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述物聯網技術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意義與前景~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的英文名稱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1、引言
以物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被譽為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2010年以來中國政府對物聯網的發展極為重視,一系列物聯網發展的產業政策及規劃相繼出台,物聯網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我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並不是一個突變的過場,而是一個從信息自動提取、信息整合、物品局域聯網、局部系統的智能服務與管控等向全網融合逐步深化的過程。物聯網的理念最初是基於RFID/EPC的技術而提出的,後來物聯網的理念又是隨著各種感知技術與網路技術的突破而提升和完善。
當1999年世界上首先提出基於RFID/EPC的物聯網技術的時候,物流行業被寄予厚望,倉儲業由於其在物流行業核心的地位,也最早開展了物聯網技術應用的探索。從2003年底開始中國倉儲業開始探索基於RFID/EPC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在2004年-2006年也曾經歷過一波物聯網應用的炒作。目前RFID等物聯網技術在倉儲業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大都局限於智能倉儲管理與自動化作業層面。
2、目前倉儲業應用的主要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通過各類感測裝置、RFID技術、視頻識別技術、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根據需要實現物品互聯互通的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智能網路系統。
物聯網主要有三層架構:即: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根據這一物聯網架構,物聯網主要有三大技術體系,一是感知技術體系;二是通信與網路技術體系;三是智能技術體系。
在倉儲行業目前最常用的物聯網感知技術主要有:RFID技術、GPS技術、感測器技術、視頻識別與監控技術、激光技術、紅外技術、藍牙技術等;在以倉儲為核心的物聯網網路技術,常採用企業內部區域網直接相連的網路技術,並留有與互聯網、無線網擴展的介面;在不方便布線的地方,常採用無線區域網技術;
現代倉儲系統內部不僅物品復雜、形態各異和性能各異,而且作業流程復雜:既有存儲、又有移動;既有分揀;也有組合。因此倉儲為核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常採用的智能技術有:自動控制技術、智能機器人堆碼跺技術、智能信息管理系統技術、移動計算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等;
3、物聯網技術在倉儲業應用狀況分析
感知技術應用情況:
根據華夏物聯網研究中心調查了解,目前在中國倉儲業應用最普遍的物聯網感知技術就是RFID技術,在一些先進的倉儲配送中心,RFID標簽及智能手持RF終端產品有比較廣泛的應用。這是因為RFID技術與托盤系統結合,在倉儲配送中心閉環應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基於RFID技術的只能手持揀選終端,可以提升揀選效率和速度。2010年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RFID技術在倉儲業應用也獲得了快速發展,增長速度預計在18%以上。
在普通的倉儲系統中,除了基於條碼自動識別等技術具有最廣泛應用外,「電子標簽輔助揀選系統」也有普遍的應用。這里所謂的電子標簽指的不是RFID標簽,而是指採用電子指示標簽進行揀選作業的系統。利用這一系統,將出入庫訂單經計算機系統分解,傳輸到貨架個貨位,用電子手段顯示揀選的數量的輔助揀選系統。這一系統簡潔實用,應用較廣。近兩年出現了採用無線網路技術傳輸揀選數據,不用現場布線搭建系統,大大方便了技術的應用。
在先進的倉儲配送系統中,全自動輸送分揀系統也常用激光、紅外等技術進行物品感知、定位與計數,進行全自動的快速分揀。此外為了使倉儲作業做到可視化,對倉庫實行視頻監控,部分倉儲系統採用了視頻感知監控系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0年,一種基於輔助語音揀選的系統也開始在國內得到應用。這一系統由倉儲信息系統將出入庫的訂單進行分解處理,形成語音提示信息,藉助無線網路和戴在揀貨員頭上的耳機,向揀貨員發出揀貨指令,完成揀選作業。
此外,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2010年在無錫糧食物流中心、濟寧物聯網大蒜冷庫基地,均採用了溫度、濕度等感測器感知技術,將感測器技術與其他感知技術集成,實時感知物品的溫度、濕度等物理信息,使感知技術得到更深入應用。
智能倉儲的網路與傳輸技術應用情況
現代物流的最大趨勢就是網路化與智能化。在製造業企業內部,現代倉儲配送中心往往是與企業生產系統相融合,倉儲系統作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在企業生產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企業內部系統系統的網路架構,往往都是以企業內部區域網為主體建設的獨立的網路系統。
物流公司面對大范圍的物流網路,各地倉儲網路化的信息管理往往是藉助於互聯網系統與企業區域網相結合。物流中心與門店和配送點的
信息傳輸也往往藉助於互聯網技術。2010年以來,基於無線區域網的技術在倉儲業物聯網系統也得到了較多應用。
智能倉儲作業與管控技術
根據對相關資料的統計分析,目前倉儲業智能終端技術有機器人技術、RF手持終端、語音提示終端、視頻監控終端、無人搬運車等技術。藉助這些技術,實現了物品的自動搬運、機器人自動堆碼跺、物品自動識別、智能輔助人工揀選等作業。在智能倉儲管控系統中,物聯網技術與WMS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倉儲也智能化與自動化。能夠實現對物流過程智能控制與管理的還不多,物聯網及物流信息化還僅僅停留在對物品自動識別、自動感知、自動定位、過程追溯、在線追蹤、在線調度等一般的應用。專家系統、數據挖掘、網路融合與信息共享優化、智能調度與線路自動化調整管理等智能管理技術應用還有很大差距。
目前只是在企業物流系統中,部分物流系統還可以做到與企業生產管理系統無縫結合,智能運作;在部分全智能化和自動化的物流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統,可以做到全自動化與智能化物流作業。
㈡ 壓力容器設計軟體研發意義和前景
壓力容器設計軟體研發前景很好。壓力容器現在國內普遍使用sw6作為強度計算軟體,作為一個被認可的軟體,而周圍又沒有同類型的軟體競爭,基本處於前端地位。
壓力容器,英文:pressure vessel,是指盛裝氣體或者液體,承載一定壓力的密閉設備。
㈢ 紅島的紅島特產
青島市紅島街道位於膠州灣北岸,三面環海,海岸線35.2公里,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3.8萬,擁有漁船1053條(總馬力22627千瓦)、淺海灘塗7萬余畝,轄區17個行政村均為漁業村,是一個典型的以水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沿海街道。
紅島海岸線漫長且近海物產豐富,各種魚類,貝類,蟹類等,特別是盛產「紅島蛤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娛樂方式正在改變,逐步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時尚。今年,紅島街道在多次派人到日照、長島等地考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依託資源優勢、以「趕海、吃海、玩海、購海、知海」為主題,發展特色旅遊的工作思路,聘請知名專家進行濱海景區規劃、設計,增強了景點的藝術氛圍,並提出以節促特色旅遊的工作舉措,促使漁民由傳統的漁業捕撈模式向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和其他配套產業發展,為漁業增效和財政增收開辟一條新道路。通過舉辦蛤蜊節和紅島龍母會等發展濱海旅遊,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極大的提高了紅島知名度,促進了紅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僅紅島休閑漁村外門票收入就達30餘萬元,趕海收入達50餘萬元,其他攤位租賃費收入、停車費收入達20餘萬元,在農民增收方面效果明顯。餐飲業主收入累計600多萬元,休閑漁村內的攤點平均日利潤達1000餘元。同時加快旅遊產品和紀念品開發,讓遊客在體驗漁家生活的同時,感受購物的喜悅和快樂,開展海上垂釣、拖地網、撒播蛤蜊苗等特色活動,使其活動的內容更加貼近於遊客的心理需求和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增強紅島海上特色旅遊的親和力。藉助紅島信息網等互聯網平台的宣傳,今年接待遊客12萬人,漁民增加各項收入3000餘萬元。我們以此為契機注冊了「紅島蛤蜊」商標,提升紅島蛤蜊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實現了常規漁業向名牌進軍的轉化。
還記得趙保樂老師那句經典名言嗎?「紅島挖蛤蜊(青島方言音蛤蜊為「ga la」)一挖一麻袋。」也正是因為這句話,紅島的海鮮開始聞名全國。這不,如趙老師所言,去紅島挖蛤蜊的季節到了。春夏之交,蛤蜊最肥美。青島紅島蛤蜊節,2013年已經是第十屆。經過十年的發展,紅島蛤蜊節在島城及周邊區市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固定的遊客群,「春夏紅島挖蛤蜊」,似乎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短途游項目之一了。每逢蛤蜊節,紅島最南端的紅島休閑漁村便會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今年的蛤蜊節趕上了適宜趕海的好潮水,人們早已按耐不住挖蛤蜊的熱情,提前備好了水靴、水桶、小鏟子,早早趕到紅島。待到潮落,遊人爭先恐後趕往趕海區,偕老帶幼,揮舞著各種「武器」發掘著海灘上的戰利品,挖蛤蜊、敲海蠣、撿海菜、撿海螺,忙的不亦樂乎,偶有遊客撿到拳頭大的海螺或八帶,難以掩飾興奮的心情而呼喊,引得旁人艷羨。蛤蜊節作為一項特色休閑旅遊項目,對比傳統旅遊項目,其樂趣在於能夠投身大自然的懷抱,通過趕海拾貝等休閑活動,既愉悅身心、鍛煉身體又能體驗收獲的樂趣。挖蛤蜊,心急最要不得。有經驗的漁民師傅會告訴你,蛤蜊最適合在泥沙混合的灘塗生長,退潮後,灘塗上會布滿一些小孔,這些是蛤蜊舌頭取水攝食的痕跡,偶有一股股水柱濺出。此時,用鏟子順著小孔下挖即可收獲。蛤蜊一般生長在灘塗下5—10厘米,挖蛤蜊時不必挖得太深,不然就白費力氣。挖蛤蜊選擇好位置很重要,蛤蜊一般具有聚堆性,找到蛤蜊生長位置向周邊開挖就會有較多收獲,大不可漫無目的的亂采亂挖。如果說遊人趕海的器具為小打小鬧,那麼漁民們的器具則可稱為真抓實幹了。海螺網用來捕撈八帶(章魚),根據八帶鑽螺殼寄生的習性,人們把海螺網放在海里一段時間,從海里提上來時,出於本能的八帶魚要往螺殼里,成了瓮中之鱉。一串串用草繩栓成的海螺網,提出一簍簍的大蛸,不費一丁點餌料,其樂無窮。螃蟹籠,類似沙漏狀,在籠子的中間白色小網狀盒裡裝上面條魚、川丁魚當誘餌,螃蟹聞到氣味就會進入籠子里,可憐這橫行霸道的王者,進去後很難再爬出來。
紅島區發展規劃
2012年7月19日,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紅島經濟區規劃情況。紅島經濟區范圍包
括青島高新區、青島出口加工區及城陽區紅島街道、河套街道,佔地面積約為160平方公里。紅島
新區區位條件優越、腹地空間廣闊、景觀資源豐富,是城市發展重要的戰略儲備空間,未來該區將
按照獨立城區的建設標准, 打造成青島版的「新浦東」。
紅島經濟區是青島市委、市政府為實施 「三城聯動」發展戰略,在已先期啟動開發的青島高
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膠州灣北部園區的基礎上,整合空間資源、保護膠州灣底生態岸線,統籌並帶動
區域協調發展設立的。
青島市規劃局副局長劉敏表示,紅島組團作為北岸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承擔起商務會展、
旅遊接待、文化休閑等城市公共職能。作為紅島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青島高新區主園區,將重點
規模化發展軟體外包、研發孵化、高端製造,建設高新技術密集區和科技、生態、人文新城。這樣
可以在紅島內配建公共服務設施,滿足獨立城區功能。
「按照獨立城區的建設標准,與其他城區一樣,紅島經濟區規劃配置其自身的行政中心、市民
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劉敏表示,該區還將配置一些為大青島城市群所服務的會議中心、文
化中心、商務中心以及旅遊休閑活動區等功能用地,如藍海國際會議中心、奧林匹克運動中心、高
端商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以及輻射北部的區域性健康、教育園區等,以滿足作為一個獨立城區而
應有的功能。
另外,紅島經濟區還將打造創新與智慧型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方面,依託高新區中央智力島
初具規模的研發孵化平台,建設青島市軟體科技城,打造創新與智慧型產業集聚區,培育新的經濟
增長極。正陽路以北區域,則集中發展高端製造業,提升區域產業能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發展前景
預計到2015年,青島高新區將發展成為集知識創新密集區、研發孵化密集區、高端產業密集區
、高端服務密集區為一體的自主創新戰略高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載體和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
展的先行區域。
劉敏表示,青島經濟區還將統籌與規劃建設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這對於促進膠州灣北岸城
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伴隨「三城聯動」戰略的實施,在膠州灣,紅島將作
為一座生態新城、魅力新城、活力新城而崛起,引領青島實現藍色跨越,躋身國際化海灣大都市的
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