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藝術]什麼是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新興學科。
公共藝術(英語:Public art)可以以任意媒介創作,是指放在公共空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
公共藝術有三個公認的基本屬性和要素:公共性、藝術性、在地性。這也是公共藝術和其他藝術門類區分的標准。
公共藝術形式多樣,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廣場上的公共雕塑。至今雕塑也是公共藝術的重要形式,例如人行道上的銅像,廣場或公園的紀念碑。公共藝術也可包括公共空間里的各種藝術表現,例如建築物;或是可以使用的物品與設施,如桌椅和路燈。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情趣和社會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這是近代公共藝術得以蓬勃發展的源動力之一;另一個原因是當代藝術的民主化運動,使得藝術品從博物館中走出來,走到公共空間,走向公眾生活。
公共空間雖是公眾共有,但多由政府管控,因此公共藝術創作需要考慮當地政策規章,有時需要與政府機構溝通合作。
(1)公共服務裝置藝術設計擴展閱讀:
公共藝術的價值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
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
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2. 我的專業是環境藝術設計 能報考國家公務員哪些職位
可以報考環境與安全類公務員。
考生根據國家公務員考試職位表,所學專業符合報考崗位的條件。職位要求專業知識和技能與公務員考試專業分類是完全吻合的一種考試。
環境與安全類專業有: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經濟、農業生態學、生態學、化學、資源環境科學、生態植物修復、水質科學與技術、災害防治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監察、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農業資源與環境、安全工程。
(2)公共服務裝置藝術設計擴展閱讀:
國家公務員報考條件:
(一)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二)18周歲以上、35周歲以下,應屆畢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職)年齡可放寬到40周歲以下;
(三)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四)具有良好的品行;
(五)具有正常履行職責的身體條件;
(六)具有符合職位要求的工作能力;
(七)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
(八)具備中央公務員主管部門規定的擬任職位所要求的其他資格條件。
3. 公共藝術設計是什麼啊 具體點
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藝術設計
公共領域是近年來來英語國家學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而公共藝術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人類的公共環境是一個社會群體部落為形象的活動舞台,是一個與地貌、人種、文脈、生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的生存環境。從藝術的角度來考慮和對待公共環境,是人類優化生存狀態、優化自身境況的一個重要方面。回溯社會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讀到這樣一部關於環境藝術和公共藝術的發展歷程。
如果說公共藝術中公共的涵義在「群」這層意義上來講,只是具有「公共性」的話,幾乎所有的藝術都具有這種公共性。那麼,從空間意義上進行探討,便是給公共藝術作出定義的一種嘗試。所有的公共藝術之所以被稱為公共藝術,是因為它首先存在於公共空間當中,即它在空間上必須以一種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於公共場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創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間當中,那麼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藝術品,而不能成為公共藝術。當然有一個例外就是私人空間在某種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公共空間,盡管是短暫的。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公共的概念從空間上來講,也具有可變性。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同樣一件雕塑作品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和公共空間當中,它們的屬性是不一致的。放置在私人空間當中,我們便不能稱之為公共藝術。
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凡是放置在公共空間的一切藝術品都可以算作是公共藝術了。顯然,我們前面所探討的所有藝術以及藝術樣式都可以歸入此類藝術當中。然而問題是,公共一詞的涵義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為它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古代私人或皇家園林由於所屬權的變化,今天很大一部分已經對公眾開放,受眾面的擴大使得園林藝術從專門伺服於私人家族和皇家轉而具有了公共性質。這種在過去只屬於一定階層的藝術,在今天真正具有了廣泛的公共性。由此可證,公共空間是可以改變的。
空間是一個相對哲學化的術語,與時間相對。公共空間是城市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論,公共空間可由幾個不同層次來加以劃分:1. 物理的公共空間,2. 社會的公共空間,3. 象徵性的公共空間。第一種關注的是它的材料的存在,第二種關注的是在空間內部規范和社會的關系,第三種關注的是紀念和地方的「氣氛」。他們認為,不管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每一種公共空間都可以通過這些定義中的一個或多個意義來加以確定,對於公共空間意義的理解改變著我們看待公共空間的方式。應該指出的是,盡管我們願意將定位好的三種公共空間看作是三種不同的類型,但是每一種公共空間都融合了這些類型中的一種或多種。物理公共空間如街道、廣場、草地、海灘等通過城市設計可以形成。社會公共空間如咖啡屋、餐館、酒吧、報紙等各種形式的媒體、互聯網以及私人住所。物理公共空間是最明顯的,可以說是最為浪漫化的……它是通過所屬權的類型來確定的,被連接在建築和「自然環境」當中。
社會公共空間是三種形式中最為有趣的一種,因為它擁有一種變形或者是重新確定所屬權的潛在可能,並賦予城市空間新的意義。社會公共空間處在持續不斷的重新界定當中,通過它,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沖突在一個實在地方得以完成。象徵性空間是通過規范和人們的集體記憶來完成的,因為與物理公共空間的材料存在相反,這種確定公共空間的形式很難歸結為「實在地方」。在大多數例子當中,象徵性公共空間是一種短期的生存經歷,而且限於某一類人群。如果象徵性空間成為一般歷史的一部分,那麼其易於遭受一種轉變,在其中這種空間的意義和相聯系的東西開始與一種目前主流的歷史方法發生聯系。這足以解釋我們的史前岩畫、雕刻、宗教藝術、陵墓藝術為什麼在今天能夠被劃歸為公共藝術了,這些藝術可以看作是一種處於象徵性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
顯然,我們前面所探討的公共空間應該屬於第二種空間,即社會空間。社會空間存在著可變性,它在公共和私人之間可以相互轉換。因此,我們所探討的公共空間會觸及更廣泛的能夠歸結到公共空間當中的藝術,但是從空間的層面上來講,公共藝術所在的空間可以包括物理公共空間、社會公共空間以及象徵性公共空間三種,在信息時代這三種空間共同構成了公共藝術的外部存在方式。
城市與農村空間的公共性差異十分明顯。空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成的,沒有絕對的私人空間也就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公共空間,沒有開放自由的公共空間也就不能存在隱秘安全的私人空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有城市具備這樣的特點,農村就不具備。首先,農村的整個空間不是很大,人與人之間也非常熟悉,再加上血緣、家族、習俗、傳統等原因,個人空間的透明性較大,私密性很難受到尊重和保護,與之對應的公共空間也不是很清楚。但在城市裡,由於人口眾多,空間巨大,從平矮的平房到聳立參天的大廈,盡管人們可能在一定區域內工作,但是人們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以及不同的文化、教育、興趣、職業等差異,阻礙了人們之間的了解,相互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少。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生活在相對陌生的人們中,這種狀況很好地保護了私密性。加上城市居住的格局是一個個小單元住房,與農村有很大不同。這樣個人空間得到了更多的保護。但是人們有交往的願望,有交往的需求,當這種私人空間嚴格地建立起來之後,他們就要尋找一個其他的場合去交往,這就有了相對公共空間的要求。」
由此看來,只有在城市中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公共空間。但正如前面所講,城市是人類生存的一種方式,它離不開選擇這種方式的人——居住在城市裡的市民階層。城市為市民所用,與市民所系,這是城市市民與農村農民之間的區別所在。安東尼·吉登斯指出:「市民社會的建立直接與國家的現代形式的出現相關聯,因此在參照性上與它相連。在傳統國家中,大多數的日常生活,至少說在農村是處於家的行政權力之外的。大多數的當地社區是依據其傳統的風俗和生活方式而實行自治的,對大多數的私人活動形式,行政機構是不大幹預的。然而,這種外在領域並不是市民社會。這所代表的是對外在於政治中心的反思秩序的生活方式的保留。」
實際上,純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間並不存在,每一種城市公共空間最後要和不同的社會活動結合產生不同的場所,即公共場所。每一種場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場所精神,它們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社會職能、場所職能密不可分。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 政治性場所,如政府大廈、市政府廣場、法院以及政府機構等場所;2. 文化公共場所,如學校、博物館、美術館、研究機構、歷史紀念場所等;3. 商業公共場所,包括商業街、商業城等;4. 一般性公共場所,如火車站、碼頭、機場、地鐵站、廣場、街道等;5. 娛樂休閑性公共場所,如廣場、主題公園、綠地、茶館、咖啡廳、體育及娛樂休閑公共場所等。這些場所的性質、職能決定了公共空間的性質和職能,也決定了一種場所精神。但是從整體上說,影響場所精神形成差異的還有這些場所所在的城市大的公共空間的歷史、文化以及現代性社會意識。因此,我們更願意將這些場所看作在不同城市和社區中空間的職能的差異。
從根本上說,公共藝術的公共方式所依賴的並不是藝術的風格、樣式、流派,而是一種集體或群體的空間精神,它是人類整體改造自身生存環境的外部條件,這一點在前面我們已經探討過。人類的歷史文化決定著公共藝術特質的同時,公共藝術反過來直接或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造人類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模式。另外,作為人類聚居的最高的形式——城市構成了一個亞文化區域——社區,也是決定公共存在方式的重要條件。城市是「一個人類群體多少固定在一個地點,而這個群體內又形成了一種共生關系。」共生關系是「指群體關系中個體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關系,任何個體都不可能脫離其他個體而存在。」人口多、人口密度高以及人口的異質性大是城市的三個基本特點,它們決定了市民的社會心理特徵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市民意識和公民意識。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當中的市民需要生活在共同的環境下,盡管他們也會被分割在不同的、小的空間並遭遇隔離,但是城市中人們越來越相互依賴,並且只有就某個問題達成共識才能解決問題。
總體來看,公共空間的最大特徵是開放性,即公共空間藝術活動場所的開放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場所公眾的開放性。它對處於此空間當中的所有觀眾都具有開放性,公眾可以與之交流,提出意見和建議。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共藝術的開放性在於它所處空間的開放性,要求一旦公眾對其提出建議和意見,公共藝術的管理機構和製作機構就能夠以此對公共藝術作品加以評估和修正。公共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審美,它的標准必須處於被解讀與修正當中。
公共藝術是多樣介質構成的藝術性景觀、設施及其它公開展示的藝術形式,它有別於一般私人領域的、非公開性質的、少數人或個別團體的非公益性質的藝術形態。公共藝術中的「公共」所針對的是生活中人和人賴以生存的大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從更廣義的角度上,可以將人類社會理解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鑲嵌體。
客觀上,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態的產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理想與激情的一種集中反映。城市文化是在城市母體的孕育下生長出來的文化形態。文化是指人類擺脫了純粹自然屬性及其狀態的束縛而在後天的演化中所獲得的認識和共同遵循的行為方式(它在特定的地域和條件下呈現出自身內部的認同性以及與其它類別間的差異性),即文化呈現為一種復雜的綜合體。它包括了一個區域或民族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知識、信仰、風俗、宗教、藝術、法律、道德、禁忌和對物質世界及造物技術的體認等內涵,也包括人們自身在社會運行中所獲得的一切經驗、能力和約定俗成的習慣,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公共藝術也隸屬於這種概說的文化大范疇之內,是人類文化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公共性和自身的城市文化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受到特定的社會文化及思維模式的影響。
早期的文化是在人類逐漸擺脫純粹自然屬性及其狀態束縛的演進過程中產生的。人類在同自然環境的斗爭與妥協中逐漸積累經驗,並通過原始的社會交流與實踐檢驗形成生態文化經驗,在歷經長時間社會活動與歷史積淀後逐步孕育出特定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會為該文化圈內的個體提供一種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在這個層面上,文化本身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方式。作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所在國家、社會、民族的特殊文化觀念、思維定式的影響:比如北非人與阿拉伯人最喜愛的綠色經常出現在他們的國旗上 ;澳洲土著天文學家用這片大陸上特有的動物來命名天上的星座,如袋鼠、美冠鸚鵡……像希臘神話一樣,他們也有本民族的關於夜空的美麗傳說。這些文化觀念、思維定式則衍生於其所處的特定自然生態環境:如北非人與阿拉伯人長期生活在乾旱荒蕪的土地上,植物的綠色就代表了生命與生機。澳洲大陸位於南半球,不同的地理位置導致了不同的視角,加之與世隔絕的演化所造就的特殊物種,獵戶座在他們的文化中便表現為一隻鴯鶓形象,和北半球認同的獵人形象大相徑庭。阿納姆地的南十字座表現為一尾黃貂魚,銀河是一條游魚和花草的河流,麥哲倫星雲呈現為兩個火堆邊的老人,太陽是被扔到天上的鳥蛋等。人所生存的特定自然環境積淀了特定的文化生態經驗,從而對該文化圈內的個體思維模式、價值觀造成影響。
這種影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逐漸衍生出特定的社會文化。在人類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和生存環境所限,自然生態文化經驗對於原始的社會文化是呈顯性和支配性的,甚至是神性化的。
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步入更高級的階段以及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顯著提高,在傳統的農業與畜牧業之外出現了工業、運輸業、服務業、金融業、信息產業。逐漸地,自然原始的森林、草原、山川、河流、海洋已不再是人類從事生產活動和生活的主要空間。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的城市被不斷地建立起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城市,他們不屑地抹去古老祖先的痕跡,用事業、榮譽、財富、水泥盒子和鐵皮殼子為自己積攢起一個完完全全屬於人類自己的生存模式。較之早期人類社會,此時生態文化經驗對於社會文化而言已經呈明顯的隱性存在,似乎只能在不經意的只言片語間窺見一斑。然而這些來自歷史的信息並未消失,它經過長期的演化已經融入人類的遺傳基因。如果將文化比作一棵枝繁葉茂的樹,那麼生態文化經驗就是最初掉在地上的那粒種子。
這種隱性的影響在人類對理想環境模式的審美中有較為明顯的表現。
任何一個民族、一種文化,都持有其獨特的理想環境模式。當然這種理想模式中也包含著全人類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徵。而理想環境模式的形成是與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生態經驗密不可分的。人們為什麼會對某些景觀結構有特殊的偏好呢?這是因為人類進化的一個轉折點是從森林走向草原,在整個過程中,人類以獵人和獵物的雙重身份度過了長達1500萬年的殘酷歲月。人類成功的主要秘訣之一在於能有效地利用環境乃至最終能創造環境來滿足自身多種生態需求,並以此彌補了其在生理和構造上的弱勢。殘酷的競爭經驗,通過經驗遺傳,使人類對某些具有捕獵和逃跑戰略意義的景觀結構特別敏感,並喚起相應的情感反應。這種反應是直接的、無意識的,也是人類所共有的。現代人與景觀結構之間的感應關系和審美關系,可以被認為是建立在上述人類系統發育過程中及經驗之上的。同樣原理,一個民族、一種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某些戰略性的景觀結構。從元謀人、藍田人到北京人,再到山頂洞人,在中國古人類生活空間的景觀結構——"滿意的生態環境"中,都包含有某些對群體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景觀結構,如圍合、走廊、豁口等。中國古人類的景觀(生態)經驗,又必將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文明發展對景觀背景的"選擇"過程和對特定景觀結構的依賴性。俞孔堅認為,關中盆地對周民族之發展,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進程具有深刻的戰略意義。從空間結構上講,關中盆地是一個放大了的中國古人類"滿意生態環境";從地理區位上講,它處在多個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邊緣地帶,因而具有多種自然生態和社會競爭意義上的優勢。對以關中盆地為典型代表的、不同尺度的盆地景觀之戰略偏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生態經驗之一大特色。而關中盆地正是一種由壺腔、壺口和走廊為主要結構所組成的桃花源式的理想景觀。對這種景觀的戰略偏好經文化的積淀過程和超功利的形式化過程,逐漸演變為一種審美偏好。
生態文化經驗早已熔鑄於社會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人類文化整體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公共藝術也必然會顯現出來自生態文化經驗的影響:即公共藝術會受到特定社會文化的影響,它在集中體現社會整體文化價值觀的同時,又浸透著自然原生態環境及其衍生出的特定生態文化經驗的特性(盡管這種影響時常是隱晦而微妙、不易被察覺的)。
以上論述可引申為一種關於公共藝術的價值取向與審美判斷標准:從文化層面來看,公共藝術尊重自然原生態及重視其產生的異質性生態文化經驗就是對文化脈絡的一種最根本的延續,也是其公共性在更廣義上的延伸。當我們的一部分公共藝術從業者還在樂此不疲地挑揀秦皇漢武留下的文化符號、生搬硬套地克隆皇宮別苑時,是否應著眼於更廣闊的層面,更深入地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
4. 國內哪些學校的公共藝術專業比較好
藝術留學生們在申請大學時有很多的選擇,你可以選擇開設藝術系的綜合類學院(college);也可以選擇開設藝術學院的綜合類大學(university)比如愛丁堡大學等;或者是選擇專門的藝術類院校,比如倫敦藝術學院、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皇家藝術學院等。
藝術院校特點:
專業的藝術類院校最大的優勢必然是其在藝術領域上長久的積淀、豐厚氛圍、最精英和非常的資源。如果你是學習藝術設計的同學,那麼選擇最專業和頂尖的藝術院校,必然是沒有錯的。但是具體到不同的學校,每個學校有每個學校的風格,有些可能比較偏純藝、有些比較偏設計、有些比較概念偏創意、有些比較實際偏商業,這些都要結合你自己未來想從事的方向和興趣做考慮。
綜合類院校特點:
牛逼的綜合類學校自然不會吝嗇在硬體和資源上的投資,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所教授技能都不會比專業院校差的。而且有一個比專業院校有優勢的地方在於:跨學科教學。你可以享受學校內其他專業的資源,藝術和商科、藝術和政治甚至藝術和醫學。不同的學術背景在一起或許對於你的藝術成長有更多的好處哦。排名上,綜合類大學在藝術領域的排名可能不如一些專業院校來的高,但是綜合類排名中是比較有優勢的。
那麼,選擇藝術類大學比較好,還是綜合類大學比較好呢?
綜合類高校綜合類大學囊括眾多專業學科,跨學科學術知識領域的大學,其中就包括藝術類,但其專業性就不如純藝術類的學校強。藝術類院校專業性強一些,目標是培養具備各專業知識,能從事各專業門類教育和實踐的人才、多層次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其注重藝術專業的教學和培養。
5. 如何理解公共設施的功能性和美學性之間的關系;公共設施如何藝術化的表達景觀內涵。
太復雜,給你推薦本書書名:《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定價:86
條形碼:9787112084548
ISBN:ISBN 7-112-08454-7
作者:崔唯
印刷日期:2006-11-1
出版日期:2006-11-1
精裝平裝_開本_頁數:精裝20開,225頁
中圖法:
中圖法一級分類:
中圖法二級分類:
書號:
簡介:前言
步人21世紀以後,伴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文化的日趨繁榮、對外交流的不斷頻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主體之外的客觀世界的品質要求也呈現出日益提升的趨勢。與此同時,人們也對如何藉助視覺中最活躍,並且對人的心理影響最深刻的色彩要素來提高人類棲息環境質量和增加城市自身魅力,也表示出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年來,國內許多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先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城市色彩建設討論,而另-些城市更是早已"捷足先登"地將城市色彩建設納入到了城市建設的管理范疇,如哈爾濱、武漢等,這些舉措無疑將國內城市色彩建設問題推向了一個高潮。由於城市色彩建設問題涉及方方面面,如歷史承傳、城市功能、經濟投入等,因此如何使我們今後規劃與設計的城市色彩能夠為城市發展服務,並且成為子孫後代可以繼承舶城市財富,這就需要對該項工作子以審慎的思量與科學的籌劃,來不得半點的馬虎和臆造。
現代國內外城市環境色彩實踐證明,要搞好城市色彩建設,離不開對相關領域的理論探討與實踐介紹,而這一點對尚處於城市環境色彩建設啟蒙階段,並且缺乏系統理論研究參照的國內而言,顯得尤為重要。本書寫作的一個重要基點,就是試圖從城市環境色彩建設的基本概念、城市主要構成元素的色彩規劃設計、城市環境色彩的建設原則、城市色彩的表情,以及城市色彩的規劃設計方法等五個方面逐一入手,對人類長久以來,特別近30年在城市環境色彩建設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了詳盡而全面的追述、梳理和解讀。其中,在第1章"概論"中,著重介紹了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發展歷程和國內目前在城市色彩環境規劃與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在第2章"城市環境色彩構成元素的規劃與設計"中,重點解析了城市的基本構成要素--建築、綠化;交通場所、交通工具、廣外廣告、公共設施、公共藝術,夜景照明色彩的規劃與設計方法;在第3章"城市環境色彩的規劃與設計原則"中,深入闡述了整體性原則、地域性原則、民族性原則、文脈性原則、功能性原則、和諧性原則對於城市色彩建設的重要指導意義;在第4章"城市的色彩表情"中,著重介紹了有彩色系的紅色、橙色、紫色、黃色;綠色、藍色表情,以及無彩色系的白色、黑色和灰色表情在不同城市文化、經濟、政治、時代等背景中所擁有的各自象徵含義;在第5章"城市環境色彩的規劃與設計方法"申。通過實例向讀者詳盡地論述了國外著名色彩機構或專家等在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方面的成功事例及其思想觀念與實踐方法。
除此之外,本書還贊美了現代城市色彩建設對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城市繁榮等所產生艙深遠影響。因此說,在目前國內關於城市環境色彩建設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鮮見,以及方興未艾的國內城市色彩建設又急需系統理論指導的情況下,該書的出版將對於希望較為全面了解城市色彩規劃與設計的人們而言,堪稱是一部理論勻實踐兼備的重要參考論著。總之,希望此書能夠為國內近年來掀起的城市色彩建設運動的蓬勃發展發揮推助瀾的作用!
目錄:前言
第一章概論
第1節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的概念 010
第2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011
第3節現代城市環境色彩建設的發展歷程 016
一、國外發展歷程
二、國內發展歷程
第4節國內城市色彩環境規劃與設計存在的問題 022
一、缺乏統一規劃與管理
二、有法不依與執法不嚴
第二章城市環境色彩構成元素的規劃與設計
第1節建築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28
一、建築外牆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二、建築屋頂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二、建築色彩與環境的規劃與設計
四、目前國內建築色彩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改進措施
第2節城市綠化的色彩規劃與設計 041
第3節城市交通場所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45
一、道路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二、橋梁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第4節交通工具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51
第5節戶外廣告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55
第6節公共設施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62
第7節公共藝術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72
第8節夜景照明色彩的規劃與設計 079
第三章城市環境色彩的規劃與設計原則
第1節整體性原則 090
第2節地域性原則 094
一、地理環境因素
二、氣候條件因素
三、物產資源因素
第3節民族性原則 107
第4節文脈性原則 115
第5節功能性原則 124
第6節美學性原則 130
一、色彩對比
二、色彩調和
三、對比與調和的關系
第四章城市的色彩表情
第1節紅色表情 156
第2節橙色表情 163
第3節紫色表情 165
第4節黃色表情 166
第5節綠色表情 175
第6節藍色表情 178
第7節白色表情 187
一、白色表情
二、粉彩色表情
第8節黑色表情 197
一、黑色表情
二、暗彩色表情
第9節灰色表情 200
一、灰色表情
二、灰彩色表情
第五章城市環境色彩的規劃與設計方法
第1節法國朗克羅的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方法 210
第2節日本的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方法 212
第3節德國波茨坦Kirchsteigfeld的色彩規劃與設計方法 215
第4節挪威朗伊爾的色彩規劃與設計方法 219
後記
6.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有哪些專業,具體學什麼尤其是環境藝術設計和公共藝術設計,具體學些什麼
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現代設計觀念、掌握建築新技術、新工藝,能從事室內外設計、環境設計、空間設計、景觀設計、園林設計、展示設計等相關專業教學和科研的應用型設計人才。
主要課程:公共規劃設計、室內外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空間設計、民居設計、展示設計、人機學、設計表現、透視與工程圖等。
7. 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如何體現人性化理念
范厚祺長江大學 湖北 荊州 434000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41-1413(2011)09-0000-01 摘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端材料和高科技元素都被運用到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來,大大拓展了環境藝術設計領域的視野。在今天,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已經呈現出了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它成為了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人文代表,我國的公共環境藝術設計已經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在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性化理念的體現,如何更好的把人性化理念融入環境的設計中就是當今的設計者應當要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從公共環境藝術設計理念如何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 關鍵詞:公共環境;設計;人性化 環境與人的關系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核心內容,也是一切問題的主要來源。人類通過改變自然而創造出一切人類居住所需要的的環境,這個過程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而這個發展的引導者就是人類,從原始人居住的巢穴到三星推古遺址再到元明清北京城直至現在的上海、深圳等,這一次次的進步都見證了環境的改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是隨著人類的需求的。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環境、精神文明的公共環境也是如此,它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著人來進行,環境的設計應當要充分的體現人性化理念,構造出滿足人的精神、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的外部環境。 一、 當前公共環境藝術設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過度的空間比例和尺度 古今中外比較著名的建築設計都不僅僅只是靠其自身的雄偉抑或是華麗而聞名,建築需要與周邊的環境和空間相得益彰才能體現出它的美感。公共環境的設計也是如此,它需要與周邊建築物的呼應,不能因為一個設施而破壞了整個空間的布局。當代城市往往因喜歡體現出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喜人面貌而大興土木建造面積龐大的公共景觀,有的甚至為了做好面子工程而耗費大量的資金,設置大型雕像或者是其他無用的東西。這樣不僅起不到美化城市和提高城市精神文明的作用,還會增加群眾的生疏感。公共環境的設計在尺度和比例上一定要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需求和實際鑒賞水平,如果設計脫離了群眾,即使空間再大、設施再華麗也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2.設計符號任意使用 環境設計的精髓都靠設計者所使用的符號來體現,符號表明了一個設計者所要體現的文化內涵和設計理念。通過符號人們可以快速的理解設計中的涵義,不同類型環境的功能和它所要體現的美學意義都是通過設計符號來傳達給大眾。但是現在很多城市的規劃者由於對地域文化的不了解和過度的崇洋媚外,導致了中國的設計符號與外國的設計符號的隨意拼貼,使得公共環境變得雜亂無章。例如在某些城市的舊區改造中,設計者為了創新而一味的引進西方元素,將原本就有濃郁中國色彩的建築換成了歐式園林風格,有的甚至在中國式的庭院中加入幾根科林斯柱子。設計者忽視了環境本身的文化內涵,只注重創新,而使建築失掉了它原本的意義,失掉了民眾對它的熱愛。 3. 設計材料的浪費 不同的材料由於其特殊的顏色、質感、肌理等能夠為建築增添一份獨特的味道,使得公共環境的設計產生了千差萬別的藝術效果。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但是公共環境是要直接與人接觸的,很多城市在設計時就只一味追求材料的高檔和美觀,而不注重民眾的實際需要,造成材料的嚴重浪費。例如:拋光的大理石雖然看起來比較氣派和高貴,但是它受潮後易滑,不便於老人和小孩行走;切割獨特的地面設計雖然在空間上能夠為環境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它容易使人摔倒;某些城市為了創造獨一無二的環境,花巨資從熱點引進珍稀植物,但是這些植物卻不能適應中國的氣候,一到冬天就必須用麻袋包裹起來,效果適得其反。 二、 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應遵循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 任何的建築,只有和周圍的環境設施相呼應並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公共環境作為一個城市的外環境設計,應當要考慮其周圍的建築、環境、色調、空間、交通等問題,從整體上組織好人、環境、自然的協調關系,使人在環境中能有舒適感。例如,在交通上要考慮到設計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車輛通過,是否會造成道路的堵塞,作為一個公共環境,市民到達這個地方是否方便;在色調上要考慮它是否會與周圍的環境相沖突,人在這種色調中是否能夠平靜下來,有舒適的感覺。只有站在空間大環境的角度來考慮,才能構造出真正符合人類需求的公共環境。 2. 生態化原則 中國現在的生態環境相當的脆弱,在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只有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治理生態環境,但是只要通過調查就不難發現,城市的擴張正在不斷的摧毀有限的自然環境。城市在設計公共環境前應當要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在選址上面要注意是否濫砍濫伐、填平河流,盡量選在不需要大范圍開荒闢地的地段;在建築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周邊水體、空氣等的污染,將污染降低到最小;選材上面選擇貼近人類實際需要的環保材料,注重其實際使用價值;同時要注意該設施具體的運營後各方面與環境的關系,保證公共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 3. 以人為本原則 公共環境建造的最終服務對象是人,它的設計要充分的考慮到各個階層的人的需求。環境的設計應當要充分的體現出對人的關懷,努力採用各種方法將人的因素考慮到設計中去。例如:針對老人和兒童,在地上應當鋪上防滑材料,在透明建築物上要注意貼上標識;適當的多增加一些座椅,便於市民休息;在廣場上經常會有集會、鍛煉、表演等活動,在設計時就要盡量考慮到這部分需求。歐洲的一些廣場上都設有露天咖啡座,那麼我國的廣場設計便可適當的增加一些象棋桌、茶座等服務性設施。公共環境的設計不僅要滿足人類生活的需求,而且要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使人在環境中能感到關懷感和舒適感。 三、 總結沙里寧曾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我能看到這個城市居民的文化追求是什麼。」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擁有一個怡人而美好的公共生活環境是當代人的強烈願望,人性化公共環境的設計是當代城市設計的核心。設計師只有在空間的表現特徵、策劃、營造、使用、維護等各方面都滿足人類的需求,注重公共性、環保性、人文性,公共環境才能真正意義上的體現它的價值。
8. 公共藝術空間可以分為哪幾類
(一)根據公共藝術的基本品類可以將其分為:廣場雕塑、街心雕塑、街區
雕塑包括道路雕塑、步行道雕塑、公共建築雕塑、園林雕塑、水景雕塑、地景雕塑、噴泉雕塑、雕塑公園等。
(二)根據公共藝術的表現內容可以將其分類為紀念性、象徵性、標志性、陳列型、裝飾性、趣味性、商業性、寓言性等。
(三)根據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可以將其分類為形式上有立體、浮雕、平面裝飾、復合形式等。藝術手法又分為具象性、抽象性、直觀性、含蓄性等。
(四)根據公共藝術的展示空間和方式可以將其分類為開敞空間和在室內的公共空間展示的公共藝術作品。公共藝術所存在的無論是室外還是室內、半室內或開敞的公共空間都是允許人們自由地進入和分享的空間。但實際上室內和室外公共藝術作品的設計和製作是存在一定區別的。比如室外作品需要更多地考慮作品使用材料的耐久性和抗風化能力在設計上要從色彩、比例尺度、結構上考慮人們的遠觀視覺效果以及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問題。而存在於室內或半室內空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則需要注意作品的易清潔性、適當的尺度、材質的親和力等。展示方式上也有臨時性和永久性的公共藝術之分。
(五)根據空間環境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系可以將其分類為:裝飾點綴型的公共藝術作品,有相對的獨立性。這類公共藝術除了要考慮自身的完善,還要注意其尺寸、材質、形體與大環境的圖底關系,既要利用環境中的積極因素使作品更加生動,又要讓環境因為藝術的存在而富有韻律和情感色彩。第二類公共藝術作品是以反應當地文化特徵、民俗風情為目的的,應根據當地的地域特色、文脈聯系、歷史淵源以反射和諧的方式與本地的文化環境相對應。這類作品除了要求能良好的融入當地的歷史生活,還要用於向外來遊客展示當地的精神風貌。第三類公共藝術品是依環境和其它建築物而存在的凸顯藝術品和環境相依存、相融合的關系。這類作品需要詳細地實地考察和分析關注材質的和諧、造型的呼應把握好比例與節奏。使藝術品恰到好處地融入環境中渾然一體。
9. 什麼是公共藝術設計
我覺得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公共空間,簡單的說公共空間就是集體空間,說小點,一個家裡,客廳,廚房,衛生間...是公共空間,說大點,一個社會,馬路,廣場,博物館等等很多人去的地方是公共空間.
藝術設計就不難理解了吧??學美術的哦~
公共藝術設計,就是針對大眾的~要結合自己的思想創意,又能讓大眾認可你的一種能給人帶來美感的藝術,
其實工業設計,資訊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珠寶設計都包含在公共藝術設計裡面.
我在網路裡面搜索了一下,對於公共藝術設計也沒找到答案,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
在一個論壇看到這樣的話
公共空間的產生是一個新的概念的引入。
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是目的和結果,也不是設計迎合少數人的標志,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大眾參與並不斷展現其生活變換的過程,新的設計並不僅是新的風格或新的形式,而是指新的內容和創造新的生活方式。
空間從物理形態上的界定可以清晰地分為:佔有空間和未佔有空間。人們對空間的佔有是靠物化的標識來界定的:如堆起的石頭.刻有標記的界碑等,當然最有效的是建立起構築物,或乾脆建個房子來鞏固對空間的佔用,這樣的物理界定是靠數字和實物等有形而清晰的界定。在相當正常的情況下,空間的合理利用和劃分往往是區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必要手段,理所當然,公共空間對於公眾的利益的理解和服務負有特殊的責任,我們追求的是如何使其適應人的各種需求,而不是讓公眾去適應各種環境。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的整體,所以這個問題是偶們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或者是已經成為設計師的永恆的主題!
覺得些的很好~呵~希望能給你幫助~
呵呵~
10. 環境藝術設計現在發展前景怎麼樣0基礎可以學習嗎
發展前景很不錯,現在的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等都很吃香,因此學習環境藝術設計未來的就業肯定是有保障的,只要想學習,0基礎也可以慢慢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