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裝置所示的試驗中,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 量取9.3mL稀鹽酸B. 用大理石與鹽酸反應製取CO2C.
A、用量筒量取9.3mL液體,應選擇略大於9.3mL的量程.用10mL量筒即可,用50mL量筒量取誤差會增大,故A錯;
B、由於二氧化碳能溶於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B錯;
C、裝置氣密性的檢查必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圖示符合這一條件,故C正確;
D、向試管中傾倒液體時,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試管要傾斜,故D錯.
故選C.
2. 用下列實驗裝置進行的實驗中,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
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根據氯氣的收集方法和噴泉實驗所用的溶液來判斷能不能回用氯氣.
在收集氯氣方面答,如果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氯氣會有雜質空氣。如果用排飽和食鹽水收集氯氣就可以得到純凈的氯氣。
在噴泉實驗所用的溶液方面,雖然氯氣溶解度是500:1,但畢竟是氣體溶於水,效果不好。用能與氯氣反應的溶液,如NaOH、KOH等。
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的氯氣,液體不能充滿整個漏斗。用排飽和食鹽水收集的氯氣,液體能充滿整個漏斗。
3. 下列裝置所示的實驗中,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量取0.3mL稀鹽酸B.用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反應制
A、量筒的沒有「0」刻度,最小刻度在下方,取用時,應注意選取的量筒的規格應和量取的液體體積盡量相近.題中用50ml量筒量0.3ml液體,誤差太大,所以A選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
B、實驗室採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採用固液不用加熱,且生成的氧氣不溶於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所以B可達到實驗目的.
C、輕輕推注射器,錐形瓶內壓強增大,長頸漏斗中液面上升,停止推,液面又下降,說明裝置氣密性好,所以C可以達到實驗目的.
D、從作導氣管口進氫氣,致使洗氣瓶中壓強增大,濃硫酸從右導氣管流出,沒法乾燥,應該從右邊進氣,所以D不能達到實驗目的.
故選BC
4. 下列裝置所示的實驗中,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分離碘和酒精B.除去Cl2中的HClC.排水法收集NOD.配
A.碘易溶於水酒精,不能用分液發生分離,可用蒸餾的方法分離,故A錯誤;
B.氯氣和HCl都能與回NaOH反應,應答用飽和食鹽水除雜,故B錯誤;
C.NO不溶於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C正確;
D.容量瓶不能用來稀釋溶液,應用燒杯,故D錯誤.
故選C.
5. 用下列實驗裝置進行相應實驗,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c
試題分析:a中,濃硫酸會與氨氣發生反應,故不能用來製取乾燥的氨氣,a錯誤;b中,加熱回只能使碳酸氫答鈉分解為碳酸鈉,故b錯誤;氯氣不溶於飽和食鹽水,故不能用來做噴泉實驗,故d錯誤,只有c可以達到實驗目的,故答案選c。
點評:本題考查有關物質的實驗製取的相關知識,有一定綜合性,本題難度適中,解題的關鍵要求學生熟悉掌握相關物質的性質。
6. 用下列實驗裝置完成對應的實驗,能達到目的是()A.B.C.D
A.氨氣極易溶於水和酸性溶液,四氯化碳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且和水、硫內酸不反應,所以和稀硫容酸混合後分層且處於下層,四氯化碳和氨氣不反應,所以四氯化碳有緩沖作用,且稀硫酸能吸收氨氣,所以該裝置能達到實驗目的,故A正確;
B.沉澱和膠粒不能透過半透膜,應用過濾分離,故B錯誤;
C.該裝置中加熱碳酸氫鈉的溫度大於碳酸鈉的溫度,所以不能證明碳酸鈉的穩定性比碳酸氫鈉的強,應該碳酸鈉放置在大試管中,碳酸氫鈉放置在小試管中,加熱後,溫度低的碳酸氫鈉能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而碳酸鈉不分解,故C錯誤;
D.實驗室中製取少量乙酸乙酯時,右邊試管中應該用飽和碳酸鈉溶液而不是氫氧化鈉溶液,且導氣管不能伸入溶液中,故D錯誤.
故選A.
7. 下列裝置所示的實驗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D能達到實驗目的,
因為NO難溶於水,密度比空氣略小並且能與氧氣反應內,所以只可用容排水收集,因此D能達到實驗目的。
A你沒有標明用於什麼實驗,所以無法確定能否達到達到實驗目的;
B、Cl2和HCl都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所以不能達到除去雜質的實驗目的;
C、NH4Cl受熱分解生成NH3和HCl,遇冷NH3和HCl又反應生成NH4Cl,所以無法達到收集NH3的目的。
8. 下列裝置所示實驗中,能達到實驗目的是()A.量取9.32mL稀鹽酸B.用大理石與稀鹽酸製取少量二氧化碳
A、50mL量筒只能精確到0.1mL,不能量取9.32mL稀鹽酸;故錯誤;
B、二氧化碳能溶於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錯誤;
C、向右拉注射器,如果長頸漏斗下端有氣泡冒出,則裝置的氣密性好;故正確;
D、用濃硫酸降去氣體中的水分時,氣體應從長導管進入,短導管出;故錯誤;
故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