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模型機械手可以活動的鐵片稱為什麼
2.2.1 CPU CPU 部分有兩種選擇:單片機控制和PLC 控制。 2.2.2 傳動機構 傳動機構種類繁多,常見的有齒輪傳動、齒條傳動、絲桿傳動、鏈條傳動。 由於一般的電機驅動系統輸出的力矩較小,需要通過傳動機構來增加力矩,提高 帶負載能力。對機械手的傳動機構的一般要求有: (1)結構緊湊,即具有相同的傳動功率和傳動比時體積最小,重量最輕; (2)傳動剛度大,即由驅動器的輸出軸到連桿關節的轉軸在相同的扭矩時角 度變形要小,這樣可以提高整機的固有頻率,並大大減輕整機的低頻振動; (3)回差要小,即由正轉到反轉時空行程要小,這樣可以得到較高的位置控 制精度; (4)壽命長、價格低。 2.2.3 機械手 1.機械手的組成 機械手一般由執行機構、控制系統、驅動系統三個部分組成。 (1)執行機構 1) 手腕 手腕是聯接手臂與末端執行器的部件,用以調整末端執行器的方 位和姿態。 2) 手臂 手臂是支承手腕和末端執行器的部件。它由動力關節和連桿組 成,用來改變末端執行器的位置。 3) 機座 機座是機械手的基礎部件,並承受相應的載荷,機座分為固定式 和移動式兩類。 (2)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用來控制機械手按規定要求動作,可分為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
5 系統。大多數工業機械手採用計算機控制,這類控制系統分為決策級,策略級和 執行級三級:決策級的功能是識別環境、建立模型、將工作任務分解為基本動作 序列;策略級將基本動作變為關節坐標協調變化的規律,分配給各關節的伺服系 統;執行級給出各關節伺服系統的具體指令。 (3)驅動系統 驅動系統是按照控制系統發出的指令將信號放大,驅動執行機構運動的傳動 裝置。常用的由電氣、液壓、氣動和機械等四種驅動方式。 除此之外,機械手可以配置多種感測器(如位置、力,觸覺,視覺等感測器), 用以檢測其運動位置和工作狀態。 2.機械手的分類 機械手按坐標形式、控制方式、驅動方式和信號輸入方式四種分類方法。 (1)按坐標形式分 坐標形式是指執行機構的手臂在運動時所取的參考坐標系的形式。 1) 直角坐標式 直角坐標機械手的末端執行器在空間位置的改變式通過三 個互相垂直的軸線移動來實現的,即沿X 軸的縱向移動、沿Y 軸的橫向 移動及沿Z 軸的升降。這種機械手位置精度最高,控制無耦合,比較簡單, 避障性好,但結構較龐大,動作范圍小,靈活性差。 2) 圓柱坐標式 圓柱坐標機械手是通過兩個移動和一個轉動來實現末端執 行器空間位置的改變,其手臂的運動由在垂直立柱的平面伸縮和沿立柱升 降兩個直線運動及手臂繞立柱轉動復合而成。這種機械手位置精度較高, 控制簡單,避障性好,但結構也較龐大。 3) 極坐標式 極坐標機械手的運動式由一個直線運動和兩個轉動組成,即沿 手臂方向X 的伸縮,繞Y 軸的俯仰和繞Z 軸的回轉。這種機械手佔地面 積小,結構緊湊,位置精度尚可,但避障性差,有平衡問題。 4) 關節坐標式 關節坐標機械手主要是由立柱、大臂和小臂組成,立柱繞Z 軸旋轉,形成腰關節,立柱和大臂形成肩關節,大臂和小臂形成肘關節, 大臂和小臂作俯仰運動。這種機械手工作范圍大,動作靈活,避障性好, 但位置精度低,有平衡問題,控制耦合比較復雜,目前應用越來越多。 (2)按控制方式分 1) 點位控制 採用點位控制的機械手,其運動為空間點到點之間的直線運 動,不涉及兩點之間的移動軌跡,只在目標點處控制機械手末端執行器 的位置和姿態。這種控制方式簡單,適用於上下料、點焊等作業。 2) 連續軌跡控制 採用連續軌跡控制的機械手,其運動軌跡可以是空間的 任意連續曲線。機器人在空間的整個運動過程都要控制,末端執行器在 空間任何位置都可以控制姿態。 (3)按驅動方式分 1) 電力驅動 電力驅動式目前採用最多的一種。早期多採用步進電機驅 動,後來發展了直流伺服電動機,現在交流伺服電動機的應用也得到了 迅速發展。這類驅動單元可以直接驅動機構運動,也可以通過諧波減速 器裝置減速後驅動機構運動,結構簡單緊湊。 2) 液壓驅動 液壓驅動的機械手具有很大的抓起能力,可抓取質量達上百 公斤的物體,油壓可達7MPa,液壓傳動平穩,動作靈敏,但對密封性 要求較高,不宜在高溫或低溫現場工作,需配備一套液壓系統。 3) 氣壓驅動 氣壓驅動的機械手結構簡單,動作迅速,價格低廉,由於空
6 氣可壓縮性,導致工作速度穩定性差,氣源壓力一般為0.7MPa,因此抓 取力小,只能抓取重量為幾公斤到十幾公斤的物體。 (4)按信號輸入方式分 1) 人操作機械手 是一種由操作人員直接進行操作的具有幾個自由度的 機械手。 2) 固定程序操作機械手 按預先規定的順序、條件和位置,逐步地重復執 行給定的作業任務的機械手。 3) 可變程序操作機械手 它與固定程序機械手基本相同,但其工作次序等 信息易於修改。 4) 程序控制機械手 它的作業指令是由計算機程序向機械手提供的,其控 制方式與數控機床一樣。 5) 示教再現機械手 這類機械手能夠按照記憶裝置存儲的信息來復現由 人示教的動作,其示教動作可自動地重復執行。 6) 智能機械手 採用感測器來感知工作環境或工作條件的變化,並藉助其 自身的決策能力,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2.2.4 抓取機構 抓取機構是機械手執行工作的裝置,可安裝夾持器、工具、感測器等。抓取 機構可分為機械夾緊、真空抽吸、液壓夾緊、磁力吸附等。
『貳』 透明液壓傳動實驗台介紹是什麼
透明液壓傳動實驗台是液壓傳動教學儀器。系統採用透明液壓元件、組合插式結構、活動油路接頭、通用電氣線路,利用附配工具資料,可方便地進行各種常用液壓傳動的控制、實驗及測試,從而幫助我們了解油路及液壓元件內部的原理、結構和工作過程。
1電氣控制面板
電氣控制面板如圖4-18所示,功能如下:
圖4-18電氣控制面板
1,7—輸出Ⅱ插孔;2,6—輸出Ⅱ指示燈;3,21—輸出Ⅰ指示燈;4,20—輸出Ⅰ插孔;5—電源輸入介面(DC24V);8—控制組二;9,17—常開啟動;10,18—常閉停止;11,14—換向Ⅱ;12,15—換向Ⅰ;13,16—停止;19—控制組一
(1)額定電壓:220V;額定電流:7A;頻率:50Hz。
(2)油泵電機與換向Ⅰ、換向Ⅱ具有聯鎖功能,即油泵電機未啟動時,換向Ⅰ、換向Ⅱ控制電路均不能工作。
(3)注意啟動油泵電機時,應先將電機調速器的調速旋鈕逆時針旋到最慢位置,然後啟動按鈕,再將調速器旋鈕順時針旋到所需要的轉速或油路工作壓力。
(4)換向閥電氣控制線路,有三種工作狀態:停止、換向Ⅰ、換向Ⅱ,它既可控制三位四通電磁閥,也可控制二位四通(二位二通)電磁閥。
(5)換向時由「小三線」插座輸出二組之一的220V電壓控制電磁鐵。
(6)在控制二位四通(二位二通)電磁閥時,換向Ⅰ狀態電磁鐵得電工作,停止或換向Ⅱ狀態電磁鐵失電不工作。
(7)換向Ⅰ狀態即可由按鈕直接控制,也可由常閉停止插孔(常開啟動插孔)配合行程開關,壓力繼電器等進行外部自動控制。
(8)常開啟動插孔要求與插孔連接的是常開觸點,並當常開觸點閉合一次時,「小三線」插座換向Ⅰ組輸出220V電壓,線路具有自鎖功能。常閉停止插孔要求與插孔連接的是常閉觸點,並當常閉觸點打開一次,「小三線」插座將沒有電壓輸出。
(9)換向Ⅰ、換向Ⅱ控制電路操作與功能完全一樣。
2油泵電機及調速電路
由於實驗台的各個油路具有迴路壓力范圍大、流量要求不一致等特點,油泵電機採用了小型直流電動機及其調速器。油泵電機調速器如圖4-19所示,本直流電機調速器採用了專利技術,它可將220V交流電直接轉變為一組220V固定勵磁直流電源、一組0~220V可調的電樞直流電源,提供給直流電機。它具有體積小、調速范圍寬、過載保護性能好、使用方便等優點。
直流電機技術參數:電機型號Z400-200;額定電流2.5A;額定功率400W;額定電壓DC 220V;調速范圍0~4000r/min。
3液壓泵和液壓馬達
在液壓系統中,液壓泵和液壓馬達(電機)都是能量轉換元件。液壓泵是將機械能轉換為液體的壓力能,是動力元件;液壓馬達是液壓泵的逆裝置,是將液體的壓力能轉換為機械能並輸出運動,是執行元件。液壓系統中使用的液壓泵和液壓馬達都是容積式的,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密封容積變化來產生壓力能(液壓泵),或輸出機械能(液壓馬達)。
齒輪泵是一種常用液壓泵,齒輪泵有外嚙合、內嚙合兩種結構方式。它具有結構簡單、製造方便、價格低廉、工作可靠、自吸性好、對油液污染不敏感等優點;缺點是流量和壓力脈動大,雜訊也較大。
齒輪油泵如圖4-20所示,結構上參考了國產CB-10型齒輪油泵,材料上外殼、齒輪採用進口透明有機玻璃,傳動軸採用45號中碳鋼,滑動軸承採用黃銅,配合其他標准件製造而成,具有透明直觀、形象逼真等優點,即可作為教學模型也可作為實驗元件。低速運轉齒輪油泵時,可觀察齒輪油泵的吸油,齒輪旋轉帶油、嚙合、排油等過程,形象直觀地了解工作原理。
4液壓缸
液壓缸是液壓系統中的執行元件,是把液體的壓力能轉換成機械能的能量轉換裝置,用來驅動工作機構實現直線往復運動或往復擺動。液壓缸結構簡單,工作可靠,做直線往復運動時,省去減速機構,且沒有傳動間隙,傳動平穩、反應快,因此在液壓系統中被廣泛應用。
圖4-19油泵電機調速器
1—排油開關;2—出廠編號;3—調速旋鈕
圖4-31壓力表
1—壓力表;2—安裝底座;3—油接頭
『叄』 液壓系統可以用什麼軟體模擬
AMESim比較好。AMESim使得工程師迅速達到建模模擬的最終目標:分析和優化工程師的設計,從而幫助用戶降低開發的成本和縮短開發的周期。
(3)液壓傳動裝置模型擴展閱讀:
MS Imagine.Lab AMESim擁有一套標准且優化的應用庫,擁有4500個多領域的模型。這些庫中包含了來自不同物理領域預先定義好並經試驗驗證的部件。
庫中的模型和子模型是基於物理現象的數學解析表達式,可以通過LMS Imagine.Lab AMESim求解器來計算。不同應用庫的 完全兼容省去了大量額外的編程。
如流體系統包括液壓庫、液壓元件設計庫 液阻庫、注油庫 氣動庫、動元件設計庫 混合氣體庫、濕空氣等。
電的應用包括基本電子庫、電磁庫電機及驅動庫 功率變換器庫 汽車電氣庫、電化學庫等。
發動機系統包括IFP驅動庫、IFP發動機庫IFP排放庫、IFP C3D模塊、1D流體動力學庫等。
熱系統包括熱庫、熱液壓庫熱液壓元件設計庫熱氣動庫 冷卻庫、空調庫 兩相流庫等。
機械繫統包括1維機械庫、平面機械庫變速器庫、凸輪和從動件庫 有限元導入模塊車輛動力學庫等。
控制系統包括信號及控制庫發動機信號發生器庫等。
AMESim已經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車輛、船舶、工程機械等多學科領域,成為包括流體、機械、熱分析、電氣、電磁以及控制等復雜系統建模和模擬的優選平台
『肆』 液壓控制系統的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
作者:常同立 本書是一本面向大學高年級學生的高校專業課程教材; 同時它也是一本專業工程技術書,服務於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本書將幫助讀者建立實用的專業基礎和培養設計思想作為成書目標,採用了具有較強實用性和工程實踐性的撰寫方式,內容安排難度定位適中,詳略得當。不追求理論闡述深度和公式推導嚴密、詳盡。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始終貫徹兩個基本宗旨: 寫一本容易理解的書; 寫一本實用性強的書。
本書主要特色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依據認知規律設計總體結構,闡述直白與直觀。
依據人類認知規律規劃章節,組織章節內容及其遞進關系。合理安排論述深度。多用啟發式文字敘述方式,文字敘述直白易懂。多用圖示輔助表達,生動直觀,提高閱讀效率。
2. 注重基礎知識掌握與能力培養,突出工程實踐性。
以液壓控制系統理論為主題,向前延伸了基礎理論至經典控制理論與系統動力學。強化系統動力學的觀念與方法,強調經典控制理論的基礎作用。將系統動力學的思想與觀念貫穿全書各個部分。注重依據系統動力學理論簡化系統模型,以便獲得簡單、深刻的結論。
書中內容取捨與案例選取均強調聯系工程實際。將多作動器系統的工程設計思想與方法編入本書,培養讀者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與素質。
3. 選材納入科技發展新成果,注重新方法和新手段應用。
在人才培養與時俱進的理念指導下,將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如將直驅閥、容積直驅控制等新內容納入本書。在系統分析與綜合手段和方法方面,採用MATLAB軟體作為控制系統分析與設計平台,在書中將計算機控制、計算機模擬分析等與液壓控制相結合。
與Merritt先生的觀點一樣,閱讀和學習液壓控制系統需要的主要基礎是控制理論。因此為了易於液壓控制系統講述和理解,書中簡明綜述了經典控制理論的相關內容。若讀者在液壓技術方面具有一定基礎,將會對於理解書中內容有所幫助。若是更深入理解液壓控制的特性,液壓基礎則凸顯重要性。
作者任企業產品開發設計師多年,前期以機械設計為主,從事車輛機液一體化綜合動力傳動系統設計開發; 後期以液壓設計為主,從事液壓傳動系統和液壓控制系統設計,期間設計與自製了一些專用的液壓元件如泵、閥、馬達等。長期產品設計工作使作者養成了一些思維和工作習慣,必然會體現在這本書上,因而期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與工程技術人員產生共鳴。
後來,作者從企業界轉到教育界,從事教學工作,選用過國內一些教材,也用Merritt的英文書作教材為本科生和碩士生授課,並開始寫講義。多年後有了將講稿變成一本書的計劃。但這個計劃進展很慢,客觀原因是時間不足。一年前,作者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在這本書稿上,寫書的工作快了很多。誠實地說,這本書稿與作者的理想尚有距離,本著共享素材和方便教學工作的目的,將書稿付印,歡迎讀者、同仁、學友、師長多多批評指正。另外,本教材配有PPT課件,如需要也可以與作者聯系。
參考文獻在書中多數非直接引用,多用作啟示和指導。它們多反映在書中的思想方法等方面,屬於道同。為了便於讀者進行延伸閱讀,參考文獻按章列出。匆忙之中,想必定會有曾對作者有重要影響的文獻資料遺漏了,這里一並對文獻作者的貢獻表示感謝!
碩士生馮洋、趙雲靜、劉學哲協助作者勘查了文字錄入錯誤,這里表示感謝。
本書的出版還要特別感謝師長和同仁們給予我的支持與幫助!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編輯們細致與辛勤的工作。最後,感謝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我才能挪用一些陪伴家人的時間寫書稿。
常同立
2014年7月 第1章緒論
1.1開環液壓控制與閉環液壓控制
1.1.1用電磁換向閥構建的液壓控制系統
1.1.2用比例電磁閥構建的液壓控制系統
1.1.3用電液伺服閥構建的液壓控制系統
1.1.4開環控制與閉環控制的比較
1.2液壓控制系統分類
1.3液壓反饋控制的特點
1.3.1液壓反饋控制優點
1.3.2液壓反饋控制缺點
1.4液壓控制發展歷程及趨勢
1.4.1發展歷程
1.4.2發展趨勢
1.5液壓控制的應用
1.5.1應用分析
1.5.2幾個典型液壓控制應用案例
1.6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2章動力學系統及反饋控制
2.1動力學系統及其研究方法
2.1.1一個簡單的動力學系統
2.1.2另一些類型動力學系統
2.2反饋控制原理
2.2.1反饋控制系統工作原理
2.2.2反饋控制系統構成
2.2.3反饋控制系統分類與性能
2.2.4線性系統的疊加性
2.3控制系統數學建模與模型化簡
2.3.1建模方法
2.3.2模型線性化
2.3.3模型化簡
2.4控制系統穩定性
2.4.1穩定性概念
2.4.2時域穩定性分析方法
2.4.3頻域穩定性分析方法
2.5控制系統准確性
2.5.1系統模型
2.5.2穩態誤差
2.5.3動態誤差
2.5.4跟蹤誤差
2.6控制系統快速性
2.6.1時域快速性分析
2.6.2頻域快速性分析
2.7控制系統校正
2.7.1串聯校正
2.7.2並聯校正
2.8連續系統方法設計數字控制器
2.8.1設計問題描述
2.8.2數字控制器設計步驟
2.8.3設計假想的連續系統控制器
2.8.4確定采樣周期
2.8.5離散為數字控制器
2.8.6數字控制器演算法
2.8.7數字控制器校驗
2.9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3章液壓控制系統原理與結構
3.1機械液壓伺服系統
3.1.1工作原理
3.1.2機液伺服機構系統結構分析
3.2電液伺服閥控伺服系統
3.2.1工作原理
3.2.2作動器系統結構分析
3.2.3閥控速度伺服系統和力伺服系統
3.2.4閥控系統特點
3.3泵控伺服系統
3.3.1工作原理
3.3.2系統結構分析
3.3.3泵控系統特點
3.4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4章液壓控制元件
4.1概述
4.1.1液壓控制元件分類
4.1.2滑閥分類
4.2四通滑閥
4.2.1四通滑閥靜態特性分析
4.2.2線性化流量方程及閥系數
4.2.3滑閥的作用力
4.2.4閥控系統的功率及效率
4.3三通滑閥
4.3.1三通滑閥的靜態特性
4.3.2線性化流量方程及閥系數
4.4三通滑閥與節流孔組合
4.4.1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案
4.4.2靜態特性分析
4.5雙噴嘴擋板閥
4.5.1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案
4.5.2靜態特性分析
4.5.3擋板液流力
4.6射流管閥
4.6.1結構與工作原理
4.6.2靜態特性分析
4.7控制用液壓泵
4.7.1控制用液壓泵排量分析
4.7.2控制用液壓泵泄漏與阻力矩
4.7.3控制用定量泵
4.7.4控制用變數泵
4.8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5章液壓動力元件
5.1概述
5.2四通閥控對稱缸
5.2.1基本假設
5.2.2數學建模
5.2.3方塊圖與解表達式
5.2.4模型化簡與模型分析
5.3四通閥控液壓馬達
5.3.1基本假設
5.3.2數學模型
5.3.3四通閥控馬達動力元件的特點
5.4三通閥控非對稱缸
5.4.1基本假設
5.4.2數學模型
5.4.3三通閥控非對稱缸動力元件的特點
5.5四通閥控非對稱缸
5.5.1基本假設
5.5.2數學模型
5.5.3四通閥控非對稱缸動力元件的特點
5.6變轉速泵控對稱缸
5.6.1基本假設
5.6.2數學模型
5.6.3變轉速泵控對稱缸動力元件的特點
5.7變排量泵控液壓馬達
5.7.1基本假設
5.7.2數學模型
5.7.3變排量泵控液壓馬達動力元件的特點
5.8液壓動力元件驅動能力
5.8.1閥控液壓動力元件驅動能力
5.8.2泵控液壓馬達動力元件驅動能力
5.9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6章機液伺服控制系統
6.1機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統分析
6.1.1反饋比較機構
6.1.2系統分析
6.1.3機液伺服控制系統設計要點
6.2實例分析
6.2.1動力轉向機液伺服機構
6.2.2電液伺服閥內機液伺服系統
6.3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7章電液伺服控制閥
7.1電液伺服閥
7.1.1雙噴嘴擋板力反饋電液伺服閥
7.1.2滑閥式直接反饋兩級伺服閥
7.1.3射流管力反饋流量電液伺服閥
7.1.4三級流量電液伺服閥
7.2直驅閥
7.2.1結構與原理
7.2.2系統分析
7.2.3直驅閥特點
7.3產品特性描述、選型方法
7.3.1產品性能描述
7.3.2選型方法
7.3.3使用維護常識
7.4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8章電液控制系統動態設計
8.1概述
8.1.1電液伺服控制系統分類
8.1.2模擬電液控制系統
8.1.3數字電液控制系統
8.1.4復雜電液控制系統
8.2位置伺服系統動態設計
8.2.1閥控電液位置伺服系統
8.2.2變轉速泵控位置伺服系統
8.2.3位置控制系統校正
8.3速度控制系統動態設計
8.3.1閥控速度伺服控制系統
8.3.2泵控速度控制系統
8.4力控制系統動態設計
8.4.1力控制系統
8.4.2液壓動力元件
8.4.3力控制系統分析
8.5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第9章液壓控制系統設計
9.1一般設計流程
9.2方案設計
9.2.1明確設計任務
9.2.2擬定控制方案,繪制系統原理圖
9.3負載分析計算
9.3.1典型負載與負載模型
9.3.2負載折算
9.4閥控系統參數計算
9.4.1閥控系統參數計算
9.4.2確定液壓控制閥的參數及選型
9.5泵控系統參數確定
9.5.1泵控系統參數計算
9.5.2控制用液壓泵參數及選型
9.6反饋元件和信號放大器等選型與設計
9.6.1確定反饋元件及其放大器
9.6.2電子伺服放大器選型
9.6.3數字控制器及轉換器
9.6.4電源
9.7液壓源設計
9.7.1液壓源的作用
9.7.2液壓源類型選擇
9.7.3液壓源與液壓控制系統的匹配
9.7.4工作液污染度控制與過濾
9.7.5工作液加溫與冷卻
9.8本章小結
思考題與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A方塊圖變換
附錄BMATLAB控制系統模擬分析指令
附錄CISO4406
附錄DNAS1638
附錄E術語中英文對照
『伍』 摩擦傳動是傳送裝置中的一個重要模型
機械傳動詳細講解,
機械傳動可分為:
摩擦傳動——依靠構件的接觸面的摩擦力來傳遞動力和運動的,如帶傳動。
嚙合傳動——依靠構件間的相互嚙合傳遞動力和運動的,如齒輪傳動、蝸桿傳動。
推動——螺旋推動機構、連桿機構、凸輪機構等。
49頁內容詳細介紹機械傳動知識(文末有獲取)
1000G機械必備設計資料內容詳情
這1000G資料涉及的范圍很廣,具體來說包括機械設計、機械原理、模具、機械加工、材料類、電氣行業、各種零件模型和非標等等領域,具體內容有:上千份文檔類(各類機械設計手冊、液壓類手冊、自動化類手冊等等,所有歷史文章的PPT源文件等)、常用的設計工具(一些自動計算表格)以及各類視頻教程類,我相信這1000G資料對於提升你的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你工作中遇到相關問題的時候,這些資料也能提供很好
『陸』 基於PLC控制的帶式輸送機自動張緊裝置的畢業論文誰有!!最好是免費的,簡述也行
1. PLC電鍍行車控制系統設計
2. 機械手模型的PLC控制系統設計
3. PLC在自動售貨機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4. 基於PLC控制的紙皮壓縮機
5. 基於松下系列PLC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6. 基於PLC的自動門電控部分設計
7. 基於PLC的直流電機雙閉環調速系統設計
8. 基於PLC的細紗機電控部分設計
9. 燃氣鍋爐溫度的PLC控制系統
10. 交流提升系統PLC操作控制台
11. 基於PLC鋁帶分切機控制系統的設計
12. 高層建築電梯控制系統設計
13. 轉爐氣化冷卻控制系統
14. 高爐上料卷揚系統
15. 調速配料自動控制系統
16. 基於PLC的砌塊成型機的電氣系統設計
17. PLC在停車場智能控制管理系統應用
18. PLC 在冷凍乾燥機的應用
19. 基於PLC的過程式控制制
20. 電器裝配線PLC控制系統
21. 基於PLC的過程式控制制系統的設計
22. 基於PLC的伺服電機試驗系統設計
23. 陶瓷壓磚機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24. 多工位組合機床的PLC控制系統
25. 基於PLC的車床數字化控制系統設計
26. PLC實現自動重合閘裝置的設計
27. 混凝土攪拌站控制系統設計
28. 基於PLC控制的帶式輸送機自動張緊裝置
29. 基於PLC的化學水處理控制系統的設計
30. S7-300 PLC在電梯控制中的應用
31. 模糊演算法在線優化PI控制器參數的PLC設計
32. 神經網路在線優化PI參數的PLC及組態設計
33. 模糊演算法優化PI參數的PLC實現及組態設計
34. BP演算法在線優化PI控制器參數的PLC實現
35. 推鋼爐過程式控制制系統設計
36. 焦爐電機車控制系統的設計
37. 基於PLC的鍋爐控制系統設計
38. 熱量計的硬體電路設計
39. 高層建築PLC控制的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40. 材料分揀PLC控制系統設計
41. 基於PLC控制的調壓調速電梯拖動系統設計
42. 基於PLC的七層交流變頻電梯控制系統設計
43. 五層交流雙速電梯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4. 四層交流雙速電梯的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5. 三層樓交流雙速電梯的PLC電氣控制系統的設計
46. PLC在恆溫控制過程中的應用
Q.Q,89 ........................................後面接著輸入......
36........................................後面接著輸入......
28........................................後面接著輸入......
136
(4行連著輸入就是我的QQ)
47. 變頻器在恆壓供水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48. 基於西門子PLC的Z3040型搖臂鑽床改造
49. PLC控制的恆壓供水系統的設計
『柒』 外國模型挖掘機用什麼行走馬達
挖掘機結構與工作原理
液壓挖掘機主要由發動機、液壓系統、工作裝置、行走裝置和電氣控制等部分組成液壓系統由液壓泵、控制閥、液壓缸、液壓馬達、管路、油箱等組成電氣控制系統包括監控盤、發動機控制系統、泵控制系統、各類感測器、電磁閥等
液壓挖掘機般由工作裝置、回轉裝置和行走裝置三大部分組成(圖1)根據其構造和用途區分:履帶式、輪胎式、步履式、全液壓、半液壓、全回轉、非全回轉、通用型、專用型、鉸接式、伸縮臂式等多種類型
工作裝置直接完成挖掘任務裝置由動臂、斗桿、鏟斗等三部分鉸接而成動臂起落、斗桿伸縮和鏟斗轉動都用往復式雙作用液壓缸控制了適應各種同施工作業需要液壓挖掘機配裝多種工作裝置挖掘、起重、裝載、平整、夾鉗、推土、沖擊錘等多種作業機具(圖2)
回轉與行走裝置液壓挖掘機機體轉台上部設有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發動機液壓挖掘機動力源大多採用柴油要方便場地 也改用電動機
液壓傳動系統通過液壓泵發動機動力傳遞給液壓馬達、液壓缸等執行元件推動工作裝置動作從而完成各種作業工地使用較多PV-200型液壓挖掘機例該機採用改進型開式心 負荷感測系統(OLSS)該系統用控制斜盤式變數柱塞泵斜盤角度(輸出流量)方法減少了發動機功率輸出從而減少燃油消耗種節能型系統(見圖3)種液壓系統特點:定轉矩控制能維持液壓泵驅動轉矩變載斷控制減少作業時間卸荷損失;油量控制減少空擋和微調控制時液壓泵輸出流量減少功率損失
『捌』 液力傳動的液力傳動裝置
液力傳動裝置是以液體為工作介質以液體的動能來實現能量傳遞的裝置,常見的有液力耦合器、液力變矩器和液力機械元件。
目前,液力傳動元件主要有液力元件和液力機械兩大類。液力元件有液力耦合器和液力變矩器;液力機械裝置是液力傳動裝置與機械傳動裝置組合而成的,因此,它既具有液力傳動變矩性能好的特點,又具有機械傳動效率高的特徵。
液力傳動裝置主要由三個關鍵部件組成,即泵輪、渦輪、導輪。
泵輪:能量輸入部件,它能接受原動機傳來的機械能並將其轉換為液體的動能;
渦輪:能量輸出部分,它將液體的動能轉換為機械能而輸出;
導輪:液體導流部件,它對流動的液體導向,使其根據一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向沖擊泵輪的葉片。 下圖a是液力變矩器的實物模型圖,圖b是其結構原理簡圖。它主要由泵輪、渦輪、導輪等構成。泵輪、渦輪分別與主動軸、從動軸連接,導輪則與殼體固定在一起不能轉動。當液力變矩器工作時,因導輪D對液體的作用,而使液力變矩器輸入力矩與輸出力矩不相等。當傳動比小時,輸出力矩大,輸出轉速低;反之,輸出力矩小而轉速高。它可以隨著負載的變化自動增大或減小輸出力矩與轉速。因此,液力變矩器是一個無級力矩變換器。
下面以目前廣泛使用的三元件綜合式液力變矩器來具體說明其工作原理。
如圖4所示,泵輪與變矩器外殼連為一體,是主動元件;渦輪通過花鍵與輸出軸相連,是從動元件;導輪置於泵輪和渦輪之間,通過單向離合器及導輪軸套固定在變速器外殼上。
發動機啟動後,曲軸通過飛輪帶動泵輪旋轉,因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使泵輪葉片間的工作液沿葉片從內緣向外緣甩出;這部分工作液既具有隨泵輪一起轉動的園周向的分速度,又有沖向渦輪的軸向分速度。這些工作液沖擊渦輪葉片,推動渦輪與泵輪同方向轉動。
從渦輪流出工作液的速度可以看為工作液相對於渦輪葉片表面流出的切向速度與隨渦輪一起轉動的圓周速度的合成。當渦輪轉速比較小時,從渦輪流出的工作液是向後的,工作液沖擊導輪葉片的前面。因為導輪被單向離合器限定不能向後轉動,所以導輪葉片將向後流動的工作液導向向前推動泵輪葉片,促進泵輪旋轉,從而使作用於渦輪的轉矩增大。
隨著渦輪轉速的增加,圓周速度變大,當切向速度與圓周速度的合速度開始指向導輪葉片的背面時,變矩器到達臨界點。當渦輪轉速進一步增加時,工作液將沖擊導輪葉片的背面。因為單向離合器允許導輪與泵輪一同向前旋轉,所以在工作液的帶動下,導輪沿泵輪轉動方向自由旋轉,工作液順利地迴流到泵輪。當從渦輪流出的工作液正好與導輪葉片出口方向一致時,變矩器不產生增扭作用(這時液力變矩器的工況稱為液力偶合工況)。
液力耦合器其實是一種非剛性聯軸器,液力變矩器實質上是一種力矩變換器。它們所傳遞的功率大小與輸入軸轉速的3次方、與葉輪尺寸的5次方成正比。傳動效率在額定工況附近較高:耦合器約為96~98.5%,變矩器約為85~92%。偏離額定工況時效率有較大的下降。根據使用場合的要求,液力傳動可以是單獨使用的液力變矩器或液力耦合器;也可以與齒輪變速器聯合使用,或與具有功率分流的行星齒輪差速器(見行星齒輪傳動)聯合使用。與行星齒輪差速器聯合組成的常稱為液力-機械傳動。
液力傳動裝置的整體性能跟它與原動機的匹配情況有關。若匹配不當便不能獲得良好的傳動性能。因此,應對總體動力性能和經濟性能進行分析計算,在此基礎上設計整個液力傳動裝置。為了構成一個完整的液力傳動裝置,還需要配備相應的供油、冷卻和操作控制系統。
『玖』 1950年有這么科幻的戰機先進到美軍都受不了的F7U艦載機
F7U艦載機確實先進到讓美軍都受不了。
在冷戰緊張的軍備競賽當中,美蘇營涌現了大批設計,技術先進的武器。美海軍為了保持海上的優勢,也研發了一款夢幻般的“科幻戰機”。雖然這款戰機在誕生之處是令人振奮的,實際表現卻差強人意。F-104被稱為製造者的話,那麼這款“彎刀”的戰機則是尉官中的殺手。
由於前起落架太高的原因,重量將其狠狠的折斷,機頭因為慣性砸了下去,斷裂過的起落架插入駕駛艙,觸發彈射座椅,上尉在空中飛行61米之後,狠狠的撞到了戰機的尾翼,重傷不治。F7U有3個型號:F7U-1和F7U-2以及F7U-3。除此之外,F7U系列的發動機也不是很可靠,經常發生故障,液壓傳動裝置也是這樣。
『拾』 求有關液壓方面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什麼的有大神嗎 求幫助
基於納米TiO<,2>碳熱還原氮化制備Ti(C,N)的相關應用基礎研究
客觀性問題——量子力學對機械物質觀的挑戰
傳動機械倉庫管理系統設計及開發
機械攪拌UASB反應器的研究
高性能丁苯膠乳的研究與開發
面向CAD設計模型的計算多體動力學虛擬原型
基於XML的機械圖形標記語言的研究與開發
集裝箱碼頭機械狀態無線監控系統的研究
重型商用車機械自動變速器控制軟體開發及試驗研究
A港務公司機械操作部培訓系統研究
特種橡膠/有機蒙脫土納米復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能研究
激光陀螺捷聯慣組減振系統設計及其動力學特性研究
機械精度對中心偏測量精度的影響
農業拖拉機液壓機械無級變速傳動變速規律研究
林分密度對華北落葉松人工林林木生長及林下植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為例
並聯機器人及其協調操作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研究
質子交換膜退化機理研究
機動噴射式地下施葯機的研製
生物可降解氣管內支架的基礎研究
領域漢語理解知識庫的研究與實現及在機械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機械製造過程非核心業務外包戰略決策與管理研究
SWFP66X60A型錘式粉碎機錘片尺寸及排列方式優化研究
振盪輪與熱瀝青混合料相互作用動力學過程的研究
印刷機滾筒疲勞強度分析和壽命估算研究
博山區機械電子工業園區發展戰略研究
油田關鍵往復機械智能診斷方法和技術研究
矽片軟磨料砂輪的磨削性能研究
預制樁打樁過程的非線性有限元分析
低振動的滾筒洗衣機驅動系統控制研究
平面柔性機械設計方法
堆垛機位置控制若干問題研究
基於旋量和李群李代數的SCARA工業機器人研究
機械製造企業信息化中訂單變更及生產計劃技術研究
雲杉CTMP纖維漆酶介體體系改性工藝及其機理研究
阻燃鎂合金的制備及半固態研究
機械構件動態參數電磁檢測技術與系統研究
基於自然進風機械排風的住宅通風換氣技術的研究
運煤車防凍液噴灑裝置液流及機械繫統設計
機械自動化控制系統中RS485-光-CAN通信模塊設計與開發
華泰重工基於供應鏈的項目成本控制研究
機械成孔混凝土灌注樁豎向承載力研究
基於虛擬儀器的機械量測試系統
模擬毫針機械刺激誘導成纖維細胞壓力信號生物轉化作用與針刺效應的研究
熊貓型保偏光纖機械強度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轎車車身沖壓線機器人物流機械繫統及關鍵設備的研製
市場經濟下煙草機械企業技術標准體系研究
環模製粒機高效制粒機理與性能分析
用於大型旋轉機械轉子故障監測的電感測量儀的研製
成年大鼠心房肌細胞牽張激活鉀通道的門控機制
基於流形學習的機械故障診斷理論與方法研究
基於長周期光纖光柵的理論及應用研究
人工機械心臟瓣膜置換術後華法林抗凝治療的監測
中低端產品用全棉稈化機漿生產工藝及機理研究
基於通用化思想的透平機械熱力性能在線評估系統研究
Al-Zn-Mg合金的表面納米晶化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