有關中國與印度市場比較的調查報告,文中指出盡管兩個市場有相似之處,而且在推行經濟自由化和改革方面,兩國均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中國是處於領先地位。
《經濟學人》雜志這份「印度和中國專題調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優勝於印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起步較早,此外,在為貧窮階層提供教育和衛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方面,中國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兩者相比之下,中國的改革開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挑戰:失業、地區差異和農民貧困都是首要的經濟問題。兩國人口眾多,對資源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如何防止環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課題。西蒙·朗在調查報告中認為,印度需要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印度經濟發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才超過印度。此後,兩國經濟均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長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長5.8%。中國的增長幅度相當,但其起點更高,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GDP增長平均每年為9.3%,在1991至2003年則為9.7%。
由於印度人口增長較快,兩國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間,中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8.5%,而印度為4%。2003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達1,100美元,而印度僅為530美元,換算為人均購買力後,中國比印度富裕70%。
在國際貿易方面,中印的差別更加明顯。199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分別為1.9%和1.6%。到2003年,中國佔世界出口和進口的份額增至5.8%和5.3%。去年,中國的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然而,印度的雙向貿易額還不到世界總額的1%。
由於經濟迅速增長,中國的貧困水平顯著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間,中國日收入低於1美元的人數大約減少4億。在1977和2000年期間,印度貧困人數減少6,900萬。現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而17%的中國人日收入低於1美元。
世界看好中國經濟
導致中印兩國經濟增長速度有別的主因是「外國直接投資」(FDI)。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國家。去年,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600億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國對外國投資者有兩大吸引力:巨大的潛在國內市場和便利的出口環境。
據一家跨國公司估算,中國可支配消費收入的人口達3億人,這遠遠多於印度的5,000萬人。此外,中國擁有優越的基礎設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總長3萬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每1,000人擁有的移動和固線電話數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優勢仍然是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層和法律、機構和金融市場等「軟基礎設施」。在高端市場上,印度有大量英語流利的技術人才,而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方面,中國工人則在基礎教育方面有很大優勢。
隨著更多外國投資者青睞中國,有利投資者的合作項目日益增長,中國加入WTO也令其經濟活動自由化進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業和農業
盡管印度有知名的IT專長和繁榮的外包產業,但這與廣大群眾並不相干。整個IT行業大約只有100萬名從業人員,其產值僅佔印度GDP的4%。西蒙·朗認為,印度製造業增長速度遠低於服務業,而且提供很少就業機會,這是令人擔憂的現象。2002年,印度製造業只吸納了620萬勞動人口,而中國製造業卻有1.6億名從業人員,中國已經成功地變成了世界工廠。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新的鄉鎮企業輸送數千萬員工。印度不可能發生這樣的奇跡,但是它仍需努力令農民從農場轉往工廠工作。
目前,印度農村人口約占總人口的70%,而中國農村人口佔60%。中印兩國面臨著同樣的農業問題:生產率低、農場規模小、農民在改進生產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競爭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事實上,中國和印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雖然印度可能以中國為標准衡量其經濟增長和國際影響,但中國是以美國為比較對象。另外,中國與印度的關系正在變化。目前,兩國外交關系十分友好,並且雙邊貿易繁榮。西蒙·朗估計印度和中國將成為「競爭性合作夥伴」。印度擔心中國可能取代它在IT服務和外包輸出方面的領先地位,只需幾年,中國就能夠造就與印度數量相當的軟體工程師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大學畢業生。鑒於它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影響,中國可能會取代印度這項毋容置疑的競爭優勢。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勞動密集製造業方面與中國分庭抗爭。這是印度經濟增長趕上中國在過去20年達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徑。印度希望成為出口大國,但在發生重大變革之前,它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在今後幾年,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解決地區差別的巨大挑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助於決定它是否能夠保持目前的高增長率。對印度來講,這也將決定著它是否能夠提高目前的增長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著手第二度大刀闊斧的變革,它不可能達到中國的增長速度,更談不上趕上中國的發展水平,這種改革目前看來不大可能,但並非絕不會發生。
資料:《經濟學人》雜志
8. 印度的核彈頭是不是自主研發的
印度核技術是在多國援助下,通過自助努力實現的。但是彈頭技術有可能源自俄羅斯的幫助。中國核彈頭小型化80年代才成熟,印度到了1998年才同時引爆了3顆,沒有俄羅斯的幫助不大可能。
首先,核技術方面基本上是公開的,無非是前提投入的問題,以及「五常流氓」(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是否允許的問題。
印度發展核計劃,是在西方國家的幫助下實現的。
印度核武奠基人叫Homi Jehangir Bhabha (巴哈巴),巴哈巴從1948年就開始游說各國向印度提供核技術,核材料,由於政治氣候,一直未能如願。由於冷戰的開始,美國風向一變,巴哈巴與英國的克羅夫特聯系,希望援建一個試驗堆,英國方面本來就不反對,經過協商,英國提供一兆瓦屏蔽試驗反應堆,俗稱游泳池堆的設計圖紙,主要零件,燃料組件等等,印度負責裝起來。1955年動工,1956年8月4號印度的第一個反應堆,也是亞洲除蘇聯外第一個反應堆---仙女堆(Apsara)達到臨界。
加拿大在核領域是為了打開市場。1954年年就向印度進行推銷,最終加拿大提供印度40MW重水研究堆,美國賣給印度所需的21噸重水。這個堆命名CIRUS(Canada-India-Reactor, US),1955年動工興建,1961年1月實現臨界。CIRUS的獲得是印度核武發展的分水嶺,因為CIRUS使用天然鈾,重水慢化,功率不高,可連續換料,是生產武器級鈈的理想堆型。
1958年尼赫魯批准了為CIRUS配套的20噸核燃料後處理的鳳凰計劃,巴哈巴打著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忽悠美國公司Vitro International在孟買的核能研究院為印度建立了鈈生產廠,1961年動工,1964年投產。至此印度的鈈燃料生產,加工提純一條龍服務大功告成。1974年核爆裝置所用的鈈就是從這個堆的核燃料里提純的,但是距離武器級還差得很遠。
1998年5月,印度引爆存在已入的核武器,印度政府宣布自己成為有核國家,他的和材料可以生產50-100枚原子彈,據說印度尚未掌握氫彈技術,以及核彈頭小型化的多彈頭技術。
9. 印度HJ-39貓高級教練機裝備了哪些動力裝置
印度HJ-39「貓」高級教練機的動力裝置:根據印度和俄羅斯達成的協議,HJT-39將採用俄羅斯土星公司的雙發型AL-55發動機(印度將特許生產),其總推力為2200千克,對於HJT-39這類輕型飛機,採用雙發設計一方而是為了增加推重比,獲得更好的機動能力;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對飛機安全性的重視。
10. 在印度專利申請中,提交臨時申請有什麼好處
一、印度專利
印度有發明、外觀設計2種專利類型。
印度發明專利:實質審查、5年左右授權
印度發明專利:形式審查、1年左右授權
二、中國專利
中國專利有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3種: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其中,中國發明專利需要實質審查,授權時間為1.5-3年左右;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不需要實審,授權時間為4-8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