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一個模擬實驗裝置(米勒設計的實驗裝置),請回答下列問題:米勒
(1)、(2)裝置里的氣體相當於原始大氣,有水蒸氣、氨氣、甲烷等,與現在大氣成分的主要區別是無氧氣.正負極接通進行火花放電是模擬自然界的閃電.這主要是為該實驗提供了條件.
(3)、(4)、(5)、(6)米勒實驗的目的是驗證無機物可以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嗎?他做出的假設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米勒在實驗中通過分析所得溶液的化學成分發現,溶液中含有多種小分子的有機物.他得出的結論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由無機小分子物質能合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是可能.
(7)A處為取樣活塞,若取樣鑒定,可檢驗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此裝置是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原始海洋.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在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物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是完全可能的.
故答案為:(1)模擬原始地球的閃電
(2)原始的大氣
(3)原始地球有沒有可能產生生命
(4)原始地球可能產生生命
(5)產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種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
(6)在一定的條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氣中的各種成分是能夠轉化為有機小分子
(7)原始海洋、氨基酸
⑵ 燒結礦的燒結率和成品率怎麼計算
燒結、球團成品率(yield。f finished proet of sinteringand pelletizing)燒結成品率為干 燒結料〔其中包括返礦)的成品燒結礦產出率;球團成 品率為干球團料(其中包括返礦)的成品球團礦產出 率。用公式表示為p一(Q。/Q:)x10o%。屍為燒結料或 球團料的成品率,%;Q:為成品燒結礦或球團礦的數 量,t;Q:為干燒結料或干球團料的數量,t。 燒結料和球團料的成品率,實為二者的收得率。在 鐵礦石造塊工藝操作穩定的條件下,返礦量基本不變, P值大小僅與燒結料或球團料的燒損量有關,配人燒 損量大的物料多,p值小;反之,屍值大。因此,造塊配 料的礦石種類、燃料和熔荊的數量,對屍值都有直接 影響。在原料條件和造塊成分確定之後,燒損量變化不 大,屍值取決於造塊工藝操作水平,凡能提高燒結礦和 球團礦強度和降低返礦量的操作,都將使QZ增加,Ql 減少,結果屍值升高。提高燒結料和球團料的成品 率,是提高二者生產率和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徑之一。 此外,還可以用屍值變化情況檢驗操作制度的合理 性。 除燒結料成品率外,還有燒結礦成品率的指標,即 單位質量燒結餅(即全部燒結殘存物)中成品燒結礦的 數量。它同燒結礦強度直接有關。
⑶ 燒結礦 質量檢驗標准
評價燒結礦的質量指標主要有:化學成分及其穩定性、粒度組成與篩分指數、轉鼓強度、落下強度、低溫還原粉化性、還原性、軟熔性等。
1、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主要檢測:TFe,FeO,CaO,SiO2,MgO,Al2O3,MnO,TiO2,S,P等,要求有效成份高,脈石成份低,有害雜質(P、S等)少。
2、穩定性
根據《我國優質貼燒結礦的技術指標》(YB/T-006-91),TFe≥54%,允許波動±0.4%;FeO<10%,允許波動±0.5%;鹼度R(CaO/SiO2)≥1.6,允許波動±0.05;S<0.04%。
3、篩分指數
取100Kg試樣,等分為5份,用篩孔為5X5的搖篩,往復搖動10次,以<5mm出量計算篩分指數:C=(100-A)/100*100%,其中C為篩分指數,A為大於5mm粒級的量。
(3)礦石燒結模擬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燒結礦交貨時試驗程序
試樣可以適用交貨時的試樣,或者是孜然乾燥的試樣,也可以是爐子乾燥的試樣,爐子乾燥的試樣需要在105±5℃下乾燥至恆重。乾燥試樣需要冷卻至常溫後才能進行試驗。將乾的容器稱量,記下其質量為m。稱量准確到0.2kg。
將這種交貨的試樣、自然乾燥的試樣或乾燥爐乾燥好的試樣裝填容器,裝料時對於容積為0.05 m的使用50號取樣鏟,對於容積為0.01 m的使用10號取樣鏟。卸料高度(距容積內料面高度)保持50mm左右。裝卸時應小心操作,避免發生料的偏析.當裝料已滿,並有溢流時,使用一根直尺刮平斜面。
將裝滿試樣的容器移至磅秤上,但不要造成試樣的散落和損失,稱出其質量為m,稱量准確到0.2kg。使用同一容器,用另外的試樣再做一次容積密度試驗。
⑷ 燒結杯是做什麼用的有沒有圖片可以參考啊
簡而言之,燒結杯就是實驗室用小型杯狀燒結實驗設備。其主要作用是在實驗室中模擬燒結生產條件重現整個燒結過程,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研究各種鐵礦石的燒結性能,優化鐵礦石的燒結配礦,優化燒結參數,提高燒結礦質量。
燒結杯是目前鋼鐵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燒結研究的重要技術手段,也是指導燒結生產最有效、最經濟的技術措施。
我國的首套燒結杯實驗裝置於1986年在鋼鐵研究總院建成並正式使用。這套實驗裝置經過不斷的改進完善,現已被石鋼、宣鋼、泰鋼、馬鋼、太鋼、通鋼、韶鋼、天鋼、包鋼等各大鋼鐵企業引進使用。
⑸ 如何進行鐵礦石土法燒結
用粘合劑把他們混合粘好 再燒結!!!!!!!
⑹ 下圖1是實驗室模擬煉鐵的裝置圖,試回答: (1)按上圖連接實驗裝置、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裝
(1)③①⑤⑥②④ (2)3CO + Fe 2 O 3 ![]() (3)CO有毒,會污染空氣 (4)產生CO ;因為生鐵密度大於爐渣密度 |
⑺ 化學問題:下圖是實驗室模擬工業冶鐵的裝置圖
玻璃管內紅色固體逐漸變為黑色粉末 試管內石灰水變渾濁
節約能源(相對從礦石中冶煉金屬,回收利用廢舊金屬灰節約70%的能源)
⑻ 如圖是美國青年學者米勒設計的一個模擬實驗裝置,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1
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原始地球的溫度很高,地面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電閃雷鳴,地面上火山噴發、熔岩橫流;從火山中噴出的氣體,水蒸氣、氨氣、甲烷等構成了原始的大氣層,與現在的大氣成分明顯不同的是原始大氣中沒有游離的氧;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隨著地球溫度的逐漸降低,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的相互作用,形成復雜的有機物,經過及其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見生命起源於原始海洋. (1)、美國青年學者用如圖的實驗證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實驗裝置中的A里的氣體相當於原始大氣,有水蒸氣、氨氣、甲烷等,與現在大氣成分的主要區別是無氧氣.正負電機接通進行火花放電是模擬自然界里的閃電. (2)、B裝置模擬的是原始海洋,實驗後可檢驗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 (3)、此實驗結果共生成20種有機物,其中11種氨基酸中有4種(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質所含有的.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故答案為:(1)原始大氣;氧氣;閃電 (2)原始海洋;氨基酸 (3)無機小分子物質 |
⑼ 下圖是美國科學家米勒等人根據原始地球環境設計的一個模擬實驗裝置。將裝置內抽成真空後,從A處向玻璃儀
(1)水蒸氣、甲烷、氨(6種中3種即可) (2)閃電 (3)原始海洋 (4)氨基酸 (5)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 (6)不能;條件不具備 |
⑽ 鉛鋅礦的電化學溶解及提取模擬實驗研究
(1)實驗裝置
1)在室內設置一長2m,寬1.5m,高1m的水泥槽,槽內放置一長40cm,直徑20cm的人造柱狀模擬礦體(主要是破碎成小塊的閃鋅礦和方鉛礦),在模擬礦體兩端加一電壓為50V,電流200mA的激發電源,以自來水為電解液放入水泥槽中,通電使礦體產生電化學溶解。
2)在水泥槽內布置電提取裝置,即在槽內左側放置光譜純石墨電極做正極,右側放置元素接收器為負極,兩極間施加電壓220V,電流300mA。實驗總體設計見圖4-19a,元素接收器的組成見圖4-19b。
(2)實驗結果
上述裝置安裝好後開始通電,每隔一小時從元素接收器中取樣分析Zn2+含量。據測量數據繪制時量曲線,見圖4-20。
從圖4-20可以看出,在4h之前進入提取器中的Zn2+量較低,在實驗進行至4h提取器中Zn2+的含量突增至3.8×10-6,說明在4h以前進入接收器中的Zn2+可能來自水的本底含量,或開始放入水時被模擬礦體污染的少量Zn2+,而通電到4h接收器中的Zn2+突然增加,是由模擬礦體發生電化學溶解所產生的大量Zn2+入到元素接收器中所致,通電4h以後接收器中的Zn2+含量基本保持穩定,即逐步達到動態平衡。
實驗中還可以觀測到礦體電化學溶解的宏觀現象。在模擬礦體向陽極一側的槽底有呈舌狀的黃色物質出現,具顏色由深變淺的分帶現象。表明模擬礦體產生電化學溶解後,金屬陽離子被提取到元素接收器,陰離子S2-向陽極移動,並被氧化,其電離式為:
ZnS→Zn2++S0+Ze
圖4-19 模擬實驗裝置(a)和元素接收器(b)示意圖
在電場作用下,S2-向陽極移動,使電離平衡被破壞,導致反應向正方向進行,產生大量的 S2-,其在遷移過程中被氧化成單質硫,所以在模擬礦體向陽極一側的槽底可見到黃色物質的分帶現象。
圖4-20 模擬實驗Zn2+提取時量曲線
實驗室所做礦物的電化學溶解試驗及水槽中的模擬實驗結果,進一步證明在自然電場或人工電場的作用下,能使礦體產生電化學溶解,所電離出的金屬離子在外電場作用下可源源不斷進入到所設置的元素接收器中積累起來,通過測元素接收器中的積累量,便可達到尋找深部隱伏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