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星紅旗是誰設計的
五星紅旗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為了讓新中國的旗幟在開國大典上升起,1949分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將擬定國旗的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並決定成立第六小組專門負責。 全國政協辦公廳退休幹部彭光回憶說:「第六小組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國旗徵集啟事》,報籌備會的常委主任、副主任批准後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各大報紙同時發表。」 在短短的30天里,海內外3000多幅國旗設計圖案寄到籌備會。無論是開國元勛還是普通職員,無論是9歲學童還是耄耋老人,人們在對共和國未來旗幟的描繪中,傾訴著從奴隸至主人的豪情。其中第32號方案咐起了代表們的重視。 五星紅旗圖案設計者曾聯松說:「1949年7月份,我在報紙上看到徵稿啟事後,我的心情就很激動。考慮到中國的茫茫長夜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朝霞滿天啊,新中國就要誕生了,山迴路轉,祖國的前程就非常遠大光明,因此就決心響應號召,設計了國旗。」 第六小組同意採用這個方案,並對象徵意義作了修改:第一項紅色代表革命;第二項五星代表革命人民大團結。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協形成決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 第一面五星紅旗縫制任務交給了這些普通人。 原北京工藝美術社工人趙文瑞說:「綢子買的時候可麻煩了,瑞玞祥跑去說沒有寬的料。都是小窄料啊,那時候沒寬的。我讓他改,他說這可沒法改,不會織寬的,做的那窄。完了我在地上爬(著縫)吧。」 北京有色金民總公司離休幹部宋樹信說:「製作國旗的任務是北京市下達的,我當時在北京市直接領導下的永茂實業公司供銷科。我們做國旗時發動了北京市所有的縫紉社、裁縫鑄。當時做了多少萬面。到了29號,我們經理曾樹德同志他跟我談,說毛主席親自升的第一面國旗(的縫制)就是10月1號,這個任務、政治任務就交給咱們了,一定要完成,跟我講。我說行,保證,保證完成。」 第六個組精心設計了開國大典上升旗的具體方案。時任新政協籌委會第六小組秘書彭光涵說:「這個國旗是主席升的,不能夠其他人都拿著國旗,那樣的話就不好了。就講大家要把所有的國旗都包起來,就是各個遊行隊伍,各個群眾,都把國旗要包起來,等主席把這面旗子升上去時,然後大家都拔旗子一下嘩地展開。所以那個場面就變成都是國旗了。
⑵ 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是誰
1949年7月,32歲的曾聯松在上海設計了國旗圖案——五星紅旗。
然而,在徵集到的三千餘幅國旗設計圖案中,五星紅旗圖案最初卻未受重視。 1949年的8月中旬,北平飯店413房間被辟成臨時選閱室,陳列著3012幅應征的國旗圖案供與會的政協委員進行初評。 委員們一致看好三幅紅底黃色的圖案——第一幅是上面一顆金色的大星,旗下三分之一處是一條黃色的橫杠;第二幅是上面一顆金色的大星,下面兩條橫杠;第三幅是上面一顆大星,下面三條橫杠。 說明書上寫道:金色的大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聯合政權,第一條橫杠代表黃河、第二條橫杠代表長江、 第三條橫杠代表珠江,意為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 五星紅旗圖案在第一輪的篩選中就被淘汰了! 為慎重起見,評選小組將上述三幅圖案和其他幾十幅圖案匯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供大家再一次討論。 編印資料時,田漢問:「怎麼沒把那幅五顆星的圖案收進去?」他從被淘汰的一堆設計圖案的最底下翻出了那幅圖案:「這個設計簡潔大方,而且寓意也深,你們認為呢?」 看得出,大家並不太喜歡這幅圖案。短暫的沉默後終於有人吞舌吐吐地說:「許多人覺得這幅圖案好像有點似曾相識的味道。」在三千多幅應證稿件中,幾乎有四分之三的設計圖不是模仿蘇聯國旗就是模仿美國國旗,有的甚至是模仿歐洲一些小國家的國旗。所以在第一眼看到五星紅旗時,大家就把它放在了一邊。 「它像什麼?」田漢問。 「像蘇聯國旗!」幾個人異口同聲地叫了起來。 田漢又仔細地看了看圖案,然後用手遮住了大星中的鐮刀和斧頭:「假如拿掉了這個呢?」 大家點起頭來。 「是不是把這張也編進去?」田漢說。 工作人員在它的右上角寫上了「32號」。 幾天後,收集了38幅圖案的《國旗圖案參考資料》送到了毛澤東和代表們的手裡。 1949年9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宴請參加新政協會議的代表們。張治中直截了當地談了自己對國旗的看法:「你不是說過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嗎,在國旗上畫一道杠,有把國土一分為二的嫌疑!再講,用一條杠子代表黃河也不科學相關信息,老百姓會聯想到孫猴子的金箍棒!」 與此同時,田漢把五星紅旗的圖案交到了毛澤東的手裡。毛澤東把眼光定格在了大星中的鐮刀斧頭上,微微皺起了眉頭。田漢馬上說:「鐮刀和斧頭的圖案我認為可以拿掉,這並不妨礙整體的效果,反而更簡潔了。」 毛澤東的眉頭舒展開了。 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了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 9月28日,國旗圖案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9月29日,市民爭相訂購國旗,旗幟加工廠的工人以空前高漲的熱情夜以繼日地投入到了國旗的製作中。 10月1日,家家戶戶門前的五星紅旗與天安門廣場的五星紅旗交相輝映 國旗設計者的期待 1949年9月29日,報紙上登出了新中國國旗圖案。華東合作事業管 理局的曾聯松看著那幅熟悉的圖案,一下子呆住了。他趕緊翻來覆去 地找,想看看有沒有設計者的名字。 沒有! 曾聯松的表情從興奮和期待慢慢轉成了疑惑。對於他來說,那是 一個失望和希望並存的不眠之夜。但是很快,對於開國大典的期待取 代了他所有的疑惑。國旗是不是自己設計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 曾經為之浴血奮斗的事業終於成功了,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兩天後的10月1日,曾聯松早早地來到商店門口,站在擴音喇叭前。 那時,收音機還很稀罕,有什麼重大新聞,人們都會去聽街頭和商店 的有線廣播。 開國盛況隨著電波傳到了上海,深深地震撼著擴音器下每一個人 的心。在《義勇軍進行曲》中,新中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緩緩地升起 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曾聯松的淚水滾滾而下。 1950年的9月27日,曾聯松才被正式告知,他就是五星紅旗的設計 者。這一天離他投稿的日子,相隔了整整十三個半月。但喜悅並沒有 因時間的沖刷而褪色。 兩個星期前,曾聯松因公去北京出差。剛住下,就有人來敲門, 兩個陌生人說他們是全國政協的。曾聯松覺得有些意外,但又有一種 預感,因為他的設計稿件當時就是寄到全國政協去的。 果然,來人問了他關於國旗設計的情況,他們問得很詳細,還一 邊作記錄。 回上海後不久,一份確認他為國旗設計者的通知以及赴北京參加 國慶活動的觀禮券便送到了他的手上。 1950年11月1日,參加觀禮回來的曾聯松收到一封標有「1137號文 件」的公函: 曾聯松先生: 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採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 刊一冊,人民幣500萬元,分別交郵局和人民銀行寄上,作為酬謝你對 國家的貢獻,並致深切的敬意!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 一九五○年十月二十一日 50年過去了,那枚印在已經發黃了的信箋上的公章依然紅得耀眼。 500萬元是多少? 「萬元」是當時舊幣的單位,1955年實行新幣後,舊幣和新幣的 比價為1萬元舊幣換1元新幣。當年的500萬元相當於一個熟練技術工人 一年的工資!
⑶ 國旗、國徽的設計者是誰
2019年是新中國70周年華誕,作為祖國的象徵,我們兄弟仨——國歌、國旗和國徽,衷心地為祖國而驕傲。關於我們的故事,你了解多少呢?來聽聽我們的自述吧。 國旗 我是兄弟中的老二,誕生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我的父親曾聯松是上海的一名普通的工作者。當年,中央向全國徵集國旗設計方案。父親在夜晚散步時,看到天上的月亮和繁星,突然來了靈感:人_常說「盼星星,盼月亮」,共產黨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嗎?於是,他設計出了最初的國旗圖案,用大五角星和鐮刀、錘子代表中國共產黨,用四顆環繞的小星星代表廣大人民;用通紅的底色象徵革命,用五角星的黃色代表中華兒女黃種人的民族特徵。我幸運地從3000多份設計稿中脫穎而出,並在開國大典上,由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將我冉冉升起。1996年,我曾搭載可返回式衛星,在太空中遨遊15天,環繞地球239圈。 國徽 我比二哥國旗小一歲。很遺憾,我是兄弟中唯一沒有見證開國大典的。我的誕生歷程可真是太曲折了!當時,清華大學設計組和中央美院設計組展開了激烈的競賽。中央美院設計組設計的初稿中有天安門城樓,而清華大學設計組認為天安門城樓是封建統治的象徵,不應該放進國徽里。是毛主席做出了裁決:天安門是新中國宣告成立的地方,應該放進國徽里。於是,兩個設計組重新提交了方案。最後,我才成了現在的模樣,以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為主體圖案。 來源:小星星·閱讀100分(低年級)
⑷ 誰設計了五星紅旗
五星紅旗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為了讓新中國的旗幟在開國大典上升起,1949分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將擬定國旗的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並決定成立第六小組專門負責。
全國政協辦公廳退休幹部彭光回憶說:「第六小組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國旗徵集啟事》,報籌備會的常委主任、副主任批准後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各大報紙同時發表。」
在短短的30天里,海內外3000多幅國旗設計圖案寄到籌備會。無論是開國元勛還是普通職員,無論是9歲學童還是耄耋老人,人們在對共和國未來旗幟的描繪中,傾訴著從奴隸至主人的豪情。其中第32號方案咐起了代表們的重視。
五星紅旗圖案設計者曾聯松說:「1949年7月份,我在報紙上看到徵稿啟事後,我的心情就很激動。考慮到中國的茫茫長夜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朝霞滿天啊,新中國就要誕生了,山迴路轉,祖國的前程就非常遠大光明,因此就決心響應號召,設計了國旗。」
第六小組同意採用這個方案,並對象徵意義作了修改:第一項紅色代表革命;第二項五星代表革命人民大團結。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協形成決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
第一面五星紅旗縫制任務交給了這些普通人。
原北京工藝美術社工人趙文瑞說:「綢子買的時候可麻煩了,瑞玞祥跑去說沒有寬的料。都是小窄料啊,那時候沒寬的。我讓他改,他說這可沒法改,不會織寬的,做的那窄。完了我在地上爬(著縫)吧。」
北京有色金民總公司離休幹部宋樹信說:「製作國旗的任務是北京市下達的,我當時在北京市直接領導下的永茂實業公司供銷科。我們做國旗時發動了北京市所有的縫紉社、裁縫鑄。當時做了多少萬面。到了29號,我們經理曾樹德同志他跟我談,說毛主席親自升的第一面國旗(的縫制)就是10月1號,這個任務、政治任務就交給咱們了,一定要完成,跟我講。我說行,保證,保證完成。」
第六個組精心設計了開國大典上升旗的具體方案。時任新政協籌委會第六小組秘書彭光涵說:「這個國旗是主席升的,不能夠其他人都拿著國旗,那樣的話就不好了。就講大家要把所有的國旗都包起來,就是各個遊行隊伍,各個群眾,都把國旗要包起來,等主席把這面旗子升上去時,然後大家都拔旗子一下嘩地展開。所以那個場面就變成都是國旗了。
⑸ 五星紅旗是誰設計的
五星紅旗的由來
1949年9月27日,五星紅旗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為了讓新中國的旗幟在開國大典上升起,1949分年6月15日,新政協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將擬定國旗的工作提到了議事日程,並決定成立第六小組專門負責。
全國政協辦公廳退休幹部彭光回憶說:「第六小組1949年7月4日在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會議,決定在全國范圍內發布《國旗徵集啟事》,報籌備會的常委主任、副主任批准後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各大報紙同時發表。」
在短短的30天里,海內外3000多幅國旗設計圖案寄到籌備會。無論是開國元勛還是普通職員,無論是9歲學童還是耄耋老人,人們在對共和國未來旗幟的描繪中,傾訴著從奴隸至主人的豪情。其中第32號方案咐起了代表們的重視。
五星紅旗圖案設計者曾聯松說:「1949年7月份,我在報紙上看到徵稿啟事後,我的心情就很激動。考慮到中國的茫茫長夜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朝霞滿天啊,新中國就要誕生了,山迴路轉,祖國的前程就非常遠大光明,因此就決心響應號召,設計了國旗。」
第六小組同意採用這個方案,並對象徵意義作了修改:第一項紅色代表革命;第二項五星代表革命人民大團結。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協形成決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
第一面五星紅旗縫制任務交給了這些普通人。
原北京工藝美術社工人趙文瑞說:「綢子買的時候可麻煩了,瑞玞祥跑去說沒有寬的料。都是小窄料啊,那時候沒寬的。我讓他改,他說這可沒法改,不會織寬的,做的那窄。完了我在地上爬(著縫)吧。」
北京有色金民總公司離休幹部宋樹信說:「製作國旗的任務是北京市下達的,我當時在北京市直接領導下的永茂實業公司供銷科。我們做國旗時發動了北京市所有的縫紉社、裁縫鑄。當時做了多少萬面。到了29號,我們經理曾樹德同志他跟我談,說毛主席親自升的第一面國旗(的縫制)就是10月1號,這個任務、政治任務就交給咱們了,一定要完成,跟我講。我說行,保證,保證完成。」
第六個組精心設計了開國大典上升旗的具體方案。時任新政協籌委會第六小組秘書彭光涵說:「這個國旗是主席升的,不能夠其他人都拿著國旗,那樣的話就不好了。就講大家要把所有的國旗都包起來,就是各個遊行隊伍,各個群眾,都把國旗要包起來,等主席把這面旗子升上去時,然後大家都拔旗子一下嘩地展開。所以那個場面就變成都是國旗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528706.html
⑹ 五星紅旗,是怎樣誕生的呢它的設計者是誰
1949年6月15日,全國政協會議籌備會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該會所擔負的籌備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國的國旗這項重要任務,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評選工作除由小組成員分別參加外,還聘請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專家參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徵求國旗圖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國,向海外傳開.許多人在工余時間,攤開稿紙,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們精心設計,繪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寄到了北京.他們把設計繪制國旗圖案作為一件光榮,崇高的事情,以傾注自己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心意.
有一位當年曾沖殺在戰場上的戰士,在一篇文章里詳盡記敘了人民解放軍戰士怎樣在陣地,在戰壕里討論應征國旗圖案的情景:"我們利用戰斗空隙,就在陣地上,戰壕里,在槍炮聲中討論了這三幅圖樣(應征國旗圖樣),討論會開得非常熱烈,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有的戰士無比興奮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庄嚴地照一張像.'不少老戰士還用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著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著未來的共產主義幸福生活……"
在國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熱切注視著祖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蔣家王朝的覆滅,新中國的誕生,令他們欣喜若狂.當他們知道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設計圖案時,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傾注了中華民族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出一幅幅國旗圖案,從美洲,印尼,馬來亞,朝鮮……飛向祖國北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政協籌備會國旗審查小組,就收到了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其中從遙遠的美洲寄來的國旗圖案有23幅.
這一切,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祖國新政權的意願.
現在的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一位默默無聞,長期從事計劃,財務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聯松.曾聯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時代曾酷愛書畫,寫得一手好字.
曾聯松反復閱讀《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後,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像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像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庄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環繞大星之後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 曾聯松想到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三千多年燦爛文化,還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決定以四顆小星象徵廣大人民.接著,曾聯松又經過反復推敲,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於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這樣,視若端莊,但是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勾劃,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近一個月過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千里之廣,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彷彿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如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即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征,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
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像征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曾聯松的設計也頗具特色.他自己曾總結出這樣幾點:
簡與繁——五星的構圖注意了以簡勝繁,以一當十.如果把許多特徵一一羅列出來,未免流於纖細,或者失之繁復,反而難以顯示庄嚴簡潔.
小與大——五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寓有祖國疆土之意,畫面雖有限,但聯想是廣闊的.所謂"物小蘊大,意趣無窮".
賓與主——五星中的大星與小星,當然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賓主關系,但具有顧盼呼應之情,協調和諧之趣.
靜與動——五星的安置,如果處於旗面的中央,由於絕對均衡,則靜
止呆滯,缺乏生動姿態;置於左上角,則昂然起升,靜中寓動,使畫面活躍,而且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使視野開闊,"咫尺之內,覺千里之遙".
長與寬——這是指比例關系.《條例》中規定,"形式為長方型,長寬三與二之比".按此構圖,旗面能適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長方形,五星體呈橢圓形,兩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勢協調.橢圓形作為一個整體,還給人團聚完整和飽滿的感受.
橢圓形中,大星的一個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顯得安定莊重,穩如泰山.而四顆小星因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中央,則顯得錯落多變,生動活潑.大星外接半徑和小星外接圓半徑的比例是三比一之比,使大小比例關系比較協調.大星和小星之間有一定間距,顯得虛實結合,山安泉注.
橢圓形結體僅占旗面1/4左右,這樣的比例關系使重點集中,旗面開朗.
整個旗面上的五角星,橢圓形和長方形相互結合,比例較為協調,構圖比較緊湊,在整體中富於變化而又能取得統一.
紅與黃——色彩也會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感情的反應.紅色為暖色或熱色,赤日,紅光能表達庄嚴熱烈,如革命的積極斗爭行為.此外,紅色也會引起希望,活躍和喜愛.黃色也是暖色,能表達優美,溫和,珍貴,而往往與金色聯系起來.我們看到黃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閃閃的聯想感受.——這就是曾聯松當年設計構思的基本情況.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五星紅旗圖案稿寄給了全國政協籌備會.8月中旬,政協籌備委員會在北京飯店的413號會客室,設立了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將所有應征的設計稿集中陳列,請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們選閱.參加選閱的同志,提出評選國旗應注意三點:一是要有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權特徵(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三是要以庄嚴簡潔為主.經過初選,應徵稿件的設計構思符合上述三點要求的,大約有四類: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嘉禾齒輪並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橫條或豎條組成旗面,於左上角或中央置鐮錘或五角星或嘉禾齒輪;旗面為紅色或2/3為紅色,1/3為白,藍,黃各色,加紅色或黃色五角星.在評選中,著名戲劇家田漢拿起五星紅旗圖案草稿說:"依我看,這個設計是不錯的."多數人也覺得這個設計美麗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評選委員會從來稿中精選出38種國旗草圖,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供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
9月25日晚,毛澤東同志召開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同志拿著五星紅旗的圖案說:這個圖案表現我國革命人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代表聽取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經過反復討論,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案(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第32號草圖)為當選圖案.在這之前的五星紅旗圖案,大星中還有鐮刀,斧頭.決議通過之前,國旗,國徽審查組對這一設計圖案作了局部修改,並對國旗圖案的意義作了統一說明.9月27日,周恩來同志代表會議主席團,提出國旗等四個決議草案,請出席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進行表決.決議草案中,有關國旗的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上述決議.
關於國旗圖案意義的說明,新華社以答讀者問的形式於11月15日公開發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⑺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誰
一、五星紅旗的設來計者自是曾聯松。
二、五星紅旗的設計經歷及曾聯松簡介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設計者。
少年青年時代就讀於瑞安縣小學、瑞安中學。1936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的經濟系,後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工作。曾任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五星紅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
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暫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電影《共和國之旗》就是講自身的故事。
⑻ 開國大典時誰負責設計的天安門
張致祥。
開國大典總指揮,前文化部,中聯部部長張致祥。
時任華北軍區宣傳部長的張致祥,受周恩來指派,擔任開國大典籌備負責人和開國大典總指揮,接到任務後帶領抗敵劇社舞美隊,設計了天安門的方案。
⑼ 五星紅旗是誰設計的,根據什麼設計的,意義是什麼
設計者是曾聯松,來自浙江瑞安,是根據當時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來設計的,即要符合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符合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庄嚴簡潔為主;國旗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五星紅旗的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
(9)開國大典升旗裝置的設計者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按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公布的國旗製法說明製作。
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志。每個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第十六條在直立的旗桿上升降國旗,應當徐徐升降。升起時,必須將國旗升至桿頂;降下時,不得使國旗落地。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桿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桿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桿頂,然後再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