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冰箱中的自動溫度控制裝置時如何工作的
簡單的說,就是利用某些金屬會隨著溫度變化,外型也會變化的原理.和電飯鍋一樣的,兩片薄薄的銅片,夾在一起,溫度變化,它會向某個方向彎曲.通電和斷電大致就是這樣完成的.
B. 求水位自動控制裝置的原理圖
水位自動控制裝置(液位自動控制)的原理圖如下:
工作過程:
假定由於某一因素使得疏水生成量突然增大,那麼系統原有的平衡被破壞,加熱器內水位上升,相應地信號筒內水位也上升,使得槽孔處汽體的通流面積減小,調節管路內汽相流量減小,液相流量增大,導致調節閥喉部汽相通流面積減小,疏水有效通流面積增大,從而疏水排出量不斷增大,最後在新的水位高度上建立平衡,反之亦然。控制系統的調節過程可分為減壓、抽吸、控制3個不同環節。
1、減壓環節:
疏水從加熱器排出經疏水管路進人調節閥,在收縮段內加速,壓力降低到喉部混合點壓力的過程,稱為減壓環節。減壓環節的計算任務是根據控制環節的疏水流量分配,確定出喉部混合點的壓力。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減小節流閥開度,能降低混合點處的壓力。
2、抽吸環節:
根據信號筒感受到的加熱器內水位訊號,調節汽體和一部分疏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經調節管路到達調節閥喉部混合點的過程,稱為抽吸環節。抽吸環節是根據減壓環節獲得的壓力降,求出調節管路內的汽液兩相流量。
3、控制環節:
兩股流體在調節閥喉部相互作用後混合,壓力迅速降低,而後在擴張段內充分迴流,壓力有所升高的過程,稱為控制環節。控制環節是確定疏水流量在調節閥前疏水管路及調節管路內的分配比例,以滿足系統管路內的壓力平衡。
由於兩股流體的相互作用發生在調節閥喉部處很短的距離內,且汽液兩相間存在著極其復雜的傳熱傳質過程,液體內蒸時由於相間熱阻的存在,汽液兩相間達到熱平衡需要一定的時間。汽化速率的大小與閃蒸時液體的過熱度、傳熱系數、傳熱面積及流型都有關系,在計算時必須做一些簡化處理。
C. 配變自動化調節裝置和三相不平衡調節裝置有什麼區別
是的。三相不平衡調節裝置(NAD-SPC)在業內有多種名稱,配變自動化裝置就是三相不內平衡調節裝置。除此之外,它也叫容電能質量綜合治理裝置、電能質量矯正裝置等。一般與業內人士交流,用這幾個稱呼都是可以的,或者可以用它的英文名稱NAD-SPC。
D. 自動化控制系統中的執行裝置有哪些作用是什麼
電動執行機構,繼電器,電磁閥,液力偶合器,變頻器,調速稱,分析儀等等。這些都是,你具體計論哪方面的內容。
E.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發展趨勢
1、整個系統的數字化、集成化、規范化
當前變電站自動化的發展趨勢將會不斷朝著高集成化、數字化、標准化方向發展。隨著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型的大規模集成電路將會進一步應用在繼電保護和測控裝置上,這些新器件的應用將使保護和測控裝置的電路板更加小型集成化。高集成化可以使裝置通信、數據存儲及處理能力更強,降低成本,減少故障率,有利於實現統一的運行管理。
數字化是指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整體數字化、信息化以及與電力整體的協調操作。隨著變電站一次設備的智能化,如智能開關設備、光電式電壓和電流互感器和各類智能電子裝置的出現和應用,變電站自動化將進人數字化階段,有利於改進和優化現有的保護和控制功能。
變電站自動化系統將逐步向產品標准化方向發展。具體表現在:產品基本功能設計和要求的標准化及產品的對外介面和通訊協議的標准化,變電站內不同廠家的設備可以做到互換互連,「即插即用」增加了用戶選擇變電站內各類設備和更換設備的自由度,同時不滿足標准化設計的廠商將被逐步淘汰,使變電站自動化專業逐步走向良性的發展。
2、從集中控制、功能分散型向分層分布式網路型發展
傳統的保護、遠動和站級監控、故障錄波等設備是按功能分散考慮的。趨勢是從一個功能模塊管理多個間隔單元,向一個模塊管理一個間隔單元發展,實現地理位置上的高度分散。這樣發生故障時對系統的影響可大大減小,功能模塊的獨立性、適應性更強。通信介面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早期的串列通信到現場匯流排,從現場匯流排再到工業乙太網通信,工業乙太網技術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帶寬的提高和交換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使通信實時性得到了保障。在網路化的IEC61850 數字化變電站系統中,基於上述技術的交換式乙太網,解決了基於HUB的共享式乙太網沖突檢測機製造成的丟包問題和交換式乙太網的實時性不確定問題,乙太網交換機除了用於構建各種網路架構和傳輸各種控制命令和監測數據以外,還通過網路傳輸間隔設備之間的跳閘命令和閉鎖信號。因此,對工業乙太網交換機在IEC61850 系統中的應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它已經成為組成變電站綜自系統其中極為重要的設備。已有的實際工程應用中,這些交換機還存在著部分問題,如電源損壞率高,部分嚴酷情況下會出現丟包現象等,在設計中必須考慮採用符合IEC61850-3 標準的產品,應滿足與安裝在變電站間隔層就地的保護測控裝置一樣的環境、機械以及電磁兼容的要求。通信容量更大、實時性更高、可靠性更高的需求影響著未來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
3、遙視系統的應用
遙視系統在綜合自動化變電站內已廣泛使用,它將變電站內採用攝像機拍攝的視頻圖象遠距離傳輸到調度中心或集控站(主站),使主站的運行、管理人員可以藉此對變電站電氣設備的運行環境進行監控,以保證無人值班變電站的安全運行。遙視系統的視頻圖象監視在本質上還屬於圖象獲取系統,將計算機視覺技術運用到圖象信息的分析與理解中,可以實現變電站系統圖象信息的智能處理。計算機視覺技術在變電站領域已成功應用的例子有指針式儀表表示值的自動檢定、移動物體的自動識別報警和跟蹤運行人員的操作過程。隨著與計算機視覺相關的一些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其在變電站領域顯示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
4、藍牙技術的發展應用
藍牙技術是一種無線數據與語音通信開放性全球規范,它是一種以低成本的近距離無線連接為基礎、為固定與移動設備通信環境建立一個特別連接的短程無線電技術,解決了乙太網用於變電站自動化布線難的問題。該技術具有小功率、微型化、低成本以及與網路時代相適應的特點。藍牙技術是一項發展中的技術,其應用正處於起步階段,但藍牙技術標准統一、知識產權共享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其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可以預見,變電站內許多設備問採用無線方式通信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實現。
XNR-800型微機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在綜合國內外多家微機保護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吸收當前國內外先進微機技術,採用國際最新的DSP為核心處理單元,研製成集保護、測控、遠動、通訊於一體的綜合自動化系統。該系統適用於1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變電站,具有保護、遙測、遙信、遙脈、遙調、遙控等功能,可實現對變電站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實現了變電站無人值守功能。
該系統自投入市場以來,以其運行穩定、功能完善、采樣准確、開入開出正確、通訊可靠而深受用戶的好評。
該系統採用分層分布式控制模式,裝置可以集中組屏,也可分散安裝於開關櫃的二次儀表室中。集中組屏時,屏櫃採用2260(或2360)×800×600尺寸,每面屏櫃可裝4層裝置,每層可裝3個裝置。其各種保護測控裝置、自動化控制裝置從物理性能上與空間分布至主變電站一次設備間隔層,各裝置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具有獨立的電源,CPU及獨立的操作迴路,完成對變電站對應間隔的保護、測量、控制等功能,各裝置在軟、硬體設計上是完全獨立的,不依賴通訊網。
構成分布式系統的保護、測控裝置的CPU晶元採用國際先進的DSP晶元,並採取了隔離、軟硬體濾波、看門狗電路、抗干擾編碼、智能診斷、各種開放、閉鎖控制電路、抗震動、抗干擾的新型結構設計等多種軟硬體方面的措施,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在通訊系統中,各裝置可通過現場匯流排直接連接微機進行通訊,也可與通訊管理機進行通訊,將採集到的各種信息通過通訊管理機上傳給微機監控系統;同時通訊管理機把接收到的各種命令傳送到所對應的裝置中。控制設備層以站內一次設備為測控對象,面向對象,綜合分析變電站對信息的採集、處理及控制要求,分布式配置小型化、高可靠性的微機保護和測控裝置。各裝置相對獨立,可與變電站層設備通訊,實現變電站綜合自動化。
F. 化工廠的自動化控制主要是做什麼的具體干什麼,學習哪些內容
化工廠一般自動化都是進行電氣自動控制檢修與保養及運行自動化系統的監控,各種供配電櫃的設計和安裝,電機維修,簡單的PLC設計,已經一些變頻器維護,和一些企業相關的安全操作規程等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G. 自動化控制系統是用什麼語言編寫的
自動化控制系統是用PLC程序語言設計編寫的。
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原理:系統控制可大體分為頻率-有功功率控制、電壓-無功功率控制及系統操作三大類。頻率-有功功率控制和電壓-無功功率控制在日本各電力公司過去就已經實現並取得了實際的成效,最近在實用上綜合的控制方法正逐步確定下來。
除了緊急情況下的繼電保護裝置及系統穩定裝置以外,系統操作仍為今後有待研究的問題,特別是各層間跨系統的自動操作體系及理論的探討尚有待研究。
由於其調節效果要影響整個系統,所以頻率調整應以中央控制器所為主體進行控制。在中央控制所將依靠計算機或一部分專用模擬裝置進行系統的負荷頻率控制、經濟負荷分配及精確追蹤負荷變動的有功功率預測控制。
(7)配變自動化控制裝置擴展閱讀:
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特徵:
1、功能實現綜合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是在微機技術、數據通信技術、自動化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它綜合了變電站內除一次設備和交、直流電源以外的全部二次設備。
2、系統構成模塊化。保護、控制、測量裝置的數字化(採用微機實現,並具有數字化通信能力)利於把各功能模塊通過通信網路連接起來,便於介面功能模塊的擴充及信息的共享。另外,模塊化的構成,方便變電站實現綜合自動化系統模塊的組態,以適應工程的集中式、分部分散式和分布式結構集中式組屏等方式。
3、結構分布、分層、分散化。綜合自動化系統是一個分布式系統,其中微機保護、數據採集和控制以及其他智能設備等子系統都是按分布式結構設計的,每個子系統可能有多個CPU分別完成不同的功能,由龐大的CPU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高度協調的有機綜合系統。
4、操作監視屏幕化。變電站實現綜合自動化後,不論是有人值班還是無人值班,操作人員不是在變電站內,就是在主控站內,就是在主控站或調度室內,面對彩色屏幕顯示器,對變電站的設備和輸電線路進行全方位的監視和操作。
5、通信區域網絡化、光纜化。計算機區域網絡技術和光纖通信技術在綜合自動化系統中得到普遍應用。
H.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和繼電保護裝置一樣么
我的理解:變電來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源=繼電保護+計量控制+電能調度分配。
繼電保護裝置和繼電保護雖然只差兩個字,但卻不是同一概念。
繼電保護裝置只能算個大部件。是繼電保護的一部分。
繼電保護涉及一次、二次,一次的信號經過二次的繼電保護裝置處理後輸出顯示信號(告警)或者跳閘、合閘信號,一次的斷路器執行跳閘、合閘。
I. 配網自動化的主要功能
1)配電網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
配電網SCADA系統應包括數據採集、四遙(遙信、遙測、遙控、遙調)、狀態監視、報警、事件順序記錄、統計計算、製表列印等功能,還應支持無人值班變電站的介面等。
2)配電網電壓管理系統。
根據配電網的電壓、功率因數、電流等參數,自動控制無功補償電容器的投切、變壓器有載分接開關分接頭的檔位等功能。
3)配電網故障診斷和斷電管理系統。
根據投訴電話、通信信息,實現故障定位、診斷,並實現故障隔離、負荷轉移、現場故障檢修、事故報告存檔等;
4)操作票專家系統(ES)
1)變電所自動化:實施數據採集、監視和控制,與控制中心和調度自動化系統(SCADA)通信。
2)配電所自動化:該功能由安裝在配電所的RTU對配電所實現數據採集、監視控制,與控制中心和配電調度自動化系統(SCADA)通信。 1)饋線控制及數據檢測系統。
正常狀態下,可實現對各運行電量參數(包括饋線上設備的各種電量)的遠方測量、監視和設備狀態的遠方控制。
2)饋線自動隔離和恢復系統。
當饋線發生相間短路故障或單相接地故障時,自動判斷饋線故障段,自動隔離故障段,並恢復非故障段的供電。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a採用線路自動重合器和/或分段器;
b採用遠方通信信道,具有數據採集和遠方控制功能的饋線自動化。該系統除了包括一次設備,還應包括遠方終端(FTU)、通信信道、電流電壓感測器等。
J. 我想咨詢下 配變自動化控制裝置和三相負荷不平衡自動調節裝置 是不是同一個產品功能是不是一樣的
是的。三相不平衡調節裝置(NAD-SPC)在業內有多種名稱,配變自動化控制裝置它也叫電能質量綜合治理裝置,電能質量矯正裝置等等,功能基本類似,外形上有些不同,英文名稱NAD S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