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震波屬於超聲波還是次聲波
地震影響最大的肯定是次聲波,但是地震過程,會產生幾乎所有頻率的聲波。只是高頻信號在傳播過程都衰減了。
㈡ 最先感覺到的地震波是什麼波
縱波。
地震縱波為由地震震源向四處縱向傳播的振動,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假設一彈性體,如岩石,受到打擊,會產生兩類彈性波從源向外傳播。第一類波的物理特性恰如聲波,聲波,乃至超聲波,都是在空氣里由交替的擠壓(推)和擴張(拉)而傳遞。
因為液體、氣體和固體岩石一樣能夠被壓縮,同樣類型的波能在水體如海洋和湖泊及固體地球中穿過。
在地震時,這種類型的波從斷裂處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傳,交替地擠壓和拉張它們穿過的岩石,其顆粒在這些波傳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後運動,換句話說,這些顆粒的運動是垂直於波前的。向前和向後的位移量稱為振幅。在地震學中,這種類型的波叫P波,即縱波,它是首先到達的波。
(2)地震波是什麼超聲波擴展閱讀
從震源首先到達某地的第一波是「推和拉」的P波。它們一般以陡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鉛垂方向的地面運動,垂直搖動一般比水平搖晃容易經受住,因此一般它們不是最具破壞性的波。因為S波的傳播速度約為P波的一半,相對強的S波稍晚才到達。
它包括SH和SV波動:前者在水平平面上,後者在垂直平面上振動。S波比P波持續時間長些。地震主要通過P波的作用使建築物上下搖動,通過S波的作用側向晃動。
㈢ 地震時發生的是超聲波還是次聲波
地震時會伴有_次聲波_,它的頻率低於_20_Hz,因而人耳聽不到。大自然的許多活動,如地震、火山噴發、台風等都伴有聲波產生。
㈣ 地震波屬於什麼波
地震波屬於彈性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
其中,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㈤ 地震波屬於什麼波 超聲波次聲波
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
㈥ 地震是超聲波還是次聲波
地震是超聲波還是次聲波
地震是超聲波還是次聲波,地震的產生是由於板塊運動引起的,地震常常還伴隨著火山噴發,一些地方常發地震,目前人類對於地震的探究還並未完全,下面看看地震是超聲波還是次聲波。
地震是次聲波。地震前的地聲現象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近年來的實驗研究和現場觀測發現,這些聲音是由於震源區岩石破裂而發出的。
所發出聲音的頻率不僅有20到2萬赫茲的人類可以聽到的聲音,也有2萬赫茲以上的超聲波和20赫茲以下的次聲波。人耳對超聲波和次聲波的作用是毫無反應的,但有些動物對它們的反應相當靈敏。例如魚類對1-20赫茲的次聲就能感覺到。
地震的分類
按震級大小分類
弱震:震級小於3級的地震;
有感地震:震級等於或大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於或大於6級的地震,其中震級大於或等於8級的叫巨大地震。
世界地震分布
據統計,全球有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僅有15%的地震與板塊邊界的關系不那麼明顯。而地震帶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帶,在地震帶內地震密集,在地震帶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分布在太平洋周圍,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這里是全球分布最廣、地震最多的地震帶,所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的四分之三。
歐亞地震帶:
從地中海向東,一支經中亞至喜馬拉雅山,然後向南經中國橫斷山脈,過緬甸,呈弧形轉向東,至印度尼西亞。另一支從中亞向東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較零散。
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
此地震活動帶蜿蜒於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約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
該帶與上述三個帶相比其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於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
為啥會有地震?
那人們一直都在好奇,為啥會有地震的發生呢?相對來說,絕大多數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運動引發的,因為剛硬無比巨大的岩石,在地殼之中運動的時候,會受到一些力的作用,所以會導致岩石發生變形或者是碎裂,所以會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使得地表之上產生地震。
雖然對於地殼運動之中,地殼的推動力從哪來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爭議,並且對於地震的由來,還有著其他的猜測,但是地震是由於地殼之中的岩石產生碎裂而發生的地震,對於這個診斷是毫無疑問的'。
而且大多數的地震發生之時,都是地震發生之地的地下,有新的岩石發生了新的斷裂,也就是裡面的岩層或者石頭裂開,從而使得原本就存在岩石之中的裂縫,再一次的因為新的裂縫而受到影響,所以也會跟著發生錯動,而且大部分很強的地震,多數都是來自於地下原本就有裂縫的地方
一般在地震開始發生的地方,我們通常會稱之為震源,在震源的地表之上,被我們稱為震中,在地震中破壞性嚴重的地方,被人們稱之為極震區,相對來說,極震區也是所謂的震中所在之地。
地震我們又稱它為地動,或者是地振動,是在地殼的岩石運動中釋放能量而造成的振動,而後在這期間造成產生地震波的一種現象,地下岩石的碎裂和板塊之間的擠壓,是我們常見地震中主要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而且每次伴隨著地震的發生,都會造成很多的財產損失,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甚至也會因此引起火災等這些情況。
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很多,根據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為以下幾種:
1.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岩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岩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採的礦區。
4.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類地震僅僅在某些特定的水庫庫區或油田地區發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葯爆破等人為引起的地面振動稱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後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
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壞性地震一般是淺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㈦ 地震是超聲波還是低聲波
是低聲波!因為「地震」它是由火山爆發之前而產生的,
只要地震剛完,肯定又有海嘯發生!所以我說是低聲波!
㈧ 地震是發出的是次聲波還是超聲波
次聲波.地震前的地聲現象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近年來的實驗研究和現場觀測發現,這些聲音是由於震源區岩石破裂而發出的。所發出聲音的頻率不僅有20到2萬赫茲的人類可以聽到的聲音,也有2萬赫茲以上的超聲波和20赫茲以下的次聲波。人耳對超聲波和次聲波的作用是毫無反應的,但有些動物對它們的反應相當靈敏。例如魚類對1—20赫茲的次聲就能感覺到。而在地震前,金魚驚慌不安,發出尖叫聲,甚至跳出魚缸,可能都與震源發出的次聲波或超聲波有關。
地光也是地震的一種前兆現象。地光耀眼奪目,五彩繽紛,它對動物很可能是有刺激的。鳥類的視神經特別發達,善於遠視,而且它們對從未見過的色彩特別恐懼。鳥類的異常反應,在震前是很普遍的,很可能與地光有關。
另外:
動物在地震前主要有哪些異常反應?
大震前,飛禽走獸、家畜家禽、爬行動物、穴居動物和水生動物往往會有不同程度的異常反應。大震前動物異常表現有情緒煩燥、驚慌不安;或是高飛亂跳、狂奔亂叫;或是萎靡不振、遲遲不進窩等。
動物異常觀測對地震預報具有一定的意義。震區群眾總結出這樣的諺語:震前動物有預兆,抗震防災要搞好。牛羊驢馬不進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雞飛上樹豬拱圈,鴨不下水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撞,鴿子驚飛不回巢;冬眠長蛇早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家家戶戶要觀察,綜合異常做預報。
根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現的動物有130多種,其中反應普遍且比較確切的約有20多種,常見的:
大牲畜,如馬、驢、騾、牛等;家畜,如狗、貓、豬、羊、兔等;
家禽,如雞、鴨、鵝、鴿子等;穴居動物,如鼠、蛇、黃鼠狼等;
水生動物,如魚類、泥鰍等; 會飛的昆蟲,如蜜蜂、蜻蜒等。
2.動物的反常表現類型:
動物的反常表現大體有三類:
興奮型異常:如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如癲如狂,倉皇逃竄;驚飛、群遷等。
抑制型異常:如行動變得遲緩,或發呆發痴,不知所措,或不肯進食等。
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活動等。
3.不同類型動物的異常特點:
穴居動物:指生活在洞穴里的動物,如老鼠、蛇、蚯蚓等。震前異常行為主要有:冬眠期間大量出洞;活動規律反常,成群結隊,四處竄逃,驚叫,驚慌或獃痴等。像鼠類,在震前成群出洞,四處竄逃,不怕人和貓等。
水棲動物:指江河池塘中的魚類以及蛙類等。震前較為普遍的現象是浮頭昏迷、打旋翻肚、翻騰跳躍等。
地面動物:指的是牛、馬等大牲畜和狗、豬、羊、兔等家畜。震前這些動物一般出現的異常現象是焦躁不安、嘶叫亂跑、萎糜不振、不進食、不進窩。而狗則更多地表現為漫無目標地狂跑狂吠,向牆腳刨洞。
飛行動物:指的是家禽及常見鳥類和昆蟲。它們的異常行為主要有不符合常規的成群驚飛驚叫,不進窩巢棲息、呆滯無神、不思尋食等。如雞往高處驚飛棲息,鵝鴨趕不下水或下水後驚飛上岸等現象。
4.動物震前異常反應有哪些主要特徵?
震前動物的異常多數集中在震前1-3天,短的僅僅只有幾分鍾。一般來說,愈接近地震發生的時刻,動物異常的種類愈來愈多,異常現象愈集中。越靠近震中,動物的異常越明顯,異常行為越強烈。
(1)發生動物異常的前兆時間分布:大量震前動物異常的時間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幾天到震前幾小時。
(2)震前動物異常地區分布特點:一般地說,一個7級地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范圍可達一、二百甚至數百公里。震級大,其異常分布范圍也大;震級越小,異常的范圍也越小。
(3)震前動物異常與震級的關系:隨著地震震級增大,動物異常的種類、數量、分布地區和反應的強烈程度都有相應的增加。一般說來,3級左右的地震前,個別動物出現異常反應。5級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常見動物會出現較為明顯的異常。7級左右的強烈地震前,較大地區范圍內,許多動物出現大量的強烈異常。動物異常反應與烈度的分布關系明顯。烈度越高的地區,異常反應量越大。
任何單位和個人觀察到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時,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機構報告,以便分析處理,不得根據不確鑿的依據誤傳地震。
㈨ 地震是超聲波還是次生波
次聲波。
地震是一種振動。包括了橫波(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一致)和縱波(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而縱波先到達地面。所以呵呵,你感覺是向上下震在左右震。(死定了~~)
而這兩種波的頻率是相差不大的,一般(注意是一般)不超過20hz,顯然是次聲波。
但是次聲波我們是聽不到的我們怎麼會生到巨大的響聲呢?那時物體碰撞的聲音,次聲波是聽不到的!
㈩ 地震波屬於什麼波
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這樣,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縱波給我們一個警告,告訴我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